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 当期目录

《岩性油气藏》

  •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集团西北地质研究所有限公司
  • 甘肃省石油学会
  • 周  期:双月 出版单位:科学出版社
  • 国际刊号:ISSN 1673-8926
  • 国内刊号:CN 62-1195/TE
  • 编辑出版:《岩性油气藏》编辑部
  • 创刊时间:1989年

刊出日期:2020-08-01

  • 简明目录
  • 带摘要目录
油气地质

柴达木盆地英西地区页岩油储层特征及有利区优选

张道伟, 薛建勤, 伍坤宇, 陈晓冬, 王牧, 张庆辉, 郭宁

2020, Vol.32(4): 1–11    摘要 ( 308 )    HTML( ) PDF (9328 KB)  ( 322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401

四川盆地高石梯—磨溪地区下寒武统沧浪铺组沉积特征

彭军, 褚江天, 陈友莲, 文舰, 李亚丁, 邓思思

2020, Vol.32(4): 12–22    摘要 ( 212 )    HTML( ) PDF (5643 KB)  ( 335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402

哈萨克斯坦斋桑盆地构造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

朱珍君, 黄光明, 邱津, 刘康宁, 李琦, 胡俊杰

2020, Vol.32(4): 23–35    摘要 ( 261 )    HTML( ) PDF (10617 KB)  ( 266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403

柴达木盆地尖北地区裂缝性基岩气藏储层特征

陈更新, 王建功, 杜斌山, 刘应如, 李艳丽, 杨会洁, 李志明, 俞晓峰

2020, Vol.32(4): 36–47    摘要 ( 159 )    HTML( ) PDF (14733 KB)  ( 398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404

塔南凹陷古地貌特征对沉积体系和油气分布的影响

隋立伟

2020, Vol.32(4): 48–58    摘要 ( 202 )    HTML( ) PDF (8715 KB)  ( 214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405

松辽盆地苏家屯次洼初始裂陷期扇三角洲沉积特征

杨文杰, 胡明毅, 苏亚拉图, 刘昌, 元懿, 李金池

2020, Vol.32(4): 59–68    摘要 ( 199 )    HTML( ) PDF (9377 KB)  ( 160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406

蠡县斜坡高阳地区沙一下亚段浅水三角洲前缘沉积特征及模式

薛辉, 韩春元, 肖博雅, 王芳, 李玲

2020, Vol.32(4): 69–80    摘要 ( 190 )    HTML( ) PDF (7572 KB)  ( 160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407

北部湾盆地稠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分析

金秋月, 杨希冰, 胡林, 卢梅

2020, Vol.32(4): 81–88    摘要 ( 172 )    HTML( ) PDF (3510 KB)  ( 171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408

勘探技术

高石梯—磨溪地区灯影组多次波控制因素及预测方法

戴晓峰, 谢占安, 杜本强, 张明, 唐廷科, 李军, 牟川

2020, Vol.32(4): 89–97    摘要 ( 194 )    HTML( ) PDF (7826 KB)  ( 256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409

基于XGBoost算法的复杂碳酸盐岩岩性测井识别

孙予舒, 黄芸, 梁婷, 季汉成, 向鹏飞, 徐新蓉

2020, Vol.32(4): 98–106    摘要 ( 278 )    HTML( ) PDF (7081 KB)  ( 502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410

渤中19-6太古界潜山复杂岩性储层矿物组分反演

朱博远, 张超谟, 张占松, 朱林奇, 周雪晴

2020, Vol.32(4): 107–114    摘要 ( 208 )    HTML( ) PDF (3711 KB)  ( 346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411

油气田开发

苏里格致密砂岩气藏未动用储量评价及开发对策

侯科锋, 李进步, 张吉, 王龙, 田敏

2020, Vol.32(4): 115–125    摘要 ( 226 )    HTML( ) PDF (3336 KB)  ( 455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412

复合曲流带内部构型界面识别新方法及其应用

何康, 张鹏志, 周军良, 甘立琴, 舒晓

2020, Vol.32(4): 126–135    摘要 ( 159 )    HTML( ) PDF (14392 KB)  ( 137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413

CO2驱酸化溶蚀作用对原油采收率的影响机理

孙会珠, 朱玉双, 魏勇, 高媛

2020, Vol.32(4): 136–142    摘要 ( 202 )    HTML( ) PDF (2326 KB)  ( 314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414

饶阳凹陷大王庄地区沙一上亚段河口坝结构对油藏开发的影响

吕文睿, 张峰, 纪友亮, 周勇, 罗妮娜, 张艺楼, 梁星如, 程煜宗

2020, Vol.32(4): 143–154    摘要 ( 123 )    HTML( ) PDF (8407 KB)  ( 146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415

渗吸效应对裂缝性低渗砾岩油藏开发的影响——以玛湖乌尔禾组储层为例

曹旭升, 韩昀, 张继卓, 罗志伟

2020, Vol.32(4): 155–162    摘要 ( 171 )    HTML( ) PDF (2570 KB)  ( 416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416

石油工程

深水气井测试温压场耦合模型求解及实现

李紫晗, 何玉发, 张滨海, 钟海全

2020, Vol.32(4): 163–171    摘要 ( 158 )    HTML( ) PDF (3791 KB)  ( 369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417

空间变导流能力压裂井CO2驱试井分析

崔永正, 姜瑞忠, 郜益华, 乔欣, 王琼

2020, Vol.32(4): 172–180    摘要 ( 139 )    HTML( ) PDF (2394 KB)  ( 405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418

油气地质

柴达木盆地英西地区页岩油储层特征及有利区优选

张道伟, 薛建勤, 伍坤宇, 陈晓冬, 王牧, 张庆辉, 郭宁

2020, Vol.32(4): 1–11    摘要 ( 308 )    PDF (9328 KB) ( 322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401

研究柴达木盆地英西地区古近系页岩油储层特征,开展了储层岩石学特征、物性及储集空间类型、含油性、源储配置关系等分析,并优选了有利储层发育区。结果表明:①英西地区下干柴沟组上段储层的岩石矿物包括碳酸盐、陆源碎屑、泥质及各种盐类矿物,混积特征明显;②综合地质和测井响应特征将研究区储层划分为3类,分别为层状泥页岩或泥质碳酸盐岩、块状泥页岩或泥质碳酸盐岩、斑状泥页岩或泥质碳酸盐岩储层;③储层主要储集空间类型包括晶间孔、粒间或晶间溶蚀孔、角砾孔洞和裂缝,物性总体偏低,孔隙度多为4%~6%,渗透率多为0.05~0.10 mD;④油气藏具有"源内成藏、整体含油"的特征,目的层含油丰度受控于物性和烃源岩的配置关系。该研究成果对英西地区页岩油勘探具有指导作用。

四川盆地高石梯—磨溪地区下寒武统沧浪铺组沉积特征

彭军, 褚江天, 陈友莲, 文舰, 李亚丁, 邓思思

2020, Vol.32(4): 12–22    摘要 ( 212 )    PDF (5643 KB) ( 335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402

近年来,川中高石梯-磨溪地区特大型海相碳酸盐岩整装气田的发现揭示了下寒武统具有较大的勘探开发潜力,不同于主要目的层龙王庙组的是沧浪铺组的石油地质基础研究,尤其是沉积相研究十分薄弱,因此,有必要对该区沧浪铺组沉积特征展开研究。以层序地层学、沉积学、测井地质学等理论为指导,综合岩心、钻井、测井及薄片等多种资料,对高石梯-磨溪地区沧浪铺组沉积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沧浪铺组岩性自下而上呈碎屑岩-碳酸盐岩-碎屑岩-碳酸盐岩组合的变化规律;该组发育碎屑滨岸-陆棚、碳酸盐缓坡和风暴沉积等3种沉积模式,陆棚、内缓坡等2种沉积相以及混积浅水陆棚、浅水陆棚、混积潮坪、潟湖和浅滩等5种沉积亚相;沧浪铺组沉积期研究区以陆棚相沉积为主,自下而上呈浅水陆棚-混积浅水陆棚-浅滩-混积潮坪-浅水陆棚-混积浅水陆棚-混积潮坪的沉积亚相演替规律。该研究成果为高石梯-磨溪地区下一步下古生界油气地质基础研究及优质储层的分布和预测提供了参考。

哈萨克斯坦斋桑盆地构造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

朱珍君, 黄光明, 邱津, 刘康宁, 李琦, 胡俊杰

2020, Vol.32(4): 23–35    摘要 ( 261 )    PDF (10617 KB) ( 266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403

哈萨克斯坦斋桑盆地是中亚地区重要的含油气盆地之一,由于构造复杂导致油气富集规律认识不清,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地区的油气勘探开发进程。基于精细的三维地震解释,结合构造演化与生烃过程、源储配置关系,通过分析盆地内不同区域不同时期的构造活动强度与油气勘探结果,对斋桑盆地的构造特征和油气成藏模式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斋桑盆地自二叠纪以来共经历了4期构造沉降和4期构造挤压反转,目前盆地形态以挤压构造为主要特征,发育叠瓦构造、对冲构造、冲起构造等多种构造样式;侏罗纪末期的逆冲断层活动控制了主区、北东区和K区的构造形态雏形,上新世末期断层再次发生挤压逆冲造就了现今的构造形态;斋桑盆地可大致分为3次大的成藏期;深层油气藏为自生自储型地层油气藏、岩性油气藏,浅层气藏分布主要受控于深层油藏的分布规模及喜山期形成的浅层逆冲背斜、断背斜等有利圈闭;印支期的构造运动对斋桑盆地的油气成藏起了非常重要的控制作用,具体表现为印支期构造运动强烈(三叠系被严重剥蚀或者该期逆冲活动强烈)的三维S井区、K构造和二维东区的M井区域,其圈闭普遍为空圈闭,钻井试油基本出水,而已钻遇的油气藏均位于印支期构造活动较弱区域。综合以上研究认为,盆地东部北缘和东部南缘应是斋桑盆地未来寻找油气藏的有利区。

柴达木盆地尖北地区裂缝性基岩气藏储层特征

陈更新, 王建功, 杜斌山, 刘应如, 李艳丽, 杨会洁, 李志明, 俞晓峰

2020, Vol.32(4): 36–47    摘要 ( 159 )    PDF (14733 KB) ( 398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404

为了明确柴达木盆地阿尔金山前尖顶山地区基岩的储层特征,综合利用岩心、岩石薄片、压汞曲线、工业CT、扫描电镜、测井等资料,系统开展了岩石学、矿物学、储集空间类型、裂缝发育特征以及含气控制因素等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①尖北基岩以块状杂色石英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为主,储集空间类型包括风化淋滤溶蚀孔、基质微孔、裂缝及缝内溶孔。②基岩裂缝可分为2种类型,一类为2期成因的构造缝,另一类为成岩解理缝,二者均受基底断裂控制。③基岩风化淋滤带储层的储集空间类型包括风化淋滤形成的溶蚀孔和裂缝,大孔喉和小孔喉均发育,以小孔喉为主,连通孔径多为1~5 μm。距基岩顶的距离决定了储层质量的好坏。④裂缝溶蚀带储层的储集空间类型包括裂缝和缝内溶孔,地质历史时期的构造活动程度控制了储层质量。该研究成果对基岩风化壳的油气勘探具有借鉴意义。

塔南凹陷古地貌特征对沉积体系和油气分布的影响

隋立伟

2020, Vol.32(4): 48–58    摘要 ( 202 )    PDF (8715 KB) ( 214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405

为研究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塔南凹陷铜钵庙组和南屯组的油气分布,应用三维地震和钻井资料,通过盆地构造建模恢复古地貌特征,明确不同地质历史时期古地貌对沉积体系及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①铜钵庙组沉积期,塔南凹陷具有"泛洼槽多物源"的特征,物源主要来自NW-SE向扇三角洲和WS向凹陷古隆起。南屯组沉积期全区发育4个规模较大的沉降中心,从西次凹逐渐向凹陷中心发生迁移。②铜钵庙组主要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和滨浅湖沉积,凹陷内部古隆起控制了冲积扇的形成与分布。南屯组主要发育三角洲、扇三角洲、近岸水下扇、湖底扇和湖相沉积,古隆起、古坳陷分别控制了近岸水下扇的形成与烃源岩的展布范围。③塔南凹陷古地貌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表现为"古隆-坡控储、古坳陷控源、古断-坡控藏"。西部为"源-储对接"、"古断-坡"组合控运聚的构造油藏,东部为陡坡控制下以近岸水下扇和湖底扇为储集体的岩性油藏,古地貌演化特征和"古断-坡"组合对源、储空间配置及油气运聚起决定性作用。该成果对认识塔南凹陷油气分布规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松辽盆地苏家屯次洼初始裂陷期扇三角洲沉积特征

杨文杰, 胡明毅, 苏亚拉图, 刘昌, 元懿, 李金池

2020, Vol.32(4): 59–68    摘要 ( 199 )    PDF (9377 KB) ( 160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406

扇三角洲沉积砂砾岩体作为良好的油气储层,一直备受重视。为了深化对断陷盆地初始裂陷期扇三角洲沉积特征的认识,以松辽盆地苏家屯次洼火石岭组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岩心、测井、三维地震资料和古地貌恢复技术,对初始裂陷期扇三角洲的发育规律、沉积特征和控制因素展开深入研究,建立了断陷湖盆初始裂陷期扇三角洲沉积模式。结果表明:①苏家屯次洼初始裂陷期发育东西双断的地堑式断陷湖盆,区内地形高差较大、构造运动活跃,沉积物源主要来自次洼西北、西南和东部等3个方向;②火石岭组形成时期广泛发育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岩性以厚层杂色、灰色砂砾岩夹薄层灰色泥岩为主,测井曲线多呈高幅箱形或钟形,在地震剖面上多表现为斜交前积反射、楔状或丘状杂乱反射结构;③沉积体系展布受控盆断裂和古地貌控制,形成"中部凹陷带湖相、东西断阶带扇三角洲相"的沉积格局以及"中部生烃、两侧储集"的生储配置关系;④初始裂陷期构造活动是控制扇三角洲体系发育的主导因素,控盆断裂不仅控制着沉积相带和储层砂体的分布,也持续影响着断陷湖盆的沉积充填演化。该研究成果可为陆相盆地断陷深部的油气勘探提供地质依据。

蠡县斜坡高阳地区沙一下亚段浅水三角洲前缘沉积特征及模式

薛辉, 韩春元, 肖博雅, 王芳, 李玲

2020, Vol.32(4): 69–80    摘要 ( 190 )    PDF (7572 KB) ( 160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407

蠡县斜坡高阳地区沙一下亚段油气资源丰富,是近年来主要的勘探层系。为进一步落实沙一下亚段沉积相展布特征,明确下一步勘探开发方向,综合利用岩心、测井及三维地震等资料,对沉积相标志、类型、分布及模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蠡县斜坡高阳地区沙一下亚段广泛发育浅水三角洲前缘亚相,主要存在细砂岩、粉砂岩、泥岩3类岩性,可划分出9种岩相类型;②沙一下亚段测井相类型多样,主要发育箱形、钟形、指形、漏斗形及平直形5种;③在地震剖面上,沙一下亚段表现为小型叠瓦状前积和隐性前积2种反射特征;④高阳地区沙一下亚段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席状砂、水下分流间湾4种微相,沉积微相特征及演化规律与湖平面升降密切相关,不同时期沉积微相分布与演化特征各异。在上述沉积特征研究基础上,建立湖盆萎缩期和湖盆扩张期2种浅水三角洲前缘沉积模式,可为类似区域油气勘探提供地质依据。

北部湾盆地稠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分析

金秋月, 杨希冰, 胡林, 卢梅

2020, Vol.32(4): 81–88    摘要 ( 172 )    PDF (3510 KB) ( 171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408

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乌石凹陷已发现多个稠油油田。为研究稠油特征和成因,开展了稠油油藏原油物性、组分、饱和烃特征、生物标志物、油气来源和盆地模拟分析。结果表明:(1)北部湾盆地稠油主要分布在凸起、斜坡带和近洼带,呈高密度、高黏度特征。(2)北部湾盆地存在3类稠油,第一类为凹陷中央流二段下部烃源岩生成的原油运移至圈闭成藏,遭后期抬升剥蚀,埋深小于2 000 m,上覆盖层薄导致油藏遭受生物降解,此类原油成熟度高,C30-4-甲基甾烷含量高,组分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饱和烃和芳烃成分有序缺失;第二类稠油主要分布在近洼带,为本地低热演化油页岩、页岩生成的原油,其成熟度低,Ts/Tm值较低,C30-4-甲基甾烷含量低,在近洼就近成藏,埋深处于生烃门限附近,为早期原生稠油;第三类稠油主要分布在斜坡带,主要为深洼流二段下部烃源岩生成的成熟原油和本地流二段上部烃源岩生成的成熟度较低的稠油混合而成,同时受运移、扩散、吸附等因素的影响,原油变稠,C30-4-甲基甾烷含量中等,此类油藏埋深大于3 000 m,是未受到生物降解的混合型稠油。该研究成果对北部湾盆地优化勘探开发部署、指导油区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勘探技术

高石梯—磨溪地区灯影组多次波控制因素及预测方法

戴晓峰, 谢占安, 杜本强, 张明, 唐廷科, 李军, 牟川

2020, Vol.32(4): 89–97    摘要 ( 194 )    PDF (7826 KB) ( 256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409

高石梯-磨溪地区灯影组存在多次波干扰,降低了储层预测的精度,需要对地震资料中多次波进行识别和预测,以减小多次波干扰对井位部署的影响。针对现有多次波识别和预测方法的不足,通过求取速度谱能量团对应的叠加速度展度的方法识别多次波。利用该方法预测的灯影组多次波平面发育程度,和已钻井符合一致,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综合分析认为,灯影组多次波整体具有南强北弱的规律,同时具有较强的平面非均质性。地震正演和地震资料综合分析表明,奥陶系地层有残留的区域多次波更发育,向斜区多次波干扰更强。根据多次波干扰的程度,将高石梯-磨溪三维地震资料划分为3种类别:Ⅰ类多次波干扰弱、地震能真实地反映地层波阻抗特征;Ⅱ类一次波和多次波能量相当,地震多解性较强;Ⅲ类多次波干扰强,地震反射不能反映地层的真实特征。基于多次波平面预测结果,地质人员能够判别地震解释成果的可靠性,合理规避风险,在气藏的开发过程中减小多次波干扰的影响,降低井位部署的风险。

基于XGBoost算法的复杂碳酸盐岩岩性测井识别

孙予舒, 黄芸, 梁婷, 季汉成, 向鹏飞, 徐新蓉

2020, Vol.32(4): 98–106    摘要 ( 278 )    PDF (7081 KB) ( 502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410

碳酸盐岩储层在形成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储层岩性复杂多样,基于测井资料对碳酸盐岩岩性识别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解决传统的测井岩性识别方法和机器学习方法对于复杂碳酸盐岩岩性识别准确率不高的问题,以廊固凹陷北部奥陶系碳酸盐岩为例,将XGBoost算法应用于复杂碳酸盐岩岩性识别,并将模型的性能与决策树C4.5算法和支持向量机算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采用的XGBoost算法的岩性识别模型对研究区碳酸盐岩岩性识别的准确率达到了88.18%,相较于决策树C4.5算法和支持向量机算法准确率均提高了10%左右,且由于XGBoost算法采用多线程和分布式计算的方法,使得训练时间大大缩短。基于XGBoost算法建立的岩性识别模型能够有效地识别复杂碳酸盐岩岩性,为复杂碳酸盐岩岩性的测井识别提供了新的思路。

渤中19-6太古界潜山复杂岩性储层矿物组分反演

朱博远, 张超谟, 张占松, 朱林奇, 周雪晴

2020, Vol.32(4): 107–114    摘要 ( 208 )    PDF (3711 KB) ( 346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411

渤中19-6潜山构造带岩性十分复杂,导致孔隙度参数难以直接利用测井曲线准确计算。综合运用测井和实验岩心资料,从蚀变作用、测井响应特征、孔隙度、矿物含量及裂缝分布方面分析了太古界潜山储层的岩性;建立重矿物识别模型,利用双指示曲线对重矿物进行识别;建立了一套适用于渤中19-6太古界潜山复杂岩性储层矿物组分反演模型。结果表明:研究区变质岩、火成岩及其他岩石岩性复杂,使岩石骨架用测井曲线难以准确计算;重矿物在潜山地层中的质量分数约为8%,常见黄铁矿、菱铁矿和铁白云石,双指示曲线应用在反演模型中,提高了反演精度,该反演模型计算的有效孔隙度与岩心吻合较好。利用改进的多矿物组分反演的方法较好地降低了渤中19-6潜山地层由于矿物成分复杂对物性造成的影响,其反演的矿物组分、孔隙度与实验分析基本一致,为该地区勘探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撑。

油气田开发

苏里格致密砂岩气藏未动用储量评价及开发对策

侯科锋, 李进步, 张吉, 王龙, 田敏

2020, Vol.32(4): 115–125    摘要 ( 226 )    PDF (3336 KB) ( 455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412

为落实苏里格气田强非均质致密砂岩气藏储量规模和动用程度、评价稳产潜力,基于储层地质知识库,通过细分计算单元采用"容积法"完成储量复算;结合储层静态参数、气井生产指标及内部收益率建立了储量分类评价标准,将储量分为富集区、致密区和富水区三类;优选"单井控制面积法"评价已动用储量和剩余未动用储量。评价结果表明,苏里格气田储量基础落实,各区块储量动用程度差异大,储量综合动用程度为40.1%,剩余未动用储量规模大,稳产潜力较好。目前经济技术条件下,气田稳产主要通过井网加密、侧钻水平井及查层补孔的方式来提高富集区和致密区储量动用程度,富水区剩余储量的有效动用仍须进一步攻关。

复合曲流带内部构型界面识别新方法及其应用

何康, 张鹏志, 周军良, 甘立琴, 舒晓

2020, Vol.32(4): 126–135    摘要 ( 159 )    PDF (14392 KB) ( 137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413

为了刻画海上油田复合曲流带砂体储层结构,分析生产井组平面注水受效不均的地质因素,提出有效增产措施。以渤海Q油田北区NmⅢ2含油砂体为目标砂体,首先基于井间剖面相分析,建立9种单河道间切叠类型,通过正演模拟识别不同切叠类型的地震响应特征;再依据地震响应强度,采用单一振幅属性和双属性融合技术,对地震响应强度的切叠界面进行准确定位;最后结合井间剖面相分析定微相、古地貌特征定走向、单砂体厚度分布及构型定量方法定规模等,完成对复合曲流带内部不同单河道间切叠界面(内部构型界面)的识别与刻画。结果表明:曲流带内部单河道间的切叠界面将片状砂体分割为多个不同的连通体或半连通体,不同的切叠类型渗流能力有所不同。该研究成果能够对复合曲流带砂体注采结构优化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

CO2驱酸化溶蚀作用对原油采收率的影响机理

孙会珠, 朱玉双, 魏勇, 高媛

2020, Vol.32(4): 136–142    摘要 ( 202 )    PDF (2326 KB) ( 314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414

CO2驱酸化溶蚀作用对储层会产生一定程度的伤害。为揭示这种伤害作用对原油采收率的影响机理,选取6块同级别渗透率的岩心样品,在地层温度、压力条件下进行物理模拟实验,通过核磁共振技术评价酸化溶蚀作用对原油采收率的影响机理。实验结果显示,驱替产出流体的pH值低于原始地层水,且通过离子浓度变化发现驱替过程中有长石和碳酸盐矿物发生溶蚀;岩心的渗透率在驱替结束后出现一定程度降低,且反应时间越长,渗透率的降幅越大;岩心样品的最终采收率与反应时间呈反比,反应时间为240 h的岩心样品相比反应时间为0 h的岩心样品,其最终采收率降幅达到27.31%。综合分析认为,CO2驱长时间的酸化溶蚀反应产物及脱落的黏土颗粒会堵塞孔喉,导致储层渗流能力下降,进而影响CO2驱的驱油效率及最终采收率。

饶阳凹陷大王庄地区沙一上亚段河口坝结构对油藏开发的影响

吕文睿, 张峰, 纪友亮, 周勇, 罗妮娜, 张艺楼, 梁星如, 程煜宗

2020, Vol.32(4): 143–154    摘要 ( 123 )    PDF (8407 KB) ( 146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415

饶阳凹陷大王庄地区沙一上亚段Ⅲ,Ⅳ油组发育水下分流河道与河口坝砂体,其内部结构影响着油藏的开发,但该区河口坝内部结构和隔夹层的分布情况缺乏系统的研究。利用岩心资料、测井数据、生产数据等多种资料,在识别和分析沉积微相的基础上,对河口坝、泥质隔夹层的结构特征及油藏特征进行解剖,明确了河口坝的内部结构对油藏开发的影响,建立了油藏模式。结果表明:大王庄地区沙一上亚段Ⅲ,Ⅳ油组发育三角洲前缘亚相,包括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和水下分流间湾3种微相。不同期河口坝之间和同一期河口坝内部发育泥质隔夹层。在顺物源方向上,河口坝呈S型叠置前积;在垂直物源方向上,多期河口坝纵向上叠置堆积;河口坝间发育泥质隔层,单个河口坝内部发育泥质夹层。研究区一共发育3种类型的油藏:断层控制油藏、岩性控制油藏、断层-岩性复合油藏。不同期次河口坝间的泥质隔层作为油气的隔挡,是造成油水界面不统一的原因,而河口坝内部的夹层厚度较薄,规模小,不影响连通性。

渗吸效应对裂缝性低渗砾岩油藏开发的影响——以玛湖乌尔禾组储层为例

曹旭升, 韩昀, 张继卓, 罗志伟

2020, Vol.32(4): 155–162    摘要 ( 171 )    PDF (2570 KB) ( 416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416

玛湖砾岩低渗储层的开发依赖裂缝,裂缝-基质间的渗吸效应对开发效果具有重要影响,但目前相关研究还极其薄弱。借助核磁共振技术研究了玛湖乌尔禾组砾岩的渗吸效应孔隙动用特征,并对其裂缝-基质间渗吸规律进行了量化表征,进一步将表征方程考虑到双孔、双渗模型中,在油藏尺度对比了渗吸效应对玛湖低渗砾岩油藏水平井开发的影响。研究发现,玛湖乌尔禾组砾岩岩心主要为中小孔隙(T2T2T2 < 100 ms)平均采收率为37.11%,渗吸规律较好,符合改进后的MA指数模型。依据实验结果改进双孔、双渗模型后,模拟水平井开发5 a后发现,玛湖低渗砾岩油藏考虑渗吸效应时裂缝采收率下降了24.3%,基质采收率提高了4.6%,平均采收率提高了2.0%。该研究对后期制定合理的提采措施具有指导意义。

石油工程

深水气井测试温压场耦合模型求解及实现

李紫晗, 何玉发, 张滨海, 钟海全

2020, Vol.32(4): 163–171    摘要 ( 158 )    PDF (3791 KB) ( 369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417

为求解深水气井测试温压场耦合模型,需优选气液两相流动模型,结合两相嘴流模型、两相持液率公式、两相产能方程,建立关于时间和空间的非稳态压降与传热模型差分方程组,并采用Newton Raphson方法计算,实现对开井放喷瞬态过程的模拟。结果表明:①该方法真实再现了放喷过程中液位上升和地层产气等2个阶段;②预测井口参数与现场工况吻合,井口压力、温度平均误差小于5%,满足工程精度要求;③模拟结果再现了井筒内诱喷液及测试完井液动态过程,为合理制定测试设计提供依据;④高产能深水气井测试期间,应采用较大尺寸管柱及油嘴放喷,提高清井速度,防止冰堵。算例分析结果表明数学模型真实反映了深水气井测试放喷过程。该研究成果对深水气井测试方案设计及后续跟踪评价具有指导意义。

空间变导流能力压裂井CO2驱试井分析

崔永正, 姜瑞忠, 郜益华, 乔欣, 王琼

2020, Vol.32(4): 172–180    摘要 ( 139 )    PDF (2394 KB) ( 405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418

目前利用压裂井进行CO2驱已成为低渗透油藏开发的主要技术之一,水力裂缝导流能力是决定开发效果的关键因素,而试井研究多采用与实际不符的恒定缝宽假设对水力裂缝进行描述。基于三区复合理论,建立考虑空间变导流能力压裂直井的CO2驱试井模型,通过Laplace变换进行求解,进行数值反演,绘制典型试井曲线。典型曲线可分为井筒储集段、井筒储集后过渡段、双线性流段、地层线性流段、第一径向流段、第一过渡流段、第二径向流段、第二过渡流段、第三径向流段共9个阶段。对模型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裂缝导流能力越大,双线性流段阶段压差越小,CO2越容易注入;考虑裂缝导流能力变化后,早期压差增大,压力及压力导数曲线都呈现一定的上升,表现出类似表皮系数增大的现象;CO2及过渡区半径主要对径向流的持续时间及过渡流出现时间产生影响,半径越大,对应过渡流出现的时间越晚;一区与二区流度比越大,过渡区及最外区流动阶段所消耗的压差越大;二区与三区流度比,最外区流动阶段所消耗的压差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