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出日期:2017-07-21
周晓峰, 丁黎, 杨卫国, 宋鹏, 于均民
2017, Vol.29(4): 110
摘要
(
371 )
HTML( )
PDF
(1789 KB)
(
795
)
王建民, 王佳媛
2017, Vol.29(4): 1119
摘要
(
420 )
HTML( )
PDF
(6009 KB)
(
623
)
杨元亮, 朱筱敏, 马瑞国, 董艳蕾, 侯帅军, 江强, 刘成权
2017, Vol.29(4): 2029
摘要
(
356 )
HTML( )
PDF
(3851 KB)
(
553
)
孙春燕, 胡明毅, 胡忠贵
2017, Vol.29(4): 3037
摘要
(
306 )
HTML( )
PDF
(4542 KB)
(
338
)
史洪亮, 杨克明, 王同
2017, Vol.29(4): 3846
摘要
(
372 )
HTML( )
PDF
(7404 KB)
(
703
)
彭波, 刘羽琛, 漆富成, 王振云
2017, Vol.29(4): 4754
摘要
(
361 )
HTML( )
PDF
(8380 KB)
(
441
)
武爱俊, 徐建永, 滕彬彬, 肖伶俐, 康波, 李凡异, 印斌浩
2017, Vol.29(4): 5563
摘要
(
320 )
HTML( )
PDF
(4064 KB)
(
571
)
吴冬, 朱筱敏, 刘常妮, 南征兵, 史艳丽
2017, Vol.29(4): 6472
摘要
(
510 )
HTML( )
PDF
(3859 KB)
(
553
)
熊连桥, 于福生, 姚根顺, 高崇龙, 王玉
2017, Vol.29(4): 7380
摘要
(
313 )
HTML( )
PDF
(18259 KB)
(
468
)
尹帅, 谢润成, 丁文龙, 单钰铭, 周文
2017, Vol.29(4): 8190
摘要
(
354 )
HTML( )
PDF
(1829 KB)
(
646
)
况晏, 司马立强, 瞿建华, 温丹妮, 陈猛, 吴丰
2017, Vol.29(4): 91100
摘要
(
365 )
HTML( )
PDF
(11049 KB)
(
610
)
段友祥, 曹婧, 孙歧峰
2017, Vol.29(4): 101107
摘要
(
314 )
HTML( )
PDF
(8742 KB)
(
388
)
闫建平, 梁强, 耿斌, 冯春珍, 寇小攀, 扈勇
2017, Vol.29(4): 108116
摘要
(
334 )
HTML( )
PDF
(2748 KB)
(
605
)
谢冰, 白利, 赵艾琳, 张红英, 王玥
2017, Vol.29(4): 117123
摘要
(
375 )
HTML( )
PDF
(4269 KB)
(
538
)
赵万春, 马云朋, 王婷婷, 程东, 陈艳秋, 冯笑含
2017, Vol.29(4): 124130
摘要
(
365 )
HTML( )
PDF
(18221 KB)
(
421
)
陈超, 楼章华, 金爱民
2017, Vol.29(4): 131137
摘要
(
261 )
HTML( )
PDF
(1742 KB)
(
405
)
杨特波, 王继平, 王一, 付斌, 薛雯, 郝骞
2017, Vol.29(4): 138145
摘要
(
407 )
HTML( )
PDF
(1498 KB)
(
554
)
张建兴, 林承焰, 张宪国, 孙志峰, 陈家昀
2017, Vol.29(4): 146153
摘要
(
337 )
HTML( )
PDF
(3784 KB)
(
588
)
何吉祥, 姜瑞忠, 毛瑜, 袁淋
2017, Vol.29(4): 154161
摘要
(
329 )
HTML( )
PDF
(1710 KB)
(
523
)
游靖, 王志坤, 余吉良, 张超, 孙霜青, 胡松青
2017, Vol.29(4): 162168
摘要
(
275 )
HTML( )
PDF
(1488 KB)
(
683
)
周晓峰, 丁黎, 杨卫国, 宋鹏, 于均民
2017, Vol.29(4): 110
摘要
(
371 )
PDF (1789 KB) (
79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7.04.001
为了研究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砂岩中绿泥石膜与物性的关系,利用铸体薄片和带有能谱仪的扫描电镜技术对绿泥石膜的赋存特征进行细致观察和分析,研究其成因和生长模式对物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绿泥石膜由里层膜和外层膜组成,外层膜依据晶体大小细分为小晶体亚层膜和大晶体亚层膜。小晶体亚层膜生长于早成岩阶段B亚期,此时绿泥石结晶速度快,产生的晶体较小,晶形较差,集合体密集排列,对流体具有阻滞作用。里层膜生长在颗粒表面溶蚀产生的小孔腔中,在小晶体亚层膜的双向阻滞作用下,里层膜具有贫铁、镁而富硅质的化学组成,因生长空间狭窄致使晶体小、晶形差、集合体杂乱堆积。进入中成岩阶段,随着孔隙连通性变差和油气进入,流体流速减小,物质供应变慢,晶体结晶速度放缓,可形成稀疏的大晶体亚层膜。通过占据结晶底质,石英质碎屑颗粒表面的小晶体亚层膜阻止石英次生加大,而长石质碎屑颗粒表面的小晶体亚层膜和骨架颗粒表面的里层膜,通过阻滞颗粒溶解或消耗颗粒溶解出来的硅质流体,致使原生孔隙流体中的硅质浓度不足以生成大量的自生石英颗粒,它们共同作用抑制石英胶结,从而保护了原生粒间孔隙。
王建民, 王佳媛
2017, Vol.29(4): 1119
摘要
(
420 )
PDF (6009 KB) (
62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7.04.002
为了进一步探讨深水湖盆储层成因及油气勘探潜力问题,依据录井、测井、实验及试采等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LM井区长7油层组深水浊积相的发育特征及其对储层发育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LM井区长7油层组自上而下可划分为3个亚油层组和4个小层,下部长73亚油层组发育大套油页岩,中上部长72和长71亚油层组发育大套浊积岩和典型的鲍马序列,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深水浊积层序,且可划分出浊积中扇、浊积下扇及深水盆地共3个亚相,以及浊积水道、水道间漫流、水道前缘漫流、浊积末梢、泥页岩及油页岩等6个沉积微相。该大型浊积扇体以浊积中扇为主体,且受西南单一物源及水系控制,砂体的连续性、连通性及复合性均较好,成为长7深水有效储层发育的主要成因类型;油气显示及产能良好,勘探开发潜力较大,是深水相区油气勘探开发的有效目标。
杨元亮, 朱筱敏, 马瑞国, 董艳蕾, 侯帅军, 江强, 刘成权
2017, Vol.29(4): 2029
摘要
(
356 )
PDF (3851 KB) (
55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7.04.003
由于对准噶尔盆地新春地区新近系沙湾组油气藏的成藏条件及成藏规律认识不清,导致多口探井连续失利。通过对区域构造、油源对比、输导体系及成藏特征等的综合分析表明:成藏有利条件包括构造演化、烃源岩、储层、盖层和圈闭等,油气生成于四棵树凹陷侏罗系,自南向北运移,富集于沙湾组中下部;沙一段Ⅰ砂组发育厚砂层,单层厚度大,对油气的运聚起到了高效输导的作用,沙一段Ⅱ砂组和沙二段均以砂泥岩互层为主,在喜山期小断层的纵向沟通作用下,在沙二段薄砂岩储层中最终成藏;侏罗系和新近系2套毯砂为车排子凸起区油气远距离运移提供了横向输导条件,不整合面与上倾尖灭砂体的耦合关系控制着沙一段Ⅰ砂组油气的富集,喜山期形成的小断层与砂体耦合关系控制着沙一段Ⅱ砂组和沙二段的油气成藏。
孙春燕, 胡明毅, 胡忠贵
2017, Vol.29(4): 3037
摘要
(
306 )
PDF (4542 KB) (
338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7.04.004
为了厘清达川—万县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鲕滩储层和白云岩储层的发育、演化及纵向分布规律,基于Vail层序地层学理论,以沉积暴露面、岩性突变面和不整合面等多种层序界面标志为依据,对典型单井进行层序划分,再结合相对海平面的升降变化,将飞仙关组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Sq1和Sq2)及4个体系域(Sq1海侵体系域、Sq1高位体系域、Sq2海侵体系域和Sq2高位体系域),进而通过跨相区连井层序地层剖面的对比,建立了该区层序地层格架。研究表明,各体系域在区域上可对比性较强,高位体系域后期发育台地边缘鲕滩相和台地内鲕滩相沉积,且均发生了强烈的白云岩化作用,改善了岩石孔渗性;在深埋藏条件下,白云岩原生孔隙易于保存,具有一定抗压实、压溶性,为深层优质储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研究结果可为该区下一步天然气勘探开发提供一定地质依据。
史洪亮, 杨克明, 王同
2017, Vol.29(4): 3846
摘要
(
372 )
PDF (7404 KB) (
70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7.04.005
为了弄清川西坳陷须五段致密砂岩与泥页岩储层发育特征及控制因素,并深化对非常规致密气储层的认识,利用岩心、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及压汞等资料,对须五段储层岩石学、储集空间、物性等特征及其控制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须五段储层岩性大致分为泥页岩、粉砂岩和细砂岩三大类,分别占地层总厚度的56%, 19%和25%,砂岩普遍具有泥质杂基和岩屑含量高、长石含量低的特征,泥页岩中石英等脆性矿物含量较高;储集空间包括有机质孔、杂基微孔、粒内溶孔、粒间溶孔及微裂缝5类;细砂岩孔隙度和渗透率平均值分别为1.41%和0.1 mD,属于致密砂岩储层,主要为高能的水下分流河道微相沉积,粉砂岩孔隙度和渗透率平均值分别为1.52%和0.22 mD,总体均略高于细砂岩,泥页岩孔隙度和渗透率平均值分别为1.95%和0.068 mD,属于致密页岩储层;储层物性主要受到沉积条件、成岩作用和构造裂缝的多重控制,强烈的压实和压溶作用是导致砂岩致密的主要原因,次生孔隙主要由溶蚀作用形成,黏土矿物的转化及有机质热演化为泥页岩提供了大量储集空间,微裂缝极大地改善了储层渗透性。研究结果可为该区下一步油气勘探提供一定参考。
彭波, 刘羽琛, 漆富成, 王振云
2017, Vol.29(4): 4754
摘要
(
361 )
PDF (8380 KB) (
44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7.04.006
湘西北地区广泛发育新元古界震旦系陡山沱组暗色泥页岩,已有钻井中气显示活跃,揭示出该地区较好的页岩气勘探潜力。在观察野外地质露头的基础上,通过地球化学分析、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低温氮气吸附、等温吸附等分析测试,对陡山沱组泥页岩的发育及分布规律、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储层特征及吸附性能等页岩气成藏条件进行了综合研究,并优选了有利区带。结果表明:湘西北地区陡山沱组暗色泥页岩分布变化大,仅在大庸向斜地区沉积厚度较大,为20~50 m,有机碳质量分数为0.5%~3.0%,有机质类型以Ⅰ型为主,有机质成熟度为3.0%~4.0%,达到过成熟演化阶段,具备较为有利的生气条件;泥页岩储层矿物成分以脆性矿物为主,质量分数为21%~78.7%,发育多种类型孔隙空间,比表面积和孔体积均较高,多个泥页岩样品等温吸附实验统计显示,甲烷最大吸附质量体积为0.80~1.77 m3/t,泥页岩储层具有较好的储集条件及吸附性能。湘西北大庸向斜地区构造条件相对稳定,保存条件较好,具有有利的页岩气成藏条件,可作为陡山沱组页岩气勘探的有利区带。
武爱俊, 徐建永, 滕彬彬, 肖伶俐, 康波, 李凡异, 印斌浩
2017, Vol.29(4): 5563
摘要
(
320 )
PDF (4064 KB) (
57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7.04.007
随着岩性圈闭勘探的深入,常规物源分析方法已经不能满足油气勘探的需求。根据“动态物源”概念,建立了精细刻画“动态物源”系统的研究方法,丰富了物源分析方法体系。该方法从层序界面识别、体系域划分等层序地层学研究入手,结合压实校正、古水深校正等条件的约束,利用地层定量回剥技术恢复不同体系域沉积初期的古地貌,并通过刻画各体系域沉积初期物源区的面积来判断物源供给量的相对大小,从而达到预测储层发育位置的目的。该方法在琼东南盆地崖南凹陷东南部的陵一段进行了应用,发现该区域在低位体系域时期发育面积较大的局部物源,它所提供的砂体,形成了较大规模的扇三角洲岩性圈闭,该圈闭成藏条件较好,有望成为崖南凹陷岩性圈闭勘探突破的目标。
吴冬, 朱筱敏, 刘常妮, 南征兵, 史艳丽
2017, Vol.29(4): 6472
摘要
(
510 )
PDF (3859 KB) (
55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7.04.008
为了阐明Muglad盆地Fula凹陷Abu Gabra组沉积砂体的分布特征,明确Fula凹陷中央转换带对岩性油藏勘探的意义,利用地震、测井、录井等资料识别典型地震层序和单井层序边界,将Fula凹陷Abu Gabra组划分为5个三级层序,自下而上命名为SQa1~SQa5。在层序格架建立的基础上分析地层厚度分布特征,认为Fula凹陷Abu Gabra组西南厚、东北薄,这种格局的形成与位于Fula凹陷中部的中央构造转换带关系密切;中央构造转换带影响了Abu Gabra组沉积时期的盆地结构、古地貌、沉积相带和层序内部充填,进而影响了Fula凹陷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目标的优选。研究表明,中央转换带北段西侧扇三角洲和浊积体,以及东侧三角洲、南段东侧辫状河三角洲及其前端浊积体、滨浅湖滩坝可作为油气勘探优选目标。
熊连桥, 于福生, 姚根顺, 高崇龙, 王玉
2017, Vol.29(4): 7380
摘要
(
313 )
PDF (18259 KB) (
468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7.04.009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车60井区齐古组砂砾岩储层中发育大量晶型完好的自生黄铁矿,且集中发育于泥质含量低、储层物性好、含油饱和度高的辫状河三角洲砂体中。前期基于测井响应特征的研究将这些发育黄铁矿的层段解释为泥岩隔夹层,直接导致对储集砂体连通关系与剩余油分布规律等认识出现偏差,遗漏了油藏内具有油气储量挖掘潜力的部位。利用测井资料结合岩心观察,建立了研究区黄铁矿发育砂体的识别图版;基于三维地质建模技术,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建立了研究区黄铁矿的形成模式。在此基础上,根据等效体积模型对黄铁矿发育砂体的孔隙度进行了重新解释,并计算了砂体中黄铁矿的含量。研究表明,该区黄铁矿的分布受断层控制,同时砂岩储层中的黄铁矿可以指示含油砂体的分布,并非为泥岩层或隔夹层;利用等效体积模型得到的黄铁矿发育砂体孔隙度比原解释模型更接近岩心实测分析数据;这些砂体可成为剩余油的聚集区或储量挖潜区。该研究结果可丰富对黄铁矿的认识并对剩余油分布研究或油田注水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尹帅, 谢润成, 丁文龙, 单钰铭, 周文
2017, Vol.29(4): 8190
摘要
(
354 )
PDF (1829 KB) (
646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7.04.010
为了刻画不同类型储层孔隙结构及其对渗透率的影响,以压汞、核磁共振及N2吸附实验为基础,基于分形理论对砂岩、煤岩及页岩的分形特征进行了分析,建立了砂岩、煤岩、页岩的等效毛管迂曲度模型,探讨了常规及非常规储层岩石分形特征参数对渗透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砂岩、煤岩、页岩的分形维数主要为2.6~3.0,毛管平均迂曲度分形维数主要为1.1~2.3,分形维数大小与岩石渗透率具有负相关性;影响岩石渗透率的微观孔隙结构因素包括岩石的非均质性、孔喉分布、孔隙表面粗糙程度及毛管迂曲度等,其中毛管迂曲度对岩石渗透率的影响最大;煤岩的等效毛管迂曲度较小,砂岩中等,页岩较大。最后,利用分形理论模型对39组岩石样品渗透率进行预测,认为砂岩和煤岩的渗透率预测效果均较好,但对于具有强非均质性的页岩来说,其渗透率已经达到nD级,虽然预测结果具有一定的吻合度,但预测精度仍有待进一步提高。此次研究对深入探讨不同类型储层岩石微观渗流机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况晏, 司马立强, 瞿建华, 温丹妮, 陈猛, 吴丰
2017, Vol.29(4): 91100
摘要
(
365 )
PDF (11049 KB) (
61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7.04.011
为了探索致密砂砾岩储层孔隙结构定量评价方法,并为油田的高效开发提供有效手段,以玛湖凹陷玛131井区三叠系百口泉组致密砂砾岩储层为研究对象,根据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压汞和核磁共振等资料,分析了砂砾岩的孔隙结构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孔隙结构评价特征参数(孔喉半径均值、饱和中值压力、变异系数、排驱压力、核磁大孔比率、T2几何均值)与储层品质因子(孔隙结构定量表征参数)的统计关系,探讨砂砾岩储层孔隙结构定量评价方法,建立了常规测井曲线连续表征储层品质因子计算模型,其计算结果与实验和油井测试结果相一致,从而实现了对玛131井区百口泉组地层条件下储层品质因子的连续、定量表征。该方法和研究结果可为玛湖凹陷及其类似地区储层孔隙结构定量评价提供参考。
段友祥, 曹婧, 孙歧峰
2017, Vol.29(4): 101107
摘要
(
314 )
PDF (8742 KB) (
388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7.04.012
在油气勘探开发过程中,断层和裂隙的分布形态一直是三维地震资料解释所关注的重要问题。地震资料中包含的随机噪音,往往影响断层的刻画精度,因此,解释过程中常采用去噪技术来消除噪音,提高断层刻画精度。常规去噪技术在提高地震资料信噪比的同时通常会破坏反射结构的边缘信息和断层的尖锐性,影响构造解释和油藏描述的准确性。为了解决结构保护去噪和断层检测难题,提出基于自适应倾角导向技术的断层识别方法,具体步骤如下:先生成包含采样点倾角和方位角信息的导向体;再将导向体作为滤波的输入数据进行导向滤波,提高信噪比的同时保留地层中的重要构造信息;最后将滤波后的数据体在倾角导向的控制下进行相似性属性提取,从而识别断层,提高断层解释精度。结果表明:在自适应倾角导向技术运用基础上,最终提取的相似性属性有效地突出了断层处的不连续性,去噪效果良好,有效增强了断层的识别能力。整体而言,自适应倾角导向技术是一种刻画断层和识别地质体边界的有效方法,目前已在复杂油气藏勘探中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闫建平, 梁强, 耿斌, 冯春珍, 寇小攀, 扈勇
2017, Vol.29(4): 108116
摘要
(
334 )
PDF (2748 KB) (
60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7.04.013
地球化学指标是烃源岩及非常规页岩储层研究的重要参数,该类型参数对烃源岩的生烃潜力评估及储层有效性评价均具有重要意义。采用Passey经典公式计算济阳坳陷沾化凹陷渤南洼陷沙三下亚段(Es3)湖相泥页岩地层总有机碳含量(TOC)时误差较大,通过重新分析TOC与测井响应之间的关系,发现TOC与三孔隙度曲线的相关性较好。在此基础上,先分岩性(油泥岩、泥岩和油页岩)建立TOC计算模型,计算精度得到明显提高;再根据TOC和深度(D)间接建立热解烃(S2)、氢指数(HI)及最高裂解温度(Tmax)等参数的计算模型,利用解释出的连续HI, Tmax及TOC等数据,定量评价干酪根类型及有机质丰度;最终结合由测井资料计算而得到的矿物组分、物性参数等信息,有效地识别出地层剖面中富含的Ⅰ型和Ⅱ1型有机质泥页岩岩相。该研究成果为济阳坳陷沾化凹陷渤南洼陷沙三下亚段湖相泥页岩有利储层预测提供了理论基础。
谢冰, 白利, 赵艾琳, 张红英, 王玥
2017, Vol.29(4): 117123
摘要
(
375 )
PDF (4269 KB) (
538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7.04.014
电成像测井探测深度较浅,无法判定井壁上识别出的裂缝在地层中的延伸情况。利用电成像测井识别出的裂缝走向与Sonic Scanner声波扫描测井确定的横波各向异性方位进行综合建模,以确定地层中裂缝引起的各向异性和井壁内裂缝的延伸情况,进而评价裂缝的有效性。该方法在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缝洞型碳酸盐岩地层中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通过Sonic Scanner声波扫描测井和电成像测井结合能够准确评价井筒周围裂缝的有效性,为储层评价及试油层段优选提供可靠依据。
赵万春, 马云朋, 王婷婷, 程东, 陈艳秋, 冯笑含
2017, Vol.29(4): 124130
摘要
(
365 )
PDF (18221 KB) (
42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7.04.015
目前针对岩石声发射的试验主要集中在研究岩石的力学特性方面,关于岩石脆性的声发射试验相对较少。为了研究岩石脆性的声发射特征,对4种不同脆性的岩石试样进行了单轴压缩和声发射检测试验,所用试样为含砂比不同的自制水泥砂石,试验得到了试样的应力-应变曲线和声发射计数曲线。结果表明:试样中的含砂比与岩石脆性正相关;脆性越强,应力-应变曲线的弹性变形段斜率越大,峰后应力跌落越快,形变量越大,出现明显声发射信号的时间越早,声发射计数的最大值越大;峰前声发射计数曲线显示,随着岩石脆性的增加,试样破裂方式由渐进式破裂向突发式破裂过渡,裂缝形态由张性裂缝向剪性裂缝及混合裂缝转变。整体而言,岩石脆性不同,声发射特征也不同,根据声发射特征可以判断岩石脆性的强弱。该试验结果对于评价岩石脆性及水力压裂选层方案设计等具有理论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陈超, 楼章华, 金爱民
2017, Vol.29(4): 131137
摘要
(
261 )
PDF (1742 KB) (
40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7.04.016
为了解碳酸盐岩在饱和水和干燥条件下的声波传播规律,通过分别对烘干和饱和水后方形碳酸盐岩岩样进行声波物理实验和频谱数值分析,对碳酸盐岩的声波波形、传播速度和波谱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声波透射岩心后,波形疏松,周期明显增大,且饱和水后周期进一步增大,而最大振幅位置提前;岩样的波速和主频率均具有明显的各向异性特征,裂缝越发育,则波速和主频率的各向异性系数均越大,纵波速度和主频率在垂直裂缝方向均明显降低;干燥岩心的波速和主频率的各向异性系数均可以用来评价岩心的各向异性特征,主频率对岩心各向异性特征更加敏感,岩心饱和水后,各向异性系数大大减小。该研究为正确利用声波测井资料以及认识碳酸盐岩储层的各向异性特征提供了依据。
杨特波, 王继平, 王一, 付斌, 薛雯, 郝骞
2017, Vol.29(4): 138145
摘要
(
407 )
PDF (1498 KB) (
55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7.04.017
针对苏里格致密砂岩气藏有效储层规模认识不清、致密气藏三维地质建模方法欠缺和水平井有效储层钻遇率低等问题,利用苏X区块169口井储层砂体解剖、实钻井对比分析与辫状河地质认识,建立储层地质知识库,再利用基于目标法建立三维训练图像,最后利用多点地质统计学建模方法建立三维地质模型。结果表明,苏里格致密砂岩气藏的辫状河砂体中,心滩有效储层规模参数为:宽度200~450 m、厚度3~10 m、长度450~1 000 m、宽/厚45:1~55:1,单一辫状河道宽度1 000~2 500 m;将以上储层地质知识库应用于三维训练图像中,体现了辫状河道与心滩规模的比例关系,及其在三维空间上的叠置迁移特征;多点地质统计学方法能够将辫状河三维训练图像成果应用到三维地质建模中,使地质模型更符合辫状河地质认识和致密砂岩气田有效储层的“砂包砂”二元结构。水平井实钻证实,地质模型能够准确预测井间有效砂体规模、指导致密砂岩气藏的水平井地质导向。以上建模方法对国内外类似致密砂岩气藏储层建模具有借鉴意义。
张建兴, 林承焰, 张宪国, 孙志峰, 陈家昀
2017, Vol.29(4): 146153
摘要
(
337 )
PDF (3784 KB) (
588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7.04.018
为了提高特高含水期点坝储层剩余油采收率,以胜利油区孤东油田七区西为例,在曲流河点坝储层精细构型解剖的基础上,利用基于构型单元的侧积体建模方法建立起点坝精细构型地质模型,利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预测曲流河点坝储层剩余油分布特征,揭示其主控因素,建立分布模式。研究表明,曲流河点坝储层中剩余油的分布受到储层构型、射孔层位和注采方向等多个地质及开发因素的综合影响,在这些因素综合作用下的剩余油分布模式可归纳为5种,即上注上采型、下注上采型、合注合采型、上注下采型、下注下采型,这5种类型剩余油富集程度依次增高。综合对比5种类型的剩余油分布模式认为,逆侧积夹层倾向注水条件下油水井间的储层中上部位置是点坝储层剩余油的有利富集区,水平井可以改善曲流河点坝储层水驱开发效果,提高剩余油采收率。
何吉祥, 姜瑞忠, 毛瑜, 袁淋
2017, Vol.29(4): 154161
摘要
(
329 )
PDF (1710 KB) (
52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7.04.019
致密气是目前较具潜力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之一,但受其储层低孔、低渗特征,气井产水以及气井调产的影响,以常规不稳定渗流理论以及传统达西渗流规律预测气井产量不再适用。基于致密气藏压裂水平井渗流特点,引入气水同产、储层与裂缝应力敏感效应、储层气体滑脱效应以及裂缝气体紊流效应,分别定义储层与裂缝中气水两相拟压力,建立了致密气藏气水两相稳态产能计算新方法。实例计算与产能影响因素分析表明:利用本文方法计算的无阻流量与产能测试无阻流量误差较小,证明了该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性;随着裂缝条数、裂缝半长的增大以及裂缝导流能力的增强,气井无阻流量增大;随着生产水气体积比、储层与裂缝应力敏感指数的增大,气井无阻流量减小;滑脱效应对气井产能影响较小,可忽略不计。该方法为致密气藏压裂水平井流入动态研究以及裂缝参数优化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游靖, 王志坤, 余吉良, 张超, 孙霜青, 胡松青
2017, Vol.29(4): 162168
摘要
(
275 )
PDF (1488 KB) (
68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17.04.020
在注水开发过程中,油层或采出系统结垢会大大影响生产效率。开展地层水与注入水结垢规律和机理研究,可对现场除垢技术提供理论指导。采用Davis-Stiff饱和指数法和Ryznar稳定指数法,对华北油田京11区块地层水和注入水在不同温度、pH和成垢离子质量浓度等影响因素下的结垢趋势进行了预测,同时开展静态结垢实验研究了模拟水样的结垢规律。结果表明:华北油田京11区块地层水和注入水的离子组成和质量浓度非常接近且均具有严重的结垢趋势,且地层水的结垢趋势略高于注入水,垢样主要为碳酸钙;模拟水样的实际结垢率可达61%;温度、pH以及成垢离子质量浓度的升高均能大幅提高模拟水样的结垢率,结垢率的增长幅度随温度和pH的升高逐渐增大,而随成垢离子质量浓度的升高逐渐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