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性油气藏 ›› 2013, Vol. 25 ›› Issue (1): 6368.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3.01.013
吴志雄1,张永庶1,邹开真1,王牧1,杜忠明2,3,史基安2
WU Zhixiong1, ZHANG Yongshu1, ZOU Kaizhen1, WANG Mu1, DU Zhongming 2,3, SHI Ji’an2
摘要:
运用岩心、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和分析化验等资料,系统研究了柴达木盆地北缘鱼卡—九龙山地区侏罗系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并对其储层发育的控制因素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研究区侏罗系储层储集空间为原生粒间孔、溶蚀孔和少量裂缝,其中,溶蚀孔占较大比重,对改善该区储层物性具有重要的作用;成岩作用对储层的储集性能影响较大,成岩作用强度,特别是胶结作用和溶蚀作用的发育程度对鱼卡—九龙山地区侏罗系储层物性影响较大。
[1] 张景廉,石兰亭,陈启林,等.柴达木盆地地壳深部构造特征及油气勘探新领域[J].岩性油气藏,2008,20(2):29-36. [2] 吴丽荣,黄成刚,黄昌武.柴达木盆地德令哈地区侏罗系成岩作用研究[J].断块油气田,2007,14(3):12-17. [3] 陈吉,张永梅,史基安,等.柴北缘冷湖—马仙地区古近系—新近系成岩作用特征[J].岩性油气藏,2012,24(2):21-25. [4] 王鹏,赵澄林.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第三系碎屑岩储层沉积相特征[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25(1):12-15. [5] 洪峰,余辉龙,宋岩,等.柴达木盆地北缘盖层地质特点及封盖性评价[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1,28(5):8-11. [6] 谢庆宾,管守锐.柴达木盆地北缘侏罗系沉积相类型及储集层评价[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0,27(2):40-44. [7] 钟大康,朱筱敏,李树静,等.早期碳酸盐胶结作用对砂岩孔隙演化的影响———以塔里木盆地满加尔凹陷志留系砂岩为例[J].沉积学报,2007,25(6):885-890. [8] 王凤琴,王宝清.柴达木盆地北缘下侏罗统储集岩成岩作用及其对孔隙演化的影响[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2(5):1-6. [9] 李嵘,吕正祥,叶素娟.川西拗陷须家河组致密砂岩成岩作用特征及其对储层的影响[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8(2):147-155. [10] 王卓卓,梁江平,李国会,等.成岩作用对储层物性的影响及与沉积环境的关系———以鄂尔多斯盆地劳山地区为例[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8,19(2):171-177. [11] 徐凤银,彭德华,侯恩科.柴达木盆地油气聚集规律及勘探前景[J].石油学报,2003,24(4):1-6. [12] 姜在兴.沉积学[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36-38. [13] 应凤翔,何东博,龙玉梅,等.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SY/T5477-2003 碎屑岩成岩阶段划分[S].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 |
[1] | 马奎前, 刘东, 黄琴. 渤海旅大油田新近系稠油油藏水平井蒸汽驱油物理模拟实验[J]. 岩性油气藏, 2022, 34(5): 152-161. |
[2] | 杜旭林, 戴宗, 辛晶, 李海龙, 曹仁义, 罗东红. 强底水稠油油藏水平井三维水驱物理模拟实验[J]. 岩性油气藏, 2020, 32(2): 141-148. |
[3] | 李小龙, 许华儒, 刘晓强, 王涛, 张凯文, 曲占庆. 径向井压裂裂缝形态及热采产能研究[J]. 岩性油气藏, 2017, 29(6): 154-160. |
[4] | 陈丽华. 强水敏储层矿物高温变化对储层物性的影响——以金家油田沙一段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16, 28(4): 121-126. |
[5] | 徐莎,尹祥翔,刘林泉,张昕,曾宪友. 六东区克下组稠油油藏注汽防缩膨实验研究[J]. 岩性油气藏, 2014, 26(2): 125-127. |
[6] | 李红英,孙 静. 基于SPE—PRMS准则下的3P储量含油气边界确定方法探讨[J]. 岩性油气藏, 2013, 25(4): 6-10. |
[7] | 田鸿照,孙野. 直井与水平井组合吞吐转汽驱操作参数优选[J]. 岩性油气藏, 2013, 25(3): 127-130. |
[8] | 黄祥光. 累积油汽比法在蒸汽吞吐稠油油藏证实储量评估中的应用[J]. 岩性油气藏, 2013, 25(2): 92-94. |
[9] | 于天忠,张建国,叶双江,黄博,周元龙,支印民. 辽河油田曙一区杜84 块超稠油油藏水平井热采开发技术研究[J]. 岩性油气藏, 2011, 23(6): 114-119. |
[10] | 程静波. 吉林油田高含蜡稠油油藏有效开发方式研究[J]. 岩性油气藏, 2011, 23(4): 119-12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