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性油气藏 ›› 2008, Vol. 20 ›› Issue (1): 2126.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08.01.004
付广,刘博,吕延防
FU Guang, LIU Bo, LV Yanfang
摘要:
为了研究泥岩盖层对各种相态天然气封闭能力综合评价方法, 在研究其对各种相态天然气封闭机理的基础上, 利用游离相、水溶相和扩散相天然气在外加压力和浓度作用下通过泥岩盖层的 渗滤和扩散速度, 分别建立了泥岩盖层对游离相、水溶相和扩散相天然气封闭能力评价参数Vs, Vw, Vd。以此为基础, 通过Vs, Vw, Vd 的加权平均建立了泥岩盖层对各种相态天然气封闭能力的综合评价方法, 并将其应用于滨北地区青山口组泥岩盖层对各种相态天然气封闭能力的综合评价中, 结果认为青山口组泥岩盖层主要为中等能力封闭区, 仅在盆地北部讷河和东部绥棱以东局部地区为差封闭区, 其对各种相态天然气封闭能力差是造成该区扶余和杨大城子油层天然气显示差的重要原因
之一。
[ 1] 郝石生, 黄志龙, 杨家琦.天然气运聚动平衡及其应用[M]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4: 30- 33. [ 2] 王文广, 付广.泥质岩盖层对水溶性天然气的封闭作用及其研究方法[ J] .中国石油勘探, 1997, 2( 4) : 47- 50. [ 3] 付广, 孟庆芬.盖层对水溶相天然气的封闭机理及其研究方法[ J] .断块油气田, 2004, 11( 3) : 23- 26. [ 4] 付广, 吕延防, 杨勉, 等.超压泥岩盖层封闭油气机理的新认识[M] ∥宋岩, 魏国齐, 洪峰, 等著.天然气地质研究与应用.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0: 219- 223. [ 5] 付广, 吕延防.天然气扩散作用及其研究方法[M] .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9: 79- 88. [ 6] 付广, 陈章明, 万龙贵. 烃浓度盖层封闭天然气的有效性及其研究意义[ J] . 沉积学报, 1997, 15( 1) : 147- 151. [ 7] 付广, 陈章明, 王朋岩.松辽盆地三肇凹陷青山口组泥岩盖层封闭能力形成时期[ J] .地质论评, 1998, 44( 3) : 295- 301. [ 8] 付广, 姜振学, 庞雄奇. 盖层烃浓度封闭能力评价方法探讨[ J] .石油学报, 1997, 18( 1) : 39- 43. [ 9] 付广, 吕延防, 付晓飞.泥岩盖层浓度封闭演化特征———以松辽盆地下白垩统泥岩为例[ J] .地质科学, 2003, 38( 2) : 165-171. [ 10] 付晓泰, 王振平, 卢双舫.气体在水中的溶解机理及溶解方程[ J] .中国科学(B 辑) , 1996, 26( 2) : 124- 130. [ 11] 郝石生, 陈章明, 高辉斌, 等.天然气藏形成与保存[M] .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5. [ 12] 郝石生, 黄志龙.天然气盖层研究与评价[ J] .沉积学报, 1991,9( 4) : 20- 26. [ 13] 卢双舫, 付广, 王朋岩, 等.天然气富集主控因素的定量研究[M] .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2. [ 14] 吕延防, 付广, 高大岭, 等.油气藏封盖研究[M]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6. [ 15] 吕延防, 张绍臣, 王亚明.盖层封闭能力与盖层厚度的定量关系[ J] . 石油学报, 2000, 21( 2) : 27- 30. [ 16] 庞雄奇, 付广, 万龙贵, 等.盖层封油气性综合定量评价[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994. [ 17] 葛家理.油气层渗流力学[M]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1982.[ 18] 包茨.天然气地质学[M] .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8: 247. [ 19] 付晓泰, 王振平, 卢双舫.气体在水中的溶解机理及其溶解度方程[ J] .中国科学(B 辑) ,1996, 26( 2) : 124- 130. [ 20] 付广, 张云峰, 陈章明.有效水溶释放气量及其研究意义[ J] .沉积学报, 2001,18( 1) : 157- 161. [ 21] 付广, 姜振学, 陈章明. 松辽盆地三肇凹陷侏罗系天然气扩散损失量估算及其研究意义[ J] . 石油勘探与开发,1996, 23( 1) :25- 30. [ 22] 王行信.泥岩的脱水特征与油气的初次运移[C] ∥张厚福.油气运移研究论文集.东营: 石油大学出版社, 1993: 79- 87. |
[1] | 牛成民, 惠冠洲, 杜晓峰, 官大勇, 王冰洁, 王启明, 张宏国. 辽中凹陷西斜坡古近系东三段湖底扇发育模式及大油田发现[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2): 33-42. |
[2] | 王天海, 许多年, 吴涛, 关新, 谢再波, 陶辉飞. 准噶尔盆地沙湾凹陷三叠系百口泉组沉积相展布特征及沉积模式[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1): 98-110. |
[3] | 刘国勇, 许多年, 胡婷婷, 潘树新, 潘拓, 王国栋, 马永平, 关新. 准噶尔盆地沙湾凹陷侏罗系八道湾组滩砂的发现及石油地质意义[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5): 1-10. |
[4] | 张昌民, 张祥辉, 朱锐, 冯文杰, 尹太举, 尹艳树, Adrian J. HARTLEY. 分支河流体系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展望[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5): 11-25. |
[5] | 潘树新, 许多年, 唐勇, 曲永强, 王国栋, 董雪梅, 胡婷婷, 马永平. 准噶尔盆地沙湾凹陷柳树沟河沉积体系的发现及其石油地质意义[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5): 26-36. |
[6] | 魏嘉怡, 王红伟, 刘刚, 李涵, 曹茜.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冲断带石炭系羊虎沟组沉积特征[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5): 120-130. |
[7] | 付文俊, 张昌民, 冀东升, 娄林, 刘家乐, 王绪龙. 准噶尔盆地南安集海河剖面中侏罗统头屯河组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4): 145-160. |
[8] | 刘宗堡, 李雪, 郑荣华, 刘化清, 杨占龙, 曹松. 浅水三角洲前缘亚相储层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以大庆长垣萨北油田北二区萨葡高油层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22, 34(1): 1-13. |
[9] | 屈童, 高岗, 徐新德, 王瑞, 甘军, 梁刚, 游君君. 三角洲—浅海沉积体系泥质沉积规律模拟实验——以琼东南盆地崖南凹陷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22, 34(1): 24-33. |
[10] | 任婕, 胡忠贵, 胡明毅, 李雄, 庞艳荣, 左洺滔, 黄宇飞. 涪陵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沉积相特征及有利储集体分布[J]. 岩性油气藏, 2021, 33(6): 70-80. |
[11] | 王乔, 宋立新, 韩亚杰, 赵会民, 刘颖. 辽河西部凹陷雷家地区古近系沙三段沉积体系及层序地层[J]. 岩性油气藏, 2021, 33(6): 102-113. |
[12] | 郑荣臣, 李宏涛, 史云清, 肖开华. 川东北元坝地区三叠系须三段沉积特征及成岩作用[J]. 岩性油气藏, 2021, 33(3): 13-26. |
[13] | 张闻亭, 龙礼文, 肖文华, 魏浩元, 李铁锋, 董震宇. 酒泉盆地青西凹陷窟窿山构造带下沟组沉积特征及储层预测[J]. 岩性油气藏, 2021, 33(1): 186-197. |
[14] | 彭军, 褚江天, 陈友莲, 文舰, 李亚丁, 邓思思. 四川盆地高石梯—磨溪地区下寒武统沧浪铺组沉积特征[J]. 岩性油气藏, 2020, 32(4): 12-22. |
[15] | 隋立伟. 塔南凹陷古地貌特征对沉积体系和油气分布的影响[J]. 岩性油气藏, 2020, 32(4): 48-5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