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性油气藏 ›› 2011, Vol. 23 ›› Issue (5): 915.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1.05.003
刘显阳1,2,邓秀芹1,2,赵彦德1,2,张雪峰1,2,韩天佑1,2
LIU Xianyang 1,2,DENG Xiuqin 1,2,ZHAO Yande 1,2,ZHANG Xuefeng 1,2,HAN Tianyou 1,2
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长9 油层组展示了较好的勘探前景,但对其成藏机制方面的研究却相对 薄弱,成为制约勘探的难题。该文应用油藏地球化学、成藏地质学和沉积学等研究手段和方法,探讨了油 气来源、运移、运移动力、运聚方式等问题。结果表明:姬塬地区长9 油层组原油来源于上部长7 油层组 的优质烃源岩;长7 烃源岩生烃增压产生的异常高压、长7 与长9 油层组过剩压力差是长7 烃类向长9 储层运移的主要动力;纵向叠置、横向上连片的砂体和区域性构造活动形成的裂缝为沟通长7 优质烃源
岩和长9 油层组储层的优势运移通道。
[1] 段毅,于文修,刘显阳.鄂尔多斯盆地长9 油层组石油运聚规律研究[J].地质学报,2009,83(6):855-860. [2] 吴保祥,段毅,郑朝阳.鄂尔多斯盆地古峰庄—王洼子地区长9油层组流体过剩压力与油气运移研究[J]. 地质学报.2008,82(6):843-849. [3] 段毅,吴保祥,张辉,等.鄂尔多斯盆地西峰油田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J].地质学报,2006,80 (2):301-310. [4] 段毅,张胜斌,郑朝阳,等.鄂尔多斯盆地马岭油田延安组原油成因研究[J].地质学报,2007,81(10):1 407-1 415. [5] 付金华,罗安湘,喻建,等.西峰油田成藏地质特征与勘探方向[J].石油学报,2004,25(2):25-29. [6] 杨华,张文正.论鄂尔多斯盆地长7 段优质油源岩在低渗透油气成藏富集中的主导作用(地质地球化学特征)[J].地球化学,2005,34(2):147-154. [7] 张文正,杨华,李剑锋,等.论鄂尔多斯盆地长7 段优质油源岩在低渗透油气成藏富集中的主导作用———强生排烃特征及机理分析[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6,33(3):289-293. [8] 杜栩,郑洪印,焦秀琼.异常压力与油气分布[J].地学前缘,1995,2(3/4):137-148. [9] Hunt J M. Generation and migration of petroleum from abnormally pressured fluid compartments [J]. AAPG Bulletin,1990,74 (1):1-12. [10] 马启富,陈斯忠,张启明,等.超压盆地与油气分布[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1:1-253. [11] 李明诚.油气运移[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3. [12] 刘小琦,邓宏文,李青斌.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剩余压力分布及油气运聚条件[J].新疆石油地质,2007,28(2):143-145. [13] 邹才能,贾承造,赵文智.松辽盆地南部岩性-地层油气藏成藏动力和分布规律[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5,32(4):125-130. [14] 迟元林,萧德铭,殷进垠.松辽盆地三肇地区上生下储“注入式”成藏机制[J].地质学报,2000,74(4):371-377. [15] 姚径利,王克,庞锦莲,等.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延长组石油运聚规律研究[J].岩性油气藏,2007,19(3):32-37. [16] 李思田,王华,路凤香.盆地动力学———基本思路与若干研究方法[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9:199. [17] 史建南,郑荣才,韩永林,等.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长8 油层组岩性油藏成藏机理研究[J].岩性油气藏,2009,21(3):129-133. [18] 解习农,刘晓峰.超压盆地流体动力系统与油气运聚关系[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00,19(2):103-108. [19] 赵文智,胡素云,汪泽成,等.鄂尔多斯盆地基底断裂在上三叠统延长组石油聚集中的控制作用[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3,30(5):1-5. [20] 张莉.陕甘宁盆地储层裂缝特征及形成的构造应力场分析[J].地质科技情报,2003,22 (2):21-24. [21] 邓虎成,周文,姜文利.鄂尔多斯盆地麻黄山西区块延长、延安组裂缝成因及期次[J].吉林大学学报,2009,39(5):811-817. [22] 梁晓伟,韩永林,王海红.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裂缝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岩性油气藏,2009,21(2):49-53. [23] 王芳,何涛,梁晓伟,等.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延长组东、西成藏差异[J].岩性油气藏,2010,22(4):68-71. [24] 贺艳祥,黄思静,胡作维,等.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8 油层组成岩作用研究[J].岩性油气藏,2010,22(2):42-47. |
[1] | 张天择, 王红军, 张良杰, 张文起, 谢明贤, 雷明, 郭强, 张雪锐. 射线域弹性阻抗反演在阿姆河右岸碳酸盐岩气藏储层预测中的应用[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6): 56-65. |
[2] | 苟红光, 林潼, 房强, 张华, 李山, 程祎, 尤帆. 吐哈盆地胜北洼陷中下侏罗统水西沟群天文旋回地层划分[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6): 89-97. |
[3] | 闫雪莹, 桑琴, 蒋裕强, 方锐, 周亚东, 刘雪, 李顺, 袁永亮. 四川盆地公山庙西地区侏罗系大安寨段致密油储层特征及高产主控因素[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6): 98-109. |
[4] | 李道清, 陈永波, 杨东, 李啸, 苏航, 周俊峰, 仇庭聪, 石小茜. 准噶尔盆地白家海凸起侏罗系西山窑组煤岩气“甜点”储层智能综合预测技术[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6): 23-35. |
[5] | 张培军, 谢明贤, 罗敏, 张良杰, 陈仁金, 张文起, 乐幸福, 雷明. 巨厚膏盐岩形变机制解析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以阿姆河右岸东部阿盖雷地区侏罗系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6): 36-44. |
[6] | 乔桐, 刘成林, 杨海波, 王义凤, 李剑, 田继先, 韩杨, 张景坤. 准噶尔盆地盆1井西凹陷侏罗系三工河组凝析气藏特征及成因机制[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6): 169-180. |
[7] | 余琪祥, 罗宇, 段铁军, 李勇, 宋在超, 韦庆亮. 准噶尔盆地环东道海子凹陷侏罗系煤层气成藏条件及勘探方向[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6): 45-55. |
[8] | 陈康, 戴隽成, 魏玮, 刘伟方, 闫媛媛, 郗诚, 吕龑, 杨广广. 致密砂岩AVO属性的贝叶斯岩相划分方法——以川中地区侏罗系沙溪庙组沙一段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5): 111-121. |
[9] | 孔令峰, 徐加放, 刘丁. 三塘湖盆地侏罗系西山窑组褐煤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及脱水演化规律[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5): 15-24. |
[10] | 张晓丽, 王小娟, 张航, 陈沁, 关旭, 赵正望, 王昌勇, 谈曜杰. 川东北五宝场地区侏罗系沙溪庙组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5): 87-98. |
[11] | 白雪峰, 李军辉, 张大智, 王有智, 卢双舫, 隋立伟, 王继平, 董忠良. 四川盆地仪陇—平昌地区侏罗系凉高山组页岩油地质特征及富集条件[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2): 52-64. |
[12] | 李启晖, 任大忠, 甯波, 孙振, 李天, 万慈眩, 杨甫, 张世铭. 鄂尔多斯盆地神木地区侏罗系延安组煤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2): 76-88. |
[13] | 王小娟, 陈双玲, 谢继容, 马华灵, 朱德宇, 庞小婷, 杨田, 吕雪莹. 川西南地区侏罗系沙溪庙组致密砂岩成藏特征及主控因素[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1): 78-87. |
[14] | 唐昱哲, 柴辉, 王红军, 张良杰, 陈鹏羽, 张文起, 蒋凌志, 潘兴明. 中亚阿姆河右岸东部地区侏罗系盐下碳酸盐岩储层特征及预测新方法[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6): 147-158. |
[15] | 李盛谦, 曾溅辉, 刘亚洲, 李淼, 焦盼盼. 东海盆地西湖凹陷孔雀亭地区古近系平湖组储层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5): 49-6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