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 当期目录

《岩性油气藏》

  •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集团西北地质研究所有限公司
  • 甘肃省石油学会
  • 周  期:双月 出版单位:科学出版社
  • 国际刊号:ISSN 1673-8926
  • 国内刊号:CN 62-1195/TE
  • 编辑出版:《岩性油气藏》编辑部
  • 创刊时间:1989年

刊出日期:2017-01-21

  • 简明目录
  • 带摘要目录
油气地质

筠连地区上二叠统宣威组沉积相及聚煤控制因素

张廷山, 何映颉, 伍坤宇, 林丹, 张朝

2017, Vol.29(1): 1–10    摘要 ( 332 )    HTML( ) PDF (17164 KB)  ( 16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7.01.001

致密砂岩气地质认识新进展

魏新善, 胡爱平, 赵会涛, 康锐, 石晓英, 刘晓鹏

2017, Vol.29(1): 11–20    摘要 ( 331 )    HTML( ) PDF (7122 KB)  ( 26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7.01.002

上扬子西北缘宁强湾牛蹄塘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程俊, 徐晓飞, 张文峰, 米玛旺久, 郭俊

2017, Vol.29(1): 21–26    摘要 ( 265 )    HTML( ) PDF (1370 KB)  ( 32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7.01.003

西湖凹陷平湖组岩相类型及沉积相分析

吴嘉鹏, 万丽芬, 张兰, 王英民, 赵千慧, 李昆, 王思琦

2017, Vol.29(1): 27–34    摘要 ( 302 )    HTML( ) PDF (36290 KB)  ( 21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7.01.004

坡折带砂体成因及分布规律——以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地区下白垩统清水河组为例

李啸, 刘海磊, 王学勇, 卞保力, 杨帆, 陈刚强

2017, Vol.29(1): 35–42    摘要 ( 317 )    HTML( ) PDF (30084 KB)  ( 25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7.01.005

辫状河三角洲岩相特征及沉积模式——以鄂尔多斯盆地苏南地区盒8段为例

李志华, 黄文辉

2017, Vol.29(1): 43–50    摘要 ( 326 )    HTML( ) PDF (9491 KB)  ( 24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7.01.006

鄂尔多斯盆地周家湾地区长8致密砂岩储层特征及影响因素

王维斌, 朱静, 马文忠, 冯顺彦, 刘艳妮, 赵静

2017, Vol.29(1): 51–58    摘要 ( 296 )    HTML( ) PDF (28115 KB)  ( 169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7.01.007

储层致密化影响因素分析与有利成岩相带预测——以马岭油田长8油层组砂岩储层为例

王猛, 曾明, 陈鸿傲, 杨刚, 徐绩芳, 邱海滨, 郭红光, 王家敏

2017, Vol.29(1): 59–70    摘要 ( 331 )    HTML( ) PDF (41976 KB)  ( 159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7.01.008

查干凹陷下白垩统巴二段储层特征及孔隙演化

吴陈冰洁, 朱筱敏, 魏巍, 蒋飞虎, 谈明轩, 潘荣

2017, Vol.29(1): 71–80    摘要 ( 285 )    HTML( ) PDF (24649 KB)  ( 14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7.01.009

花岗岩油气藏成藏富集因素

李富恒, 侯连华, 石磊, 肖坤叶, 石峰

2017, Vol.29(1): 81–89    摘要 ( 296 )    HTML( ) PDF (23511 KB)  ( 38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7.01.010

南羌塘坳陷布曲组油藏带特征及空间演化规律

夏国清, 伊海生, 李高杰, 金峰, 季长军, 李启来

2017, Vol.29(1): 90–96    摘要 ( 211 )    HTML( ) PDF (38958 KB)  ( 14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7.01.011

胜利油田新增探明储量SEC评估现状与分析

田敏

2017, Vol.29(1): 97–103    摘要 ( 311 )    HTML( ) PDF (1755 KB)  ( 406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7.01.012

技术方法

地面阵列式微地震监测关键技术研究

刁瑞, 吴国忱, 崔庆辉, 尚新民, 芮拥军

2017, Vol.29(1): 104–109    摘要 ( 292 )    HTML( ) PDF (2493 KB)  ( 41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7.01.013

随钻方位伽马数据成像处理方法

唐海全

2017, Vol.29(1): 110–115    摘要 ( 368 )    HTML( ) PDF (3150 KB)  ( 61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7.01.014

油气田开发

基于“岩石物理相-流动单元”测井响应定量评价特低渗透油藏优质储层——以延长油田东部油区长6油层组为例

周游, 李治平, 景成, 谷潇雨, 孙威, 李晓

2017, Vol.29(1): 116–123    摘要 ( 315 )    HTML( ) PDF (1882 KB)  ( 32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7.01.015

一体化储层精细分类方法在非均质储层定量表征中的应用

杨希濮, 杨小丽, 刘钧, 房磊, 邹婧芸

2017, Vol.29(1): 124–129    摘要 ( 237 )    HTML( ) PDF (14652 KB)  ( 306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7.01.016

石油工程

鄂尔多斯盆地长6致密砂岩油藏压裂技术研究

韩婧婧, 刘建, 武龙

2017, Vol.29(1): 130–134    摘要 ( 235 )    HTML( ) PDF (8597 KB)  ( 18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7.01.017

致密低渗油藏压裂水平井合理生产压差优化设计

邓学峰

2017, Vol.29(1): 135–139    摘要 ( 297 )    HTML( ) PDF (1433 KB)  ( 34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7.01.018

过量顶替液作业下压裂水平气井的产能模拟

严向阳, 王腾飞, 何双喜, 申贝贝, 徐永辉, 陈林

2017, Vol.29(1): 140–146    摘要 ( 263 )    HTML( ) PDF (1431 KB)  ( 30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7.01.019

论坛与综述

天文地层学与旋回地层学的关系、研究进展及其意义

闫建平, 言语, 彭军, 李尊芝, 耿斌, 赖富强

2017, Vol.29(1): 147–156    摘要 ( 431 )    HTML( ) PDF (2201 KB)  ( 368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7.01.020

油气地质

筠连地区上二叠统宣威组沉积相及聚煤控制因素

张廷山, 何映颉, 伍坤宇, 林丹, 张朝

2017, Vol.29(1): 1–10    摘要 ( 332 )    PDF (17164 KB) ( 16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7.01.001

近年来,四川盆地南缘筠连地区上二叠统宣威组作为煤层气勘探开发潜力区带引起了业内广泛关注。为了研究宣威组煤层分布及演化规律,依据钻、测井及区域地质资料,运用沉积学、区域地质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单井沉积相划分和连井沉积相对比,绘制出沉积相平面分布图,并探讨了区内聚煤作用的主控因素。结果表明,宣威组广泛发育曲流河相、潮坪相和少量混积台地相沉积,煤层主要发育于潮上带沼泽微相带中。总体上,温暖潮湿的古气候为植物的生长发育创造了条件,构造古地理与沉积古环境控制了煤层的宏观分布与发育程度。

致密砂岩气地质认识新进展

魏新善, 胡爱平, 赵会涛, 康锐, 石晓英, 刘晓鹏

2017, Vol.29(1): 11–20    摘要 ( 331 )    PDF (7122 KB) ( 26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7.01.002

随着致密砂岩气勘探开发实践的不断深入,传统的地质认识暴露出很多局限性及与实际地质情况不相符的特性。在调研国内外致密砂岩气勘探开发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以鄂尔多斯盆地致密砂岩大气田勘探开发揭示的实际资料为依据,通过核磁共振及气水相渗分析、等温吸附实验、气藏地层压力恢复等研究,对传统的致密砂岩气地质特征认识进行了补充与完善。结果表明:致密砂岩气一般为多个压力系统气藏组成的大气田,这一特征决定了致密砂岩气勘探开发需要密井网,而不是常规气藏勘探开发的稀井网;致密砂岩气储层含水饱和度变化较大,具有超低含水饱和度特征,容易形成水锁伤害,在开发过程中必须做好储层伤害保护;致密砂岩气藏开发后期产水严重,如何“治水”是开发的关键问题;致密砂岩气储层中存在一定量的吸附气,这对于致密砂岩气储层含气特征及渗流规律描述、单井产能预测、资源量计算与储量评估都具有重要意义。

上扬子西北缘宁强湾牛蹄塘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程俊, 徐晓飞, 张文峰, 米玛旺久, 郭俊

2017, Vol.29(1): 21–26    摘要 ( 265 )    PDF (1370 KB) ( 32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7.01.003

上扬子西北缘宁强湾牛蹄塘组富有机质泥页岩极其发育,具备油气生成条件,但尚未对其开展页岩气调查与评价。通过野外露头测量和样品有机地球化学分析测试,查明了研究区牛蹄塘组泥页岩发育厚度、分布特征、沉积环境及有机地球化学特征。结果表明:富有机质泥页岩累计厚度最大可达108.5 m;TOC 质量分数为0.08%~7.54%,平均为1.97%;有机质类型为Ⅰ型;Tmax 为419~496 ℃,平均为448 ℃;Ro 平均为2.36%,烃源岩已进入成熟—过成熟演化阶段。研究区烃源岩受宁强湾古地理控制,西侧烃源岩生烃条件明显优于东侧,前者具有良好的页岩气勘探前景。

西湖凹陷平湖组岩相类型及沉积相分析

吴嘉鹏, 万丽芬, 张兰, 王英民, 赵千慧, 李昆, 王思琦

2017, Vol.29(1): 27–34    摘要 ( 302 )    PDF (36290 KB) ( 21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7.01.004

西湖凹陷平湖组沉积相资料比较单一、研究区域相对局限,对其沉积相类型、展布特征及沉积模式等的认识不清。对西湖凹陷46 口平湖组取心井进行岩心观察,根据粒度和沉积构造等的不同来划分岩相,然后根据岩相的成因类型、组合特征及测井曲线特征等来划分沉积相,将平湖组岩相划分为砾岩相、砂岩相和细粒岩相3 种类型,并认为平湖组主要发育受潮汐作用影响的三角洲相、潮坪相及局限浅海相等沉积相,并细分出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潮上带、潮间带、潮下带、陆架砂脊及陆架泥等亚相。综合考虑平湖期不同时期的区域构造运动、古地貌形态及物源供应等影响因素,建立了西湖凹陷平湖期箕状断陷和潮汐作用控制下的物源-沉积模式,为储层研究奠定了基础。

坡折带砂体成因及分布规律——以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地区下白垩统清水河组为例

李啸, 刘海磊, 王学勇, 卞保力, 杨帆, 陈刚强

2017, Vol.29(1): 35–42    摘要 ( 317 )    PDF (30084 KB) ( 25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7.01.005

富烃凹陷坡折带是地层-岩性油气藏勘探的一个重要领域。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地区清水河组富烃凹陷共发育4 级坡折带和6 期坡折带控制下的地层超覆带,为了研究清水河组坡折带砂体的成因与分布,利用钻井、岩心、地震属性等资料刻画出目的层沉积相,并结合层序地层学、古地貌恢复等技术,探讨车排子地区清水河组规模砂体发育成因与主控因素,落实砂体富集区带及勘探有利区。结果表明,清水河组主要发育曲流河三角洲和滨浅湖2 种沉积相,总体表现出“贫砂富泥”的沉积特征;有利储集砂体分布局限,主要受4 个因素控制,即幕式挤压形成的“二元”(冲断挤压—应力释放)体系域、沉积相带、沟谷地貌、坡折带。坡折带之下沟谷地貌中低位体系域发育的三角洲前缘亚相是有利砂体富集带,也是规模油气发现的主要领域。

辫状河三角洲岩相特征及沉积模式——以鄂尔多斯盆地苏南地区盒8段为例

李志华, 黄文辉

2017, Vol.29(1): 43–50    摘要 ( 326 )    PDF (9491 KB) ( 24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7.01.006

鄂尔多斯盆地苏南地区盒8 段是苏里格气田重要的储集层,为搞清研究区目的层的岩相特征及沉积模式,对22 口井的岩心进行了观察描述,共识别出8 种岩相和4 种岩相组合类型,并根据测井曲线的形态特征、接触关系等,对167 口井的测井曲线进行了分类,建立了测井相模板;结合岩相和测井曲线特征,又划分出8 种沉积微相。最后总结出4 种岩相组合在沉积模式中的分布特征为:组合类型A 分布于北部辫状河三角洲平原,组合类型B 分布于北部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和前缘的过渡带,组合类型C 分布于南部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的河道发育区,组合类型D 分布于西南部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的深湖区。

鄂尔多斯盆地周家湾地区长8致密砂岩储层特征及影响因素

王维斌, 朱静, 马文忠, 冯顺彦, 刘艳妮, 赵静

2017, Vol.29(1): 51–58    摘要 ( 296 )    PDF (28115 KB) ( 169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7.01.007

鄂尔多斯盆地周家湾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8 致密砂岩储层特征和优质储层控制因素研究薄弱,制约了该区油气的勘探与开发进程。在岩心观察的基础上,结合大量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压汞及常规物性等分析化验资料,对周家湾地区长8 致密砂岩储层的宏观和微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长8 储层岩石类型以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为主,填隙物含量较高;长81 和长82小层的孔隙度分别为8.03% 和8.17%,渗透率分别为0.17 mD 和0.25 mD,均属致密砂岩储层,储层物性较差;储集空间以剩余原生粒间孔和次生长石溶孔为主,微细喉道,形成了长8 储层高排驱压力、高中值压力及低退汞效率的特征。受沉积和成岩作用的共同控制,研究区长8 油层组有利储层主要发育于分流河道和水下分流河道沉积微相中,压实作用、碳酸盐胶结作用和硅质胶结作用致使储层物性变差,溶蚀作用则有效改善了储层孔渗条件。

储层致密化影响因素分析与有利成岩相带预测——以马岭油田长8油层组砂岩储层为例

王猛, 曾明, 陈鸿傲, 杨刚, 徐绩芳, 邱海滨, 郭红光, 王家敏

2017, Vol.29(1): 59–70    摘要 ( 331 )    PDF (41976 KB) ( 159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7.01.008

马岭油田延长组长8 油层组属典型的低孔、低渗致密砂岩储层,分析成岩因素对储层致密化的影响,并预测有利成岩相带发育区对寻找有利储层勘探区具有指导意义。通过岩心、铸体薄片、高压压汞、扫描电镜、X 射线衍射等分析,研究了长8 油层组储层岩石学、孔隙结构、物性特征,探讨了不同成岩作用因素对储层物性的影响,进而建立了成岩相划分标准,预测了有利成岩相带展布。结果表明:长8 油层组为低孔、低渗储层,孔喉结构微观非均质性强;砂岩经历了中—强压实、中—强胶结和弱溶蚀成岩改造,压实、硅质胶结及碳酸盐胶结等作用共同促使了储层致密化,伊利石的存在造成了渗透率降低,绿泥石环边胶结、烃类侵位、长石及岩屑的溶蚀作用对储层发育均具有建设性作用,高岭石指示了次生孔隙的形成,但会对渗透率造成破坏;划分出6 种成岩相,其中绿泥石-自生石英胶结相与溶蚀相等有利成岩相纵向上发育于长81、长82 小层上部与中部,平面上呈透镜状、条带状,与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砂体具有较好的匹配关系,长81小层有利成岩相发育区规模远大于长82小层。

查干凹陷下白垩统巴二段储层特征及孔隙演化

吴陈冰洁, 朱筱敏, 魏巍, 蒋飞虎, 谈明轩, 潘荣

2017, Vol.29(1): 71–80    摘要 ( 285 )    PDF (24649 KB) ( 14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7.01.009

为了研究查干凹陷西部次凹巴二段碎屑岩储层特征,分析成岩作用对孔隙度的影响,根据岩心、薄片观察,以及X 射线衍射、扫描电镜等储层分析测试资料,建立适合研究区的孔隙度演化定量模型,进而对孔隙演化史进行定量恢复。巴二段储层以长石岩屑砂岩为主,具有“两低一高”的特征,储层物性差,以特低—超低孔、特低—超低渗储层为主,孔隙度为0.17%~15.32%,平均为5.7%,渗透率为0.003 7~162.300 0 mD,平均为3.4 mD,储集空间类型主要为粒间溶蚀孔;巴二段储层经历了早期机械压实、早期碳酸盐胶结、碳酸盐溶蚀和晚期碳酸盐胶结等成岩作用,在埋深为2 100~2 800 m 处发育次生孔隙带,现今巴二段大部分处于中成岩A2 期。孔隙度演化定量模型计算结果表明:乌力吉构造带巴二段储层原始孔隙度为30.5%,压实作用减孔(使孔隙度减小)19.8%,胶结-交代作用减孔9.7%,溶蚀作用增孔(使孔隙度增加)3.7%,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储层物性(现今孔隙度约为4.8%)。计算结果与实测孔隙度吻合,建立的模型对孔隙演化过程和优质储层预测具有指导作用。

花岗岩油气藏成藏富集因素

李富恒, 侯连华, 石磊, 肖坤叶, 石峰

2017, Vol.29(1): 81–89    摘要 ( 296 )    PDF (23511 KB) ( 38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7.01.010

近年来,以花岗岩为储集层的油气藏不断被发现,其勘探潜力日益成为业内关注热点。为了研究花岗岩油气藏成藏富集因素,通过剖析多个典型花岗岩油气藏特征,按照油气成因、储层成因、圈闭类型、主力产层、油气水系统等影响因素,对花岗岩油气藏进行了分类;并依据岩心、薄片、露头等地质资料对油气藏进行了解剖。总结出花岗岩油气藏成藏富集因素主要包括:①源岩优、盖层厚。源岩优质高效、生烃强度大,盖层分布广、厚度大、封盖能力强。②储层广泛分布、有效性强。大面积花岗岩分布,断裂、风化作用和地层热液溶蚀作用普遍发生。③圈闭类型多样。花岗岩潜山山头、山坡和山腹部位发育多种圈闭类型。④运聚关系配置良好。有效源岩、运移通道、有利圈闭和区域盖层之间时空配置关系良好。花岗岩油气藏与上覆油气藏大多共生复合成藏,开展花岗岩油气藏成藏富集因素及规律研究,将为含油气盆地多层系勘探提供理论指导和案例借鉴。

南羌塘坳陷布曲组油藏带特征及空间演化规律

夏国清, 伊海生, 李高杰, 金峰, 季长军, 李启来

2017, Vol.29(1): 90–96    摘要 ( 211 )    PDF (38958 KB) ( 14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7.01.011

南羌塘坳陷大面积出露中侏罗统布曲组油藏带,为了了解布曲组油层地下隐伏特征,查明油气富集规律,根据油藏带地质产状、发育层位、沉积序列及空间分布等特征,结合油藏带形成时的古地理格架,研究了油藏带的形成与演化过程。结果表明,油藏带平面上集中分布于隆鄂尼、昂达尔错和赛仁等3 个区块,并以东西向稳定线状展布为特征,成层性好;油层内部可见大量礁滩相残余构造,常与介壳灰岩、生物碎屑灰岩、鲕粒灰岩及砂屑灰岩相伴生,显示出典型台地边缘礁滩相沉积特征,其形成与演化受沉积相带和海平面升降变化的控制:在布曲组沉积早期,台缘浅滩位于南羌塘坳陷南缘塞仁—昂罢存咚一带;随着海平面的上升,沉积相带发生退积,向北依次形成晓嘎晓那—日尕尔保、扎仁—冬浪啪和日阿梗—噢纵等一系列线状分布的台地边缘相沉积;在布曲组沉积晚期,由于海平面下降,台地边缘礁滩相沉积向南进积扩展,形成隆鄂尼区块上部礁滩相沉积。

胜利油田新增探明储量SEC评估现状与分析

田敏

2017, Vol.29(1): 97–103    摘要 ( 311 )    PDF (1755 KB) ( 406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7.01.012

SEC 储量评估结果是衡量油公司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为减少国内与国外新增探明储量评估差异,提高当年新增探明储量对总评估结果的贡献率,对胜利油田新增探明储量SEC 评估现状以及历年SEC 评估结果与国内评估结果的差异进行分析,认为SEC 规则变化、储量品位降低、井控差是造成国内新增探明储量SEC 评估结果呈台阶式下降的主要因素。根据SEC 准则,可将储量评估分为静态参数(含油面积、有效厚度、采收率)评估和动态参数(初始产量、递减率、钻井计划)评估2 类。结合历年评估实例详细说明了国内与国外对以上各参数的取值差异,提出了优化国内储量管理模式和规范资料等2 项减少储量评估差异的对策,以期为今后国内储量任务的完成,实现国内与国外储量评价体系的接轨提供借鉴。

技术方法

地面阵列式微地震监测关键技术研究

刁瑞, 吴国忱, 崔庆辉, 尚新民, 芮拥军

2017, Vol.29(1): 104–109    摘要 ( 292 )    PDF (2493 KB) ( 41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7.01.013

微地震监测技术通过对储层压裂改造引发的震源点进行成像,可实现压裂过程监控和井网布局优化等。相对井中微地震监测而言,地面微地震监测数据具有信号能量弱、噪音干扰强及事件定位困难等特点,严重制约着微地震事件定位精度和监测结果的可靠性。针对地面微地震数据特征,利用微地震数据联合去噪、能量聚焦精确定位和压裂裂缝联合解释等关键技术,考虑不同噪音特征进行噪音压制,基于能量聚焦叠加原理确保微地震事件定位精度,并采用多类信息联合解释提高裂缝预测的可靠性,从而为储层压裂改造提供依据。在实际地面微地震监测应用中,监测结果与压裂井油藏开发数据吻合程度较高,证实了联合解释等关键技术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地面阵列式微地震监测技术在致密油气藏储层压裂改造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随钻方位伽马数据成像处理方法

唐海全

2017, Vol.29(1): 110–115    摘要 ( 368 )    PDF (3150 KB) ( 61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7.01.014

利用随钻方位伽马曲线和伽马图像可以更准确地确定储集层边界的位置,进而更好地指导水平井地质导向施工。介绍了方位伽马仪器结构及测量原理,针对随钻伽马测井存在井周测量数据少、扇区数据相关性高的特点,通过插值处理得到井周连续变化的伽马数据,优选RGB 与HSI 颜色空间转换方法和特定色谱的静、动态色度映射方法,使得伽马图像更加符合地质图像特点。通过现场随钻测井资料处理,获得了效果较好的伽马成像测井图像,对地层特征的观察和识别更加清晰,降低了打穿油层的风险。

油气田开发

基于“岩石物理相-流动单元”测井响应定量评价特低渗透油藏优质储层——以延长油田东部油区长6油层组为例

周游, 李治平, 景成, 谷潇雨, 孙威, 李晓

2017, Vol.29(1): 116–123    摘要 ( 315 )    PDF (1882 KB) ( 32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7.01.015

岩石物理相和流动单元均可从不同角度表征储层的非均质性,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地区特低渗透储层非均质性极强,单独利用岩石物理相或流动单元对该地区进行储层评价会存在一定偏差。通过定性识别和定量划分,建立了“岩石物理相-流动单元”定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利用这一体系来定量评价优质储层。研究结果表明:一类、二类“岩石物理相-流动单元”具有较好的储集性能和渗流结构,由其圈定的近期可开发或评价后可开发的优质储层共49 个,从而确定了含油甜点区的分布规律和延展方向。这一研究成果能兼顾岩石物理相对于油气富集的控制作用和流动单元的流动特性,可有效减小单独利用岩石物理相或流动单元筛选优质储层所造成的误差,现场应用效果较好,为研究区增储上产提供了有利井位和区域。

一体化储层精细分类方法在非均质储层定量表征中的应用

杨希濮, 杨小丽, 刘钧, 房磊, 邹婧芸

2017, Vol.29(1): 124–129    摘要 ( 237 )    PDF (14652 KB) ( 306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7.01.016

为解决东非裂谷H 油田强非均质储层难以精细分类及难以实现三维定量表征的问题,基于36.5 m岩心和399 样次分析化验资料,通过岩心描述、物性分析、薄片分析、扫描电镜以及毛管压力分析等,对储层进行了精细分类。结果表明:综合岩性、物性、孔隙结构特征和渗流能力等,将储层精细划分为4 类;在储层分类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岩-电关系,筛选出储层电性参数,即泥质含量和密度,并依据电性参数及界限值完成了单井上的储层分类;利用流动带指数和喉道半径这2 个关键参数及界限值,构建了精细储层地质模型。最终实现了储层三维定量表征,为编制开发方案奠定了基础。

石油工程

鄂尔多斯盆地长6致密砂岩油藏压裂技术研究

韩婧婧, 刘建, 武龙

2017, Vol.29(1): 130–134    摘要 ( 235 )    PDF (8597 KB) ( 18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7.01.017

为了提高单井产量、简化流程、降低成本,对S 地区致密砂岩油藏的地质情况进行分析,并借鉴国外致密油成功开发的经验,认为该地区具有储层物性差、裂缝发育及脆性指数高等特征,适合于大排量、大液量及低砂比的体积压裂改造工艺技术。采用的稠化水压裂液体系具有携砂性能高、井筒摩阻低、配液环节简化及综合成本低等特点,经过对22 口井进行现场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形成了一种适合鄂尔多斯盆地致密砂岩油藏压裂的配套工艺技术。该技术有效地提高了产量,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致密低渗油藏压裂水平井合理生产压差优化设计

邓学峰

2017, Vol.29(1): 135–139    摘要 ( 297 )    PDF (1433 KB) ( 34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7.01.018

为了建立有效的数值模拟方法来计算储层压裂投产水平井合理生产压差,以HH 油田延长组为例,对致密储层存在明显的启动压力梯度和裂缝存在压敏效应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将动态渗透率与压敏效应共同引入数值模拟计算中,对渗透率进行了修正。动态渗透率理论能较好地模拟低渗储层非线性渗流特征,因此建立了低渗油藏压裂水平井产能数值模拟新方法,该方法综合考虑了低渗油藏启动压力梯度和压敏效应对水平井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新的数值模拟计算方法更符合低渗油藏压裂投产水平井的生产特征,启动压力梯度与压敏效应对水平井产能影响明显,并优化出HH 油田压裂水平井合理生产压差范围。

过量顶替液作业下压裂水平气井的产能模拟

严向阳, 王腾飞, 何双喜, 申贝贝, 徐永辉, 陈林

2017, Vol.29(1): 140–146    摘要 ( 263 )    PDF (1431 KB) ( 30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7.01.019

为了研究过量顶替液(过顶替)对压裂水平气井压后产能的影响,根据过顶替后裂缝缝口的特征,结合Harrington 滤失计算公式,建立了过顶替影响区域的计算模型;根据水力裂缝闭合后的特征,结合Carman-Kozeny 和Walsh 关于在裂缝粗糙表面作层流流动下的裂缝导流能力模型公式,建立了过顶替影响区域无填砂水力裂缝导流能力的计算模型;根据不稳定渗流模型,结合点源理论及势叠加原理,建立了压裂水平气井压后产能模拟模型。综合上述3 个模型建立了过顶替作业下压裂水平气井的产能模拟模型,并进行了实例计算和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储层岩石颗粒粒径越大、过顶替影响区域裂缝导流能力越强、过顶替液量越小,对产能的影响就越小;过顶替影响区域内裂缝的导流能力对压裂水平气井的压后产量至关重要;过顶替一旦形成,则产量下降程度随着过顶替液量的增加而降低。本次研究所建立的模型为过顶替作业下压裂水平气井的产能影响因素研究提供了思路,对水平井压裂设计优化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论坛与综述

天文地层学与旋回地层学的关系、研究进展及其意义

闫建平, 言语, 彭军, 李尊芝, 耿斌, 赖富强

2017, Vol.29(1): 147–156    摘要 ( 431 )    PDF (2201 KB) ( 368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7.01.020

旋回地层学很大程度上解释了许多地质学领域的问题,尤其是为百万年级别及以下级别的地层划分提供了新的途径;但由于旋回地层学的概念没有突出地球轨道参数对地层旋回性的影响,不能与其他驱动力导致的地层旋回相区别而产生了一些混淆,故有学者提出了“天文地层学”。通过调研大量文献,总结了天文地层学的内涵、发展过程及与旋回地层学的关系,指出利用测井时频分析、谱分析、数字滤波等方法研究天文地层学具有明显的优势,能够提取与地球轨道参数相关的地层响应信息,进而能够对百万年级别及以下级别的地层年代加以确定。随着非常规油气勘探与开发的深入,天文地层学研究将进一步向具有更高精度的亚米兰科维奇旋回尺度发展,以适应当前厚层泥页岩油气勘探与开发在地质分层上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