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 当期目录

《岩性油气藏》

  •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集团西北地质研究所有限公司
  • 甘肃省石油学会
  • 周  期:双月 出版单位:科学出版社
  • 国际刊号:ISSN 1673-8926
  • 国内刊号:CN 62-1195/TE
  • 编辑出版:《岩性油气藏》编辑部
  • 创刊时间:1989年

刊出日期:2020-12-01

  • 简明目录
  • 带摘要目录
油气地质

碎屑岩储层构型分级方案与研究方法探讨

芦凤明, 蔡明俊, 张阳, 倪天禄, 萧希航

2020, Vol.32(6): 1–11    摘要 ( 305 )    HTML( ) PDF (4550 KB)  ( 352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601

下刚果盆地早白垩世Pointe Indienne组湖相浊积岩特征及石油地质意义

余烨, 蔡灵慧, 尹太举, 王莉, 张兴强, 徐吉丰

2020, Vol.32(6): 12–21    摘要 ( 144 )    HTML( ) PDF (6564 KB)  ( 182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602

松辽盆地长岭断陷沙河子组页岩孔径多重分形特征与岩相的关系

梁志凯, 李卓, 李连霞, 姜振学, 刘冬冬, 高凤琳, 刘晓庆, 肖磊, 杨有东

2020, Vol.32(6): 22–35    摘要 ( 154 )    HTML( ) PDF (6105 KB)  ( 228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603

自生黏土矿物对深水致密砂岩储层微观非均质性的影响——以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合水地区长6油层组为例

曹江骏, 陈朝兵, 罗静兰, 王茜

2020, Vol.32(6): 36–49    摘要 ( 215 )    HTML( ) PDF (7731 KB)  ( 268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604

砂砾岩体沉积期次划分及其与物性的关系——以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Y920区块沙四上亚段为例

卿繁, 闫建平, 王军, 耿斌, 王敏, 赵振宇, 晁静

2020, Vol.32(6): 50–61    摘要 ( 178 )    HTML( ) PDF (8821 KB)  ( 257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605

斜坡背景下沉积物变形构造时空展布规律——以鄂尔多斯盆地镇原地区长7油层组为例

何维领, 罗顺社, 李昱东, 吴悠, 吕奇奇, 席明利

2020, Vol.32(6): 62–72    摘要 ( 204 )    HTML( ) PDF (6445 KB)  ( 311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606

大型辫状河三角洲砂体构型与储层特征——以库车坳陷北部阿合组为例

袁纯, 张惠良, 王波

2020, Vol.32(6): 73–84    摘要 ( 251 )    HTML( ) PDF (10389 KB)  ( 330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607

沉积过路现象的地震识别特征及控制因素探讨

尚文亮, 徐少华, 蔡默仑, 高红灿, 李小刚, 陈岑, 蔡长娥, 秦磊

2020, Vol.32(6): 85–96    摘要 ( 141 )    HTML( ) PDF (8319 KB)  ( 232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608

吐哈盆地胜北洼陷七克台组二段致密油成藏条件

冯越, 黄志龙, 李天军, 张华, 李宏伟, 周亚东

2020, Vol.32(6): 97–108    摘要 ( 137 )    HTML( ) PDF (8465 KB)  ( 154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609

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烃源岩沉积古环境

蒋中发, 丁修建, 王忠泉, 赵辛楣

2020, Vol.32(6): 109–119    摘要 ( 233 )    HTML( ) PDF (2522 KB)  ( 288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610

勘探技术

致密砂岩储层AVO正演模拟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分析

张艳, 高世臣, 孟婉莹, 成育红, 蒋思思

2020, Vol.32(6): 120–128    摘要 ( 158 )    HTML( ) PDF (2567 KB)  ( 221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611

碳酸盐岩裂缝性储层常规测井评价方法

任杰

2020, Vol.32(6): 129–137    摘要 ( 185 )    HTML( ) PDF (3488 KB)  ( 282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612

基于Xu-White模型的致密砂岩储层含气性评价

张鹏, 杨巧云, 范宜仁, 张云, 张海涛

2020, Vol.32(6): 138–145    摘要 ( 154 )    HTML( ) PDF (4160 KB)  ( 277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613

油气田开发

海上底水油藏水平井水驱波及系数定量表征

张运来, 陈建波, 周海燕, 张吉磊, 章威

2020, Vol.32(6): 146–153    摘要 ( 138 )    HTML( ) PDF (3227 KB)  ( 262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614

渤海A油田明化镇组下段河-坝砂体储层构型及剩余油分布

邓猛, 邵英博, 赵军寿, 廖辉, 邓琪

2020, Vol.32(6): 154–163    摘要 ( 136 )    HTML( ) PDF (4750 KB)  ( 172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615

基于混合粒子群算法的煤层气井位优化方法

刘明明, 王全, 马收, 田中政, 丛颜

2020, Vol.32(6): 164–171    摘要 ( 147 )    HTML( ) PDF (3348 KB)  ( 305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616

石油工程

页岩油水平井体积压裂及微地震监测技术实践

刘博, 徐刚, 纪拥军, 魏路路, 梁雪莉, 何金玉

2020, Vol.32(6): 172–180    摘要 ( 181 )    HTML( ) PDF (3931 KB)  ( 279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617

油气地质

碎屑岩储层构型分级方案与研究方法探讨

芦凤明, 蔡明俊, 张阳, 倪天禄, 萧希航

2020, Vol.32(6): 1–11    摘要 ( 305 )    PDF (4550 KB) ( 352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601

为了完善碎屑岩储层构型级次划分方案,并更好地应用于油田开发,从大港油田不同沉积类型储层构型研究的实际出发,通过建立以储层构型为基础的三维地质模型,并开展数值模拟,认识储层构型控制的剩余油分布,并对构型研究精度提出要求。将构型分级与地层划分分级、沉积微相分级有机结合和对应,重新确定储层构型分级方案,在此基础上提出储层构型研究的思路、内容和方法。结果表明:这种构型划分方案更明确,6级构型界面对应复合沉积体构型单元。平面上对应复合曲流带或复合辫流带,由2个以上单一复合体构成;剖面上为小层或砂层组,内部由多个单砂层组合而成,单砂层之间发育泥岩隔层。该方法应用于大港官80断块枣Ⅱ、枣Ⅲ油组,划分和表征7,8,9级构型单元(复合河道、单一沉积单元、增生体),对特高含水阶段密井网开发油田的构型研究具有明显优势。

下刚果盆地早白垩世Pointe Indienne组湖相浊积岩特征及石油地质意义

余烨, 蔡灵慧, 尹太举, 王莉, 张兴强, 徐吉丰

2020, Vol.32(6): 12–21    摘要 ( 144 )    PDF (6564 KB) ( 182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602

为了明确下刚果盆地盐下重点勘探层系,采用沉积学、石油地质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结合区域地质背景、钻测井数据和分析测试结果等资料,对下刚果盆地早白垩世Pointe Indienne组湖相浊积岩特征及其石油地质意义进行了探讨,并建立了Pointe Indienne组大型浊积扇的发育模式。结果表明:该浊积岩形成于深湖相沉积环境,其叠置砂体具有典型的浊流沉积特征,发育典型的鲍玛序列及特征沉积构造;该浊积砂岩为长石岩屑质石英砂岩或杂砂岩,其成分成熟度低、结构成熟度较差,表现为快速堆积的重力流沉积特征;该浊积砂岩内部识别出了多套完整和不完整的鲍玛序列,显示了厚层块状浊积岩和薄层或微层浊积岩的组合形式,指示了浊积扇内扇、中扇、外扇的沉积特征;该浊积砂岩为中孔低渗储层,与Pointe Indienne组上段和下段发育的厚层优质烃源岩接触,具有良好的生、储、盖组合,是下刚果盆地盐下油气勘探的重点层系。

松辽盆地长岭断陷沙河子组页岩孔径多重分形特征与岩相的关系

梁志凯, 李卓, 李连霞, 姜振学, 刘冬冬, 高凤琳, 刘晓庆, 肖磊, 杨有东

2020, Vol.32(6): 22–35    摘要 ( 154 )    PDF (6105 KB) ( 228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603

为了分析不同页岩岩相孔径分布的非均质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采用CO2与N2吸附实验分别对长岭断陷沙河子组页岩的8种岩相进行了孔隙结构表征,并运用多重分形理论研究孔径分布非均质性。结果表明:对于微孔,富有机质黏土质页岩具有最大的孔体积和比表面积,富有机质混合质页岩具有最小的孔体积和比表面积;对于中—宏孔,富有机质混合质页岩具有最大的孔体积,含有机质黏土质页岩具有最小的孔体积和比表面积。随着q的增大,气体吸附曲线的广义分形维数Dq减小,多重分形奇异谱函数α-f(α)呈现连续分布,表明页岩孔径分布具有多重分形特征;在微孔中,富有机质硅质页岩孔径离散程度最弱,富有机质混合质页岩孔隙非均质性最强;在中—宏孔中,富有机质硅质页岩具有孔隙非均质性最强、孔径分布离散程度最弱的特点;微孔与中—宏孔相比,整体非均质性较低;根据偏最小二乘回归法分析结果,不同岩石组分对于岩相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其中TOC含量是影响孔隙非均质性的主要因素。该研究成果可从多重分形理论角度揭示不同岩相的孔径分布特征差异,为松辽盆地长岭断陷沙河子组页岩储层开发提供依据。

自生黏土矿物对深水致密砂岩储层微观非均质性的影响——以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合水地区长6油层组为例

曹江骏, 陈朝兵, 罗静兰, 王茜

2020, Vol.32(6): 36–49    摘要 ( 215 )    PDF (7731 KB) ( 268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604

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6油层组重力流砂岩储层自生黏土矿物发育,导致其孔喉结构复杂、微观非均质性强、物性较差。基于以往的研究成果,利用铸体薄片、图像粒度、扫描电镜、矿物X射线衍射、高压压汞、物性、激光共聚焦等资料,研究了自生黏土矿物对长6储层微观非均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①自生黏土矿物作为该地区最主要的成岩产物,对长6储层微观非均质性有重要影响,是导致储层致密化的重要因素之一。②储层中自生黏土矿物主要为绿泥石、伊利石及高岭石。绿泥石和高岭石在砂质碎屑流与浊流储层中的含量相近,伊利石在浊流储层中含量较高。③伊利石是影响储层渗流能力和控制储层微观非均质性的主要黏土矿物,从距今102 Ma之后,储层开始受伊利石胶结作用影响,其微观非均质性整体变强。④根据伊利石含量及渗透率大小将研究区划分为3类地区。第1类为伊利石弱胶结区,微观非均质性弱,主要分布于研究区东北部,为“甜点区”首要勘探目标;第2类为伊利石中等胶结区,微观非均质性中等,主要位于研究区中部,为“甜点区”次要勘探目标;第3类为伊利石强胶结区,微观非均质性强,主要位于研究区西南部,为非“甜点区”。该研究结果可为鄂尔多斯盆地长6油层组微观非均质性研究提供借鉴。

砂砾岩体沉积期次划分及其与物性的关系——以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Y920区块沙四上亚段为例

卿繁, 闫建平, 王军, 耿斌, 王敏, 赵振宇, 晁静

2020, Vol.32(6): 50–61    摘要 ( 178 )    PDF (8821 KB) ( 257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605

砂砾岩体储层岩性复杂、非均质性强,且扇体多期叠置,沉积期次划分困难。以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Y920区块沙四上亚段砂砾岩体为研究对象,建立以岩心、FMI图像为基础,以测井信息小波变换技术为核心,以三维地震为约束的砂砾岩扇体沉积期次划分方法。基于岩心、FMI图像可直观识别沉积期次界面,进而标定常规测井资料;经测井信息小波变换后表现出周期性振荡特征的小波系数曲线可反映沉积界面响应特征,结合功率谱筛选尺度因子,可定量对单井沉积期次进行划分;通过井-震结合,实现全区域期次界面的等时对比,将Y920区块砂砾岩体划分为8个沉积期次。沉积期次的发育控制着沉积相及岩性的分布,与物性展布也密切相关。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块地层自下而上(8至1沉积期次)表现出退积沉积初始阶段(扇根—扇中)沉积期次中上部物性较好,沉积中间阶段(扇中)整个沉积期次物性均较好,而沉积末期阶段(扇中—扇端)沉积期次中下部物性较好,进而统计单井各期次有效储层的厚度,分期次刻画有效储层平面展布特征,发现3,4,5沉积期次的西北部为Y920区块有利储层展布范围。研究结果为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砂砾岩体油藏的精细勘探开发提供了依据。

斜坡背景下沉积物变形构造时空展布规律——以鄂尔多斯盆地镇原地区长7油层组为例

何维领, 罗顺社, 李昱东, 吴悠, 吕奇奇, 席明利

2020, Vol.32(6): 62–72    摘要 ( 204 )    PDF (6445 KB) ( 311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606

为了研究鄂尔多斯盆地长7油层组沉积物变形构造时空展布规律,对盆地西南部镇原地区20口井的岩心进行了精细观察与描述,综合分析了沉积物变形构造的形态特征和形成机制,共识别出7种常见的沉积物变形构造类型,即滑塌变形、液化卷曲变形、泥质撕裂屑、液化砂岩脉、球枕构造、火焰构造和重荷模等。垂向上,沉积物变形构造在长72小层最为发育,长71小层次之,长73小层较少;平面上,在镇原地区中部集中发育,西部和东部局部发育。斜坡背景下沉积物变形构造的形成机制和展布规律为: ①盆山耦合激活了沉积物变形构造的触发因素;②湖进与湖退转换期是沉积物变形构造最为集中发育的阶段;③不同类型沉积物变形构造的分布与坡折带的发育关系密切,随着向半深湖—深湖沉积区推进,其类型发生规律性演化。该研究成果对于探讨沉积物变形构造的分布模式、重力流砂体分布预测及事件沉积等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大型辫状河三角洲砂体构型与储层特征——以库车坳陷北部阿合组为例

袁纯, 张惠良, 王波

2020, Vol.32(6): 73–84    摘要 ( 251 )    PDF (10389 KB) ( 330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607

库车坳陷北部下侏罗统阿合组是油气勘探的重要目的层,但是岩相变化快、砂体构型复杂、储层相对致密、非均质性强,制约了油气勘探。通过建立露头基干剖面、横向砂体追踪、砂体构型精细描述、针对性取样和储层实验分析,分析砂体的垂向建造、横向展布规律及不同岩相的储集性能,结果表明:阿合组纵向上有大型砂砾质辫状水道-侧积坝-纵向砂坝、中型砂砾质辫状水道-横向砂坝-滨湖复合砂体、小型砂质辫状水道-斜列砂坝等3种沉积建造。其中中型辫状水道-横向砂坝储集性能相对较优,有利储层主要是槽状交错层理砂质细砾岩、板状交错层理中砂岩和低角度平行层理细砂岩。研究区下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和前缘均是有利勘探方向。

沉积过路现象的地震识别特征及控制因素探讨

尚文亮, 徐少华, 蔡默仑, 高红灿, 李小刚, 陈岑, 蔡长娥, 秦磊

2020, Vol.32(6): 85–96    摘要 ( 141 )    PDF (8319 KB) ( 232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608

目前对沉积过路现象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对陆架或陆坡内的无沉积现象作简单的说明,而对于沉积过路的主控因素尚不明确。通过收集国内外沉积过路的实例,并对不同案例进行对比分析,明确沉积过路在地震上的识别标志,并探明沉积过路的主控因素。结果表明: ①沉积过路代表着沉积间断,在地震上表现为顶底地层的地震反射同相轴合并。②沉积过路多发生在非均衡陆坡之上,非均衡陆坡内的不同可容纳空间(池状可容纳空间、愈合陆坡可容纳空间及陆坡可容纳空间)充填阶段为沉积过路提供了潜在过路区。③沉积物粒度、浓度、流体流量及地形坡度决定沉积物能否过路。其中,沉积物粒度与流体流量是影响浊流过路的主要因素,沉积物浓度是影响碎屑流过路的主要因素。④坡度对沉积过路的控制作用体现在相邻地层的相对坡度比和绝对坡度差等2个方面。相对坡度比是沉积过路作用启动的重要条件。绝对坡度差决定沉积过路的距离,绝对坡度差越小,沉积过路的距离越短;绝对坡度差越大,沉积过路的距离越长。该研究结果有助于加深对沉积物运输过程的理解与认识,对今后沉积过路现象的研究也具有借鉴意义。

吐哈盆地胜北洼陷七克台组二段致密油成藏条件

冯越, 黄志龙, 李天军, 张华, 李宏伟, 周亚东

2020, Vol.32(6): 97–108    摘要 ( 137 )    PDF (8465 KB) ( 154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609

为了深入分析吐哈盆地胜北洼陷七克台组二段致密油成藏条件与主控因素,有效促进致密油勘探,开展了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扫描电镜观察、高压压汞和有机地球化学分析等研究。结果表明: ①七克台组二段发育一套微咸水湖相低熟烃源岩,TOC质量分数平均值为1.78%,有机质以Ⅰ型和Ⅱ1型为主,烃源岩品质良好。②七克台组二段中部发育一套致密混积岩储层,孔隙度为2.6%~7.8%,渗透率普遍< 1.0 mD,孔隙结构及连通性中等,允许流体流动的孔喉直径下限为50 nm,可动流体孔隙度下限为2.6%,致密油可动性较强。③优质烃源岩分布、油源断裂、有利沉积相带共同控制了致密油藏的分布,具有“自源供烃、断-缝输导、优势相带控藏”的特征,根据控藏要素可划分出2类致密油勘探有利区。该研究成果对促进吐哈盆地胜北洼陷致密油勘探具有指导意义。

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烃源岩沉积古环境

蒋中发, 丁修建, 王忠泉, 赵辛楣

2020, Vol.32(6): 109–119    摘要 ( 233 )    PDF (2522 KB) ( 288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610

为查明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中二叠统芦草沟组烃源岩古沉积环境演化过程,对27块烃源岩样品进行主量元素、微量元素测试,并结合生物标志物、碳酸盐岩δ18O数据,对芦一段、芦二段沉积期的古氧相、古盐度、古气候以及古水深演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一段正构烷烃主峰碳以nC17为主,相对富集伽马蜡烷,Ph,β胡萝卜烷,V,U,FeO,Sr,Mg和Ca等,碳酸盐岩δ18O偏正,为干旱气候咸化贫氧—厌氧沉积,部分层段为半咸水沉积,MnO/TiO2指示其古水深较深;芦二段正构烷烃主峰碳以nC21和nC23为主,相对富集Pr,Fe2O3,Al,Ti和C24四环萜烷等,总体为湿润气候半咸水贫氧沉积,偶尔处于干旱咸化沉积,古水深相对较浅。该研究成果表明芦一段可作为研究区下一步勘探的重点层系。

勘探技术

致密砂岩储层AVO正演模拟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分析

张艳, 高世臣, 孟婉莹, 成育红, 蒋思思

2020, Vol.32(6): 120–128    摘要 ( 158 )    PDF (2567 KB) ( 221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611

AVO正演模拟分析通常采用固定的岩石物理模型参数,而在实际勘探过程中不同岩石物理参数存在一定重叠,致使正演结果存在不确定性。以苏里格气田测井数据为基础,采用概率、信息熵等方法表征岩石物理参数的不确定性,基于典型的岩性反射界面,分析不同反射界面上下层介质纵波速度比、横波速度比、密度比对正演模拟结果的影响,通过马尔科夫链蒙特卡罗模拟方法(MCMC)开展不同岩性反射界面的反射系数和AVO属性响应特征的模拟,并采用信息熵估计AVO分析中的不确定性。结果表明:概率密度和信息熵在不同岩性的岩石物理参数上具有差异性,但是不同岩性之间存在交叉现象,增强了岩性识别结果的不确定性和多解性;AVO响应特征表明上下层介质岩石物理参数的变化和下层介质含气性的不同导致AVO反射系数具有不同的响应,且随着下层介质含气饱和度的增加,AVO属性表现“双负”特征,即负截距和负梯度。通过统计学手段解析AVO正演模拟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可以为储层预测提供有效的先验认识,从而降低致密砂岩气藏的开发风险。

碳酸盐岩裂缝性储层常规测井评价方法

任杰

2020, Vol.32(6): 129–137    摘要 ( 185 )    PDF (3488 KB) ( 282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612

哈萨克斯坦K油田石炭系KT-Ⅱ段储层为开阔台地相中低孔、特低渗灰岩储层,裂缝对改善储层的渗流能力至关重要,前人研究的利用常规测井资料评价碳酸盐岩储层裂缝的方法由于受裂缝产状、饱和度、泥浆侵入深浅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存在确定性差、容易误判的缺陷。基于研究区目的层段有限的取心和电成像测井资料,结合孔隙型储层和裂缝-孔隙型储层测井响应特征,提出了利用补偿中子确定基块岩石电阻率与基块声波时差,再比较二者与深侧向电阻率、声波时差的差异特征,进而综合识别储层不同产状裂缝发育段,最后建立了裂缝孔隙度、次生孔隙度、裂缝渗透率、总渗透率等储层参数的测井解释模型,实现了利用常规测井资料对碳酸盐岩油藏储层的裂缝识别及参数定量评价。该方法应用的测井综合评价成果与取心物性分析、生产动态情况能够更好地匹配,为该类油藏的合理高效开发提供了依据。

基于Xu-White模型的致密砂岩储层含气性评价

张鹏, 杨巧云, 范宜仁, 张云, 张海涛

2020, Vol.32(6): 138–145    摘要 ( 154 )    PDF (4160 KB) ( 277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613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致密砂岩储层属于典型的岩性气藏,储层物性差、储集空间有限、孔隙结构复杂,常规测井资料易受岩石骨架影响,孔隙流体对其响应特征的贡献小,测井曲线难以有效突出反映孔隙流体的信息,导致气层识别难度大。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基于Xu-White模型,利用阵列声波测井资料,结合Biot-Gassmann方程和流体替换模型,获取纵横波速度比差值、体积模量差值等含气敏感参数和含气指示因子,提出了一种识别致密砂岩气层的新方法。结果表明:阵列声波测井能够提供反映地层骨架和流体特征的声学信息,是致密砂岩储层含气性评价的有效手段;体积模量差值和含气指示因子识别准确度较高,含气性评价效果较好,而纵横波速度比差值评价效果较差。通过实际资料处理和试气资料成果验证,该方法评价鄂尔多斯盆地东部致密砂岩储层的含气性具有较高的有效性,同时可为其他地区同类致密砂岩储层含气性评价提供技术支持。

油气田开发

海上底水油藏水平井水驱波及系数定量表征

张运来, 陈建波, 周海燕, 张吉磊, 章威

2020, Vol.32(6): 146–153    摘要 ( 138 )    PDF (3227 KB) ( 262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614

海上底水油藏开发中后期面临着水驱油规律认识不清及水平井井间水驱波及系数定量描述难的问题。以渤海Q油田为例,利用室内一维长岩心水驱油实验、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了底水油藏精细数值模型,研究了底水油藏长期水驱后驱油效率和水平井井间水驱波及系数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水驱油实验中驱替倍数提高至2 000 PV,驱替速度由1 mL/min提高至5 mL/min,驱油效率较常规水驱驱替倍数为100 PV时提高了15%~20%;基于数值模拟的水平井水驱波及体积研究,通过引入高倍水驱后相渗曲线,并将模型网格精度提高至长×宽×高为10.0 m×10.0 m×0.3 m时,实现了对水驱波及体积的精细刻画,计算出的波及系数由原始模型的66.7%降低为54.6%,提高了模型计算精度;水平井布井油柱高度和井距均是影响井间水驱波及系数的主控因素,水平段油柱高度越低,井距越大,井间水驱波及系数越低。基于以上研究结果,建立了海上底水油藏井间水驱波及系数图版,明确了底水油藏水平井布井界限参数:布井井距100~150 m,油柱高度6~8 m,井控储量(15~25)万m3,水平井最大提液幅度2 000 m3/d,极限经济产油量10 m3/d,水平井累计产油量大于5万m3。该研究成果成功指导了海上Q油田底水油藏21口加密水平井的实施,可为底水油藏中后期高效挖潜提供借鉴。

渤海A油田明化镇组下段河-坝砂体储层构型及剩余油分布

邓猛, 邵英博, 赵军寿, 廖辉, 邓琪

2020, Vol.32(6): 154–163    摘要 ( 136 )    PDF (4750 KB) ( 172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615

渤海A油田新近系明化镇组下段为鸟足状浅水三角洲沉积,平面上不同期次河-坝砂体频繁切叠,形成复杂的空间结构样式,极大地制约了油田的开发效果。以沉积学理论为指导,综合利用岩心、测井、生产动态等资料,运用储层构型要素分析方法,进行了精细储层构型解剖,明确了储层构型单元空间结构样式,探讨了不同单砂体构型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并建立了4种剩余油分布模式。结果表明:渤海A油田明化镇组下段河-坝砂体主要发育分离型、叠合型、切叠型等3种垂向接触样式和分离型、拼接型、侧切型等3种侧向拼接样式;剩余油分布研究表明,单砂体内部韵律性、河-坝砂体接触方式及平面非均质性均是剩余油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研究区主要发育“顶部型”、“垂向渗流遮挡型”、“段塞式”和“欠注型”剩余油分布模式,可以分别采用侧钻水平井、厚注薄采、井间加密、井网优化等措施进行剩余油挖潜。该研究成果对海上老油田中高含水阶段的剩余油挖潜具有指导意义。

基于混合粒子群算法的煤层气井位优化方法

刘明明, 王全, 马收, 田中政, 丛颜

2020, Vol.32(6): 164–171    摘要 ( 147 )    PDF (3348 KB) ( 305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616

井位的部署直接关系到煤层气开发的采气速度及经济效益。基于粒子群算法的劣势和模拟退火算法的优势,提出了一种混合粒子群算法,其以净现值为目标函数,单井控制面积和井位为变量,结合油藏数值模拟方法,优选出净现值最大的单井控制面积和井位,并利用matlab编程来实现。结果显示,基于混合粒子群算法的井位优化方法能够快速确定最优井位,计算量较穷举法大幅度降低;沁水盆地煤层气田的最优单井控制面积为0.2 km2;对于最优单井控制面积,混合粒子群算法得到的最优净现值比常规矩形井网的净现值增加12.55%;最优井位分布与含气量、渗透率密切相关,其中渗透率的影响尤为重要,最优井位是含气量与渗透率的最优组合。该研究成果为煤层气开发井位优化提供了新方法。

石油工程

页岩油水平井体积压裂及微地震监测技术实践

刘博, 徐刚, 纪拥军, 魏路路, 梁雪莉, 何金玉

2020, Vol.32(6): 172–180    摘要 ( 181 )    PDF (3931 KB) ( 279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617

为探索和解决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区块页岩油藏水平井体积压裂和平台式拉链压裂过程中人工裂缝网络的成像问题,储层改造方案采用高密度密集切割体积压裂充分改造储层,大排量施工满足多簇、多缝充分开启,滑溜水和胍胶逆混合压裂工艺实现高效造缝携砂,结合多种粒径支撑剂有效充填微细裂缝及主体人工裂缝。通过微地震井中监测技术识别页岩油水平井人工裂缝网络。结果表明:断层和天然裂缝带对微地震事件属性特征有影响,同时事件属性特征也能表征断层和天然裂缝的发育程度。在大规模体积压裂改造下,研究区内4口井的人工裂缝横向相互连通,形成了复杂的裂缝网络。压后投产初期的日产油量得到了较大提升,为该区页岩油的长期高效开发提供了技术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