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 当期目录

《岩性油气藏》

  •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集团西北地质研究所有限公司
  • 甘肃省石油学会
  • 周  期:双月 出版单位:科学出版社
  • 国际刊号:ISSN 1673-8926
  • 国内刊号:CN 62-1195/TE
  • 编辑出版:《岩性油气藏》编辑部
  • 创刊时间:1989年

刊出日期:2017-03-21

  • 简明目录
  • 带摘要目录
油气地质

二连盆地白垩系地层岩性油藏的勘探发现及前景

赵贤正, 王权, 淡伟宁, 王文英, 乔晓霞, 任春玲

2017, Vol.29(2): 1–9    摘要 ( 317 )    HTML( ) PDF (13109 KB)  ( 20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7.02.001

二连盆地洪浩尔舒特凹陷洪10区块精细沉积学研究

朱筱敏, 董艳蕾, 张明君, 潘荣, 梁官忠, 张久强

2017, Vol.29(2): 10–18    摘要 ( 288 )    HTML( ) PDF (28487 KB)  ( 188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7.02.002

冀中坳陷地层岩性油气藏分布特征与主控因素

金凤鸣, 崔周旗, 王权, 李莉, 任春玲, 崔明洋, 肖伟

2017, Vol.29(2): 19–27    摘要 ( 252 )    HTML( ) PDF (2611 KB)  ( 36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7.02.003

二连盆地赛汉塔拉凹陷烃源岩有机相与烃源灶

赵志刚, 王飞宇, 王洪波, 王名巍, 王浩, 蓝宝峰

2017, Vol.29(2): 28–35    摘要 ( 275 )    HTML( ) PDF (3573 KB)  ( 29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7.02.004

二连盆地赛汉塔拉凹陷原油地球化学特征与油族划分

王浩, 王飞宇, 降栓奇, 吴忠, 邢雅文, 蓝宝峰

2017, Vol.29(2): 36–43    摘要 ( 294 )    HTML( ) PDF (2372 KB)  ( 349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7.02.005

二连盆地赛汉塔拉凹陷边界断裂构造特征及其控藏作用

肖阳, 张少华, 魏岩, 杨明慧, 陈玉婷, 潘娟

2017, Vol.29(2): 44–50    摘要 ( 367 )    HTML( ) PDF (1701 KB)  ( 349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7.02.006

霸县凹陷古近系深层砂岩储层特征与岩性油气藏勘探

崔周旗, 李莉, 王宏霞, 王元杰, 郭柳汐, 侯凤梅

2017, Vol.29(2): 51–58    摘要 ( 329 )    HTML( ) PDF (25964 KB)  ( 17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7.02.007

冀中坳陷饶阳凹陷浅水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体系——以赵皇庄—肃宁地区沙一段为例

朱茂, 朱筱敏, 曾洪流, 董艳蕾, 刘畅, 郑荣华

2017, Vol.29(2): 59–67    摘要 ( 290 )    HTML( ) PDF (12413 KB)  ( 18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7.02.008

阿南凹陷腾格尔组凝灰质混积岩岩相及储集空间特征

魏巍, 朱筱敏, 朱世发, 何明薇, 吴健平, 王名巍

2017, Vol.29(2): 68–76    摘要 ( 284 )    HTML( ) PDF (56460 KB)  ( 15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7.02.009

二连盆地额仁淖尔凹陷阿尔善组致密储层特征及成岩作用

何明薇, 朱筱敏, 朱世发, 魏巍, 吴健平, 王名巍

2017, Vol.29(2): 77–86    摘要 ( 273 )    HTML( ) PDF (47687 KB)  ( 17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7.02.010

二连盆地巴音都兰凹陷阿尔善组云质岩储层特征

孙书洋, 朱筱敏, 魏巍, 朱世发, 何明薇, 刘伟, 吴健平

2017, Vol.29(2): 87–98    摘要 ( 285 )    HTML( ) PDF (18315 KB)  ( 13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7.02.011

Jabung区块层序地层格架及岩性油气藏勘探潜力

田鑫, 王绪本, 郭维华, 吕锡敏, 李国斌, 王荣华

2017, Vol.29(2): 99–106    摘要 ( 267 )    HTML( ) PDF (2585 KB)  ( 29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7.02.012

鄂尔多斯盆地旬邑探区延长组烃源岩及原油地球化学特征

唐建云, 王志维, 也尔哈那提·黑扎提, 朱剑兵, 陈玉宝

2017, Vol.29(2): 107–116    摘要 ( 310 )    HTML( ) PDF (1708 KB)  ( 299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7.02.013

龙凤山地区营城组深层优质储层形成机理

刘曦翔, 张哨楠, 杨鹏, 张咏梅, 何昊

2017, Vol.29(2): 117–124    摘要 ( 269 )    HTML( ) PDF (22208 KB)  ( 12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7.02.014

技术方法

页岩孔隙结构表征方法新探索

孙文峰, 李玮, 董智煜, 闫铁, 李悦, 李世昌

2017, Vol.29(2): 125–130    摘要 ( 297 )    HTML( ) PDF (1740 KB)  ( 54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7.02.015

延川南区块致密砂岩气测井识别与评价技术

楚翠金, 夏志林, 杨志强

2017, Vol.29(2): 131–138    摘要 ( 250 )    HTML( ) PDF (2748 KB)  ( 31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7.02.016

基于煤岩脆性指数的煤体结构测井定量判识

艾林, 周明顺, 张杰, 梁霄, 钱博文, 刘迪仁

2017, Vol.29(2): 139–144    摘要 ( 270 )    HTML( ) PDF (3227 KB)  ( 38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7.02.017

油气田开发

煤层气井突然产气机理分析

李传亮, 朱苏阳, 彭朝阳, 王凤兰, 杜庆龙, 由春梅

2017, Vol.29(2): 145–149    摘要 ( 353 )    HTML( ) PDF (2646 KB)  ( 58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7.02.018

哈得逊油田东河砂岩储层水淹变化机理研究

刘强, 余义常, 江同文, 徐怀民, 昌伦杰, 王超

2017, Vol.29(2): 150–159    摘要 ( 329 )    HTML( ) PDF (14799 KB)  ( 138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7.02.019

石油工程

清洁压裂液返排液再利用驱油体系研究

周文胜, 王凯, 刘晨, 潘岳, 申健, 刘逸飞

2017, Vol.29(2): 160–166    摘要 ( 246 )    HTML( ) PDF (1411 KB)  ( 34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7.02.020

油气地质

二连盆地白垩系地层岩性油藏的勘探发现及前景

赵贤正, 王权, 淡伟宁, 王文英, 乔晓霞, 任春玲

2017, Vol.29(2): 1–9    摘要 ( 317 )    PDF (13109 KB) ( 20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7.02.001

二连盆地为中新生代小型断陷湖盆群,是一个重要的油气生产区,油气勘探早期以构造油藏为主要对象,但随着勘探程度的不断加深,构造油藏发现的难度越来越大,原油产量迅速下降。为了寻找新的油气勘探与储量接替新领域,重新认识了二连盆地的油气成藏条件,认为区内具有湖盆范围小、多物源、快速沉积及相带变化快的地质特点,具备形成地层岩性油藏的有利条件。因此,提出了将勘探重点由构造油藏转变为地层岩性油藏的新思路,并结合勘探实践,探索形成了“资源评价定潜力—构造研究找背景—沉积研究寻砂体—综合研究建模式—滚动评价定规模”的地层岩性油藏的研究与勘探新方法。以新的方法为指导,在勘探多年仍未取得突破的巴音都兰凹陷等含油凹陷实现了油气勘探的新突破;同时,在新发现的阿尔凹陷,借鉴以往富油凹陷勘探的成功经验,注重地层岩性油藏的勘探,高效、快速地发现了亿吨级的阿尔油田。二连盆地地层岩性油藏的成功勘探,不仅开辟了该盆地油气勘探的新领域,而且对类似盆地的油气勘探起到了重要的借鉴作用。

二连盆地洪浩尔舒特凹陷洪10区块精细沉积学研究

朱筱敏, 董艳蕾, 张明君, 潘荣, 梁官忠, 张久强

2017, Vol.29(2): 10–18    摘要 ( 288 )    PDF (28487 KB) ( 188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7.02.002

为了阐明二连盆地洪浩尔舒特凹陷重点区块沉积砂体分布特征以及更好地指导油气精细勘探,在层序地层学和现代沉积学理论指导下,依据地震反射终止关系、岩性、沉积构造及其序列以及测井相特征,将二连盆地洪浩尔舒特凹陷白垩系阿尔善组划分为包含低位、湖侵及高位体系域的一个完整三级层序。高位体系域主力产油层段可划分为3 个准层序组(砂组)和10 个准层序(小层),且每个小层均发育了近岸水下扇和辫状河三角洲。近岸水下扇岩性为块状砂砾岩,发育块状和递变层理、叠覆冲刷,与暗色泥岩伴生构成间断正韵律;辫状河三角洲岩性为发育中型、大型楔状交错层理及冲刷面的砂岩,呈间断正韵律。随着湖平面升降,近岸水下扇和辫状河三角洲发生进积和退积,其中阿尔善组Ⅱ砂组沉积时期物源供给充足,形成规模较大的砂体,因此Ⅱ砂组可作为洪10 区块阿尔善组的重点勘探层段。

冀中坳陷地层岩性油气藏分布特征与主控因素

金凤鸣, 崔周旗, 王权, 李莉, 任春玲, 崔明洋, 肖伟

2017, Vol.29(2): 19–27    摘要 ( 252 )    PDF (2611 KB) ( 36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7.02.003

为了进一步弄清冀中坳陷不同类型凹陷地层岩性油气藏的分布规律与控制因素,根据各凹陷独特的地质结构和沉积特征,将其细分为继承型、偏移型和早盛型等3 类。通过不同凹陷地层岩性油气藏的分布特征,指出继承型凹陷勘探面积最大、勘探前景最好,偏移型凹陷勘探潜力居中,而早盛型凹陷成藏条件相对较差,同时指出沉积体系与构造背景配置在缓坡带、陡坡带和洼槽区等不同区带均可形成不同类型的地层岩性油气藏分布聚集区。主控因素分析认为,地层超剥带、岩相过渡带、湖岸线变迁带均是形成多种岩性或地层圈闭的有利区带,不同类型的砂岩储集体发生岩性、物性及接触关系等变化强烈,为地层岩性圈闭发育提供了有利条件;有利成岩相带和有利岩相带共同控制了地层岩性油气藏“甜点”的成群成带富集,“五带”附近是深化地层岩性油气藏勘探的重要方向。

二连盆地赛汉塔拉凹陷烃源岩有机相与烃源灶

赵志刚, 王飞宇, 王洪波, 王名巍, 王浩, 蓝宝峰

2017, Vol.29(2): 28–35    摘要 ( 275 )    PDF (3573 KB) ( 29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7.02.004

在油气勘探过程中,有机相的研究有助于定量表征烃源灶。为了更好地分析二连盆地赛汉塔拉凹陷的勘探前景,应用大量岩石热解数据对烃源岩有机相进行划分,实现了对烃源岩的分类评价,同时结合烷烃参数、生物标志物参数和镜质体反射率标定烃源岩有机质成熟度,进而实现了对烃源灶的定量表征。研究表明:赛汉塔拉凹陷自下而上发育阿尔善组、腾一段和腾二段3 套烃源岩,其中阿尔善组主要发育F 相烃源岩,腾一段和腾二段主要发育D/E 相烃源岩,兼有少量C 相烃源岩,垂向上从阿尔善组到腾一段和腾二段下部再到腾二段上部,显示出F 相—D/E 相— F 相的烃源岩分布特征;腾一段烃源灶为主力烃源灶,排烃强度为(500~3 500)万t/km2,阿尔善组烃源灶为次要烃源灶,排烃强度为(200~800)万t/km2。研究结果为二连盆地赛汉塔拉凹陷资源潜力分析提供了依据。

二连盆地赛汉塔拉凹陷原油地球化学特征与油族划分

王浩, 王飞宇, 降栓奇, 吴忠, 邢雅文, 蓝宝峰

2017, Vol.29(2): 36–43    摘要 ( 294 )    PDF (2372 KB) ( 349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7.02.005

赛汉塔拉凹陷是二连盆地富油气凹陷之一,为揭示其原油特征及成因,对典型探井原油进行了原油物性和地球化学分析。原油物性数据显示,赛汉塔拉凹陷原油含硫量低、黏度低,API为28°~39°,总体为低成熟—成熟原油;不同层位原油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参数差异较小,说明其沉积环境相似,为同一烃源岩不同成熟阶段排出的原油。选取原油伽马蜡烷/C30 霍烷,C30*/C29Ts,Pr/Ph,重排甾烷/规则甾烷及甾烷异构化等参数进行聚类分析,赛汉塔拉凹陷原油可划分为2 个油族:油族1 为烃源岩在成熟阶段排出的原油,以阿尔善组和腾一段原油为代表;油族2 为烃源岩在成熟阶段早期排出的原油,以腾二段原油为代表。勘探层系应集中在阿尔善组和腾一段储层中。

二连盆地赛汉塔拉凹陷边界断裂构造特征及其控藏作用

肖阳, 张少华, 魏岩, 杨明慧, 陈玉婷, 潘娟

2017, Vol.29(2): 44–50    摘要 ( 367 )    PDF (1701 KB) ( 349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7.02.006

为了研究赛汉塔拉凹陷的形成、演化及油气成藏规律,利用地震、钻井、测井等资料对边界断层锡林断裂构造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边界断裂构造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锡林断裂具有明显的分段性,不同段其断面形态存在差异,表现为中段断面相对陡倾,南、北段则相对平缓。由平均断裂活动速率可知,阿尔善组和腾格尔组沉积期是锡林断裂的强烈活动期。锡林断裂的形成与演化对油气成藏具有控制作用,具体表现为:①断裂活动控制生烃洼槽及优质烃源岩的形成,并促进烃源岩的热演化;②断裂活动控制砂体展布,并形成多种类型的圈闭;③断裂、砂体和不整合面共同构成了油气运移的输导格架。因此,生烃洼槽周边受锡林断裂控制而形成的圈闭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

霸县凹陷古近系深层砂岩储层特征与岩性油气藏勘探

崔周旗, 李莉, 王宏霞, 王元杰, 郭柳汐, 侯凤梅

2017, Vol.29(2): 51–58    摘要 ( 329 )    PDF (25964 KB) ( 17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7.02.007

霸县凹陷是冀中坳陷的主要富油凹陷之一,古近系深层(大于3 500 m)继承性发育了多期叠置的扇三角洲相和辫状河三角洲相砂岩储集层,储层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均较高,储集性能相对较好,为深层形成岩性油气藏提供了较好的条件。为了进一步明确深层储层的展布特征及控制因素,在储层常规评价方法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录井、钻井及测井等资料,依据含油产状法和孔隙度-渗透率交会法探讨深层储层的有效性,并指出有效储层主要受母岩类型、沉积相带、成岩相带、欠压实作用及油气早期充注五大因素控制。霸县凹陷古近系深层具有富含长石的母岩、辫状河(扇)三角洲前缘亚相、强溶蚀-弱胶结成岩相带、异常高压带及油气早期充注等有利因素,为深层有效储层的形成提供了保障,并以形成岩性油气藏为主,有效储层埋深下限可达5 500 m,从而证实了古近系深层岩性油气藏勘探具有良好的前景。

冀中坳陷饶阳凹陷浅水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体系——以赵皇庄—肃宁地区沙一段为例

朱茂, 朱筱敏, 曾洪流, 董艳蕾, 刘畅, 郑荣华

2017, Vol.29(2): 59–67    摘要 ( 290 )    PDF (12413 KB) ( 18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7.02.008

冀中坳陷饶阳凹陷沙河街组沙一段是该区主要含油层系之一。为了落实沙一段砂体展布特征,明确该区下一步勘探方向,综合岩心、测井及三维地震等资料,开展饶阳凹陷赵皇庄—肃宁地区沙一段沉积体系研究。结果表明:沙一段沉积时期,赵皇庄—肃宁地区主要发育浅水曲流河三角洲,湖盆面积小,水体浅、能量弱,湖岸线迁移频繁;湖平面的周期振荡造成了岩性呈砂泥岩互层状、泥岩颜色为红黑相间的特征;浅水曲流河三角洲的水下分流河道极为发育,并且三角洲前缘分流河道易遭受不同程度的席状砂化,平面上呈网状分布。整体而言,沙一段发育的分流河道砂体平面分布广、纵横叠置,是有利的储集体。

阿南凹陷腾格尔组凝灰质混积岩岩相及储集空间特征

魏巍, 朱筱敏, 朱世发, 何明薇, 吴健平, 王名巍

2017, Vol.29(2): 68–76    摘要 ( 284 )    PDF (56460 KB) ( 15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7.02.009

二连盆地阿南凹陷下白垩统发育一套湖相致密油凝灰质混积岩岩性段,是近年来重要的勘探领域。通过岩心精细描述、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及X 射线衍射分析等技术,对这套混积岩岩性段的岩性、岩相和储集空间特征进行了综合研究。该套混积岩岩性主要为灰绿色—灰色凝灰质岩,包括凝灰岩、沉凝灰岩、凝灰质砂岩和凝灰质泥岩,其中沉凝灰岩和凝灰质泥岩发育最为广泛;其岩相可划分为块状凝灰岩、块状沉凝灰岩、变形构造沉凝灰岩、块状凝灰质砂岩、波状层理凝灰质砂岩、块状凝灰质泥岩及水平层理凝灰质泥岩。块状凝灰岩岩相储集性能最好,储集空间为脱玻化孔,属于低—中孔、超低渗储层;变形构造沉凝灰岩岩相储集性能较好,以溶蚀孔和基质孔为主,属于特低孔、低—超低渗储层;块状沉凝灰岩岩相、块状凝灰质砂岩岩相和波状层理凝灰质砂岩岩相储集性能均较差,主要发育晶屑溶蚀孔和晶间孔,属于特低孔、超低渗储层。

二连盆地额仁淖尔凹陷阿尔善组致密储层特征及成岩作用

何明薇, 朱筱敏, 朱世发, 魏巍, 吴健平, 王名巍

2017, Vol.29(2): 77–86    摘要 ( 273 )    PDF (47687 KB) ( 17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7.02.010

二连盆地各凹陷下白垩统岩石致密、类型复杂多样,但普遍具有较好的油气显示。利用岩心、薄片、阴极发光、X 射线衍射及扫描电镜等资料,对二连盆地额仁淖尔凹陷下白垩统阿尔善组致密储层特征和成岩作用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这些致密储层岩性主要为云(钙)质泥岩、云(钙)质沉凝灰岩、云(钙)质粉砂岩和钙质砂岩;储层物性较差,孔隙度平均为7.44%,渗透率平均为1.11 mD。其中,云(钙)质泥岩和云(钙)质沉凝灰岩主要发育于半深湖亚相和滨浅湖亚相,储集空间以晶间孔和裂缝为主;云(钙)质粉砂岩和钙质砂岩主要发育于扇三角洲前缘席状砂和水下分流河道等微相,储集空间主要为粒间孔、粒内孔和裂缝。研究区致密储层物性主要受成岩作用和沉积作用的控制,其中,压实作用和钙质、云质胶结作用是导致储层物性变差的主要因素,而溶蚀作用是改善储层物性的主要因素。

二连盆地巴音都兰凹陷阿尔善组云质岩储层特征

孙书洋, 朱筱敏, 魏巍, 朱世发, 何明薇, 刘伟, 吴健平

2017, Vol.29(2): 87–98    摘要 ( 285 )    PDF (18315 KB) ( 13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7.02.011

为研究巴音都兰凹陷下白垩统阿尔善组富油气云质岩储层特征,利用岩心、铸体薄片、阴极发光薄片、扫描电镜及X射线衍射等资料,对阿尔善组云质岩储层的岩性分类、储集空间类型、物性特征和成岩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阿尔善组云质岩储层主要分为两大类,即云质泥岩和云质砂岩,二者还可根据(铁)白云石的产状进一步细分。云质泥岩主要发育溶蚀孔隙、裂缝和晶间孔隙,孔隙度为4.4%~36.4%,平均为16.01%,渗透率为0.01~26.30 mD,平均为1.92 mD;云质砂岩主要发育溶蚀孔隙,孔隙度为1.1%~33.7%,平均为16.07%,渗透率为0.01~5 163.00 mD,平均为79.72 mD。云质泥岩以交代和溶蚀作用为主,成岩序列为:(铁)白云石的形成→有机酸生成→(铁)白云石的溶蚀;云质砂岩以溶蚀、胶结和交代作用为主,成岩序列为:轻度压实→石英次生加大→(铁)白云石胶结、交代→有机酸生成→(铁)白云石和长石的溶蚀。因此,研究云质岩储层特征对该区阿尔善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Jabung区块层序地层格架及岩性油气藏勘探潜力

田鑫, 王绪本, 郭维华, 吕锡敏, 李国斌, 王荣华

2017, Vol.29(2): 99–106    摘要 ( 267 )    PDF (2585 KB) ( 29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7.02.012

Jabung 区块位于印尼南苏门答腊盆地,区内的构造油气藏已基本勘探完毕,岩性油气藏虽有多处发现,但缺乏整体研究和规律性认识。为了进一步挖潜Jabung 区块内的剩余勘探潜力,落实下一步岩性油气藏勘探接替领域和重点区带,在层序地层学及储层地震地层学理论的指导下,综合地质、测井和地震等资料,识别出三级层序界面,建立了古近系和新近系层序地层格架,并依据层序地层格架控制岩性油气藏及其疏导体系这一理论,研究了区内层序地层特征与岩性油气藏分布规律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Jabung 区块古近系和新近系自下而上可划分为SQ1—SQ7 等7 个三级层序,层序演化控制着岩性油气藏生储盖的组合方式和发育位置;SQ1(断陷发育期)控制主力烃源岩的分布,SQ2 和SQ3(断坳转换期)控制近岸水下扇等岩性体的发育,SQ4(坳陷发育早期)形成了一套浅海相的灰岩储层,SQ5(坳陷发育期)多为浅海相沉积,SQ6 和SQ7(坳陷晚期)以河流—三角洲相沉积为主。指出了4 个岩性油气藏勘探有利区带,为Jabung 区块岩性油气藏勘探奠定了理论基础。

鄂尔多斯盆地旬邑探区延长组烃源岩及原油地球化学特征

唐建云, 王志维, 也尔哈那提·黑扎提, 朱剑兵, 陈玉宝

2017, Vol.29(2): 107–116    摘要 ( 310 )    PDF (1708 KB) ( 299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7.02.013

为了明确鄂尔多斯盆地旬邑探区三叠系不同层位烃源岩的生烃潜力及延长组油藏油-源等地质问题,针对旬邑探区三叠系延长组是否存在有效烃源岩及石油来源的争议,应用有机岩石学和地球化学对探区内的烃源岩及原油样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探区延长组长7 烃源岩干酪根类型主要为Ⅰ型和Ⅱ型,其次为Ⅲ型,有机质成熟度中等,为好烃源岩。通过油-油及油-源样品对比分析,认为长6 原油、长8 原油与长7 烃源岩具有相似的沉积环境与成熟度,均为成熟油,其沉积环境为淡水、弱氧化还原环境;生油母质类型具有以藻类生源为主的混合型特征。旬邑探区长7 烃源岩对长6 和长8 油藏的形成具有一定的贡献。

龙凤山地区营城组深层优质储层形成机理

刘曦翔, 张哨楠, 杨鹏, 张咏梅, 何昊

2017, Vol.29(2): 117–124    摘要 ( 269 )    PDF (22208 KB) ( 12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7.02.014

近年来,在长岭断陷龙凤山地区埋藏深度大于3 000 m的营城组地层中,已有多口钻井获得工业油气流,显示出良好的油气勘探潜力,但其优质储层的形成机理与控制因素均不明确,制约了进一步的油气勘探和开发。综合利用岩心观察、铸体薄片分析、CT 扫描、物性测试及恒速压汞等方法,对龙凤山地区优质储层的形成机理与控制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营城组储层物性主要受成岩作用的控制,根据胶结物的特征可划分出压实致密砂岩、绿泥石胶结砂岩和浊沸石胶结砂岩3 种类型砂岩;在淡水充注和湖水作用的控制下,储层胶结作用和溶蚀作用均具有明显的分带性,并据此建立了不同砂岩的发育模式。中成岩期浊沸石胶结砂岩受到有机酸的溶蚀,在扇三角洲外前缘形成优质储层分布区,有利于油气的聚集成藏,可作为下一步勘探开发的“甜点”区域。

技术方法

页岩孔隙结构表征方法新探索

孙文峰, 李玮, 董智煜, 闫铁, 李悦, 李世昌

2017, Vol.29(2): 125–130    摘要 ( 297 )    PDF (1740 KB) ( 54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7.02.015

孔隙结构对页岩储层的储集性能、渗流能力和页岩气产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是页岩储层评价的核心内容。为全面、直观地展现页岩储层孔隙结构的空间特征,选取川南龙马溪组页岩为研究对象,先运用MATLAB自编程序识别扫描电镜(SEM)二值图像的方法,测得不同孔隙面积与相应的面孔率数值,拟合得到了岩样的面孔率函数;再利用积分几何理论建立了面孔率函数与孔隙度函数之间的换算模型,计算得到了岩样的孔隙度与孔径之间的函数关系,并据此对龙马溪组页岩孔隙结构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川南龙马溪组页岩岩样的孔径主要为1~50 nm,孔隙度峰值出现在孔径为13 nm处,中孔是孔隙的主体,占总孔隙空间的93.7%。与高压压汞实验和低温氮气吸附实验结果比较,SEM 图像观测法所得结果可靠,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该方法不仅适用于页岩储层,也适用于其他致密储层。

延川南区块致密砂岩气测井识别与评价技术

楚翠金, 夏志林, 杨志强

2017, Vol.29(2): 131–138    摘要 ( 250 )    PDF (2748 KB) ( 31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7.02.016

致密砂岩气储层具有孔隙度较低、渗透性较差、孔隙结构复杂、非均质性较强等特征,地层骨架对测井信息的影响远大于孔隙流体的影响,基于体积模型的中—高孔渗储层参数评价方法不适用于该类储层。为有效评价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延川南区块的致密砂岩气,优选了2 种基于常规测井资料的视弹性模量系数法和三孔隙度比值法气层识别方法,两者结合能有效识别气层;根据储层特征与岩-电响应关系分析,应用密度-中子加权平均法、粒度中值回归法及变岩-电参数的Archie 公式计算致密砂岩储层的孔隙度、渗透率、饱和度,实现了延川南区块致密砂岩气储层参数的高精度定量评价。该方法也适用于其他地区致密砂岩气储层参数的评价。

基于煤岩脆性指数的煤体结构测井定量判识

艾林, 周明顺, 张杰, 梁霄, 钱博文, 刘迪仁

2017, Vol.29(2): 139–144    摘要 ( 270 )    PDF (3227 KB) ( 38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7.02.017

准确判识煤体结构是煤层气勘探开发研究的一个关键问题,不同煤体结构类型的煤层,因孔隙大小、裂隙网络和破碎程度不同,对煤层气富集和运移的影响也不相同。根据煤体的破碎程度,将沁水盆地F 区块3# 煤层煤体结构类型划分为原生结构、过渡结构和碎裂结构,并分析了不同煤体结构的测井响应特征。统计表明:随着煤体破碎程度增加,测井曲线上通常表现为密度与电阻率均降低、井径扩大、声波时差增大。在测井资料定性划分煤体结构的基础上,提出利用阵列声波测井资料计算煤岩脆性指数来定量判识煤体结构。通过实际应用认为,用煤岩脆性指数定量判识煤体结构是可行的,判识结果与实际钻井取心资料符合率较高,能够提高煤体结构研究的精度。

油气田开发

煤层气井突然产气机理分析

李传亮, 朱苏阳, 彭朝阳, 王凤兰, 杜庆龙, 由春梅

2017, Vol.29(2): 145–149    摘要 ( 353 )    PDF (2646 KB) ( 58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7.02.018

煤层气井开采时一般先排水后采气,且见气时的产量不是缓慢而是突然升高。为了弄清煤层气井突然产气的机理,从煤储层的结构、产气过程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煤岩储层微观上为双重介质,由割理(裂缝)和基质岩块2 个系统组成;割理和基质孔隙中均充满了地层水,煤层气为赋存在基质中的吸附气,需排水降压解吸后才能被采出;刚解吸出的少量气体饱和程度较小,多以气泡的形式分散在基质孔隙水中,由于受到基质毛管压力的限制,这些气体无法流动;随着解吸气量增多,气泡逐渐变成连续相,气体的饱和程度增加,压力升高,流动性也有所增强,但是煤岩基质孔隙一般较小,毛管压力较高,很多气体仍被限制在基质孔隙中,只有当气体压力升高到突破毛管压力之后,大量的解吸气才会倾泻到割理中,致使煤层气井产气量突然升高。煤层气井的产气压力低于解吸压力,而煤层气的解吸压力其实就是地层水的饱和压力或泡点压力。在煤层气开采过程中,可以采取相应节流措施来控制煤层气井的产量变化,以达到稳产及保护煤层和生产管柱的效果。

哈得逊油田东河砂岩储层水淹变化机理研究

刘强, 余义常, 江同文, 徐怀民, 昌伦杰, 王超

2017, Vol.29(2): 150–159    摘要 ( 329 )    PDF (14799 KB) ( 138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7.02.019

为了更加高效地封堵哈得逊油田东河砂岩储层水淹后的优势通道,利用各类岩心分析资料及水淹解释结论,对哈得逊油田东河砂岩储层的岩石学、孔喉结构类型、储层水淹变化规律及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哈得逊油田东河砂岩储层黏土矿物绝对含量低,大部分为速敏性的高岭石与伊利石,粒径主要为1~2 μm,储层可分为孔喉半径小于2 μm的细微喉-低渗储层、孔喉半径介于2~5 μm的细喉-中渗储层及孔喉半径大于5 μm的中细喉-高渗储层;水淹后黏土矿物的堵塞和迁出是导致储层物性变化的原因,而黏土矿物粒径大小与喉道尺寸的匹配程度控制了储层水淹前后及不同水淹程度下物性变化的方向。这些因素造成了3 类储层的水淹变化机理:细微喉-低渗储层水淹后孔、渗值下降,由原状储层至低水淹逐渐减小,到中水淹时有所增大,高水淹时最小;细喉-中渗储层水淹后孔、渗值上升,由低水淹至中水淹逐渐增大,到高水淹时有所减小;中细喉-高渗储层水淹后孔、渗值增大,且随着水淹程度的增高而增大,该类储层即优势通道发育所在,可采用粒径为3~4 μm的微球对其进行高效、精准的封堵。研究区注水开发后剩余油规模较大,开展储层水淹变化机理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石油工程

清洁压裂液返排液再利用驱油体系研究

周文胜, 王凯, 刘晨, 潘岳, 申健, 刘逸飞

2017, Vol.29(2): 160–166    摘要 ( 246 )    PDF (1411 KB) ( 34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7.02.020

压裂液返排液具有液量大、处理难度大、处理费用高及环境污染等问题,为实现清洁压裂液返排液的再利用,通过对压裂液返排液体系中表面活性剂的有效质量分数、吸附性能、降低界面张力性能、改变岩石润湿性性能及提高采收率性能的室内实验评价,构建了基于清洁压裂液返排液的表面活性剂驱油体系。实验结果表明:清洁压裂液返排液体系中表面活性剂的有效质量分数为0.3%,用于目标区块脱水原油时,当其有效质量分数为0.05%~0.30% 时,油水界面张力均可达到10-4~10-3 mN/m 的超低数量级;该体系改变岩石润湿性性能优良,可使油湿石英片表面向弱水湿方向转变;同时,该体系动态饱和吸附量为9.53 mg/g,且水驱后动态滞留量仅相当于动态饱和吸附量的25%~33%。室内岩心模拟驱油实验反映出,在最优注入方案条件下实现采收率增值12.5%,表明该体系能够满足目标区块压裂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