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 当期目录

《岩性油气藏》

  •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集团西北地质研究所有限公司
  • 甘肃省石油学会
  • 周  期:双月 出版单位:科学出版社
  • 国际刊号:ISSN 1673-8926
  • 国内刊号:CN 62-1195/TE
  • 编辑出版:《岩性油气藏》编辑部
  • 创刊时间:1989年

刊出日期:2018-03-21

  • 简明目录
  • 带摘要目录
论坛与综述

薄砂体预测的地震沉积学研究方法

刘化清, 苏明军, 倪长宽, 洪忠, 崔向丽, 胡凯峰, 李政阳, 毛俊丽

2018, Vol.30(2): 1–11    摘要 ( 496 )    HTML( ) PDF (52925 KB)  ( 483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80201

风化壳储层分类、特征及油气勘探方向

毛治国, 崔景伟, 綦宗金, 王京红, 苏玲

2018, Vol.30(2): 12–22    摘要 ( 500 )    HTML( ) PDF (19952 KB)  ( 320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80202

油气地质

断裂密集带及附近下生上储式油气富集的控制因素

付广, 王宇鹏

2018, Vol.30(2): 23–29    摘要 ( 319 )    HTML( ) PDF (16892 KB)  ( 93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80203

辫状河单河道砂体接触关系及主控因素分析——以新疆克拉玛依,山西柳林、大同和陕西延安辫状河露头为例

杨有星, 金振奎, 白忠凯, 高永进, 韩淼, 张金虎

2018, Vol.30(2): 30–38    摘要 ( 402 )    HTML( ) PDF (57260 KB)  ( 307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80204

松辽盆地四方坨子地区上白垩统姚家组浅水三角洲实例分析

樊奇, 田继军, 樊太亮, 冯烁, 葛旭, 成赛男

2018, Vol.30(2): 39–49    摘要 ( 398 )    HTML( ) PDF (26720 KB)  ( 302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80205

车镇凹陷沙二段滩坝砂体沉积特征及控制因素

时瑞坤, 高秋菊, 韩小锋, 巴素玉, 师涛, 韩敏

2018, Vol.30(2): 50–57    摘要 ( 295 )    HTML( ) PDF (10770 KB)  ( 93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80206

珠江口盆地中中新世陆架边缘三角洲的类型及控制因素

李文静, 王英民, 何敏, 陈维涛, 徐少华, 卓海腾

2018, Vol.30(2): 58–66    摘要 ( 324 )    HTML( ) PDF (14274 KB)  ( 384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80207

四川盆地西北部栖霞组碳酸盐岩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

关新, 陈世加, 苏旺, 乐幸福, 张浩然

2018, Vol.30(2): 67–76    摘要 ( 351 )    HTML( ) PDF (53496 KB)  ( 386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80208

基于氩气吸附的页岩纳米级孔隙结构特征

朱汉卿, 贾爱林, 位云生, 贾成业, 金亦秋, 袁贺

2018, Vol.30(2): 77–84    摘要 ( 311 )    HTML( ) PDF (13756 KB)  ( 85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80209

技术方法

准噶尔盆地克-百断裂带石炭系内幕储层测井岩性识别

靳军, 王剑, 杨召, 刘金, 季汉成, 贾海波, 张晓刚

2018, Vol.30(2): 85–92    摘要 ( 319 )    HTML( ) PDF (25993 KB)  ( 272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80210

时空域波动方程混合网格有限差分数值模拟

杨哲, 刘威, 胡自多, 王述江, 韩令贺, 王艳香

2018, Vol.30(2): 93–109    摘要 ( 272 )    HTML( ) PDF (29494 KB)  ( 111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80211

孟加拉湾浅层气成藏条件及地震识别技术

左国平, 范国章, 吕福亮, 邵大力

2018, Vol.30(2): 110–119    摘要 ( 301 )    HTML( ) PDF (75373 KB)  ( 194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80212

裂缝对岩石电阻率的影响及其在含气饱和度计算中的应用

刘智颖, 章成广, 唐军, 肖承文

2018, Vol.30(2): 120–128    摘要 ( 299 )    HTML( ) PDF (5589 KB)  ( 409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80213

油气田开发

砂砾岩储层分布非均质性和质量非均质性研究——以克拉玛依油田五2东区克上组为例

曹茜, 王志章, 王野, 张栋梁, 公言杰, 邹开真, 樊太亮

2018, Vol.30(2): 129–138    摘要 ( 319 )    HTML( ) PDF (2298 KB)  ( 329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80214

低渗透油藏CO2驱中后期提效方法研究

马力, 欧阳传湘, 谭钲扬, 王长权, 宋岩, 林飞

2018, Vol.30(2): 139–145    摘要 ( 342 )    HTML( ) PDF (1352 KB)  ( 544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80215

石油工程

元坝高含硫气井油套环空正常起压规律

罗伟, 林永茂, 董海峰, 熊昕东, 张志成

2018, Vol.30(2): 146–153    摘要 ( 284 )    HTML( ) PDF (1284 KB)  ( 442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80216

临兴致密气井井筒积液动态模拟分析

陈欢, 李紫晗, 曹砚锋, 于继飞, 李孟龙

2018, Vol.30(2): 154–160    摘要 ( 285 )    HTML( ) PDF (4125 KB)  ( 314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80217

综合信息

“鄂尔多斯盆地南缘构造特征及演化学术研讨会”在西安成功举办

王建强

2018, Vol.30(2): 161–162    摘要 ( 153 )    HTML( ) PDF (1577 KB)  ( 251 )

论坛与综述

薄砂体预测的地震沉积学研究方法

刘化清, 苏明军, 倪长宽, 洪忠, 崔向丽, 胡凯峰, 李政阳, 毛俊丽

2018, Vol.30(2): 1–11    摘要 ( 496 )    PDF (52925 KB) ( 483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80201

立足砂泥岩薄互层地质背景下厚度小于λ/4(λ为地震子波波长)的单砂体地震储层预测,按照精细地层划分→砂体平面形态分析→砂体厚度预测的研究流程,提出地震沉积学研究思路。除曾洪流等倡导的地震沉积学研究规范涉及的井-震高精度层序格架、地震岩性分析(地震子波相位调整)、地层切片制作等核心研究内容之外,认为以细分岩性为基础的压实校正及古地貌恢复、邻层干涉压制、井-震联动的地层切片浏览、非线性地层切片等技术可准确预测薄砂体平面形态。在精细地层划分方面,地震同相轴的等时性分析技术有助于优选与地质等时界面吻合的同相轴作为层序界面,而基于精细合成记录制作和时深转换的井-震精细对比,可以实现高级层序界面的识别和追踪解释。薄砂层厚度预测方面,除常用的振幅-厚度分析技术和峰值频率技术之外,认为振幅-频率融合和遗传化神经网络技术等综合地震属性预测方法同样可以实现对薄砂体厚度的半定量或定量预测。该方法对准确刻画薄互层中的单砂体具有指导意义。

风化壳储层分类、特征及油气勘探方向

毛治国, 崔景伟, 綦宗金, 王京红, 苏玲

2018, Vol.30(2): 12–22    摘要 ( 500 )    PDF (19952 KB) ( 320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80202

作为一种由风化改造而成的油气储层,风化壳储层具有其特殊性。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全球已发现的风化壳储层,界定了风化壳储层的内涵,提出了三级分类方案,梳理了其全球分布及特征。认为风化壳储层可以分为隆升风化型和基岩风化型,在全球不同地区和层系上均有分布;岩性几乎包括了碎屑岩、碳酸盐岩、岩浆岩及变质岩的所有岩石类型,表现出明显的多样性;储集空间类型复杂多样,孔隙(洞)型、裂缝型、孔缝复合型等均有发育;不同岩性的风化壳具有较独特的纵向结构和微观组构,纵向上形成了不同的层次结构和储集空间组合;平面上形成区域性分布的大型油气藏。中国含油气盆地的多旋回叠合发育了多期大中型不整合面,风化壳储层分布广泛,油气勘探潜力大;东部断陷—坳陷型叠合盆地风化壳油气勘探应以基岩风化型为主,中西部克拉通—前陆型叠合盆地风化壳油气勘探应以隆升风化型为主。

油气地质

断裂密集带及附近下生上储式油气富集的控制因素

付广, 王宇鹏

2018, Vol.30(2): 23–29    摘要 ( 319 )    PDF (16892 KB) ( 93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80203

为研究断裂密集带及附近下生上储式油气分布规律,在断裂密集带内部结构类型及成因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断裂密集带及附近油气分布与成藏条件之间的关系,对断裂密集带及附近下生上储式油气富集的控制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断裂密集带及附近下生上储式油气富集主要受3个因素的控制:①断裂密集带边界断裂是否为油源断裂控制着断裂密集带及附近油气是否聚集,如果边界为油源断裂,断裂密集带及附近油气聚集,否则无油气聚集;②断裂密集带内部结构类型控制着油气在断裂密集带及附近的富集程度,背形断裂密集带及附近油气聚集,而单斜形和向形断裂密集带及其附近油气较少;③边界断裂与盖层之间的配置关系控制着油气在断裂密集带及附近的聚集层位,盖层封闭区内,油气在断裂密集带及附近盖层之下聚集,反之则在其盖层上下聚集。因此,断裂密集带及附近下生上储式油气勘探应着重考虑以上3个主要因素。

辫状河单河道砂体接触关系及主控因素分析——以新疆克拉玛依,山西柳林、大同和陕西延安辫状河露头为例

杨有星, 金振奎, 白忠凯, 高永进, 韩淼, 张金虎

2018, Vol.30(2): 30–38    摘要 ( 402 )    PDF (57260 KB) ( 307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80204

为了解决辫状河单河道砂体接触类型及控制因素不清等问题,采用野外辫状河露头剖面观察实测的方法,并结合钻井和地震资料,对辫状河单期河道砂体接触关系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辫状河砂体接触关系可以分为3类,包括侵蚀接触型、局部接触型和不接触型。这3种类型砂体在分布形式、泥岩夹层发育程度、储集物性和含油气性差异等方面均具有明显的不同。沉积相带对河道砂体接触关系具有控制作用。近源砾质辫状河沉积地形坡度较陡,水体能量高,河道砂体接触关系以侵蚀接触型为主;远源砾质辫状河道砂体接触关系以局部接触型为主;砂质辫状河道砂体接触关系以不接触型为主。基准面升降变化对河道砂体接触关系具有一定影响,当va与vs的比值较低时,河道砂体接触关系以侵蚀接触型为主;当va与vs的比值中等时,河道砂体以局部接触型为主;当va与vs的比值较高时,河道砂体接触关系以不接触型为主。研究结果对指导油田开发阶段井网部署和提高采收率均具有指导作用。

松辽盆地四方坨子地区上白垩统姚家组浅水三角洲实例分析

樊奇, 田继军, 樊太亮, 冯烁, 葛旭, 成赛男

2018, Vol.30(2): 39–49    摘要 ( 398 )    PDF (26720 KB) ( 302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80205

松辽盆地四方坨子地区是吉林油田近年提储增效的主力区块,但上白垩统姚家组勘探长期未获得突破。基于147口探井和300口开发井资料,重点结合25口井岩心观察,以岩石学特征、沉积构造分析和地震切片为手段,结合现代沉积分析,探讨了该区上白垩统姚家组浅水三角洲的形成背景、沉积特征和勘探潜力。结果表明,姚家组可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SQY1与SQY2+3)和6个四级层序(RST)。姚家组沉积期,研究区古坡度小于3°、古水深小于20 m、干热的古气候与东部敞盆的古地理格局,促成发育浅水三角洲—滨浅湖—半深湖沉积体系。其浅水三角洲具备牵引流和“源近流短”的沉积特征,发育强水动力沉积构造,表现为毯式三角洲形态和叠瓦状加积地震反射。结合赣江和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实例认为,该区浅水三角洲发育的大规模湖盆中心薄层砂体,具有“平面长距离推进,垂向多期广覆式叠置”的特征,该认识对松辽盆地南部坳陷区隐蔽油气藏勘探具有参考价值。

车镇凹陷沙二段滩坝砂体沉积特征及控制因素

时瑞坤, 高秋菊, 韩小锋, 巴素玉, 师涛, 韩敏

2018, Vol.30(2): 50–57    摘要 ( 295 )    PDF (10770 KB) ( 93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80206

车镇凹陷沙二段沉积时期发育了一定规模的滩坝砂体,对于其沉积迁移规律等的认识不够深入,制约了滩坝砂油藏的精细勘探开发进程。为了进一步明确研究区滩坝砂体的沉积迁移规律,在充分利用岩心、录井、测井及相关测试资料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滩坝砂体的沉积特征及控制因素。结果表明:车镇凹陷沙二段滩坝砂体以岩屑长石砂岩为主,粒度概率曲线以反映波浪作用的跳跃加悬浮式和两段跳跃加悬浮式为主;滩坝砂体沉积构造类型多样,主要发育反映波浪作用的浪成沙纹交错层理和沙纹交错层理、反映强水动力作用的平行层理,以及反映生物作用的生物钻孔和生物扰动构造;滩坝砂体主要为原地改造型,垂向上主要发育反粒序特征明显的坝砂和相序不明显的滩砂,局部地区发育由于波浪作用改造不彻底而形成的正粒序或复合相序;断层活动控制了滩坝砂体的沉积迁移规律,波浪作用控制了原地改造型滩坝的发育,物源供给控制了滩坝砂体的发育规模;整体上,车镇凹陷沙二段滩坝砂体具有“漫湖”沉积特征,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均中等偏低。研究结果可为车镇凹陷沙二段滩坝砂油藏的进一步勘探开发提供参考。

珠江口盆地中中新世陆架边缘三角洲的类型及控制因素

李文静, 王英民, 何敏, 陈维涛, 徐少华, 卓海腾

2018, Vol.30(2): 58–66    摘要 ( 324 )    PDF (14274 KB) ( 384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80207

陆架边缘三角洲研究对于区域水动力条件分析及深水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运用二维、三维地震数据及测井曲线等,通过地震剖面内部层序划分、平面属性与切片提取分析、测井相解释等手段,在中中新世晚期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珠二坳陷识别出可容空间驱动的河控、浪控及河流-波浪交互作用3种类型的陆架边缘三角洲。陆架边缘三角洲的发育规模受相对海平面变化的影响,形成位置与高位体系域背景下水道的发育位置相关。珠江口盆地中中新世陆架边缘三角洲物性较好,储盖组合良好,具有一定的油气勘探潜力。

四川盆地西北部栖霞组碳酸盐岩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

关新, 陈世加, 苏旺, 乐幸福, 张浩然

2018, Vol.30(2): 67–76    摘要 ( 351 )    PDF (53496 KB) ( 386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80208

四川盆地西北部中二叠统栖霞组已成为近期重点及热点勘探领域之一。针对该地区栖霞组碳酸盐岩储层特征和主控因素不清的问题,通过露头及岩心观测、岩石薄片鉴定、储层物性测试等方法,系统分析了栖霞组储层岩石学、储集空间及物性特征,并利用三维地震资料,通过古地貌恢复,讨论了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结果表明:栖霞组储集层岩石类型主要为晶粒白云岩、豹斑状灰岩/白云岩以及少量颗粒灰岩;储集空间以晶间孔、晶间溶孔为主,溶孔(洞)及裂缝次之,具有中—低孔渗特征,其中中—粗晶白云岩储层物性最佳。栖霞组储层分布受沉积相和沉积古地貌控制,其中台缘滩、台内滩等高能沉积相带是储层形成的物质基础;沉积古地貌高地不但控制了高能相带的分布,而且还有利于后期白云石化作用和溶蚀作用的发生。位于栖霞组沉积古地貌高地的中坝—双鱼石构造带,台缘滩相白云岩储层发育,是该区最重要的勘探区带。在该区首次提出的沉积古地貌控制优质储层分布这一重要认识为该区储层地震预测提供了新的思路。

基于氩气吸附的页岩纳米级孔隙结构特征

朱汉卿, 贾爱林, 位云生, 贾成业, 金亦秋, 袁贺

2018, Vol.30(2): 77–84    摘要 ( 311 )    PDF (13756 KB) ( 85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80209

为了研究页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以川南地区龙马溪组页岩为研究对象,应用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定性描述页岩镜下孔隙形态及确定其类型,创新使用低温氩气(Ar)吸附实验测量页岩样品的比表面积、孔体积以及孔径分布,实现了页岩小于100 nm(纳米级)孔隙的连续测量,并根据FrenkelHalsey-Hill(FHH)模型研究了页岩孔隙结构的分形特征,探讨了有机质对页岩孔隙结构及分形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川南地区龙马溪组页岩储层主要发育有机质孔、粒间孔及粒内孔,并以有机质孔为主。Ar吸附等温线表明,纳米级孔隙以狭缝型为主,孔径主体分布在10 nm以下的微孔和介孔中,呈“三峰”特征,微孔主要集中在0.6~0.9 nm以及1.8~2.0 nm,介孔主要集中在4.0~5.0 nm。纳米级孔隙分形维数为2.55~2.64,表现出较强的非均质性。有机碳(TOC)含量控制了页岩纳米级孔隙的发育,TOC含量的增加使得页岩中微孔及其所占比例增高,分形维数增大,孔隙结构趋于复杂,有利于页岩储层吸附能力的增强。该研究成果对川南地区龙马溪组页岩储层纳米级孔隙结构特征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方法

准噶尔盆地克-百断裂带石炭系内幕储层测井岩性识别

靳军, 王剑, 杨召, 刘金, 季汉成, 贾海波, 张晓刚

2018, Vol.30(2): 85–92    摘要 ( 319 )    PDF (25993 KB) ( 272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80210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克—百断裂带上盘石炭系内幕储层火山岩岩性复杂,常规测井解释难以满足岩性精细识别的要求。在岩石分类及命名的基础上,采用“先成分识别、后结构区分”层次分解思路,通过常规测井系列构建参数M[(Δtf-Δt)/(ρb-ρf)]与N[(φNf-φN)/(ρb-ρf)]及其和GR,Rt/Rxo相互之间的交会图版,并辅以成像测井(FMI),对该区石炭系内幕储层进行了测井岩性综合识别。结果发现,N-GR交会图可有效区分火山岩与沉积岩;N-M交会图可识别基性与中性火山岩;GR-Rt/Rxo交会图结合成像测井图版可进一步区分火山熔岩、火山碎屑岩与次火山岩。通过18口井的岩心薄片鉴定检验,符合率为89%。从而建立了克—百断裂带石炭系内幕储层火山岩岩性识别技术流程,这对加大火山岩油藏勘探具有重要的价值。

时空域波动方程混合网格有限差分数值模拟

杨哲, 刘威, 胡自多, 王述江, 韩令贺, 王艳香

2018, Vol.30(2): 93–109    摘要 ( 272 )    PDF (29494 KB) ( 111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80211

传统2 M阶有限差分格式(Tradtional 2 Mth-order Finite-Difference Schemes,T2 M-FD)和时空域2 M阶有限差分格式(Time-Space Domain 2 Mth-order Finite-difference,TS2 M-FD)均是目前应用较普遍且具代表性的高精度有限差分方法。T2 M-FD仅基于空间域频散关系求解差分系数,模拟精度较低。TS2 M-FD基于时空域频散关系和平面波理论求解差分系数,模拟精度较高。T2 M-FD和TS2 MFD的差分格式相同,都是只利用常规直角坐标系中坐标轴上的网格点差分近似波动方程中的Laplace算子,而没能充分利用旋转直角坐标系中距离差分中心点更近的网格点来进一步提高模拟精度。本次研究提出利用常规直角坐标系和旋转直角坐标系中的网格点一起差分近似波动方程中的Laplace算子,并将Laplace算子表示为常规直角坐标系中M个Laplace算子和旋转直角坐标系中N个Laplace算子的加权平均,构建出一种新的混合2 M+N型有限差分格式(M2 M+N-FD)。推导出M2 M+N-FD基于时空域频散关系和平面波理论的差分系数计算方法,进行频散及稳定性分析。频散分析表明:与T2 M-FD和TS2 M-FD相比,M2 M+N-FD能更有效地压制数值频散,模拟精度更高。稳定性分析表明:M2 M+N-FD和TS2 M-FD的稳定性基本相当,比T2 M-FD的稳定性强。最后,利用M2 M+N-FD进行均匀介质和层状介质模型的数值模拟试验,并将其推广应用于Marmousi模型的逆时偏移,高精度的数值模拟结果和偏移成像质量证明了M2 M+N-FD的优越性和普遍适用性。

孟加拉湾浅层气成藏条件及地震识别技术

左国平, 范国章, 吕福亮, 邵大力

2018, Vol.30(2): 110–119    摘要 ( 301 )    PDF (75373 KB) ( 194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80212

为了有效识别和预测孟加拉湾浅层气的分布规律,在弄清浅层气的成因、特点、油气成藏条件(浅层气类型、生储盖等)的基础上,通过对某三维地震资料解释,分析浅层气地震响应特征,明确浅层气的地震识别方法。结果表明,孟加拉湾浅层气为深水沉积中自生自储的构造-岩性复合型气藏,具有亮点、相位反转和低频等3种典型地震反射特征。在三维工区应用地震亮点技术、远近道振幅比较法、相位属性、频率属性、叠前AVO等技术方法进行了浅层气识别,预测成果与钻井结果吻合较好,为快速高效识别浅层气提供了技术依据。

裂缝对岩石电阻率的影响及其在含气饱和度计算中的应用

刘智颖, 章成广, 唐军, 肖承文

2018, Vol.30(2): 120–128    摘要 ( 299 )    PDF (5589 KB) ( 409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80213

裂缝性致密砂岩储层含气饱和度计算的准确性取决于岩石电阻率测量值的可靠程度,而岩石电阻率的测量值又受控于裂缝的导电性、产状、宽度和密度等参数。因此,研究裂缝对岩石电阻率测量值的影响是正确建立致密砂岩储层含气饱和度计算公式的基础。在数值模拟基础上详细观察裂缝的导电性、产状、宽度和密度等参数对岩石电阻率测量值的影响,通过岩电实验对数值模拟结果进行检验,提出了一个适用于裂缝性致密砂岩储层含气饱和度计算的归一化岩石电阻率公式,改进了目前常用的双重孔隙介质模型。最后,将改进的双重孔隙介质模型用于塔里木盆地克深地区裂缝性致密砂岩储层的含气饱和度计算。计算结果表明,改进的双重孔隙介质模型符合克深地区岩石裂缝内含气饱和度高的特点,且与试油结论吻合度更高。

油气田开发

砂砾岩储层分布非均质性和质量非均质性研究——以克拉玛依油田五2东区克上组为例

曹茜, 王志章, 王野, 张栋梁, 公言杰, 邹开真, 樊太亮

2018, Vol.30(2): 129–138    摘要 ( 319 )    PDF (2298 KB) ( 329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80214

克拉玛依油田五2东区克上组为扇三角洲砂砾岩储层,砂体叠置关系复杂、储层非均质性严重,部分井组注水效果差。综合该区岩心、测井和实验室分析化验资料,对储层的分布和质量非均质性进行了定性分析和精细定量表征;并在相控约束下,利用熵权法计算综合非均质指数进行评价;最后将分析结果与实际生产数据相结合,总结出储层分布和质量非均质性对实际注采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砂层组层间质量非均质性中等;层内渗透率以正韵律、复合正韵律和均质韵律为主,质量非均质性较强;平面上在相控约束下的同一砂体内部,储层质量非均质性表现为中等到强。垂向上S5和S1砂层组内部中厚层砂体组合分层多,其余各砂层组表现为孤立单砂体形式;平面上砂体的分布整体受沉积微相控制。储层分布非均质性是造成注采不见效的原因,储层质量非均质性则导致注采见效难,效果差,该结论对油藏下一步调整注采井网和注采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低渗透油藏CO2驱中后期提效方法研究

马力, 欧阳传湘, 谭钲扬, 王长权, 宋岩, 林飞

2018, Vol.30(2): 139–145    摘要 ( 342 )    PDF (1352 KB) ( 544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80215

为了解决低渗透油藏CO2开发中后期因方向性气窜造成的开井时率低、整体开发效果差及存在安全隐患等问题,通过采用数值模拟和室内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防控气窜、保障油井生产时率等技术方法展开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周期注气、轮注轮采、连续注气等方式,水气交替方式CO2气体波及较均匀,提高采收率效果更佳;月度CO2注采比为1.7~1.8时,能同时兼顾保持混相能力和防止气窜,提高降水增油效果;针对油井的气窜特征,制定不同的流压控制标准,可最大程度地发挥CO2驱的作用;通过周期采油方式来调整压力场变化,既可增加油气接触频率而促进混相,又可扩大CO2波及体积,且一类见气井的周期采油效果要好于三类见气井的周期采油效果以及连续采油方式的采油效果;通过调整注采比控制合理生产压差,安装井口控套阀和设置井口单井罐定期泄压等措施,有效地保障了安全生产。研究结果可为吉林油田及国内其他同类地区开展CO2驱试验与推广提供参考。

石油工程

元坝高含硫气井油套环空正常起压规律

罗伟, 林永茂, 董海峰, 熊昕东, 张志成

2018, Vol.30(2): 146–153    摘要 ( 284 )    PDF (1284 KB) ( 442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80216

对于元坝这种高含硫并于近期大幅度提产的气井来讲,温度效应引起的环空压力也是一类不容忽视的井筒安全威胁。首先结合元坝气井产水并且产气中含非烃成分的实际生产情况,建立了考虑非烃校正的气液两相流井筒温度、压力计算模型和温度效应引起环空压力预测模型,通过实例计算和参数敏感性分析获得了油套环空正常起压规律,并提出了相应的环空压力控制措施。然后通过不同产气量和产水量情形的模拟计算,建立了油套环空起压类型判断图版,并将该图版进行了现场应用,实现了元坝3口重点井的起压类型判断。结果表明:降低环空流体热膨胀系数、提高环空流体等温压缩系数和油套管变形系数都是控制环空压力的有效方法;投产初期预留一定环空气腔高度有利于降低环空压力。

临兴致密气井井筒积液动态模拟分析

陈欢, 李紫晗, 曹砚锋, 于继飞, 李孟龙

2018, Vol.30(2): 154–160    摘要 ( 285 )    PDF (4125 KB) ( 314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80217

临兴致密砂岩气田低产积液井数量呈逐渐上升趋势,由于实测数据的缺失导致井筒积液预测困难,严重影响了气井的正常生产和经济效益。为了揭示致密气井井筒积液的变化过程,以临兴先导试验区致密气井为研究对象,结合气田生产管柱特点和井筒压力测试数据,建立了一套适用于临兴致密气田井筒积液的动态预测方法。应用结果表明,积液动态预测方法能够模拟致密气井井筒积液的动态物理过程,定量计算气井井筒的积液量和积液高度。该方法较好地解决了临兴致密气田井筒积液规律预测的难题,对临兴致密气田的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综合信息

“鄂尔多斯盆地南缘构造特征及演化学术研讨会”在西安成功举办

王建强

2018, Vol.30(2): 161–162    摘要 ( 153 )    PDF (1577 KB) ( 251 )

“盆山关系”是地质学研究中的重大科学命题。近年来,随着鄂尔多斯盆地油气资源和秦岭矿产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彰显了这一地区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中国石油学会盆地分析学组和构造学组以学术研讨会为平台,召集“产、学、研”各路专家,对鄂尔多斯盆地南缘构造特征及演化积极开展学术研讨。鄂尔多斯盆地南缘构造特征及演化是打开秦岭造山带和鄂尔多斯盆地之间关系的一把钥匙,这次研讨会集中展示了这一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对明确下一步的研究方向和资源的可持续开发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