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性油气藏 ›› 2013, Vol. 25 ›› Issue (4): 8994.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3.04.017
付 斌1,2,杨映洲3,邹丽蓉3
FU Bin 1,2,YANG Yingzhou3,ZOU Lirong3
摘要:
苏里格气田上古生界石盒子组具有典型的内陆河流相沉积特征,传统的地层划分以等厚地层为原则,具有穿时性。 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和米兰科维奇旋回理论为指导,利用钻井岩心与测井资料,采用时频分析技术,建立了苏里格气田石盒子组等时地层格架,并将典型井划分出 4 个中期旋回、9 个短期旋回及 22 个超短期旋回,为河流相层序划分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方法,对河流相油气藏多级层序划分具有指导意义,并进一步论证了地质时期米兰科维奇旋回存在的可能性。
[1] 熊翥.地层岩性油气藏勘探[J].岩性油气藏,2008,20(4):1-8. [2] 赵淑娥,王华,刘小龙.基于测井数据的高精度层序地层定量划分方法及其应用[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4(1):233-240. [3] Berger A. Pre-Quaternary Milankovitch frequencies [J]. Nature,1989,342(9):133. [4] Huggett R J. Climate,earth processes and earth history[M]. Berlin:Springer-Verlag,1991:23-30. [5] 李凤杰,王多云,程微.应用自然伽玛曲线反演陇东地区延安组沉积旋回[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1(5):473-477. [6] 齐永安,刘保民,崔建国.米兰科维奇旋回及沉积作用[J].焦作工学院学报,1998,17(5):331-335. [7] 郑荣才,吴朝容,叶茂才.浅淡陆相盆地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研究思路[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2000,27(3):241-244. [8] 郑荣才,彭军,吴朝容.陆相盆地基准面旋回的级次划分和研究意义[J].沉积学报,2001,19(2):249-254. [9] 金之钧,范国章,刘国臣.一种地层精细定年的新方法[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1999,24(4):379-382. [10] 陈清华,刘池阳,李琴.米兰柯维奇地质定年方法的数学表达及其意义[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3(5):599-602. [11] 李凤杰,赵俊兴.基于Matlab 的测井曲线频谱分析及其在地质研究中的应用———以川东北地区二叠系长兴组为例[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7,18(4):531-534. [12] 曲贵波,乔爽,张德生.小波分析的应用及其MATLAB 程序实现[J].交通科技与经济,2004,6(6):39-40. [13] 许晓宏,潘威,郭增强,等.胡力海洼陷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比[J].岩性油气藏,2012,24(6):72-81. [14] 黄龙,田景春,王峰.富县地区延长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J].岩性油气藏,2012,24(6):88-93. [15] 周静萍,汤军,周晓阳.鄂尔多斯盆地下寺湾地区延长组长8段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J].岩性油气藏,2011,23(4):88-93. |
[1] | 廖明光, 郭芸菲, 姚泾利, 廖纪佳, 南郡祥. 鄂尔多斯盆地华池—合水地区长31储层孔喉结构特征[J]. 岩性油气藏, 2018, 30(3): 17-26. |
[2] | 庞小军, 代黎明, 王清斌, 刘士磊, 冯冲. 渤中凹陷西北缘东三段低渗透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J]. 岩性油气藏, 2017, 29(5): 76-88. |
[3] | 刘芬,朱筱敏,潘荣,李洋,薛梦戈,邸宏利. 低渗透储层形成及库车坳陷实例分析[J]. 岩性油气藏, 2014, 26(3): 28-37. |
[4] | 吴思仪,司马立强,袁龙,温新房. 高邮凹陷阜一段低渗透储层特征及成因分析[J]. 岩性油气藏, 2014, 26(2): 47-53. |
[5] | 徐豪飞,马宏伟,尹相荣,赵旭斌,刘学功,赖南君. 新疆油田超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储层损害研究[J]. 岩性油气藏, 2013, 25(2): 100-106. |
[6] | 李书恒,方国庆,杨金龙,廖建波,樊建明. 鄂尔多斯盆地超低渗透储层成因研究及意义[J]. 岩性油气藏, 2012, 24(6): 32-37. |
[7] | 孙佩,崔式涛,刘佳庆,申怡博. 基于孔隙结构研究的密闭取心饱和度校正方法[J]. 岩性油气藏, 2012, 24(3): 88-92. |
[8] | 王兴龙,邓宏文,穆贵鹏,张正友,魏琳. 浅析低渗透砂岩储层特征与形成机理[J]. 岩性油气藏, 2012, 24(3): 56-60. |
[9] | 李书恒, 赵继勇, 崔攀峰, 杨金龙, 陈文龙. 超低渗透储层开发技术对策[J]. 岩性油气藏, 2008, 20(3): 128-131. |
[10] | 赵应成, 王天琦, 田光荣, 张巧凤, 王建功. 低渗透油田富集区预测技术研究-以松辽盆地扶杨油层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07, 19(1): 21-2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