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出日期:2018-07-21
王建功, 张道伟, 易定红, 袁剑英, 石亚军, 马新民, 高妍芳, 张平, 王鹏
2018, Vol.30(4): 113
摘要
(
474 )
HTML( )
PDF
(34701 KB)
(
573
)
冯有良, 胡素云, 李建忠, 曹正林, 吴卫安, 赵长义, 崔化娟, 袁苗
2018, Vol.30(4): 1425
摘要
(
314 )
HTML( )
PDF
(9839 KB)
(
622
)
李娟, 孙松领, 陈广坡, 张斌, 洪亮, 何巍巍
2018, Vol.30(4): 2636
摘要
(
403 )
HTML( )
PDF
(62589 KB)
(
525
)
王国林, 史忠生, 赵艳军, 陈彬滔, 薛罗
2018, Vol.30(4): 3745
摘要
(
407 )
HTML( )
PDF
(2390 KB)
(
428
)
耿晓洁, 林畅松, 吴斌
2018, Vol.30(4): 4655
摘要
(
354 )
HTML( )
PDF
(9751 KB)
(
509
)
姚泾利, 李勇, 陈世加, 邱雯, 苏恺明, 何清波
2018, Vol.30(4): 5664
摘要
(
318 )
HTML( )
PDF
(39257 KB)
(
419
)
叶博, 梁晓伟, 宋娟, 曹润荣, 毛振华, 郝炳英
2018, Vol.30(4): 6573
摘要
(
445 )
HTML( )
PDF
(15294 KB)
(
531
)
王孝, 刘文卿, 曾华会, 杨维
2018, Vol.30(4): 6873
摘要
(
324 )
HTML( )
PDF
(52876 KB)
(
490
)
余江浩, 王登, 王亿, 谢通, 石先滨, 陈威
2018, Vol.30(4): 8490
摘要
(
421 )
HTML( )
PDF
(9522 KB)
(
499
)
韩令贺, 胡自多, 冯会元, 刘威, 杨哲, 王艳香
2018, Vol.30(4): 9197
摘要
(
312 )
HTML( )
PDF
(48636 KB)
(
471
)
石战战, 王元君, 唐湘蓉, 庞溯, 池跃龙
2018, Vol.30(4): 98104
摘要
(
492 )
HTML( )
PDF
(5552 KB)
(
528
)
黄斌, 许瑞, 傅程, 张威, 史振中
2018, Vol.30(4): 105112
摘要
(
315 )
HTML( )
PDF
(3342 KB)
(
444
)
涂汉敏, 郭平, 贾钠, 汪周华, 王千
2018, Vol.30(4): 113119
摘要
(
273 )
HTML( )
PDF
(1521 KB)
(
567
)
张运来, 廖新武, 胡勇, 李廷礼, 苏进昌
2018, Vol.30(4): 120126
摘要
(
383 )
HTML( )
PDF
(5887 KB)
(
735
)
窦松江, 李炼民, 石德佩
2018, Vol.30(4): 127132
摘要
(
319 )
HTML( )
PDF
(1384 KB)
(
590
)
张健, 敬季昀, 王杏尊
2018, Vol.30(4): 133139
摘要
(
267 )
HTML( )
PDF
(1522 KB)
(
407
)
苏皓, 雷征东, 张荻萩, 李俊超, 鞠斌山, 张泽人
2018, Vol.30(4): 140148
摘要
(
397 )
HTML( )
PDF
(6894 KB)
(
652
)
王跃鹏, 刘向君, 梁利喜
2018, Vol.30(4): 149160
摘要
(
365 )
HTML( )
PDF
(38503 KB)
(
308
)
王建功, 张道伟, 易定红, 袁剑英, 石亚军, 马新民, 高妍芳, 张平, 王鹏
2018, Vol.30(4): 113
摘要
(
474 )
PDF (34701 KB) (
573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80401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下干柴沟组上段为一套含湖相碳酸盐岩地层,在狮子沟地区已发现了高产含油层系和多口日产千吨以上的高产井。为了进一步探索湖相碳酸盐岩油藏特征和分布规律,基于测井、地震以及岩心观察和储层分析化验资料,对湖相碳酸盐岩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结构类型、沉积特征及沉积相展布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柴西地区湖相碳酸盐岩为混合沉积成因,岩性主要为灰云岩和泥灰岩,其次为白云岩和灰岩;碳酸盐岩的结构组分以灰泥为主,其次为颗粒。碳酸盐岩沉积微相主要有泥灰坪和灰云坪,其次为藻滩和颗粒滩。其岩性组合受古地貌、古水介质和古气候的影响,发育有局限性湖泊、半封闭性湖泊与开阔性湖泊等3种碳酸盐岩沉积序列及沉积模式。
冯有良, 胡素云, 李建忠, 曹正林, 吴卫安, 赵长义, 崔化娟, 袁苗
2018, Vol.30(4): 1425
摘要
(
314 )
PDF (9839 KB) (
622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80402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是该盆地油气最富集的区带,岩性地层油气藏是其主要的勘探领域,同沉积构造坡折对层序建造和岩性油气藏富集带具有控制作用。应用地震、钻井和测井资料,按照构造层序分析的方法,对该区同沉积构造坡折特征及其控制的层序建造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发育的同沉积构造坡折按成因可划分为同沉积逆断裂坡折和隐伏断裂挠曲坡折。前者是同期发育的逆断层活动造成的湖底坡度梯度变化带,后者是深部隐伏断裂活动造成的湖底坡度梯度变化带。中—晚二叠世,该区属于断坳转换幕,发育同沉积逆断层坡折及其控制的层序建造。三叠纪以后盆地处于挤压坳陷阶段,发育同沉积逆断裂坡折和隐伏断裂挠曲坡折及其控制的层序建造。同沉积逆断裂坡折控制的层序建造向岸一侧低位域发育冲积扇到辫状河道砾岩,向湖一侧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湖扩展体系域坡折向岸一侧发育薄层泛滥平原、浅湖及退积型三角洲沉积,向湖一侧发育泛滥平原或半深湖沉积;高位域发育河流、三角洲前缘,其可越过坡折向湖进积。挠曲坡折控制的层序建造低位域坡折向岸一侧发育辫状下切水道充填,向湖一侧发育由滨浅湖滩坝砂体或低位辫状三角洲砂体构成的低位楔;湖扩展体系域坡折向岸一侧发育滨浅湖,向湖一侧发育半深湖沉积;高位域发育河流三角洲及滨浅湖沉积。同沉积构造坡折控制的层序低位域砂砾岩体储层,如冲积扇、辫状河道、低位三角洲及滨浅湖砂体、湖底扇砂体,若有断裂和不整合面与风城组油源沟通,能形成良好成藏条件,有利于岩性油气藏发育。
李娟, 孙松领, 陈广坡, 张斌, 洪亮, 何巍巍
2018, Vol.30(4): 2636
摘要
(
403 )
PDF (62589 KB) (
525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80403
岩性识别是变质基岩储层评价的核心与难点,以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布达特群浅变质基岩潜山为例,应用岩心、薄片、测井、地震资料,通过测井交会和地震相等方法,识别与建立主要岩性的测井-地震响应标准。从风化淋滤和断裂对储层的改造程度上,分析岩性对构造裂缝、溶蚀孔隙等主要储集空间发育的控制作用。通过岩性、物性、油产量的定量统计方法,建立不同级别储层与岩性序列的对应关系,应用地震频谱聚类、多属性神经网络聚类等物探技术对储层岩性序列进行平面预测。结果表明:布达特群复杂浅变质基岩发育5类9种主要岩性,它们具备不同的测井响应值与地震反射特征。不同岩性的矿物成分、含量、岩石强度、抗风化能力差异性控制储层发育程度及类型。储层岩性序列分为4类,Ⅰ类岩性序列为含火山碎屑沉积岩、正常沉积岩的中—细粒岩,为好储层,日产油大于15 t; Ⅱ类岩性序列为火山碎屑岩,为较好储层,日产油1~15 t; Ⅲ类岩性序列为沉积火山碎屑岩和正常沉积岩中的泥质岩,为中等储层,日产油小于1 t; Ⅳ类岩性序列为中基性火成岩类,为差储层,试油为干层。研究区优质储层发育区主要分布于贝15、贝38、贝32井区和塔拉汗构造带东部与中部地区。
王国林, 史忠生, 赵艳军, 陈彬滔, 薛罗
2018, Vol.30(4): 3745
摘要
(
407 )
PDF (2390 KB) (
428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80404
南苏丹Melut盆地北部地区经过十多年的勘探部署,目前剩余构造圈闭少、面积小,难以满足勘探需求,勘探领域需向岩性油藏领域转移。以近200口探井的测井、录井、岩心,以及4 000多km2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开展了Melut盆地烃源岩、沉积相及断裂特征分析,结果表明: ①北部地区发育Jamous凹陷、Abyat凹陷、Moleeta凹陷和Ruman凹陷4个生油凹陷,油源条件优越; ②白垩系Galhak组和古近系Yabus组上段发育三角洲前缘砂泥岩互层沉积,其岩性组合特征有利于岩性圈闭的形成; ③断裂为Galhak组源内及Yabus组源上岩性油藏的形成提供了油气运移通道。Melut盆地北部地区具备形成岩性油藏的地质条件,该认识指导了Ruman地区Galhak组上倾尖灭、Gasab地区Yabus组构造-岩性等一批岩性油藏的勘探发现,推动了Melut盆地岩性油藏的勘探进程。
耿晓洁, 林畅松, 吴斌
2018, Vol.30(4): 4655
摘要
(
354 )
PDF (9751 KB) (
509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80405
古地貌是控制塔中地区鹰山组岩溶储层发育的重要外部因素之一。在对地震剖面进行精细解释的基础上,采用地层趋势外延法对鹰山组沉积之后的古地貌进行了恢复,划分出岩溶地貌单元,并对不同地貌单元的岩溶剖面进行了解剖。结果表明:塔中地区鹰山组的岩溶结构具有表层洞穴发育型、隔层-渗流带发育型和渗流带-潜流带发育型等3种类型。岩溶古地貌单元的分布受区域构造带控制作用明显。其中,塔中10号断裂构造带是主要的岩溶高地,该构造带作为地下水的主要补给区,发育有大型溶蚀洞穴,这些溶蚀洞穴在地震剖面上通常表现为“串珠状”反射。塔中10号断裂带与塔中Ⅰ号断裂带之间为岩溶斜坡区,该构造带作为地下水体的侧向补给区,水流方向从垂向渗流为主变为水平潜流为主,是潜流带洞穴和裂缝最为发育的地区。古地貌的低洼地带是岩溶洼地的主要分布区,岩溶洼地几乎没有岩溶储层发育。这种从岩溶高地到岩溶斜坡再到岩溶洼地的古地貌格局,可以促进溶蚀性流体从高势区向低势区的自然运移,为岩溶储层的连片发育提供了良好的构造背景。
姚泾利, 李勇, 陈世加, 邱雯, 苏恺明, 何清波
2018, Vol.30(4): 5664
摘要
(
318 )
PDF (39257 KB) (
419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80406
鄂尔多斯盆地定边—吴起地区长61油藏平面上具有明显的分区性。在岩心观察的基础上,结合大量荧光照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压汞资料以及常规物性分析测试数据,分析了长61不同区块储层物性、砂体厚度、泥质含量的差异,明确了储层含油性差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61整体属于低孔低渗储层,主要发育粒间孔和长石溶孔;储层特征具有明显的分区性,自东向西,长石含量逐渐降低,石英、岩屑和填隙物含量逐渐增加;东部区块储层物性好,排替压力低,孔隙结构好,其次为西部,中部物源交汇处储层质量最差。含油性差异与储层特征分区性密切相关,东部区块砂体厚度大、泥质含量低、物性好,储层含油性最好,中部物源交汇区因水动力的相互抵消,泥质快速堆积,砂体薄且纹层发育,物性差,储层含油性差,以产水井为主。储层含油性主要受砂体厚度、泥质含量以及储层物性综合控制,该成果为研究区下一步油气勘探提供重要借鉴意义。
叶博, 梁晓伟, 宋娟, 曹润荣, 毛振华, 郝炳英
2018, Vol.30(4): 6573
摘要
(
445 )
PDF (15294 KB) (
531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80407
鄂尔多斯盆地演武地区侏罗系延安组油藏规模小,成藏特征复杂,预测难度大。探讨演武地区侏罗系延安组油藏在地质历史时期是否存在二次运移与成藏,以及延安组油藏的主要成藏期次等,可为该地区油气勘探提供理论依据。通过颗粒荧光定量测试、流体包裹体分析等手段,对演武地区侏罗系延安组油藏的成藏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延安组油藏存在古油水界面上升和油气逸散等地质事件,揭示出部分油藏在地质历史时期遭受过破坏并发生过油气二次运移。整体而言,演武地区侏罗系延安组油藏主要存在两期成藏,早期为早白垩世末的充注成藏,油气主要在延安组下部层位聚集成藏;晚期为晚白垩世以来构造抬升引起的油气二次运移成藏,油气在延安组上部层位聚集成藏。相比早期成藏,晚期的成藏区域更加远离长7生烃中心,两期成藏形成了演武地区侏罗系延安组油藏现今的分布格局。
王孝, 刘文卿, 曾华会, 杨维
2018, Vol.30(4): 6873
摘要
(
324 )
PDF (52876 KB) (
490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80408
随着油气勘探程度的不断深入,岩性和低幅度构造越来越重要。就低幅度构造而言,除地层岩性固有因素外,长波长静校正是影响低幅度构造描述的关键因素。产生长波长静校正的主要原因是复杂地表区近地表速度结构建立的精度不够及降速层底界面的空间形态刻画不准。因此,采用分层约束的建模思路,首先用微测井资料建立低速层模型,然后用小折射、VSP资料联合建立降速层模型,获得全局寻优非线性层析反演的初始模型,进行分层约束层析反演近地表建模,建立高精度的近地表速度结构。基于VSP及实测井深约束,采用协克里金方法优化降速层底界面的空间形态。通过以上2种策略,很好地解决了复杂地表区长波长静校正问题,在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X地区岩性油气藏勘探中取得了很好的应用实效。
余江浩, 王登, 王亿, 谢通, 石先滨, 陈威
2018, Vol.30(4): 8490
摘要
(
421 )
PDF (9522 KB) (
499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80409
湖北宜昌秭归地区寒武系及前寒武系页岩气的勘探突破,显示出湖北西部地区良好的页岩气勘探前景。湖北西部地区是目前湖北省页岩气勘探开发的重点区域,也是最有可能实现页岩气商业性突破的地区。通过野外剖面测量与对比、老井复查、泥页岩样品的地球化学和含气性分析认为:湖北西部建始—鹤峰地区上二叠统大隆组主要发育台盆沉积环境,沉积的黑色页岩有效厚度达30 m左右,且成烃物质基础良好;大隆组页岩气钻井现场解析气质量体积均超过2 m3/t,泥页岩样品等温吸附实验模拟测定的页岩气质量体积均值达2.58 m3/t,显示出良好的页岩气勘探前景。湖北西部二叠系大隆组是湖北省最有可能成为继秭归地区寒武系及前寒武系页岩气勘探示范区之后又一页岩气勘探示范区,有望揭开湖北省页岩气勘探开发的新局面。
韩令贺, 胡自多, 冯会元, 刘威, 杨哲, 王艳香
2018, Vol.30(4): 9197
摘要
(
312 )
PDF (48636 KB) (
471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80410
各向异性速度场及参数场的建立是各向异性叠前深度偏移技术在地震资料处理过程中取得成功的关键环节。井震联合求取各向异性参数是目前地震资料处理时常用的方法之一,但常规井震联合法通过对比地层厚度来求取各向异性参数,计算精度较低,达不到地质要求。将网格层析技术应用于三维VTI介质井震联合各向异性速度建模中,沿射线路径同时更新每个网格点的各向异性速度和参数,并通过多次迭代进一步提高速度模型的精度。应用结果表明,相较于常规井震联合法,基于网格层析的井震联合法能大幅提高各向异性速度场和参数场的计算精度,增强深度偏移结果与测井资料的吻合度,并且使得共成像点道集的远偏移距更加平直,为叠前反演提供更丰富的远偏移距信息,同时还能有效改善局部成像效果。
石战战, 王元君, 唐湘蓉, 庞溯, 池跃龙
2018, Vol.30(4): 98104
摘要
(
492 )
PDF (5552 KB) (
528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80411
传统时频分析方法在储层预测中面临以下2个问题:受Heisenberg测不准原理或交叉项的影响,常难以满足分辨率要求;增加了信号的冗余度,频域采样率越高,信号冗余度越高,解释工作量就越大。为了解决这2个问题,提出基于时频域波形分类的储层预测方法,该方法通过同步提取变换对地震信号进行时频谱分解,相当于将复杂信号分解为一系列(不同频率和不同时移量的)简单波形的叠加,并对分解结果利用生成拓扑映射进行分类,进而通过测井、钻井资料标定波形分类结果。该方法能够有效检测地震信号波形变化、精细刻画储层形态。
黄斌, 许瑞, 傅程, 张威, 史振中
2018, Vol.30(4): 105112
摘要
(
315 )
PDF (3342 KB) (
444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80412
为了正确识别并评价注采井间优势通道的发育情况,制定合适的调剖堵水措施,针对其识别过程的复杂性和模糊性,提出了基于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相结合的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AHP-FCE)。该评价指标体系包括3个评价对象子系统和25个评价指标,其中注采井间的连通性通过灰色关联度进行定量表征。将该模型应用于N油田S14层优势通道识别,建立了一级优势通道、次级优势通道、正常孔隙通道3种评价等级,利用熵权法确定各因素权重,选择半梯形隶属度函数计算隶属度矩阵,并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对各注采方向进行了优势通道模糊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共识别出一级优势通道16处、次级优势通道10处,高渗透层及注采关系不完善的井间优势通道发育明显;经过井间示踪剂法验证,识别准确率达87.5%。该方法合理准确,可为油田后期实施调剖堵水措施提供指导。
涂汉敏, 郭平, 贾钠, 汪周华, 王千
2018, Vol.30(4): 113119
摘要
(
273 )
PDF (1521 KB) (
567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80413
CO2作为酸性气体之一,其热力学性质对石油、天然气开发至关重要。水通常在地层中与烃类共生,由于地层盐水的存在使得与烃类混合的气体量减少,并且这种效应将随着压力和水相量的增加而增加(随盐度的降低而减小)。因此,弄清CO2-水体系的热力学性质将对理解这些过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运用SRK-CPA状态方程结合CR-1混合规则对CO2-水体系的相平衡特征进行计算,研究CO2在水中的溶解度和水在CO2气相中的溶解度,并对308 K,373 K和473 K等3种温度下,CO2-水体系不同缔合模型相互作用的模拟结果与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CO2的临界温度和临界压力附近,由于发生了由气-液到液-液的相态转变,CO2和水的溶解度在此温度和压力点将发生显著的变化;当CO2作为非缔合物与缔合模型为4 C的水发生溶剂化交叉缔合时,运用CPA方程计算的溶解度结果与实验数据拟合较好。CPA方程在工程应用中能够满足含CO2和水体系的热力学性质预测需求。
张运来, 廖新武, 胡勇, 李廷礼, 苏进昌
2018, Vol.30(4): 120126
摘要
(
383 )
PDF (5887 KB) (
735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80414
海上稠油油田进入高含水开发期后,面临采油速度低、水窜快、产量递减快及采收率低等问题,且缺乏分层系开发调整经验,制约了油田的稳产和高效开发。以秦皇岛32-6油田为例,利用室内物理实验、油藏数值模拟等方法,开展了高含水期开发模式研究,明确了海上非均质稠油油藏分层系开发技术界限、注采井间加密模式和底水油藏水平井布井下限。结果表明:当储层原油黏度级差大于3或渗透率级差大于3时,层间干扰系数增大,实施分层系开采,且各开发层系油层厚度为4~8 m;对于强非均质性储层,不同井型、井网加密模式下体积波及系数差别较大,采用反九点转五点水平井+定向井联合井网加密模式,并将井距调整为220 m,体积波及系数显著提高;储层内部隔夹层渗透率、分布面积和分布位置均对水平井产能具有较大影响,基于隔夹层优化布井后,原油黏度为260 mPa·s的底水稠油油藏水平井累计产油量达到5万m3,油柱高度可由12 m下推至7 m。基于上述研究成果形成了“纵向分层系、平面变井网、水平井挖潜”的海上河流相稠油油田高效开发新模式,应用于秦皇岛32-6油田获得了良好的开发效果,可为类似油田的开发提供借鉴。
窦松江, 李炼民, 石德佩
2018, Vol.30(4): 127132
摘要
(
319 )
PDF (1384 KB) (
590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80415
为解决高凝油油藏凝固点高、流动性差、常规技术开采经济效益低下等问题,采用井筒热传导、掺稀增液及降凝等技术,综合考虑地温、液量、掺稀比和生产制度等多种因素,形成了1套高凝油自流掺稀冷采新方法。结合矿场数据,对地层温度、液量、掺稀比及生产制度等参数在自流掺稀冷采过程中的敏感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掺稀可以增加液量、提高原油温度,当液量大于60 m3/d时,便能保持较高的井口温度;掺入低凝油的比例超过60%时,混合原油的凝固点可大幅降低;动液面对温度损失的影响较大,当动液面低于1 000 m时,原油的井口温度可保持较高水平。在G油田的1口井中实施高凝油自流掺稀冷采开发技术,投产1年半以来,原来不具备开采条件的高凝油共计被采出3.16万m3。因此,针对高凝油与低凝油共生油藏,通过控制液量、掺稀比例以及优化生产制度等措施,能够实现自流掺稀冷采。该研究成果对同类型油藏的开发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张健, 敬季昀, 王杏尊
2018, Vol.30(4): 133139
摘要
(
267 )
PDF (1522 KB) (
407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80416
储层原始地层压力和有效渗透率均是对致密储层进行储层评价、压裂设计和压后配产的重要参数。目前可采用传统试井方法和常规的小型压裂压降测试方法(DFIT方法)来求取这2个参数,但这2种方法都要求较为漫长的测试时间而导致其现场应用受到限制。提出了利用小型压裂短时间压降数据快速获取致密储层原始地层压力和有效渗透率的新方法:通过准确识别小型压裂裂缝闭合后的拟线性流以快速获取储层原始地层压力;在分析液体滤失的基础上,通过模拟压裂后压降曲线并将其与实测曲线进行拟合以快速获取储层有效渗透率。实例计算表明,该方法相较常规方法可大幅缩短测试时间并准确获得储层物性参数,具有较高的现场适用性与可靠性。
苏皓, 雷征东, 张荻萩, 李俊超, 鞠斌山, 张泽人
2018, Vol.30(4): 140148
摘要
(
397 )
PDF (6894 KB) (
652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80417
“水平井+体积压裂”技术是获取致密性储层中工业油流的重要手段。为了对影响体积压裂水平井开发效果的参数进行优化设计,基于离散裂缝模型的数值模拟方法,采用更为灵活的非结构化网格,建立了体积压裂水平井模拟模型,经Eclipse软件及矿场实际井资料验证该模型可靠性较高,可准确地表征复杂裂缝的几何参数和描述流体在裂缝中的流动。利用长庆油田某致密油藏实际参数,对水平井方位、布缝方式、段间距、簇间距、改造体积等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结果表明:当水平井方位与天然裂缝平行时,开发效果最好;根据累计产量的大小,哑铃型布缝方式优于交错型、均匀型、纺锤型布缝方式;段间距应大于相邻2段的泄油半径之和,避免段间干扰;簇间距应尽可能大,但要小于天然裂缝平均缝长;当改造体积一定时,细长形状的改造区域比短粗形状的改造区域开发效果更好,当工艺上难以增加压裂裂缝长度时,可通过增加段内簇数改善开发效果,簇数越多,初期累计产量越高,但最优簇数取决于开采时间的长短。研究结果可为致密油藏体积压裂水平井造缝设计提供依据。
王跃鹏, 刘向君, 梁利喜
2018, Vol.30(4): 149160
摘要
(
365 )
PDF (38503 KB) (
308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80418
为系统研究层理面对页岩力学性质的影响机理,以四川盆地焦石坝地区龙马溪组页岩为例,首先使用偏光显微镜及扫描电镜等对页岩岩样进行微观分析,可见页岩的层理、层间微裂缝及微孔隙等较发育,黏土矿物呈定向排列,层间胶结作用较弱;再通过岩石单轴压缩物理实验和RFPA (真实破裂过程分析)数值模拟,系统研究不同的层理角度、层理密度及层理面力学性能等对页岩单轴抗压强度、弹性模量、泊松比及脆性等参数的影响;最后,采用统计学方法提出一种基于层理密度、层理角度、单轴抗压强度及层理面力学性能等参数的页岩脆性预测新方法。结果表明:页岩的弹性模量随着层理角度的增加呈现先减小再增加之后再次减小再次增加的趋势。页岩的单轴抗压强度和脆性指数的特征曲线均近似为U型,随着层理角度的增加而先减小后增大,且在层理角度为45°左右时,两者均达到最小值,在层理角度为0°和90°附近时,两者的值均相对较大。随着层理角度的增加,页岩的泊松比整体上呈现先降低再增加而后再降低的趋势,并在30°左右出现最小值,在70°左右出现极大值。页岩的弹性模量、单轴抗压强度和脆性指数等参数总体随层理密度的增大而降低;泊松比随着层理密度的增大在不同的层理角度表现出不同的状态。不同层理角度岩石的破裂类型不同。强度参数、弹性参数、脆性及破裂模式等均表现出很强的各向异性特征。整体而言,针对页岩力学特性的层理效应研究及脆性预测,可为页岩气的合理开发及页岩气井的井壁稳定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