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出日期:2016-09-29
刘树根,孙 玮,李智武,邓 宾,钟 勇,宋金民,冉 波,罗志立,韩克猷, 姜 磊,梁 霄
2016, Vol.28(5): 117
摘要
(
604 )
HTML( )
PDF
(1290 KB)
(
378
)
周 文,徐 浩,余 谦,谢润诚,邓 坤
2016, Vol.28(5): 1825
摘要
(
532 )
HTML( )
PDF
(692 KB)
(
757
)
孟万斌,肖春晖,冯明石,傅 恒,曹自成,孙 茹
2016, Vol.28(5): 2633
摘要
(
357 )
HTML( )
PDF
(1257 KB)
(
442
)
章宇路,文华国,郑荣才,周 刚,张 兵,曹脊翔
2016, Vol.28(5): 3443
摘要
(
359 )
HTML( )
PDF
(1011 KB)
(
343
)
江文剑,侯明才,邢凤存,李 勇,石 鑫,王 超
2016, Vol.28(5): 4451
摘要
(
478 )
HTML( )
PDF
(839 KB)
(
290
)
李 可,王兴志,张馨艺,要继超,吴清民
2016, Vol.28(5): 5258
摘要
(
405 )
HTML( )
PDF
(858 KB)
(
495
)
朱逸青,王兴志,冯明友,李 可
2016, Vol.28(5): 5966
摘要
(
434 )
HTML( )
PDF
(861 KB)
(
751
)
高 健,林良彪,任天龙,黄棋棽,余 瑜
2016, Vol.28(5): 6775
摘要
(
426 )
HTML( )
PDF
(733 KB)
(
436
)
方辉煌,汪吉林,宫云鹏,张娅婷
2016, Vol.28(5): 7681
摘要
(
405 )
HTML( )
PDF
(443 KB)
(
393
)
林玉祥,朱传真,赵承锦,吴玉琛
2016, Vol.28(5): 8290
摘要
(
410 )
HTML( )
PDF
(929 KB)
(
569
)
陈 骥,徐凤强,刘 超,崔俊峰,潘雯丽,谢莲英
2016, Vol.28(5): 9198
摘要
(
407 )
HTML( )
PDF
(824 KB)
(
376
)
张廷山,张志诚,伍坤宇
2016, Vol.28(5): 99106
摘要
(
337 )
HTML( )
PDF
(570 KB)
(
442
)
胡 曦,王兴志,李宜真,等
2016, Vol.28(5): 107112
摘要
(
374 )
HTML( )
PDF
(440 KB)
(
519
)
李凡异,狄帮让,魏建新,等
2016, Vol.28(5): 113116
摘要
(
390 )
HTML( )
PDF
(294 KB)
(
479
)
黄全华,付云辉,陆 云,陈 冲,刘 彤
2016, Vol.28(5): 117122
摘要
(
285 )
HTML( )
PDF
(376 KB)
(
447
)
刘树根,孙 玮,李智武,邓 宾,钟 勇,宋金民,冉 波,罗志立,韩克猷, 姜 磊,梁 霄
2016, Vol.28(5): 117
摘要
(
604 )
PDF (1290 KB) (
378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6.05.001
为了研究四川叠合盆地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藏的分布规律和主控因素,预测勘探接替区,从盆地区域构造角度,分析油气沿(或在)拉张槽、古隆起和盆山结构区的分布特征,探讨拉张槽、古隆起和盆山结构对海相油气成藏和分布的控制作用,并据此探讨四川叠合盆地深层—超深层海相油气的勘探前景和有利地区。研究发现,拉张槽控制油气成藏的基础条件,即烃源岩、储集岩和优质源-储组合的发育,为油气成藏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古隆起是油气运聚的指向地区,控制古油藏和古气藏的形成与演化,奠定了油气成藏的主要聚集区,属于油气藏的建造过程;盆山结构则进一步改变盆地内的构造格局,再分配和调整古油气藏,形成现今油气藏,属于改造过程。拉张槽是油气早期富集最根本的控制因素,古隆起是油气运聚的指向地区,盆山结构是油气晚期散失最主要的控制因素,从基础到建造再到改造的一系列过程相辅相成,共同控制了四川叠合盆地海相碳酸盐岩油气的分布。在此基础上,推测川西中北段深层—超深层是未来四川叠合盆地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最主要的有利地区,具备形成大型气田的基本条件,可能是原生气藏和次生气藏共存的天然气富集区,理由为:①具有以下寒武统优质烃源岩为主的多源供烃系统;②具有多时代优质储集层的叠合层系;③具有以断裂(及不整合面)和优质储层构成的立体输导网络;④具有致密碳酸盐岩、泥质岩和膏盐等构成的多级封盖系统。
周 文,徐 浩,余 谦,谢润诚,邓 坤
2016, Vol.28(5): 1825
摘要
(
532 )
PDF (692 KB) (
75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6.05.002
四川盆地及其周缘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和筇竹寺组页岩是同时期进行页岩气勘探开发的 2 套重点层位,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勘探取得了重大突破,而筇竹寺组页岩气勘探效果却不理想。利用四川盆地及其周缘野外露头资料、已钻页岩气井生产资料以及前人研究成果,总结了四川盆地及其周缘海相页岩的地质特征,并分析了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与筇竹寺组页岩的含气性差异及其主要原因。研究认为,四川盆地及其周缘海相页岩最显著的特征为“高演化”和“强改造”,这与北美海相页岩差异明显。统计大量页岩气井生产情况发现,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产气情况明显好于筇竹寺组页岩。筇竹寺组页岩压力系数较低,有机孔发育程度较差,相邻储层沥青分布广泛,这些都证实了桐湾期不整合面对筇竹寺组页岩含气性的破坏作用。震旦系顶桐湾期不整合面形成的排烃“通道”从生烃期开始的长期排烃,使层内残留烃量减少,是筇竹寺组页岩含气性较差的主要原因。
孟万斌,肖春晖,冯明石,傅 恒,曹自成,孙 茹
2016, Vol.28(5): 2633
摘要
(
357 )
PDF (1257 KB) (
44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6.05.003
为了查清储层发育规律,提高勘探成功率,运用岩心观察、铸体薄片鉴定、阴极发光等手段,结合测井、孔渗等资料,研究了塔中顺南地区奥陶系一间房组碳酸盐岩的储层特征、成岩作用及其对储层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奥陶系一间房组碳酸盐岩储层的岩石类型主要为颗粒灰岩、微晶灰岩、藻黏结灰岩;储集空间类型以溶蚀孔洞和裂缝为主,为裂缝型和裂缝-孔洞型储层;一间房组储层基质孔隙度最小值为 0.20%,最大值为 3.90%,平均值为 1.52%;渗透率最小值为 0.003 mD,最大值为 5.84 mD,平均值为 0.62 mD,储层基质物性较差,以发育 Ⅲ 类储层为主;一间房组碳酸盐岩的成岩作用类型复杂多样,主要有胶结作用、压实压溶作用、溶蚀(岩溶)作用、破裂作用等,其中胶结作用是最主要的破坏性成岩作用,溶蚀(岩溶)作用和破裂作用均是主要的建设性成岩作用。
章宇路,文华国,郑荣才,周 刚,张 兵,曹脊翔
2016, Vol.28(5): 3443
摘要
(
359 )
PDF (1011 KB) (
34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6.05.004
礁滩相白云岩是川东北地区长兴组的主要储集层,研究其成因对促进天然气勘探与开发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川东北铁山—双家坝地区上二叠统长兴组白云岩的结构、成因和成岩作用方式进行分析,并结合白云岩有序度、阴极发光、扫描电镜,以及铁、锰、锶微量元素和碳、氧同位素等资料,判断出长兴组微晶白云岩的白云岩化作用发生在原始沉积环境为相对封闭且强烈蒸发的台缘礁后局限海盆中;残余生屑白云岩和晶粒白云岩的原岩为礁灰岩和生屑灰岩,其原始沉积环境属台缘或台内礁滩相沉积,基于台内礁滩相带相对闭塞、蒸发较强,台缘礁滩相带更易暴露并接受大气水淋滤的影响,较好地继承了原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并在不同相带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同时,分析了长兴组白云岩化过程中不同类型的白云岩化流体的水-岩反应过程和关系,以白云岩成岩环境和白云岩化流体性质及来源为依据,结合水文地质学模式,对白云岩成因进行了研究,并认为微晶白云岩属近地表准同生期的潮坪环境,由蒸发泵白云岩化形成,白云岩化流体来自准同生期蒸发海源卤水;残余生屑白云岩和晶粒白云岩属浅—中埋藏成岩环境,由热对流白云岩化形成,白云岩化流体来自晚二叠世沉积期的海源卤水。
江文剑,侯明才,邢凤存,李 勇,石 鑫,王 超
2016, Vol.28(5): 4451
摘要
(
478 )
PDF (839 KB) (
29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6.05.005
川东南地区寒武系娄山关群发育厚层白云岩,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潜力,但勘探程度相对较低,白云岩储层特征研究相对薄弱。在野外地质观察的基础上,通过对来自研究区京竹和中坝两剖面的岩石样品进行铸体薄片观察和物性测试,开展了岩石学、储集空间及储集物性特征等研究,系统分析了白云岩储层发育特征及其主控因素。研究认为:可作为良好油气储集层的岩石类型为晶粒白云岩和颗粒白云岩,储集空间主要为晶间孔、晶间溶孔、粒间孔、粒间溶孔和非选择性溶孔;孔隙度和渗透率相关性较好,但不同岩石类型孔隙发育程度差异较大;白云岩储层发育受到多种因素的控制,其中高能相带控制着储层展布,白云岩化和热液溶蚀作用对储层物性的改善具有建设性作用,孔隙发育层段多位于三级层序向上变浅旋回的顶部。研究成果可为川东南地区白云岩储层下一步的油气勘探提供依据,同时,也可为其他地区的古老地层白云岩储层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李 可,王兴志,张馨艺,要继超,吴清民
2016, Vol.28(5): 5258
摘要
(
405 )
PDF (858 KB) (
49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6.05.006
四川盆地东部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气勘探已取得重大突破,其储层研究尤其是优质储层发育的影响因素对四川盆地海相页岩的下一步勘探具有重要意义。在岩心观察和岩石薄片鉴定的基础上,通过扫描电镜和 X 射线衍射等分析,对四川盆地东部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储层特征进行了研究,确定了有利储层形成的主控因素。研究区地层矿物成分以石英和黏土矿物为主,方解石、白云石及黄铁矿等的含量较低;干酪根类型以腐泥型(Ⅰ)为主、腐殖腐泥型(Ⅱ1)次之;TOC质量分数为 0.10%~8.67%,平均为 1.49%,Ro 为 1.63%~2.81%,平均为 2.18%;地球化学特征为富有机质和高—过成熟;储集空间类型可分为孔隙和裂缝两大类,其中粒间孔、有机质孔及构造缝为主要储集空间。四川盆地东部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储层的发育受沉积环境、页岩脆性及有机质丰度与成熟度等因素的影响。
朱逸青,王兴志,冯明友,李 可
2016, Vol.28(5): 5966
摘要
(
434 )
PDF (861 KB) (
75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6.05.007
随着“重庆涪陵”等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的建立,四川盆地东部下古生界五峰组—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页岩已成为目前中国页岩气研究的重点目标之一,至今已取得了大量相关研究成果,但关于页岩气研究的基础——页岩岩相分类的方案一直存在很大的分歧。以川东地区下古生界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剖面与钻井岩心的观察,结合岩石结构组分分析,利用石英含量、石英成因及纹层类型 3 种判别依据,对页岩岩相进行了划分,并根据川东地区 WQ2 井的含气量、有机碳含量及石英含量,对岩相与储层的关系进行了评价。研究区页岩岩相可划分为 7 种类型:贫硅纹层页岩岩相、中硅纹层页岩岩相、富硅纹层页岩岩相、贫硅无纹层页岩岩相、中硅无纹层页岩岩相、富硅无纹层页岩岩相及生物硅质成因页岩岩相,其中,中硅无纹层页岩岩相是川东地区最有利于页岩气富集的岩相。
高 健,林良彪,任天龙,黄棋棽,余 瑜
2016, Vol.28(5): 6775
摘要
(
426 )
PDF (733 KB) (
436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6.05.008
川北地区侏罗系页岩气成藏条件良好,近年来取得了一系列突破。下侏罗统自流井组东岳庙段研究程度相对较低,其页岩气资源的勘探开发潜力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综合应用有机地球化学、X 射线衍射和扫描电镜等分析及常规氦气法测试、等温吸附测试等技术手段,对川北地区东岳庙段富有机质泥页岩的基本地质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东岳庙段干酪根以Ⅲ型为主,有机质丰度较高,热演化程度适中;泥页岩矿物成分以黏土矿物和石英为主,黏土矿物主要由伊/蒙混层、伊利石、高岭石和绿泥石组成;泥页岩主要发育无机孔及裂缝,孔隙度平均为 3.1%,渗透率平均为 0.751 mD,但大多小于 0.1 mD,孔隙度与渗透率总体呈正相关关系;泥页岩吸附能力较强,有利于页岩气富集,但页岩气较难被解析出。综合分析后认为,川北地区东岳庙段页岩气成藏条件良好,且页岩气富集高产受控于沉积相、岩性组合及裂缝和隔离层三要素。
方辉煌,汪吉林,宫云鹏,张娅婷
2016, Vol.28(5): 7681
摘要
(
405 )
PDF (443 KB) (
39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6.05.009
页岩储层具有影响因素多、孔渗关系复杂、非均质性强、评价难度大等特征,为了确定页岩气储层评价参数权重的大小,以重庆南川地区龙马溪组页岩为例,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判法对页岩储层进行评价。结果显示:总有机碳含量(TOC)、镜质体反射率(Ro)、有效厚度、孔隙度、脆性矿物含量和渗透率均是影响该区页岩储层质量的主要因素,其权重分别为 0.257 9,0.133 1,0.119 1,0.149 6,0.139 2和 0.201 1。通过对各参数进行模糊数学计算得到页岩储层的综合评价因子为 0.41~0.93,并以此为依据预测了南川地区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的分布规律。
林玉祥,朱传真,赵承锦,吴玉琛
2016, Vol.28(5): 8290
摘要
(
410 )
PDF (929 KB) (
569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6.05.010
由于前人对华北地区晚三叠世岩相古地理的系统研究较少,其沉积格局及演化规律尚不明朗。基于层序地层学理论,根据华北地区上三叠统整体发育特征,将其划分为卡尼阶和诺利—瑞替阶共 2 个等时地层单元,并以优势相法分别编制了岩相古地理图。晚三叠世华北地区整体上东高西低,地层东薄西厚,以陆相沉积为主。主要沉积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和南华北地区,前者为开阔的内陆坳陷湖盆,岩相北粗南细,厚度北薄南厚,沉积中心偏南,上三叠统油气资源主要分布于盆地中西部地区;后者由一系列小型湖盆组成,沉积中心位于西北部,以济源地区上三叠统最为发育,其他地区仅为零星分布,储层物性总体较差,上三叠统油气资源匮乏。通过对华北地区晚三叠世岩相古地理的研究,明确了盆地演化、沉积体系、烃源岩、储集层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相互关系,认为主要存在自生自储、上生下储和下生上储等 3 种生储盖组合类型,指出了鄂尔多斯盆地盐定三角洲、环县三角洲、甜水堡三角洲和环县—甘泉地区以及济源盆地为其油气勘探的有利方向。
陈 骥,徐凤强,刘 超,崔俊峰,潘雯丽,谢莲英
2016, Vol.28(5): 9198
摘要
(
407 )
PDF (824 KB) (
376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6.05.011
近年来,针对蠡县斜坡提出了以岩性-地层油藏为主的精细勘探目标,这对沉积相的精细划分和重新认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利用岩心、录井及测井资料,精细刻画了蠡县斜坡沙三上亚段和沙一下亚段的沉积特征,并确定了有利储层的分布范围。结果表明:在沙三上亚段沉积期,辫状河道和辫状河泛滥平原较发育;在沙一下亚段沉积期,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和滨浅湖滩坝较发育。对研究区有利储集砂体物性的统计表明,储集性能由好到差依次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辫状河河道砂体、滨浅湖滩坝砂体、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河口坝砂体。在沙三上亚段沉积期,研究区中部的同口镇和辛桥村—旧城村一带发育紧邻泛滥平原泥质烃源岩的辫状河河道沉积,为寻找岩性-地层油气藏的有利地区;在沙一下亚段沉积期,研究区旧城村—西柳村一带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和滨浅湖滩坝沉积,为寻找岩性-地层油气藏的勘探潜力区。
张廷山,张志诚,伍坤宇
2016, Vol.28(5): 99106
摘要
(
337 )
PDF (570 KB) (
44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6.05.012
为了恢复滇黔北地区地层压实过程并进行沉积速率反演,将优化模型与传统方法相结合,建立了滇黔北地区分层声波时差和孔隙度随深度变化的模型,而后基于岩石骨架不变原理对该区地层进行分层回剥,获得了上奥陶统五峰组至第四系较完整的地层原始沉积厚度和各组地层分段沉积速率,并探讨了页岩地层沉积速率与有机质丰度的关系。结果表明:滇黔北地区地层沉积速率总体较低,早期沉积速率升高并达到峰值,随着地层年代由老变新,沉积速率骤降而后再缓慢升高,随后再次降低直至该区沉积速率的最低值,其中志留系龙马溪组和罗惹坪组 2 套主要页岩地层的沉积速率分别为 77.97 m/Ma和 113.47 m/Ma;陆棚环境下较缓慢的沉积速率有助于提高页岩有机质丰度。研究成果可为该区地层埋藏演化史研究和页岩气勘探开发提供一定的参考。
胡 曦,王兴志,李宜真,等
2016, Vol.28(5): 107112
摘要
(
374 )
PDF (440 KB) (
519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6.05.013
充足的有机质是油气生成的物质基础,有机质丰度决定了烃源岩的生烃潜力,因此获取页岩有机质丰度对指导页岩气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作用。在选取川南长宁地区龙马溪组下段泥、页岩作为研究对象的同时,利用总有机碳含量作为有机质丰度评价指标,对泥、页岩样品化验得出的有机碳含量和对应深度的测井数据进行拟合,得出总有机碳含量的计算公式,并依据不同测井响应参数的选取,总结出 3 种测井计算方法,相应地回归出 3 个计算公式,在研究区对计算结果进行验证和误差分析。结果表明:Δ lg R-密度法和密度-铀多元回归法得出的有机碳含量与样品实测的有机碳含量符合程度较高;单井纵向上表现出龙马溪组有机碳含量在下段底部附近较高,具有由底部向上逐渐降低的趋势;密度-铀多元回归公式计算的误差最小,表现出较强的适用性,可在长宁地区推广应用。
李凡异,狄帮让,魏建新,等
2016, Vol.28(5): 113116
摘要
(
390 )
PDF (294 KB) (
479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6.05.014
针对在碳酸盐岩溶洞储层地震响应研究中出现的“偏移剖面反射振幅随溶洞体宽度增大而增强”的现象,以空间子波概念为基础,定量分析了地质体宽度与偏移剖面反射振幅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地震正演实验加以验证。研究表明:当地质体宽度较小时,偏移剖面反射振幅随地质体宽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当地质体宽度大于振幅临界宽度时,反射振幅受地质体宽度影响较小;振幅临界宽度与地震波长成正比,与最大出射角正弦值成反比,其值可通过地震正演实验获得,这有助于对小尺度岩性体地震振幅的定量研究。
黄全华,付云辉,陆 云,陈 冲,刘 彤
2016, Vol.28(5): 117122
摘要
(
285 )
PDF (376 KB) (
447
)
doi: https://doi.org/1673-8926(2016)05-0117-06
无偏灰色模型不存在传统灰色模型固有的偏差,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预测的准确性,但在实际应用中预测值与实际值相差较大,不能满足预测精度的要求。在研究传统模型优化方法的基础上,应用幂函数法和新陈代谢法优化无偏灰色模型,提出了改进无偏灰色模型。根据油田年产油量统计数据,分别建立了无偏灰色模型、幂函数-无偏灰色模型以及改进无偏灰色模型,并将这 3 种模型预测结果与实际产油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改进无偏灰色模型预测精度明显高于其他 2 种模型,平均相对误差仅为5.53%,小误差概率大于 0.95,均方差比为 0.34,说明预测值与实际产油量拟合度高,能够达到预测精度的要求,可用于油气田产量预测。
李传亮,朱苏阳,刘东华,聂 旷,邓 鹏
2016, Vol.28(5): 123129
摘要
(
1141 )
PDF (465 KB) (
62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6.05.016
岩石的气测渗透率高于液测渗透率,且具有压力依赖性,该现象被称作滑脱效应或 Klinkenberg 效应。通过理论和测试资料分析,并结合流体力学原理,对该现象进行深入研究后认为,滑脱效应是一个错误认识。气测渗透率的压力依赖性是由于在计算渗透率时气体黏度取值不当所致,气体黏度在低压下随压力变化很大,但计算渗透率时却选用了定值。滑脱效应将使气体的黏度无法测量,从而出现测试悖论。气体分子时刻在做不规则的热运动,会不停地与孔隙壁面发生碰撞,致使气体无法出现滑脱。岩石渗透率的气测值高于液测值,是测试介质的分子尺度与孔隙尺度对比的结果。地下不存在离散形式的自由分子流。孔隙中只存在几个甲烷分子的地层没有开采价值,不应该作为研究对象。滑脱效应对生产实践没有任何指导意义,建议今后不再对气测渗透率进行滑脱校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