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性油气藏 ›› 2014, Vol. 26 ›› Issue (5): 14.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4.05.001
• 讨论与争鸣 • 下一篇
李传亮,朱苏阳
L I Chuanliang, ZHU Suyang
摘要:
油气开采是油藏能量驱动的结果。 油藏能量评价是油气开采过程中的一项基本工作。 传统的油藏 能量评价指标为无因次弹性产量比和采出 1% 地质储量的地层压降,但这 2 个指标均出现了逻辑反转的 评价结果,即油藏越开采能量反而越强。 为了科学评价油藏的驱动能量,提出了油藏能量指数法,即油藏 压力与井底极限压力的比值。 该方法与油井的举升方式密切相关,且能正确评价油藏的能量变化规律,即 油藏越开采能量越弱。 应用实例表明,能量指数法比传统方法更为简便、实用。
[1] 李传亮,涂兴万.储层岩石的 2 种应力敏感机制[J].岩性油气藏,2008,20(1):111-113. [2]聂海峰,谭蓓,谢爽,等.应用矢量井网优化小型油藏注水井位[J].岩性油气藏,2013,25(3):123-126. [3]董凤玲,周华东,李志萱,等. 42 断块特低渗油藏挖潜调整研究[J].岩性油气藏,2013,25(5):113-116. [4]薛建强,覃孝平,赖南君,等.超低渗透油田降压增注体系的研究与应用[J].岩性油气藏,2013,25(6):107-111. [5]成良丙,杨军,冯顺彦,等.多层复合油藏产能预测及主力层优选技术[J].岩性油气藏,2013,25(6):117-121. [6]李传亮.油藏工程原理 [M].第 2 版.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1:150-159. [7]周春香,李乐忠,王敏.西 58-8 小断块边水油藏天然能量评价研究[J].岩性油气藏,2009,21(4):111-114. [8]黄炳光,刘蜀知.实用油藏工程与动态分析方法[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8:107-108. [9]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 SY/T 6167-1995 油藏天然能量评价方法[S].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5. [10]李传亮,仙立东.油藏水侵量计算的简易新方法[J].新疆石油地质,2004,25(1):53-54. [11] 李传亮.油藏生产指示曲线[J].新疆石油地质,2001,22(4):333-334. |
[1] | 何文渊, 陈可洋. 哈萨克斯坦南图尔盖盆地Doshan斜坡带岩性油气藏储层预测方法[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4): 1-11. |
[2] | 王同川, 陈浩如, 温龙彬, 钱玉贵, 李玉琢, 文华国. 川东五百梯地区石炭系岩溶古地貌识别及储集意义[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4): 109-121. |
[3] | 龙盛芳, 侯云超, 杨超, 郭懿萱, 张杰, 曾亚丽, 高楠, 李尚洪.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庆城地区三叠系长7段—长3段层序地层特征及演化规律[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1): 145-156. |
[4] | 范蕊, 刘卉, 杨沛广, 孙星, 马辉, 郝菲, 张珊珊. 阿曼盆地A区白垩系泥岩充填型碳酸盐岩溶蚀沟谷识别技术[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6): 72-81. |
[5] | 唐昱哲, 柴辉, 王红军, 张良杰, 陈鹏羽, 张文起, 蒋凌志, 潘兴明. 中亚阿姆河右岸东部地区侏罗系盐下碳酸盐岩储层特征及预测新方法[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6): 147-158. |
[6] | 何康, 张鹏志, 周军良, 甘立琴, 舒晓. 复合曲流带内部构型界面识别新方法及其应用[J]. 岩性油气藏, 2020, 32(4): 126-135. |
[7] | 王伟, 吴奎, 何京, 张金辉, 沈洪涛. 锦州25-1油田优质储层地震响应特征与定量预测[J]. 岩性油气藏, 2018, 30(3): 100-111. |
[8] | 王秀姣, 黄家强, 姜仁, 曾庆才. 不同含气砂岩的AVO响应类型及其近似式误差分析[J]. 岩性油气藏, 2017, 29(5): 120-126. |
[9] | 邓帅, 刘学伟, 王祥春. 上覆水平界面对目的层地震波振幅的影响[J]. 岩性油气藏, 2017, 29(3): 118-125. |
[10] | 张京思,揣媛媛,边立恩. 正演模拟技术在渤海油田 X 井区砂体连通性研究中的应用[J]. 岩性油气藏, 2016, 28(3): 127-132. |
[11] | 陈可洋. 各向异性弹性介质方向行波波场分离正演数值模拟[J]. 岩性油气藏, 2014, 26(5): 91-96. |
[12] | 陈可洋,陈树民,李来林,吴清岭,范兴才,刘振宽. 地震波动方程方向行波波场分离正演数值模拟与逆时成像[J]. 岩性油气藏, 2014, 26(4): 130-136. |
[13] | 李胜军,刘伟方,高建虎. 正演模拟技术在碳酸盐岩溶洞响应特征研究中的应用[J]. 岩性油气藏, 2011, 23(4): 106-109. |
[14] | 陈可洋. 井间弹性波波场散射特征数值模拟分析[J]. 岩性油气藏, 2011, 23(3): 91-96. |
[15] | 撒利明,姚逢昌,狄帮让,姚姚. 缝洞型储层地震响应特征与识别方法[J]. 岩性油气藏, 2011, 23(1): 23-2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