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 当期目录

《岩性油气藏》

  •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集团西北地质研究所有限公司
  • 甘肃省石油学会
  • 周  期:双月 出版单位:科学出版社
  • 国际刊号:ISSN 1673-8926
  • 国内刊号:CN 62-1195/TE
  • 编辑出版:《岩性油气藏》编辑部
  • 创刊时间:1989年

刊出日期:2020-10-01

  • 简明目录
  • 带摘要目录
油气地质

东营凹陷沙河街组四段湖相细粒沉积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彭军, 许天宇, 于乐丹

2020, Vol.32(5): 1–12    摘要 ( 285 )    HTML( ) PDF (7901 KB)  ( 287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501

北大巴山地区鲁家坪组页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勘探意义

钟红利, 吴雨风, 闪晨晨

2020, Vol.32(5): 13–22    摘要 ( 183 )    HTML( ) PDF (5553 KB)  ( 251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502

南苏丹Melut盆地下组合近源白垩系成藏模式与勘探潜力

史忠生, 庞文珠, 陈彬滔, 薛罗, 赵艳军, 马轮

2020, Vol.32(5): 23–33    摘要 ( 212 )    HTML( ) PDF (6935 KB)  ( 243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503

断裂密集带油气差异富集主控因素探讨——以歧口凹陷歧南断阶带为例

胡贺伟, 李慧勇, 许鹏, 陶莉, 华晓莉

2020, Vol.32(5): 34–45    摘要 ( 157 )    HTML( ) PDF (7999 KB)  ( 210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504

渝东南地区海相页岩有机质孔隙发育特征及演化

王朋飞, 金璨, 臧小鹏, 田黔宁, 刘国, 崔文娟

2020, Vol.32(5): 46–53    摘要 ( 164 )    HTML( ) PDF (11088 KB)  ( 74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505

酒泉盆地营尔凹陷下白垩统下沟组沉积特征及勘探方向

吴青鹏, 吕锡敏, 陈娟, 周在华, 袁成

2020, Vol.32(5): 54–62    摘要 ( 181 )    HTML( ) PDF (6721 KB)  ( 237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506

鄂尔多斯盆地吴起地区延长组长6储层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王朋, 孙灵辉, 王核, 李自安

2020, Vol.32(5): 63–72    摘要 ( 225 )    HTML( ) PDF (9867 KB)  ( 260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507

基于可容纳空间变化的河流相演化新模式及其控藏作用——以莱州湾凹陷垦利A构造为例

王航, 杨海风, 黄振, 白冰, 高雁飞

2020, Vol.32(5): 73–83    摘要 ( 236 )    HTML( ) PDF (7434 KB)  ( 292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508

柴达木盆地英雄岭地区硫化氢形成机理及分布预测

田继先, 赵健, 张静, 孔骅, 房永生, 曾旭, 沙威, 王牧

2020, Vol.32(5): 84–92    摘要 ( 190 )    HTML( ) PDF (4617 KB)  ( 217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509

特低渗储层微观孔隙结构与可动流体赋存特征——以二连盆地阿尔凹陷腾一下段储层为例

黄杰, 杜玉洪, 王红梅, 郭佳, 单晓琨, 苗雪, 钟新宇, 朱玉双

2020, Vol.32(5): 93–101    摘要 ( 204 )    HTML( ) PDF (9758 KB)  ( 206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510

玛湖凹陷二叠系下乌尔禾组沸石成因及溶蚀机制

雷海艳, 樊顺, 鲜本忠, 孟颖, 杨红霞, 晏奇, 齐婧

2020, Vol.32(5): 102–112    摘要 ( 145 )    HTML( ) PDF (12233 KB)  ( 200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511

页岩纳米孔隙的结构量化表征——以川东南地区五峰组为例

郭娟, 赵迪斐, 梁孝柏, 杨坤, 李昊轩, 龙代玺

2020, Vol.32(5): 113–121    摘要 ( 181 )    HTML( ) PDF (3778 KB)  ( 255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512

技术方法

基于叠后地震数据的裂缝预测与建模——以太阳—大寨地区浅层页岩气储层为例

王建君, 李井亮, 李林, 马光春, 杜悦, 姜逸明, 刘晓, 于银华

2020, Vol.32(5): 122–132    摘要 ( 209 )    HTML( ) PDF (11307 KB)  ( 245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513

预条件弹性介质最小二乘逆时偏移

刘梦丽, 徐兴荣, 王小卫, 胡书华, 刘金涛

2020, Vol.32(5): 133–142    摘要 ( 174 )    HTML( ) PDF (2927 KB)  ( 292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514

油气田开发

二次压力梯度三孔渗流模型及非线性渗流特征

余燕, 周琳琅, 甘笑非, 胡燕, 淦文杰, 邓庄

2020, Vol.32(5): 143–150    摘要 ( 166 )    HTML( ) PDF (1723 KB)  ( 200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515

基于REV尺度格子Boltzmann方法的页岩气藏渗流规律

符东宇, 李勇明, 赵金洲, 江有适, 陈曦宇, 许文俊

2020, Vol.32(5): 151–160    摘要 ( 144 )    HTML( ) PDF (3202 KB)  ( 337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516

考虑弥散的混溶驱替模拟

戚涛, 胡勇, 李骞, 赵梓寒, 张春, 李滔

2020, Vol.32(5): 161–169    摘要 ( 139 )    HTML( ) PDF (4009 KB)  ( 199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517

石油工程

顺北油田缝内转向压裂暂堵剂评价实验

张雄, 王晓之, 郭天魁, 赵海洋, 李兆敏, 杨斌, 曲占庆

2020, Vol.32(5): 170–176    摘要 ( 208 )    HTML( ) PDF (2631 KB)  ( 318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518

油气地质

东营凹陷沙河街组四段湖相细粒沉积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彭军, 许天宇, 于乐丹

2020, Vol.32(5): 1–12    摘要 ( 285 )    PDF (7901 KB) ( 287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501

为研究东营凹陷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的湖相细粒沉积特征及其控制因素,开展了精细岩心描述、薄片鉴定、X射线衍射全岩分析等。结果表明:①研究区细粒沉积岩可划分为15种岩相类型,其中富有机质平直纹层灰质黏土岩、富有机质块状黏土岩、富有机质块状含灰黏土岩、含有机质波状纹层黏土质灰岩和含有机质波状纹层含黏土灰岩等5种岩相类型较为发育。②依据岩石中黄铁矿含量、Ca(/Ca+Fe)、Zr/Al和Sr/Ca在垂向上的变化,将东营凹陷沙四上亚段沉积演化分为4个阶段,即干旱气候阶段、干旱—暖湿气候过渡阶段、暖湿气候阶段和暖湿—干旱气候过渡阶段。③古气候条件控制了岩石类型及特征,干旱气候阶段发育含有机质波状纹层黏土质灰岩;干旱—暖湿气候条件发育富有机质平直纹层灰质黏土岩;暖湿气候条件发育富有机质块状黏土岩;暖湿—干旱气候条件发育富有机质块状黏土岩和灰质黏土岩。该研究成果对细粒沉积岩的油气勘探具有借鉴意义。

北大巴山地区鲁家坪组页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勘探意义

钟红利, 吴雨风, 闪晨晨

2020, Vol.32(5): 13–22    摘要 ( 183 )    PDF (5553 KB) ( 251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502

为揭示北大巴山地区下寒武统暗色页岩的生烃潜力,以该区鲁家坪组野外露头区样品的分析数据为基础,分析鲁家坪组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并探讨其页岩气勘探意义。结果表明:北大巴山地区鲁家坪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样品TOC质量分数为0.182%~9.063%,平均值为3.21%;有机质类型为Ⅰ—Ⅱ1型,有机质主要来源于低盐度浅水中的菌藻类微生物;镜质体反射率(RO)值为1.36%~ 2.56%,平均值为1.86%,岩石热解峰温(Tmax)为418~530℃,平均值为460℃,烃源岩已进入高成熟—过成熟阶段,表明处于生湿气或干气阶段,原始生烃潜力较好;北大巴山地区鲁家坪组暗色页岩厚度大,热演化程度高,烃源岩中的裂隙、溶孔可成为页岩气的吸附储集空间,构造改造较弱区及侧向封堵良好的断层下盘有望形成页岩气富集的有利区。

南苏丹Melut盆地下组合近源白垩系成藏模式与勘探潜力

史忠生, 庞文珠, 陈彬滔, 薛罗, 赵艳军, 马轮

2020, Vol.32(5): 23–33    摘要 ( 212 )    PDF (6935 KB) ( 243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503

为了研究Melut盆地下组合近源白垩系成藏模式与勘探潜力,开展有利储盖组合识别、重点油藏解剖、典型成藏模式建立及勘探潜力分析等石油地质条件分析工作。结果表明:①近源白垩系发育3套有利储盖组合,包括源上Galhak组内部砂泥互层储盖组合、Al Renk组生油岩内“自生自储”储盖组合、及Al Renk组生油岩与Al Gayger组砂岩形成的“上生下储”储盖组合;②湖泛泥岩是Galhak组内部储盖组合成藏的主要控制因素,辫状河三角洲内前缘发育厚层分流河道砂岩与厚层湖泛泥岩,是Galhak组高产断块油藏发育的有利相带区;③ Al Gayger组反向断块圈闭具有良好的油源和侧向遮挡条件,斜坡区大断距反向断块圈闭是Al Gayger组勘探的首选目标;④沉积相带控制扇体内部油藏的类型与分布,扇根与扇中砂体厚、物性好,是发育高产断块及断层-岩性油藏的有利相带;⑤北部富油凹陷远源古近系主力产层的勘探难度越来越大,近源白垩系是北部凹陷成熟探区深化勘探的重要领域;⑥盆地南部凹陷规模小,沉积充填粗,Adar组区域盖层质量差,远源古近系Samma+Yabus-Adar组储盖组合已不是中南部有利的储盖组合,近源白垩系在中南部具有良好的成藏条件,是中南部有利的勘探层系。该研究成果对Melut盆地北部成熟探区深化勘探及中南部低探区白垩系的区域勘探具有指导意义。

断裂密集带油气差异富集主控因素探讨——以歧口凹陷歧南断阶带为例

胡贺伟, 李慧勇, 许鹏, 陶莉, 华晓莉

2020, Vol.32(5): 34–45    摘要 ( 157 )    PDF (7999 KB) ( 210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504

为研究歧南断阶带油气成藏规律,以三维地震、钻井、测井、岩心等资料为基础,利用断裂密集带划分,累计隆起幅度和盖层断接厚度计算等研究方法,分析了渤海湾盆地歧南断阶带中浅层油气平面和垂向差异富集规律,并建立了油气成藏模式。结果表明,①歧南断阶带内以似花状断裂密集带为主,走向北东向和北东东向,其中以发育背形断裂密集带为主;②平面上,油气主要富集区域位于断裂密集带内部及边部,内部油气富集程度较边部高,从断裂密集带类型分析,油气主要富集于背形断裂密集带,背形断裂密集带内累计隆起幅度控制着油气富集程度;③垂向上,东营组下段泥岩盖层断接厚度控制断裂密集带内中浅层的油气聚集;④背形断裂密集带内累计隆起幅度较大且东营组下段泥岩盖层断接厚度小于50 m的区域,油气可穿越东营组下段泥岩盖层在中浅层富集。该项成果可为研究区下一步的勘探评价提供参考。

渝东南地区海相页岩有机质孔隙发育特征及演化

王朋飞, 金璨, 臧小鹏, 田黔宁, 刘国, 崔文娟

2020, Vol.32(5): 46–53    摘要 ( 164 )    PDF (11088 KB) ( 74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505

页岩气在储层内的有效赋存及渗流由有机质孔隙决定。由此,以渝东南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和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高—过成熟度典型富有机质黑色海相页岩为研究对象,使用电子显微镜观察2套页岩层位的有机质孔隙结构。结果表明:龙马溪组页岩有机质孔隙主要发育在焦沥青内部,而固体干酪根内仅发育少量直径较小的有机质孔隙;牛蹄塘组页岩的焦沥青和固体干酪根均不发育有机质孔隙;2套页岩的总有机碳含量、全岩矿物组成及干酪根类型均具有相似特征,但牛蹄塘组页岩的热成熟度要远高于龙马溪组页岩,且已达到变质期,其固体干酪根和焦沥青的物理化学性质均趋近于石墨,导致其有机质内部不发育孔隙。过高的热成熟度不利于页岩中有机质孔隙的保存,所以渝东南地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高—过成熟度海相页岩气的勘探开发应重点寻找热成熟度低于3.5%的地区。

酒泉盆地营尔凹陷下白垩统下沟组沉积特征及勘探方向

吴青鹏, 吕锡敏, 陈娟, 周在华, 袁成

2020, Vol.32(5): 54–62    摘要 ( 181 )    PDF (6721 KB) ( 237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506

为了进一步拓展酒泉盆地营尔凹陷油气勘探新领域,在区域构造沉积背景分析、岩心观察、粒度分析、钻井测井分析、地震属性分析和储层预测的基础上,开展了营尔凹陷下沟组沉积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营尔凹陷下沟组上段发育浊积砂体新的储集体类型;浊积体受同沉积断裂活动控制,属于远岸水下扇相沉积;浊积体依附于同生断层发育,单个浊积体规模较小但成群分布,整体规模可观。浊积体的发现进一步拓展了营尔凹陷岩性油气藏勘探的新领域,为营尔凹陷及类似断陷型盆地构造低部位和洼陷腹部油气勘探提供了理论基础。

鄂尔多斯盆地吴起地区延长组长6储层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王朋, 孙灵辉, 王核, 李自安

2020, Vol.32(5): 63–72    摘要 ( 225 )    PDF (9867 KB) ( 260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507

吴起地区长6油层组是一套典型的致密油产层,查清该储层的微观特征、分析影响储层发育的控制因素,有利于阐明其对致密油富集的影响。利用薄片鉴定、孔渗测试、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及高压压汞等手段,研究长6储层岩石学特征、物性及孔隙特征、孔隙结构特征及储层类型,并分析成岩作用对储层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地区长6油层组的岩石类型主要为长石砂岩,孔隙度为6%~12%,平均为9.45%;渗透率为0.05~0.50 mD,平均为0.34 mD。储集空间类型主要包括残余粒间孔和溶蚀孔,具有4种不同的孔隙结构,它们的孔喉分布范围和频率稍有差异,Ⅰ类样品大孔隙较多,峰值孔喉半径为3~ 5 μm,孔喉连通性好,Ⅱ,Ⅲ类样品次之,Ⅳ类样品最差。吴起地区长6油层组成岩作用阶段总体处于晚成岩A期,胶结作用主要有硅质胶结、黏土矿物胶结和碳酸盐胶结。其中绿泥石胶结更多地支撑保护了孔隙,而伊利石胶结和碳酸盐胶结填充或阻塞了孔隙。长石、岩屑等易溶颗粒以及浊沸石等填隙物发生了溶蚀作用,形成的次生溶孔显著改善了储层物性。

基于可容纳空间变化的河流相演化新模式及其控藏作用——以莱州湾凹陷垦利A构造为例

王航, 杨海风, 黄振, 白冰, 高雁飞

2020, Vol.32(5): 73–83    摘要 ( 236 )    PDF (7434 KB) ( 292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508

为了厘清莱州湾凹陷馆陶组油气差异成藏机理,应用层序地层学原理,结合岩心、钻井、测井、地震等资料,对莱州湾凹陷垦利A构造馆陶组沉积期的沉积基准面及可容纳空间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建立了层序地层格架与河流相沉积演化模式,分析了河流相储层的控藏作用。结果表明:①馆陶组作为三级层序,内部可划分为3个体系域,由早期高可容纳空间体系域、低可容纳空间体系域和晚期高可容纳空间体系域构成。②馆陶组发育网状河、辫状河和曲流河3种河流相类型,受不同体系域的影响,三者在纵向上不断演化,导致储层垂向相变以及平面差异分布较为明显。③不同河流相的差异性决定了不同的油藏特征,早期发育的网状河储层侧向上相互切割拼接,垂向上存在稳定的泥岩夹层,导致横向连通性较好、垂向连通性较差,形成岩性-构造油藏;中期发育的辫状河储层在侧向和垂向上往复切割、相互叠置,侧向与垂向连通性均较好,形成构造-层状油藏;晚期发育的曲流河储层受大套泥岩隔层阻隔,侧向及垂向连通性均较差,形成孤立的岩性油藏。以上认识可为研究区的下一步勘探评价提供新的依据。

柴达木盆地英雄岭地区硫化氢形成机理及分布预测

田继先, 赵健, 张静, 孔骅, 房永生, 曾旭, 沙威, 王牧

2020, Vol.32(5): 84–92    摘要 ( 190 )    PDF (4617 KB) ( 217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509

近年来,柴达木盆地英雄岭地区下干柴沟组上段(E32)咸化湖相碳酸盐岩中发现了含硫化氢气藏。为了明确硫化氢的成因机理和有效预测其分布,开展了天然气地化特征分析和模拟实验。结果表明:①英雄岭中部地区硫化氢为硫酸盐热化学还原(TSR)产物,温度越高,生成量越大。烃源岩的发育、广泛分布的膏盐岩地层、较高的地温梯度及大量发育的孔隙型储层为含硫化氢气藏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②受晚喜山运动整体抬升影响,现今地层在历史成藏时期所经历的最高古地温更高。③E32沉积期,湖盆中心岩盐发育,油气封盖条件较好,盐下孔隙型储层的发育有利于硫化氢的富集,综合预测英雄岭中部—干柴沟一带的盐下地层为硫化氢富集区。该研究成果对含硫化氢气藏的勘探部署与生产安全均具有重要意义。

特低渗储层微观孔隙结构与可动流体赋存特征——以二连盆地阿尔凹陷腾一下段储层为例

黄杰, 杜玉洪, 王红梅, 郭佳, 单晓琨, 苗雪, 钟新宇, 朱玉双

2020, Vol.32(5): 93–101    摘要 ( 204 )    PDF (9758 KB) ( 206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510

为了明确二连盆地阿尔凹陷腾格尔组腾一下段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和可动流体赋存特征,开展了扫描电镜、铸体薄片、X射线衍射、高压压汞、恒速压汞和核磁共振等实验研究。结果表明:①腾一下段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分为3种类型,不同孔隙结构具有不同的可动流体赋存特征。②Ⅰ类大孔喉结构,孔喉组合主要为粒间孔-孔隙缩小型喉道和粒间孔-缩颈型喉道,喉道半径大,孔喉半径比小,核磁共振T2谱主要为左低右高双峰型,可动流体饱和度高;Ⅱ类孔隙结构,主要为粒间孔-片状喉道组合与溶蚀孔-片状喉道组合,T2谱主要为左高右低双峰型,可动流体饱和度中等;Ⅲ类孔隙结构,主要为粒间孔-片状喉道组合、溶蚀孔-片状喉道组合和晶间孔-管束状喉道组合,喉道半径小,T2谱为左单峰型,可动流体饱和度低。③储层物性、微观孔隙结构、黏土矿物含量对可动流体赋存具有重要影响,其中喉道特征是影响可动流体赋存的最主要因素,喉道半径越大,大喉道越多,可动流体饱和度越高。该研究成果对阿尔凹陷腾一下段储层的高效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玛湖凹陷二叠系下乌尔禾组沸石成因及溶蚀机制

雷海艳, 樊顺, 鲜本忠, 孟颖, 杨红霞, 晏奇, 齐婧

2020, Vol.32(5): 102–112    摘要 ( 145 )    PDF (12233 KB) ( 200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511

为研究玛湖凹陷二叠系下乌尔禾组沸石成因及溶蚀机制,开展了岩石薄片鉴定、荧光分析、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电子探针分析、能谱分析和包裹体测试。结果表明:①研究区沸石族矿物以浊沸石为主,片沸石次之,偶见方沸石、斜发沸石和辉沸石,沸石既有高温成因类型,也有低温成因类型。②沸石成因主要包括2类:早成岩期以火山物质蚀变为主,该类沸石胶结的岩心多疏松易散;晚成岩期以孔隙水结晶为主,岩心多致密。片沸石、方沸石、斜发沸石和辉沸石成因以凝灰质的蚀变为主,浊沸石成因既有凝灰质蚀变,又包括孔隙水结晶成因。③平面上,沸石类型及含量分布特征受控于沉积相带,溶蚀差异则受控于有机酸的供给。浊沸石多发育于扇三角洲前缘厚层粗粒砂砾岩中,片沸石多发育于扇三角洲平原前端富含凝灰质砾岩中。在接近深水区烃源岩发育区的三角洲前缘部位或裂缝发育带附近的砂砾岩储层中,浊沸石溶蚀程度高,优质储层发育。该研究成果对含沸石族储层研究和玛湖凹陷二叠系下乌尔禾组油气勘探均具有指导作用。

页岩纳米孔隙的结构量化表征——以川东南地区五峰组为例

郭娟, 赵迪斐, 梁孝柏, 杨坤, 李昊轩, 龙代玺

2020, Vol.32(5): 113–121    摘要 ( 181 )    PDF (3778 KB) ( 255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512

为探究页岩纳米孔隙结构量化的新方法,以川东南地区五峰组页岩储层样品为例,通过氩离子抛光-场发射扫描电镜技术获取高分辨率纳米尺度孔隙图像,运用Adobe Photoshop,Adobe Illustrator,Image J等软件进行纳米尺度孔隙图像的数值化处理,并提取纳米孔隙的发育特征与结构参数。结果表明:五峰组页岩储层样品主要发育4种类型的纳米孔隙,分别为有机质孔隙、矿物粒内结构孔隙、矿物粒内溶蚀孔隙以及微裂隙等,其中有机质孔隙最为发育;通过图像信息提取,获取每个孔隙的形状因子、圆度、伸长率、偏心率、熵值等量化参数,并基于对孔隙不同参数的交会图综合表征,提出一种对页岩不同类型孔隙进行量化表征的方法。对纳米孔隙精细量化的研究,可以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为孔隙结构表征及优质页岩储层发育机理研究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技术方法

基于叠后地震数据的裂缝预测与建模——以太阳—大寨地区浅层页岩气储层为例

王建君, 李井亮, 李林, 马光春, 杜悦, 姜逸明, 刘晓, 于银华

2020, Vol.32(5): 122–132    摘要 ( 209 )    PDF (11307 KB) ( 245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513

太阳—大寨地区在钻井过程中常见泥浆漏失、压裂施工压力高等现象,鉴于叠后三维地震资料几何属性定量预测裂缝的可靠性和精度存在尺度及破碎程度的量化分级问题,提出了基于地震几何属性的裂缝地震相识别和裂缝确定性提取及建模方法。综合应用地震倾角属性、曲率属性和非连续性等多属性,以贝叶斯概率模型为基础,通过无监督聚类分析获得最佳的聚类效果和聚类数;垂向采用逐个时间切片扫描法建立裂缝的空间体系,并对追踪得到的所有线状结构进行清理去噪,简化复杂几何结构,对清理后的裂缝进行网格化重构,计算了裂缝的几何(拓扑)参数,建立了高精度离散裂缝模型。结果表明,应用该方法在太阳—大寨地区浅层页岩气区块准确预测了水平井钻进过程中的断裂和裂缝发育位置,断层和裂缝预测准确率达到92%,有效规避了钻井泥浆漏失,并对压裂设计提供了有力支撑。裂缝地震相识别与离散裂缝网络模型的建立为有效解决该区页岩气藏钻井工程、压裂工程等复杂施工问题提供了依据。

预条件弹性介质最小二乘逆时偏移

刘梦丽, 徐兴荣, 王小卫, 胡书华, 刘金涛

2020, Vol.32(5): 133–142    摘要 ( 174 )    PDF (2927 KB) ( 292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514

相对于纵波勘探,多波地震勘探能够得到更多的地下介质信息,弹性波逆时偏移(Elastic reverse time migration,ERTM)是当前偏移方法中较为精确的方法。最小二乘逆时偏移成像基于反演理论,可为岩性储层评价提供更加保真的高分辨率反射系数成像剖面,成为当前成像方法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从建立线性一阶速度-应力弹性波方程出发,应用伴随状态法得到了逆时偏移数据重构算法,并引入最小二乘理论,利用汉森矩阵的逆对梯度进行预处理,实现了预条件弹性介质最小二乘逆时偏移成像算法(Preconditioning elastic least-squares reverse time migration,P-ELSRTM)。在实现算法的基础上,对SEG/EAGE二维盐丘模型进行测试。结果表明:与常规弹性波最小二乘逆时偏移(Elastic leastsquares reverse time migration,ELSRTM)相比,P-ELSRTM成像分辨率更高,保幅性更好,收敛速度更快。另外,P-ELSRTM对含有随机噪音的观测数据适应性更强。

油气田开发

二次压力梯度三孔渗流模型及非线性渗流特征

余燕, 周琳琅, 甘笑非, 胡燕, 淦文杰, 邓庄

2020, Vol.32(5): 143–150    摘要 ( 166 )    PDF (1723 KB) ( 200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515

裂缝孔洞型三孔介质储层渗流的非线性特征十分明显,其渗流模型中的非线性项不应被忽略。针对裂缝孔洞型三孔介质储层,建立了二次梯度不稳定渗流数学模型。利用变量代换,将渗流模型线性化,求得了拉氏空间下的解析解,采用数值反演法得到了实空间的解。利用模型的解,编程绘制了典型的非线性渗流特征曲线,其反映了裂缝孔洞型三孔介质储层溶蚀孔洞和基质分别向裂缝窜流的特殊流动阶段。此外,分析了二次压力梯度非线性系数、溶洞向裂缝窜流的窜流系数、基质向裂缝窜流的窜流系数等对渗流特征曲线的影响。最后,通过对比常规线性渗流模型的渗流特征曲线,定量研究了受不同二次压力梯度非线性系数影响时非线性与线性渗流曲线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因受二次压力梯度非线性系数的控制,非线性渗流特征曲线明显偏离线性渗流特征曲线,且偏离量随时间和非线性系数的增加而增加。新建立的二次压力梯度三孔渗流模型,可精准描述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的渗流特征。

基于REV尺度格子Boltzmann方法的页岩气藏渗流规律

符东宇, 李勇明, 赵金洲, 江有适, 陈曦宇, 许文俊

2020, Vol.32(5): 151–160    摘要 ( 144 )    PDF (3202 KB) ( 337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516

页岩储层一般天然微裂缝发育,基质孔隙结构复杂,使得页岩气渗流过程呈现出多尺度多场耦合的特征。为了研究页岩气藏复杂的渗流规律,重构了天然微裂缝发育的页岩储层多孔介质模型,并围绕页岩气多重运移机制对广义格子Boltzmann模型进行了修正,建立了适用于模拟页岩气渗流特征的表征单元体(REV)尺度格子Boltzmann模型(LB模型),并基于天然微裂缝物性特征以及气体滑脱、吸附/解吸、表面扩散效应等渗流特征对该模型进行了敏感性参数分析。结果表明:当页岩储层天然微裂缝较发育时,微裂缝为气体在基质中流动的主要通道;其中裂缝密度是影响储层表观渗透率的主要参数,裂缝密度增大3~4倍,储层表观渗透率可增大10倍以上,而裂缝长度以及裂缝开度的影响程度均次之;努森数(Kn)是影响页岩气渗流的主要参数,随着Kn增大,克氏效应愈显著,特别当Kn > 0.1时,多孔介质表观渗透率增幅显著增大;页岩储层多孔介质表观渗透率会随着吸附气量的增大而减小,特别是当储层压力较低时,该现象更为显著;气体表面扩散效应对页岩气渗流过程的影响程度大,同等条件下考虑气体表面扩散效应的储层表观渗透率较忽略该效应可提升2~5倍,但提升作用受制于储层吸附气量的多少。该研究成果为页岩气微观渗流理论研究提供了新思路,为页岩气藏高效勘探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撑。

考虑弥散的混溶驱替模拟

戚涛, 胡勇, 李骞, 赵梓寒, 张春, 李滔

2020, Vol.32(5): 161–169    摘要 ( 139 )    PDF (4009 KB) ( 199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517

弥散是混溶驱替过程中一种重要的传质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体积波及效率,然而很多混溶驱替模拟过程均未考虑弥散的影响。为此,根据随机建模方法来构建体中心网络模型,利用Kirchoff定律和有限差分方法对模型压力场和浓度场进行耦合求解,开展混溶驱的动态网络模拟,分析孔隙结构特征参数与流体流动参数对混溶驱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考虑弥散的混溶驱相比,考虑弥散的混溶驱体积波及效率更高,驱替流体突破时间更晚,前缘突破时的采出程度更高;对于考虑弥散的混溶驱,孔隙非均质性越强(或孔隙连通性越低或黏度比越大或驱替流量越大),黏性指进现象越明显,体积波及效率越低,前缘突破时间越早,采出程度越低;前缘突破时的采出程度与孔隙非均质性(或孔隙连通性)呈线性关系,与黏度比(或驱替流量)呈乘幂关系。该研究成果对于弄清溶质运移规律和提高驱替流体的体积波及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石油工程

顺北油田缝内转向压裂暂堵剂评价实验

张雄, 王晓之, 郭天魁, 赵海洋, 李兆敏, 杨斌, 曲占庆

2020, Vol.32(5): 170–176    摘要 ( 208 )    PDF (2631 KB) ( 318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518

缝内暂堵压裂是开发断溶体油藏的关键技术之一,该工艺可以使新裂缝在已压出裂缝的其他位置起裂,从而大幅度提高井周弱势通道的动用程度,增加裂缝复杂度,达到增产的目的。顺北油田奥陶系油藏埋深大,缝洞特征明显,温度可达到160℃,导致普通可降解型堵剂快速失效,为此优选了一种油溶性树脂粉,开发了一种自降解颗粒。基于桥堵机理明确了粒径配比和有效暂堵厚度要求,对堵剂稳定性及高温下的降解、吸水后的膨胀情况进行了评价;通过改进的驱替装置对堵剂在裂缝中形成的暂堵隔板强度进行了评价;最后反向注入,记录解堵情况。实验结果表明:油溶性树脂粉不溶于水和酸、碱,但任何温度下都可溶于油,厚度为14 cm的油溶性树脂粉暂堵隔板在不同粒径颗粒质量比为1.0:2.0:2.3时,可耐受10 MPa的压力;A型自降解颗粒不溶于酸、碱、盐,且不溶于油,在高温油相或水相中均可自我降解,厚度为16 cm的A型自降解颗粒暂堵隔板在不同粒径自降解颗粒质量比为1.0:1.3时,可耐受10 MPa的压力。该研究成果为顺北油田提供了2种暂堵压裂时使用的暂堵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