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性油气藏 ›› 2012, Vol. 24 ›› Issue (4): 1923.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2.04.004
李长政1,2,孙卫1,2,任大忠1,2,周树勋3,王秀娟3
LI Changzheng 1,2, SUN Wei 1,2, REN Dazhong 1,2, ZHOU Shuxun3, WANG Xiujuan3
摘要:
通过铸体薄片、高压压汞、核磁共振以及恒速压汞等测试化验手段,深入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华庆 地区长81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并分析了微观孔隙结构对流体微观赋存状态及其可流动性的 影响。结果表明:华庆地区长81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类型复杂,其中粒间孔-溶蚀孔孔隙组合类型连通性较 好,孔喉半径较大,可动流体饱和度高,是有利于孔隙流体渗流的优势通道。孔喉类型、孔喉连通性、孔喉 半径以及黏土矿物含量综合影响着孔隙流体的赋存状态及其可流动性,其中喉道大小对储层流体的渗流 能力起主要控制作用,尤其是大喉道对储层渗流能力的改善具有明显优势。
[1] 王文乐,张春生,杨文龙,等.鄂尔多斯盆地华庆地区长8 油层沉积微相类型及其主要特征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8(9):24-27. [2] 李玲玲,张兴勇.鄂尔多斯盆地华庆地区长8 油层组沉积相研究[J].石油天然气学报(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11,33(6):170-174. [3] 武富礼,李文厚,李玉宏,等.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三角洲沉积及演化[J].古地理学报,2004,6(3):307-314. [4] 潘静文,文志刚,刁帆,等.西峰油田庄36 井区长81储层特征及评价[J].岩性油气藏,2012,24(1):40-45. [5] 李彦婧,高潮,邓杰,等.东—韩地区延长组长2 油层组储层孔隙结构特征[J].岩性油气藏,2012,24(1):52-56. [6] 冯文立,黄思静,黄培培,等.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太原组砂岩储层特征[J].岩性油气藏,2009,21(1):89-93. [7] 汪洋,王桂成,王羽君,等.鄂尔多斯盆地郑庄油区延长组长6油层组储层特征[J].岩性油气藏,2010,22(3):48-52. [8] 郑艳荣,屈红军,冯杨伟,等.安塞油田H 区长6 油层组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J].岩性油气藏,2011,23(5):28-32. [9] 张满郎,李熙喆,谷江锐,等.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山2 段储层精细评价[J].岩性油气藏,2010,22(3):71-77. [10] 于波.吴起、定边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7—长9 储层特征研究[J].岩性油气藏,2011,23(5):16-20. [11] 赵澄林,胡爱梅,陈碧珏,等.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SY/T6285-1997 油气储层评价方法[S].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8:16. [12] 丁晓琪,张哨楠,葛鹏莉,等.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延长组储层成岩体系研究[J].沉积学报,2011,29(1):97-104. [13] 兰叶芳,黄思静,吕杰.储层砂岩中自生绿泥石对孔隙结构的影响———来自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的研究结果[J].地质通报,2011,30(1):134-140. [14] 刘堂宴,王绍民,傅容珊,等.核磁共振谱的岩石孔喉结构分析[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3,38(3):328-333. [15] 王为民,郭和坤,叶朝辉.利用核磁共振可动流体评价低渗透油田开发潜力[J].石油学报,2001,22(6):40-44. [16] 高辉,解伟,杨建鹏,等.基于恒速压汞技术的特低—超低渗砂岩储层微观孔喉特征[J].石油实验地质,2011,33(2):206-212. [17] 解伟,张创,孙卫,等.恒速压汞技术在长2 储层孔隙结构研究中的应用[J].断块油气田,2011,18(5):549-551. |
[1] | 范彩伟, 贾茹, 柳波, 付晓飞, 侯静娴, 靳叶军. 莺歌海盆地中央坳陷带成藏体系的盖层评价及控藏作用[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1): 36-48. |
[2] | 杨楷乐, 何胜林, 杨朝强, 王猛, 张瑞雪, 任双坡, 赵晓博, 姚光庆. 高温-超压-高CO2背景下致密砂岩储层成岩作用特征——以莺歌海盆地LD10区新近系梅山组-黄流组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1): 83-95. |
[3] | 王立锋, 宋瑞有, 陈殿远, 徐涛, 潘光超, 韩光明. 莺歌海盆地D13区新近系黄流组大型海底扇地震识别及含气性预测[J]. 岩性油气藏, 2022, 34(4): 42-52. |
[4] | 吴青鹏, 杨占龙, 姚军, 袁成, 张晶. 吐哈盆地北部山前带中下侏罗统水西沟群成藏条件及勘探方向[J]. 岩性油气藏, 2021, 33(6): 1-11. |
[5] | 孔红喜, 王远飞, 周飞, 朱军, 陈阳阳, 宋德康. 鄂博梁构造带油气成藏条件分析及勘探启示[J]. 岩性油气藏, 2021, 33(1): 175-185. |
[6] | 李伟, 刘平, 艾能平, 邵远, 侯静娴. 莺歌海盆地乐东地区中深层储层发育特征及成因机理[J]. 岩性油气藏, 2020, 32(1): 19-26. |
[7] | 刘为, 杨希冰, 张秀苹, 段亮, 邵远, 郝德峰. 莺歌海盆地东部黄流组重力流沉积特征及其控制因素[J]. 岩性油气藏, 2019, 31(2): 75-82. |
[8] | 罗群, 吴安彬, 王井伶, 罗家国, 蒋恕. 中国北方页岩气成因类型、成气模式与勘探方向[J]. 岩性油气藏, 2019, 31(1): 1-11. |
[9] | 林玉祥,朱传真,赵承锦,吴玉琛. 华北地区晚三叠世岩相古地理特征[J]. 岩性油气藏, 2016, 28(5): 82-90. |
[10] | 韩光明,潘光超,付 琛,罗 琪,邵 远,汪 锐. 含气储层及盖层速度变化对地震响应和AVO 类型的影响[J]. 岩性油气藏, 2016, 28(2): 107-113. |
[11] | 倪新锋,陈永权,朱永进,杨鹏飞,熊 冉. 塔北地区寒武纪深层白云岩构造-岩相古地理特征及勘探方向[J]. 岩性油气藏, 2015, 27(5): 135-143. |
[12] | 韩光明,周家雄,裴健翔,王立锋. 莺歌海盆地底辟本质及其与天然气成藏关系[J]. 岩性油气藏, 2012, 24(5): 27-31. |
[13] | 任浩然,王华忠,黄光辉. 地震波反演成像方法的理论分析与对比[J]. 岩性油气藏, 2012, 24(5): 12-18. |
[14] | 田兵,庞国印,王琪,唐俊,廖朋. 叠合断陷盆地油气成藏条件分析———以东海丽水—椒江凹陷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12, 24(5): 32-37. |
[15] | 张涛,张拭颖. 洪泽凹陷近岸水下扇油气成藏特征[J]. 岩性油气藏, 2011, 23(5): 56-5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