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性油气藏 ›› 2011, Vol. 23 ›› Issue (4): 3540.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1.04.007
王芝尧1, 苏俊青1,钱茂路1,刘志英2
WANG Zhiyao1, SU Junqing1, QIAN Maolu1, LIU Zhiying2
摘要:
大港油田的歧口富油气凹陷形成于新生代右旋张扭应力背景下,发育北北东—北东向和北北 西—东西向为主的2 组断裂带,并伴生有雁行模式的帚状断裂。走滑断裂作用引起断块走滑位移量变 化,使得拉张断陷作用和挤压抬升作用并存,导致沉积中心由凹陷外区向凹陷内区迁移,且与凹陷外区抬 升、侵蚀作用同时发生,形成“凹中隆”的模式,易于形成自生自储油气藏。由走滑断裂作用形成的断裂坡 折带,构成古构造单元和沉积相域的分界,并控制着沉积体系的总体展布。该文应用层序地层学的沉积体系域概念,将走滑断裂控制的沉积相类型,归为一个体系域进行分析,论述了歧口凹陷陡坡带、缓坡带、洼 陷带具有良好的生、储、盖组合。结果表明,走滑断裂控制着岩性-构造圈闭的形成。
[1] 赵政璋,赵贤正,何海清.中国石油近期油气勘探新进展及未来主要勘探对象与潜力[J].中国石油勘探,2004,9(1):1-7. [2] 大港石油管理局.中国石油地质志:大港油田分卷[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7. [3] 蒲秀刚,吴永平,周建生,等.歧口凹陷岩性地层油气藏特征及勘探潜力[J].石油学报,2007,28(2):35-39. [4] 陈发景.中国中新生代盆地构造和动力学背景[J].现代地质,1992,6(3):317-327. [5] 陆克政,漆家福.渤海湾新生代含油气盆地构造模式[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7. [6] 冯增昭.华北地台早古生代岩相古地理[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4. [7] 马杏垣,刘和甫,王维襄,等.中国东部中新生代裂陷作用和伸展构造[J].地质学报,1983,57(1):22-32. [8] 何治亮.中国陆相非构造圈闭油气勘探领域[J].石油实验地质,2004,26(2):194-199. [9] 袁选俊,谯汉生.渤海湾盆地富油气凹陷隐蔽油气藏勘探[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2,23(2):130-133. [10] 贾承造,赵文智,邹才能,等.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研究的两项核心技术[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4,31(3):3-9. [11] 杨立干.金湖凹陷古近系戴一段成藏条件和成藏模式研究[J].岩性油气藏,2008,20(3):34-38. [12] 夏景生,王志坤,陈刚,等.东营凹陷东部深层浊积扇油藏成藏条件与模式研究[J].岩性油气藏,2009,21(1):55-66. [13] 高长海,查明.大港油田埕北断阶带不整合与油气运聚[J].岩性油气藏,2010,22(1):37-42. [14] 李国良,蔡佳,甘华军,等.南阳凹陷边界断裂带砂体反演及预测[J].岩性油气藏,2010,22(2):99-103. [15] 孙洪斌,张凤莲.断陷盆地优质储层的成因[J].岩性油气藏,2009,21(1):51-54. [16] 池英柳,赵文智.渤海湾盆地新生代走滑构造与油气聚集[J].石油学报,2000,21(2):14-20. [17] 王冰洁,何生,倪军娥.板桥钱圈地区主干断裂活动性分析[J].岩性油气藏,2008,20(1):75-82. [18] 张厚福,徐兆辉.从油气藏研究的历史论地层-岩性油气藏勘探[J].岩性油气藏,2008,20(1):114-123. [19] 任纪舜,邓平,肖藜薇,等.中国与世界主要含油气区大地构造比较分析[J].地质学报,2006,80(10):91-100. [20] 陶明信.论中国含油气区的构造环境性质、分区及其成油气专属性[J].地球科学进展,2001,16(6):743-754. |
[1] | 赵军, 李勇, 文晓峰, 徐文远, 焦世祥. 基于斑马算法优化支持向量回归机模型预测页岩地层压力[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6): 12-22. |
[2] | 王子昕, 柳广弟, 袁光杰, 杨恒林, 付利, 王元, 陈刚, 张恒. 鄂尔多斯盆地庆城地区三叠系长7段烃源岩特征及控藏作用[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5): 133-144. |
[3] | 尹虎, 屈红军, 孙晓晗, 杨博, 张磊岗, 朱荣幸.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三叠系长7油层组深水沉积特征及演化规律[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5): 145-155. |
[4] | 牟蜚声, 尹相东, 胡琮, 张海峰, 陈世加, 代林锋, 陆奕帆. 鄂尔多斯盆地陕北地区三叠系长7段致密油分布特征及控制因素[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4): 71-84. |
[5] | 宋志华, 李垒, 雷德文, 张鑫, 凌勋. 改进的U-Net网络小断层识别技术在玛湖凹陷玛中地区三叠系白碱滩组的应用[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3): 40-49. |
[6] | 曹江骏, 王茜, 王刘伟, 李诚, 石坚, 陈朝兵. 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地区三叠系长7段夹层型页岩油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3): 158-171. |
[7] | 王天海, 许多年, 吴涛, 关新, 谢再波, 陶辉飞. 准噶尔盆地沙湾凹陷三叠系百口泉组沉积相展布特征及沉积模式[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1): 98-110. |
[8] | 尹路, 许多年, 乐幸福, 齐雯, 张继娟.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三叠系百口泉组储层特征及油气成藏规律[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1): 59-68. |
[9] | 龙盛芳, 侯云超, 杨超, 郭懿萱, 张杰, 曾亚丽, 高楠, 李尚洪.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庆城地区三叠系长7段—长3段层序地层特征及演化规律[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1): 145-156. |
[10] | 李盛谦, 曾溅辉, 刘亚洲, 李淼, 焦盼盼. 东海盆地西湖凹陷孔雀亭地区古近系平湖组储层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5): 49-61. |
[11] | 尹艳树, 丁文刚, 安小平, 徐振华. 鄂尔多斯盆地安塞油田塞160井区三叠系长611储层构型表征[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4): 37-49. |
[12] | 钱真, 毛志强, 郑伟, 黄远军, 陈立峰, 曾慧勇, 李岗, 宋嫒. 井间单套缝洞型油藏橡胶颗粒调剖堵水实验[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4): 161-168. |
[13] | 覃建华, 王建国, 李思远, 李胜, 窦智, 彭仕宓. 玛湖凹陷三叠系百口泉组致密砾岩储层水力裂缝特征及形成机制[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4): 29-36. |
[14] | 薛楠, 邵晓州, 朱光有, 张文选, 齐亚林, 张晓磊, 欧阳思琪, 王淑敏. 鄂尔多斯盆地平凉北地区三叠系长7段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形成环境[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3): 51-65. |
[15] | 冯明友, 高瑞琪, 王兴志, 徐亮, 赵金, 刘小洪, 尚俊鑫. 川西南宝兴地区二叠系栖霞组一段白云岩储层充填序列及流体指示[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2): 11-2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