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广,韩娜
FU Guang, HAN Na
摘要:
通过油藏解剖及油藏与油成藏条件之间的空间匹配关系得到,海-塔盆地中部主要断陷带大磨拐 河组油藏主要为断层油藏,平面上主要分布在反转构造上和长期发育断裂附近。大磨拐河组油成藏与分 布主要受4 种因素的控制:①南一段源岩区控制着大磨拐河组油成藏与分布的范围;②反转构造及其附 近是大磨拐河组油聚集的有利部位;③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砂体为大磨拐河组油聚集成藏提供了储集 空间;④长期发育断裂不仅为南一段源岩生成的油向大磨拐河组运移提供了输导通道,而且为大磨拐河
组油聚集提供了圈闭。大磨拐河组油成藏模式为:南一段源岩生成的油在浮力作用下通过长期发育断裂 向上覆大磨拐河组运移,在反转构造及其附近的断块或断层-岩性圈闭中聚集成藏。
[1] 付广,孟庆芬,徐琴.乌尔逊凹陷南二段油气成藏与分布主控因素及有利区预测[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4,34(3):377-382. [2] 刘志宏,万传彪,任延广,等.海拉尔盆地乌尔逊—贝尔凹陷的地质特征及油气成藏规律[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6,36(4):527-534. [3] 侯启军,冯子辉,霍秋立.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石油运移模式与成藏期[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4,29(4):397-403. [4] 康德江,张斌迟.潜山构造运动与油气的运聚成藏———以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为例[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9,39(5):767-772. [5] 付广,王有功,黄劲松.倾斜裂缝垂向封闭性演化特征研究———以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布达特群为例[J].地质科学,2008,43(1):23-33. [6] 付晓飞,胡春明,李景伟.贝尔凹陷的形成机制及其油气分布规律[J].石油学报,2008,29(3):356-362. [7] 付广,黄劲松,康德江,等.源断裂在油气成藏与分布中的作用研究———以贝尔凹陷布达特群潜山为例[J].石油物探,2006,45(5):459-463. [8] 付广,康德江.贝尔凹陷布达特群潜山油气成藏模式及有利区预测[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7,34(2):165-169. [9] 孙永河,万军,付晓飞,等.贝尔凹陷断裂演化特征及其对潜山裂缝的控制[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7,34(3):316-322. [10] 陈守田,刘招君,崔凤林,等.海拉尔盆地含油气系统[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2,32(2):151-154. [11] 霍秋立,汪振英,李敏,等. 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油源及油气运移研究[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6,36(3):377-383. [12] 付广,王国民,王有功.贝尔凹陷布达特群垂直裂缝垂向封闭性演化特征[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7,37(5):913-918. [13] 康德江,庞雄奇,张云峰.贝尔凹陷苏德尔特潜山储集性能及其主控因素[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8,35(2):188-194. [14] 苏玉平,李建,刘亚峰,等.贝尔凹陷布达特群潜山分类及其演化史研究[J].岩性油气藏,2009,21(4):58-62. [15] 张彤,李忠权,蒙启安,等.构造变换带的识别及其在乌尔逊凹陷的应用[J].岩性油气藏,2010,22(4):52-56. [16] 王鹏,赵玉莲,韩琳.乌尔逊凹陷凝灰质砂岩储层含水饱和度计算[J].岩性油气藏,2010, 22(1):114-118. |
[1] | 朱康乐, 高岗, 杨光达, 张东伟, 张莉莉, 朱毅秀, 李婧. 辽河坳陷清水洼陷古近系沙河街组深层烃源岩特征及油气成藏模式[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3): 146-157. |
[2] | 牛成民, 惠冠洲, 杜晓峰, 官大勇, 王冰洁, 王启明, 张宏国. 辽中凹陷西斜坡古近系东三段湖底扇发育模式及大油田发现[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2): 33-42. |
[3] | 马峰, 庞文珠, 赵文光, 张斌, 赵艳军, 薛罗, 郑茜, 陈彬滔. 南苏丹境内裂谷盆地源上构造-岩性油藏成藏主控因素与成藏模式[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6): 92-105. |
[4] | 马文杰, 王景春, 田作基, 马中振, 万学鹏, 林金逞, 许翔麟, 周玉冰. 南美洲Oriente盆地斜坡带W区块构造-岩性复合油藏成藏模式及有利区预测[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6): 29-36. |
[5] | 满晓, 胡德胜, 吴洁, 宫立园, 柳智萱, 姜应德, 赵晔. 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始新统流一段湖底扇发育特征及成藏模式[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4): 137-144. |
[6] | 薛罗, 史忠生, 马轮, 赵艳军, 岳世俊, 洪亮, 王磊, 雷明. 南苏丹Melut盆地北部地区中—新生界稠油成藏模式及勘探潜力[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3): 76-85. |
[7] | 杜江民, 刘泊远, 张毅, 贾志伟, 付基友, 龙鹏宇, 罗金洋, 盛军. 中国典型白云岩储集层特征及成藏模式[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3): 86-98. |
[8] | 柳忠泉, 赵乐强, 曾治平, 田继军, 李正强, 罗锦昌, 胡美玲. 准噶尔盆地阜康断裂带二叠系芦草沟组页岩油成藏条件[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3): 126-137. |
[9] | 徐壮, 石万忠, 王任, 骆福嵩, 夏永涛, 覃硕, 张晓. 塔北隆起西部地区白垩系碎屑岩油气成藏规律及成藏模式[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2): 31-46. |
[10] | 隋立伟, 杨文璐, 李军辉, 樊晓东, 姜洪福, 文全, 张大智, 袁勇. 断陷湖盆滩坝沉积特征及其控藏作用——以塔南凹陷白垩系铜钵庙组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22, 34(5): 100-109. |
[11] | 罗群, 张泽元, 袁珍珠, 许倩, 秦伟. 致密油甜点的内涵、评价与优选——以酒泉盆地青西凹陷白垩系下沟组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22, 34(4): 1-12. |
[12] | 张梦琳, 李郭琴, 何嘉, 衡德. 川西南缘天宫堂构造奥陶系五峰组—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气富集主控因素[J]. 岩性油气藏, 2022, 34(2): 141-151. |
[13] | 朱志良, 高小明. 陇东煤田侏罗系煤层气成藏主控因素与模式[J]. 岩性油气藏, 2022, 34(1): 86-94. |
[14] | 邵晓州, 王苗苗, 齐亚林, 贺彤彤, 张晓磊, 庞锦莲, 郭懿萱. 鄂尔多斯盆地平凉北地区长8油藏特征及成藏主控因素[J]. 岩性油气藏, 2021, 33(6): 59-69. |
[15] | 杜江民, 龙鹏宇, 秦莹民, 张桐, 马宏宇, 盛军. 柴达木盆地英西地区渐新统E32储层特征及成藏模式[J]. 岩性油气藏, 2021, 33(5): 1-1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