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 当期目录

《岩性油气藏》

  •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集团西北地质研究所有限公司
  • 甘肃省石油学会
  • 周  期:双月 出版单位:科学出版社
  • 国际刊号:ISSN 1673-8926
  • 国内刊号:CN 62-1195/TE
  • 编辑出版:《岩性油气藏》编辑部
  • 创刊时间:1989年

刊出日期:2018-11-16

  • 简明目录
  • 带摘要目录
油气地质

二连盆地乌兰花凹陷安山岩岩相展布及储层预测

张以明, 陈树光, 崔永谦, 田建章, 王鑫, 王孟华

2018, Vol.30(6): 1–9    摘要 ( 218 )    HTML( ) PDF (7157 KB)  ( 514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80601

地层温压条件下页岩吸附性能变化特征——以渝东北地区龙马溪组为例

余川, 周洵, 方光建, 汪生秀, 余忠樯

2018, Vol.30(6): 10–17    摘要 ( 247 )    HTML( ) PDF (2543 KB)  ( 521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80602

银额盆地哈日凹陷火成岩发育特征及其成藏作用

白晓寅, 韩长春, 贺永红, 任来义, 马芳侠, 陈治军, 刘护创

2018, Vol.30(6): 18–26    摘要 ( 307 )    HTML( ) PDF (8062 KB)  ( 515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80603

塔里木盆地克深地区巴什基奇克组致密砂岩储层敏感性研究

任大忠, 张晖, 周然, 王茜, 黄海, 唐胜蓝, 金娜

2018, Vol.30(6): 27–36    摘要 ( 281 )    HTML( ) PDF (7110 KB)  ( 278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80604

古潜山周缘滩坝沉积模式与岩性油藏勘探实践——以南苏丹Melut盆地Ruman地区Galhak组为例

陈彬滔, 史忠生, 薛罗, 马轮, 赵艳军, 何巍巍, 王磊, 史江龙

2018, Vol.30(6): 37–44    摘要 ( 335 )    HTML( ) PDF (6609 KB)  ( 504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80605

柴达木盆地英西地区E32裂缝成因与油气地质意义

李翔, 王建功, 张平, 李琳, 黄成刚, 伍坤宇, 张庆辉, 龙伟

2018, Vol.30(6): 45–54    摘要 ( 261 )    HTML( ) PDF (11271 KB)  ( 587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80606

一种新型底流与浊流交互作用形成的储集砂体——以北礁凹陷为例

李俞锋, 蒲仁海, 唐明, 袁超, 吴仕玖

2018, Vol.30(6): 55–66    摘要 ( 237 )    HTML( ) PDF (11025 KB)  ( 391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80607

鄂尔多斯盆地马五段膏盐岩沉积对天然气成藏的影响

孙玉景, 周立发

2018, Vol.30(6): 67–75    摘要 ( 217 )    HTML( ) PDF (4461 KB)  ( 454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80608

致密砂岩储层孔隙结构分形研究与渗透率计算——以川西坳陷蓬莱镇组、沙溪庙组储层为例

邓浩阳, 司马立强, 吴玟, 刘方霖, 王馨, 王超, 杨国栋

2018, Vol.30(6): 76–82    摘要 ( 291 )    HTML( ) PDF (1934 KB)  ( 516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80609

技术方法

测井与全方位道集联合各向异性参数建模及成像

刘文卿, 王孝, 胡书华, 张涛, 金保中

2018, Vol.30(6): 83–88    摘要 ( 210 )    HTML( ) PDF (4874 KB)  ( 366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80610

马头营凸起馆二段窄薄河道砂体地震识别

张建坤, 吴鑫, 方度, 王方鲁, 高文中, 陈小军

2018, Vol.30(6): 89–97    摘要 ( 236 )    HTML( ) PDF (8372 KB)  ( 429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80611

塔河油田蓬莱坝组异常地震特征及地质成因分析

苑雅轩, 樊太亮, 苑学军, 张赫航, 汪佳蓓, 罗成, 闫昕宇

2018, Vol.30(6): 98–108    摘要 ( 214 )    HTML( ) PDF (9389 KB)  ( 650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80612

油气田开发

致密油储层成岩相类型及其对产能的影响——以鄂尔多斯盆地姜家川地区长8储层为例

徐波, 王建, 于乐丹, 王凯泽, 董凤娟, 刘峰

2018, Vol.30(6): 109–116    摘要 ( 249 )    HTML( ) PDF (7003 KB)  ( 395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80613

薄互层砂岩油藏多因素综合约束的产量劈分方法

杨兆平, 岳世俊, 郑长龙, 刘雄志, 陈更新

2018, Vol.30(6): 117–124    摘要 ( 182 )    HTML( ) PDF (4023 KB)  ( 410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80614

基于甲型水驱规律曲线的表征方法改进

凌浩川, 孟智强, 石洪福, 孙强, 潘杰

2018, Vol.30(6): 125–130    摘要 ( 201 )    HTML( ) PDF (1650 KB)  ( 419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80615

石油工程

双重介质低渗油藏斜井压力动态特征分析

姜瑞忠, 沈泽阳, 崔永正, 张福蕾, 张春光, 原建伟

2018, Vol.30(6): 131–137    摘要 ( 225 )    HTML( ) PDF (1959 KB)  ( 303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80616

页岩气水平井试井模型及井间干扰特征

李继庆, 刘曰武, 黄灿, 高大鹏

2018, Vol.30(6): 138–144    摘要 ( 512 )    HTML( ) PDF (2363 KB)  ( 541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80617

页岩气井重复压裂选井评价模型研究及应用

崔静, 高东伟, 毕文韬, 廖如刚

2018, Vol.30(6): 145–150    摘要 ( 204 )    HTML( ) PDF (2133 KB)  ( 455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80618

CO2破岩机理及压裂工艺技术研究

丁勇, 马新星, 叶亮, 肖元相, 张燕明, 古永红, 马超星

2018, Vol.30(6): 151–159    摘要 ( 219 )    HTML( ) PDF (5192 KB)  ( 493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80619

涪陵页岩气田平桥区块深层气井压裂工艺优化与应用

张驰

2018, Vol.30(6): 160–168    摘要 ( 231 )    HTML( ) PDF (2814 KB)  ( 336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80620

油气地质

二连盆地乌兰花凹陷安山岩岩相展布及储层预测

张以明, 陈树光, 崔永谦, 田建章, 王鑫, 王孟华

2018, Vol.30(6): 1–9    摘要 ( 218 )    PDF (7157 KB) ( 514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80601

二连盆地乌兰花凹陷发育的安山岩油气藏勘探取得了重大突破,但安山岩储层非均质性强,储层预测难,其空间展布难以精细刻画,是制约该类油气藏勘探的关键。从研究区安山岩储层形成的地质成因分析入手,通过地震地质综合解释,岩心、测井及地震属性分析等技术手段,对安山岩岩相展布特征及有效储层预测方法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发现,火山口主要位于控盆(控沉积)断裂带上,呈串珠状展布,推测当时火山呈裂隙式或中心-裂隙式喷发(源控);根据安山岩气孔发育程度,将研究区安山岩岩相划分为近火山口相、中火山口相和远火山口相,明确了研究区不同岩相的平面展布(相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相控建模基础上去除低频背景的地震反演技术,明确了安山岩有效储层的平面展布。研究表明:乌兰花凹陷安山岩中火山口相为气孔最为发育的有利岩相,有效储层主要沿盆内NE向断裂带呈带状展布,其预测结果与已钻井相吻合。该研究为安山岩有效储层的预测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对类似地区火山岩油气藏的储层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地层温压条件下页岩吸附性能变化特征——以渝东北地区龙马溪组为例

余川, 周洵, 方光建, 汪生秀, 余忠樯

2018, Vol.30(6): 10–17    摘要 ( 247 )    PDF (2543 KB) ( 521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80602

页岩气储层的吸附性是影响页岩含气性的关键因素。以渝东北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富有机质页岩为例,通过变等温吸附实验,模拟在地层温压变化条件下页岩吸附性能的变化规律,为该区页岩气勘探提供理论依据。实验分析表明:有机质是控制龙马溪组页岩吸附性能的主要内在因素,有机碳含量与页岩吸附能力具有很好的正相关性;地层温压条件是控制页岩吸附性能的外在因素,温度和压力对于页岩吸附性能具有相互抑制的作用,随着温度和压力的升高,页岩吸附能力呈现出类似“抛物线”(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轨迹,在温度和压力均相对较低时,压力起主导作用,在温度和压力均相对较高时,温度起主导作用。页岩吸附性能若要达到最佳状态,则需要埋深、温度和压力三者达到一种合适的匹配状态。实验模拟结果显示,渝东北地区龙马溪组页岩最佳理论吸附状态应在1 000~4 500 m的埋深条件下。

银额盆地哈日凹陷火成岩发育特征及其成藏作用

白晓寅, 韩长春, 贺永红, 任来义, 马芳侠, 陈治军, 刘护创

2018, Vol.30(6): 18–26    摘要 ( 307 )    PDF (8062 KB) ( 515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80603

哈日凹陷是银额盆地北部的小型断陷,勘探程度较低,岩性复杂,火成岩广泛发育。为明确研究区火成岩的发育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开展了火成岩矿物特征分析、锆石U-Pb年代学研究、地震相分析以及火成岩的发育期次和喷发模式等研究工作,并结合勘探实践,分析了哈日凹陷火山活动对油气成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发育火山角砾岩、凝灰岩、玄武岩、英安岩、安山岩等多种类型的火成岩,地震反射特征主要表现为丘状杂乱地震相、锥状地震相、平行板状地震相等3种类型;②通过火成岩锆石定年和地震相综合研究,晚古生代以来研究区发育3期火山活动,分别为晚二叠世、早白垩世巴音戈壁期和苏红图期,其中前两期为中心式喷发模式,后一期为典型的裂隙式喷发模式;③多期火山活动和持续的岩浆热液活动促进了研究区烃源岩有机质的快速成熟及储集层的白云石化作用;④与烃源岩有着良好匹配关系且气孔和微裂缝较发育的火成岩是油气勘探的有利区。该研究成果可为深入了解研究区火成岩特征及下一步油气勘探部署提供指导作用。

塔里木盆地克深地区巴什基奇克组致密砂岩储层敏感性研究

任大忠, 张晖, 周然, 王茜, 黄海, 唐胜蓝, 金娜

2018, Vol.30(6): 27–36    摘要 ( 281 )    PDF (7110 KB) ( 278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80604

致密砂岩储层自然产能较低,经后期注水开发能有效提高油气的稳产效果,因此,控制注入流体的理化指标及注入参数对储层合理、有效开发十分关键。针对塔里木盆地克深地区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致密砂岩储层,利用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及高压压汞测试,开展基于孔喉类型的储层分类研究,并在此基础上选取典型样品开展敏感性评价实验,分析不同类型储层敏感性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巴什基奇克组致密砂岩储层按照孔隙组合类型可分为残余粒间孔型、溶蚀孔型及微裂缝型3类,有效储集空间依次减少;巴什基奇克组致密砂岩储层具有强速敏、强水敏、中等偏强盐敏、强碱敏和中等酸敏特征,敏感性与储层碎屑颗粒及黏土矿物敏感程度密切相关,较高含量的伊利石可使储层速敏性及水敏性显著增强,碱液选择性溶蚀石英颗粒,储层酸敏性主要与沸石含量相关;不同孔隙组合类型储层的敏感性有明显差别,残余粒间孔型储层敏感性受孔隙结构影响较小,溶蚀孔型储层及微裂缝型储层喉道均易被充填,导致渗流能力大幅下降。研究结果可为该区及同类型致密砂岩储层发育区的有效开发提供参考。

古潜山周缘滩坝沉积模式与岩性油藏勘探实践——以南苏丹Melut盆地Ruman地区Galhak组为例

陈彬滔, 史忠生, 薛罗, 马轮, 赵艳军, 何巍巍, 王磊, 史江龙

2018, Vol.30(6): 37–44    摘要 ( 335 )    PDF (6609 KB) ( 504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80605

Melut盆地历经了近20年的构造圈闭勘探,目前可钻的剩余构造圈闭已十分有限,为应对储量和产量递减,亟待开展岩性油藏等新领域的探索。基于古地貌恢复、物源体系、单井微相、砂体展布等分析,综合青海湖现代沉积调查结果,提出Ruman潜山周缘白垩系Galhak组发育大型滩坝沉积,建立了潜山隆起周缘型和水下潜山台地型2类沉积模式,认为长轴三角洲前端侧翼的古潜山地貌所造就的高能滨浅湖环境是滩坝沉积的关键控制因素。Galhak组沉积初期,因强烈断层掀斜作用,Ruman潜山短暂露出水面,基岩-长轴三角洲复合供源,发育大型坝砂,单层厚度10~20 m,面积约10 km2;随后,因相对湖平面上升,Ruman潜山没入水下,发育水下潜山台地型滩坝,长轴三角洲单一供源,以大面积薄层滩砂为主,局部发育厚层坝砂。滩坝砂体与上倾尖灭线、下伏Renk组烃源岩、顶板洪泛泥岩、侧向湖相泥岩封隔等配套,形成上倾尖灭、孤立透镜体等类型的岩性圈闭。滩坝沉积的提出有效指导了岩性油藏勘探,部署的多口探井获勘探发现,提升了Ruman地区的储量规模。

柴达木盆地英西地区E32裂缝成因与油气地质意义

李翔, 王建功, 张平, 李琳, 黄成刚, 伍坤宇, 张庆辉, 龙伟

2018, Vol.30(6): 45–54    摘要 ( 261 )    PDF (11271 KB) ( 587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80606

近年来,柴达木盆地英西地区下干柴沟组上段(E32)低孔超低渗油气藏勘探连续取得突破,勘探证实区内裂缝系统与油气富集高产存在联系,因此明确其裂缝成因机制,具有重要的油气地质意义。以岩石学特征、物性、自源超压与裂缝的匹配关系为基础,结合不同成因机制的裂缝与油气产能的关系,同时综合构造、盐岩以及岩石物理实验,提出英西地区异常高压油气藏的预测方法。研究结果表明:①多期复杂构造运动形成了大量构造缝,但多被硬石膏充填;②下部相对优质的烃源岩在生-排烃过程中产生异常高压而破裂,并在上部稳定岩盐盖层作用下得以保存,形成大量对油气运移起输导作用的有效缝;③基于有效缝成因机制与模式,可通过地震属性、岩盐厚度以及异常高压分布,结合古地貌特征,准确预测英西地区油气高产富集区的分布。该研究成果对于区内致密碳酸盐岩油气勘探具有指导意义。

一种新型底流与浊流交互作用形成的储集砂体——以北礁凹陷为例

李俞锋, 蒲仁海, 唐明, 袁超, 吴仕玖

2018, Vol.30(6): 55–66    摘要 ( 237 )    PDF (11025 KB) ( 391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80607

目前地质学家对垂直于大陆斜坡发育的浊积水道研究已较为成熟,而对平行于大陆斜坡水道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在深水环境中,底流与浊流交互作用较为普遍,但研究少且程度较低,与这种交互作用相关的平行斜坡水道亟待深入研究。通过二维地震资料对北礁凹陷的古地貌进行研究,再利用三维地震资料的时间域构造、均方根振幅等,结合三维区的地震剖面和该区沉积环境及海平面升降、古气候等因素对平行斜坡强振幅水道进行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北礁凹陷中中新世具有狭窄通道古地形特征,东北部发育一条近平行斜坡水道,且主要分布在该狭窄通道的右侧,该水道呈指状或锥状展布。沿水道方向有前积现象,且水道头部也有前积现象,而中部、尾部均以平行充填为主,该水道下方不发育大型断层。该平行斜坡水道是垂直于斜坡的浊流与沿斜坡的底流在狭窄通道处交互作用的沉积结果,该水道是一种新型的岩性储集砂体,具有潜在的高孔、高渗特征,该水道形成时的古气候和狭窄通道的古地形是其主控因素,并提出了这种新型储集砂体的沉积模式,丰富了我国深水砂体的类型。该水道具有重要的古海洋、古气候意义,可能在深水环境下的狭窄通道处广泛分布,是南海深水油气勘探的潜在接替新区,应引起石油地质工作者的重视。

鄂尔多斯盆地马五段膏盐岩沉积对天然气成藏的影响

孙玉景, 周立发

2018, Vol.30(6): 67–75    摘要 ( 217 )    PDF (4461 KB) ( 454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80608

马家沟组马五段是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的主力天然气勘探层段,研究该层段膏盐岩沉积对天然气成藏的影响有助于气田进一步的勘探开发。利用岩心、薄片及其他统计分析资料,对马家沟组马五段膏盐岩的特征、成因及其对气藏的影响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马五段膏盐岩主要是石膏岩和膏溶角砾岩,属于蒸发成因;马五段膏盐岩的沉积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和烃类物质的生成,有利于保持并提高其下部岩层的孔隙度,具有良好的封盖能力,有助于天然气的运移、聚集和保存,对马五段气藏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该研究成果对类似地区膏盐岩沉积对天然气成藏影响的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致密砂岩储层孔隙结构分形研究与渗透率计算——以川西坳陷蓬莱镇组、沙溪庙组储层为例

邓浩阳, 司马立强, 吴玟, 刘方霖, 王馨, 王超, 杨国栋

2018, Vol.30(6): 76–82    摘要 ( 291 )    PDF (1934 KB) ( 516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80609

为厘清分形维数对储层物性特征的影响,并提高渗透率计算精度,通过对川西坳陷蓬莱镇组、沙溪庙组致密砂岩气藏12块岩心进行高压压汞实验;利用毛管束分形模型对进汞曲线进行分形处理,并结合物性资料,对分形维数与孔隙结构参数的关系进行研究;通过理论分析与多次试算,最终选取加权平均分形维数(Dave)、分界压力(pf)、中值半径(R50)等对渗透率进行多元非线性回归计算。结果显示:研究区储层可划分Ⅰ类、Ⅱ类、Ⅲ类、Ⅳ类共4种孔隙结构类型;大、小孔孔隙结构相对独立,分形维数与孔隙结构参数关系复杂;多元回归计算的渗透率与实测渗透率相关系数平方达0.9。多元非线性回归计算模型对于渗透率的计算具有更高的精度,为致密砂岩储层渗透率的计算提供了新思路。

技术方法

测井与全方位道集联合各向异性参数建模及成像

刘文卿, 王孝, 胡书华, 张涛, 金保中

2018, Vol.30(6): 83–88    摘要 ( 210 )    PDF (4874 KB) ( 366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80610

对于TTI介质各向异性成像,精确的各向异性参数估算与建模至关重要。在当前计算机硬件迅速发展及宽方位地震数据采集日益普及的情况下,成像必须考虑介质的各向异性。提出了基于测井数据与全方位角道集联合的各向异性参数建模方法,该方法先采用Walk-away VSP资料及测井数据可获得井位置点的各向异性参数δ,借助全方位共反射角道集,可获得与方位有关的各向异性时差信息。再采用全方位层析对各向异性速度、各向异性参数ε和δ进行迭代优化,建立精确的各向异性参数模型,可有效减少各向异性参数的多解性。通过实际地震数据对此方案进行了验证,该方法在裂缝探测及地震成像方面有较好的适用性。

马头营凸起馆二段窄薄河道砂体地震识别

张建坤, 吴鑫, 方度, 王方鲁, 高文中, 陈小军

2018, Vol.30(6): 89–97    摘要 ( 236 )    PDF (8372 KB) ( 429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80611

南堡凹陷马头营凸起馆陶组二段(Ng2)河道砂体单砂层厚度薄、宽度窄,河道砂体地震识别难度大。综合运用面元小网格化叠前偏移处理、古地貌恢复、高频等时地层划分与对比及岩心-测井相分析技术、“地震线描”河道砂体追踪、层控波阻抗反演和振幅地层切片等技术对马头营凸起Ng2 Ⅴ砂层组窄薄河道砂体进行识别。结果表明,地震资料面元尺度由15 m×30 m缩小为7.5 m×7.5 m,提高了地震资料垂向和横向分辨率,增强了曲流河窄薄河道砂体边界识别能力;馆二段为明显的曲流河“二元结构”沉积,岩性具河道沉积与泛滥平原沉积“砂泥间互”的特征;短期沉积旋回控制着不同沉积砂体的分布,上升半旋回中下部和下降半旋回上部河道砂体较发育;Ng2 Ⅴ砂层组地震相分析揭示河道状、不规则圆弧状振幅或波阻抗异常体为曲流河河道沉积和点坝砂复合体,预测河道总体上呈北东—南西和近南北向展布。预测结果与钻井实测结果吻合度高,表明窄薄河道砂体地震识别结果真实、可靠。

塔河油田蓬莱坝组异常地震特征及地质成因分析

苑雅轩, 樊太亮, 苑学军, 张赫航, 汪佳蓓, 罗成, 闫昕宇

2018, Vol.30(6): 98–108    摘要 ( 214 )    PDF (9389 KB) ( 650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80612

为寻找塔河油田奥陶系蓬莱坝组优质白云岩储层,利用三维地震资料与正演模拟开展了异常地震特征识别,并进行了地质成因分析。结果表明:①蓬莱坝组异常地震特征表现为多层、短连续的强反射,外部形态为块状或层状,分布于断裂单侧或双侧,纵向受层位约束,多终止于蓬莱坝组顶部不整合面之下;②强反射地震相总体上发育于构造主体部位,平面上呈3个有利区带,其中在塔河油田中北部与西北部均较发育,展布方向与深大断裂一致,呈NE与NNW向;③强反射地震相的主要成因机制为断裂-热液作用,其宏观上受控于构造格局,发育于构造高部位,深大断裂是热液流体的主要运移通道,向上终止于上覆的致密盖层。因此,蓬莱坝组优质白云岩储层为热液成因,强反射特征为该套优质白云岩储层在地震上的重要识别标志。

油气田开发

致密油储层成岩相类型及其对产能的影响——以鄂尔多斯盆地姜家川地区长8储层为例

徐波, 王建, 于乐丹, 王凯泽, 董凤娟, 刘峰

2018, Vol.30(6): 109–116    摘要 ( 249 )    PDF (7003 KB) ( 395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80613

鄂尔多斯盆地姜家川地区长8油藏属于近源富集成藏,是特低孔、超低渗的典型致密油藏,分析储层成岩相类型并寻找受成岩相控制的优质储集体,可为有利储层预测和致密油藏高效开发提供依据。利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阴极发光等手段,对目的层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类型和成岩期次进行了研究,结合油田生产动态资料,分析了不同成岩相的特征、差异及其对产能的影响,预测了有利成岩相带分布。结果表明:长8储层主要为岩屑长石砂岩,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使砂岩的原生孔隙结构遭到严重破坏,铁方解石、铁白云石等含铁碳酸盐的胶结作用是导致储层致密的决定性因素,成岩阶段中的溶蚀作用有利于改善储层的孔渗性能;主要成岩阶段处于中成岩阶段A期的晚期,同时部分区域进入中成岩阶段B期的早期,主要发育绿泥石膜胶结形成的残余粒间孔+长石溶孔相、绿泥石膜和伊利石胶结形成的残余粒间孔+长石溶孔相、伊利石胶结形成的长石溶孔相、碳酸盐胶结相等4类成岩相,其中绿泥石膜胶结形成的残余粒间孔+长石溶孔相物性最好、产油量最高,该成岩相分布区储集层具有良好的储渗能力。研究结果可为该区有利勘探区预测提供参考。

薄互层砂岩油藏多因素综合约束的产量劈分方法

杨兆平, 岳世俊, 郑长龙, 刘雄志, 陈更新

2018, Vol.30(6): 117–124    摘要 ( 182 )    PDF (4023 KB) ( 410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80614

针对多层合采的薄互层砂岩油藏的产量劈分问题,采用常规产量劈分方法得到的数据结果准确性较差,为解决该难题,可采用以下措施:①利用产油井的各种动静态资料(包括层间非均质性、生产数据和产液剖面等)以及封层、补孔等生产作业资料来确定产量劈分计算节点;②根据采油井的射孔投产情况、弹性开采情况、封层补孔和产液剖面测试结果,遵循“节点之间进行线性内插,节点之外进行线性外推”的原则分别确定不同类型节点的计算方法;③编制产量劈分的计算程序。通过上述措施,对柴达木盆地尕斯地区200余口井进行了精确劈分,劈分结果与实际生产情况以及产液剖面测试结果较为吻合。该产量劈分方法提高了工作效率和产量数据的精度。

基于甲型水驱规律曲线的表征方法改进

凌浩川, 孟智强, 石洪福, 孙强, 潘杰

2018, Vol.30(6): 125–130    摘要 ( 201 )    PDF (1650 KB) ( 419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80615

甲型水驱曲线可以用泰勒展开方法近似成双曲递减曲线来研究油藏产量递减规律,该方法仅在含油率初值邻域内具有二阶精度,导致在产量预测后期误差较大。为了更加精确地建立甲型水驱曲线与Arps递减规律之间的联系,提高甲型水驱曲线预测油田分年产量的计算精度,通过对常用的水驱曲线递减率公式进行对比、分析,提出了甲型水驱曲线递减率的幂函数拟合表征方法,利用方差函数最小值分析方法得到了甲型水驱曲线在不同含水阶段含油率幂函数拟合的误差。结果表明:含水率越高,含油率幂函数拟合方法的误差越小;当含水率大于70%时,甲型水驱曲线含油率幂函数拟合方法不仅在含油率初值邻域内拟合较好,且在全局内拟合最优。改进的含油率幂函数拟合方法可以用来快速预测甲型水驱曲线的产量剖面,实例应用表明该方法计算精度较高,适用于符合甲型水驱特征且含水率大于70%的油藏的产量预测。

石油工程

双重介质低渗油藏斜井压力动态特征分析

姜瑞忠, 沈泽阳, 崔永正, 张福蕾, 张春光, 原建伟

2018, Vol.30(6): 131–137    摘要 ( 225 )    PDF (1959 KB) ( 303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80616

斜井在油藏开发中的应用日趋普遍,然而当前对斜井试井的研究仍然比较少。考虑到低渗油藏存在的压敏效应和启动压力梯度现象,引入渗透率模量与启动压力梯度来建立双重介质低渗油藏的斜井数学模型,利用格林函数和汇源叠加求得了该模型的井底压力响应,并绘制了斜井试井曲线。结果表明:该试井曲线可以划分为6个流动段:纯井筒储集段、过渡流段、井斜角控制段、裂缝径向流段、窜流段与晚期径向流段。此外,当模型考虑启动压力梯度或应力敏感时会导致压力与压力导数曲线晚期均大幅上移,并且启动压力梯度引起的上移幅度相对较大。同时考虑这2种因素时,它们的作用相互叠加,曲线上移幅度更大。另外,当井斜角大于30°时,压力导数曲线与水平井压力导数曲线相似,出现垂直径向流段,反之则与直井相似。该模型求出了相应的解析解,参数解释结果更加精确,可为斜井开发低渗油藏提供理论指导。

页岩气水平井试井模型及井间干扰特征

李继庆, 刘曰武, 黄灿, 高大鹏

2018, Vol.30(6): 138–144    摘要 ( 512 )    PDF (2363 KB) ( 541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80617

页岩气田采用水平井井网大规模开发后,井间干扰造成的“压力下降快、气井过早废弃”的问题日益严重,亟须认识页岩气井的井间干扰特征。为此,先将水平井多段压裂改造后的页岩储层划分为压裂裂缝、SRV和未改造基质3个区域,然后根据各区域的孔缝特征和流动机制建立了多区域耦合的渗流模型,并采用PEBI网格和有限体积法进行数值求解。利用数值模拟,分析了连通渗透率和激动量等因素对于干扰试井测试结果及压力场分布特征的影响,并以焦页7井组中的JY7-1 HF井和JY7-2 HF井为例,采用干扰测试压力拟合法计算了两井之间连通段的平均渗透率为18.5 mD,说明两井之间连通性较好,建议后期生产过程中控制本井与邻井的产气量,同时避免邻井频繁更换工作制度。未来井网部署时应根据单井设计产能,对于与邻井水平段距离较近层段应控制压裂规模,并适时开展干扰试井测试。

页岩气井重复压裂选井评价模型研究及应用

崔静, 高东伟, 毕文韬, 廖如刚

2018, Vol.30(6): 145–150    摘要 ( 204 )    PDF (2133 KB) ( 455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80618

为解决页岩气井重复压裂选井问题,针对页岩气井储层断层发育、曲率及裂缝分布复杂等地质特征,引入了多孔弹性应力转向系数、单位压降产量与压力系数、气藏质量指数、归一化拟产量递减率等评价指标,建立了页岩气井适用性较强的重复压裂选井评价模型,并优选了重复压裂候选井。同时,明确了重复压裂工艺试验井挤注、主压阶段暂堵转向工艺技术思路,优化了重复压裂工艺设计参数。该模型应用于涪陵页岩气开发井重复压裂选井中,对优选的候选井进行重复压裂改造,投产初期日产量比原来提高了5~6倍,为涪陵页岩气田长期高效开发提供了技术参考和借鉴。

CO2破岩机理及压裂工艺技术研究

丁勇, 马新星, 叶亮, 肖元相, 张燕明, 古永红, 马超星

2018, Vol.30(6): 151–159    摘要 ( 219 )    PDF (5192 KB) ( 493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80619

为了明确不同介质注入过程中有效应力的变化规律,揭示超临界CO2压裂的起裂压力低、穿透距离远、裂缝密度广的力学机理,基于线弹性多孔介质模型,线性分解井筒平面各向应力,引入井筒增压速率,对孔隙压力与附加周向应力进行修正。结合长庆气田致密气特征,集CO2破岩增压与滑溜水体积压裂双重优势,改进气藏地质储量容积差值法,优化CO2注入量,根据井下压力计监测数据分析动态滤失平衡点,优化CO2施工排量,研发防冻隔离液,开发单机组作业流程,攻关形成前置CO2蓄能压裂技术。计算结果表明:液态CO2压裂的起裂压力降低了69.2%,超临界CO2压裂的起裂压力降低了75.5%。在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开展先导性试验6口井,一次喷通率100%,平均试气产量7.59万m3/d,为长庆气田探索出了新的技术增产途径。

涪陵页岩气田平桥区块深层气井压裂工艺优化与应用

张驰

2018, Vol.30(6): 160–168    摘要 ( 231 )    PDF (2814 KB) ( 336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80620

涪陵页岩气田平桥区块深层页岩主力层位垂深约为3 900~4 100 m,地层倾角较大且位于强挤压应力区,地层压裂改造效果受限。采用实验模拟与现场工艺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深层压裂工艺优化开展研究。结果表明,工艺优化主要包括:①优化段间距,使之介于45~50 m;②采用定向3簇射孔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深层裂缝的顺层延伸问题,同时保证裂缝具有一定的复杂程度;③快速提高前置胶液的施工排量,然后在减阻水携砂阶段,呈阶梯式提高施工排量,有利于初期形成一定宽度的主缝,增加后期裂缝的复杂程度;④单段施工规模应控制在1 900~2 000 m3。研究成果所形成的新工艺与常规工艺相比,缝内净压力增加了12.5%,平均砂液比提高了75.56%,平均单段产气量提高了114.90%,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