岩性油气藏 ›› 2014, Vol. 26 ›› Issue (6): 17.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4.06.001
• 专家论坛 • 下一篇
李国玉1,陈启林2,白云来2,廖建波2
LI Guoyu1, CHEN Qilin2, BAI Yunlai2, LIAO Jianbo2
摘要:
中国海相沉积分布广泛,古老碳酸盐岩是勘探规模储量发现的主要领域,在四川盆地的震旦系与寒 武系、塔里木盆地的寒武系与奥陶系以及鄂尔多斯盆地的奥陶系均发现了规模储量。 古老碳酸盐岩油气 资源丰富,泥质烃源岩生烃潜力大,古隆起背景上油藏类型多,未来的油气勘探要集中在大型古隆起复式 油气聚集带、区域不整合面控制的地层溶蚀带、台缘带礁滩体及与蒸发岩共生的台内颗粒滩等重点领域。 四川盆地广泛分布的海相黑色页岩沉积是页岩气勘探的重要领域,非常规油气勘探前景广阔。
[1]李国玉.海相沉积是中国 21 世纪油气勘探新的主战场[J].海相油气地质,1998,3(1):1-5. [2]从东西伯利亚古老地层看中国震旦系含油气前景———访李国玉院士[J].海相油气地质,2006,11(3):1-3. [3]杜金虎,杨华,徐春春,等.东西伯利亚地台碳酸盐岩成藏条件对我国油气勘探的启示[J].岩性油气藏,2013,25(3):1-8. [4]李国玉,吕鸣岗.中国含油气盆地图集[M].第 2 版.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185-194. [5]赵文智,汪泽成,胡素云,等.中国陆上三大克拉通盆地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藏大型化成藏条件与特征[J].石油学报,2012,33(增刊 2):1-10. [6]周泽山,张舒雅.古隆起上崛起大气田———四川盆地磨溪龙王庙组特大气藏发现纪实[N].中国石油报,2014-02-18(1). [7]周总瑛,唐跃刚.我国油气资源评价现状与存在问题[J].新疆石油地质,2004,25(5):554-556. [8]赵文智,王兆云,张水昌,等.有机质“接力成气”模式的提出及其在勘探中的意义[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5,32(2):1-7. [9]孙龙德,邹才能,朱如凯,等.中国深层油气形成、分布与潜力分析[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3,40(6):641-649. [10]陈建平,梁狄刚,张水昌,等.泥岩/页岩:中国元古宙—古生代海相盆地主要烃源岩[J].地质学报,2013,87(7):905-921. [11]谢增业,魏国齐,李剑,等.中国海相碳酸盐岩大气田成藏特征与模式[J].石油学报,2013,34(增刊 1):29-40. [12]陈启林,白云来,黄勇,等.鄂尔多斯盆地寒武纪层序岩相古地理[J].石油学报,2012,33(增刊 2):82-94. [13]陈启林,白云来,马玉虎,等.再论鄂尔多斯盆地寒武纪岩相古地理及沉积构造演化[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3013,43(6):1697-1715. [14]宁宁,陈梦晋,孙粉锦,等.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风化壳古油藏的确定及其意义[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2,14(4):344-351. [15]杨华,黄道军,郑聪斌.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岩溶古地貌气藏特征及勘探进展[J].中国石油勘探,2006,11(3):1-5. [16]赵文智,张光亚,何海清,等.中国海相石油地质与叠合含油气盆地[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2:62-214. [17]杜金虎,王招明,李启民,等.塔里木盆地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油气勘探[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0:155-170. [18]杨海军,邬光辉,韩剑发,等.塔里木盆地中央隆起带奥陶系碳酸盐岩台缘带油气富集特征[J].石油学报,2007,28(4):26-30. [19]赵政璋,杜金虎.从勘探实践看地质家的责任[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2:1-60. [20]杨华,黄道军,郑聪斌.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岩溶古地貌气藏特征及勘探进展[J].中国石油勘探,2006,11(3):1-5. [21]刘晓光,陈启林,白云来,等.鄂尔多斯盆地中寒武统张夏组沉积相特征及岩相古地理分析[J].天然气工业,2012,32(5):14-18. [22]李国玉.中国海相古生界和元古界含油气远景[J].南方油气地质,1995,1(4):1-4. [23]董大忠,邹才能,杨桦,等.中国页岩气勘探开发进展与发展前景[J].石油学报,2012,33(增刊 1):107-114. [24]李延钧,赵圣贤,黄勇斌,等.四川盆地南部下寒武统筇竹寺组页岩沉积微相研究[J].地质学报,2013,87(8):1136-1147. [25]魏志红,魏祥峰.页岩不同类型孔隙的含气性差异———以四川盆地焦石坝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为例[J].天然气工业,2014,34(6):37-41. |
[1] | 周刚, 杨岱林, 孙奕婷, 严威, 张亚, 文华国, 和源, 刘四兵. 四川盆地及周缘寒武系沧浪铺组沉积充填过程及油气地质意义[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5): 25-34. |
[2] | 邱玉超, 李亚丁, 文龙, 罗冰, 姚军, 许强, 文华国, 谭秀成. 川东地区寒武系洗象池组构造特征及成藏模式[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5): 122-132. |
[3] | 夏茂龙, 张本健, 曾乙洋, 贾松, 赵春妮, 冯明友, 李勇, 尚俊鑫. 川中地区蓬莱气田震旦系灯影组二段储层发育主控因素及分布规律[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3): 50-60. |
[4] | 朱康乐, 高岗, 杨光达, 张东伟, 张莉莉, 朱毅秀, 李婧. 辽河坳陷清水洼陷古近系沙河街组深层烃源岩特征及油气成藏模式[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3): 146-157. |
[5] | 李二庭, 米巨磊, 张宇, 潘越扬, 迪丽达尔·肉孜, 王海静, 高秀伟. 准噶尔盆地东道海子凹陷二叠系平地泉组烃源岩特征[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1): 88-97. |
[6] | 杜江民, 崔子豪, 贾志伟, 张毅, 聂万才, 龙鹏宇, 刘泊远.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地区奥陶系马家沟组马五5亚段沉积特征[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5): 37-48. |
[7] | 郭谨豪, 胡国艺, 何坤, 米敬奎, 田连杰, 贺飞, 郭楚媛, 卢梦蝶. 川北地区二叠系大隆组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环境[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5): 139-152. |
[8] | 张振华, 张小军, 钟大康, 苟迎春, 张世铭. 柴达木盆地西北部南翼山地区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上段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3): 29-39. |
[9] | 杜江民, 刘泊远, 张毅, 贾志伟, 付基友, 龙鹏宇, 罗金洋, 盛军. 中国典型白云岩储集层特征及成藏模式[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3): 86-98. |
[10] | 冯明友, 高瑞琪, 王兴志, 徐亮, 赵金, 刘小洪, 尚俊鑫. 川西南宝兴地区二叠系栖霞组一段白云岩储层充填序列及流体指示[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2): 11-20. |
[11] | 胡忠贵, 王纪煊, 李世临, 郭艳波, 左云安, 庞宇来. 川东地区寒武系高台组白云岩-蒸发岩共生地层高频层序划分及地质意义[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2): 113-124. |
[12] | 文华国, 罗冰, 钟克修, 冯青平, 刘磊, 廖义沙, 彭才, 蔡家兰, 徐文礼, 朱宜新, 郝静, 罗鑫, 徐姁. 川东地区三叠系嘉陵江组邻水-丰都台凹的发现及油气勘探意义[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1): 12-24. |
[13] | 邓美玲, 王宁, 李新琦, 陈容涛, 刘岩, 徐耀辉. 渤海莱州湾凹陷中部古近系沙三段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环境[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1): 49-62. |
[14] | 王亮, 苏树特, 马梓柯, 蒲静, 姚蔺芳, 刘宇, 罗洋. 川中地区寒武系沧浪铺组沉积特征[J]. 岩性油气藏, 2022, 34(6): 19-31. |
[15] | 李凌, 张照坤, 李明隆, 倪佳, 耿超, 唐思哲, 杨文杰, 谭秀成. 四川盆地威远—高石梯地区二叠系栖霞阶层序地层特征及有利储层分布[J]. 岩性油气藏, 2022, 34(6): 32-4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