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性油气藏 ›› 2011, Vol. 23 ›› Issue (4): 8187.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1.04.015
汤聪,刘树根,李智武,孙东,孙玮,李金玺
TANG Cong, LIU Shugen, LI Zhiwu, SUN Dong, SUN Wei, LI Jinxi
摘要:
米仓山构造带位于扬子板块北缘,东西两侧分别同龙门山、南大巴山冲断带交接过渡,由于受到 多个造山带的影响,所以对其构造复合过程的研究至关重要。文中通过测量米仓山构造带的节理面和擦 痕,采用吴氏网对古应力场进行恢复,同时依据节理缝的交切关系以及节理面所在地层时代,结合已有年 代学资料和断层特征,首次重建了米仓山构造带的构造期次。米仓山构造带共经历了5 期构造运动: ① 200~160 Ma,S—N 向(σ3直立)逆冲性质挤压运动;② 120~100 Ma,S—N 向(σ3 E—W 向)走滑性质 挤压运动;③ 95 Ma,NW—SE 向挤压运动;④ 50~40 Ma,NE—SW 向挤压运动;⑤ 15 Ma,E—W 向挤压 运动。第一期、第二期应力场形成了米仓山隆起和米仓山前缘的东西向构造,第三期、第四期应力场对米 仓山构造带进行改造,形成了米仓山前缘的叠加构造,第五期应力场使米仓山构造带最终成型。
[1] 四川省地质矿产局.四川省区域地质志[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1:645-665. [2] 吴德超,魏显贵,杜思清,等.米仓山叠加型推覆构造几何结构及演化[J].矿物岩石,1998,18(增刊):16-20. [3] 施炜,董树文,胡健民,等.大巴山前陆西段叠加构造变形分析及其构造应力场特征[J].地质学报,2007,81(10):1 314-1 326. [4] 郭兵,刘树根,刘顺,等.龙门山中段前山带构造特征及其形成演化[J].岩性油气藏,2008,20(4):59-64. [5] 田蜜,施炜,李建华,等. 江汉盆地西北部断陷带构造变形分析与古应力场演化序列[J].地质学报,2010,84(2):159-170. [6] Lamarche J,Bergerat F. Variscan to Alpine heterogeneous palaeostress field above a major Palaeozoic suture in the Carpathian foreland(southeastern Poland) [J]. Tectonophysics,2002,357 (1-4):55-80. [7] 郑亚东,王涛,王新社.最大有效力矩准则及相关地质构造[J].地学前缘,2007,14(4):49-60. [8] 邓宾,刘树根,杨锁,等.林滩场构造多期节理构造特征及其意义[J].矿物岩石,2009,29(3):83-90. [9] 李凤杰,郑荣才,蒋斌.中国大陆主要盆山耦合系统及其特征[J].岩性油气藏,2008,20(4):26-32. [10] 沈中延,肖安成,王亮,等.四川北部米仓山地区下三叠统内部不整合面的发现及其意义[J].岩石学报,2010,26(4):1 313-1 321. [11] 韩立国.济阳凹陷构造体制转换与郯庐断裂带的关系探讨[J].岩性油气藏,2009,21(1):72-74. [12] 郭飞飞,康建云,孙建峰,等.江汉盆地构造演化与海相地层油气成藏模式[J].岩性油气藏,2010,22(1):23-29. [13] 张国伟,郭安林,姚安平.中国大陆构造中的西秦岭—松潘大陆构造结[J].地学前缘,2004,11(3):23-32. [14] 梅冥相. 中上扬子印支运动的地层学效应及晚三叠世沉积盆地格局[J].地学前缘,2010,17(4):99-111. [15] 董树文,张岳桥,龙长兴,等.中国侏罗纪构造变革与燕山运动新诠释[J].地质学报,2007,81(11):1449-1461. [16] 常远,许长海,Peter W Reiners,等.米仓山—汉南隆起白垩纪以来的剥露作用:磷灰石(U-Th)/He 年龄记录[J].地球物理学报,2010,53(4):912-919. [17] 孙洪斌,张凤莲.辽河凹陷古近系构造-沉积演化特征[J].岩性油气藏,2008,20(2):60-73. [18] 梅廉夫,刘昭茜,汤济广,等.湘鄂西—川东中生代陆内递进扩展变形:来自裂变径迹和平衡剖面的证据[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0,35(2):161-174. [19] 孙东,刘树根,邓宾,等.米仓山与龙门山接合部叠加褶皱特征及构造演化[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2011,38(2):156-168. [20] 姜复东,苏培东,秦启荣.通南巴地区主要构造成因模式探讨[J].断块油气田,2008,15(3):14-17. [21] 沈传波,梅廉夫,郭彤楼. 川东北地区中、新生代热历史的裂变径迹分析[J].天然气工业,2007,27(7):24-26. [22] 贾承造, 何登发, 陆洁民.中国喜马拉雅运动的期次及其动力学背景[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4,25(2):121-125. |
[1] | 冉逸轩, 王健, 张熠. 松辽盆地北部中央古隆起基岩气藏形成条件与有利勘探区[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6): 66-76. |
[2] | 关蕴文, 苏思羽, 蒲仁海, 王启超, 闫肃杰, 张仲培, 陈硕, 梁东歌.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旬宜地区古生界天然气成藏条件及主控因素[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6): 77-88. |
[3] | 王小娟, 陈双玲, 谢继容, 马华灵, 朱德宇, 庞小婷, 杨田, 吕雪莹. 川西南地区侏罗系沙溪庙组致密砂岩成藏特征及主控因素[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1): 78-87. |
[4] | 柳忠泉, 赵乐强, 曾治平, 田继军, 李正强, 罗锦昌, 胡美玲. 准噶尔盆地阜康断裂带二叠系芦草沟组页岩油成藏条件[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3): 126-137. |
[5] | 郭美洁, 时保宏, 董雄英, 李昊东, 何川. 黄骅坳陷埕海斜坡古近系油气成藏条件及主控因素[J]. 岩性油气藏, 2022, 34(3): 82-92. |
[6] | 黄芸, 杨德相, 李玉帮, 胡明毅, 季汉成, 樊杰, 张晓芳, 王元杰. 冀中坳陷杨税务奥陶系深潜山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J]. 岩性油气藏, 2021, 33(2): 70-80. |
[7] | 龙国徽, 王艳清, 朱超, 夏志远, 赵健, 唐鹏程, 房永生, 李海鹏, 张娜, 刘健. 柴达木盆地英雄岭构造带油气成藏条件与有利勘探区带[J]. 岩性油气藏, 2021, 33(1): 145-160. |
[8] | 冯越, 黄志龙, 李天军, 张华, 李宏伟, 周亚东. 吐哈盆地胜北洼陷七克台组二段致密油成藏条件[J]. 岩性油气藏, 2020, 32(6): 97-108. |
[9] | 吴青鹏, 吕锡敏, 陈娟, 周在华, 袁成. 酒泉盆地营尔凹陷下白垩统下沟组沉积特征及勘探方向[J]. 岩性油气藏, 2020, 32(5): 54-62. |
[10] | 何贵松, 何希鹏, 高玉巧, 张培先, 万静雅, 黄小贞. 中国南方3套海相页岩气成藏条件分析[J]. 岩性油气藏, 2019, 31(1): 57-68. |
[11] | 王国林, 史忠生, 赵艳军, 陈彬滔, 薛罗. 南苏丹Melut盆地北部地区岩性油藏成藏条件及勘探启示[J]. 岩性油气藏, 2018, 30(4): 37-45. |
[12] | 王玥, 郭彦如, 张延玲, 刘俊榜, 田鸣威.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山西组层序格架下的砂体成因类型、构型及分布[J]. 岩性油气藏, 2018, 30(3): 80-91. |
[13] | 曹跃, 刘延哲, 陈义国, 孟旺才, 高鹏鹏. 鄂尔多斯盆地东韩油区延长组长7—长9油气成藏条件及主控因素[J]. 岩性油气藏, 2018, 30(1): 30-38. |
[14] | 葛小波, 李吉君, 卢双舫, 陈方文, 杨德相, 王权. 基于分形理论的致密砂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表征——以冀中坳陷致密砂岩储层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17, 29(5): 106-112. |
[15] | 彭波, 刘羽琛, 漆富成, 王振云. 湘西北地区新元古界陡山沱组页岩气成藏条件[J]. 岩性油气藏, 2017, 29(4): 47-5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