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 当期目录

《岩性油气藏》

  •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集团西北地质研究所有限公司
  • 甘肃省石油学会
  • 周  期:双月 出版单位:科学出版社
  • 国际刊号:ISSN 1673-8926
  • 国内刊号:CN 62-1195/TE
  • 编辑出版:《岩性油气藏》编辑部
  • 创刊时间:1989年

刊出日期:2018-09-14

  • 简明目录
  • 带摘要目录
油气地质

渤中凹陷石南陡坡带东三段源汇体系定量表征

杜晓峰, 王清斌, 庞小军, 代黎明, 张参

2018, Vol.30(5): 1–10    摘要 ( 401 )    HTML( ) PDF (3838 KB)  ( 409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80501

四川盆地长宁龙马溪组页岩赋存空间及含气规律

沈瑞, 胡志明, 郭和坤, 姜柏材, 苗盛, 李武广

2018, Vol.30(5): 11–17    摘要 ( 380 )    HTML( ) PDF (10471 KB)  ( 576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80502

前陆盆地隆后坳陷区湖底扇沉积特征及主控因素——以塔北轮南地区三叠系为例

仲米虹, 唐武

2018, Vol.30(5): 18–28    摘要 ( 390 )    HTML( ) PDF (11908 KB)  ( 444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80503

湘西北复杂构造区下寒武统页岩含气性及主控因素分析——以慈页1井为例

孟凡洋, 陈科, 包书景, 李浩涵, 张聪, 王劲铸

2018, Vol.30(5): 29–39    摘要 ( 530 )    HTML( ) PDF (11104 KB)  ( 507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80504

酒西盆地老君庙构造白杨河组间泉子段储层孔隙结构特征

张世铭, 张小军, 郑联勇, 王朴, 苟迎春, 吴梁宇

2018, Vol.30(5): 40–50    摘要 ( 360 )    HTML( ) PDF (47354 KB)  ( 542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80505

延长油气区页岩气可采系数标定研究

刘刚, 赵谦平, 刘超, 孙建博, 尹锦涛

2018, Vol.30(5): 51–58    摘要 ( 310 )    HTML( ) PDF (1602 KB)  ( 332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80506

技术方法

基于EEMD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方法

杨应, 杨巍, 朱仕军

2018, Vol.30(5): 59–67    摘要 ( 394 )    HTML( ) PDF (4881 KB)  ( 416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80507

复杂区分层约束近地表建模方法及应用

王孝, 刘文卿, 曾华会, 杨维

2018, Vol.30(5): 68–73    摘要 ( 333 )    HTML( ) PDF (2901 KB)  ( 372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80508

柴西南地区岩性油藏地震评价关键技术方法

陈国文, 沈亚, 袁云超, 韩冰, 李艳明, 杨泰

2018, Vol.30(5): 74–81    摘要 ( 221 )    HTML( ) PDF (8348 KB)  ( 364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80509

基于KT模型流体替换的岩石物理参数反演方法

彭达, 肖富森, 冉崎, 谢冰, 陈骁, 张福宏, 陈康, 许翔

2018, Vol.30(5): 82–90    摘要 ( 419 )    HTML( ) PDF (2723 KB)  ( 467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80510

油气田开发

砂砾岩储层孔隙结构模态控制下的剩余油分布——以克拉玛依油田七东1区克下组为例

印森林, 陈恭洋, 陈玉琨, 吴小军

2018, Vol.30(5): 91–102    摘要 ( 222 )    HTML( ) PDF (20503 KB)  ( 348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80511

杏六区东部分流河道砂体渗流单元组合及水淹模式

吕端川, 林承焰, 任丽华, 宋金鹏, 狄喜凤

2018, Vol.30(5): 103–108    摘要 ( 245 )    HTML( ) PDF (12153 KB)  ( 456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80512

砾岩油藏水驱开发潜力分级评价

王振鹏, 陈民锋, 尹承哲

2018, Vol.30(5): 109–115    摘要 ( 471 )    HTML( ) PDF (4735 KB)  ( 459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80513

透镜体低渗透岩性油藏合理井网井距研究

陶帅, 郝永卯, 周杰, 曹小朋, 黎晓舟

2018, Vol.30(5): 116–123    摘要 ( 371 )    HTML( ) PDF (29856 KB)  ( 279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80514

特高含水后期油藏细分注水界限研究——以胜利油田整装油藏为例

赖书敏

2018, Vol.30(5): 124–130    摘要 ( 423 )    HTML( ) PDF (1528 KB)  ( 453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80515

石油工程

改进型HV高强度凝胶堵水体系的应用

任晓娟, 李晓骁, 鲁永辉, 王宁

2018, Vol.30(5): 131–137    摘要 ( 350 )    HTML( ) PDF (18711 KB)  ( 294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80516

水平压裂裂缝形成机理及监测——以七里村油田为例

张洪, 孟选刚, 邵长金, 代晓旭, 余浩, 李相方

2018, Vol.30(5): 138–145    摘要 ( 85 )    HTML( ) PDF (1884 KB)  ( 423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80617

三层油藏水驱后转聚驱的试井解释方法

曾杨, 康晓东, 唐恩高, 未志杰, 程时清

2018, Vol.30(5): 146–153    摘要 ( 285 )    HTML( ) PDF (1554 KB)  ( 396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80518

泡沫混排携砂解堵机理及影响因素

景紫岩, 张佳, 李国斌, 竺彪, 韩国庆, 刘双双

2018, Vol.30(5): 154–160    摘要 ( 740 )    HTML( ) PDF (1513 KB)  ( 469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80519

致密气藏压裂水平井产能计算方法

王新杰

2018, Vol.30(5): 161–168    摘要 ( 353 )    HTML( ) PDF (2471 KB)  ( 514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80520

油气地质

渤中凹陷石南陡坡带东三段源汇体系定量表征

杜晓峰, 王清斌, 庞小军, 代黎明, 张参

2018, Vol.30(5): 1–10    摘要 ( 401 )    PDF (3838 KB) ( 409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80501

为解决渤中凹陷石南陡坡带东三段砂砾岩储层分布等问题,利用三维地震、钻井、分析化验等资料,对东三段源汇体系中形成砂砾岩的关键要素进行了定量表征。结果表明:①东三段储层主要为扇三角洲砂砾岩,其物源区母岩岩性多样,南部母岩主要为中生界火山岩;西北部母岩为火山岩、碳酸盐岩和花岗岩。②物源区发育5个面积大、延伸远的陡坡沟谷体系,输送了大量的砂砾岩沉积物。③东三段的沉积古地形以断槽型为主,由西向东,断层呈分段式活动,造成了物源和沉积区的差异升降。④砂砾岩的延伸距离与湖平面的升降呈此消彼长的关系,湖平面离物源越近,砂砾岩延伸越近;反之,砂砾岩延伸距离越远。该认识可为断陷盆地陡坡带的砂砾岩储层评价提供依据。

四川盆地长宁龙马溪组页岩赋存空间及含气规律

沈瑞, 胡志明, 郭和坤, 姜柏材, 苗盛, 李武广

2018, Vol.30(5): 11–17    摘要 ( 380 )    PDF (10471 KB) ( 576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80502

四川盆地长宁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广泛发育,该地区页岩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及全尺度孔径分布特征尚不明确,运用聚焦离子束扫描电镜、高压压汞、低温氮吸附及低温CO2吸附等实验技术,以宁203井为例,研究了龙马溪组下部页岩储层的孔隙结构特征,并建立了一套页岩纳—微米全尺度孔径分布测试分析方法。该方法利用气体吸附法和高压压汞法获得第1孔径分布数据和第2孔径分布数据,通过对2种方法获得的重复部分孔径分布数据进行差异性分析,并根据分析判断结果获取处理后的孔径为3.7~200.0 nm的分布数据,再结合2种方法获得的不重复部分的孔径分布数据,从而可以计算微孔、介孔和宏孔在整个岩石样品中的占比,获得岩石样品全尺度孔径分布数据。结果表明:该区龙马溪组下部页岩孔隙结构复杂,“墨水瓶”状细颈孔隙大量存在,微孔与中孔、大孔相互连通,但孔喉细小,连通性较差;介孔和微孔占比超过80%。直径> 15 nm的孔喉中主要为游离气,直径< 2 nm的孔喉中主要为吸附气。

前陆盆地隆后坳陷区湖底扇沉积特征及主控因素——以塔北轮南地区三叠系为例

仲米虹, 唐武

2018, Vol.30(5): 18–28    摘要 ( 390 )    PDF (11908 KB) ( 444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80503

为了揭示前陆盆地隆后坳陷区湖底扇沉积特征及主控因素,利用岩心、分析化验、钻测井及三维地震资料,采用“点-线-面”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研究塔北轮南地区中三叠统克拉玛依组TⅡ油组的湖底扇沉积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发育富砂型湖底扇,其岩性以砾质粗砂岩、含砾粗砂岩以及中粗砂岩为主,垂向上见鲍马序列,递变层理、块状层理以及变形层理发育,测井曲线则具有微齿化线型-箱型或钟形-微齿化线型的组合特征,地震剖面上对应于中强振幅高连续或中强振幅透镜状或短轴状地震反射,均方根振幅属性可见典型的下切弯曲水道。同时,识别出3种亚相、5种微相类型,其中内扇亚相发育补给水道和堤岸微相,中扇亚相发育辫状水道和水道间微相,外扇亚相发育远源浊积岩。区内湖底扇分布在南部坡折带之下,发育多条典型的补给水道,辫状水道连片展布,水道间零星分布。本区湖底扇具备滑塌重力流的成因机制,是西北部和东北部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砂体堆积坡度过陡重力失稳下切形成补给水道,并经补给水道搬运堆积于深水环境形成的,其发育受到了前陆盆地幕式构造活动、古地貌以及物源供给等多个因素的控制,其中构造活动是湖底扇发育的诱因,古地貌影响其平面分布,物源供给则决定了湖底扇的岩性、物性和规模。

湘西北复杂构造区下寒武统页岩含气性及主控因素分析——以慈页1井为例

孟凡洋, 陈科, 包书景, 李浩涵, 张聪, 王劲铸

2018, Vol.30(5): 29–39    摘要 ( 530 )    PDF (11104 KB) ( 507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80504

我国南方地区广泛发育厚度大、有机质含量高的下寒武统海相页岩,但影响页岩含气性的主控因素仍不明确。湘西北复杂构造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页岩沉积厚度大且埋深适中,在优选出的慈利景龙桥向斜内钻探的页岩气参数井——慈页1井,富有机质泥页岩厚度为149 m,对岩心进行取样,并开展了总有机碳含量、镜质体反射率、矿物成分、储集物性等测试分析,揭示了牛蹄塘组页岩总有机碳质量分数平均为4.83%,底部总有机碳质量分数大于3.0%的连续优质页岩厚达37 m,页岩镜质体反射率(Ro)平均为3.28%。采用岩心直接解吸法测得牛蹄塘组页岩总含气质量体积为0.859 m3/t,天然气成分中甲烷质量分数平均为78.23%。通过分析湘西北慈利地区构造演化特征,并将慈页1井与周边钻遇的下寒武统页岩钻井关键参数进行对比,阐明影响湘西北地区下寒武统页岩含气性的主控因素为构造保存条件和页岩演化程度。南方雪峰山隆起、黄陵背斜和汉南古陆等古隆起周缘基底稳定,构造保存条件较好,页岩成熟度相对较低,是未来复杂构造区页岩气勘探的重点地区。

酒西盆地老君庙构造白杨河组间泉子段储层孔隙结构特征

张世铭, 张小军, 郑联勇, 王朴, 苟迎春, 吴梁宇

2018, Vol.30(5): 40–50    摘要 ( 360 )    PDF (47354 KB) ( 542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80505

酒西盆地老君庙构造渐新统白杨河组间泉子段储层具有含水率高、驱油效率低的特点,明确储层孔隙结构特征成为提高油气采收率的关键。综合应用铸体薄片观察、扫描电镜分析、毛管压力测试等方法,对老君庙构造白杨河组间泉子段碎屑岩储层的孔隙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储层岩性主要为岩屑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具有岩屑含量高、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均低的特征;储集空间以残余粒间孔、粒间溶孔为主;按孔隙结构特征将储层分为4类,其中Ⅰ和Ⅱ类储层物性相对较好,渗透率均大于10 mD,毛管压力曲线有明显平台,偏粗歪度;孔隙结构特征参数中反映孔喉集中程度和粗喉道所占比例的参数与物性有较好的正相关关系;间泉子段L层为碱性成岩环境,粒间有较多的黏土矿物和方解石胶结物,局部胶结作用较弱的井段物性较好,M层酸性成岩环境抑制了胶结作用,使部分原生孔隙得以保存,同时酸性流体的溶蚀作用促进了M层优质储层的形成。研究结果可为油田后期有效开发提供地质依据。

延长油气区页岩气可采系数标定研究

刘刚, 赵谦平, 刘超, 孙建博, 尹锦涛

2018, Vol.30(5): 51–58    摘要 ( 310 )    PDF (1602 KB) ( 332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80506

在勘探开发程度较低的页岩气区块,可采系数标定成为区块开展页岩气可采资源量评价工作的重要方法,然而国内目前尚未对页岩气可采系数标定进行系统研究。为填补国内页岩气可采系数标定研究的技术缺失,以延长油气区页岩气区块作为研究对象,结合研究区当前勘探特征,综合选取出3种适用于当前页岩气勘探程度的页岩气标定方法(类比法、参数加权法和等温吸附法),根据3种方法在实际区块的可靠度分析进行特尔菲加权,获取区块准确的页岩气可采系数,最终探究出适合页岩气低勘探程度条件的区块可采系数标定方法。应用延长油气区页岩气勘探成果和认识对页岩气可采系数标定方法进行了实际应用,最终得到延长油气区页岩气中生界可采系数为0.132,上古生界可采系数为0.201。该方法对延长油气区页岩气的深入勘探开发具有指导作用,同时可为国内类似页岩气区块的可采资源量评价研究提供技术借鉴。

技术方法

基于EEMD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方法

杨应, 杨巍, 朱仕军

2018, Vol.30(5): 59–67    摘要 ( 394 )    PDF (4881 KB) ( 416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80507

划分不同级次的层序界面以及识别其内部的沉积旋回类型是层序地层分析的重要基础。测井信号是不同周期的地层旋回信息的叠合,通过时频分析方法可将测井数据内隐藏的地层旋回性信息拓展到不同的频带内,进而进行不同级次层序界面的划分以及旋回类型的判别。利用总体经验模态分解(Ensembl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EEMD)方法对测井数据进行分解,得到不同频带的本征模态分量,结合Hilbert变换获取各分量的频率特征。最后根据各分量的周期性波动和频率变化特征与不同沉积旋回类型以及各级层序界面之间的对应关系划分地层层序。在东营凹陷沙三段的应用中表明,该方法适用于短期、中期、长期基准面旋回的划分,为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提供了新思路。

复杂区分层约束近地表建模方法及应用

王孝, 刘文卿, 曾华会, 杨维

2018, Vol.30(5): 68–73    摘要 ( 333 )    PDF (2901 KB) ( 372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80508

随着油气勘探程度的不断深入,岩性和低幅度构造越来越重要。就低幅度构造而言,除地层岩性固有因素外,长波长静校正是影响低幅度构造描述的关键因素。产生长波长静校正的主要原因是复杂地表区近地表速度结构建立的精度不够及降速层底界面的空间形态刻画不准。因此,采用分层约束的建模思路,首先用微测井资料建立低速层模型,然后用小折射、VSP资料联合建立降速层模型,获得全局寻优非线性层析反演的初始模型,进行分层约束层析反演近地表建模,建立高精度的近地表速度结构。基于VSP及实测井深约束,采用协克里金方法优化降速层底界面的空间形态。通过以上2种策略,很好地解决了复杂地表区长波长静校正问题,在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X地区岩性油气藏勘探中取得了很好的应用实效。

柴西南地区岩性油藏地震评价关键技术方法

陈国文, 沈亚, 袁云超, 韩冰, 李艳明, 杨泰

2018, Vol.30(5): 74–81    摘要 ( 221 )    PDF (8348 KB) ( 364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80509

柴西南地区剩余油气资源巨大,是岩性油藏勘探的重要领域,但由于岩性油藏勘探起步晚、其形成的地质背景和成藏关键因素研究不够深入,制约了岩性油藏勘探进展。近年来,围绕柴西南富烃生油凹陷,加强基础研究,整体认识,精细评价,深入系统开展岩性油藏形成的地质背景和岩性圈闭的识别等研究工作,充分利用柴西南大面积三维连片地震资料开展精细构造解释和精细储层预测,明确了扎哈泉为岩性油藏勘探的有利区带,圈定了有利相带和落实了优质砂体分布,并准确预测“甜点”分布区,发现和落实了柴达木盆地首个亿吨级岩性油藏规模储量区。通过扎哈泉岩性油藏勘探实践,探索形成一套适用于柴西南地区岩性油藏地震勘探评价思路和技术方法,对深化柴西南地区岩性油藏立体勘探具有指导作用。

基于KT模型流体替换的岩石物理参数反演方法

彭达, 肖富森, 冉崎, 谢冰, 陈骁, 张福宏, 陈康, 许翔

2018, Vol.30(5): 82–90    摘要 ( 419 )    PDF (2723 KB) ( 467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80510

岩石物理模型中包含了很多不同的岩石物理参数,一般可以通过测井资料或者实验室资料获得,但是诸如矿物基质弹性模量以及孔隙几何形状这些参数,不能从实测数据中直接获取,必须通过反演得到,因此,研究获取这些岩石物理参数的反演方法十分必要。对于砂岩油气储层,利用3种孔隙纵横比模拟岩石的孔隙结构,引用Biot系数公式确定矿物基质弹性模量的变化范围,并结合模拟退火优化算法提出了一种基于KT模型流体替换的岩石物理参数反演方法。该方法的最大优势是能够在只知道常规测井数据的情况下,直接反演出岩石的矿物基质弹性模量和孔隙纵横比谱。针对实验室测试的42块细砂岩样品,利用该方法精确地获取了所有样品的矿物基质体积模量、剪切模量以及孔隙纵横比谱。分析反演获取的多种岩石物理参数表明:孔隙纵横比谱对岩石的弹性性质影响最大;孔隙纵横比谱可用来描述储层岩石的孔隙结构;利用3种孔隙纵横比的KT模型进行流体替换模拟的适用性很好;裂缝孔隙的体积分数对岩石弹性模量的敏感性最高。研究结果可为叠前地震属性反演和叠后储层定量预测提供参考。

油气田开发

砂砾岩储层孔隙结构模态控制下的剩余油分布——以克拉玛依油田七东1区克下组为例

印森林, 陈恭洋, 陈玉琨, 吴小军

2018, Vol.30(5): 91–102    摘要 ( 222 )    PDF (20503 KB) ( 348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80511

为阐明砂砾岩储层复杂孔隙结构模态对微观剩余油的控制作用,在325块分析样品实验数据基础上,利用针对砂砾岩大颗粒的大铸体薄片分析、核磁共振复杂孔隙结构表征及CT三维立体孔隙空间扫描等技术,研究水驱/聚驱条件下砂砾岩复杂孔隙结构模态对剩余油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①水驱剩余油分布规律比较明显。水驱时含油饱和度在50%~100%所占频率下降快,优先被动用;②聚驱中后期,聚合物堵塞了部分水驱阶段形成的水流优势通道,形成活塞式的驱动导致含油饱和度在37.5%~50.0%被大量动用。聚驱后剩余油以孤立状分布为主,局部存在连片状;③不同孔隙结构模态在水驱/聚驱剩余油中差异较大。单模态、双模态岩心驱油效率较高,其中聚合物提高驱油效率为9.30%~18.38%。单模态岩心水驱油效率较高,而双模态和复模态岩心水驱油效率相当。聚合物提高驱油效率以双模态岩心最高,单模态次之。单模态和双模态岩心注入聚合物后,含水率下降可达20%。

杏六区东部分流河道砂体渗流单元组合及水淹模式

吕端川, 林承焰, 任丽华, 宋金鹏, 狄喜凤

2018, Vol.30(5): 103–108    摘要 ( 245 )    PDF (12153 KB) ( 456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80512

为了对大庆长垣杏树岗油田杏六区东部浅水三角洲分流河道砂体内三元复合驱层段的水淹程度进行定量化分析,进而确定剩余油饱和度的垂向分布特征。通过岩心观察和渗透率相对变化率的计算,并结合含油饱和度测试数据,在单砂体级别内对具有相似渗流能力的渗流单元及其组合类型进行划分,从而定量化计算不同渗流单元组合类型中的水淹程度。分流河道内共识别出5种细粒沉积类型和3种渗流单元组合类型。通过对不同渗流单元组合类型中水淹特征的认识可为后期剩余油挖潜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砾岩油藏水驱开发潜力分级评价

王振鹏, 陈民锋, 尹承哲

2018, Vol.30(5): 109–115    摘要 ( 471 )    PDF (4735 KB) ( 459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80513

砾岩油藏岩性复杂、非均质性强,为了解决注水开发过程中储层动用程度差异较大等问题,基于砾岩油藏的地质和开发特点,在综合考虑储层非均质性、储层剩余储量和油相流动能力的基础上,建立了砾岩油藏水驱开发潜力评价指标集,进而根据油田的开发动态变化特点,以不同面积单元为研究对象,应用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对不同单元的开发潜力进行无监督分级,建立了一种客观、合理的综合评价方法。该方法应用于新疆BH油田的开发潜力分级评价,所得的评价结果与油田地质和开发状况(呈区域性分布的特点)相符。其结果有助于分区实施开发调整措施。

透镜体低渗透岩性油藏合理井网井距研究

陶帅, 郝永卯, 周杰, 曹小朋, 黎晓舟

2018, Vol.30(5): 116–123    摘要 ( 371 )    PDF (29856 KB) ( 279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80514

透镜体低渗透岩性油藏具有砂体分布零散、非均质性强等特点,开发过程中核部水淹严重,扇缘部水驱效果较差。为此,基于油藏工程方法与理论推导,确立了环形井网环距及采油井井距的计算方法并绘制了计算图版,同时,结合数值模拟方法,对透镜体低渗透岩性油藏有效开发的合理井网井距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基于相控剩余油条件下的核注翼采井网模式,可有效缓解正方形面积注水井网形式注水憋压的难题,进而降低注水难度,提高水驱效率;与正对井网相比,采用注采井数比为1∶2的核注翼采交错环形井网时,油水井流线分布较均匀,开发效果较好;对于3注6采与4注8采的环形井网,当环距为200 m时,最优采油井井距分别为300 m和250 m。该研究成果为透镜体低渗透岩性油藏的持续高效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借鉴。

特高含水后期油藏细分注水界限研究——以胜利油田整装油藏为例

赖书敏

2018, Vol.30(5): 124–130    摘要 ( 423 )    PDF (1528 KB) ( 453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80515

目前细分注水界限以油藏地质静态参数为主,已不能满足特高含水后期油藏细分注水的要求。综合考虑油藏动静态因素对细分注水的影响,建立特高含水后期细分注水级段数优化模型。研究表明,3级4段为最优层段分级策略,且段内剩余油饱和度级差应控制在1.2以内。将饱和度级差划分为1.00~1.05,1.05~1.10,1.10~1.15,1.15~1.20共4个范围,建立3种不同的模型,分别优化了段内渗透率级差、小层个数和砂岩厚度界限,并对界限标准进行了公式回归。结果表明,层间剩余油饱和度级差越大,细分注水界限标准越苛刻。该研究结果为胜利油田整装油藏特高含水后期细分注水提供了理论依据。

石油工程

改进型HV高强度凝胶堵水体系的应用

任晓娟, 李晓骁, 鲁永辉, 王宁

2018, Vol.30(5): 131–137    摘要 ( 350 )    PDF (18711 KB) ( 294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80516

为解决HV高强度凝胶堵水技术现场效果与室内性能评价存在差异等问题,以吴起区块延10油藏为例,提出了关井后管柱内动态压力对凝胶堵水效果的影响,并通过添加LCR促进剂优化出一种改进型HV高强度凝胶堵水体系,基于成胶时间、稳定性、动态压力及安全性能等进行实验评价。结果表明:快速成胶可以解决动态压力对凝胶稳定性产生的影响,同时优化得到了改进型HV高强度凝胶堵水体系,即为0.8%改性聚合物主剂+5.5%低聚酚醛树脂交联剂+0.03%助剂+0.012% LCR的促进剂,其成胶时间、成胶强度、老化稳定性、施工安全性均符合封堵要求和施工要求,并能在动态压力下保持稳定性和抗剪切作用。矿场试验后,取得了很好的增油降水效果,措施井降水最高达37.78%,平均日增油2.89 t,且有效期达9个月,取得了良好的堵水效果。

水平压裂裂缝形成机理及监测——以七里村油田为例

张洪, 孟选刚, 邵长金, 代晓旭, 余浩, 李相方

2018, Vol.30(5): 138–145    摘要 ( 85 )    PDF (1884 KB) ( 423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80617

压裂裂缝形态对低渗透油藏的生产影响较大。为了判断低渗透油藏人工压裂裂缝形态,采用公式计算、Kaiser效应地应力实验、微地震识别结合现场生产效果分析及监测等手段,研究了七里村特低渗透油藏压裂水平缝的形成机理及形成条件,并验证了水平缝的形成。结果表明,当浅层油藏垂向主地应力最小时,压裂产生水平缝,深层油藏压裂则更容易产生垂直缝;压后产量增加明显、微地震直接显示水平缝特征,以及生产中不存在二次压裂过程中压裂液窜层返排,均验证了七里村油田浅层压裂产生水平缝;通过将公式计算、室内实验、微地震检测等结果与压裂前后产量变化、现场施工结果加以综合分析,能够判断并监测水平缝。该研究成果适用于同类低渗透油藏压裂水平缝的监测。

三层油藏水驱后转聚驱的试井解释方法

曾杨, 康晓东, 唐恩高, 未志杰, 程时清

2018, Vol.30(5): 146–153    摘要 ( 285 )    PDF (1554 KB) ( 396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80518

目前在对于聚合物试井的模型研究中,没有同时考虑多层油藏及非牛顿-牛顿复合油藏2种情况的影响,导致许多海上聚驱油藏实际数据拟合效果不理想。通过考虑海上多层油藏水驱后转聚驱的实际情况,运用数学方法、渗流力学理论,基于严格的数学推导,建立了三层窜流非牛顿-牛顿复合油藏试井解释模型,绘制了井底压力响应特征曲线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讨论,运用实例证明了模型的正确性与实用性。结果表明:三层油藏水驱后转聚驱的试井典型曲线可划分为6个流动段,与一般三层窜流无复合模型的典型曲线特征不同,存在末期复合流段上翘段,聚合物初始浓度对特征曲线影响较小,窜流系数主要影响“凹子”出现的时间,地层系数比和弹性储容比主要影响“凹子”的宽度和深度,复合半径主要影响压力导数曲线上翘段的下移程度。

泡沫混排携砂解堵机理及影响因素

景紫岩, 张佳, 李国斌, 竺彪, 韩国庆, 刘双双

2018, Vol.30(5): 154–160    摘要 ( 740 )    PDF (1513 KB) ( 469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80519

随着油田采出程度的提高,油藏近井地带堵塞问题愈加突出,为了消除堵塞、增强近井地带流通能力,提高采收率则成为高效开发的关键问题。根据泡沫混排技术的特点,在对其机理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设计泡沫混排携砂模拟实验,并对泡沫混排携砂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气液比、裂缝、孔隙度、放喷压差是影响泡沫携砂能力及细粉砂排出的主要因素。该研究成果可为完善泡沫混排理论模型和实际施工提供很好的理论及技术指导,有助于提高油田单井采收率。

致密气藏压裂水平井产能计算方法

王新杰

2018, Vol.30(5): 161–168    摘要 ( 353 )    PDF (2471 KB) ( 514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80520

致密气藏开发普遍采用多段压裂水平井的开发模式。为了准确评价致密气藏压裂水平井产能并确定气井的合理配产,实现气井高效开发,基于保角变换理论和气水两相渗流理论,同时将基质有效渗透率作为变量来考虑压裂施工和气井产水对储层有效渗透率的影响,建立了压裂水平井气液两相产能方程。通过实际生产数据验证,结果表明:无因次泄气边界大于0.55时,气井生产压差随配产增加呈下凹型快速增长;相同气井产能条件下,水气比越大气井所需生产压差越大;水平段方向与Ky方向平行时,渗透率各向异性程度Ky/Kx越大,相同产气量时的生产压差越小;水平段与渗透率主值方向的夹角θ < 30°时,相同产气量条件下的气井生产压差几乎不变。因此,从降低压裂水平井储层压力损失的角度来考虑,布井时必须充分考虑渗透率各向异性程度和水平井水平段方向的影响,同时注意控制气井配产和采取必要的控水排水措施,以便达到更好的开发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