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性油气藏 ›› 2012, Vol. 24 ›› Issue (4): 1318.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2.04.003
孙国强1,杜忠明1,2,贾艳艳1,2,周飞3,郝小梅3,史基安1
SUN Guoqiang1, DU Zhongming 1,2, JIA Yanyan 1,2, ZHOU Fei3, HAO Xiaomei3, SHI Ji’an1
摘要:
通过对柴达木盆地北缘(简称“柴北缘”)西段古近系和新近系的沉积序列、岩心特征、薄片特征、测 井资料及录井资料的分析,结合野外露头考察,对该区的沉积模式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古近系和 新近系发育以砾岩、砂岩和泥岩为主的碎屑岩沉积,且沉积体系以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平原—辫状河 三角洲前缘—滨浅湖沉积为主;古近系的岩性变化较大,主要为砾岩,具有正旋回特征,说明古近纪时期 为一水进过程;新近系地层发育以粗碎屑岩和细碎屑岩不等厚为主的交互沉积,水动力条件变化频繁。通 过进一步的研究认为,古近纪以后的柴北缘由于降水量(或气候)的周期性变化,形成了湖盆周缘粗碎屑 岩和细碎屑岩不等厚交互沉积,即在盆地边缘有泥岩发育,并且在靠近盆地的沉积中心也有中—细砂岩 的发育,这种粗碎屑岩和细碎屑岩的交互沉积层容易形成较好的储盖组合,有利于构造-岩性油气藏的形 成。沉积模式研究清楚地展示了柴北缘地区古近纪以来的沉积演化规律,为该区下一步的油气勘探提供 了可靠的地质依据。
[1] 孙国强,赵明君,郭建明,等.昆特依凹陷中生界、新生界发育特征及构造演化分析[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1,22(1):102-107. [2] 张景廉,石兰亭,陈启林,等.柴达木盆地地壳深部构造特征及油气勘探新领域[J].岩性油气藏,2008,20(2):29-36. [3] 刘琪,李凤杰,郑荣才,等.柴达木盆地北缘西段新近系上干柴沟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J].岩性油气藏,2010,22(1):65-69. [4] 张正刚,袁剑英,阎存凤,等.柴北缘地区冷湖3—5 号构造带成藏控制因素分析[J].岩性油气藏,2009,21(2):42-44. [5] 刘伟,闫林,顾家裕,等.柴达木盆地西部古近系与新近系的地震相[J].天然气工业,2008,28(5):35-37. [6] 杨永剑,刘家铎,孟万斌,等.柴达木盆地北缘潜西地区古近系储层发育特征及主控因素[J].岩性油气藏,2010,22(增刊):60-65. [7] 孟万斌,李敏,刘家铎,等.柴达木盆地北缘潜西地区路乐河组末端扇沉积体系分析[J].岩性油气藏,2010,22(4):37-42. [8] 刘殿鹤,李凤杰,郑荣才,等.柴北缘西段古近系下干柴沟组沉积相特征分析[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9,20(6):847-853. [9] 蒋斌,李凤杰,郑荣才,等.柴达木盆地北缘西段古近系路乐河组沉积相特征研究[J].岩性油气藏,2010,22(1):48-52. [10] 王鹏,赵澄林.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第三系碎屑岩储层沉积相特征[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5(1):12-16. [11] 孙国强,谢梅,张永庶,等.柴北缘马北地区下干柴沟组下段沉积特征及演化[J].岩性油气藏,2011,23(6):56-61. [12] 曹国强,陈世悦,徐凤银,等.柴达木盆地西部中———新生代沉积构造演化[J].中国地质,2005,32(1):33-40. [13] 惠博,伊海生,夏国清,等.柴达木盆地西部新生代沉积演化特征[J].中国地质,2011,38(5):1274-1281. |
[1] | 白玉彬, 李梦瑶, 朱涛, 赵靖舟, 任海姣, 吴伟涛, 吴和源. 玛湖凹陷二叠系风城组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页岩油“甜点”评价[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6): 110-121. |
[2] | 周浩, 梁利侠. 水平井探测半径计算方法[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1): 157-168. |
[3] | 曾旭, 卞从胜, 沈瑞, 周可佳, 刘伟, 周素彦, 汪晓鸾. 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古近系沙三段页岩油储层非线性渗流特征[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3): 40-50. |
[4] | 孟智强, 葛丽珍, 祝晓林, 王永平, 朱志强. 气顶边水油藏气/水驱产油量贡献评价方法[J]. 岩性油气藏, 2022, 34(5): 162-170. |
[5] | 李志远, 杨仁超, 张吉, 王一, 杨特波, 董亮. 天然气扩散散失率定量评价——以苏里格气田苏X区块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21, 33(4): 76-84. |
[6] | 丛平, 闫建平, 井翠, 张家浩, 唐洪明, 王军, 耿斌, 王敏, 晁静. 页岩气储层可压裂性级别测井评价及展布特征——以川南X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21, 33(3): 177-188. |
[7] | 何绪全, 黄东, 赵艾琳, 李育聪. 川中地区大安寨段页岩油气储层测井评价指标体系[J]. 岩性油气藏, 2021, 33(3): 129-137. |
[8] | 李南星, 张鹏, 郑锐, 马龙, 杨成亮. 气液两相嘴流新模型及应用[J]. 岩性油气藏, 2021, 33(3): 138-144. |
[9] | 刘化清, 刘宗堡, 吴孔友, 徐怀民, 杨占龙, 孙夕平, 倪长宽, 康继伦, 王牧, 靳继坤. 岩性地层油气藏区带及圈闭评价技术研究新进展[J]. 岩性油气藏, 2021, 33(1): 25-36. |
[10] | 刘博, 徐刚, 纪拥军, 魏路路, 梁雪莉, 何金玉. 页岩油水平井体积压裂及微地震监测技术实践[J]. 岩性油气藏, 2020, 32(6): 172-180. |
[11] | 余燕, 周琳琅, 甘笑非, 胡燕, 淦文杰, 邓庄. 二次压力梯度三孔渗流模型及非线性渗流特征[J]. 岩性油气藏, 2020, 32(5): 143-150. |
[12] | 张雄, 王晓之, 郭天魁, 赵海洋, 李兆敏, 杨斌, 曲占庆. 顺北油田缝内转向压裂暂堵剂评价实验[J]. 岩性油气藏, 2020, 32(5): 170-176. |
[13] | 侯科锋, 李进步, 张吉, 王龙, 田敏. 苏里格致密砂岩气藏未动用储量评价及开发对策[J]. 岩性油气藏, 2020, 32(4): 115-125. |
[14] | 张满郎, 孔凡志, 谷江锐, 郭振华, 付晶, 郑国强, 钱品淑. 九龙山气田珍珠冲组砂砾岩储层评价及有利区优选[J]. 岩性油气藏, 2020, 32(3): 1-13. |
[15] | 李宏涛, 马立元, 史云清, 胡向阳, 高君, 李浩. 基于井-震结合的水下分流河道砂岩储层展布分析与评价——以什邡气藏JP35砂组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20, 32(2): 78-8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