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 当期目录

《岩性油气藏》

  •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集团西北地质研究所有限公司
  • 甘肃省石油学会
  • 周  期:双月 出版单位:科学出版社
  • 国际刊号:ISSN 1673-8926
  • 国内刊号:CN 62-1195/TE
  • 编辑出版:《岩性油气藏》编辑部
  • 创刊时间:1989年

刊出日期:2014-11-20

  • 简明目录
  • 带摘要目录
专家论坛

再论海相沉积是中国石油工业未来的希望

李国玉,陈启林,白云来,廖建波

2014, Vol.26(6): 1–7    摘要 ( 578 )    HTML( ) PDF (1131 KB)  ( 42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4.06.001

油气地质

跃进二号油田下干柴沟组下段Ⅰ-11号小层河口坝增生体的精细表征

牟中海,廖 春,丁晓军,陈 袁,于 跃

2014, Vol.26(6): 8–14    摘要 ( 400 )    HTML( ) PDF (2178 KB)  ( 49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4.06.002

饶阳凹陷异常高压与油气成藏关系

王志宏,李建明

2014, Vol.26(6): 15–19    摘要 ( 447 )    HTML( ) PDF (1183 KB)  ( 27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4.06.003

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中侏罗统大煤沟组页岩油形成地质条件

付小东,饶 丹,秦建中,申宝剑,许 锦,杨振恒

2014, Vol.26(6): 20–27    摘要 ( 520 )    HTML( ) PDF (2027 KB)  ( 359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4.06.004

反向和顺向断裂侧向封闭油气的差异性研究

付 广,郎 岳,胡欣蕾

2014, Vol.26(6): 28–33    摘要 ( 407 )    HTML( ) PDF (1636 KB)  ( 336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4.06.005

吐哈盆地鄯善弧形带三间房组二段重矿物物源分析

张景琦,韩小锋,杨占龙

2014, Vol.26(6): 34–39    摘要 ( 518 )    HTML( ) PDF (1827 KB)  ( 30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4.06.006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 8 2 小层厚层砂体沉积特征及成因分析

姚泾利,楚美娟,白嫦娥,袁晓明,郭正权

2014, Vol.26(6): 40–45    摘要 ( 555 )    HTML( ) PDF (2541 KB)  ( 29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4.06.007

基于 CT 扫描图像的页岩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徐祖新

2014, Vol.26(6): 46–49    摘要 ( 568 )    HTML( ) PDF (969 KB)  ( 909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4.06.008

黄骅坳陷孔南地区碎屑岩潜山内幕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

张 晶,李双文,付立新,龙礼文,姚 军,卢 异

2014, Vol.26(6): 50–56    摘要 ( 609 )    HTML( ) PDF (2260 KB)  ( 27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4.06.009

惠民凹陷临 7 断块区沙三段沉积相分析

罗 薇,何幼斌,马 波

2014, Vol.26(6): 57–63    摘要 ( 520 )    HTML( ) PDF (2468 KB)  ( 34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4.06.010

鄂尔多斯盆地定边—安塞地区延长组下组合储层特征

王变阳,贺永红,王康乐,王彦龙,董丽红,李爱荣

2014, Vol.26(6): 64–68    摘要 ( 564 )    HTML( ) PDF (2113 KB)  ( 47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4.06.011

利用声波速度计算南阳凹陷古近纪末地层抬升量

王忠楠,柳广弟,陈 婉,杨雨然,郭飞飞,唐 惠

2014, Vol.26(6): 69–74    摘要 ( 477 )    HTML( ) PDF (1785 KB)  ( 37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4.06.012

潍北凹陷输导体系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林玉祥,王玉伟,孟 彩,韩继雷

2014, Vol.26(6): 75–82    摘要 ( 472 )    HTML( ) PDF (2114 KB)  ( 339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4.06.013

准噶尔盆地玛湖斜坡区三叠系百口泉组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

谭开俊,王国栋,罗惠芬,曲永强,尹 路,陈 娟

2014, Vol.26(6): 83–88    摘要 ( 622 )    HTML( ) PDF (1824 KB)  ( 276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4.06.014

茂名油页岩生烃演化特征及热解动力学—— — 以琼东南盆地地质模型为例

刘 畅,苏 龙,关宝文,郑有伟,常 江,郑建京

2014, Vol.26(6): 89–97    摘要 ( 495 )    HTML( ) PDF (2606 KB)  ( 42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4.06.015

松辽盆地徐家围子地区火山岩储层主要次生矿物研究

李 欣,杜德道,蔡郁文,王 珊

2014, Vol.26(6): 98–105    摘要 ( 465 )    HTML( ) PDF (1831 KB)  ( 34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4.06.016

技术方法

用 J 函数法求取碳酸盐岩储层饱和度方法探讨

司马立强,李 清,杨 毅,陈 强

2014, Vol.26(6): 106–110    摘要 ( 559 )    HTML( ) PDF (1355 KB)  ( 58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4.06.017

匹配追踪子波分解重构技术在气层检测中的应用

陈 胜,欧阳永林,曾庆才,包世海,李新豫,杨 青

2014, Vol.26(6): 111–114    摘要 ( 479 )    HTML( ) PDF (1800 KB)  ( 666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4.06.018

油气田开发

稠油油藏水平井井筒压降规律研究

袁 淋,李晓平,张芨强,程子洋

2014, Vol.26(6): 115–119    摘要 ( 497 )    HTML( ) PDF (904 KB)  ( 43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4.06.019

非达西渗流对低渗透气藏气水同产水平井产能的影响

张芨强,李晓平,袁 淋,汪文斌,王超文

2014, Vol.26(6): 120–125    摘要 ( 438 )    HTML( ) PDF (1260 KB)  ( 308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4.06.020

已发现气田可采储量增长研究

张静平,唐红君,孙玉平

2014, Vol.26(6): 126–130    摘要 ( 357 )    HTML( ) PDF (873 KB)  ( 36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4.06.021

专家论坛

再论海相沉积是中国石油工业未来的希望

李国玉,陈启林,白云来,廖建波

2014, Vol.26(6): 1–7    摘要 ( 578 )    PDF (1131 KB) ( 42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4.06.001

中国海相沉积分布广泛,古老碳酸盐岩是勘探规模储量发现的主要领域,在四川盆地的震旦系与寒 武系、塔里木盆地的寒武系与奥陶系以及鄂尔多斯盆地的奥陶系均发现了规模储量。 古老碳酸盐岩油气 资源丰富,泥质烃源岩生烃潜力大,古隆起背景上油藏类型多,未来的油气勘探要集中在大型古隆起复式 油气聚集带、区域不整合面控制的地层溶蚀带、台缘带礁滩体及与蒸发岩共生的台内颗粒滩等重点领域。 四川盆地广泛分布的海相黑色页岩沉积是页岩气勘探的重要领域,非常规油气勘探前景广阔。

油气地质

跃进二号油田下干柴沟组下段Ⅰ-11号小层河口坝增生体的精细表征

牟中海,廖 春,丁晓军,陈 袁,于 跃

2014, Vol.26(6): 8–14    摘要 ( 400 )    PDF (2178 KB) ( 49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4.06.002

根据测井及地质资料,应用储层构型分析法,对柴达木盆地跃进二号油田下干柴沟组下段Ⅰ-11号小层河口坝进行了精细分析。 研究认为,下干柴沟组下段Ⅰ-11号小层存在 2 个河口坝、2 种构型单元及 5 个河口坝增生体。 河口坝顶底界受限于以隔层为识别标志的5 级界面,河口坝增生体之间则为以泥岩夹层为识别标志的 4 级界面。 对构型单元空间组合类型的研究表明,在垂直物源方向上,存在河口坝与河口坝的拼接、河口坝与席状砂的拼接及河口坝的侧积3 种类型;在平行物源方向上,存在河口坝的前积和河口坝的退积 2 种类型;在纵向上,构型单元之间可见加积正旋回和加积反旋回特征,构型单元内主要表现为反韵律,其次是正韵律特征。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编绘了 5 个河口坝增生体的平面分布图。

饶阳凹陷异常高压与油气成藏关系

王志宏,李建明

2014, Vol.26(6): 15–19    摘要 ( 447 )    PDF (1183 KB) ( 27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4.06.003

饶阳凹陷沙河街组普遍发育异常高压,而异常高压与油气关系密切。 采用平衡深度法计算了该区沙河街组的异常压力。 结果表明:饶阳凹陷异常高压主要发育在凹陷中部洼槽区,向凹陷边缘压力逐渐降低。快速沉积导致的欠压实作用和烃类生成是该区异常高压形成的主要原因。 异常高压对油气运聚具有重要的影响:一方面,异常高压为油气提供了重要的运移动力;另一方面,异常高压在一定的地质背景下控制了油气分布,油气藏多分布在异常高压层内或邻近异常高压带,同时异常高压形成的流体势能驱动流体从凹陷中心向边缘流动,最终形成了油气藏围绕生油洼槽呈“环状”分布的格局。

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中侏罗统大煤沟组页岩油形成地质条件

付小东,饶 丹,秦建中,申宝剑,许 锦,杨振恒

2014, Vol.26(6): 20–27    摘要 ( 520 )    PDF (2027 KB) ( 359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4.06.004

为研究柴北缘地区大煤沟组七段(J2d7)页岩油形成条件,通过野外地质剖面调查与岩心观察、地质实验与钻井资料相结合,对 J2d7 泥页岩发育特征、有机地化特征、岩矿特征、储集性能及含油性等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柴北缘地区大煤沟组 J2d7 富有机质泥页岩厚度大,横向分布稳定,有机质丰度高,有机质类型较好,具有良好的生油能力;J2d7 泥页岩段岩性组合类型多样,泥页岩脆性矿物含量较高,发育多种储油孔隙类型;氯仿沥青“A”与 S1 等指数较高,表明 J2d7 泥页岩具有较高的滞留油含量。 综合研究后认为,柴北缘地区J2d7 泥页岩段具备形成页岩油的地质条件,是该区大煤沟组页岩油气勘探最有利的层段,鱼卡断陷、红山断陷、欧南凹陷和德令哈断陷等地区是页岩油勘探的相对有利区。

反向和顺向断裂侧向封闭油气的差异性研究

付 广,郎 岳,胡欣蕾

2014, Vol.26(6): 28–33    摘要 ( 407 )    PDF (1636 KB) ( 336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4.06.005

为了研究含油气盆地中断裂对油气成藏与分布的控制作用,在断裂侧向封闭油气机理及影响因素 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反向和顺向断裂特征对比的方法,对反向和顺向断裂侧向封闭油气的差异性进行了 研究。 结果表明,反向和顺向断裂侧向封闭油气的差异性主要有 3 个方面: ① 反向和顺向断裂与储层对 接的断裂带部位不同,反向断裂与储层对接的是滑动破碎带,而顺向断裂与储层对接的是诱导裂缝带; ② 反向和顺向断裂侧向封闭油气的遮挡物不同,反向断裂封闭油气的遮挡物为泥岩,而顺向断裂封闭油 气的遮挡物为断层岩; ③ 反向和顺向断裂侧向封闭油气的能力不同,理论分析和实例均表明反向断裂侧 向封闭油气的能力较顺向断裂强。

吐哈盆地鄯善弧形带三间房组二段重矿物物源分析

张景琦,韩小锋,杨占龙

2014, Vol.26(6): 34–39    摘要 ( 518 )    PDF (1827 KB) ( 30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4.06.006

利用重矿物的相关性分析、因子分析、 Q 型聚类分析、稳定系数分析、平面组合特征分析以及古地貌 地形分析等,对吐哈盆地鄯善弧形带三间房组二段的重矿物组分进行了统计研究,认为该区母岩类型主 要为沉积岩和变质岩,分别对应南部塔克泉凸起主要物源区和东南部了墩隆起次要物源区,其中塔克泉 凸起物源区主要控制弧形带丘陵地区辫状河三角洲扇体展布形态,了墩隆起物源区主要控制温吉桑地区 辫状河三角洲扇体展布形态,丘陵东部地区则为两大物源交汇区。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 8 2 小层厚层砂体沉积特征及成因分析

姚泾利,楚美娟,白嫦娥,袁晓明,郭正权

2014, Vol.26(6): 40–45    摘要 ( 555 )    PDF (2541 KB) ( 29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4.06.007

通过岩心观察,结合测井和分析化验等资料,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 8 2 小层的沉积特征,恢 复了其沉积环境及沉积演化过程。 结果表明:长 8 2 小层属 SQ2 长期旋回的水退体系域,为 1 个完整的湖 进—湖退中期旋回;早—中沉积期发生湖进,水体相对较深,以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为主,河口坝微相比 较发育;晚沉积期为平原沼泽化沉积过程,主要发育分流河道微相,砂体厚度较薄,物性较差;由湖岸线控 制的河口坝砂体的快速堆积是形成长 8 2 小层厚层砂体的主要原因。

基于 CT 扫描图像的页岩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徐祖新

2014, Vol.26(6): 46–49    摘要 ( 568 )    PDF (969 KB) ( 909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4.06.008

为了研究页岩储层的非均质性,利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对页岩 CT 扫描图像进行分析,研究页岩矿 物组分的分布特征,并讨论矿物组分的含量与分形维数之间的关系。 研究结果表明:在页岩 CT 扫描图像 上显示矿物组分的密度大于有机质和微孔隙的密度,因此页岩矿物组分很容易被识别出来。 同时,页岩矿 物组分的分布具有分形特征,表现出一定的自相似性,矿物组分的分形维数可以有效地反映矿物组分的 非均质性。 因此,基于灰度 CT 扫描图像的页岩非均质性研究是页岩储层评价的有效补充,可以更好地指 导页岩脆性评价。

黄骅坳陷孔南地区碎屑岩潜山内幕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

张 晶,李双文,付立新,龙礼文,姚 军,卢 异

2014, Vol.26(6): 50–56    摘要 ( 609 )    PDF (2260 KB) ( 27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4.06.009

黄骅坳陷孔南地区上古生界碎屑岩潜山是重要的油气勘探领域,勘探程度非常低,其主力勘探层系 下石盒子组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研究尚属空白。 综合利用岩石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及物性分析等资 料,对研究区下石盒子组潜山内幕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 结果表明:下石盒子组属于辫状 河沉积体系,岩石类型主要为河道微相的灰色中—粗粒岩屑石英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潜山内幕储层的 储集空间以次生粒间溶蚀孔和构造裂缝为主,孔隙度为 5%~10% ,渗透率为 0.5~10.0 mD ,属特低孔、 (超)低渗的裂缝 - 孔隙型储层。 沉积、成岩和构造作用是控制储集层优劣的 3 大因素,其中微相、岩相和 构造作用决定潜山内幕储层的形成与发育,优质储层在平面上主要分布于河道、心滩砂体与裂缝带叠合 区。 综合研究认为, Ⅰ 类储层位于逆冲推覆带主体部位,是今后获得潜山内幕勘探突破的首选储层。

惠民凹陷临 7 断块区沙三段沉积相分析

罗 薇,何幼斌,马 波

2014, Vol.26(6): 57–63    摘要 ( 520 )    PDF (2468 KB) ( 34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4.06.010

针对研究区沉积相认识不清等问题,在岩心观察的基础上,利用区域地质、分析化验和测井等资料 系统研究了惠民凹陷临 7 断块区沙三段沉积相,认为研究区发育三角洲相、浊积扇相、湖泊相,其中三角 洲相包括水下分支河道、支流间湾、分支河口砂坝、远砂坝及前三角洲泥等 5 种微相,浊积扇相包括沟道、沟 道间、沟道前缘、沟道侧缘及外扇泥等 5 种微相,湖泊相主要发育半深湖—深湖泥微相。 平面上,三角洲、 沟道沉积均沿北西—南东向展布;垂向上,沙三下亚段发育三角洲沉积,沙三中、上亚段发育浊积扇、半深 湖—深湖沉积。 从沙三下到沙三上沉积期,砂体反复进积、退积,并逐渐由西向东移动,研究区水体虽也有 短暂下降,但总体呈上升趋势。 开展临 7 断块区沙三段沉积微相分析,为储层综合研究提供了地质依据

鄂尔多斯盆地定边—安塞地区延长组下组合储层特征

王变阳,贺永红,王康乐,王彦龙,董丽红,李爱荣

2014, Vol.26(6): 64–68    摘要 ( 564 )    PDF (2113 KB) ( 47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4.06.011

根据普通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和岩心分析等资料,对定边—安塞地区(包括定边、吴起、志丹、 安塞 4 个地区)储层岩石学特征、物性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吴起与安塞地区为单物 源沉积,岩石类型主要为长石砂岩,定边与志丹地区为多物源沉积,岩石类型多样,主要为长石砂岩和岩 屑长石砂岩;储层以原生粒间孔和次生溶孔为主,具有低—特低孔隙度和低—超低渗透率特征;受沉积 微相和成岩作用的影响,在平面上吴起与定边地区物性最好,志丹地区物性次之,安塞地区物性较差,纵 向上长 10 物性最好,长 9 物性次之,长 7 和长 8 物性均较差。

利用声波速度计算南阳凹陷古近纪末地层抬升量

王忠楠,柳广弟,陈 婉,杨雨然,郭飞飞,唐 惠

2014, Vol.26(6): 69–74    摘要 ( 477 )    PDF (1785 KB) ( 37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4.06.012

南阳凹陷廖庄组和核一段异常压力均不发育,声波速度主要受最大历史埋深影响。 选取凹陷中心和 凹陷边缘的典型井,利用廖庄组和核一段泥岩声波速度资料建立正常泥岩声波速度与深度的相关关系, 并计算南阳凹陷古近纪末地层抬升量。 结果表明:古近纪末地层抬升量为 400~1 000 m ;凹陷西部和南 部地层抬升量较小,向凹陷北东方向地层抬升量逐渐增大,最大可达 1 000 m 。 通过对抬升量平面分布的 分析,认为魏岗—北马庄构造带地层的大规模抬升导致了异常低压的形成,地层抬升引起的减压增容效 应和油气泵吸作用均可增大储层内油气的储存空间,形成低势区,从而促进油气在该区成藏。

潍北凹陷输导体系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林玉祥,王玉伟,孟 彩,韩继雷

2014, Vol.26(6): 75–82    摘要 ( 472 )    PDF (2114 KB) ( 339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4.06.013

输导体系作为油气运移的通道,对油气成藏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对潍北凹陷断层及其活动、沉积体系与不整合面特征等的分析,提出研究区存在砂体、断层和不整合面等多种输导体系要素,并组成断层不整合及断层-不整合-砂体等复合输导体系。 潍北凹陷主要有 2 个供烃区,发育于北部洼陷带和灶户断鼻带;灶户断鼻带断裂构造比较发育,北部洼陷带断裂构造较少;潍北凹陷主要发育6 个不整合面,其中 Ng/Es4(Ng/Ek1)及 Ek2下/Ek3 为区域性不整合面,它们均导致不同地区的输导体系类型及分布有所不同。通过对潍北凹陷油气藏类型和输导体系特征进行分析,总结了不同输导体系类型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潍北凹陷砂体输导体系有利于形成岩性尖灭油气藏和砂岩透镜体油气藏;断层输导体系有利于形成地层不整合-断层油气藏、断块油气藏和构造-岩性油气藏;断层-不整合输导体系有利于形成断块油气藏、岩性油气藏及断层-岩性油气藏;断层-不整合-砂体输导体系有利于形成岩性尖灭油气藏、地层不整合油气藏、断块油气藏和断层-岩性油气藏。 该研究结果对明确输导体系控藏模式和指导潍北凹陷油气勘探均具有借鉴作用。

准噶尔盆地玛湖斜坡区三叠系百口泉组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

谭开俊,王国栋,罗惠芬,曲永强,尹 路,陈 娟

2014, Vol.26(6): 83–88    摘要 ( 622 )    PDF (1824 KB) ( 276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4.06.014

为了更有效地在玛湖斜坡区三叠系百口泉组寻找有效储集体,利用岩石薄片、铸体薄片和扫描电 镜等资料,对该区岩石学特征、储集空间类型、孔喉结构、储层物性和储层控制因素等进行了研究。 结果 表明: ① 该区储层类型主要为扇三角洲平原和前缘亚相的砂砾岩,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均较低,孔 喉结构差—中等,平原亚相以原生孔隙为主,前缘亚相以次生孔隙为主,整体表现为低孔、低渗的储层特 征; ② 刚性颗粒发育的地区,压实作用弱,可溶蚀矿物含量高,溶解作用强,储层物性较好; ③ 平原亚相比 前缘亚相的压实程度高,且杂基含量较高,溶解作用弱,储层物性相对较差; ④ 压实作用减孔明显,胶结 作用减孔不明显,溶蚀作用增孔明显,烃类侵位对成岩作用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有利于改善储层物性。

茂名油页岩生烃演化特征及热解动力学—— — 以琼东南盆地地质模型为例

刘 畅,苏 龙,关宝文,郑有伟,常 江,郑建京

2014, Vol.26(6): 89–97    摘要 ( 495 )    PDF (2606 KB) ( 42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4.06.015

针对海上高地温场条件下天然气的生成和预测研究,选用琼东南盆地的地质模型,以低成熟茂名油页岩(Ⅱ型有机质)与该盆地的煤(Ⅲ型有机质)为样品,采用封闭体系和开放体系全岩热解实验,得出热解油气的产率特征。不同演化阶段各烃类组分的生烃动力学定量模型表明,煤生成不同组分的活化能分布范围比茂名油页岩的宽得多。 其中,茂名油页岩热解生成甲烷、乙烷、丙烷和重烃(C4~6)对应的活化能分布范围分别为 38~86 kcal/mol,44~92 kcal/mol,43~77 kcal/mol 和 46~70 kcal/mol;活化能主频分别为 52 kcal/mol,54 kcal/mol,63 kcal/mol 和 48 kcal/mol,所占比例分别为 20.44%、38.04%、42.50%和 25.05%;指前因子分别为 6.47×1011 s-1,2.70×1012 s-1,1.09×1015 s-1 和 8.39×1015 s-1。 利用生气动力学方法,结合琼东南盆地的热史数据,通过茂名油页岩和煤的生气预测对比揭示,在地质条件下的生气过程中,与茂名油页岩相比较,煤具有释放氢的慢速率与低生成率的特征以及较长的演化进程。结果认为:类似于琼东南盆地崖城组煤系烃源岩,处于海上高地温场条件下,在高演化阶段仍具有很好的生气潜力。 该研究拓宽了我国海域煤型气的勘探领域,具有实践和理论意义。

松辽盆地徐家围子地区火山岩储层主要次生矿物研究

李 欣,杜德道,蔡郁文,王 珊

2014, Vol.26(6): 98–105    摘要 ( 465 )    PDF (1831 KB) ( 34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4.06.016

以松辽盆地北部徐家围子地区深层火山岩储层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徐深气田 50 多口井深层火山岩岩心观察得出,该区岩石类型从基性、中性到酸性岩均有分布,以酸性岩为主。火山熔岩有玄武岩、安山岩、粗面岩和流纹岩等;火山碎屑岩包括凝灰岩、流纹质熔结凝灰岩、火山角砾岩和集块岩。 通过岩石薄片显微镜下鉴定发现,各种火山岩均见不同程度的交代作用,如绿泥石化、碳酸岩化、高岭土化及硅化等。交代作用形成的次生矿物如石英、长石、绿泥石、浊沸石、碳酸盐矿物及黏土矿物,多充填在气孔和裂缝中。对以上几种次生矿物特征作了详细描述,并根据热力学第三定律对石英、绿泥石和浊沸石的形成进行了热力学模拟。根据石英、绿泥石和浊沸石 3 种矿物形成的反应方程式,并结合地层水资料中 K+,Ca+,Na+,H+,(Fe,Mg)2+ 和(Fe,Al)3+ 等离子的浓度,分别计算出它们各自形成的平衡常数K,再根据热力学公式ΔG(0T)= -R·T·lnK计算出它们各自在不同温压条件下的吉布斯自由能变量ΔG(P,T)。 通过比较ΔG(P,T)的大小判断出 3 种矿物沉淀的先后顺序为绿泥石→石英→浊沸石,与镜下观察到的成岩顺序一致,为研究火山岩储层次生矿物的成岩演化提供了热力学依据。

技术方法

用 J 函数法求取碳酸盐岩储层饱和度方法探讨

司马立强,李 清,杨 毅,陈 强

2014, Vol.26(6): 106–110    摘要 ( 559 )    PDF (1355 KB) ( 58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4.06.017

准确求取非均质碳酸盐岩储层含水饱和度一直是测井解释工作的一大难题(尤其是在缺乏密闭取 心等直接确定岩心含水饱和度资料的情况下)。 根据毛管压力曲线、物性分析数据及 RFT 测试等资料, 并以中东某油田为例,探讨了利用毛管压力曲线计算非均质碳酸盐岩储层原始含水饱和度的方法( J 函数 法)。 利用此方法计算出的原始含水饱和度与相渗实验分析结果及试油结果均吻合较好。 此次研究为缺 乏岩心含水饱和度资料的非均质碳酸盐岩储层含水饱和度的求取提供了一种合理、可靠的计算方法。

匹配追踪子波分解重构技术在气层检测中的应用

陈 胜,欧阳永林,曾庆才,包世海,李新豫,杨 青

2014, Vol.26(6): 111–114    摘要 ( 479 )    PDF (1800 KB) ( 666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4.06.018

川中地区震旦系岩溶风化壳储层缝洞系统复杂、非均质性强、上覆泥岩对储层地震反射的影响较 大,使储层地震响应及 AVO 特征均不明显,给储层预测和气层检测带来了较大困难。 运用基于匹配追踪 算法的子波分解重构技术有效剔除了泥岩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储层预测和气层检测,均取得了 良好的效果。 子波分解重构技术可将以往只能从宏观上整体描述的地震数据分解为不同形状、不同频率 和不同能量的子波,然后根据需要对分解得到的子波进行合理的重构,其时间分辨率和频率分辨率均较 高,为含有强反射干扰的复杂储层预测和气层检测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油气田开发

稠油油藏水平井井筒压降规律研究

袁 淋,李晓平,张芨强,程子洋

2014, Vol.26(6): 115–119    摘要 ( 497 )    PDF (904 KB) ( 43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4.06.019

水平井技术已在稠油油藏开发过程中广泛运用,但因稠油黏度较大,水平井井筒压降已成为产能研 究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基于常规水平井产能理论,利用 Joshi 提出的方法将水平井三维渗流场简化 为 2 个二维渗流场,运用保角变换方法以及等值渗流阻力法得到稠油油藏水平井地层渗流模型,同时考 虑井筒变质量流动,建立了地层渗流与水平井井筒管流的耦合模型。 实例分析表明,井筒压降使得水平井 的无阻流量减小了 7.7% ,且稠油油藏水平井井筒压降远远大于常规油藏水平井井筒压降。 敏感性分析表 明,随着水平段长度、幂律指数以及油层厚度的逐渐增大,井筒压降逐渐增大,而随着井筒半径的逐渐增 大,井筒压降则逐渐减小。 本次研究为稠油油藏水平井井筒压降规律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非达西渗流对低渗透气藏气水同产水平井产能的影响

张芨强,李晓平,袁 淋,汪文斌,王超文

2014, Vol.26(6): 120–125    摘要 ( 438 )    PDF (1260 KB) ( 308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4.06.020

水驱气藏开采到一定程度就会产水,此时出现的气水两相流动会增大气体渗流阻力,使气井产量急 剧下降。 气井产能的确定是科学合理开发气田的基础,对气井的配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根据气水两 相渗流规律的变化,基于稳定渗流理论,引入了气水两相拟压力以及两相拟启动压力梯度,建立了启动压 力梯度、滑脱效应、应力敏感、地层伤害以及近井地带高速非达西影响的低渗透气藏气水同产水平井产能 方程。 研究表明:生产水气比对气井产能影响最大,在气井生产过程中应尽量控制气井见水;随着启动压 力梯度、应力敏感和生产水气比的增大,气井产能不断降低;随着滑脱因子增大,气井产能不断增加;在启 动压力梯度对气井产能的影响中,气相启动压力梯度比水相启动压力梯度所占的权重更大

已发现气田可采储量增长研究

张静平,唐红君,孙玉平

2014, Vol.26(6): 126–130    摘要 ( 357 )    PDF (873 KB) ( 36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4.06.021

已发现气田在开发过程中由于实施增产措施和储层扩边等可能会引起可采储量增长。 预测可采储 量增长可通过统计历史可采储量数据,并计算其年度增长系数或累计增长系数,建立可采储量增长模型来 实现。 目前,美国及其他国家或地区可采储量预测主要采用美国可采储量增长模型来进行。 运用该模型对 我国 185 个气田可采储量的历史数据进行拟合,结果显示,实际可采储量与模型预测可采储量比较吻合, 说明该模型在我国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最后,运用该模型对我国 2012 年以前发现的气田进行了可采储 量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