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 当期目录

《岩性油气藏》

  •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集团西北地质研究所有限公司
  • 甘肃省石油学会
  • 周  期:双月 出版单位:科学出版社
  • 国际刊号:ISSN 1673-8926
  • 国内刊号:CN 62-1195/TE
  • 编辑出版:《岩性油气藏》编辑部
  • 创刊时间:1989年

刊出日期:2021-02-01

  • 简明目录
  • 带摘要目录
论坛与综述

坳陷湖盆大型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与生长模式

袁选俊, 周红英, 张志杰, 王子野, 成大伟, 郭浩, 张友焱, 董文彤

2021, Vol.33(1): 1–11    摘要 ( 362 )    HTML( ) PDF (9238 KB)  ( 352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101

地层油气藏主要勘探进展及未来重点领域

朱如凯, 崔景伟, 毛治国, 曹正林, 王兴志, 高长海, 刘永福

2021, Vol.33(1): 12–24    摘要 ( 378 )    HTML( ) PDF (6268 KB)  ( 333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102

岩性地层油气藏区带及圈闭评价技术研究新进展

刘化清, 刘宗堡, 吴孔友, 徐怀民, 杨占龙, 孙夕平, 倪长宽, 康继伦, 王牧, 靳继坤

2021, Vol.33(1): 25–36    摘要 ( 237 )    HTML( ) PDF (8842 KB)  ( 419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103

油气地质

准噶尔盆地腹部侏罗系油气运移路径模拟

郭秋麟, 吴晓智, 卫延召, 柳庄小雪, 刘继丰, 陈宁生

2021, Vol.33(1): 37–45    摘要 ( 211 )    HTML( ) PDF (6277 KB)  ( 331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104

准噶尔盆地腹部中浅层油气输导体系及其控藏作用

陈棡, 卞保力, 李啸, 刘刚, 龚德瑜, 曾德龙

2021, Vol.33(1): 46–56    摘要 ( 173 )    HTML( ) PDF (8249 KB)  ( 196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105

玛湖凹陷二叠系上乌尔禾组扇三角洲沉积特征及控制因素

马永平, 张献文, 朱卡, 王国栋, 潘树新, 黄林军, 张寒, 关新

2021, Vol.33(1): 57–70    摘要 ( 218 )    HTML( ) PDF (15878 KB)  ( 220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106

准噶尔盆地玛中地区二叠系—三叠系叠合成藏特征及主控因素

陈静, 陈军, 李卉, 努尔艾力·扎曼

2021, Vol.33(1): 71–80    摘要 ( 273 )    HTML( ) PDF (4988 KB)  ( 268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107

玛湖凹陷南斜坡断裂识别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余兴, 尤新才, 白雨, 李鹏, 朱涛

2021, Vol.33(1): 81–89    摘要 ( 163 )    HTML( ) PDF (6471 KB)  ( 213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108

准噶尔盆地沙湾凹陷滩坝砂的发现及油气勘探潜力

关新, 潘树新, 曲永强, 许多年, 张寒, 马永平, 王国栋, 陈雪珍

2021, Vol.33(1): 90–98    摘要 ( 264 )    HTML( ) PDF (8487 KB)  ( 217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109

准噶尔盆地玛北地区三叠系百口泉组岩石物理相

杨凡凡, 姚宗全, 杨帆, 德勒恰提·加娜塔依, 张磊, 曹天儒

2021, Vol.33(1): 99–108    摘要 ( 154 )    HTML( ) PDF (7094 KB)  ( 187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110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下组合地层水特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周新平, 邓秀芹, 李士祥, 左静, 张文选, 李涛涛, 廖永乐

2021, Vol.33(1): 109–120    摘要 ( 263 )    HTML( ) PDF (5057 KB)  ( 287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111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神府区块上古生界致密砂岩成藏特征

高计县, 孙文举, 吴鹏, 段长江

2021, Vol.33(1): 121–130    摘要 ( 237 )    HTML( ) PDF (6037 KB)  ( 253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112

柴达木盆地阿尔金山前带侏罗系含油气系统成藏差异性及其主控因素

田光荣, 王建功, 孙秀建, 李红哲, 杨魏, 白亚东, 裴明利, 周飞, 司丹

2021, Vol.33(1): 131–144    摘要 ( 183 )    HTML( ) PDF (4891 KB)  ( 237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113

柴达木盆地英雄岭构造带油气成藏条件与有利勘探区带

龙国徽, 王艳清, 朱超, 夏志远, 赵健, 唐鹏程, 房永生, 李海鹏, 张娜, 刘健

2021, Vol.33(1): 145–160    摘要 ( 280 )    HTML( ) PDF (12105 KB)  ( 245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114

柴达木盆地英雄岭南带断裂活动特征及其控藏作用

卢恩俊, 柳少波, 于志超, 鲁雪松, 成定树

2021, Vol.33(1): 161–174    摘要 ( 230 )    HTML( ) PDF (6508 KB)  ( 208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115

鄂博梁构造带油气成藏条件分析及勘探启示

孔红喜, 王远飞, 周飞, 朱军, 陈阳阳, 宋德康

2021, Vol.33(1): 175–185    摘要 ( 211 )    HTML( ) PDF (8341 KB)  ( 183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116

酒泉盆地青西凹陷窟窿山构造带下沟组沉积特征及储层预测

张闻亭, 龙礼文, 肖文华, 魏浩元, 李铁锋, 董震宇

2021, Vol.33(1): 186–197    摘要 ( 202 )    HTML( ) PDF (9638 KB)  ( 251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117

三角洲前缘滑塌型重力流沉积特征及控制因素——以松辽盆地大安地区青一段为例

符勇, 李忠诚, 万谱, 阙宜娟, 王振军, 吉雨, 黄礼, 罗静兰, 鲍志东

2021, Vol.33(1): 198–208    摘要 ( 274 )    HTML( ) PDF (9017 KB)  ( 221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118

川东北沙溪庙组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以五宝场地区为例

徐宇轩, 代宗仰, 胡晓东, 徐志明, 李丹

2021, Vol.33(1): 209–219    摘要 ( 269 )    HTML( ) PDF (3501 KB)  ( 189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119

勘探技术

基于叠前深度偏移的基岩潜山风化淋滤带储层预测

孙夕平, 张昕, 李璇, 韩永科, 王春明, 魏军, 胡英, 徐光成, 张明, 戴晓峰

2021, Vol.33(1): 220–228    摘要 ( 191 )    HTML( ) PDF (9797 KB)  ( 257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120

基于稀疏贝叶斯学习的薄储层预测方法及应用

袁成, 苏明军, 倪长宽

2021, Vol.33(1): 229–238    摘要 ( 185 )    HTML( ) PDF (9313 KB)  ( 256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121

致密油薄砂体储层预测技术及应用实效——以松辽盆地敖南区块下白垩统泉头组为例

曹思佳, 孙增玖, 党虎强, 曹帅, 刘冬民, 胡少华

2021, Vol.33(1): 239–247    摘要 ( 162 )    HTML( ) PDF (7284 KB)  ( 252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122

基于拟三维多属性反演的优质烃源岩分布预测

姚军, 乐幸福, 陈娟, 苏旺, 张永峰

2021, Vol.33(1): 248–257    摘要 ( 203 )    HTML( ) PDF (10010 KB)  ( 224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123

准噶尔盆地东部西泉地区石炭系火山岩岩性识别

李树博, 郭旭光, 郑孟林, 王泽胜, 刘新龙

2021, Vol.33(1): 258–266    摘要 ( 257 )    HTML( ) PDF (3421 KB)  ( 253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124

二维核磁共振测井在砂砾岩储层流体识别中的应用

宁从前, 周明顺, 成捷, 苏芮, 郝鹏, 王敏, 潘景丽

2021, Vol.33(1): 267–274    摘要 ( 187 )    HTML( ) PDF (9504 KB)  ( 279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125

论坛与综述

坳陷湖盆大型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与生长模式

袁选俊, 周红英, 张志杰, 王子野, 成大伟, 郭浩, 张友焱, 董文彤

2021, Vol.33(1): 1–11    摘要 ( 362 )    PDF (9238 KB) ( 352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101

坳陷湖盆大型浅水三角洲是目前中国陆上岩性油气藏规模储量增长的主体。通过对松辽盆地南部上白垩统保乾三角洲和现代鄱阳湖赣江三角洲解剖,重点探讨湖盆浅水三角洲形成的地质背景、沉积特征与生长模式。结果表面:①坳陷湖盆具有形成大型浅水三角洲的沉积背景,敞流型湖盆导致的湖平面频繁升降控制了浅水三角洲的纵横向发育规模。②松辽盆地南部上白垩统发育2种不同类型的三角洲,深湖型三角洲一般呈朵叶状,沉积亚相展布清晰,沉积微相以分流河道、河口坝和分流河道间为主;浅湖型三角洲一般呈鸟足状或树枝状,沉积亚相分异不明显,沉积微相以分流河道和分流河道间为主,河口坝不发育;③通过现代沉积遥感定量分析,刻画了鄱阳湖赣江中支三角洲近50年的发育特征和演化规律,揭示了分流河道从分散树枝状到闭合结网状的生长过程。④坳陷湖盆大型浅水三角洲是不断发育的多期朵叶体在平面上拼接而成的复合体,其中分流河道是最重要的储集砂体类型,在平面上呈结网状分布,控制了大面积岩性油气藏的分布与富集。

地层油气藏主要勘探进展及未来重点领域

朱如凯, 崔景伟, 毛治国, 曹正林, 王兴志, 高长海, 刘永福

2021, Vol.33(1): 12–24    摘要 ( 378 )    PDF (6268 KB) ( 333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102

近年来,地层油气藏勘探取得了重要进展。为了综述中国地层油气藏“十三五”勘探进展并展望未来地层油气藏的重点勘探领域,开展了典型地层油气藏解剖,研究大型碎屑岩超覆或削截型、碳酸盐岩风化壳型、火山岩或变质岩地层油气藏富集规律,评价地层油气藏资源潜力。结果表明:①准噶尔盆地二叠系和石炭系、中国三大克拉通盆地(四川、塔里木、鄂尔多斯)震旦系顶—奥陶系以及松辽盆地基岩等地层油气藏勘探取得了重大进展,获得油气当量均在亿吨级或十亿吨级。②大型地层油气藏受盆缘或盆内隆起周缘长期继承性古斜坡、区域不整合和输导体系控制,发育准层状集群式巨型—大型地层油气聚集,存在风化壳和内幕2类地层油气藏,均可大规模成藏。③地层油气藏勘探重点领域为中国三大克拉通震旦系—奥陶系碳酸盐岩层间或层内不整合风化壳、准噶尔盆地6个斜坡区二叠系碎屑岩超覆或削截地层、火山岩或变质岩为主的基岩。④未来勘探技术可加强盆地内部多级不整合的识别、成藏要素综合分析以及地球物理探测技术集成,围绕纵向上发现新含油气层系、平面上扩展新含油气区,构建大型地层油气藏成藏理论并推动中国地层油气藏勘探。该研究成果对于未来勘探技术发展、地层油气藏重点领域部署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岩性地层油气藏区带及圈闭评价技术研究新进展

刘化清, 刘宗堡, 吴孔友, 徐怀民, 杨占龙, 孙夕平, 倪长宽, 康继伦, 王牧, 靳继坤

2021, Vol.33(1): 25–36    摘要 ( 237 )    PDF (8842 KB) ( 419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103

立足“十三五”期间的研究成果,总结地质与物探相结合的方法,突出智能化技术应用,形成岩性地层区带评价、圈闭边界识别和有效性评价2项技术体系,①以断层/砂体输导体系定量评价、基于断层破坏程度细化分析的泥岩盖层有效性评价、地层不整合风化黏土层识别与封堵性定量评价为核心的源外岩性油气藏和地层油气藏区带评价技术体系;②形成以隐蔽层序界面识别与高频层序格架建立、基于多属性变时窗波形聚类为基础的沉积体宏观分布地震预测、基于稀疏理论地震反演和最小地震干涉分析的薄互储层预测等为核心的岩性地层圈闭边界识别与有效性评价技术。这些技术方法在推广应用后,为在相关盆地部署风险探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油气地质

准噶尔盆地腹部侏罗系油气运移路径模拟

郭秋麟, 吴晓智, 卫延召, 柳庄小雪, 刘继丰, 陈宁生

2021, Vol.33(1): 37–45    摘要 ( 211 )    PDF (6277 KB) ( 331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104

2019年在准噶尔盆地钻探的前哨2探井取得重大突破,预示着盆地腹部侏罗系具有广阔的勘探前景。腹部发育远源和次生油气藏,源与储之间距离大,油气运移路径决定了油气藏的分布。基于研究区侏罗系油气主要沿断裂垂向运移、沿砂体侧向运移的特点,制定了以三维地质建模、参数研究和模拟计算为核心的研究思路,提出了断面网格的三维地质建模方法和考虑断裂因素的三维侵入逾渗模型及原油含蜡量定量模型,构建了侏罗系三维地质体,包括54 844个体网格、12 370个面网格及相应的地质参数。模拟得出:运移路径与油气藏分布相关性较好,原油含蜡量与实测值接近,模拟的运移路径与勘探结果一致,原油含蜡量定量模型是有效的。在综合考虑油气运移路径、含油气饱和度和沉积相分布等因素后,确定5个有利区,分别为成1井区、石东1井西区、滴西2井区、董1井北区和盆6井北区。该研究成果可为研究区潜在勘探目标分布的预测提供参考。

准噶尔盆地腹部中浅层油气输导体系及其控藏作用

陈棡, 卞保力, 李啸, 刘刚, 龚德瑜, 曾德龙

2021, Vol.33(1): 46–56    摘要 ( 173 )    PDF (8249 KB) ( 196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105

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中浅层油气藏具有远源、次生的特征,而输导体系对油气成藏具有重要控制作用。通过断裂、砂层、不整合等要素的系统刻画及其空间组合关系研究,梳理出断裂垂向单一输导型、断裂-毯砂阶状输导型、断裂-不整合复合输导型等3类输导组合类型。结合输导体系与成藏过程及成藏要素的时空耦合关系,总结出3类优势输导体系控制下的成藏模式:断裂垂向单一输导控制下的立体成藏模式、断裂-毯砂阶状输导控制下的环凸成藏模式、断裂-不整合复合输导控制下的连片成藏模式。综合输导要素配置关系及成藏背景,指出阜康凹陷上侏罗统—下白垩统是寻找中浅层高效油气藏的重要接替区。

玛湖凹陷二叠系上乌尔禾组扇三角洲沉积特征及控制因素

马永平, 张献文, 朱卡, 王国栋, 潘树新, 黄林军, 张寒, 关新

2021, Vol.33(1): 57–70    摘要 ( 218 )    PDF (15878 KB) ( 220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106

近年来,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上二叠统砂砾岩储集体中获得重大油气勘探突破。为研究玛湖凹陷上乌尔禾组扇三角洲沉积特征及控制因素,开展了岩相分析、偏光显微镜鉴定、物性分析及成岩作用研究。结果表明:①上乌尔禾组砂砾岩储层自下而上粒度逐渐变细,砾石含量逐渐减少,为典型湖侵退覆式沉积。②上乌尔禾组发育3类11种岩相类型,不同岩相在成岩作用改造下,岩石结构和储层性质差异明显,以牵引流及密度流形成的岩相具有较高的储层质量。③上乌尔禾组储层质量自下而上依次变好,沉积环境控制储层质量的宏观变化,泥杂基破坏孔隙的连通性,粒度的集中程度及发育范围控制优质储层的规模。溶蚀作用有效改善储层储集能力,平均孔隙度增量为3.2%。该研究成果对玛湖凹陷上乌尔禾组砂砾岩勘探具有借鉴意义。

准噶尔盆地玛中地区二叠系—三叠系叠合成藏特征及主控因素

陈静, 陈军, 李卉, 努尔艾力·扎曼

2021, Vol.33(1): 71–80    摘要 ( 273 )    PDF (4988 KB) ( 268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107

玛湖凹陷是准噶尔盆地目前已发现油气富集程度最高的生烃凹陷,其中二叠系—三叠系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为了研究其叠合成藏特征及主控因素,开展了录井、测井、岩心分析化验及试油资料分析,并进行了三维地震资料解释。结果表明:①玛中地区发育二叠系下乌尔禾组和三叠系百口泉组2套优质储层,扇三角洲前缘亚相是研究区油气富集的有利相带;在湖侵背景下,砂体多期叠置连片,具备形成大面积岩性圈闭群的地质条件。②研究区储盖组合配置较好,砂体纵向上相互叠置,侧面的断裂和上覆的三角洲平原亚相泥岩可为油气成藏提供遮挡。③研究区发育高角度走滑断层及一系列伴生构造,深层断裂沟通油源,浅层断裂控制圈闭和油藏,与不整合面一起共同构成了高效的输导体系,是多层系叠合成藏的重要控制因素。该研究成果对玛中地区中深层油气勘探具有借鉴意义。

玛湖凹陷南斜坡断裂识别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余兴, 尤新才, 白雨, 李鹏, 朱涛

2021, Vol.33(1): 81–89    摘要 ( 163 )    PDF (6471 KB) ( 213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108

近期,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南斜坡(玛南斜坡)MH015井在侏罗系八道湾组获特高产工业油流,开拓了玛南斜坡区中浅层油气预探的新局面。为了进一步探讨玛湖斜坡断裂特征、断裂对油气藏的控制作用、油气富集规律及其勘探潜力,综合运用野外地质露头、测井资料、地震断裂识别技术,对研究区断裂形成期次、断裂空间组合和油气成藏模式等进行了全面分析。结果表明:玛南斜坡晚海西期—印支期逆断裂、印支期—燕山期的走滑断裂是油气运移的关键因素,该地区油气成藏具有“近烃源岩供烃、多期次断裂纵向立体输导、断层岩性综合控藏、立体含油”的特征,该研究成果为该地区下一步油气勘探部署指明了方向。

准噶尔盆地沙湾凹陷滩坝砂的发现及油气勘探潜力

关新, 潘树新, 曲永强, 许多年, 张寒, 马永平, 王国栋, 陈雪珍

2021, Vol.33(1): 90–98    摘要 ( 264 )    PDF (8487 KB) ( 217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109

近期准噶尔盆地沙湾凹陷ST1井上乌尔禾组获得重大突破,其具有典型的滩坝砂沉积特征,揭示其成藏地质特征与玛湖凹陷有显著差别。为了探索油气勘探新领域,落实滩坝砂平面分布及油气勘探潜力,以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结合钻井、试油、测井、岩心等数据,同时利用属性提取、沿层切片等地震技术,精细刻画了沙湾凹陷上乌尔禾组滩坝砂平面展布特征,并探讨了其油气成藏潜力。结果表明:研究区目的层滩坝砂沉积特征明显,沿湖岸线成带状分布;油气成藏条件优越,勘探潜力大。滩坝砂沉积相带的发现及落实,为沙湾地区滩坝砂油气藏勘探提供了地质模型参考,同时为准噶尔盆地玛湖大油田的拓展提供了新的勘探领域。

准噶尔盆地玛北地区三叠系百口泉组岩石物理相

杨凡凡, 姚宗全, 杨帆, 德勒恰提·加娜塔依, 张磊, 曹天儒

2021, Vol.33(1): 99–108    摘要 ( 154 )    PDF (7094 KB) ( 187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110

准噶尔盆地玛北地区三叠系百口泉组储层非均质性较强,多因素综合分析成为近年来精细储层研究的重要手段。通过岩心、铸体薄片、测井曲线、粒度等资料,开展综合储层沉积微相、成岩相和裂缝相特征的岩石物理相研究,并对所划分的岩石物理相进行聚类分析,开展对研究区有利储层的预测。结果表明:①扇三角洲沉积微相主要发育分流河道、辫状分支水道、水下分流河道及水下分流间湾等4种微相;②成岩相包括3种致密化成岩相(压实致密成岩相、伊/蒙充填成岩相和硅质胶结成岩相)和2种扩容性成岩相(绿泥石衬边弱溶蚀成岩相和不稳定组分溶蚀成岩相);③在平缓斜坡背景下,由于局部发育水平缝,裂缝密度小于1条/m,对储层物性影响较小;④遵循“沉积微相+成岩相+裂缝相”叠合原则,厘定了岩石物理相的分类,划分出了水下分流河道-绿泥石衬边弱溶蚀成岩相等10种岩石物理相;⑤PF1对应Ⅰ类储层,物性最好,主要发育在百二段,百三段发育规模较小;PF2对应Ⅱ类储层,物性中等,在百口泉组储层中相对较发育;PF3对应Ⅲ类储层,物性相对较差,在百三段较为发育。玛北地区岩石物理相的研究方法,可以为百口泉组油气扩边勘探提供指导。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下组合地层水特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周新平, 邓秀芹, 李士祥, 左静, 张文选, 李涛涛, 廖永乐

2021, Vol.33(1): 109–120    摘要 ( 263 )    PDF (5057 KB) ( 287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111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延长组下组合长10—长8油层组油水分布关系复杂,地层水特征及其与油藏的关系缺少系统研究。为明确地层水性质及其与油藏的关系以及地层水矿化度对测井精细解释的影响,基于地层水样品筛选,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1万余个地层水水样测试数据分析,研究地层水性质及分布特征,分析地层水矿化度、特征参数等的油气地质意义。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延长组地层水性质具有区带性分布的特点,各油层组地层水矿化度自西缘冲断带、天环坳陷轴部向湖盆中部总体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延长组下组合地层水矿化度较低,平均为28.4 g/L,属盐水地层水类型,以CaCl2型为主。地层水的离子组成、矿化度、同位素、特征参数等较为相近,且明显不同于其他油层组地层水特征,属于同一流体系统;地层水钠氯系数、脱硫系数、变质系数等特征参数表明,盆地中生界延长组下组合油藏的封闭性整体较好,油藏及出油井点主要分布在地层水矿化度相对较高的区域,西缘冲断带部分油藏受构造作用影响进行了调整改造,油藏封闭性变差;湖盆中部高阻水层、天环坳陷轴部低阻油层发育,地层水矿化度是影响测井解释的重要因素。该研究成果为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延长组流体系统研究以及复杂油水关系分布的测井精细识别提供了依据。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神府区块上古生界致密砂岩成藏特征

高计县, 孙文举, 吴鹏, 段长江

2021, Vol.33(1): 121–130    摘要 ( 237 )    PDF (6037 KB) ( 253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112

为进一步拓展鄂尔多斯盆地东缘致密气勘探前景,在区域烃源岩、储层、盖层和运移输导体系分析基础上,结合流体包裹体测试,开展了神府区块石炭系—二叠系(C—P)致密气成藏条件研究。结果表明:主力煤层厚度较大且分布稳定,较大的生烃强度构成成藏的基本条件;储层整体呈现低孔低渗特征,以残余粒间孔和粒内溶孔为主要储集空间;C—P内部广泛发育的泥岩具备良好的封盖能力;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指示1期持续性成藏;可划分出源内、近源和远源等3种储盖组合模式。不同层位源储配置的差异控制着不同成藏模式的形成。该研究成果进一步拓展了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勘探开发前景,为研究区及类似致密气田勘探提供了理论基础。

柴达木盆地阿尔金山前带侏罗系含油气系统成藏差异性及其主控因素

田光荣, 王建功, 孙秀建, 李红哲, 杨魏, 白亚东, 裴明利, 周飞, 司丹

2021, Vol.33(1): 131–144    摘要 ( 183 )    PDF (4891 KB) ( 237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113

为明确柴达木盆地阿尔金山前带东段油气差异成藏及富集规律,利用地质及地球化学测试资料,围绕侏罗系含油气系统开展油气藏特征研究,分析成藏期次、明确关键成藏因素并建立成藏模式。结果表明:①阿尔金山前带成藏差异性明显,牛东地区天然气成熟度较低、干气与湿气并存,以渐新世中晚期、中新世早中期共2期成藏为主,纵向上多层系富集;东坪地区以干气为主,成熟度变化大,气藏持续充注,表现为渐新世早期至全新世多期成藏特征,以基岩富集油气为主;尖北地区以干气为主,成熟度较高,中新世早中期成藏,仅基岩富集油气。②沟通侏罗系生烃灶的断裂系统控制了油气垂向运移,关键成藏期不整合面的构造形态控制了油气运移方向,路乐河组膏泥岩盖层的发育程度控制了油气藏的富集层系。③阿尔金山前带发育3种成藏模式:断层垂向输导的源上立体成藏模式、远源输导的阶梯状复式成藏模式和远源输导的盐下成藏模式。该研究成果对阿尔金山前带侏罗系含油气系统勘探具有指导作用。

柴达木盆地英雄岭构造带油气成藏条件与有利勘探区带

龙国徽, 王艳清, 朱超, 夏志远, 赵健, 唐鹏程, 房永生, 李海鹏, 张娜, 刘健

2021, Vol.33(1): 145–160    摘要 ( 280 )    PDF (12105 KB) ( 245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114

为明确英雄岭构造带油气成藏条件、探究油气勘探领域及勘探方向,利用钻井油气显示、有机地球化学、铸体薄片鉴定、实验测试、地球物理、试油气等资料,开展英雄岭构造油气成藏条件分析与有利勘探区带预测。结果表明:油气成藏条件上,明确发育多套烃源岩,主要烃源岩分布在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上段、新近系上干柴沟组;存在碎屑岩、湖相碳酸盐岩和混积岩3类油气储集体;形成源储一体型、上生下储型、下生上储型3种源-储组合关系;英雄岭构造带具有烃源岩条件优越、油气资源基础好,储层类型多样、储集性能优越,晚期构造活动与油气生排烃期匹配性好、油气持续充注条件优越等有利的油气成藏条件。有利勘探区带及领域上,提出古近系碎屑岩(三角洲前缘砂体)勘探方向在构造带的花土沟-红柳泉、油砂山-尕斯等地区,碳酸盐岩勘探方向在构造带的英西-游园沟和尕斯-跃进等地区;新近系碎屑岩(滨浅湖滩坝砂)勘探方向在构造带的狮子沟-花土沟-游园沟-油砂山-英东及其以西地区,碳酸盐岩(藻灰岩、混积岩及灰云岩)勘探方向在构造带东侧的油泉子-开特-黄瓜峁等地区。该研究成果表明英雄岭构造带具有多层系、多类型的立体勘探特征,是发现大型油气田的有利勘探区带。

柴达木盆地英雄岭南带断裂活动特征及其控藏作用

卢恩俊, 柳少波, 于志超, 鲁雪松, 成定树

2021, Vol.33(1): 161–174    摘要 ( 230 )    PDF (6508 KB) ( 208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115

柴达木盆地英雄岭南带断裂发育,但断裂控制油气成藏的规律不太清楚。通过重新解释该地区地震剖面,分析了5条主要断裂:狮子沟断裂、Ⅰ号断裂、Ⅱ号断裂、油砂山断裂、Ⅺ号断裂,研究了断裂级次、构造样式、活动强度和演化过程,以及通过分析英雄岭南带油藏生物标志物特征和油气充注期次,探讨了断裂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①Ⅰ号、Ⅱ号、Ⅺ号断裂属于软弱层(膏盐岩+泥岩)之下断裂,形成于古近纪,其中Ⅱ号、Ⅺ号断裂由多条断裂叠加生长形成,狮子沟与油砂山断裂属于软弱层之上断裂,形成于新近纪,由单一断裂生长形成。②浅层构造带油气是深层油气向上运移的结果,控藏断裂的活动性与油气生烃期和圈闭的形成期相匹配。③断裂控藏演化分为3个阶段:下干柴沟组上段沉积期,基底断裂控制烃源岩形成;下油砂山组沉积期,滑脱断裂控制低熟油气成藏;上油砂山组沉积期,滑脱断裂控制成熟油气成藏,同时对早期低熟油气藏进行改造。不同断裂活动特征的差异性是造成英雄岭南带成藏差异性的主控因素之一。

鄂博梁构造带油气成藏条件分析及勘探启示

孔红喜, 王远飞, 周飞, 朱军, 陈阳阳, 宋德康

2021, Vol.33(1): 175–185    摘要 ( 211 )    PDF (8341 KB) ( 183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116

鄂博梁构造带各构造均钻有以古近系—新近系为目的层的探井,但含气丰度很低,一直未能实现勘探的实际突破,同时限于侏罗系烃源岩层埋深较大,成藏富集规律认识不清。近年来随着勘探程度的不断提高,多口探井钻达侏罗系地层,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通过对鄂博梁构造带烃源岩、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以及运聚条件的详细分析,开展了成藏条件的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处于边缘地区的牛东鼻隆—鄂博梁Ⅰ号构造有机质丰度不高、成熟度很低,不具备大规模形成天然气的烃源岩条件。目前已发现的天然气为高成熟、过成熟的煤型气,来自凹陷中心形成的高成熟烃源岩,侏罗系顶面广泛分布的不整合与沟通源岩的断层是主要的输导途径。鄂博梁构造带进一步的勘探工作应选择凹陷中心烃源岩成熟度高的地区,目的层应尽可能贴近源岩。该研究成果为鄂博梁构造带进一步勘探指出了有利勘探地区。

酒泉盆地青西凹陷窟窿山构造带下沟组沉积特征及储层预测

张闻亭, 龙礼文, 肖文华, 魏浩元, 李铁锋, 董震宇

2021, Vol.33(1): 186–197    摘要 ( 202 )    PDF (9638 KB) ( 251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117

下白垩统下沟组沟零段(K1g0)、沟一段(K1g1)为酒泉盆地青西凹陷窟窿山构造带的主力产层,为明确其沉积特征及有利储层分布,利用岩心、测井、地震及分析化验等资料,开展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物源分析、沉积微相展布研究,阐述了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基于储层综合评价划分了储层类型,并运用深度学习非线性反演技术预测了有利储层分布。结果表明:酒泉盆地青西凹陷窟窿山构造带下沟组K1g0—K1g1自下而上可划分为4个中期基准面旋回(MSC1—MSC4)和8个短期基准面旋回(SSC1—SSC8);窟窿山构造带下沟组K1g0—K1g1以退积型扇三角洲为主,发育西部、南部、东部3个物源,扇三角洲在K1g0和K1g1中下部均发育程度高,展布范围广;裂缝是改善储层物性的重要因素,与次生孔隙共同构成主要的储集空间,可划分为孔隙型储层、孔隙-裂缝型储层和致密型储层。利用深度学习非线性反演技术预测有利储层面积14.7 km2。该研究成果可为窟窿山构造带下白垩统油气勘探提供借鉴。

三角洲前缘滑塌型重力流沉积特征及控制因素——以松辽盆地大安地区青一段为例

符勇, 李忠诚, 万谱, 阙宜娟, 王振军, 吉雨, 黄礼, 罗静兰, 鲍志东

2021, Vol.33(1): 198–208    摘要 ( 274 )    PDF (9017 KB) ( 221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118

重力流砂体是烃源岩内生储组合的重要部分,具有较大的勘探开发潜力。综合利用岩心、三维地震、粒度分析、测井及录井资料,结合区域地质背景,系统分析了松辽盆地大安地区青一段三角洲前缘滑塌型重力流类型、识别标志、沉积特征、形成及分布控制因素和勘探开发潜力。结果表明:研究区青一段主要发育滑动-滑塌、砂质碎屑流及浊流3种滑塌型重力流,这3种重力流在垂向上相邻或相间分布,平面上依次演化。坡折带和基准面变化对这3种重力流的形成和分布具有控制作用,滑动-滑塌、砂质碎屑流及浊流分别分布于斜坡坡脚、斜坡与盆地平原。基准面上升期与下降期砂质碎屑流表现出不同的沉积特征和流体性质。基准面上升期是重力流砂体发育的有利时期,砂质碎屑流呈席状分布,发育完整的重力流沉积序列;基准面下降早期重力流砂体发育规模较小,砂质碎屑流表现出了河道的分布形态,且具有牵引流和重力流的双重流体性质。砂质碎屑流及浊流砂层厚度较薄,但因其常与湖相烃源岩伴生而形成岩性圈闭,单井产量往往较高。

川东北沙溪庙组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以五宝场地区为例

徐宇轩, 代宗仰, 胡晓东, 徐志明, 李丹

2021, Vol.33(1): 209–219    摘要 ( 269 )    PDF (3501 KB) ( 189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119

川东北地区侏罗系沙溪庙组浅层致密气具有投资成本低、见效快、分布广、资源量大、埋深浅等诸多优势,是一个高效的勘探开发对象。通过对川东北五宝场地区侏罗系沙溪庙组天然气与下伏烃源岩实地采集,进行了相关的天然气组分、碳同位素、镜质体反射率、显微组分以及总有机碳测定等地球化学实验,根据天然气和烃源岩样品分析,对川东北侏罗系沙溪庙组进行了气源讨论,并结合沙溪庙组典型成藏剖面和川东北致密气现有开发程度,对川东北侏罗系沙溪庙组典型成藏模式作出分析。结果表明:川东北地区侏罗系沙溪庙组天然气主要来自于下伏的侏罗系自流井组湖相烃源岩和三叠系须家河组煤系烃源岩。川东北地区侏罗系自流井组烃源岩为Ⅱ1—Ⅱ2型高成熟中等—好烃源岩,须家河组烃源岩为Ⅲ型过成熟烃源岩。川东北大巴山前缘的五宝场和渡口河地区具备良好的致密气成藏条件,是下一步浅层致密气的重点勘探地区。勘探重点应该以寻找沙溪庙组有利区带为主,同时增加下伏自流井组和须家河组的探井以获取更多的地质资料,以五宝场、渡口河地区为中心向外辐射扩大勘探开发范围。

勘探技术

基于叠前深度偏移的基岩潜山风化淋滤带储层预测

孙夕平, 张昕, 李璇, 韩永科, 王春明, 魏军, 胡英, 徐光成, 张明, 戴晓峰

2021, Vol.33(1): 220–228    摘要 ( 191 )    PDF (9797 KB) ( 257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120

基岩潜山风化壳是油气勘探重要领域,但基岩潜山一般埋藏较深,地表、地下构造复杂,导致地震成像困难,地震振幅难以保真,风化淋滤带储层预测难度大。为了准确刻画基岩潜山风化淋滤带储层,采用从近地表出发的整体速度建模技术和保真叠前深度偏移技术,提高了复杂构造区地震资料成像准确性和保幅效果;针对基岩潜山风化淋滤带的分层特征,将地震资料和地质资料相结合,建立了潜山储层内幕分层结构;应用了相干体和蚂蚁追踪等技术识别出裂缝分布规律,再结合地震振幅的分类特征,获得了基岩潜山内幕的有效储层厚度。在酒西盆地青西凹陷鸭儿峡潜山的实际应用效果表明:根据油藏开发情况圈定出的高产油藏区,与该方法预测出的风化淋滤带储层厚度对应良好。该方法可为基岩潜山内幕储层目标刻画提供支撑手段。

基于稀疏贝叶斯学习的薄储层预测方法及应用

袁成, 苏明军, 倪长宽

2021, Vol.33(1): 229–238    摘要 ( 185 )    PDF (9313 KB) ( 256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121

薄储层是近年来我国油气勘探的重点目标之一,提高地下薄储层识别能力对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对于薄储层预测,由于地震分辨率及邻层干涉等因素的制约,基于反射地震数据直接探测地下薄储层的难度较大。为此,采用一种新的稀疏贝叶斯学习理论开展地震反射系数反演,并在获取地层反射系数的基础上计算地层相对波阻抗信息,通过设计线性FIR滤波器滤除地层相对波阻抗计算过程中的低频累积误差,进而开展薄储层高精度预测。实际资料应用表明:新的基于稀疏贝叶斯学习理论的地震反射系数反演方法可大幅度提高地层反射系数的计算精度,为获取高精度地层相对波阻抗奠定了基础;设计的线性FIR滤波器能够有效拟制地层相对波阻抗中的低频累积误差,提高了薄储层识别精度。与传统地震振幅属性相比,本次研究获取的地层相对波阻抗信息能更精确地表征薄储层平面形态展布特征,并能有效提高薄储层勘探的成功率。

致密油薄砂体储层预测技术及应用实效——以松辽盆地敖南区块下白垩统泉头组为例

曹思佳, 孙增玖, 党虎强, 曹帅, 刘冬民, 胡少华

2021, Vol.33(1): 239–247    摘要 ( 162 )    PDF (7284 KB) ( 252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122

松辽盆地北部敖南区块是我国重要的致密油资源潜力区,其下白垩统泉头组主要为浅水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沉积,整体为“泥包砂”特征,厚度薄,规模较小,地震反演等常规地震预测技术无法准确地识别和预测该类砂体。通过蓝色滤波目标处理提高了地震资料品质和分辨率;开展了敏感地震属性优选和分析,定性地预测了薄层砂体宏观分布特征;利用井-震联合地质统计反演和随机协模拟技术,对薄层砂体进行了定量预测,刻画了扶余油层主力层砂体的空间分布。预测结果与钻井吻合较好。该方法对其他地区致密油气开发也具有指导意义。

基于拟三维多属性反演的优质烃源岩分布预测

姚军, 乐幸福, 陈娟, 苏旺, 张永峰

2021, Vol.33(1): 248–257    摘要 ( 203 )    PDF (10010 KB) ( 224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123

四川盆地川西—川中过渡带须家河组是典型的“三明治”结构,源储叠置发育。因此,有效预测优质烃源岩分布成为该层系致密气勘探的决定因素之一。笔者首先以岩心TOC实测值为参照、以常规测井曲线为基础、运用多元线性回归算法计算单井TOC曲线,然后利用二维地震数据建立拟三维地震测网,基于此再进行多属性反演及数据筛选完成了须家河组一、三、五段优质烃源岩分布预测。该方法提高了二维地震资料的利用率,增强了优质烃源岩分布预测结果的准确性,同时提高了多属性反演的计算效率。运用拟三维多属性反演对优质烃源岩分布进行有效预测为致密气在二维地震部署区域的进一步勘探打下了坚实基础。

准噶尔盆地东部西泉地区石炭系火山岩岩性识别

李树博, 郭旭光, 郑孟林, 王泽胜, 刘新龙

2021, Vol.33(1): 258–266    摘要 ( 257 )    PDF (3421 KB) ( 253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124

有效、精确的岩性识别是火山岩油气藏勘探的基础之一。针对准噶尔盆地东部西泉地区石炭系火山岩,基于大量岩心和镜下薄片资料,优选出对岩性响应敏感的6条测井曲线,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各测井响应值进行了标准化处理,并建立了一个随机样本,构建出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6.798%的2个综合主成分变量Y1和Y2,提高了不同岩性之间测井响应特征差异敏感性;再利用典型判别分析法建立了研究区石炭系火山岩9种不同岩性的判别模型,并对其进行了识别。通过对原始样本进行回判性检验及交叉验证表明:该方法提高了岩性识别的准确性,识别火山岩岩性的综合准确率高于91%,不仅有效地消除了测井曲线之间携带岩性信息的相关性和重叠性,而且在火山岩薄互层识别上比常规岩性识别方法的精度更高。这一方法为研究区火山岩岩性的精确识别提供了参考依据。

二维核磁共振测井在砂砾岩储层流体识别中的应用

宁从前, 周明顺, 成捷, 苏芮, 郝鹏, 王敏, 潘景丽

2021, Vol.33(1): 267–274    摘要 ( 187 )    PDF (9504 KB) ( 279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125

二连盆地乌兰花凹陷砂砾岩储层岩石矿物成分多样,孔隙结构复杂,常规电性特征难以反映储层流体性质,核磁共振测井一维流体识别方法存在较强多解性,油层与水层识别难度大。由此基于D-T2的二维核磁共振流体识别方法并同时考虑了储层流体的扩散和横向弛豫特征,减少了测井解释的多解性,并降低了二维核磁共振测井应用的作业与数据处理难度。该方法为准确识别复杂砂砾岩储层流体性质提供了有效手段,并为在更大范围内应用二维核磁共振油气层识别技术提供了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