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 当期目录

《岩性油气藏》

  •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集团西北地质研究所有限公司
  • 甘肃省石油学会
  • 周  期:双月 出版单位:科学出版社
  • 国际刊号:ISSN 1673-8926
  • 国内刊号:CN 62-1195/TE
  • 编辑出版:《岩性油气藏》编辑部
  • 创刊时间:1989年

刊出日期:2018-05-21

  • 简明目录
  • 带摘要目录
论坛与综述

水平井体积压裂技术研究与应用

蒋廷学, 王海涛, 卞晓冰, 李洪春, 刘建坤, 吴春方, 周林波

2018, Vol.30(3): 1–11    摘要 ( 333 )    HTML( ) PDF (8593 KB)  ( 282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80301

油气地质

鄂尔多斯盆地华池—合水地区长31储层孔喉结构特征

廖明光, 郭芸菲, 姚泾利, 廖纪佳, 南郡祥

2018, Vol.30(3): 17–26    摘要 ( 281 )    HTML( ) PDF (26736 KB)  ( 357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80303

川东北地区须家河组天然气高效成藏模式探讨

王威

2018, Vol.30(3): 27–34    摘要 ( 318 )    HTML( ) PDF (1717 KB)  ( 118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80304

砂砾岩储集层微观非均质性定量评价——以柴达木盆地昆北油田为例

臧士宾, 郑永仙, 崔俊, 毛建英, 张小波

2018, Vol.30(3): 35–42    摘要 ( 301 )    HTML( ) PDF (4056 KB)  ( 184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80305

可溶有机质对泥页岩储集物性的影响

曹涛涛, 邓模, 刘虎, 宋之光, 曹清古, 黄俨然

2018, Vol.30(3): 43–51    摘要 ( 244 )    HTML( ) PDF (6493 KB)  ( 101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80306

塔河油田12区奥陶系油藏溶洞充填机理及挖潜方向

田亮, 李佳玲, 焦保雷

2018, Vol.30(3): 52–60    摘要 ( 238 )    HTML( ) PDF (33061 KB)  ( 133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80307

酒泉盆地鸭儿峡地区白垩系下沟组砂砾岩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

苑伯超, 肖文华, 魏浩元, 张楠, 邓毅林, 张光伟

2018, Vol.30(3): 61–70    摘要 ( 290 )    HTML( ) PDF (40070 KB)  ( 230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80308

“源-汇”体系主导下的障壁滨岸沉积体系发育模式——以青海湖倒淌河流域为例

陈骥, 姜在兴, 刘超, 许文茂

2018, Vol.30(3): 71–79    摘要 ( 362 )    HTML( ) PDF (23942 KB)  ( 233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80309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山西组层序格架下的砂体成因类型、构型及分布

王玥, 郭彦如, 张延玲, 刘俊榜, 田鸣威

2018, Vol.30(3): 80–91    摘要 ( 370 )    HTML( ) PDF (3223 KB)  ( 245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80310

页岩储层标准等温吸附曲线的建立——以鄂尔多斯盆地长7页岩储层为例

何彦庆, 郑丽, 闫长辉, 田园媛, 吴婷婷, 赵可乐

2018, Vol.30(3): 92–99    摘要 ( 191 )    HTML( ) PDF (3388 KB)  ( 98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80311

技术方法

锦州25-1油田优质储层地震响应特征与定量预测

王伟, 吴奎, 何京, 张金辉, 沈洪涛

2018, Vol.30(3): 100–111    摘要 ( 276 )    HTML( ) PDF (44082 KB)  ( 185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80312

基于测井资料的页岩储层可压裂性评价新方法

翟文宝, 李军, 周英操, 柳贡慧, 黄涛, 宋学锋

2018, Vol.30(3): 112–123    摘要 ( 266 )    HTML( ) PDF (1630 KB)  ( 508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80313

地震Wheeler域变换结合时频分析技术用于渤海油田岩性油气藏描述

刘腾, 王军, 张京思, 张藜, 蔡少武

2018, Vol.30(3): 124–132    摘要 ( 271 )    HTML( ) PDF (20226 KB)  ( 255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80314

致密碎屑岩气藏可压裂性测井评价方法及应用——以松辽盆地王府断陷登娄库组为例

张少龙, 闫建平, 唐洪明, 孙红, 王敏, 董政

2018, Vol.30(3): 133–142    摘要 ( 235 )    HTML( ) PDF (2294 KB)  ( 350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80315

油气田开发

近岸水下扇储层构型及剩余油分布模式——以柴达木盆地七个泉油田E31油藏为例

常海燕, 严耀祖, 陈更新, 郭宁, 项燚伟, 杨会洁

2018, Vol.30(3): 143–152    摘要 ( 293 )    HTML( ) PDF (2849 KB)  ( 355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80316

致密砂岩油藏超临界与非超临界CO2驱油特征

尚庆华, 王玉霞, 黄春霞, 陈龙龙

2018, Vol.30(3): 153–158    摘要 ( 199 )    HTML( ) PDF (1466 KB)  ( 346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80317

石油工程

火山岩油藏水平井体积压裂产能预测研究

潘有军, 荆文波, 徐赢, 赵嗣君, 李继成, 陶登海

2018, Vol.30(3): 159–164    摘要 ( 226 )    HTML( ) PDF (1229 KB)  ( 157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80318

论坛与综述

水平井体积压裂技术研究与应用

蒋廷学, 王海涛, 卞晓冰, 李洪春, 刘建坤, 吴春方, 周林波

2018, Vol.30(3): 1–11    摘要 ( 333 )    PDF (8593 KB) ( 282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80301

水平井体积压裂技术是有效开发低渗致密油气藏的关键技术。在深层及超深层碳酸盐岩油藏、致密砂岩油气藏和页岩气等领域,持续开展了裂缝与起裂扩展规律描述方法、裂缝参数优化方法、射孔工艺参数优化、多尺度压裂工艺参数优化方法、分段压裂工具、低伤害压裂酸化工作液体系、压后同步破胶及返排优化、体积裂缝诊断及效果评估方法等研究工作。在调研水平井体积压裂技术研究与现场应用最新进展的基础上,形成了以压前储层综合评价、油藏数值模拟、体积压裂优化设计方法、高效压裂液酸液体系、分段压裂工具/裂缝监测与诊断、压后返排优化控制等为主要内容的储层改造技术链,经华北鄂尔多斯致密砂岩气藏、新疆塔河超深层油藏及四川盆地深层页岩气等试验及推广,效果显著,极大地提高了裂缝的有效改造体积和勘探开发效果。对国内类似油气藏的压裂改造和增储上产均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油气地质

鄂尔多斯盆地华池—合水地区长31储层孔喉结构特征

廖明光, 郭芸菲, 姚泾利, 廖纪佳, 南郡祥

2018, Vol.30(3): 17–26    摘要 ( 281 )    PDF (26736 KB) ( 357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80303

鄂尔多斯盆地华池—合水地区长31低渗透砂岩储层物性差、孔喉结构复杂,存在注水开发效率低的问题,基于高压压汞、恒速压汞技术对孔喉特征进行研究,并结合镜下薄片鉴定及扫描电镜分析,探讨了微观孔喉结构的成因。结果表明:依据高压压汞实验结果可将储层孔喉发育程度分为较好、适中及较差等3类,依据恒速压汞实验结果可将储层分为Ⅰ类大孔中细喉型、Ⅱ类大孔细喉型和Ⅲ类大孔微细喉型等3类;不同孔喉结构储层孔隙特征相似,喉道特征差异明显,储层物性受单位体积有效孔隙体积与喉道参数影响,其中孔隙度主要受单位体积有效孔隙体积、单位体积有效喉道体积和单位体积有效喉道数量影响,渗透率主要受单位体积有效孔隙体积和喉道半径影响;Ⅰ类、Ⅱ类、Ⅲ类储层孔喉比依次增大,孔喉配置关系依次变差,孔喉比与渗透率负相关性好;微观孔喉结构受胶结作用、溶蚀作用控制,胶结作用越弱,溶蚀作用越强,孔喉结构越好。

川东北地区须家河组天然气高效成藏模式探讨

王威

2018, Vol.30(3): 27–34    摘要 ( 318 )    PDF (1717 KB) ( 118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80304

为弄清川东北不同地区的成藏差异,并深化川东北地区须家河组致密砂岩气高产富集规律,寻找天然气高产富集区带,从烃源岩、气源、构造、生储组合等几个方面对川东北地区须家河组的成藏模式及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由于生储组合方式及局部构造带变形程度的不同,川东北地区须家河组共发育3种高效成藏模式,分别为陆相弱变形区的“源储共生、源内充注”模式,陆相强变形区的“近源充注、断砂输导”模式以及海-陆相叠加强变形区的“双源供烃、立体输导”模式。依据所建立的3种高效成藏模式,预测元坝西部须三段、元坝中部须四段、马路背地区须二段等是川东北地区须家河组有望实现天然气高效勘探开发的有利目标。

砂砾岩储集层微观非均质性定量评价——以柴达木盆地昆北油田为例

臧士宾, 郑永仙, 崔俊, 毛建英, 张小波

2018, Vol.30(3): 35–42    摘要 ( 301 )    PDF (4056 KB) ( 184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80305

砂砾岩储集层岩石颗粒分选差,孔隙结构复杂,存在类似双重孔隙介质特征,孔隙结构微观非均质性较强。柴达木盆地昆北油田古近系路乐河组储集层即为此类砂砾岩储集层,毛管压力曲线无“平台”部分,孔喉大小分布呈明显的多峰特征,具有“大孔-小孔”似双重孔隙介质特征。通过对储集层岩石毛管压力数据的分析,计算得出“主要流动空间百分数”,可以定量表征此类砂砾岩储集层孔隙空间中大孔道和小孔道所占比例,进而定量评价此类储集层的微观孔隙结构非均质性。结果表明:路乐河组砂砾岩储集层中由“大孔”组成的孔隙空间所占比例较少,平均约占全部孔隙空间的1/3,对储集层渗透率的贡献却达到了95%,而“小孔”虽占据了约2/3的孔隙空间,但对渗透率的贡献仅为5%,说明储集层微观孔隙结构非均质性较强。

可溶有机质对泥页岩储集物性的影响

曹涛涛, 邓模, 刘虎, 宋之光, 曹清古, 黄俨然

2018, Vol.30(3): 43–51    摘要 ( 244 )    PDF (6493 KB) ( 101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80306

可溶有机质是有机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研究可溶有机质对泥页岩储集物性的影响,对川东北地区龙马溪组和大隆组页岩进行了TOC、岩石热解、扫描电镜、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等分析,并对页岩进行可溶有机质萃取及开展氮气和甲烷吸附等对比实验。结果表明:①可溶有机质在页岩中,特别是在低成熟页岩中主要赋存于干酪根、黏土矿物和草莓体黄铁矿等颗粒的表面及大中孔中;②萃取可溶有机质后大隆组页岩比表面积和甲烷吸附量均明显增加,而龙马溪组页岩的比表面积和甲烷吸附量没有明显变化,说明低成熟页岩中可溶有机质能阻碍孔隙的连通和降低对气体的吸附能力,但在高—过成熟阶段可溶有机质很少,对比表面积和甲烷吸附量没有影响;③可溶有机质含量与大隆组页岩孔隙分形维数之间具有明显的负相关性,而与龙马溪组页岩孔隙分形维数之间具有正相关性,反映出可溶有机质对低成熟和高成熟页岩孔隙的均匀性方面起相反的作用;④萃取可溶有机质后,大隆组与龙马溪组2套页岩的孔隙分形维数均呈降低的趋势,说明可溶有机质被去除后,页岩的孔隙连通性和均匀性变好。通过本次研究,确定了可溶有机质是影响页岩储集物性的重要因素之一,特别是表征低成熟页岩储层物性时要充分考虑可溶有机质的影响。

塔河油田12区奥陶系油藏溶洞充填机理及挖潜方向

田亮, 李佳玲, 焦保雷

2018, Vol.30(3): 52–60    摘要 ( 238 )    PDF (33061 KB) ( 133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80307

塔河油田12区奥陶系油藏溶洞普遍发育,但受暗河沉积物和后期剥蚀改造作用的影响,溶洞充填比例高达33%,对完井段的选取和完井方式的制定带来极大的困难。为提高充填溶洞预测水平、深化充填机理认识、明确充填溶洞挖潜方向,以12区36口井的钻井、测井和录井资料为基础,综合应用岩溶地质识别、地震属性提取、地震反射特征对比、古地貌恢复等方法,对充填溶洞展开全面研究。结果表明:12区奥陶系发育暗河沉积型、地表河凸岸堆积型、敞口充填型和垮塌充填型等4种溶洞充填类型;存在粉砂岩、泥岩、垮塌角砾岩和方解石等4种溶洞充填物。同时,建立了3种充填溶洞地震预测方法:地震反射特征对比法、奥陶系中—下统顶面形态对比法、古地貌恢复法,并提出了3个挖潜方向:充填溶洞段内挖潜、充填溶洞段间挖潜和充填溶洞井间挖潜。

酒泉盆地鸭儿峡地区白垩系下沟组砂砾岩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

苑伯超, 肖文华, 魏浩元, 张楠, 邓毅林, 张光伟

2018, Vol.30(3): 61–70    摘要 ( 290 )    PDF (40070 KB) ( 230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80308

为了研究砂砾岩储层特征,以鸭儿峡白垩系下沟组(K1g)砂砾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岩心、铸体薄片、阴极发光、扫描电镜及储层物性等相关资料分析,探讨了碎屑岩的宏观和微观储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下沟组储层岩石类型以长石岩屑砂岩及岩屑砂岩为主,填隙物主要为白云石,结构及成分成熟度较低;储集空间主要为粒间(内)溶孔、残余原生粒间孔及特大孔,孔隙结构主要表现为细喉、微细喉特征;碎屑岩储层物性较差,孔隙度平均为7.68%,渗透率平均为4.92 mD,总体表现为特低孔—低孔、超低渗—特低渗特征;沉积、成岩及构造作用共同控制储层物性,其中细砂岩及含砾砂岩物性最优,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及河口坝均是最有利的微相类型,机械压实及胶结作用均导致储层物性变差,而长石、碳酸盐等可溶物的溶蚀及构造作用,共同改善了储层物性。研究结果可为该区油气勘探提供地质依据。

“源-汇”体系主导下的障壁滨岸沉积体系发育模式——以青海湖倒淌河流域为例

陈骥, 姜在兴, 刘超, 许文茂

2018, Vol.30(3): 71–79    摘要 ( 362 )    PDF (23942 KB) ( 233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80309

湖泊的障壁滨岸沉积体系研究一直是湖泊沉积学研究的薄弱点。以青海湖倒淌河流域为例,利用野外露头和遥感影像资料,基于“源-汇”体系的研究思路,识别出青海湖倒淌河流域的“源-汇”体系是由物源区、冲积扇、倒淌河、三角洲和障壁滨岸组成。随着日月山—野牛山一带的隆升,倒淌河流域由原来的古倒淌河和冲积扇沉积逐渐转变成一个相对封闭的“内陆湖”。伴随气候的暖干化和野牛山的进一步隆升,倒淌河发生倒转形成现今的倒淌河-障壁滨岸沉积体系。该体系的形成受控于构造-地貌、物源、水系、气候变化与湖平面的升降。加强对沉积盆地周缘物源区岩性特征、构造作用控制下的湖盆古地貌和古风场的研究,有助于预测陆相断陷湖盆中砂体的有利区。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山西组层序格架下的砂体成因类型、构型及分布

王玥, 郭彦如, 张延玲, 刘俊榜, 田鸣威

2018, Vol.30(3): 80–91    摘要 ( 370 )    PDF (3223 KB) ( 245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80310

鄂尔多斯盆地山西组沉积时期陆生植物繁盛,为天然气的生成提供了充足的气源,油气的富集受控于岩性和岩相,因此深入探讨山西组砂体构型和砂体展布规律十分必要。为加快天然气的勘探步伐,以层序地层学与沉积学基本原理为指导,通过野外露头剖面、钻井、测井等资料的综合分析,研究了山西组四级层序格架下不同成因类型砂体的特征、构型及展布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山西组可划分为5个四级层序;砂体类型以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和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为主;不同类型的河道砂体具有南北成带、东西分割的特征;砂体构型有垂向叠置型、垂向切叠型和独立型3种类型;四级层序PSQ31(相当于山23段和山22段下部)、PSQ32(相当于山22段上部)和PSQ41(相当于山12段)均是天然气勘探的主力层系;大保当、余兴庄、龙镇地区均是天然气勘探的有利地区。该方法和研究结果可为研究区及其类似地区层序地层划分、砂体展布规律研究及有利区带优选等提供参考。

页岩储层标准等温吸附曲线的建立——以鄂尔多斯盆地长7页岩储层为例

何彦庆, 郑丽, 闫长辉, 田园媛, 吴婷婷, 赵可乐

2018, Vol.30(3): 92–99    摘要 ( 191 )    PDF (3388 KB) ( 98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80311

页岩的矿物成分复杂、孔隙结构多样,导致页岩吸附性能差异大,同一储层中不同岩样的等温吸附曲线形态变化大,有必要针对页岩建立标准等温吸附曲线。对来自鄂尔多斯盆地长7油层组的页岩储层样品进行了低温液氮等温吸附实验,将实验所得曲线进行初步标准化后按照BET理论中的常数C值取2为底的指数进行分类并标准化。再将所有样品的标准等温吸附曲线使用4种吸附层厚度方程在Matlab数值分析软件中进行参数拟合,用以验证标准等温吸附曲线。按拟合精度从小到大排列的4种吸附层厚度方程的顺序为:Carbon Black 2次方程 < Carbon Black 3次方程 < Halsey方程 < De Bore方程。最后通过参数平均得出了每一类型的页岩标准等温吸附曲线。所得页岩储层的标准等温吸附曲线代表了一系列表面性质相似的储层的吸附特征,可直接用于油藏数值模拟或油藏工程计算,简化了大量的繁琐计算过程,降低了岩样随机选择所导致的数据不确定性,且使计算结果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技术方法

锦州25-1油田优质储层地震响应特征与定量预测

王伟, 吴奎, 何京, 张金辉, 沈洪涛

2018, Vol.30(3): 100–111    摘要 ( 276 )    PDF (44082 KB) ( 185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80312

渤海湾北部锦州25-1油田及外围区主力含油层系沙二段油气勘探的关键是寻找优质储层。通过地震响应特征分析、井震正演模拟及敏感属性提取,定性刻画出优质储层的地震响应特征及其分布范围;创新应用“叠前同时反演+岩相流体概率分析”组合技术,得到研究区沙二段砂岩储层的概率体;结合25-1油田21口探井资料进行储层厚度及孔隙度与砂岩概率的相关性分析,通过设置阈值,定量预测出了厚度大于50 m、孔隙度大于20%的优质储层发育区。研究成果为锦州25-1油田及其围区的滚动勘探与井位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研究思路为预测辽西北洼其他区域沙二段优质储层提供了方法借鉴。

基于测井资料的页岩储层可压裂性评价新方法

翟文宝, 李军, 周英操, 柳贡慧, 黄涛, 宋学锋

2018, Vol.30(3): 112–123    摘要 ( 266 )    PDF (1630 KB) ( 508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80313

影响页岩储层可压裂性的因素较多,目前难以建立连续且完整的页岩储层可压裂性评价方法。基于测井资料可以较连续、完整地获取地层信息的特点,在考虑页岩脆性指数、矿物组成、含气性、断裂韧性等因素对可压裂性影响的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长水平井段页岩储层可压裂性评价模型,并通过引入突变理论,形成一种新的页岩储层可压裂性评价方法。分别利用基于突变理论和层次分析法的可压裂性评价方法,对四川盆地威远地区的1口水平井进行可压裂性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与微地震监测的该井页岩储层压裂后裂缝的发育情况和依据测井资料进行的储层分类情况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基于突变理论的11级压裂段可压裂性评价结果与依据测井资料的储层分类结果及微地震监测的压裂后有效压裂体积的分布结果均吻合较好。该研究成果可为威远地区压前评价以及提高增产改造效果等提供理论依据。

地震Wheeler域变换结合时频分析技术用于渤海油田岩性油气藏描述

刘腾, 王军, 张京思, 张藜, 蔡少武

2018, Vol.30(3): 124–132    摘要 ( 271 )    PDF (20226 KB) ( 255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80314

为研究渤海油田石臼坨凸起缓坡带A区块岩性油气藏的成藏模式、预测勘探有利区带,亟须精细刻画层序格架下沉积体系的分布形态、分析储层顶底板油气保存条件及上倾封堵条件等。首先利用时频分析技术精细划分井上体系域,再采用基于地震数据驱动的Wheeler域变换技术将井上划分结果向三维空间进行推广,快速建立精细体系域格架,进行储层预测及保存条件分析。结果表明:石臼坨凸起缓坡带紧邻秦南富烃凹陷的主洼,汇烃条件优越;区内控洼长期活动断裂与三角洲砂体共同组成复式输导网络,利于岩性油气藏成藏;缓坡带上的鼻状构造是油气运移的重要方向和轨迹,一旦上倾方向具有封堵条件即可形成油气藏。整体而言,渤海油田石臼坨凸起缓坡带A区块的保存条件及封堵条件良好,是岩性油气藏勘探的有利区带。

致密碎屑岩气藏可压裂性测井评价方法及应用——以松辽盆地王府断陷登娄库组为例

张少龙, 闫建平, 唐洪明, 孙红, 王敏, 董政

2018, Vol.30(3): 133–142    摘要 ( 235 )    PDF (2294 KB) ( 350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80315

松辽盆地王府断陷登娄库组致密碎屑岩气藏隔夹层发育,具有多套气水旋回,压裂开发难度较大。为了实现高效生产,利用登娄库组岩心测试、偶极横波及常规测井等资料,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储层可压裂性敏感参数及各敏感参数权重,并在可压裂级别划分的基础上,建立了针对隔夹层发育的致密碎屑岩气藏薄储层可压裂高度预测方法。研究表明:王府断陷登娄库组致密薄储层可压裂性评价的敏感参数有脆性矿物含量、脆性指数、杨氏模量和泊松比,且脆性矿物含量高、脆性指数大、杨氏模量高、泊松比低的储层段往往可压裂性较好;当综合压裂系数Icr> 0.55时,储层压裂级别为Ⅰ级,适合压裂开发;利用本文建立的方法预测C11井登娄库组压裂高度效果较好,当压裂压力为33.5 MPa时,目的层段压裂高度为7.125 m,且不会造成出水,预测结果与实际压裂结果相符合。研究成果为王府断陷登娄库组及相同类型致密气藏的有效开发提供了技术依据。

油气田开发

近岸水下扇储层构型及剩余油分布模式——以柴达木盆地七个泉油田E31油藏为例

常海燕, 严耀祖, 陈更新, 郭宁, 项燚伟, 杨会洁

2018, Vol.30(3): 143–152    摘要 ( 293 )    PDF (2849 KB) ( 355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80316

为了解决近岸水下扇储层相变快和非均质性强而导致的开发难题,以柴达木盆地七个泉油田E31油藏为例,通过取心井岩性精细描述和分析,结合铸体薄片和测井曲线特征,进行储层构型单元级次划分及多井联合对比,并最大限度地利用密井网动态资料辅助验证,明确了储层构型单元砂体剖面展布特征和规模,建立了各级构型单元的识别特征图版及近岸水下扇内部构型模式。结果表明:目的层E31自下而上可划分为扇根、扇中、扇端亚相,并细分出5个5级构型要素和9个4级构型要素;E31油藏剩余油分布模式包括断层遮挡形成的剩余油、非主流线滞留区的剩余油、不同构型单元间韵律性差别形成的剩余油、坝间低渗缓冲带遮挡形成的剩余油、注采井网不完善形成的剩余油等5种类型。研究结果为七个泉油田进一步挖潜提供了地质依据。

致密砂岩油藏超临界与非超临界CO2驱油特征

尚庆华, 王玉霞, 黄春霞, 陈龙龙

2018, Vol.30(3): 153–158    摘要 ( 199 )    PDF (1466 KB) ( 346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80317

细管驱替实验结果表明陕北某致密砂岩油藏在实施CO2驱时无法达到混相。为了明确非混相驱下CO2超临界性质对驱油贡献的大小及对驱油特征的影响规律,开展了室内超临界和非超临界CO2驱油实验研究。结果表明:CO2超临界性质对驱油具有积极影响,在超临界压力点附近,压力由非超临界过渡到超临界的较小变化会引起驱油特征的明显改变。当累积注入量达到0.5 PV以后,CO2超临界驱油效果明显好于非超临界驱油效果;超临界驱体现优势的阶段主要是CO2注入量为0.5~1.5 PV时,相同条件下采出程度比非超临界驱最高高出约10%。超临界驱和非超临界驱换油率出现高峰的注入时段基本都在注入量约为1 PV时,但前者明显高于后者。总之,无论是在注入性能方面,还是在驱油效率和换油率等方面,超临界驱均优于非超临界驱。

石油工程

火山岩油藏水平井体积压裂产能预测研究

潘有军, 荆文波, 徐赢, 赵嗣君, 李继成, 陶登海

2018, Vol.30(3): 159–164    摘要 ( 226 )    PDF (1229 KB) ( 157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80318

针对影响ND火山岩油藏水平井产能的主要因素不确定,以及常规的水平井产能计算公式预测产能偏高、误差大等问题,依据ND火山岩油藏水平井体积压裂地质、工程及动态数据,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体积压裂后初期产能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单井产能进行归一化处理后,再应用灰色理论累加生成,进而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法预测油井压裂后的初期产能。结果表明:影响体积压裂后初期产能的前4个因素依次为入井砂量、钻遇油层厚度、入井液量、压裂段数;经归一化处理后累加生成并结合多元线性回归预测体积压裂后的初期产能,比传统的直接多元线性回归法预测精度更高。此项研究为类似油藏的水平井产能预测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