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性油气藏 ›› 2009, Vol. 21 ›› Issue (2): 110112.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09.02.023
吴诗勇1,李自安2,方亮 2,3
WU Shiyong1,LI Zian2,FANG Liang 2,3
摘要:
主要考虑油层压力变化对上覆泥岩的影响,采用有限差分的方法,对喇嘛甸油田北部背斜构造带 SⅠ顶泥岩蠕变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显示该区域最大水平主应力为近东西向,大小为-25.87~-24.88 MPa; 最小主应力方向为近南北向,大小为-19.95~-18.44 MPa。应变和位移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垂向上,愈靠近油层部位,受油层压力变化的影响愈大,且泥岩蠕变最大位移量(或应变量)均发生在与油层接触界面处。 因此,对泥岩蠕变的最大形变量的研究,有利于油田对岩性层成片套损的预防和控制。
[1] 崔孝秉,宋治,岳伯谦,等.注水开发油田套管损坏的机理研究[J].石油学报,1993,14(3):93-l01. [2] Maurice B,Dusseault. Casing shear:Causes,cases,cures[R]. SPE48864,2001:98-107. [3] 赵永胜,陆蔚刚,兰玉波.多层砂岩油田水驱开发的合理注水压力[J].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0,19(6):21-24. [4] 胡博仲,徐志良.大庆油田油水井套管损坏机理及防护措施[J].石油钻采工艺,1998,20(5):95-99. [5] 闫相祯,杨恒林,杨秀娟.泥岩蠕变导致套管变形损坏机理分析[J].钻采工艺,2003,26(3):65-68. [6] 周祖辉,黄荣樽,庄锦江.大庆泥岩的三轴蠕变试验研究[J].华东石油学院学报,1985,9(4):22-30. [7] 刘合,王秀喜.大庆油田泥岩粘弹性本构方程及套管受力计算[J].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2005,35(1):118-123. [8] 尹中民. 大庆萨尔图油田南部开发区套损机理研究[D].长沙:中国科学院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2000. |
[1] | 周自强, 朱正平, 潘仁芳, 董於, 金吉能. 基于波形相控反演的致密砂岩储层模拟预测方法——以黄骅坳陷沧东凹陷南部古近系孔二段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5): 77-86. |
[2] | 杨润泽, 赵贤正, 刘海涛, 李宏军, 赵长毅, 蒲秀刚. 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古生界源内和源下油气成藏特征及有利区预测[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3): 110-125. |
[3] | 程丹华, 焦霞蓉, 王建伟, 庄东志, 王政军, 江山. 黄骅坳陷南堡凹陷古近系沙一段页岩油储层特征及油气意义[J]. 岩性油气藏, 2022, 34(3): 70-81. |
[4] | 郭美洁, 时保宏, 董雄英, 李昊东, 何川. 黄骅坳陷埕海斜坡古近系油气成藏条件及主控因素[J]. 岩性油气藏, 2022, 34(3): 82-92. |
[5] | 李祖兵, 崔俊峰, 宋舜尧, 成亚斌, 卢异, 陈岑. 黄骅坳陷北大港潜山中生界碎屑岩储层特征及成因机理[J]. 岩性油气藏, 2021, 33(2): 81-92. |
[6] | 郑庆华, 尤继元. 黄骅坳陷王官屯构造带白垩系火山岩油气成藏特征[J]. 岩性油气藏, 2019, 31(5): 44-51. |
[7] | 刘小平,刘庆新,刘 杰,董清源,关 铭,李洪香. 黄骅坳陷沧东凹陷孔二段富有机质泥页岩地球化学特征[J]. 岩性油气藏, 2015, 27(6): 15-22. |
[8] | 张 晶,李双文,付立新,龙礼文,姚 军,卢 异 . 黄骅坳陷孔南地区碎屑岩潜山内幕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J]. 岩性油气藏, 2014, 26(6): 50-56. |
[9] | 廖然. 黄骅坳陷沧东凹陷孔二段成岩作用特征及定量评价[J]. 岩性油气藏, 2013, 25(3): 28-35. |
[10] | 高长海,张新征,查明,王晓燕. 冀中坳陷潜山油气藏特征[J]. 岩性油气藏, 2011, 23(6): 6-12. |
[11] | 周琦,刘旭龙,聂爽,焦建军. 辽河冷家—雷家地区深层油气成藏条件研究[J]. 岩性油气藏, 2011, 23(4): 31-34. |
[12] | 王芝尧,苏俊青,钱茂路,杨冰,刘志英. 断块区岩相古地理对岩性油气藏形成的影响———以歧口凹陷滨海斜坡区古近纪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10, 22(Z1): 1-6. |
[13] | 张景廉,石兰亭,卫平生. 黄骅坳陷深部地壳构造及流体特征与潜山油气藏勘探远景[J]. 岩性油气藏, 2009, 21(2): 1-6. |
[14] | 张景廉, 石兰亭, 陈启林, 张虎权, 卫平生. 柴达木盆地地壳深部构造特征及油气勘探新领域[J]. 岩性油气藏, 2008, 20(2): 29-3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