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性油气藏 ›› 2007, Vol. 19 ›› Issue (1): 5256.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07.01.009
刘化清, 袁剑英, 李相博, 完颜容, 廖建波
LIU Huaqing, YUAN Jianying, LI Xiangbo, WAN Yanrong, LIAO Jianbo
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中— 上三叠统延长组沉积时期 ,湖盆中心存在向西南方向逐渐迁移的特征: 早 期湖盆中心在吴旗—富县一带 ,中晚期向南迁移至华池— 黄陵一带。受湖盆底形变化影响 ,延长组 发育的西南沉积体系与东北沉积体系具有此强彼弱不对称发育的特点 ,即西南沉积体系在延长组 沉积早期向盆内延伸距离远 ,长 7期以后显著退缩 ,而东北沉积体系则反之。印支晚期西秦岭强烈 的造山活动对盆地产生的自西南向北东方向的挤压力 ,以及阴山地区垂向构造隆升作用引起盆地 东北部的翘升 ,可能是导致湖盆中心迁移及延长组南、北沉积体系不对称发育的根源
[ 1] 杨俊杰 ,李克勤 ,等 .中国石油地质志 (卷十二 )—— 长庆油田 [M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 1992. [ 2] 喻建 ,韩永林 ,凌升阶.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油田成藏 地质特征及油藏类型 [ J].中国石油勘探 , 2001, 6( 4): 13-19. [ 3] 王仲应 ,庞正宽 ,李春玉.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中生界油气成 藏条件分析 [ J].断块油气田 , 1996, 3( 4): 9-13. [4] 王力 ,崔攀峰 .鄂尔多斯盆地西峰油田长 8沉积相研究 [ J].西 安石油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 2003, 18( 6): 26-30. [ 5] 何自新.鄂尔多斯盆地演化与油气 [M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 社 , 2003. [ 6] 李德生.重新认识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地质学 [ J].石油勘探与 开发 , 2004, 31( 1): 1-7. [7] 刘池洋 ,赵红格 ,桂小军 ,等 .鄂尔多斯盆地演化 -改造的时空 坐标及其成藏 (矿 )响应 [ J].地质学报 , 2006, 80( 5): 617-638. [8] 杨俊杰.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分布规律 [M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 2002. [9] 杨华 ,张文正 .论鄂尔多斯盆地长 7段优质油源岩在低渗透油 气成藏富集中的主导作用: 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 J].地球化 学 , 2005, 34( 2): 147-154. [10] 赵文智 ,何登发 ,等 .石油地质综合研究导论 [M ].北京: 石油 工业出版社 , 1999. [11] 刘化清 ,李相博 ,白云来 ,等.鄂尔多斯盆地“崆峒山砾岩”成因 初步分析 [ J].天然气地球科学 , 2006, 17( 5): 668-671. [12] 杨经绥 ,许志琴 ,李海兵 ,等.东昆仑阿尼玛卿地区古特提斯火 山作用和板块构造体系 [ J].岩石矿物学杂志 , 2005, 24( 5):369-380. [13] 邵济安 ,张永北 ,张履桥 ,等 .大同地区早中生代煌斑岩 -碳酸 岩岩墙群 [ J].岩石学报 , 2003, 19( 1): 93-104. [14] 邵济安 ,张履桥.华北北部中生代岩墙群 [ J].岩石学报 , 2002,18( 3): 312-318. |
[1] | 冉逸轩, 王健, 张熠. 松辽盆地北部中央古隆起基岩气藏形成条件与有利勘探区[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6): 66-76. |
[2] | 屈卫华, 田野, 董常春, 郭小波, 李立立, 林斯雅, 薛松, 杨世和. 松辽盆地德惠断陷白垩系烃源岩特征及其控藏作用[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6): 122-134. |
[3] | 王洪星, 韩诗文, 胡佳, 潘志浩. 松辽盆地德惠断陷白垩系火石岭组凝灰岩储层预测及成藏主控因素[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5): 35-45. |
[4] | 周自强, 朱正平, 潘仁芳, 董於, 金吉能. 基于波形相控反演的致密砂岩储层模拟预测方法——以黄骅坳陷沧东凹陷南部古近系孔二段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5): 77-86. |
[5] | 杨为华. 松辽盆地双城断陷白垩系营城组四段致密油成藏主控因素及模式[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4): 25-34. |
[6] | 何文渊, 陈可洋. 哈萨克斯坦南图尔盖盆地Doshan斜坡带岩性油气藏储层预测方法[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4): 1-11. |
[7] | 何文渊, 赵莹, 钟建华, 孙宁亮. 松辽盆地古龙凹陷白垩系青山口组页岩油储层中微米孔缝特征及油气意义[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3): 1-18. |
[8] | 李毕松, 苏建龙, 蒲勇, 缪志伟, 张文军, 肖伟, 张雷, 江馀. 四川盆地元坝地区二叠系茅口组相控岩溶刻画及预测[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1): 69-77. |
[9] | 张昌民, 张祥辉, 朱锐, 冯文杰, 尹太举, 尹艳树, Adrian J. HARTLEY. 分支河流体系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展望[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5): 11-25. |
[10] | 李胜军, 高建虎, 张繁昌, 贺东阳, 桂金咏. 一种基于压缩感知理论的强反射地震信号消减方法[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4): 70-78. |
[11] | 杜长鹏. 松辽盆地莺山-双城断陷白垩系致密火山岩天然气成藏条件及主控因素[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4): 115-124. |
[12] | 刘宗堡, 李雪, 郑荣华, 刘化清, 杨占龙, 曹松. 浅水三角洲前缘亚相储层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以大庆长垣萨北油田北二区萨葡高油层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22, 34(1): 1-13. |
[13] | 刘化清, 冯明, 郭精义, 潘树新, 李海亮, 洪忠, 梁苏娟, 刘彩燕, 徐云泽. 坳陷湖盆斜坡区深水重力流水道地震响应及沉积特征——以松辽盆地LHP地区嫩江组一段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21, 33(3): 1-12. |
[14] | 张闻亭, 龙礼文, 肖文华, 魏浩元, 李铁锋, 董震宇. 酒泉盆地青西凹陷窟窿山构造带下沟组沉积特征及储层预测[J]. 岩性油气藏, 2021, 33(1): 186-197. |
[15] | 符勇, 李忠诚, 万谱, 阙宜娟, 王振军, 吉雨, 黄礼, 罗静兰, 鲍志东. 三角洲前缘滑塌型重力流沉积特征及控制因素——以松辽盆地大安地区青一段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21, 33(1): 198-20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