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性油气藏 ›› 2012, Vol. 24 ›› Issue (1): 112116.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2.01.022
李标1,唐海1,吕栋梁1,刘鹏超2,王联国3
LI Biao1,TANG Hai1,LV Dongliang1,LIU Pengchao2,WANG Lianguo3
摘要:
油井转注后,随着注入水将井底附近的油驱走,注水井吸水指数不断增加,然而这一变化规律并 无准确的计算公式。文中以平面径向流等饱和度面移动方程和经典的达西径向流公式为基础,结合含水 率随含水饱和度变化曲线,推导出注水井米吸水指数随米累积注水量的变化规律。最后利用油田实例进 行分析计算来验证公式的正确性,为未来注水井米吸水指数的计算和水井的配注提供理论依据。
[1] 戴家才,郭海敏,彭燕明,等.注水剖面测井确定分层吸水指数方法研究[J].测井技术,2006,30(4):354-356. [2] 郭晶莹.区块整体调剖方案优化设计及应用[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0,10(22):5 506-5 508. [3] 刘宇,张迎春,李红英,等.产液、吸水指数预测方法及其在SZ36-1 油田的应用[J].特种油气藏,2008,15(1):62-64. [4] 林春阳,郭冀义,马水龙,等.注水井地层吸水规律实验研究[J].实验力学,2008,23(6):511-519. [5] 李武广,杨胜来,绍先杰,等.注水油田开发指标优选体系与方法研究[J].岩性油气藏,2011,23(3):110-114. [6] 陈志环,侯维虹,刘伟杰.利用吸水指数曲线研究聚驱后油层性质的变化[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3,22(1):47-50. [7] 王陶,朱卫红,杨胜来,等.用相对渗透率曲线建立水平井采液、吸水指数经验公式[J].新疆石油地质,2009,30(2):235-237. [8] 张建国,雷光伦,张艳玉.油气层渗流力学[M].东营: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6:146-156. [9] 葛家理.油气层渗流力学[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2:159-160. |
[1] | 王义凤, 田继先, 李剑, 乔桐, 刘成林, 张景坤, 沙威, 沈晓双. 玛湖凹陷西南地区二叠系油气藏相态类型及凝析油气地球化学特征[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6): 149-159. |
[2] | 程焱, 王波, 张铜耀, 齐玉民, 杨纪磊, 郝鹏, 李阔, 王晓东. 渤中凹陷渤中A-2区新近系明化镇组岩性油气藏油气运移特征[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5): 46-55. |
[3] | 朱康乐, 高岗, 杨光达, 张东伟, 张莉莉, 朱毅秀, 李婧. 辽河坳陷清水洼陷古近系沙河街组深层烃源岩特征及油气成藏模式[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3): 146-157. |
[4] | 岳世俊, 刘应如, 项燚伟, 王玉林, 陈汾君, 郑长龙, 景紫岩, 张婷静. 一种水侵气藏动态储量和水侵量计算新方法[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5): 153-160. |
[5] | 张振华, 张小军, 钟大康, 苟迎春, 张世铭. 柴达木盆地西北部南翼山地区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上段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3): 29-39. |
[6] | 完颜泽, 龙国徽, 杨巍, 柴京超, 马新民, 唐丽, 赵健, 李海鹏. 柴达木盆地英雄岭地区古近系油气成藏过程及其演化特征[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2): 94-102. |
[7] | 韩云浩, 姜振学, 张志遥, 朱光有. 含油气盆地超高油气柱形成的有利地质条件[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2): 125-135. |
[8] | 司马立强, 马骏, 刘俊丰, 杨会洁, 王亮, 赵宁. 柴达木盆地涩北地区第四系泥岩型生物气储层孔隙有效性评价[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2): 1-10. |
[9] | 杨韬政, 刘成林, 田继先, 李培, 冉钰, 冯德浩, 李国雄, 吴育平. 柴达木盆地大风山凸起地层压力预测及成因分析[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1): 96-107. |
[10] | 夏青松, 陆江, 杨鹏, 张昆, 杨朝屹, 聂俊杰, 朱云舫, 李立芳. 柴达木盆地英西地区渐新统下干柴沟组上段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1): 132-144. |
[11] | 李国欣, 石亚军, 张永庶, 陈琰, 张国卿, 雷涛. 柴达木盆地油气勘探、地质认识新进展及重要启示[J]. 岩性油气藏, 2022, 34(6): 1-18. |
[12] | 崔俊, 毛建英, 陈登钱, 施奇, 李雅楠, 夏晓敏.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古近系湖相碳酸盐岩储层特征[J]. 岩性油气藏, 2022, 34(2): 45-53. |
[13] | 赵思思, 李建明, 柳金城, 李积永, 崔俊. 柴达木盆地英西地区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上段TSR与储层改造[J]. 岩性油气藏, 2022, 34(2): 66-74. |
[14] | 杜江民, 龙鹏宇, 秦莹民, 张桐, 马宏宇, 盛军. 柴达木盆地英西地区渐新统E32储层特征及成藏模式[J]. 岩性油气藏, 2021, 33(5): 1-10. |
[15] | 李翔, 王建功, 李飞, 王玉林, 伍坤宇, 李亚锋, 李显明. 柴达木盆地西部始新统湖相微生物岩沉积特征——以西岔沟和梁东地区下干柴沟组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21, 33(3): 63-7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