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 当期目录

《岩性油气藏》

  •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集团西北地质研究所有限公司
  • 甘肃省石油学会
  • 周  期:双月 出版单位:科学出版社
  • 国际刊号:ISSN 1673-8926
  • 国内刊号:CN 62-1195/TE
  • 编辑出版:《岩性油气藏》编辑部
  • 创刊时间:1989年

刊出日期:2019-07-21

  • 简明目录
  • 带摘要目录
论坛与综述

“非常规油气缝-孔耦合富烃假说”概述

罗群, 王井伶, 罗家国, 吴安彬

2019, Vol.31(4): 1–12    摘要 ( 304 )    HTML( ) PDF (5845 KB)  ( 368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90401

油气地质

鄂尔多斯盆地南缘下寒武统地层划分及沉积演化特征

王宏波, 郭玮, 章贵松, 井向辉, 李相博, 王菁

2019, Vol.31(4): 13–20    摘要 ( 348 )    HTML( ) PDF (3731 KB)  ( 280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90402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组长8油藏油气充注期次

丁超, 郭顺, 郭兰, 郭小波, 杜贵超, 吴洪帅

2019, Vol.31(4): 21–31    摘要 ( 242 )    HTML( ) PDF (7574 KB)  ( 287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90403

柴达木盆地西南地区基底断裂的控藏作用与有利区带

倪祥龙, 王建功, 郭佳佳, 杜斌山, 易定红, 龙国徽, 李志明, 惠媛媛

2019, Vol.31(4): 32–41    摘要 ( 218 )    HTML( ) PDF (7576 KB)  ( 255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90404

致密砂岩气藏黏土矿物特征及其对储层性质的影响——以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为例

任大忠, 周兆华, 梁睿翔, 周然, 柳娜, 南郡祥

2019, Vol.31(4): 42–53    摘要 ( 405 )    HTML( ) PDF (5598 KB)  ( 314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90405

一种基于应力-应变特征的岩石脆性指数评价改进方法

曹茜, 戚明辉, 张昊天, 黄毅, 张烨毓

2019, Vol.31(4): 54–61    摘要 ( 219 )    HTML( ) PDF (1904 KB)  ( 409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90406

黔北地区牛蹄塘组页岩矿物组成特征与脆性评价

叶亚培, 唐书恒, 郗兆栋, 张耀选

2019, Vol.31(4): 62–71    摘要 ( 300 )    HTML( ) PDF (10366 KB)  ( 305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90407

川南地区龙马溪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有机质富集主控因素

高乔, 王兴志, 朱逸青, 赵圣贤, 张芮, 肖哲宇

2019, Vol.31(4): 72–84    摘要 ( 256 )    HTML( ) PDF (4397 KB)  ( 420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90408

勘探技术

基于压缩感知技术的去除强屏蔽研究及应用

张云银, 魏欣伟, 谭明友, 高秋菊, 朱定蓉, 林述喜

2019, Vol.31(4): 85–91    摘要 ( 212 )    HTML( ) PDF (5344 KB)  ( 261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90409

测井约束下高精度叠前地震速度预测

杜斌山, 雍学善, 王建功, 倪祥龙, 秦涛, 柴小颖

2019, Vol.31(4): 92–100    摘要 ( 145 )    HTML( ) PDF (7186 KB)  ( 288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90410

BP神经网络法在三塘湖盆地芦草沟组页岩岩相识别中的应用

刘跃杰, 刘书强, 马强, 姚宗森, 佘家朝

2019, Vol.31(4): 101–111    摘要 ( 213 )    HTML( ) PDF (6676 KB)  ( 320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90411

基于叠前OVT域偏移的河道砂体预测方法

周华建

2019, Vol.31(4): 112–120    摘要 ( 272 )    HTML( ) PDF (8042 KB)  ( 246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90412

油气田开发

岩石气水两相渗流的玻璃刻蚀驱替实验与有限元数值模拟对比

吴丰, 姚聪, 丛林林, 袁龙, 闻竹, 张凤生, 习研平

2019, Vol.31(4): 121–132    摘要 ( 289 )    HTML( ) PDF (12054 KB)  ( 523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90413

基于构型单元“势控论”研究与剩余油开发效果分析

涂乙, 王亚会, 闫正和, 高永明, 魏启任

2019, Vol.31(4): 133–140    摘要 ( 254 )    HTML( ) PDF (5212 KB)  ( 253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90414

提高稠油底水油藏转注井注水效率研究

张吉磊, 罗宪波, 张运来, 何逸凡, 周焱斌

2019, Vol.31(4): 141–148    摘要 ( 258 )    HTML( ) PDF (4903 KB)  ( 318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90415

石油工程

考虑应力敏感和复杂运移的页岩气藏压力动态分析

姜瑞忠, 张福蕾, 崔永正, 潘红, 张旭, 张春光, 沈泽阳

2019, Vol.31(4): 149–156    摘要 ( 167 )    HTML( ) PDF (2139 KB)  ( 245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90416

致密油藏分段多簇压裂水平井非稳态产能模型

姬靖皓, 席家辉, 曾凤凰, 杨啟桂

2019, Vol.31(4): 157–164    摘要 ( 206 )    HTML( ) PDF (2411 KB)  ( 304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90417

论坛与综述

“非常规油气缝-孔耦合富烃假说”概述

罗群, 王井伶, 罗家国, 吴安彬

2019, Vol.31(4): 1–12    摘要 ( 304 )    PDF (5845 KB) ( 368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90401

针对非常规油气富集的关键控制因素不清,富集机制与富集效率不明等科学问题,采用广泛调研、野外观察、岩心描述、镜下鉴定、模拟实验、统计分析等手段和途径,结合科研实践,提出了缝-孔耦合是制约非常规油气滞留、运移、聚集、富集关键控制因素,即"缝-孔耦合富烃假说"。主要结论包括:①缝-孔耦合不仅控制了非常规油气运聚、富集与成藏的动力与阻力、还控制了运移的通道和聚集的空间,而且也制约着非常规油气运聚、富集与成藏的相态、方式、流体流动规律和运聚富集的效率。②总结出16种缝-孔耦合类型,划分优势耦合、良好耦合、一般耦合和不利耦合等4个评价级别的缝-孔耦合,其中优势耦合的缝-孔系统最有利于非常规油气的运聚、富集与成藏,其次是良好耦合。③概述了"缝-孔耦合富烃假说"提出的背景、基本原理、主要依据、主要观点以及基于"缝-孔耦合富烃假说"的勘探思路。"缝-孔耦合富烃假说"的系统梳理对非常油气勘探具有指导意义,但还有待于进一步修正、完善和发展,以丰富和发展非常规油气成藏理论。

油气地质

鄂尔多斯盆地南缘下寒武统地层划分及沉积演化特征

王宏波, 郭玮, 章贵松, 井向辉, 李相博, 王菁

2019, Vol.31(4): 13–20    摘要 ( 348 )    PDF (3731 KB) ( 280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90402

为研究鄂尔多斯盆地南缘下寒武统的地层发育特征与沉积演化规律,开展了大地构造背景分析、地层对比和岩相古地理研究。结果表明:①鄂尔多斯盆地南缘辛集组之下发育东坡组和罗圈组地层,为主要烃源岩系,可归属到下寒武统,TOC质量分数为0.19%~11.18%,平均为3.14%,为寒武系最优质的烃源岩。②整个华北地区在早寒武世早期发生海侵,沉积了一套海进地层,鄂尔多斯盆地南缘经历了深水海湾沉积、海岸沉积和碳酸盐岩缓坡沉积过程。③鄂尔多斯盆地南缘寒武系沉积厚度为500~1 300 m,局部可达1 500 m以上,其中张夏组鲕粒滩分布广泛,发育溶孔和晶间孔,为相对优质的储集体,与东坡组和罗圈组构成了良好的源储组合。该研究成果对鄂尔多斯盆地寒武系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组长8油藏油气充注期次

丁超, 郭顺, 郭兰, 郭小波, 杜贵超, 吴洪帅

2019, Vol.31(4): 21–31    摘要 ( 242 )    PDF (7574 KB) ( 287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90403

为了研究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组长8油藏的油气充注期次,开展了储集层中包裹体宿主矿物的成岩序列分析和包裹体均一温度测试。结果表明:①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组长8油藏发育3期烃类包裹体,第1期包裹体分布在石英矿物早期裂缝或石英颗粒内部溶蚀区,均一温度为61.1~121.7℃;第2期包裹体分布在石英加大边内部或方解石胶结物中,均一温度为106.2~155.7℃;第3期包裹体分布在切穿石英及其加大边的晚期裂缝中,均一温度为92.2~130.5℃。②结合研究区的构造热演化史可以得出,延长组长8油层组第1期油气充注发生在早侏罗世-晚侏罗世(192.5~152.0 Ma),为早期油气成藏;第2期油气充注发生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152.0~126.0 Ma),为主要成藏时期;第3期油气充注发生在古近纪(60.0~36.5 Ma),为晚期油气成藏。该研究成果对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寻找次生油气藏具有重要勘探意义。

柴达木盆地西南地区基底断裂的控藏作用与有利区带

倪祥龙, 王建功, 郭佳佳, 杜斌山, 易定红, 龙国徽, 李志明, 惠媛媛

2019, Vol.31(4): 32–41    摘要 ( 218 )    PDF (7576 KB) ( 255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90404

近年来,柴达木盆地西南地区(柴西南地区)的基岩油气勘探获得了重大突破,已发现昆北等油气藏。为明确研究区基底断裂的控藏作用与成藏模式,开展了钻井岩心分析、测井分析和三维大连片地震资料解释等研究工作。结果表明:①柴西南地区深大断裂较为发育,并控制了基岩油气藏的分布;同沉积逆断裂Ⅺ号、Ⅷ号及阿拉尔断裂早期活动控制了三大生烃凹陷的发育;基底的深大断裂在关键成藏期均比较活跃,为油气初次运聚成藏提供了垂向运移通道;②深大断裂控制的古隆起区是油气运聚的长期指向区,且风化壳中裂缝和溶蚀孔十分发育,为油气聚集提供了储集空间;③基岩风化壳上覆泥岩盖层的封盖能力控制着油气富集程度,深大断裂的晚期活动会降低盖层对基岩油气藏的封盖能力;④建立了以深大断裂为核心的基岩油气成藏模式,即紧邻生烃凹陷的深大断裂-古构造背景-优质的泥岩盖层共同控制了油气的富集与成藏;⑤深大断裂上盘的扎西鼻隆、乌南鼻隆和跃进斜坡的Q3古鼻隆为下一步勘探的有利区。该研究成果对于柴达木盆地基岩油气藏勘探具有指导意义。

致密砂岩气藏黏土矿物特征及其对储层性质的影响——以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为例

任大忠, 周兆华, 梁睿翔, 周然, 柳娜, 南郡祥

2019, Vol.31(4): 42–53    摘要 ( 405 )    PDF (5598 KB) ( 314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90405

为了研究致密砂岩气藏的储层性质,以X射线衍射定量评价黏土矿物赋存特征为基础,结合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高压压汞及核磁共振等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二叠系盒8段致密砂岩气藏15块黏土矿物样品进行了物性特征、孔隙结构及可动流体的影响因素等研究。结果表明:伊利石(体积分数为3.07%)及高岭石(体积分数为1.86%)是研究区主要的黏土矿物;黏土矿物本身发育丰富的微-纳米级孔隙,并贡献部分储集空间,同时也是论证次生溶蚀孔隙形成的间接证据;绿泥石主要起到晚期充填破坏孔隙的作用,伊利石及伊/蒙混层的大量出现会破坏储层性质;可动流体修正参数将孔隙表面亲水性考虑在内,突出了亲水性黏土与可动流体赋存特征的关系(R2>0.70)。该项研究提供了致密砂岩气藏黏土矿物与储层性质耦合关系的新视角,可为生产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一种基于应力-应变特征的岩石脆性指数评价改进方法

曹茜, 戚明辉, 张昊天, 黄毅, 张烨毓

2019, Vol.31(4): 54–61    摘要 ( 219 )    PDF (1904 KB) ( 409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90406

脆性指数作为岩石力学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对准确评价岩石脆性特征具有重要意义。选取四川盆地新场气田须家河组五段的21块岩石样品,对其开展室内三轴岩石力学实验,分别模拟了样品在围压0 MPa,12 MPa,22 MPa,32 MPa下的三轴饱水力学和声学测试,基于岩石应力-应变曲线分析不同岩石脆性特征参数的差异,分别计算基于杨氏模量的脆性因子(BYm)、基于泊松比的脆性因子(Bμ)、基于可恢复应变与总应变的脆性因子(BRε)、基于屈服强度与抗压强度的脆性因子(BRσ),并对比、分析了现有的基于应力-应变曲线的脆性评价方法,进而综合室内岩石力学测试结果建立了脆性指数Bn与BYm,Bμ,BRε,BRσ的函数关系式,通过多元回归方法建立新的脆性指数模型,对岩石样品的脆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传统的脆性指数评价方法在区分岩石样品脆性时效果不佳;改进后的模型能够更好地区分研究区高脆性泥岩、低脆性泥岩和砂岩。该研究结果对于准确评价岩石脆性特征具有指导意义。

黔北地区牛蹄塘组页岩矿物组成特征与脆性评价

叶亚培, 唐书恒, 郗兆栋, 张耀选

2019, Vol.31(4): 62–71    摘要 ( 300 )    PDF (10366 KB) ( 305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90407

为研究黔北地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页岩的矿物组成、成因识别的微观特征,并提出适合本区的页岩脆性评价方法,通过薄片鉴定、扫描电镜-能谱分析、阴极发光、元素扫描分析、X射线衍射矿物定量分析和三轴压缩实验等方法,研究了黔北地区XY1井牛蹄塘组页岩的矿物组成,并基于岩石物理与矿物组成评价页岩的脆性特征。结果表明,牛蹄塘组页岩的矿物主要由石英和黏土矿物组成,还含有少量的长石、碳酸盐矿物和黄铁矿,其体积分数分别为43.5%,30.3%,11.6%,8.3%和6.2%。在分析矿物含量与弹性模量、泊松比关系的基础上,认为牛蹄塘组下段较上段岩石脆性好,脆性矿物组合为石英、黄铁矿和碳酸盐矿物,脆性矿物体积分数为41.7%~82.3%。沉积环境的不同是造成牛蹄塘组上、下段页岩脆性差异的原因。

川南地区龙马溪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有机质富集主控因素

高乔, 王兴志, 朱逸青, 赵圣贤, 张芮, 肖哲宇

2019, Vol.31(4): 72–84    摘要 ( 256 )    PDF (4397 KB) ( 420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90408

为了研究川南威远-长宁地区龙马溪组古氧化还原条件及有机质富集主控因素,对4口取心井开展了主、微量元素分析。结果表明:①威远-长宁地区龙马溪组龙一1亚段整体富集V、Ni、Ba、Th和U等元素,亏损Cr元素;龙一2亚段整体富集V、Ba、Th和U等元素,亏损Co和Cr元素。②龙一1亚段沉积初期,研究区为缺氧环境,至中晚期,威远地区演变为贫氧或含氧环境,长宁地区演变为含氧环境。③龙一2亚段沉积时期,威远地区WD204 H井区为稳定的含氧环境,WD201井区仍为贫氧或偶含氧环境,而长宁地区整体处于稳定的含氧环境。④龙一1亚段有机质的富集主要受古氧化还原条件控制,龙一2亚段有机质的富集主要受古生产力强弱控制。该研究成果对川南地区龙马溪组的页岩气勘探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勘探技术

基于压缩感知技术的去除强屏蔽研究及应用

张云银, 魏欣伟, 谭明友, 高秋菊, 朱定蓉, 林述喜

2019, Vol.31(4): 85–91    摘要 ( 212 )    PDF (5344 KB) ( 261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90409

渤海湾盆地济阳凹陷渤南地区砂砾岩致密储层受膏岩高速体和自身复杂的叠置关系以及非均质性等影响,导致该类储层具有强屏蔽弱反射的响应特征。常规储层预测方法难以满足储层精细预测的需求,地震识别难,储层地震精细刻画难。通过应用"钉型"子波+压缩感知技术有效地去除了强反射背景,突出了目的层段砂岩的地震响应特征,有效提高了砂岩的预测能力。该研究方法可为下一步勘探部署提供了有力支撑。

测井约束下高精度叠前地震速度预测

杜斌山, 雍学善, 王建功, 倪祥龙, 秦涛, 柴小颖

2019, Vol.31(4): 92–100    摘要 ( 145 )    PDF (7186 KB) ( 288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90410

针对地震偏移成像处理预测的速度精度不高,难以满足精细时深转换和地震速度三维建模解释精度的要求,根据地震波动性及旅行时特征,提取出叠前地震道集速度数据中包含的速度特征信息,采用与测井声波速度相互转换、交叉验证、分层约束的速度建模方法,综合考虑地震预测的特征速度与测井声速之间的误差,采取分层段、分尺度三维约束校正,实现了地震低频速度信息和薄层速度相对高频信息相互融合。通过理论模型试算和实际数据测试认为:采取最佳时窗步长为15~20 ms,实现叠前地震道集中特征速度提取与在测井速度质量控制下连续速度的预测结合,该技术在地震成像处理、地震速度建模、构造变速成图等应用中有效地提高了地震资料处理和解释的速度精度。

BP神经网络法在三塘湖盆地芦草沟组页岩岩相识别中的应用

刘跃杰, 刘书强, 马强, 姚宗森, 佘家朝

2019, Vol.31(4): 101–111    摘要 ( 213 )    PDF (6676 KB) ( 320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90411

对于复杂岩性页岩岩相的识别,传统的建立岩相图版的方法因未充分考虑到测井数据间的相似性造成的干扰以及与岩心实验数据尺度上的差异性,导致建立的识别图版中不同类别的样本点相互重叠、界限模糊,预测偏差较大。针对该问题,以三塘湖盆地马朗凹陷芦草沟组二段为例,在对储层特征充分认识的基础上,采用了一种基于主成分分析的BP神经网络方法,首先分析研究区岩心资料并对其进行归类组合,划分出富有机质纹层相、富碳酸盐纹层相和富凝灰质纹层相3种岩相类型,以便缩小与测井数据间的尺度误差;其次建立岩相图版并提取自然伽马、声波时差、补偿密度、补偿中子、电阻率等5条对岩相变化响应较为敏感的测井曲线,分析各主成分的因子载荷地质因素并优选出3个含有大量岩相信息的主成分PC2,PC3和PC4;最后建立起岩相与测井曲线间的映射关系,同时对研究区重点井芦1井进行了验证性的岩相识别。结果表明,与传统图版识别方法相比,将主成分分析与BP神经网络相结合的岩相识别方法可有效消除测井曲线相似性带来的干扰,解决因岩心数据与测井数据尺度不同所造成的预测偏差增大的问题,使岩相识别正确率得到明显提高。该方法对页岩岩相识别较为实用,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基于叠前OVT域偏移的河道砂体预测方法

周华建

2019, Vol.31(4): 112–120    摘要 ( 272 )    PDF (8042 KB) ( 246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90412

大庆长垣萨尔图油田萨葡高油层属于陆相大型河流-三角洲沉积,层多层薄,砂泥互层频繁。利用常规叠后地震储层预测方法只能预测部分相对较厚的河道砂体,精度低,井震结合储层描述技术不利于在长垣油田萨葡高油层中全面推广应用。利用萨尔图高密度地震资料的优势,进行叠前地震OVT域的处理,保留了数据体中炮检距和方位角2个参数,以地震沉积学为手段,分析了不同方位地层切片反映储层砂体特征的振幅属性,结合研究区的地貌学特征预测薄互层河道砂体,井震结合储层描述,进一步提高了河道砂体的预测精度,与基于常规地震资料相比,精度提高15%以上。该方法为指导长垣油田井间剩余油描述和挖潜提供了有效手段。

油气田开发

岩石气水两相渗流的玻璃刻蚀驱替实验与有限元数值模拟对比

吴丰, 姚聪, 丛林林, 袁龙, 闻竹, 张凤生, 习研平

2019, Vol.31(4): 121–132    摘要 ( 289 )    PDF (12054 KB) ( 523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90413

岩石微观可视化两相渗流特征研究对于油气田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分别采用微观可视化玻璃刻蚀驱替实验和有限元数值模拟对岩石中微观气水两相流体的动态渗流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将数值模拟结果与微观玻璃刻蚀驱替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结果表明,有限元数值模拟结果与玻璃刻蚀驱替实验结果基本一致。气水两相流驱替实验过程中存在明显的指进现象;驱替结束后,分布在大孔喉和与大孔喉相连的孔隙中的水被驱替,未被驱替的水主要分布在小孔喉、小孔喉控制的大孔隙和孔隙盲端;单相渗流达到稳态后,流动通道中心的流体流速比入口处流体流速大,孔喉半径越大,压力降低越慢。微观玻璃刻蚀驱替实验方法能较好地观测微观指进现象和气体在通过狭窄喉道时的运移跳跃现象,而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则具有成本低、易于操作、实验可重复性高等优点。微观玻璃刻蚀驱替实验与有限元数值模拟相结合研究气水两相渗流效果更佳。

基于构型单元“势控论”研究与剩余油开发效果分析

涂乙, 王亚会, 闫正和, 高永明, 魏启任

2019, Vol.31(4): 133–140    摘要 ( 254 )    PDF (5212 KB) ( 253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90414

为了研究剩余油的开发效果,综合利用地震、地质、生产动态等资料,将"构型精细解剖"与"势控论"相结合,基于单砂体构型单元进行油水动态运移规律研究,从运移方向和时间角度,预测剩余油运移与聚集规律,构建"运聚再生油藏模式",提出低势闭合区是剩余油挖潜的重点区域。Y油田主力储层夹层少且薄,砂体连片展布,以堆叠接触为主,关停后1 a左右,零散分布的剩余油向低井控、低势能的构造高部位进行运移聚集;非主力储层夹层发育规模大且厚,砂体发育类型包括堆叠、侧叠和孤立型,零散剩余油在纵向上运移受到夹层遮挡,砂体内运移方向受韵律性影响,横向上砂体之间接触类型决定剩余油聚集规模,关停后3 a以上时间,剩余油逐渐向油藏低势闭合区富集成藏。Z9非主力油藏低势闭合区Y1-6 H井平均日产油超过200 m3,含水率低于5%,已稳产4 a;构造高部位Y1-3 H井平均日产油低于60 m3,含水率约75%,现已关停,远低于低势闭合区生产效果,其他非主力油藏低势闭合区剩余油也取得了较好的挖潜效果。Y油田挖潜资料证明了低势闭合区"动态运聚再生油藏模式"的合理性,可为海上中后期老油田剩余油挖潜提供技术支持。

提高稠油底水油藏转注井注水效率研究

张吉磊, 罗宪波, 张运来, 何逸凡, 周焱斌

2019, Vol.31(4): 141–148    摘要 ( 258 )    PDF (4903 KB) ( 318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90415

针对稠油底水油藏转注井注入水在正韵律作用下驱油效果差,大部分注入水无效循环等问题,对底水油藏转注井注入水驱油效果差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对转注井渗透率锥体型变化带底部进行"置胶成坝"、扩大底水油藏转注井注水波及体积的方法,并利用数值模拟、流线模拟等方法对"置胶成坝"关键参数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稠油底水油藏转注井注入水驱油效果差的原因是定向井转注后注入水受正韵律及大液量冲刷的影响,在"渗透率锥体型变化带-底水区-生产井波及区"形成"U"形管式无效水循环;"置胶成坝"技术提高了稠油底水油藏转注井注入水的驱油效果。先导试验井组增油效果明显,增油量达40 m3/d,改变了底水油藏转注井注入水驱油效果差的现状,将底水油藏注水由"注够水"转变为"有效注水"。这种新的注水模式对稠油底水油藏提高转注井注水驱油效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石油工程

考虑应力敏感和复杂运移的页岩气藏压力动态分析

姜瑞忠, 张福蕾, 崔永正, 潘红, 张旭, 张春光, 沈泽阳

2019, Vol.31(4): 149–156    摘要 ( 167 )    PDF (2139 KB) ( 245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90416

页岩气藏渗透率极低,储层存在很强的应力敏感性,所以需对其进行水力压裂。通过分析吸附解吸、Knudsen扩散、非稳态窜流和渗流等多种气体运移机制来建立页岩气藏复合模型,采用Mathieu函数、Pedrosa变量代换、正则摄动理论、拉普拉斯变换和Stehfest数值反演等方法来求解数学模型,并绘制出无因次拟压力曲线,同时对渗透率模量、SRV半径、外区裂缝渗透率、扩散系数和解吸压缩系数等相关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气体流动阶段可划分为9段,渗透率模量的增加导致气井定产量生产时所需压差增大,而SRV半径和解吸压缩系数的增大使得压差减小;较大的外区裂缝渗透率与较小的流度比相对应,扩散系数越大,页岩基质表观渗透率越大,窜流发生的越早。提出的试井模型可提高页岩气藏压力动态分析的准确性,对压裂开发页岩气藏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致密油藏分段多簇压裂水平井非稳态产能模型

姬靖皓, 席家辉, 曾凤凰, 杨啟桂

2019, Vol.31(4): 157–164    摘要 ( 206 )    PDF (2411 KB) ( 304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190417

针对段/簇间裂缝渗流场差异,基于线性流分区模型,考虑致密储层低速非达西流动和裂缝渗透率应力敏感特征,建立了致密油藏分段多簇压裂水平井非稳态产能模型。矿场实例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模型计算分析显示:启动压力梯度主要影响油井的中后期产能,储层改造形成的复杂裂缝网络可有效降低非达西流动对油井前期产能的影响;裂缝渗透率应力敏感性对油井产油量影响较大,应力敏感系数越大,油井的产油量和累积产油量越低;裂缝总数较小时,裂缝的段簇比对累积产油量影响较大,相同裂缝条数下,段簇比越大,累积产油量越大;随储层改造体积增大,油井累积产油量增幅逐渐变缓。该研究结果可对致密油藏分段多簇压裂水平井产能评价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