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 当期目录

《岩性油气藏》

  •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集团西北地质研究所有限公司
  • 甘肃省石油学会
  • 周  期:双月 出版单位:科学出版社
  • 国际刊号:ISSN 1673-8926
  • 国内刊号:CN 62-1195/TE
  • 编辑出版:《岩性油气藏》编辑部
  • 创刊时间:1989年

刊出日期:2019-03-21

  • 简明目录
  • 带摘要目录
论坛与综述

非常规油气CO2压裂技术进展及应用实践

王香增, 孙晓, 罗攀, 穆景福

2019, Vol.31(2): 1–7    摘要 ( 321 )    HTML( ) PDF (2820 KB)  ( 651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90201

油气地质

Muglad盆地Kaikang槽西斜坡沉积演化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洪亮, 陈彬滔, 刘雄志, 惠学智, 房乃珍, 苏玉平

2019, Vol.31(2): 8–15    摘要 ( 220 )    HTML( ) PDF (7249 KB)  ( 225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90202

姬塬地区长81亚油层组浅水型三角洲砂体结构及成因

刘桂珍, 高伟, 张丹丹, 陈龙, 李爱荣

2019, Vol.31(2): 16–23    摘要 ( 287 )    HTML( ) PDF (4852 KB)  ( 271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90203

银额盆地哈日凹陷白垩系云质泥岩气藏特征与成藏条件

刘护创, 王文慧, 陈治军, 赵春晨, 潘宾锋, 白晓寅

2019, Vol.31(2): 24–34    摘要 ( 243 )    HTML( ) PDF (2769 KB)  ( 277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90204

川北地区灯影组四段优质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

王良军

2019, Vol.31(2): 35–45    摘要 ( 291 )    HTML( ) PDF (11992 KB)  ( 378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90205

柴达木盆地英西地区E32碳酸盐岩沉积演化特征

易定红, 王建功, 石兰亭, 王鹏, 陈娟, 孙松领, 石亚军, 司丹

2019, Vol.31(2): 46–55    摘要 ( 320 )    HTML( ) PDF (8772 KB)  ( 335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90206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康宁地区二叠系致密储层成岩作用与孔隙度演化

呼延钰莹, 姜福杰, 庞雄奇, 刘铁树, 陈晓智, 李龙龙, 邵新荷, 郑定业

2019, Vol.31(2): 56–65    摘要 ( 285 )    HTML( ) PDF (5026 KB)  ( 223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90207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长6储层矿物含量与孔隙度的线性关系

李小燕, 乔华伟, 张建魁, 马俊杰, 闫江涛, 李树同

2019, Vol.31(2): 66–74    摘要 ( 258 )    HTML( ) PDF (3325 KB)  ( 214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90208

莺歌海盆地东部黄流组重力流沉积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刘为, 杨希冰, 张秀苹, 段亮, 邵远, 郝德峰

2019, Vol.31(2): 75–82    摘要 ( 231 )    HTML( ) PDF (9844 KB)  ( 447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90209

黔南坳陷下石炭统台间黑色岩系有机质富集特征及控制因素

丁江辉, 张金川, 李兴起, 郎岳, 郑玉岩, 许龙飞

2019, Vol.31(2): 83–95    摘要 ( 242 )    HTML( ) PDF (4543 KB)  ( 357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90210

鄂西建始地区大隆组页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仇秀梅, 刘亚东, 董学林

2019, Vol.31(2): 96–104    摘要 ( 253 )    HTML( ) PDF (5736 KB)  ( 242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90211

湘中坳陷海陆过渡相页岩吸附能力及控制因素

杨滔, 曾联波, 聂海宽, 冯动军, 包汉勇, 王濡岳

2019, Vol.31(2): 105–114    摘要 ( 194 )    HTML( ) PDF (2582 KB)  ( 307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90212

库车坳陷北部阿合组致密砂岩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

王华超, 韩登林, 欧阳传湘, 周嘉义, 王倩倩, 马力

2019, Vol.31(2): 115–123    摘要 ( 280 )    HTML( ) PDF (6770 KB)  ( 251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90213

勘探技术

磨溪龙王庙组碳酸盐岩储层多尺度离散裂缝建模技术及其应用

王蓓, 刘向君, 司马立强, 徐伟, 李骞, 梁瀚

2019, Vol.31(2): 124–133    摘要 ( 314 )    HTML( ) PDF (7766 KB)  ( 418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90214

基于地震波形指示反演的砂砾岩储层预测——以中拐-玛南地区上乌尔禾组为例

李亚哲, 王力宝, 郭华军, 单祥, 邹志文, 窦洋

2019, Vol.31(2): 134–142    摘要 ( 326 )    HTML( ) PDF (5810 KB)  ( 459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90215

油气田开发

聚驱后油层提高采收率驱油方法

韩培慧, 闫坤, 曹瑞波, 高淑玲, 佟卉

2019, Vol.31(2): 143–150    摘要 ( 234 )    HTML( ) PDF (1847 KB)  ( 437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90216

石油工程

煤层气藏全流固耦合数学模型

未志杰, 康晓东, 刘玉洋, 曾杨

2019, Vol.31(2): 151–158    摘要 ( 258 )    HTML( ) PDF (1862 KB)  ( 271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90217

地层水物化作用下的泥页岩破裂压力计算

赵晓姣, 屈展, 索向宇, 韩强, 赵慧博

2019, Vol.31(2): 159–164    摘要 ( 209 )    HTML( ) PDF (1688 KB)  ( 257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90218

论坛与综述

非常规油气CO2压裂技术进展及应用实践

王香增, 孙晓, 罗攀, 穆景福

2019, Vol.31(2): 1–7    摘要 ( 321 )    PDF (2820 KB) ( 651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90201

非常规油气是我国重要的接替资源,由于油气储层物性普遍较差,大规模水力压裂是目前比较有效的储层改造技术,但存在耗水量大、储层伤害大、环境污染等问题。CO2压裂技术充分利用CO2自身扩散能力强、储层配伍性好、可增加地层能量等特点,具有节水、保护环境、埋存CO2以及增产等优势。室内实验及现场实践证明,CO2压裂技术可有效降低储层伤害、改善储层物性,降低岩石起裂压力,促进形成复杂缝网,同时可以高效置换吸附气、降低原油黏度,提高单井产量,CO2压裂技术相对于水力压裂,压后返排率可提高25%以上,平均单井产量可提高1.9倍以上。通过进一步优化工艺技术,研发配套设备及制定相关标准,探索区块整体开发模式,CO2压裂技术必将极大地促进我国非常规油气绿色和高效开发。

油气地质

Muglad盆地Kaikang槽西斜坡沉积演化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洪亮, 陈彬滔, 刘雄志, 惠学智, 房乃珍, 苏玉平

2019, Vol.31(2): 8–15    摘要 ( 220 )    PDF (7249 KB) ( 225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90202

Muglad盆地Kaikang槽西斜坡为富油气区带,但一直未获得重大勘探发现。为研究其油气成藏条件和多期构造运动的控藏机理,开展了精细地震解释、沉积相分析和沉积演化研究。结果表明:①研究区经历了3期重要的构造运动,形成了2套主力含油气系统,分别为上部的Nayil组上段湖相泥岩盖层-Nayil组下段三角洲相砂岩储层组合和下部的Aradeiba组湖相泥岩盖层-Bentiu组河流相砂岩储层组合;②早白垩世第Ⅰ裂陷-坳陷期控制了斜坡区AG组烃源岩的展布范围,晚白垩世第Ⅱ裂陷-坳陷期控制了下部储盖组合的圈闭形成,古近纪第Ⅲ裂陷-坳陷期对应于研究区的主力生排烃期。上述3期构造运动造就了研究区"断层-盖层控藏、多层系差异聚集"的油气富集模式。

姬塬地区长81亚油层组浅水型三角洲砂体结构及成因

刘桂珍, 高伟, 张丹丹, 陈龙, 李爱荣

2019, Vol.31(2): 16–23    摘要 ( 287 )    PDF (4852 KB) ( 271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90203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长8油层组为浅水三角洲沉积,其储层具有横向变化快、非均质性强的特征。为了更好地表征储层非均质性,预测储层甜点区的分布,基于岩心资料和测井资料,结合现代沉积分析,对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长81亚油层组的砂体结构特征、成因和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长81亚油层组砂体结构类型主要有4种,即叠合箱型(包括块状叠合箱型和层状叠合箱型)、齿化钟型、孤立箱型和孤立指状,其中叠合箱型、齿化钟型均表现为多期分流河道砂体叠置,是研究区主要的含油砂体;砂体结构成因、类型及分布与古构造、古地貌、基准面旋回、物源供给和古气候等相关。结合鄱阳湖现代三角洲沉积特征分析表明,研究区砂体为分流河道沉积,具有垂向交错叠置、平面连片分布的特征,该认识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油气勘探与开发具有参考价值。

银额盆地哈日凹陷白垩系云质泥岩气藏特征与成藏条件

刘护创, 王文慧, 陈治军, 赵春晨, 潘宾锋, 白晓寅

2019, Vol.31(2): 24–34    摘要 ( 243 )    PDF (2769 KB) ( 277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90204

近年来,银额盆地哈日凹陷白垩系云质泥岩的天然气勘探获得了重大发现。为了研究泥岩气藏的储层特征、成藏条件、气藏分布规律及其控制因素,开展了构造背景分析、岩石学特征研究、物性分析、烃源岩有机地化测试和封盖条件评价等,并利用地震资料进行有利勘探区预测。结果表明:(1)哈日凹陷为一经历了断-坳运动单断箕状凹陷,在持续沉降的构造背景下形成了泥岩气藏;(2)烃源岩主要为大套富含有机质且处于过成熟阶段的含灰或灰质泥岩、含云或云质泥岩。部分泥岩储集层中发育多种类型的微孔隙和微裂缝,为天然气的成藏提供了良好的储集空间;(3)稳定的构造背景和良好的封盖条件有效阻止了油气的散失,使得大量天然气在源内聚集成藏,天然气储量约为243.2亿m3,单断箕状断陷的深凹带为泥岩气藏勘探的有利区。该研究成果对银额盆地泥岩气藏勘探具有指导作用。

川北地区灯影组四段优质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

王良军

2019, Vol.31(2): 35–45    摘要 ( 291 )    PDF (11992 KB) ( 378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90205

为了解决川北地区震旦系灯影组四段储层特征和控制因素认识不清的问题,基于四川盆地北缘露头剖面及岩心观测,通过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包裹体、阴极发光、储层物性等研究,分析了灯四段储层岩石学、储集空间、成岩作用及物性等特征,并利用地震资料恢复古地貌,探讨了优质储层发育的控制因素。结果表明:川北地区灯四段储层的岩石类型以颗粒粘连白云岩、藻叠层白云岩及粉-细晶白云岩为主,储集空间以藻黏结格架孔、晶间溶孔及近顺层溶蚀孔洞为主,储层总体具有低孔、低渗特征,但局部地区仍具有发育中孔、中高渗优质储层的条件。受裂陷槽边缘古地貌高地控制发育的台缘丘滩、台内丘滩相带是优质储层发育的物质基础,在中-深埋藏阶段与烃源岩热演化有关的埋藏溶蚀作用是控制灯四段储层大量溶蚀孔洞发育的关键,而表生岩溶作用的影响较弱。优质储层位于绵阳-长宁裂陷槽东缘的元坝西-阆中区块,为台缘丘滩与埋藏溶蚀作用叠加部位,它是川北地区灯四段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带。

柴达木盆地英西地区E32碳酸盐岩沉积演化特征

易定红, 王建功, 石兰亭, 王鹏, 陈娟, 孙松领, 石亚军, 司丹

2019, Vol.31(2): 46–55    摘要 ( 320 )    PDF (8772 KB) ( 335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90206

近年来,柴达木盆地英西地区古近系渐新统下干柴沟组上段(E32)湖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获得了重大突破,并展现出亿吨级储量规模。为了进一步评价油气勘探目标,通过岩心观察和钻、测井资料分析,根据MnO/Fe,Sr/Ba,碳氧同位素等地球化学参数和岩石薄片鉴定结果,对湖相碳酸盐岩的沉积演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英西地区碳酸盐岩主要发育在E32的下部和中部,与膏盐岩或陆源碎屑岩相间发育;主要分布在湖盆的沉积中心,往盆地边缘方向变薄并相变为陆源碎屑岩或膏盐岩;是混合沉积成因,矿物成分复杂、岩性多样;形成于干旱气候条件下封闭的咸化水体介质环境,水体盐度是其岩性变化和发育程度的主要控制因素。该认识为落实英西地区的储量规模提供了地质依据。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康宁地区二叠系致密储层成岩作用与孔隙度演化

呼延钰莹, 姜福杰, 庞雄奇, 刘铁树, 陈晓智, 李龙龙, 邵新荷, 郑定业

2019, Vol.31(2): 56–65    摘要 ( 285 )    PDF (5026 KB) ( 223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90207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康宁地区具有广阔的天然气勘探前景,是我国致密气勘探开发的重点区域之一。为研究其储层成岩作用及致密化机理,开展了铸体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分析、X射线衍射测试、粒度分析等研究,对二叠系致密储层的岩石成分、孔隙类型和成岩演化等进行了深入探讨。结果表明:①岩石类型以细-中粒长石岩屑砂岩和岩屑砂岩为主,石英体积分数平均49%,岩屑体积分数平均36%,长石体积分数平均15%;②储层物性以低孔-特低渗型为主,平均孔隙度为7%,平均渗透率为0.46 mD,为典型致密储层;孔径小,喉道细,分选差,以次生溶蚀孔隙为主;③二叠系砂岩经历了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溶蚀-交代作用,成岩阶段为中成岩A-B期。④压实作用是导致储层致密的主要因素,使得初始孔隙度减少了16.39%,碳酸盐胶结作用和黏土矿物的充填作用次之,使孔隙度减少了约12.30%,后期溶蚀作用使孔隙度增加了6.01%,这一结论与现今实测平均孔隙度平均值7.46%较为吻合。上述研究成果对研究区致密气藏勘探中寻找次生溶蚀"甜点"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长6储层矿物含量与孔隙度的线性关系

李小燕, 乔华伟, 张建魁, 马俊杰, 闫江涛, 李树同

2019, Vol.31(2): 66–74    摘要 ( 258 )    PDF (3325 KB) ( 214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90208

矿物含量是影响储层物性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较全面地分析不同类型矿物含量对储层孔隙度的影响,以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长6砂岩储层为例,探索性地运用多元逐步线性回归法分析了石英含量(x1)、长石含量(x2)、岩屑含量(x3)、绿泥石含量(x4)、伊利石含量(x5)、高岭石含量(x6)、硅质含量(x7)以及铁方解石含量(x8)与孔隙度(y)的关系,建立了矿物含量(xi)与孔隙度(y)之间的回归模型:y=21.131-0.086 x2-0.113 x3-0.554 x4-0.370 x5-0.199 x6-0.659 x7-0.465 x8。结果表明:绿泥石、伊利石、硅质含量及铁方解石含量对长6储层孔隙度的影响较大,而长石、岩屑、高岭石含量对孔隙度影响较小,石英含量对孔隙度几乎没有影响。对多元回归模型的检验发现,实测孔隙度与模型孔隙度之间具有较好的拟合度,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法在多因素影响储层物性问题研究中具有一定的优越性,相比单因素分析法更能揭示出影响储层物性的本质。

莺歌海盆地东部黄流组重力流沉积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刘为, 杨希冰, 张秀苹, 段亮, 邵远, 郝德峰

2019, Vol.31(2): 75–82    摘要 ( 231 )    PDF (9844 KB) ( 447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90209

重力流沉积体系已成为南海西部重点勘探领域。为系统开展莺歌海盆地东部黄流组重力流沉积体系成因及控制因素研究,利用钻井、测井、地震资料,通过位移-距离法、3Dmove古构造恢复等技术方法,对盆地东部中新世黄流组坡折类型、物源供给通道、盆地沉降等方面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盆地东部边缘走滑转换带大型沟谷发育,控制了主物源注入通道;挠曲坡折处坡度加大促发了重力流形成;大规模海平面下降与凹陷内异常沉降作用耦合控制了低位域重力流砂体分布;盆内底辟活动改变了微古地貌格局,从而影响了重力流沉积卸载位置。该成果认识为LD10-F井厚层砂岩气藏发现提供了理论支持。

黔南坳陷下石炭统台间黑色岩系有机质富集特征及控制因素

丁江辉, 张金川, 李兴起, 郎岳, 郑玉岩, 许龙飞

2019, Vol.31(2): 83–95    摘要 ( 242 )    PDF (4543 KB) ( 357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90210

黔南坳陷下石炭统台间黑色岩系中有机质较为发育,为研究其富集特征及控制因素,以黔南安顺市镇宁县本寨乡露头剖面为研究对象,开展了总有机碳含量(TOC)测试、氩离子抛光-扫面电镜分析、主微量元素分析等工作。结果表明:①黔南坳陷下石炭统大塘组黑色岩系样品的TOC质量分数为0.90%~2.83%,平均为1.45%,且TOC变化与地层旋回具有很好的相关性。② U,V和Mo等微量元素含量相对较低,氧化-还原敏感指标U/Th,V/Cr,Ni/Co及EFU-EFMo协变模式,黄铁矿粒径均超过5 μm,三大证据均反映黔南坳陷早石炭世黑色岩系沉积时期水体处于氧化-次氧化环境,这种水体的富氧状态不利于有机质的保存,但台间水体相对较浅,部分生物快速埋藏来不及被氧化或降解,也可形成有机质的富集。③ U/Th,V/Cr和Ni/Co与TOC没有明显的相关性,而古生产力指标Mo含量与TOC含量呈现明显的正相关性,表明台间黑色岩系有机质的富集主要受古生产力控制,且陆源碎屑的输入对有机质含量具有一定的稀释作用。④早石炭世研究区区域性海平面的上升带来了丰富的营养物质,使得水体中的生物更加繁盛,提高了生产力。该研究成果对于海陆过渡相煤系、中小型含煤盆地中的有机质富集规律和页岩气成藏条件研究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鄂西建始地区大隆组页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仇秀梅, 刘亚东, 董学林

2019, Vol.31(2): 96–104    摘要 ( 253 )    PDF (5736 KB) ( 242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90211

为了评价鄂西建始地区大隆组黑色页岩的勘探开发潜力,采用场发射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低温N2吸脱附、甲烷等温吸附实验等手段,分析了其储层特征和有机地球化学特征。结果表明,大隆组页岩储集空间以矿物溶蚀孔、有机质孔为主,石英等脆性矿物含量较高,孔隙度为0.65%~2.79%,渗透率为0.000 8~0.462 1 mD,属于特低孔、特低渗储层。页岩有机质丰度较高,TOC质量分数为1.62%~13.60%,具有良好的形成页岩气的物质基础。有机质类型以Ⅱ型干酪根为主,处于过成熟晚期阶段。现场解析法测得富有机质页岩含气质量体积为0.741~3.703 m3/t,平均为2.714 m3/t。页岩吸附气含量与有机碳含量、孔隙度均呈正相关关系,与石英含量和有机成熟度均呈弱的正相关性。建始地区大隆组页岩具有较好的页岩气生烃和储集条件,具备一定的开采价值。

湘中坳陷海陆过渡相页岩吸附能力及控制因素

杨滔, 曾联波, 聂海宽, 冯动军, 包汉勇, 王濡岳

2019, Vol.31(2): 105–114    摘要 ( 194 )    PDF (2582 KB) ( 307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90212

为了研究湘中坳陷二叠系龙潭组和大隆组黑色页岩的吸附能力及其控制因素,开展了全岩矿物含量分析、有机地球化学分析、储层物性分析和等温吸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①页岩主要为硅质页岩,石英质量分数平均为34.4%,且多为生物成因硅,黏土矿物质量分数平均为24.4%,矿物组分特征与美国Barnett页岩和四川盆地古生界优质海相页岩类似。②页岩中干酪根类型以Ⅱ2型为主,处于成熟阶段,有机碳质量分数平均为2.63%,有机质孔发育,主要为微孔和中孔。③页岩吸附能力较强,饱和吸附质量体积为0.75~8.60 m3/t,平均为4.51 m3/t,具有良好的甲烷吸附能力。④页岩吸附能力主要受控于有机碳含量、氯仿沥青"A"、总烃、石英含量、岩石密度和孔隙结构。其中,有机碳含量对页岩吸附能力的影响最为显著。湘中坳陷海陆过渡相页岩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

库车坳陷北部阿合组致密砂岩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

王华超, 韩登林, 欧阳传湘, 周嘉义, 王倩倩, 马力

2019, Vol.31(2): 115–123    摘要 ( 280 )    PDF (6770 KB) ( 251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90213

为揭示库车坳陷下侏罗统致密砂岩储层微孔隙的成因和分布规律,通过薄片分析、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微米CT扫描、激光共聚焦显微观察等观测手段研究北部构造带内阿合组储层特征。结果表明:微孔隙赋存于塑性矿物,其在平面和垂向上的发育明显受层段压实效应制约,构造应力、埋藏深度均是影响平面压实效应的主要因素,泥质含量是影响垂向压实效应的主要因素。阿合组致密砂岩的微孔隙由黏土矿物晶间微孔隙和杂基微弱溶蚀形成的微孔隙组成。受泥质含量、埋藏深度和构造应力的控制,微孔隙主要发育在泥质含量较低的阿合组二段,分布在埋深浅、构造应力较小的依南4井区。这对形成深部致密气藏具有重要意义。

勘探技术

磨溪龙王庙组碳酸盐岩储层多尺度离散裂缝建模技术及其应用

王蓓, 刘向君, 司马立强, 徐伟, 李骞, 梁瀚

2019, Vol.31(2): 124–133    摘要 ( 314 )    PDF (7766 KB) ( 418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90214

在以大斜度井和水平井为主要开发井型的缝洞型碳酸盐岩气藏中,要想获取裂缝在井点不同空间位置的产状较困难,裂缝精细描述存在不准确性,这些均影响了对气藏渗流通道的刻画,制约了边水气藏的科学、均衡开发。以磨溪龙王庙组碳酸盐岩储层为例,利用岩心照片、FMI成像测井、叠前地震各向异性裂缝预测和不连续性检测以及动态监测等资料,在大斜度井、水平井裂缝定性识别的基础上,定量表征了裂缝产状、开度、密度、孔隙度等参数,再结合所获取裂缝参数建立多尺度非结构化网格离散裂缝模型,明确了气藏高、低渗区域分布,优势水侵通道和水侵方式。结果表明:在磨溪龙王庙组气藏离散裂缝模型中,大尺度和中小尺度裂缝均较发育,高渗区呈连片状广泛分布;发育于气藏外围4个方向的9条边水水侵的高渗通道,表现为沿裂缝水窜型和沿溶蚀孔洞均匀推进型2种水侵方式。该方法及研究结果对同类特大型超压有水深层碳酸盐岩气藏裂缝精细描述、水侵优势通道刻画和水侵模式建立等理论和技术研究均具有借鉴意义。

基于地震波形指示反演的砂砾岩储层预测——以中拐-玛南地区上乌尔禾组为例

李亚哲, 王力宝, 郭华军, 单祥, 邹志文, 窦洋

2019, Vol.31(2): 134–142    摘要 ( 326 )    PDF (5810 KB) ( 459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90215

准噶尔盆地中拐-玛南地区上乌尔禾组为扇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的砂砾岩,具有厚度大、横向变化快、岩石结构成熟度和成分成熟度均低的特点。砂砾岩储层的关键控制因素为泥质含量,根据泥质含量对上乌尔禾组砂砾岩进行划分,可以分为含泥砂砾岩和富泥砂砾岩。利用单一的测井曲线难以有效识别研究区的泥质含量,根据常规测井曲线的响应特征,利用中子测井曲线和声波时差测井曲线的幅度差来拟合砂砾岩储层泥质含量曲线,再经地震波形指示反演来预测砂砾岩优质储层的平面展布,实现了砂砾岩储层的定量化预测。经过钻井证实,这一方法预测结果符合率较高,油气显示良好,展示了本区良好的勘探前景。

油气田开发

聚驱后油层提高采收率驱油方法

韩培慧, 闫坤, 曹瑞波, 高淑玲, 佟卉

2019, Vol.31(2): 143–150    摘要 ( 234 )    PDF (1847 KB) ( 437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90216

大庆油田已开展了聚驱后高浓度聚驱和三元复合驱现场试验,这2种驱油方法虽可取得一定的技术效果,但聚合物用量大、经济效益低。为实现低成本高效开采,在深刻认识聚驱后油层特点的基础上,依据堵调驱相结合的技术路线,应用物理模拟实验和配方优化技术,进一步研究了3种新型驱油方法:①"调堵剂+驱油体系"组合注入驱油方法,该方法通过低初黏凝胶调剖后再注入三元体系,特点是可大幅降低聚合物用量,较单纯三元复合驱可提高采收率2.1%,节省聚合物用量25%;②研发了非均相复合驱油体系,该体系由连续相三元溶液和非连续相PPG颗粒组成,可实现动态调整、动态驱替,聚驱后非均相复合驱可提高采收率13.6%,较三元复合驱可提高采收率3.4%;③研发了聚驱后插层聚合物复合驱驱油方法,插层聚合物具有残余阻力系数大于阻力系数的特点,调堵能力强于普通聚合物,聚驱后可提高采收率15.9%。鉴于上述3种新型驱油方法室内实验取得的较好效果,且较普通三元复合驱大幅降低化学剂用量,拟开展现场试验以提高油田采收率。

石油工程

煤层气藏全流固耦合数学模型

未志杰, 康晓东, 刘玉洋, 曾杨

2019, Vol.31(2): 151–158    摘要 ( 258 )    PDF (1862 KB) ( 271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90217

为准确表征煤层复杂的地质力学效应,根据多重孔隙介质力学特征和多过程运移特点,来构建煤层气藏三孔双渗全流固耦合数学模型,并基于所研发的全隐式有限体积数值模拟器,进一步研究地质力学效应对孔渗参数和煤层气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效应力效应与基质收缩作用均可影响裂缝渗透率,且作用方向相反:有效应力效应的作用强度在开发初期大于基质收缩作用,但在后期发生逆转,导致渗透率先减小后增大,最终值甚至可达初始值的数倍;随着煤岩杨氏模量增大,有效应力效应减弱,煤层气日产量增大,产气高峰出现时机提前,随着Langmuir体应变量增大,基质收缩作用增强,同样煤层气日产量增大,产气高峰出现时机提前。全流固耦合数学模型能够更准确地刻画煤层复杂流固耦合作用,这对煤层气产能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地层水物化作用下的泥页岩破裂压力计算

赵晓姣, 屈展, 索向宇, 韩强, 赵慧博

2019, Vol.31(2): 159–164    摘要 ( 209 )    PDF (1688 KB) ( 257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90218

钻井过程中,钻井液与井壁围岩的接触产生水化作用会导致井壁围岩变形,引发井壁缩颈坍塌、破裂等事故。根据弹塑性力学和岩石力学相关理论,应用最大张应力准则,在黄氏模型的基础上考虑了钻井液在岩石孔隙中的渗流而在井壁围岩所产生的附加应力场、岩石的孔隙度和钻井液水化作用的影响,建立了泥页岩破裂压力模型,结合现场压裂实验数据和不同含水率泥页岩岩心三轴压缩实验结果,计算得到了泥页岩破裂压力的预测值、泥页岩含水率与抗张强度和破裂压力的关系曲线。结果表明:本文模型预测值和实测值相比,误差为3.65%,更加接近实测地层破裂压力,破裂压力和抗张强度均随着含水率的升高而降低,说明水软化了泥页岩,降低了它的力学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