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性油气藏 ›› 2014, Vol. 26 ›› Issue (5): 58.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4.05.002
张安达1,王成1,乔睿2
ZHANG Anda1, WANG Cheng1, QIAO Rui2
摘要:
扶余油层致密砂岩储层是大庆油田目前勘探开发的新目标,但对其储层物性的下限缺乏明确界定。因此,采用储层物性与产能相结合的经验统计法,分别对工业油层和低产油层储层物性按累计概率丢失10%作统计分析,确定工业油层物性下限为:孔隙度=7.1%,渗透率 =0.08 mD,低产油层物性下限为:孔隙度=5.6%,渗透率=0.047mD。 再利用致密砂岩临界孔喉半径与压汞资料相结合的函数拟合法,确定储层物性下限为:孔隙度=4.46%,渗透率=0.041mD,该值与低产油层储层物性的下限值较为接近,故将其作为致密砂岩储层的物性下限。依据致密储层物性下限、工业油层物性下限及常规储层物性分类界限,将砂岩储层系统分为致密Ⅲ类、致密Ⅱ类、致密Ⅰ类、低孔渗、中孔渗、高孔渗和特高孔渗储层。致密砂岩储层物性下限的确定和储层系统的分类可为致密油储层产能的计算及储层评价提供参数指标和技术支撑。
[1]付广,薛盼,孙同文,等.源外隆起区油气成藏与分布主控因素及模式———以松辽盆地杏北地区扶余油层为例[J].岩性油气藏,2013,25(5):13-17. [2]刘宗堡,贾钧捷,赵淼,等.大型凹陷源外斜坡区油运聚成藏模式———以松辽盆地长 10 地区扶余油层为例[J].岩性油气藏,2012,24(1):64-68. [3]周永炳,刘志国,俞静.大庆低渗透油藏探明储量面积圈定的几点认识[J].岩性油气藏,2007,19(4):111-115. [4]梁旭,邓宏文,秦雁群.大庆长垣泉三、四段扶余油层储层特征与主控因素分析[J].特种油气藏,2012,19(1):58-61. [5]邹才能,陶士振,侯连华,等.非常规油气地质[M].北京:地质出版社,2011:1-150. [6]赵靖舟.非常规油气有关概念、分类及资源潜力[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2,23(3):393-406. [7]李道品.低渗透砂岩油田开发[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69-72. [8]Spencer C W. Review of Characteristics of low-permeability gas reservoirs in western United States[J]. AAPG Bulletin,1989,73(5):613-629. [9]Kazemi H . Low-permeability gas sands[J]. Journal of petroleum,1982,34(10):2229-2232. [10]郭睿.储集层物性下限值确定方法及其补充[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4,31(5):140-144. [11]操应长,王艳忠,徐涛玉,等.东营凹陷西部沙四上亚段滩坝砂体有效储层的物性下限及控制因素[J].沉积学报,2009,27(2):230-237. [12]李明,刘继梓,王雪荔,等.S 油田 W 南区长 6 特低渗透储层物性下限标准研究[J].辽宁化工,2010,39(10):1065-1068. [13]侯雨庭,郭清姬,李高仁.西峰油田有效厚度下限研究[J].中国石油勘探,2003,8(3):51-54. [14]崔永斌.有效储层物性下限值的确定方法[J].国外测井技术,2007,22(3):32-35. [15]王娟,刘学刚,崔志林.确定储集层孔隙度和渗透率下限的几种方法[J].新疆石油地质,2010,31(2):203-205. [16]张春,蒋裕强,郭红光,等.有效储层基质物性下限确定方法[J].油气地球物理,2010,8(2):11-16. [17]张绍礼,李东平,王宏声,等.SY/T 6293—2008 勘探试油工作规范[S].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8. [18]郝乐伟,王琪,唐俊.储层岩石微观孔隙结构研究方法与理论综述[J].岩性油气藏,2013,25(5):123-128. [19]邹才能,朱如凯,白斌,等.中国油气储层中纳米孔首次发现及其科学价值[J].岩石学报,2011,27(6):1857-1864. [20]赵澄林,胡爱梅,陈碧与,等.SY/T 6285—1997 油气储层评价方法[S].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8. [21]贾承造,邹才能,李建忠,等.中国致密油评价标准、主要类型、基本特征及资源前景[J].石油学报,2012,33(3):343-350. |
[1] | 何雁兵, 肖张波, 郑仰帝, 刘君毅, 易浩, 赵庆, 张月霞, 贺勇. 珠江口盆地陆丰13洼转换带中生界陆丰7-9潜山成藏特征[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3): 18-28. |
[2] | 黄军立, 张伟, 刘力辉, 蔡国富, 曾有良, 孟庆友, 刘浩. 珠江口盆地番禺4洼古近系文昌组三元地震构形解释技术[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2): 103-112. |
[3] | 贺勇, 邱欣卫, 雷永昌, 谢世文, 肖张波, 李敏. 珠江口盆地陆丰13东洼新生代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特征[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1): 74-82. |
[4] | 张卫卫, 刘军, 刘力辉, 张晓钊, 白海军, 杨登锋. 珠江口盆地番禺4洼古近系文昌组岩性预测技术及应用[J]. 岩性油气藏, 2022, 34(6): 118-125. |
[5] | 李承泽, 陈国俊, 田兵, 袁晓宇, 孙瑞, 苏龙. 珠江口盆地深层高温高压下的水岩作用[J]. 岩性油气藏, 2022, 34(4): 141-149. |
[6] | 张威, 李磊, 邱欣卫, 龚广传, 程琳燕, 高毅凡, 杨志鹏, 杨蕾. A/S对断陷湖盆三角洲时空演化的控制及数值模拟——以珠江口盆地陆丰22洼古近系文昌组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22, 34(3): 131-141. |
[7] | 张晓钊, 吴静, 彭光荣, 许新明, 郑小波. 恩平凹陷南带中新统河流-波浪联控沉积体系及其意义[J]. 岩性油气藏, 2022, 34(2): 95-104. |
[8] | 赵军, 韩东, 何胜林, 汤翟, 张涛. 基于水气比计算的低对比度储层流体性质识别[J]. 岩性油气藏, 2021, 33(4): 128-136. |
[9] | 向巧维, 李小平, 丁琳, 杜家元. 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古近系高自然伽马砂岩形成机制及油气地质意义[J]. 岩性油气藏, 2021, 33(2): 93-103. |
[10] | 周新平, 邓秀芹, 李士祥, 左静, 张文选, 李涛涛, 廖永乐.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下组合地层水特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J]. 岩性油气藏, 2021, 33(1): 109-120. |
[11] | 罗泽, 谢明英, 梁杰, 涂志勇, 侯凯. 地震伪井速度点宏观校正方法与应用——以珠江口盆地M气田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20, 32(3): 115-121. |
[12] | 杜旭林, 戴宗, 辛晶, 李海龙, 曹仁义, 罗东红. 强底水稠油油藏水平井三维水驱物理模拟实验[J]. 岩性油气藏, 2020, 32(2): 141-148. |
[13] | 罗泽, 谢明英, 涂志勇, 卫喜辉, 陈一鸣. 一套针对高泥质疏松砂岩薄储层的识别技术——以珠江口盆地X油田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19, 31(6): 95-101. |
[14] | 杜贵超, 苏龙, 陈国俊, 张功成, 丁超, 曹青, 鲁岳鑫. 番禺低隆起珠海组砂岩碳酸盐胶结特征及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J]. 岩性油气藏, 2019, 31(3): 10-19. |
[15] | 芮志锋, 林畅松, 杜家元, 丁琳, 李潇. 关键层序界面识别及其在岩性油气藏勘探中的意义——以惠州凹陷珠江组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19, 31(1): 96-10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