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 当期目录

《岩性油气藏》

  •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集团西北地质研究所有限公司
  • 甘肃省石油学会
  • 周  期:双月 出版单位:科学出版社
  • 国际刊号:ISSN 1673-8926
  • 国内刊号:CN 62-1195/TE
  • 编辑出版:《岩性油气藏》编辑部
  • 创刊时间:1989年

刊出日期:2020-05-21

  • 简明目录
  • 带摘要目录
油气地质

九龙山气田珍珠冲组砂砾岩储层评价及有利区优选

张满郎, 孔凡志, 谷江锐, 郭振华, 付晶, 郑国强, 钱品淑

2020, Vol.32(3): 1–13    摘要 ( 246 )    HTML( ) PDF (9072 KB)  ( 235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301

低阶煤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多尺度联合表征

杨甫, 贺丹, 马东民, 段中会, 田涛, 付德亮

2020, Vol.32(3): 14–23    摘要 ( 212 )    HTML( ) PDF (3141 KB)  ( 450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302

海拉尔盆地外围凹陷南一段烃源岩生烃动力学研究

谢明贤, 陈广坡, 李娟, 马凤良, 宋晓微

2020, Vol.32(3): 24–33    摘要 ( 169 )    HTML( ) PDF (3504 KB)  ( 334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303

鄂尔多斯盆地胡尖山地区长61致密砂岩储层成岩特征与孔隙度定量恢复

王继伟, 朱玉双, 饶欣久, 周树勋, 吴英强, 杨红梅

2020, Vol.32(3): 34–43    摘要 ( 243 )    HTML( ) PDF (9026 KB)  ( 194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304

四川盆地茅口组岩溶古地貌刻画及油气勘探意义

张亚, 陈双玲, 张晓丽, 张玺华, 谢忱, 陈聪, 杨雨然, 高兆龙

2020, Vol.32(3): 44–55    摘要 ( 264 )    HTML( ) PDF (9118 KB)  ( 253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305

鄂尔多斯盆地杭锦旗东部地区上古生界天然气成藏模式

刘俞佐, 石万忠, 刘凯, 王任, 吴睿

2020, Vol.32(3): 56–67    摘要 ( 168 )    HTML( ) PDF (10928 KB)  ( 255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306

巴西桑托斯盆地L油田BV组湖相碳酸盐岩沉积特征及高精度层序划分

罗晓彤, 文华国, 彭才, 李云, 赵研

2020, Vol.32(3): 68–81    摘要 ( 240 )    HTML( ) PDF (17734 KB)  ( 335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307

玛湖地区三叠系克拉玛依组优质砂砾岩储层形成机制

徐子煜, 王安, 韩长城, 田继军, 张军生, 刘磊, 张楠

2020, Vol.32(3): 82–92    摘要 ( 233 )    HTML( ) PDF (13517 KB)  ( 274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308

南堡凹陷柳赞地区沙三段层序结构及其构造响应

任梦怡, 江青春, 刘震, 卢朝进

2020, Vol.32(3): 93–103    摘要 ( 193 )    HTML( ) PDF (10724 KB)  ( 180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309

二连盆地呼仁布其凹陷南洼下白垩统烃源岩分布特征与油源分析

山鑫杰, 王飞宇, 刘念, 冯伟平, 江涛, 杜喜, 程志强, 李思嘉, 李月

2020, Vol.32(3): 104–114    摘要 ( 264 )    HTML( ) PDF (4252 KB)  ( 347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310

勘探技术

地震伪井速度点宏观校正方法与应用——以珠江口盆地M气田为例

罗泽, 谢明英, 梁杰, 涂志勇, 侯凯

2020, Vol.32(3): 115–121    摘要 ( 156 )    HTML( ) PDF (6212 KB)  ( 401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311

基于高压压汞和核磁共振的致密砂岩渗透率预测

程辉, 王付勇, 宰芸, 周树勋

2020, Vol.32(3): 122–132    摘要 ( 226 )    HTML( ) PDF (3683 KB)  ( 377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312

油气田开发

Ahdeb油田Khasib油藏孔隙结构及其对注水开发的影响

陈明江, 程亮, 陆涛

2020, Vol.32(3): 133–143    摘要 ( 299 )    HTML( ) PDF (8806 KB)  ( 355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313

演武油田Y116井区延8段构型界面约束下的单河道砂体构型

童强, 余建国, 田云吉, 胡克来, 杨红梅, 程旭明, 朱玉双

2020, Vol.32(3): 144–158    摘要 ( 175 )    HTML( ) PDF (10243 KB)  ( 222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314

碳酸盐岩油藏低矿化度水驱作用机理实验

钱真, 李辉, 乔林, 柏森

2020, Vol.32(3): 159–165    摘要 ( 244 )    HTML( ) PDF (2017 KB)  ( 296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315

石油工程

碳酸盐岩酸蚀裂缝表面形态特征的实验研究

冯炜, 杨晨, 陶善浔, 王财忠, 陆彦颖, 张路锋, 周福建

2020, Vol.32(3): 166–172    摘要 ( 180 )    HTML( ) PDF (3522 KB)  ( 276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316

油气地质

九龙山气田珍珠冲组砂砾岩储层评价及有利区优选

张满郎, 孔凡志, 谷江锐, 郭振华, 付晶, 郑国强, 钱品淑

2020, Vol.32(3): 1–13    摘要 ( 246 )    PDF (9072 KB) ( 235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301

九龙山气田珍珠冲组为非均质性很强的裂缝性致密砂砾岩储层。为明确开发层系,优选有利开发区块,利用岩心描述、铸体薄片观察、成像测井解释、全直径岩心分析等手段,对珍珠冲组开展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系统分析了储层沉积微相、岩石学特征、储集空间类型及裂缝分布特征,实现了对珍珠冲组裂缝性砂砾岩储层的精细描述。结果表明:①珍珠冲组可划分为3个中期旋回和6个短期旋回,有利储层为Ⅱ旋回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多层叠置形成的巨厚砂砾岩体;②珍珠冲组为裂缝-孔隙型储层,发育砾间溶孔、砾内溶孔及裂缝扩溶孔,储层孔隙度主峰为2.0%~4.5%,水平渗透率为1~100 mD,垂直渗透率为0.1~10.0 mD,低角度缝和网状缝显著改善了储层的渗流能力;③Ⅱ3和Ⅱ1小层裂缝发育,渗透率较高,为2个有利开发层系;④通过单层评价,多层叠合,优选出2个一类有利区和3个二类有利区。该研究成果对九龙山气田开发部署具有指导意义。

低阶煤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多尺度联合表征

杨甫, 贺丹, 马东民, 段中会, 田涛, 付德亮

2020, Vol.32(3): 14–23    摘要 ( 212 )    PDF (3141 KB) ( 450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302

多尺度微观孔隙结构对低阶煤储层煤层气吸附/解吸过程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以黄陇侏罗系煤田和陕北侏罗系煤田低阶煤为研究对象,采用压汞、液氮吸附和CO2吸附等测试手段表征低阶煤储层的孔径分布、孔隙类型等参数,联合核磁共振测试定量分析低阶煤阶段孔径和多尺度孔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低阶煤孔隙以微孔为主,大孔次之。微孔、大孔、介孔对比表面积的贡献率依次减小。低阶煤储层孔隙类型以两端开口的“柱状孔”和“墨水瓶孔”为主,孔隙连通性较好。核磁共振法获取样品的T2c截止值为1.4~155.2 ms,变化较大,束缚流体饱和度(BVI)为79.21%~96.96%,可动流体饱和度低。低阶煤储层的孔隙结构复杂多样,单一测试技术与联合计算表征方法在表征低阶煤储层的孔隙结构时差异较大。

海拉尔盆地外围凹陷南一段烃源岩生烃动力学研究

谢明贤, 陈广坡, 李娟, 马凤良, 宋晓微

2020, Vol.32(3): 24–33    摘要 ( 169 )    PDF (3504 KB) ( 334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303

为了厘清海拉尔盆地外围红旗、东明和伊敏凹陷南屯组一段烃源岩的生烃潜力和现处的生烃演化阶段,采用封闭体系黄金管高压釜对南一段烃源岩进行了生烃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气态烃动力学参数差异较大,伊敏凹陷主频活化能最高,红旗凹陷次之,东明凹陷最低。液态烃动力学参数中红旗凹陷平均和主频活化能最低,伊敏凹陷活化能分布表现为双峰特征,东明凹陷主频活化能最高,伊敏次之,红旗凹陷最低。研究区寻找气藏的可能性很低,生烃史恢复结果表明南一段烃源岩于早白垩世进入生油门限,现今仍处于低成熟-成熟阶段早期,油的转化率12.67%~39.50%,仅发生少量排烃。制约生油量的最主要因素是有机质未达到生烃高峰,致使生烃量及资源量有限,油气勘探的重点在于寻找其下部铜钵庙组、塔木兰沟组古地温相对较高、生油潜力较强的烃源岩或南屯组烃源岩局部成熟区域。

鄂尔多斯盆地胡尖山地区长61致密砂岩储层成岩特征与孔隙度定量恢复

王继伟, 朱玉双, 饶欣久, 周树勋, 吴英强, 杨红梅

2020, Vol.32(3): 34–43    摘要 ( 243 )    PDF (9026 KB) ( 194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304

在对大量岩心和薄片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扫描电镜、阴极发光、高压压汞等实验手段,系统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胡尖山地区长61储层的成岩作用特征及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并进一步对孔隙演化进行了定量恢复。结果表明:胡尖山地区长61储层整体处于中成岩阶段A期,主要经历了压实—压溶、胶结、溶蚀等成岩作用,且不同成岩作用对储层的孔隙发育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压实作用破坏了大量原生粒间孔,是导致研究区储层致密最主要的因素,孔隙度平均减少了18.41%,孔隙空间损失率达56.62%;胶结作用次之,在堵塞了孔隙空间的同时也一定程度地增强了颗粒的抗压实强度,孔隙度平均降低了10.38%,孔隙空间损失率达19.78%;溶蚀作用使碎屑颗粒及填隙物等不稳定组分溶解而产生大量的次生孔隙,从而改善了储层物性,增加的孔隙度平均为2.26%。根据成岩作用对物性的影响,结合测井响应特征,将该区长61致密砂岩储层划分出绿泥石膜剩余粒间孔相、剩余粒间孔相、长石溶蚀相、黏土矿物胶结相、碳酸盐胶结相及压实相等6种成岩相带,绿泥石膜剩余粒间孔相是研究区最有利的油气储集相带,剩余粒间孔相次之。

四川盆地茅口组岩溶古地貌刻画及油气勘探意义

张亚, 陈双玲, 张晓丽, 张玺华, 谢忱, 陈聪, 杨雨然, 高兆龙

2020, Vol.32(3): 44–55    摘要 ( 264 )    PDF (9118 KB) ( 253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305

四川盆地广泛发育岩溶缝洞型储层。为恢复茅口组岩溶古地貌,开展了钻井岩心分析、测井分析和地震资料解释等研究,并对全盆地茅口组地层进行精细划分和对比,通过井震结合、残厚法和印模法精细刻画了茅口组岩溶古地貌特征。结果表明:①茅口组整体具有“西高东低”的岩溶古地貌形态,由西向东可划分出岩溶高地、岩溶斜坡、岩溶洼地等3个一级地貌单元,细分为残丘、坡地、洼地和沟谷等二级地貌单元;②广元—元坝—达州—奉节一线为岩溶盆地,茅口组残余厚度小于180 m,是在茅口期裂陷槽基础上继承性演变的地貌形态,裂陷槽内发育深水相孤峰段沉积;③蜀南—川中—川北一带为岩溶斜坡,茅口组岩溶作用较为发育,有效岩溶储层保存好,主要分布于岩溶残丘和坡地,而岩溶沟谷内的溶蚀孔洞大多被龙潭组泥质充填;④茅口期的川北剑阁—元坝—龙岗地区处于裂陷槽边缘,为浅水高能台缘滩沉积,为岩溶储层的重要勘探领域。该研究成果为优质岩溶储层勘探指明了方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勘探价值。

鄂尔多斯盆地杭锦旗东部地区上古生界天然气成藏模式

刘俞佐, 石万忠, 刘凯, 王任, 吴睿

2020, Vol.32(3): 56–67    摘要 ( 168 )    PDF (10928 KB) ( 255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306

为了弄清鄂尔多斯盆地杭锦旗地区上古生界天然气成藏模式,用以指导该区的油气勘探,从烃源岩分布、天然气运移及圈闭分布特征等角度展开深度剖析,总结了该区的油气成藏模式。结果表明:该区烃源岩呈南厚北薄的展布特征,泊尔江海子断裂以南地区烃源岩成熟度高于断裂以北地区;区内构造圈闭主要分布在泊尔江海子断裂北部地区(什股壕地区);泊尔江海子断裂以南地区天然气密度大于北部地区,整体呈现由南向北逐渐降低的趋势,而天然气干燥系数则整体由南向北逐渐增大,反映了缺少烃源岩的什股壕地区天然气主要由泊尔江海子断裂以南地区运移而来;泊尔江海子断裂以南地区发育优质的烃源岩,天然气高密度、低干燥系数的分布特征表明了该区域天然气为原地聚集;阿镇地区断裂及伴生构造圈闭成为该区油气运移的通道和聚集场所,十里加汗地区普遍不发育断裂,在砂岩储层物性的控制作用下,形成了近源天然气藏;杭锦旗东部地区上古生界天然气成藏模式划分为3类,即横向远距离运移异地成藏模式、垂向近距离运移原地成藏模式和准连续致密砂岩气成藏模式。该研究成果为杭锦旗地区下一步勘探指明了方向。

巴西桑托斯盆地L油田BV组湖相碳酸盐岩沉积特征及高精度层序划分

罗晓彤, 文华国, 彭才, 李云, 赵研

2020, Vol.32(3): 68–81    摘要 ( 240 )    PDF (17734 KB) ( 335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307

巴西桑托斯盆地是世界上著名的大型含油气沉积盆地,其盐下湖相微生物碳酸盐岩储层近年来成为油气勘探的热点,而针对主力储层的高精度层序划分和沉积机理等方面的研究较少,制约了该地区油气田的勘探和开发。基于前人研究成果,结合盆内钻井、测井、地震资料,对桑托斯盆地L油田盐下Barra Velha组(简称BV组)进行高精度层序地层及沉积相划分,明确了湖盆沉积层序演化规律,建立了盆地内L油田BV组微生物礁的沉积模式。结果表明:BV组可划分成1个三级层序、4个次级旋回;湖相微生物礁相作为BV组重要的储集相带,分布在湖盆两侧台阶坡折带,且在高水位环境加积发育,主要受控于古地貌及火山作用。该研究成果可为桑托斯盆地乃至整个巴西东南部海岸含盐盆地盐下湖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提供地质依据。

玛湖地区三叠系克拉玛依组优质砂砾岩储层形成机制

徐子煜, 王安, 韩长城, 田继军, 张军生, 刘磊, 张楠

2020, Vol.32(3): 82–92    摘要 ( 233 )    PDF (13517 KB) ( 274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308

为明确准噶尔盆地玛湖地区三叠系克拉玛依组优质砂砾岩储层的形成机制,开展了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测井资料分析、压汞和物性测试和扫描电镜分析,并对优质储层的平面分布和成岩演化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①玛湖地区三叠系克拉玛依组主要为辫状河三角洲相和扇三角洲相沉积,其中分流河道砂砾岩、坝体以及席状砂为主要储集层;② 3种储集体相互叠置,其中在三角洲前缘亚相的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发育削截式河道构型和完整式河道构型,储层厚度最大,粒度最粗,储集性最好,而席状砂以粉砂岩为主,厚度较薄,粒度较细,储集性相对较差;③成岩环境对储层孔隙演化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成岩晚期发生的绿泥石沉淀和方解石胶结作用降低了储层物性,从而形成了现今的低孔-特低渗型储层。该研究成果对玛湖地区三叠系克拉玛依组油气勘探具有指导意义。

南堡凹陷柳赞地区沙三段层序结构及其构造响应

任梦怡, 江青春, 刘震, 卢朝进

2020, Vol.32(3): 93–103    摘要 ( 193 )    PDF (10724 KB) ( 180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309

南堡凹陷柳赞地区古近纪陆源碎屑在马头营凸起—南堡凹陷源—汇体系控制下发育多期层序,其结构及内部沉积充填特征存在显著差异。利用地震、测录井以及岩心资料,结合频谱属性趋势分析(INPEFA—Integrated Prediction Error Filter Analysis)与属性提取等技术,阐明了沙三段层序结构演化特征,重点讨论了构造活动对断陷盆地层序演化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①沙三段发育5个三级层序,内部四级层序可划分为“上升”、“以上升半旋回为主的非对称”、“近对称”、“以下降半旋回为主的非对称”以及“下降”5类层序单元。②三级层序内发育(进积型或退积型)扇三角洲—近岸水下扇沉积体系,从湖侵域向湖退域、从盆缘向湖盆中心由“以上升半旋回为主的非对称(上升半旋回)”变化为“近对称旋回”再演变为“以下降半旋回为主的非对称(下降半旋回)”的层序结构。③沙三段层序结构演化受幕式构造沉降控制,沙三段—沙二段次级构造幕先快速沉降后减缓沉降,对应沉积物供给经历早期物源供给不足后期碎屑物质大量注入的过程,而沙一段—东营组次级构造幕引起湖盆掀斜,导致早期地层向上翘倾;层序内砂体类型与展布受边界断层差异活动影响,大型砂体展布方向呈“北→北东→东”的顺时针变化;层序内沉积单元叠置受盆内次级断层与断裂坡折带组合控制。该研究成果不仅为柳赞地区砂岩体分布预测提供了有力地质理论支持,而且深化了陆相断陷盆地砂岩体形成机制研究成果。

二连盆地呼仁布其凹陷南洼下白垩统烃源岩分布特征与油源分析

山鑫杰, 王飞宇, 刘念, 冯伟平, 江涛, 杜喜, 程志强, 李思嘉, 李月

2020, Vol.32(3): 104–114    摘要 ( 264 )    PDF (4252 KB) ( 347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310

呼仁布其凹陷位于二连盆地西部的巴音宝力格隆起中段,前期勘探已发现优质烃源岩和较好的油气显示,但凹陷南洼烃源岩的研究还比较薄弱。通过对呼仁布其凹陷南洼烃源岩测井地球化学评价以及烃源岩和原油样品的有机地球化学对比,揭示了其下白垩统烃源岩有机相分布、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和油源关系。结果表明:呼仁布其凹陷南洼下白垩统烃源岩主要分布于南洼漕东部,发育阿尔善组、腾一段和腾二段等3套烃源岩,其中阿尔善组烃源岩处于低成熟—成熟阶段,腾一段烃源岩处于低成熟阶段,腾二段烃源岩处于未成熟—低成熟阶段。呼仁布其凹陷南洼下白垩统3个层段均发育C相和D/E相烃源岩,其中,C相烃源岩主要分布于腾一段,厚度为300~400 m,初始氢指数为400~800 mg(/g TOC),显微组分多为腐泥组、壳质组和镜质组,母质来源主要为藻类等低等水生生物,形成于微咸水—半咸水、还原环境;D/E相烃源岩主要分布于阿尔善组,厚度为100~200 m,初始氢指数为200~400 mg(/g TOC),显微组分多为壳质组、镜质组和惰质组,母质来源主要为陆源高等植物,形成于淡水—微咸水、弱还原环境。油源对比认为:阿尔善组的成熟原油来源于阿尔善组烃源岩,腾一段成熟度较低的原油来源于腾一段烃源岩,而腾二段的原油可能来源于腾一段烃源岩。

勘探技术

地震伪井速度点宏观校正方法与应用——以珠江口盆地M气田为例

罗泽, 谢明英, 梁杰, 涂志勇, 侯凯

2020, Vol.32(3): 115–121    摘要 ( 156 )    PDF (6212 KB) ( 401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311

地震勘探开发中速度研究方法的选取是时深转换的关键。鉴于珠江口盆地M气田断裂系统复杂,构造主体部位受断层影响导致横向速度变化明显,而以往时深转换方法诸如变速成图法或井时深关系拟合法得到的深度构造图误差偏大,很难满足开发阶段高精度构造研究的需求。由此在传统变速成图方法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优化后的地震伪井速度点宏观校正方法是利用伪井速度时间函数与测井速度时间函数的差值对地震速度进行校正,将井纵向分辨率高和地震横向分辨率高的优势更好地结合在一起,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也降低了构造的不确定性。新提出的地震伪井速度点宏观校正方法有效提高了该区时深转换的精度。

基于高压压汞和核磁共振的致密砂岩渗透率预测

程辉, 王付勇, 宰芸, 周树勋

2020, Vol.32(3): 122–132    摘要 ( 226 )    PDF (3683 KB) ( 377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312

分析影响致密砂岩渗透率的主控因素并准确预测致密砂岩渗透率对致密油气藏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致密砂岩为研究对象,基于高压压汞和核磁共振对致密砂岩渗透率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分别评价并优选了更适用于致密砂岩的基于高压压汞和核磁共振的渗透率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影响致密砂岩渗透率的主要因素是孔喉半径,其中中值孔喉半径与致密砂岩渗透率相关性最强;与核磁共振T2加权平均值相比,T2几何均值与致密砂岩渗透率的相关性更强;在3种不同的核磁共振渗透率预测模型中,SDR-REV模型的预测效果要优于SDR模型和KCT2w模型;在3种不同的高压压汞渗透率预测模型中,基于r40和r45的Winland模型渗透率预测精度较高。研究成果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致密砂岩的进一步有效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油气田开发

Ahdeb油田Khasib油藏孔隙结构及其对注水开发的影响

陈明江, 程亮, 陆涛

2020, Vol.32(3): 133–143    摘要 ( 299 )    PDF (8806 KB) ( 355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313

伊拉克Ahdeb油田Khasib油藏为中东地区典型的孔隙型碳酸盐岩油藏,具有高孔、低渗、纵向非均质性极强等特征。为快速厘定因储层孔隙结构“多模态”造成水平井网注采过程中含水上升快、水窜现象严重等突出问题,以岩心观察、铸体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和压汞毛管压力曲线定量分析为手段,以岩相和岩石物理特征为依据将储层划分为24种岩石类型。在此基础上,提取各岩石类型有效喉道半径,并通过测井曲线对比刻画出岩石类型的空间展布,从而实现有效喉道半径的空间展布刻画。研究表明:①Khasib油藏有效喉道半径纵向差异达数十倍,向下呈明显降低趋势;平面上沿构造长轴由东向西降低,垂直构造长轴表现为北高南低的特征;②Khasib2-1-2 L小层为一套平均厚度0.8 m、以粒间孔为主的内碎屑颗粒灰岩,其平均有效喉道半径7.2 μm,平均渗透率高达278.0 mD,远高于相邻小层,为典型的高渗“贼层”;③Khasib2-1-2 L小层在油田范围内分布稳定,是水流优势通道和注水突窜的主控因素;④典型产水特征曲线、生产测井和过路直井电阻率变化均验证了高渗层窜流特征。研究结果为油藏稳油控水提供了可靠措施依据,并据此提出了合理的开发调整措施建议。

演武油田Y116井区延8段构型界面约束下的单河道砂体构型

童强, 余建国, 田云吉, 胡克来, 杨红梅, 程旭明, 朱玉双

2020, Vol.32(3): 144–158    摘要 ( 175 )    PDF (10243 KB) ( 222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314

单河道砂体构型的精细刻画受到第3、第4级次构型界面的约束,使得隔夹层的分类识别成为该项研究的前提。以层次分析为指导,从岩心标定入手,结合测井和录井资料综合分析,利用交会图版识别出演武油田Y116井区隔夹层的划分标准,并由单井追踪多井,研究了隔夹层的纵横向分布特征,在其约束下刻画出3类构型单元,形成了隔夹层空间分布模式。结果表明:在演武油田延8段共识别出单河道砂体间隔层、单河道砂体间夹层和单河道砂体内夹层3类构型界面,在泥质、钙质、物性3种成因下将复合分流河道砂体划分为4期单河道砂体,其中隔夹层纵横向分布具有物性夹层多见于河道中部,泥质夹层常见于河道边部,而钙质夹层多位于河道上部的分布特征;构型要素垂向叠置样式和平面接触样式研究得到,垂向以分离式和切叠式为主,横向以侧切式和泛滥平原接触为主,形成了独立型分流河道单元、分离型细粒沉积单元以及接触型增生体单元;各构型要素形成了“接触广泛、叠置错综”的具泛连通性的辫状河三角洲平原构型分布模式。本次研究实现了对研究区构型界面的识别表征,为精细刻画单河道砂体构型单元提供了依据,对油田进一步生产和开发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碳酸盐岩油藏低矿化度水驱作用机理实验

钱真, 李辉, 乔林, 柏森

2020, Vol.32(3): 159–165    摘要 ( 244 )    PDF (2017 KB) ( 296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315

碳酸盐岩油藏低矿化度水驱应用潜力巨大,为了更好地推广其矿场应用而针对性开展作用机理的实验研究。首先,岩心驱替实验研究注入水矿化度和关键离子组成对采收率的影响;而后,润湿角测定实验分析注入水矿化度和关键离子组成对碳酸盐岩表面润湿性的影响;最终,根据实验结果建立碳酸盐岩油藏低矿化度水驱作用机理。研究发现:低矿化度水驱能有效改变碳酸盐岩表面润湿性进而提高油藏采收率,存在最优矿化度使得碳酸盐岩表面润湿性变化最大、采收率最高;Mg2+和SO42-对碳酸盐岩表面润湿性和原油采收率的影响效果不同;随着溶液中Mg2+浓度升高,碳酸盐岩表面润湿性变化不断增强、原油采收率不断升高;随着溶液中SO42-浓度增加,碳酸盐岩表面润湿性变化先增强后减弱、原油采收率先增加后稳定。碳酸盐岩油藏低矿化度水驱作用机理在于润湿性的改变:①SO42-吸附在正电性的碳酸盐岩矿物表面,中和表面电荷,促进了Mg2+向矿物表面运动;②Mg2+与碳酸盐岩矿物表面的Ca2+发生取代反应,造成原油组分的解离。

石油工程

碳酸盐岩酸蚀裂缝表面形态特征的实验研究

冯炜, 杨晨, 陶善浔, 王财忠, 陆彦颖, 张路锋, 周福建

2020, Vol.32(3): 166–172    摘要 ( 180 )    PDF (3522 KB) ( 276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316

酸压是碳酸盐岩储层改造的常规手段,酸液对岩石的非均质刻蚀使得裂缝表面呈现独特的形态特征,目前针对酸蚀前后裂缝表面形态特征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因此,通过室内实验借助3D扫描技术获得真实酸蚀裂缝表面几何形态数据,引入新的表征参数hn和εh,定量描述了裂缝表面的起伏程度,对比了酸蚀前后裂缝表面形态的变化。结果表明:酸蚀反应掉水力裂缝的槽点;沿酸液流动方向形成明显的沟槽,凸起部分变缓,曲折比减小,总体起伏程度增大;垂直酸液流动方向上形成了连续的上下波动,曲折比和起伏程度均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