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性油气藏 ›› 2010, Vol. 22 ›› Issue (2): 2431.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0.02.005
文华国1,郑荣才1,党录瑞2,郑超2,赵灿1,王鹏飞3
WEN Huaguo1, ZHENG Rongcai1, DANG Lurui2, ZHENG Chao2, ZHAO Can1,WANG Pengfei3
摘要:
对川东五百梯地区上二叠统长兴组储层发育特征及成因的研究表明,该区长兴组储层储集空间以粒间溶孔、晶间溶孔、超大溶孔和溶洞为主,储集岩主要为颗粒白云岩、礁白云岩和晶粒白云岩,孔隙结构较差,整体上属裂缝一孔隙型低孔、中低渗储层;储层发育主要受沉积微相和成岩作用控制,其中受海侵背景影响的台缘礁、滩相带控制了储层的时空分布,礁坪浅滩、骨架礁和粘结礁为最有利储层发育的微相。白云石化和溶蚀作用对储层的改造至关重要,优质储层的形成是埋藏白云石化作用、早期溶蚀作用、中期中一深埋藏溶蚀作用、晚期深埋藏溶蚀作用以及与TSR有关的氢硫酸溶蚀作用多期叠加的结果。
[2] 张兵,郑荣才,文华国,等.开江—梁平台内海槽东段长兴组礁滩相储层识别标志及其预测[J].高校地质学报,2009,15(2):273-284. [3] 马永生,蔡勋育,李国雄.四川盆地普光大型气藏基本特征及成藏富集规律[J].地质学报,2006,79(6):861-865. [4] 周刚,郑荣才,王炯,等.川东—渝北地区长兴组礁、滩相储层预测[J].岩性油气藏,2009,21(1):15-21. [5] 沈平,徐人芬,党录瑞,等.中国海相油气田勘探实例之十一:四川盆地五百梯石炭系气田的勘探与发现[J]. 海相油气地质,2009,14(2):71-79. [6] 李联新,胡红,罗泽松.川东高峰场构造长兴组生物礁储层测井评价[J].岩性油气藏,2008,20(4):118-205. [7] 徐国盛,朱建敏,周存俭,等.川东五百梯石炭系气藏沉积微相特征及其储渗单元划分[J].物探化探计算技术,2009,31(5):447-453. [8] 魏钦廉,赵平海,付顺,等.川东五百梯地区石炭系储集层裂缝分布规律[J].新疆石油地质,2007,28(2):150-154. [9] 任兴国,罗利,姚声贤,等.川东地区生物礁测井预测方法研究[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0,27(1):41-43. [10] 尹亚辉,蒋有录,Leonard J E.川东地区五百梯构造天然气运聚成藏史模拟研究[J].石油大学学报,2000,24(4):119-124. [11] 薛海涛,赵莹,樊立新,等.川东五百梯气田成藏史的碳同位素分馏化学动力学分析[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9,33(2):20-23. [12] 王延奇,胡明毅,刘富艳,等.鄂西利川见天坝长兴组海绵礁岩石类型及礁体演化阶段[J].岩性油气藏,2008,20(3):44-55. [13] 林辉,周凯.毛坝场构造二叠系长兴组气藏特征[J].岩性油气藏,2008,20(4):80-86. [14] Melim L A,Westphal H,Swart P K,et al. Questioning carbonate diagenetic paradigms:evidence from the Neogene of the Bahamas [J]. Marine Geology,2002,185:7-53. [15] 郑荣才,史建南,罗爱君,等.川东北地区白云岩储层地球化学特征对比研究[J].天然气工业,2008,28(11):16-21. [16] 郑荣才,胡忠贵,冯青平,等.川东北地区长兴组白云岩储层的成因研究[J].矿物岩石,2007,27(4):78-84. [17] 倪新峰,陈洪德,田景春,等.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长兴组沉积格局与成藏控制意义[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7,28(4):458-465. [18] 殷洪福,童金南,丁梅华,等.扬子区晚二叠世—中三叠世海平面变化[J].地球科学,1994,19(5):627-632 . [19] 姚泾利,王保全.鄂尔多斯盆地下奥陶统马家沟组马五段白云岩的地球化学特征[J].沉积学报,2009,27(3):381-399. [20] Allan J R,WigginsWD. Dolomite reservoirs—Geochemical technique for evaluating origin and distribution[J]. AAPG Continuing Education Course Note Series,1993,36:129. [21] 叶朝阳,秦启荣,龙胜祥,等.川西飞仙关组海相碳酸盐岩储层特征与评价[J].岩性油气藏,2009,21(1):61-65. [22] 李宇翔,李国蓉,顾炎午,等.塔中地区寒武系—下奥陶统白云岩层序不整合面控制的大气水溶蚀作用研究[J].岩性油气藏,2009,21(2):45-48. [23] 朱光有,张水昌,梁英波.中国海相碳酸盐岩气藏硫化氢形成的控制因素和分布预测[J].科学通报,2007,52(1):115-125. [24] 张水昌,朱光有,梁英波.四川盆地普光大型气田H2S 及优质储层形成机理探讨———读马永生教授的“四川盆地普光大型气田的发现与勘探启示”有感[J].地质论评,2006,52(2):230-235. |
[1] | 岳世俊, 刘应如, 项燚伟, 王玉林, 陈汾君, 郑长龙, 景紫岩, 张婷静. 一种水侵气藏动态储量和水侵量计算新方法[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5): 153-160. |
[2] | 张振华, 张小军, 钟大康, 苟迎春, 张世铭. 柴达木盆地西北部南翼山地区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上段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3): 29-39. |
[3] | 完颜泽, 龙国徽, 杨巍, 柴京超, 马新民, 唐丽, 赵健, 李海鹏. 柴达木盆地英雄岭地区古近系油气成藏过程及其演化特征[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2): 94-102. |
[4] | 司马立强, 马骏, 刘俊丰, 杨会洁, 王亮, 赵宁. 柴达木盆地涩北地区第四系泥岩型生物气储层孔隙有效性评价[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2): 1-10. |
[5] | 杨韬政, 刘成林, 田继先, 李培, 冉钰, 冯德浩, 李国雄, 吴育平. 柴达木盆地大风山凸起地层压力预测及成因分析[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1): 96-107. |
[6] | 夏青松, 陆江, 杨鹏, 张昆, 杨朝屹, 聂俊杰, 朱云舫, 李立芳. 柴达木盆地英西地区渐新统下干柴沟组上段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1): 132-144. |
[7] | 李国欣, 石亚军, 张永庶, 陈琰, 张国卿, 雷涛. 柴达木盆地油气勘探、地质认识新进展及重要启示[J]. 岩性油气藏, 2022, 34(6): 1-18. |
[8] | 崔俊, 毛建英, 陈登钱, 施奇, 李雅楠, 夏晓敏.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古近系湖相碳酸盐岩储层特征[J]. 岩性油气藏, 2022, 34(2): 45-53. |
[9] | 赵思思, 李建明, 柳金城, 李积永, 崔俊. 柴达木盆地英西地区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上段TSR与储层改造[J]. 岩性油气藏, 2022, 34(2): 66-74. |
[10] | 杜江民, 龙鹏宇, 秦莹民, 张桐, 马宏宇, 盛军. 柴达木盆地英西地区渐新统E32储层特征及成藏模式[J]. 岩性油气藏, 2021, 33(5): 1-10. |
[11] | 李翔, 王建功, 李飞, 王玉林, 伍坤宇, 李亚锋, 李显明. 柴达木盆地西部始新统湖相微生物岩沉积特征——以西岔沟和梁东地区下干柴沟组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21, 33(3): 63-73. |
[12] | 冯德浩, 刘成林, 田继先, 太万雪, 李培, 曾旭, 卢振东, 郭轩豪. 柴达木盆地一里坪地区新近系盆地模拟及有利区预测[J]. 岩性油气藏, 2021, 33(3): 74-84. |
[13] | 龙国徽, 王艳清, 朱超, 夏志远, 赵健, 唐鹏程, 房永生, 李海鹏, 张娜, 刘健. 柴达木盆地英雄岭构造带油气成藏条件与有利勘探区带[J]. 岩性油气藏, 2021, 33(1): 145-160. |
[14] | 田光荣, 王建功, 孙秀建, 李红哲, 杨魏, 白亚东, 裴明利, 周飞, 司丹. 柴达木盆地阿尔金山前带侏罗系含油气系统成藏差异性及其主控因素[J]. 岩性油气藏, 2021, 33(1): 131-144. |
[15] | 孔红喜, 王远飞, 周飞, 朱军, 陈阳阳, 宋德康. 鄂博梁构造带油气成藏条件分析及勘探启示[J]. 岩性油气藏, 2021, 33(1): 175-18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