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 当期目录

《岩性油气藏》

  •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集团西北地质研究所有限公司
  • 甘肃省石油学会
  • 周  期:双月 出版单位:科学出版社
  • 国际刊号:ISSN 1673-8926
  • 国内刊号:CN 62-1195/TE
  • 编辑出版:《岩性油气藏》编辑部
  • 创刊时间:1989年

刊出日期:2017-05-21

  • 简明目录
  • 带摘要目录
论坛与综述

分支河流体系的概念及其对油气勘探开发的意义

张昌民, 胡威, 朱锐, 王绪龙, 侯国伟

2017, Vol.29(3): 1–9    摘要 ( 526 )    HTML( ) PDF (1510 KB)  ( 73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7.03.001

油气地质

大型坳陷湖盆定量化沉积相编图新方法——以鄂尔多斯盆地中部长7油层组为例

林森虎, 汪梦诗, 袁选俊

2017, Vol.29(3): 10–17    摘要 ( 1292 )    HTML( ) PDF (10337 KB)  ( 328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7.03.002

低渗透砂岩微孔特征与孔隙结构类型的关系——以东营凹陷南斜坡沙四段为例

闫建平, 梁强, 耿斌, 赖富强, 温丹妮, 汪宙峰

2017, Vol.29(3): 18–26    摘要 ( 425 )    HTML( ) PDF (23225 KB)  ( 59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7.03.003

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致密油储层溶蚀孔隙特征及成因机理

闫林, 冉启全, 高阳, 陈福利, 王少军, 李崇飞

2017, Vol.29(3): 27–33    摘要 ( 341 )    HTML( ) PDF (5396 KB)  ( 70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7.03.004

马朗凹陷条湖组凝灰岩致密储层特征及形成条件分析

徐雄飞, 文川江, 李玉平, 任忠跃, 肖冬生, 冯亚琴

2017, Vol.29(3): 34–41    摘要 ( 294 )    HTML( ) PDF (50535 KB)  ( 50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7.03.005

西泉地区石炭系火山岩储层主控因素及有利储层预测

何贤英, 刘勇, 许学龙, 刘邦兴, 张顺存

2017, Vol.29(3): 42–51    摘要 ( 334 )    HTML( ) PDF (17940 KB)  ( 496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7.03.006

酒泉盆地鸭儿峡地区白垩系下沟组K1g13沉积相及有利储层预测

苑伯超, 肖文华, 魏浩元, 韦德强

2017, Vol.29(3): 52–65    摘要 ( 475 )    HTML( ) PDF (80542 KB)  ( 38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7.03.007

冲积扇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以辽河坳陷曙一区杜84块SAGD开发区馆陶组为例

李晨, 樊太亮, 高志前, 钱小会, 傅巍

2017, Vol.29(3): 66–75    摘要 ( 303 )    HTML( ) PDF (2836 KB)  ( 65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7.03.008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储层类型动静态识别方法——以塔里木盆地奥陶系为例

程飞

2017, Vol.29(3): 76–82    摘要 ( 354 )    HTML( ) PDF (26401 KB)  ( 479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7.03.009

页岩气储层特征及含气性主控因素——以湘西北保靖地区龙马溪组为例

胡博文, 李斌, 鲁东升, 罗群, 李建新, 王一霖

2017, Vol.29(3): 83–91    摘要 ( 448 )    HTML( ) PDF (24684 KB)  ( 56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7.03.010

技术方法

基于滩控岩溶型白云岩储层分类的渗透率建模方法研究——以川中磨溪-高石梯地区龙王庙组为例

司马立强, 陈志强, 王亮, 范玲, 陈河斌, 付永红

2017, Vol.29(3): 92–102    摘要 ( 315 )    HTML( ) PDF (8413 KB)  ( 36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7.03.011

基于Contourlet变换的图像增强技术识别裂缝

赵万金, 周春雷

2017, Vol.29(3): 103–109    摘要 ( 296 )    HTML( ) PDF (21178 KB)  ( 639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7.03.012

相控技术在低勘探区生屑滩相储层预测中的应用

李金磊, 陈祖庆, 王良军, 刘力辉, 李建海

2017, Vol.29(3): 110–117    摘要 ( 290 )    HTML( ) PDF (13532 KB)  ( 66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7.03.013

上覆水平界面对目的层地震波振幅的影响

邓帅, 刘学伟, 王祥春

2017, Vol.29(3): 118–125    摘要 ( 237 )    HTML( ) PDF (2510 KB)  ( 696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7.03.014

基于应力-应变曲线形态的致密气储层脆性研究

张杰, 张超谟, 张占松, 张冲, 聂昕

2017, Vol.29(3): 126–131    摘要 ( 283 )    HTML( ) PDF (1989 KB)  ( 718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7.03.015

油气田开发

扇三角洲前缘储层构型及其控油作用——以赵凹油田赵凹区块核桃园组三段Ⅳ31厚油层为例

李岩

2017, Vol.29(3): 132–139    摘要 ( 377 )    HTML( ) PDF (2276 KB)  ( 609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7.03.016

油藏CO2驱油提高采收率适宜性评价

杨红, 王宏, 南宇峰, 屈亚宁, 梁凯强, 江绍静

2017, Vol.29(3): 140–146    摘要 ( 352 )    HTML( ) PDF (1374 KB)  ( 72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7.03.017

石油工程

井筒变流量气井携液临界流量的确定方法——以东海西湖凹陷多层合采气井为例

鹿克峰, 简洁, 张彦振, 朱文娟, 肖晗

2017, Vol.29(3): 147–151    摘要 ( 295 )    HTML( ) PDF (1372 KB)  ( 86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7.03.018

针对A油田的抗温、抗盐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驱油体系研究

刘晨, 王凯, 王业飞, 周文胜

2017, Vol.29(3): 152–158    摘要 ( 327 )    HTML( ) PDF (1427 KB)  ( 79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7.03.019

水驱油藏相对渗透率曲线经验公式研究

王东琪, 殷代印

2017, Vol.29(3): 159–164    摘要 ( 473 )    HTML( ) PDF (1488 KB)  ( 89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7.03.020

论坛与综述

分支河流体系的概念及其对油气勘探开发的意义

张昌民, 胡威, 朱锐, 王绪龙, 侯国伟

2017, Vol.29(3): 1–9    摘要 ( 526 )    PDF (1510 KB) ( 73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7.03.001

主要介绍分支河流体系(DFS)的基本概念、特征及其研究意义。分支河流体系是在运用GoogleEarth对全球700余个现代沉积盆地中的冲积河流沉积体系进行统计的基础上提出的新术语,它主导了所有现代沉积盆地的沉积区,在挤压、拉张和走滑等背景条件下都有发育。分支河流体系具有6条判别标准,其表面的河道体系有6种类型,而分支河流体系自身有5种终端类型。分支河流体系的沉积模式可以显示出比单个河道相模式范围更大的河流沉积体系特征,对深入认识陆相含油气盆地的沉积体系及指导油气勘探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油气地质

大型坳陷湖盆定量化沉积相编图新方法——以鄂尔多斯盆地中部长7油层组为例

林森虎, 汪梦诗, 袁选俊

2017, Vol.29(3): 10–17    摘要 ( 1292 )    PDF (10337 KB) ( 328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7.03.002

为满足现今非常规油气勘探需求,提高沉积相编图的精度和效率,以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7油层组为研究对象,对其沉积岩相、分布特征、组合规律、演化趋势等进行了系统研究,综合录井图分析表明:长7油层组共发育10种岩性,其中以细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泥岩和页岩等5种岩性为主,占地层厚度的97%左右。通过岩心观察和统计分析,建立了每种沉积微相或亚相对应的5种主要岩性厚度比例组合,提出了利用主要岩性厚度比例组合实现定量化沉积相编图的新方法。利用该方法在长7油层组主要岩性厚度百分比等值线叠加图上,识别并精细划分出各类沉积微相或亚相,包括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间湾、远砂坝、河口坝、前三角洲、砂质碎屑流、浊流和半深湖-深湖等。

低渗透砂岩微孔特征与孔隙结构类型的关系——以东营凹陷南斜坡沙四段为例

闫建平, 梁强, 耿斌, 赖富强, 温丹妮, 汪宙峰

2017, Vol.29(3): 18–26    摘要 ( 425 )    PDF (23225 KB) ( 59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7.03.003

低渗透砂岩已成为油气增储上产的重要勘探开发目标,但孔隙结构类型多样、微孔发育使得测井响应特征难以明显反映储层及其有效性。利用压汞、核磁共振、物性、薄片及CT等资料分析东营凹陷南斜坡沙四段(Es4)低渗透滩坝砂岩孔隙结构,并将其划分为三大类五小类,即:Ⅰ类(Ⅰ1和Ⅰ2)、Ⅱ类(Ⅱ1和Ⅱ2)和Ⅲ类。孔隙结构类型受控于矿物、粒径及成岩作用等的综合影响,微孔(孔喉半径<0.024 8 μm)含量及其特征是造成孔隙结构类型差异的重要因素。在此基础上,分析矿物含量、粒径、电性与微孔含量的关系,发现矿物、粒径影响微孔含量及特征,且微孔含量与电性特征关系密切。利用测井曲线对低渗透砂岩微孔含量变化的敏感性,有助于在井筒剖面进行孔隙结构类型划分及识别有效储层。

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致密油储层溶蚀孔隙特征及成因机理

闫林, 冉启全, 高阳, 陈福利, 王少军, 李崇飞

2017, Vol.29(3): 27–33    摘要 ( 341 )    PDF (5396 KB) ( 70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7.03.004

针对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致密油储层溶蚀孔隙较发育,但控制因素及成因机理认识程度低的问题,利用岩心、铸体薄片和扫描电镜观察以及物性测试等方法,结合矿物成分、油气成藏演化和成岩演化等分析,对研究区孔隙类型及特征、溶蚀孔隙成因机理及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致密油陆源碎屑岩、内源沉积岩及火山碎屑岩3种岩石类型储层中均发育有溶蚀孔隙,其形成受内部和外部因素共同制约,有机酸溶蚀长石类及碳酸盐岩类等易溶矿物组分是其形成的主要方式;芦草沟组二段中部的岩屑长石粉细砂岩储层溶蚀孔隙发育程度高、物性好、厚度相对较大、平面分布较为稳定,是下一步致密油勘探开发的重点层位。

马朗凹陷条湖组凝灰岩致密储层特征及形成条件分析

徐雄飞, 文川江, 李玉平, 任忠跃, 肖冬生, 冯亚琴

2017, Vol.29(3): 34–41    摘要 ( 294 )    PDF (50535 KB) ( 50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7.03.005

马朗凹陷条湖组凝灰岩致密油藏是近年来三塘湖盆地的重点勘探领域之一,明确其储层特征及形成条件对于深化三塘湖盆地凝灰岩致密油勘探具有重要意义。以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和全岩矿物分析为基础,结合场发射扫描电镜和毛管压力曲线等资料,开展储层微观特征研究,同时,采取井震结合方法,利用振幅、频率属性预测凝灰岩致密储层分布。结果表明:马朗凹陷条湖组凝灰岩致密储层主要由晶屑、玻屑组成,且富含有机质,脱玻化孔发育,具有中孔、特低渗、高含油饱和度的特征;缺少陆源碎屑物质供应的相对稳定的浅湖-半深湖环境是凝灰岩致密储层形成的关键;距离火山机构一定范围内的火山洼地控制着有效凝灰岩致密储层的平面展布;脱玻化及溶蚀作用对凝灰岩储集性能的改善至关重要。马朗凹陷北斜坡的火山洼地是凝灰岩致密储层发育的有利场所,L1西、L104H东及M7西南等区块是下一步开展致密油勘探的有利目标区。

西泉地区石炭系火山岩储层主控因素及有利储层预测

何贤英, 刘勇, 许学龙, 刘邦兴, 张顺存

2017, Vol.29(3): 42–51    摘要 ( 334 )    PDF (17940 KB) ( 496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7.03.006

准噶尔盆地西泉地区石炭系火山岩油藏中的火山岩体单个规模较小,平面展布形态缺乏规律性,储层主控因素不明朗。在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基础上,结合测井、录井、分析化验及试油等资料,对西泉地区石炭系的岩性进行了统计,对储层物性的主控因素及其平面展布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西泉地区南部构造带岩性以安山岩、火山角砾岩、凝灰岩等为主,北部构造带岩性以凝灰岩、沉积岩、安山岩等为主。南部构造带的储层物性明显好于北部构造带,其控制因素主要有岩性和岩相、构造运动、风化淋滤作用等。南部构造带的火山角砾岩、凝灰岩等喷发岩相,北部构造带的安山岩等溢流相以及它们与构造高点、裂缝发育的叠合区是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带。

酒泉盆地鸭儿峡地区白垩系下沟组K1g13沉积相及有利储层预测

苑伯超, 肖文华, 魏浩元, 韦德强

2017, Vol.29(3): 52–65    摘要 ( 475 )    PDF (80542 KB) ( 38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7.03.007

鸭儿峡地区白垩系下沟组沟一3亚段(K1g13)是酒泉盆地的主要产油层段之一,但对其沉积相、有利储层影响因素与分布规律认识不清。以酒泉盆地鸭儿峡地区白垩系下沟组K1g13为研究对象,分析岩心、测井及室内测试等资料,探讨其沉积相类型及有利储层分布。结果表明,鸭儿峡地区下沟组K1g13主要发育扇三角洲-湖泊及近岸水下扇-湖泊两大沉积体系,可进一步识别出8种亚相、16种微相;有利储层分布受沉积相带及溶蚀带展布的双重控制。水下分流河道及河口沙坝均是主要的有利储层沉积相带,次生溶蚀孔是主要的储集空间,其发育主要受长石含量、岩屑及杂基含量、埋深等因素的控制;叠合优势沉积微相、溶蚀带分布及埋深图等,预测鸭儿峡地区白垩系下沟组K1g13有利储层分布区东以鸭西1-1-鸭西116井为界,西以鸭西115-柳10井为界,南至鸭西5井,北至鸭西112井。

冲积扇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以辽河坳陷曙一区杜84块SAGD开发区馆陶组为例

李晨, 樊太亮, 高志前, 钱小会, 傅巍

2017, Vol.29(3): 66–75    摘要 ( 303 )    PDF (2836 KB) ( 65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7.03.008

为指导SAGD开发区油气开发及认识剩余油分布规律,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方法,综合岩心、测井及地震资料,研究了辽河坳陷曙一区杜84块SAGD开发区馆陶组冲积扇储层层序分布模式。结果表明:馆陶组地层可划分为1个长期旋回,4个中期旋回及10个短期旋回,其中短期旋回按可容纳空间大小可划分为Ⅰ,Ⅱ,Ⅲ,Ⅳ和Ⅴ型;以中期旋回为等时单元,垂向上等时单元内形成的短期旋回类型与其在中期旋回中的位置有关,而中期旋回的保存程度又取决于其在长期旋回中的位置,侧向上等时单元内形成的短期旋回的可容纳空间顺物源方向逐渐增大。杜84块SAGD开发区馆陶组短期旋回类型与储层物性存在对应关系,较优的储层位置多处于中期基准面上升早中期的冲积扇扇根与扇中交界处或扇中前缘。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储层类型动静态识别方法——以塔里木盆地奥陶系为例

程飞

2017, Vol.29(3): 76–82    摘要 ( 354 )    PDF (26401 KB) ( 479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7.03.009

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非均质性和各向异性极强,成因机理复杂,不同成因、机理及尺度的孔、洞、缝常伴生发育,单一的静态方法(钻井、岩心、测井和地震等)探测范围较小及精度不够准确,难以精细划分储层类型。在以动窥静,动静结合的思路下,深入剖析了145口井的动静态资料及其在不同储层类型中的响应特征,最终确定以试井渗透率、井储系数、井控半径、酸压停泵压力、累积产液压降曲线、钻井放空漏失、地震反射特征和测井曲线为主体,建立碳酸盐岩油藏储层类型识别模板,并划分出3种储层类型,即洞穴+裂缝孔洞型、洞穴型和裂缝-孔洞型。该方法克服了以往依靠单因素识别储层类型的局限性,拓展了动静态方法结合的研究思路,为碳酸盐岩油藏储层类型的识别提供了依据。

页岩气储层特征及含气性主控因素——以湘西北保靖地区龙马溪组为例

胡博文, 李斌, 鲁东升, 罗群, 李建新, 王一霖

2017, Vol.29(3): 83–91    摘要 ( 448 )    PDF (24684 KB) ( 56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7.03.010

湘西北保靖地区龙马溪组富有机质泥页岩是重要的页岩气勘探层位。为研究其页岩气储层特征和气体赋存规律,利用矿物组分、有机地球化学、物性、含气性、等温吸附、扫描电镜和Nano-CT扫描等测试资料,并结合野外地质调查,分析和探讨了龙马溪组岩相特征、储层特征及储层含气性主控因素。结果表明:龙马溪组发育3种岩相,分别为炭质-粉砂质泥页岩相、炭质泥页岩相、含炭泥质粉砂岩相;储层孔隙类型主要包括粒间孔、溶蚀孔、晶间孔、化石孔、有机质孔和微裂缝,其中裂缝类型主要为构造缝和成岩缝;孔隙按孔径大小可分为微孔、介孔和宏孔,介孔占总孔容的比重最大,其次是微孔,宏孔最少。综合分析认为:微孔孔容、页岩比表面积与甲烷最大吸附量呈正相关性,受控于页岩有机质含量(TOC);微裂缝与页岩含气量也呈正相关性,说明微裂缝的发育程度对页岩含气性具有影响作用。利用Nano-CT扫描结果,认为绝大部分气体流动空间位于有机质孔隙以及微裂缝中。TOC和微裂缝的发育程度是该区龙马溪组页岩气富集的主控因素。

技术方法

基于滩控岩溶型白云岩储层分类的渗透率建模方法研究——以川中磨溪-高石梯地区龙王庙组为例

司马立强, 陈志强, 王亮, 范玲, 陈河斌, 付永红

2017, Vol.29(3): 92–102    摘要 ( 315 )    PDF (8413 KB) ( 36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7.03.011

川中磨溪-高石梯地区龙王庙组白云岩储层渗透率受岩溶作用的影响较大,现有渗透率计算模型的适用性较差。利用岩心照片、岩石薄片、高压压汞、核磁共振、物性分析、测井等资料,首先根据岩溶作用、储集空间、孔隙结构对储层进行分类,将非均质性极强的滩控岩溶型白云岩储层划分为溶洞型、溶孔型与基质孔隙型3种相对均质的储层类型,再运用全直径岩样与标准柱塞样物性分析结果,借助其表征尺度的差异,对各类型储层进行渗透率建模。全直径岩样表征尺度较大,用以建立溶洞型储层渗透率解释模型;标准柱塞样表征尺度较小,用以建立溶孔型与基质孔隙型储层渗透率解释模型。现场应用结果表明,相对于常规Timur公式与核磁Coates等模型,上述分储层类型计算的渗透率值与岩心分析结果更吻合,有效提高了碳酸盐岩滩控岩溶型白云岩储层渗透率计算结果的准确度。

基于Contourlet变换的图像增强技术识别裂缝

赵万金, 周春雷

2017, Vol.29(3): 103–109    摘要 ( 296 )    PDF (21178 KB) ( 639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7.03.012

由于地震叠后数据识别小断裂和裂缝带难度较大,因此,图像增强技术逐渐应用于地震处理和解释中。基于Contourlet变换的图像增强技术具有多尺度分解和多方向滤波的特点,可以很好地突出地震叠后数据中隐含的各向异性。通过地震物理模拟分析,并与其他技术相比,发现其在凸显小断裂和构造裂缝带分布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该项技术已成功应用于实际生产,在复杂构造断裂解释和裂缝型储层井位部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控技术在低勘探区生屑滩相储层预测中的应用

李金磊, 陈祖庆, 王良军, 刘力辉, 李建海

2017, Vol.29(3): 110–117    摘要 ( 290 )    PDF (13532 KB) ( 66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7.03.013

针对生屑滩相储层非均质性强、常规物探技术及方法难以准确预测其储层和物性这一难题,研究形成了一套集“平剖融合”地震微相分析、相控储层反演、相控孔隙度预测等于一体的生屑滩相储层及物性预测方法流程和关键技术。结果表明:以波形聚类为基础的平面沉积相解释、剖面地震相监控的相分析技术,可以实现“平剖融合”的地震微相分析;相控岩性平均速度充填建模和有色反演的有机结合,可以实现低勘探区(少井或无井地区)生屑滩相储层预测;沉积结构和沉积微相控制下的速度-孔隙度转换,可以有效解决低勘探区生屑滩相储层物性预测难题。实例表明,该方法流程和关键技术对于生屑滩相储层物性预测行之有效。

上覆水平界面对目的层地震波振幅的影响

邓帅, 刘学伟, 王祥春

2017, Vol.29(3): 118–125    摘要 ( 237 )    PDF (2510 KB) ( 696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7.03.014

地震波振幅属性是识别目的层岩性的重要参数,但该属性受上覆界面的影响较大。为了弄清上覆水平界面对目的层地震波振幅的影响,从正演模型出发,利用双程波动方程进行模拟,研究地震波在不同速度、不同尺度的上覆地层中传播时振幅的变化,建立上覆界面与目的层地震波振幅之间的联系,通过构建包含完美匹配层(PML)边界衰减系数的高阶交错网格有限差分公式,使用GPU进行并行计算加速,最终获得三维层状水平速度模型目的层地震波振幅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当上覆水平界面的反射系数发生变化时,目的层地震波成像振幅的变化范围及变化趋势都会随之发生相应的改变,尤其当上覆水平界面的反射系数趋于一致时,目的层地震波成像振幅便会发生异常性的变化。该研究成果可为地震资料处理解释过程中正确识别目的层岩性提供一定的理论帮助。

基于应力-应变曲线形态的致密气储层脆性研究

张杰, 张超谟, 张占松, 张冲, 聂昕

2017, Vol.29(3): 126–131    摘要 ( 283 )    PDF (1989 KB) ( 718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7.03.015

岩石的脆性研究对致密气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储层岩石脆性越高,压裂后裂缝越发育,产能越高。以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二叠系致密气储层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脆性岩石的单轴压裂起裂机制,以单轴压裂曲线的起裂点和峰值点的应力与应变为基础,结合多种脆性计算公式,建立了新的脆性指数计算模型。研究表明:利用新模型计算的脆性指数与基于静态岩石力学参数计算的脆性指数具有很明显的函数关系,可以有效表征研究区岩石的脆性;基于单轴抗压实验的压裂效果,利用新建立的脆性指数和初裂点指数可以有效地建立储层的压裂效果划分标准。该研究成果丰富了储层脆性计算的方法,建立了新的脆性评价标准。

油气田开发

扇三角洲前缘储层构型及其控油作用——以赵凹油田赵凹区块核桃园组三段Ⅳ31厚油层为例

李岩

2017, Vol.29(3): 132–139    摘要 ( 377 )    PDF (2276 KB) ( 609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7.03.016

为了揭示扇三角洲前缘厚层砂体内部复杂结构特征,明确其对开发过程中油水运动的控制作用,以储层构型分析为指导,利用岩心、测井以及生产动态资料,在构型级次识别和划分的基础上,对赵凹油田赵凹区块核桃园组三段Ⅳ3砂层组扇三角洲前缘构型及其控油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发育3类夹层,即泥质夹层、钙质夹层和泥质砂砾岩夹层;将核桃园组三段Ⅳ31厚油层划分为7个5级构型单元;在5级构型单元等时地层格架内,根据单一水下分流河道(或河口坝)的定性、定量识别标准,确定出4级构型单元的规模、空间形态及平面展布规律;建立了基于4级构型的3类储层构型控油模式,其中纵向相变和横向相变控油模式下的剩余油主要分布于水下分流河道中上部和非河道低渗相带内,构型单元内不稳定夹层控油模式下的剩余油主要富集在夹层下部。本次研究对改善油田开发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油藏CO2驱油提高采收率适宜性评价

杨红, 王宏, 南宇峰, 屈亚宁, 梁凯强, 江绍静

2017, Vol.29(3): 140–146    摘要 ( 352 )    PDF (1374 KB) ( 72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7.03.017

为了解决目前对油藏开展CO2驱油提高采收率影响因素的筛选及适宜性评价尚局限于定性或半定量分析的问题,通过引入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国内外7个已先后开展CO2驱油的油藏进行CO2驱油提高采收率影响因素关联度、权重系数计算,定量分析CO2驱油提高采收率过程中各影响因素的强弱;同时,对已开展CO2驱油的油藏进行CO2驱油适宜度计算,评价油藏开展CO2驱油的适宜性;并利用该方法对定边-吴起油田开展CO2驱油适宜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CO2驱油提高采收率影响因素由强到弱的顺序依次为压力比、地层有效厚度、地层埋深、地层原油黏度、地面原油密度、剩余油饱和度、油藏温度、孔隙度、渗透率;定边-吴起油田开展CO2驱油油藏以Ⅰ类和Ⅱ类油藏为主,说明评价区域开展CO2驱油的适宜性较强。

石油工程

井筒变流量气井携液临界流量的确定方法——以东海西湖凹陷多层合采气井为例

鹿克峰, 简洁, 张彦振, 朱文娟, 肖晗

2017, Vol.29(3): 147–151    摘要 ( 295 )    PDF (1372 KB) ( 86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7.03.018

井筒常流量气井携液临界流量的确定主要取决于井筒的截面面积。对东海西湖凹陷多层合采气井的调查发现,积液面位于井筒生产滑套处的井数占调查井数的39%。为了揭示井筒变流量气井积液的多样性,以东海西湖凹陷多层合采气井为研究对象,从建立区域携液临界流量模型入手,形成了一套由井筒变流量气井携液临界流量的确定方法,包括模型系数值拟合数据的选择、最易产生积液的井筒节点的筛选条件、井筒节点携液临界流量到气井携液临界流量的转化方法等。研究认为:多层合采气井的分段式流量分布,是导致多层合采气井积液现象普遍高于单层开采井,以及积液面通常处于生产滑套处的主要原因,这对多层合采气井的合理配产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针对A油田的抗温、抗盐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驱油体系研究

刘晨, 王凯, 王业飞, 周文胜

2017, Vol.29(3): 152–158    摘要 ( 327 )    PDF (1427 KB) ( 79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7.03.019

常规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驱的地层适应性差、耐温抗盐能力有限,难以满足低渗、高温、高盐油藏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需求。针对这一难题,优选梳形聚合物和非离子-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构建了一种适用于低渗、高温、高盐油藏的二元复合驱油体系,并通过室内实验,系统考察了二元复合驱油体系的黏度、油水界面张力、老化稳定性、吸附量、色谱分离程度以及提高采收率能力等性能。结果表明:二元复合驱油体系可降低油水界面张力至10-3 mN/m数量级,同时具有稳定的增黏能力和良好的老化稳定性;二元复合驱油体系的协同作用使聚合物和表面活性剂在油田净砂表面的饱和静态吸附量均低于单一体系,能将表面活性剂在地层中的超低界面张力有效作用距离由19%延伸到27%,此外,还存在较强的色谱分离效应。针对A油田提出的二元复合驱油体系0.4 PV(1 000 mg/L HF62208+0.3% NPAC)对水测渗透率为18.6~62.5 mD的天然岩心的采收率提高幅度达到11%以上,驱油效果优良。

水驱油藏相对渗透率曲线经验公式研究

王东琪, 殷代印

2017, Vol.29(3): 159–164    摘要 ( 473 )    PDF (1488 KB) ( 89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7.03.020

油田开发过程中,通常采用曲线拟合和经验公式相结合的方法来确定水驱油藏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变化形态,以便准确模拟油田的产油量和含水率。利用Willhite经验公式对相对渗透率与出口端含水饱和度之间的关系曲线进行拟合时,拟合出的曲线与原始曲线的误差较大;尤其是用Willhite经验公式拟合共渗区间小、形态变化剧烈的相渗曲线时,拟合误差更大。为了准确表征油水相对渗透率的变化规律,在深入分析国内外已有经验公式优缺点的基础上,选用Willhite经验公式作为基础拟合公式,研究油、水相指数与出口端含水饱和度的关系,并逐步修正油、水相指数。结果表明:采用二项式表征油、水相指数与含水饱和度之间关系时,可以明显提高Willhite经验公式的拟合精度,平均拟合误差小于8%。整体而言,改进的Willhite经验公式能够更准确的描述油水变化规律,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