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性油气藏 ›› 2009, Vol. 21 ›› Issue (3): 3539.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09.03.007
武春英1,韩会平2,蒋继辉3,王宝清4,季海锟2,赵小会2,陈娟萍2
WU Chunying1,HAN Huiping2,JIANG Jihui3,WANG Baoqing4,JI Haikun2,ZHAO Xiaohui2,CHEN Juanping2
摘要:
上三叠统延长组长6 油层组是鄂尔多斯盆地大路沟地区重要的勘探开发目的层。文章依据野外露头、岩心、测井及相关测试资料,对大路沟地区三叠纪长6 期的沉积类型、沉积微相特征及时空演化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大路沟地区三叠纪长6 油层组发育三角洲沉积体系,主要包括三角洲平原亚相和三角洲前缘亚相,缺前三角洲亚相;分流河道和水下分流河道砂为储集层骨架砂体;长6 油层组各微相经历了从三角洲前缘、三角洲平原到混合载荷高弯度河的沉积演化过程。同时对长6 油层组各小层沉积微相的时空展布特征进行了分析,认为油气聚集受沉积微相的控制,三角洲前缘亚相的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和三角洲平原亚相的分流河道微相是砂岩储层分布和发育的最有利相带,也是今后勘探开发的方向。
[1] 梅志超,彭荣华,杨华,等.陕北上三叠统延长组含油砂体的沉积环境[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89,9(3):261-267. [2] 赵虹,党犇,靳文奇,等.安塞油田长6 油层组精细划分与对比[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4(4):461-463. [3] 张晓莉.鄂尔多斯盆地中部上古生界砂岩气层沉积体系类型及特征[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5,12(4):43-45. [4] 李文厚,刘益群,冯乔.川口油田长6 油层组沉积特征与储集条件[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26(2):155-158. [5] 杨友运.印支期秦岭造山活动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沉积特征的影响[J].煤田地质与勘探,2004,32(5):7-9. [6] 刘化清,袁剑英,李相博,等.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期湖盆演化及其成因分析[J].岩性油气藏,2007,19(1):52-56. [7] 曾少华.陕北三叠系延长组湖盆沉积三角洲沉积模式的建立[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3,13(2):230-235. [8] 梅志超,林晋炎.湖泊三角洲的地层模式和骨架砂体的沉积特征[J].沉积学报,1991,9(4):1-11. [9] 长庆油田石油地质志编写组.中国石油地质志(卷12)[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2,96-102. [10] 郑荣才,王昌勇,李虹,等.鄂尔多斯盆地白豹—华池地区长6油层组物源分析[J].岩性油气藏,2007,19(1):32-38. [11] 郑荣才,王海红,韩永林,等.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长6 段沉积相特征和砂体展布[J].岩性油气藏,2008,20(3):21-26. [12] 李书恒,李亮,陈永春,等.鄂尔多斯盆地志靖地区长6 段油藏特征与勘探潜力分析[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4,11(1):30-32. |
[1] | 方旭庆, 钟骑, 张建国, 李军亮, 孟涛, 姜在兴, 赵海波. 渤海湾盆地沾化凹陷古近系沙三下亚段旋回地层学分析及地层划分[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3): 19-30. |
[2] | 罗贝维, 尹继全, 胡广成, 陈华, 康敬程, 肖萌, 朱秋影, 段海岗. 阿联酋西部地区白垩系森诺曼阶高孔渗灰岩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6): 63-71. |
[3] | 应凯莹, 蔡长娥, 梁煜琦, 陈鸿, 尚文亮, 苏桂娇. 伊通盆地岔路河断陷古近系断层的垂向封闭性及其控藏作用[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2): 136-143. |
[4] | 李凌, 张照坤, 李明隆, 倪佳, 耿超, 唐思哲, 杨文杰, 谭秀成. 四川盆地威远—高石梯地区二叠系栖霞阶层序地层特征及有利储层分布[J]. 岩性油气藏, 2022, 34(6): 32-46. |
[5] | 刘永立, 李国蓉, 何钊, 田家奇, 李肖肖. 塔北地区寒武系层序地层格架与台缘带展布特征[J]. 岩性油气藏, 2022, 34(6): 80-91. |
[6] | 文华国, 梁金同, 周刚, 邱玉超, 刘四兵, 李堃宇, 和源, 陈浩如. 四川盆地及周缘寒武系洗象池组层序-岩相古地理演化与天然气有利勘探区带[J]. 岩性油气藏, 2022, 34(2): 1-16. |
[7] | 王乔, 宋立新, 韩亚杰, 赵会民, 刘颖. 辽河西部凹陷雷家地区古近系沙三段沉积体系及层序地层[J]. 岩性油气藏, 2021, 33(6): 102-113. |
[8] | 张文文, 韩长城, 田继军, 张治恒, 张楠, 李正强. 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层序地层划分及演化特征[J]. 岩性油气藏, 2021, 33(5): 45-58. |
[9] | 罗晓彤, 文华国, 彭才, 李云, 赵研. 巴西桑托斯盆地L油田BV组湖相碳酸盐岩沉积特征及高精度层序划分[J]. 岩性油气藏, 2020, 32(3): 68-81. |
[10] | 赵汉卿, 温慧芸, 穆朋飞, 李超, 吴穹螈. 垦利A油田沙三上段近源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特征[J]. 岩性油气藏, 2019, 31(3): 37-44. |
[11] | 芮志锋, 林畅松, 杜家元, 丁琳, 李潇. 关键层序界面识别及其在岩性油气藏勘探中的意义——以惠州凹陷珠江组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19, 31(1): 96-105. |
[12] | 杨应, 杨巍, 朱仕军. 基于EEMD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方法[J]. 岩性油气藏, 2018, 30(5): 59-67. |
[13] | 孙春燕, 胡明毅, 胡忠贵. 川东北达川-万县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层序地层研究[J]. 岩性油气藏, 2017, 29(4): 30-37. |
[14] | 武爱俊, 徐建永, 滕彬彬, 肖伶俐, 康波, 李凡异, 印斌浩. “动态物源”精细刻画方法与应用——以琼东南盆地崖南凹陷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17, 29(4): 55-63. |
[15] | 吴冬, 朱筱敏, 刘常妮, 南征兵, 史艳丽. Fula凹陷中央转换带对岩性油藏勘探的意义——以Abu Gabra组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17, 29(4): 64-7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