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军刚1,卢涛2,国吉安3,李文厚4
PANG Jungang1, LU Tao2, GUO Ji’an3, LI Wenhou4
摘要:
根据大量钻井、露头及岩心资料,采用野外观察与室内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期 湖岸线、深湖线、湖盆底形等进行了恢复,所恢复的长6 湖盆中心位于正宁、甘泉、庙湾等地。东北部缓坡 带主要发育三角洲砂体,西南部陡坡带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及深湖区重力流(主要为浊积岩和砂质碎 屑流)砂体;湖盆东北部发育浅水坡折带和深水缓坡型坡折带,西南部发育深水陡坡型坡折带,湖盆中心 具有先向西南方向迁移,再向东北方向迁移的演化特点。在对三角洲砂体的勘探继续关注的同时,深水区 及湖泛期砂体的勘探也应引起进一步的重视;受东部缓坡坡折带控制的地区和受西部陡坡坡折带控制的 地区砂体的展布规律不同,应采取不同的勘探思路。
[1] 杨华,窦伟坦,刘显阳,等.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7 沉积相分析[J].沉积学报,2010,28(2):254-263. [2] 李文厚,庞军刚,曹红霞,等.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延长期沉积体系及岩相古地理演化[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9(3):501-506. [3] 曹红霞,李文厚,陈全红,等.鄂尔多斯盆地南部晚三叠世沉降与沉积中心研究[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8,32(2):159-164. [4] 庞军刚,李文厚,石硕,等.鄂尔多斯盆地长7 段浊积岩沉积演化模式及石油地质意义[J].岩性油气藏,2009,21(4):73-77. [5] 窦伟坦,刘新社,罗静兰,等.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上三叠统坡折带、斜坡类型与油藏的关系[J]. 沉积学报,2010,28(6):1129-1134. [6] 李相博,刘化清,陈启林,等.大型坳陷湖盆沉积坡折带特征及其对砂体与油气的控制作用———以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为例[J].沉积学报,2010,28(4):717-729. [7] 李树同,王多云,王彬,等.坳陷型湖盆缓坡边缘沉积坡折带的识别———以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纪延长期沉积坡折带为例[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8,19(1):83-88. [8] 付锁堂,邓秀芹,庞锦莲.晚三叠世鄂尔多斯盆地湖盆沉积中心厚层砂体特征及形成机制分析[J].沉积学报,2010,28(6):1081-1089. [9] 陈全红,李文厚,郭艳琴,等.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组浊积岩体系及油气勘探意义[J].地质学报,2006,80(5):656-663. [10] 傅强,吕苗苗,刘永斗.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湖盆浊积岩发育特征及地质意义[J].沉积学报,2008,26(2):186-192. [11] 邹才能,赵政璋,杨华,等.陆相湖盆深水砂质碎屑流成因机制与分布特征———以鄂尔多斯盆地为例[J].沉积学报,2009,27(6):1065-1075. [12] 姜在兴,刘晖.古湖岸线的识别及其对砂体和油气的控制[J].古地理学报,2010,12(5):589-598. [13] 李元昊,刘池洋,独育国,等.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上三叠统延长组长8 油层组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及湖岸线控砂[J].古地理学报,2009,11(3):265-274. [14] 杨克文,庞军刚,李文厚.坳陷湖盆湖岸线的确定方法———以志丹地区延长组为例[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45(3):13-17. [15] 庞军刚,李文厚,肖丽.陕北地区延长组坳陷湖盆浅湖与深湖亚相的识别特征[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5(6):36-40. [16] 吕强,赵俊兴,陈洪德,等.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中生界延长组物源与盆地底形分析[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35(6):610-616. [17] 张泓,晋香兰,李贵红,等.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纪—白垩纪原始面貌与古地理演化[J].古地理学报,2008,10(1):1-11. [18] 杨友运,张英利,侯光才.鄂尔多斯白垩系自流水盆地沉积特征、岩性分布与盆地演化规律[J].地球学报,2008,29(4):405-413. [19] 李树同,王多云,陶辉飞,等.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纪延长期湖水分布特征及演化规律[J].沉积学报,2009,27(1):41-47. [20] 刘化清,袁剑英,李相博,等.鄂尔多斯盆地延长期湖盆演化及其成因分析[J].岩性油气藏,2007,19(1):52-56. [21] 文应初.陕甘宁盆地晚三叠世的湖相重力流沉积及其含油性[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1983,(2):1-21. [22] 邹才能,赵文智,张兴阳,等.大型敞流坳陷湖盆浅水三角洲与湖盆中心砂体的形成与分布[J].地质学报,2008,82(6):813-825. [23] 庞军刚,李文厚,石硕,等.陕北地区长7 沉积相特征及石油地质意义[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0(3):488-492. [24] Pang Jungang,Li Wenhou,Xiao Li. Characteristic and evolution oflacustrine turbidite of Chang-7 Member of Yanchang Formation in northern Shaanxi area[J]. Global Geology,2009,12(4):183-188. [25] 李相博,刘化清,完颜容,等.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砂质碎屑流储集体的首次发现[J].岩性油气藏,2009,21(4):19-21. [26] 田景春,隆昊,苏楠,等.鄂尔多斯盆地白豹—华池地区长63厚层块状砂岩成因[J].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7(4):359-365. [27] 赵俊兴,陈洪德,付锁堂,等.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组中几个重要事件沉积及其油气聚集关系[J].矿物岩石,2008,28(3):90-95. [28] 喻建,杨亚娟,杜金良.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延长组湖侵期沉积特征[J].石油勘探与开发,2010,37(2):181-187. |
[1] | 刘仁静, 陆文明. 断块油藏注采耦合提高采收率机理及矿场实践[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3): 180-188. |
[2] | 包汉勇, 刘皓天, 陈绵琨, 盛贤才, 秦军, 陈洁, 陈凡卓. 川东地区高陡构造带寒武系洗象池群天然气成藏条件[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2): 43-51. |
[3] | 李盛谦, 曾溅辉, 刘亚洲, 李淼, 焦盼盼. 东海盆地西湖凹陷孔雀亭地区古近系平湖组储层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5): 49-61. |
[4] | 冯明友, 高瑞琪, 王兴志, 徐亮, 赵金, 刘小洪, 尚俊鑫. 川西南宝兴地区二叠系栖霞组一段白云岩储层充填序列及流体指示[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2): 11-20. |
[5] | 肖玲, 陈曦, 雷宁, 易涛, 郭文杰. 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地区三叠系长7段页岩油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2): 80-93. |
[6] | 曾治平, 柳忠泉, 赵乐强, 李艳丽, 王超, 高平.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哈山地区二叠系风城组页岩油储层特征及其控制因素[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1): 25-35. |
[7] | 文志刚, 罗雨舒, 刘江艳, 赵春雨, 李士祥, 田伟超, 樊云鹏, 高和婷. 陇东地区三叠系长7段页岩油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及成因机制[J]. 岩性油气藏, 2022, 34(6): 47-59. |
[8] | 吕正祥, 廖哲渊, 李岳峰, 宋修章, 李响, 何文军, 黄立良, 卿元华. 玛湖凹陷二叠系风城组碱湖云质岩储层成岩作用[J]. 岩性油气藏, 2022, 34(5): 26-37. |
[9] | 魏钦廉, 王翀峘, 刘军峰, 胡榕, 刘美荣, 吕玉娟. 鄂尔多斯盆地樊家川地区三叠系长63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J]. 岩性油气藏, 2022, 34(2): 31-44. |
[10] | 黄雅睿, 杨剑萍, 卢惠东, 李宇志, 黄志佳, 党鹏生, 房萍, 牟瑛顺. 东营凹陷营北地区沙三中亚段重力流沉积特征[J]. 岩性油气藏, 2022, 34(1): 14-23. |
[11] | 何贤, 闫建平, 王敏, 王军, 耿斌, 李志鹏, 钟光海, 张瑞湘. 低渗透砂岩孔隙结构与采油产能关系——以东营凹陷南坡F154区块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22, 34(1): 106-117. |
[12] | 张玉晔, 高建武, 赵靖舟, 张恒, 吴和源, 韩载华, 毛朝瑞, 杨晓.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长6油层组致密砂岩成岩作用及其孔隙度定量恢复[J]. 岩性油气藏, 2021, 33(6): 29-38. |
[13] | 许璟, 贺永红, 马芳侠, 杜彦军, 马浪, 葛云锦, 王瑞生, 郭睿, 段亮. 鄂尔多斯盆地定边油田主力油层有效储层厚度[J]. 岩性油气藏, 2021, 33(5): 107-119. |
[14] | 柴毓, 王贵文, 柴新. 四川盆地金秋区块三叠系须二段储层非均质性及成因[J]. 岩性油气藏, 2021, 33(4): 29-40. |
[15] | 郑荣臣, 李宏涛, 史云清, 肖开华. 川东北元坝地区三叠系须三段沉积特征及成岩作用[J]. 岩性油气藏, 2021, 33(3): 13-2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