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出日期:2020-03-21
庞小军, 王清斌, 解婷, 赵梦, 冯冲
2020, Vol.32(2): 113
摘要
(
356 )
HTML( )
PDF
(10977 KB)
(
456
)
刘建宁, 何幼斌, 王宁, 顾志翔, 郝烃, 刘亚伟
2020, Vol.32(2): 1423
摘要
(
336 )
HTML( )
PDF
(6205 KB)
(
544
)
沈健
2020, Vol.32(2): 2432
摘要
(
359 )
HTML( )
PDF
(4657 KB)
(
537
)
田清华, 刘俊, 张晨, 王文胜, 黄丹
2020, Vol.32(2): 3342
摘要
(
373 )
HTML( )
PDF
(8937 KB)
(
420
)
杨帆, 刘立峰, 冉启全, 孔金平, 黄苏琦, 黄昌武
2020, Vol.32(2): 4353
摘要
(
279 )
HTML( )
PDF
(10604 KB)
(
318
)
黄健玲, 傅强, 邱旭明, 赵世杰, 李林祥
2020, Vol.32(2): 5466
摘要
(
433 )
HTML( )
PDF
(10671 KB)
(
422
)
胡潇, 曲永强, 胡素云, 潘建国, 尹路, 许多年, 滕团余, 王斌
2020, Vol.32(2): 6777
摘要
(
397 )
HTML( )
PDF
(11478 KB)
(
366
)
李宏涛, 马立元, 史云清, 胡向阳, 高君, 李浩
2020, Vol.32(2): 7889
摘要
(
312 )
HTML( )
PDF
(10324 KB)
(
539
)
吴丰, 习研平, 张亚, 陈双玲, 姚聪, 杨雨然
2020, Vol.32(2): 9099
摘要
(
315 )
HTML( )
PDF
(7445 KB)
(
340
)
侯振学, 陈朕, 牛全兵, 宋光建, 刘延斌
2020, Vol.32(2): 100107
摘要
(
406 )
HTML( )
PDF
(5033 KB)
(
355
)
张璐, 何峰, 陈晓智, 祝彦贺, 韩刚, 李祺鑫
2020, Vol.32(2): 108114
摘要
(
318 )
HTML( )
PDF
(7417 KB)
(
336
)
何健, 武刚, 聂文亮, 刘松鸣, 黄伟
2020, Vol.32(2): 115121
摘要
(
247 )
HTML( )
PDF
(4051 KB)
(
447
)
郑玉飞, 李翔, 徐景亮, 郑伟杰, 于萌
2020, Vol.32(2): 122128
摘要
(
251 )
HTML( )
PDF
(2318 KB)
(
443
)
代波, 王磊飞, 庄建, 袁维彬, 王学生
2020, Vol.32(2): 129133
摘要
(
350 )
HTML( )
PDF
(1780 KB)
(
442
)
宋宣毅, 刘月田, 马晶, 王俊强, 孔祥明, 任兴南
2020, Vol.32(2): 134140
摘要
(
470 )
HTML( )
PDF
(1709 KB)
(
714
)
杜旭林, 戴宗, 辛晶, 李海龙, 曹仁义, 罗东红
2020, Vol.32(2): 141148
摘要
(
346 )
HTML( )
PDF
(4834 KB)
(
351
)
关华, 郭平, 赵春兰, 谭保国, 徐冬梅
2020, Vol.32(2): 149160
摘要
(
325 )
HTML( )
PDF
(6011 KB)
(
364
)
赵超峰, 贾振甲, 田建涛, 高荣锦, 张伟, 赵建宇
2020, Vol.32(2): 161168
摘要
(
306 )
HTML( )
PDF
(4561 KB)
(
380
)
罗志锋, 黄静云, 何天舒, 韩明哲, 张锦涛
2020, Vol.32(2): 169176
摘要
(
210 )
HTML( )
PDF
(8230 KB)
(
282
)
庞小军, 王清斌, 解婷, 赵梦, 冯冲
2020, Vol.32(2): 113
摘要
(
356 )
PDF (10977 KB) (
456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201
黄河口凹陷北部陡坡带古近系物源复杂,储层物性差异较大。利用岩心、薄片、录井、三维地震及物性等资料,对黄河口凹陷北缘古近系的物源面貌进行了恢复,并探讨了古物源对优质储层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古近系沟谷体系发育,沙河街组至东三段沉积期,母岩岩性和面积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且物源区的范围经历了“大—小—大”的演化过程。②古物源演化对砂体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纵向上,沙三段沉积期物源区范围大,有大量中生界碎屑岩参与供源,沉积区形成薄层砂砾岩;沙二段沉积期物源区范围大,物源以火山岩剥蚀为主,沉积区形成厚层砂砾岩;沙一段沉积期发生快速湖侵,物源区范围减小,在沉积区形成薄层砂砾岩;东三段沉积期发生湖退,物源区范围扩大,有大量沙一段泥岩参与供源,在沉积区形成薄层砂砾岩。平面上,同一沉积期,物源区西部和东部东段沟谷体系范围大,以火山岩、花岗岩剥蚀为主,在沉积区形成的砂砾岩厚度、规模均大;东部西段以碳酸盐岩剥蚀为主,在沉积区形成的砂砾岩厚度、规模均小。③母岩对储层物性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沙三段至东三段,东部东段以火山岩剥蚀为主,且埋深较浅,储层中含有大量火山岩岩屑,后期易溶解,胶结作用弱,储层物性好;东部西段以碳酸盐岩剥蚀为主,埋深浅,但胶结作用强,物性差;西部埋深较深,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均强,储层物性差。因此,在相近深度段内,碳酸盐岩母岩供源时,沉积区储层中含有大量的碳酸盐岩砾石和岩屑,填隙物以灰质胶结物为主,胶结作用强烈,储层物性差;火山岩和变质花岗岩供源时,沉积区储层中以火山岩或花岗岩砾石和岩屑为主,灰质胶结物含量较少,胶结作用相对较弱,储层物性整体较好。该项成果可为研究区下一步的勘探评价提供参考。
刘建宁, 何幼斌, 王宁, 顾志翔, 郝烃, 刘亚伟
2020, Vol.32(2): 1423
摘要
(
336 )
PDF (6205 KB) (
544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202
为研究济阳坳陷惠民凹陷沙三段古地震事件沉积特征及其控藏作用,开展了钻井岩心观察、震积岩单井垂向序列划分、沉积主控因素分析和古地震事件地质意义研究。结果表明:①惠民凹陷沙三段沉积地层中,震积岩构造十分发育,包括震裂、自碎角砾、阶梯状小断层、液化岩脉、液化卷曲、液化角砾和其他脆塑性变形构造。②地震强度、沉积物固结程度和地形坡度均是影响震积岩发育的主要因素,多口井的垂向沉积序列显示,研究区不同构造位置的震积岩发育特征存在差异,可分为4个区域,分别为近震源平缓区、主震区、近震源坡度区、远震源平缓区。③地震事件沉积研究为惠民凹陷断层活动速率、生长指数等参数的确定提供了依据,且地震事件是激发砂体二次运移的重要动力源;地震事件中的震动可造成未固结的沉积物发生颗粒重排,降低沙三段储层的非均质性。④断层附近丰富的脆性震积构造可能成为油气运移的辅助通道,地震形成的自碎角砾岩为良好的储集层,液化均一的压实层为优质盖层。该研究结果对惠民凹陷震积岩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沈健
2020, Vol.32(2): 2432
摘要
(
359 )
PDF (4657 KB) (
537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203
为研究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细粒致密砂岩储层中碳酸盐胶结物特征及其成因机理,开展了铸体薄片分析、扫描电镜观察、流体包裹体测试等研究工作。结果表明:①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致密砂岩储层中碳酸盐胶结物广泛发育,体积分数平均为4.2%,以铁方解石和铁白云石为主;②碳酸盐胶结物多以孔隙式或加大边形式沉淀,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较高(峰值为100~110℃),形成阶段一般较晚;③铁方解石和铁白云石胶结物的钙离子来源与长7砂岩中长石溶解、黏土半渗透膜效应密切相关,铁、镁离子的来源则受控于云母、凝灰质蚀变以及白云岩岩屑和变质岩岩屑的溶蚀;④碎屑组分中白云岩岩屑的分布控制了铁方解石和铁白云石胶结物在平面上的差异沉淀,铁白云石胶结物只出现于富含白云石岩屑的砂岩中;⑤碳酸盐胶结是晚期致密油砂岩孔隙损失的重要因素。强烈压实作用之后,残余孔隙被碳酸盐胶结物逐渐充填,当碳酸盐胶结物体积分数>2%时,胶结减孔效应明显。该研究成果对预测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有利储层分布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田清华, 刘俊, 张晨, 王文胜, 黄丹
2020, Vol.32(2): 3342
摘要
(
373 )
PDF (8937 KB) (
420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204
苏里格气田下古生界马家沟组储层目前已成为该气田稳产的有力支撑,分析其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对维持气田稳产具有重大意义。利用岩心观察、薄片鉴定、阴极发光等资料,系统分析了马家沟组主力储层特征。研究表明:马家沟组储层以颗粒白云岩、晶粒白云岩和微生物岩为主,储集空间主要为晶间孔、晶间溶孔、膏模孔、小型溶蚀孔洞及粒间孔等;储层展布主要受控于岩溶作用及古地貌分布,加里东期表生岩溶作用对储层改善贡献不大,甚至是一种破坏作用;岩溶古地貌高部位主要受表生岩溶作用的影响,对储层的储集空间和连通性有一定的改造作用,使储层物性较好,单井产气量高,而岩溶古地貌低部位主要受准同生期岩溶作用的影响,物性相对较差,单井产气量低。该研究成果可为苏里格气田下古生界气藏的有利区预测提供地质依据。
杨帆, 刘立峰, 冉启全, 孔金平, 黄苏琦, 黄昌武
2020, Vol.32(2): 4353
摘要
(
279 )
PDF (10604 KB) (
318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205
近年来,四川盆地磨溪地区灯四段的油气勘探取得了重大突破,为研究磨溪22井区灯四上亚段优质岩溶储层特征及分布规律,开展了岩心分析、物性测试、地震资料解释、测井分析和有利岩溶储层发育区预测等工作。结果表明:①岩溶储层的岩性主要为藻云岩类、砂屑云岩类和结晶云岩类,储集空间主要为溶蚀孔、溶洞和裂缝;②溶蚀作用包括同生期大气淡水的溶蚀作用、埋藏期深部热液溶蚀作用和有机酸的溶蚀作用、表生期大气淡水的溶蚀作用;③表生期的溶蚀作用控制了优质储层的分布,多发育于垂直渗流带附近和水平潜流带上部区域,平面上优质储层的分布受控于沉积相带和古地貌特征,以丘滩相和溶丘斜坡较好。该研究成果为磨溪地区下一步勘探指明了方向。
黄健玲, 傅强, 邱旭明, 赵世杰, 李林祥
2020, Vol.32(2): 5466
摘要
(
433 )
PDF (10671 KB) (
422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206
为明确咸化断陷湖盆环境下混积岩的沉积特征,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X射线衍射全岩矿物分析等技术手段,对金湖凹陷古近系阜二段混积岩开展研究。结果表明:①混积岩以长英质矿物、碳酸盐矿物与黏土矿物为主,可划分为长英质混积岩、灰(云)质混积岩、黏土质混积岩和正混积岩等4类;②综合苏北盆地金湖凹陷咸化断陷湖盆的沉积特征,建立了“浅水到深水,多级控制”的混合沉积模式。在咸化断陷湖盆中,混积岩发育主要受控于陆源碎屑供给、断层活动、沉积环境变化等因素。活动断层强度增大,陆源碎屑向湖盆中央供给强度增强,混积岩沉积类型以母源混合沉积、间断混合沉积为主;沉积环境发生变化,断层活动趋于稳定,湖侵作用增强,陆源碎屑供给范围受限,混积岩以相缘混合沉积类型为主。该研究成果对陆相咸化断陷湖盆深水致密储层的油气勘探具有指导意义。
胡潇, 曲永强, 胡素云, 潘建国, 尹路, 许多年, 滕团余, 王斌
2020, Vol.32(2): 6777
摘要
(
397 )
PDF (11478 KB) (
366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207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斜坡区浅层(T2 k—J)具有较大勘探潜力,为了研究其油气地质条件和成藏有利区的分布规律,开展了大量的录井、测井和岩心资料分析,基于三维地震资料解释,对斜坡区浅层进行了综合地质评价。结果表明:①玛湖凹陷斜坡区克拉玛依组、白碱滩组、八道湾组和三工河组等4套目的层的储层规模大,埋藏浅,物性好,具备形成集群式分布的岩性油气藏的条件;②研究区储盖组合配置较好,纵向上相互叠置,为集群式分布的岩性油气藏奠定了良好的储盖组合条件;③斜坡区断裂的发育为斜坡区浅层油藏提供了良好的油气运移通道;④研究区断块或断层-岩性圈闭均具有集群式分布的特征,且空间上叠置连片分布,成圈条件优越。浅层与深层油气富集区表现为“接力成藏”特征,具有一定继承性。该研究成果对玛湖凹陷斜坡区浅层的油气勘探具有指导作用。
李宏涛, 马立元, 史云清, 胡向阳, 高君, 李浩
2020, Vol.32(2): 7889
摘要
(
312 )
PDF (10324 KB) (
539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208
为了评价川西什邡地区蓬莱镇组三段气藏的开发潜力,优选有利区,通过岩心→测井→地震标定,对该气藏及主要目的层的沉积相、储层特征和有利含气储层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气藏可进一步划分为5个砂组,各砂组厚度稳定,沉积时期构造稳定,地势平缓,沉积类型属于浅水湖盆河控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是砂体发育的最有利沉积微相。目的层JP35砂组储集岩主要为中—低孔隙度特低渗透率溶孔细粒岩屑砂岩,渗流能力差,是影响储层评价的重要因素。井-震结合的储层展布与含气性综合分析结果显示,相对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分布,研究区优质含气储层范围局限,呈不连续条带状,其展布受到沉积微相、河道规模以及局部构造高部位的控制。该方法和研究结果可为研究区及类似地区沉积相分析和储层特征、展布与评价研究以及有利区带优选等提供参考。
吴丰, 习研平, 张亚, 陈双玲, 姚聪, 杨雨然
2020, Vol.32(2): 9099
摘要
(
315 )
PDF (7445 KB) (
340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209
川东—川南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受暴露和风化淋滤的影响发育了独特的早成岩期风化壳岩溶储层,具有较大的勘探开发潜力。由于岩溶储层的孔隙结构特征、纵横向分布规律、测井响应特征等极为复杂,导致其测井有效性评价难度较大。在储层分类的基础上,结合岩溶发育模式,开展了茅口组3套典型储层的测井有效性评价方法研究。结果表明:①茅口组顶部储层的有效性与铝土质泥岩等风化残积物的充填程度密切相关,茅一段—茅三段铀含量较高储层的有效性与地层水的活跃程度密切相关,茅一段—茅二段似层状分布储层的有效性与泥质灰岩对潜水面的控制作用密切相关。②岩石放射性强度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或间接反映了茅口组岩溶储层的发育和有效性,因此自然伽马和自然伽马能谱测井在岩溶储层有效性评价中具有重要作用。③受岩性、断层、岩溶侵蚀程度等因素的影响,不同构造中水平潜流带和深部缓流带的分布范围不同,因此储层的主要发育深度也不相同。该研究成果对于风化壳岩溶储层的有效性识别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侯振学, 陈朕, 牛全兵, 宋光建, 刘延斌
2020, Vol.32(2): 100107
摘要
(
406 )
PDF (5033 KB) (
355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210
为了弄清致密砂岩储层复杂的电性特征,以高分辨率阵列感应资料为基础,结合核磁测井、岩心微观分析资料及试气成果,对鄂尔多斯盆地东缘L区块二叠系上石盒子组致密砂岩储层的电性特征进行了分析,找出了导致电阻率值存在差异以及储层具有不同侵入特征的原因。研究表明:致密砂岩储层流体性质并不是电阻率值存在差异的主控因素,低电阻率主要是孔喉边缘黏土矿物的束缚水与可联通孔隙喉道内的毛管水共同导电造成的,中—高电阻率与孤立孔隙无法导电有关;侵入特征与含气性及喉道的沟通能力有关,低电阻率负差异储层是含气性与优质孔隙结构的指示,低电阻率无差异为片状喉道导致的不动水导电和毛管阻力及黏土矿物阻止钻井液侵入有关,中—高电阻率无差异与孤立孔隙无法导电及无法侵入有关。导致地层出现这种电性特征是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及后期成藏的共同影响的。该研究成果对指导研究区致密储层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张璐, 何峰, 陈晓智, 祝彦贺, 韩刚, 李祺鑫
2020, Vol.32(2): 108114
摘要
(
318 )
PDF (7417 KB) (
336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211
随着致密气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断裂对气层的分布以及对储层物性的改造均起到了重要的控制作用。受随机噪声、采集脚印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地震资料信噪比低,成像品质较差,常用于识别断层的方差或相干属性的清晰度已不能满足指导微小断层组合的要求。为了解决研究区构造解释的难题,采用倾角导向滤波控制的似然属性方法提高断层识别精度,并基于似然属性体,确定随机噪声与断层的阈值,结合区域地质分析,认为似然属性值<0.3为噪声,≥0.3为断层,最后利用断裂预测结果计算裂缝密度和连通性,可以对断裂发育情况进行半定量—定量描述,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地认识裂缝在平面、剖面和三维立体空间的展布特征。该方法突破了传统意义上地震解释中的断层识别方法,解决了常规相干呈现杂乱模糊响应及断层、岩相变化无法区分的问题,提高了地震解释的精度及可信度,为水平井轨迹设计及压裂方案优化提供了技术支撑。
何健, 武刚, 聂文亮, 刘松鸣, 黄伟
2020, Vol.32(2): 115121
摘要
(
247 )
PDF (4051 KB) (
447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212
对广泛存在于各类岩层中的裂缝带进行精细刻画与综合预测是裂缝型油气藏勘探的关键。为了避免多解性问题,学者们通常采用多属性对其进行综合预测,但如何有效地利用众多地震属性与裂缝带发育程度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对裂缝带发育状况进行准确分类仍是一大难题。将近似支持向量机算法引入裂缝带的分类识别中,建立了3种刻画储层裂缝带的地震属性与井中裂缝发育信息之间的非线性模型,得出了反映裂缝带特征的最佳判别规则,利用该规则对多个属性进行综合判别,克服了单属性的多解性,提高了储层裂缝带的分类精度。实例应用表明,该算法削弱了依靠单一因素识别储层裂缝带的局限性,为储层内裂缝带发育状况的准确分类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郑玉飞, 李翔, 徐景亮, 郑伟杰, 于萌
2020, Vol.32(2): 122128
摘要
(
251 )
PDF (2318 KB) (
443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213
为了研究海上油田储层纵向非均质性对自生CO2调驱效果的影响规律,分别建立了12组层间非均质物理模型和3组层内非均质物理模型,利用驱油实验考察了自生CO2调驱对层内非均质性、层间非均质性和渗透率级差等因素的适应性。实验结果表明:在各层渗透率都相同的条件下,自生CO2调驱技术对层内非均质模型提高采收率的幅度可达27.40%~31.03%,而对层间非均质模型提高采收率的幅度仅为17.38%~22.05%,说明CO2调驱技术受层间非均质性的影响更大;对于中—低渗透层相同层间非均质模型,渗透率级差越大,自生CO2调驱提高采收率的效果越好;用渗透率均值来表征层间非均质性的影响,自生CO2调驱提高采收率的幅度随渗透率均值的增大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矿场试验结果表明,自生CO2调驱技术对海上油田具有良好的增油效果,应用前景广阔。
代波, 王磊飞, 庄建, 袁维彬, 王学生
2020, Vol.32(2): 129133
摘要
(
350 )
PDF (1780 KB) (
442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214
利用常规方法测量超低渗透油藏CO2-原油最小混相压力时,存在测量周期长、工作量大等问题,且不能直接观察到CO2与原油的混相状态。为了确定杏河超低渗透油藏CO2-原油的最小混相压力,采用界面张力法对杏河油藏CO2和原油进行室内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平衡压力的升高,原油中溶解CO2的量增多, CO2-原油之间界面张力的变化可分为2个阶段,且均呈逐渐减小的线性关系;当平衡压力从4 MPa增大到28 MPa时, CO2-原油之间的界面张力由17.72 mN/m降到1.56 mN/m。界面张力法测得杏河油藏最小混相压力值为22.5 MPa,略大于细管实验测得的最小混相压力值22.3 MPa,由于二者数值相差仅0.9%,表明界面张力法测量超低渗透油藏最小混相压力具有较好的准确性。通过上述研究,确定了杏河油藏最小混相压力,为杏河油藏注CO2增产开发方案的制定提供了理论支持,但是由于最小混相压力高于油藏目前压力(17.5 MPa),在目前油藏条件下CO2与原油不能实现混相。
宋宣毅, 刘月田, 马晶, 王俊强, 孔祥明, 任兴南
2020, Vol.32(2): 134140
摘要
(
470 )
PDF (1709 KB) (
714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215
针对常规的线性回归以及经验公式等油井初期产能预测方法应用范围有限、预测误差较大,并且难以表征初产在多因素影响下的非线性变化规律等问题,提出了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产能预测方法。以某特低渗油田为例,从地质、开发和工程3个方面,选择了影响初期产能的10种因素,采用皮尔逊相关关系分析了各因素之间的线性相关性,使用随机森林方法确定了初期产能的主控因素,首次采用灰狼算法(GWO)优化的支持向量机(SVM)建立了油井初期产能的预测模型。结果表明:特低渗油田初期产能的主控因素为:压裂加砂量,射孔段厚度,初始含水饱和度,油层有效厚度和加砂强度;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网格寻优的支持向量机模型相比,灰狼算法优化的支持向量机初期产能预测模型精度高而且运算速度快。研究结果可为油井初期产能评估提供参考。
杜旭林, 戴宗, 辛晶, 李海龙, 曹仁义, 罗东红
2020, Vol.32(2): 141148
摘要
(
346 )
PDF (4834 KB) (
351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216
珠江口盆地海相砂岩稠油油藏底水活跃,夹层分布复杂,开发难度较大,现有的常规实验规范无法准确地描述此类油藏的波及规律。基于南海东部X稠油油藏特征,设计了水平井三维水驱物理模拟实验,抽提出原油黏度和夹层分布范围作为影响水驱开发效果的主控因素,分析了强底水稠油油藏水驱开发中的水脊形态与波及规律。结果表明:稠油油藏水脊变化过程为局部锥进—局部见水—局部上托—围绕见水点拓展;稠油油藏水驱存在明显的油水过渡带,在开发后期波及范围增大有限,可采用大排量提液措施,重点挖潜在波及区油水过渡带中的剩余油;稠油油藏水驱应关注水平井沿程非均质性;对于含夹层稠油油藏,小范围夹层底部剩余油较少,大范围夹层易发生底水绕流形成次生边水,沿井筒方向波及范围增大幅度较大,在夹层下部残存大量剩余油,表现为“屋檐油”。该成果可为强底水稠油油藏治水防水及剩余油挖潜提供方案。
关华, 郭平, 赵春兰, 谭保国, 徐冬梅
2020, Vol.32(2): 149160
摘要
(
325 )
PDF (6011 KB) (
364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217
为研究渤海湾盆地永安油田永66区块氮气驱油机理及其变化规律,在地质认识基础上开展了流体相态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①注氮气吞吐过程中,地层倾角、驱替速度以及毛管压力的大小对地层含油饱和度和界面张力的变化均具有明显控制作用;②地层倾角越大、驱替速度越快,原油越容易被驱替至油藏底部,从而油藏底部的含油饱和度越大,而油藏顶部流体则变成油气两相,界面张力增加;③在氮气驱油过程中,随着毛管压力的增加,气体进入孔隙的阻力增大,底部含油饱和度也会随之增大,但原油向油层底部聚集的速度减慢,顶部界面张力增大,含油饱和度和界面张力变化的范围和程度逐渐减小。该研究成果对油气田开发过程中利用氮气驱油提高采收率具有指导作用。
赵超峰, 贾振甲, 田建涛, 高荣锦, 张伟, 赵建宇
2020, Vol.32(2): 161168
摘要
(
306 )
PDF (4561 KB) (
380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218
储层水力压裂效果评价对指导油气田精细开发具有重要意义,为准确评价压裂效果,提出了一套井中微地震监测压裂效果评价方法,在准确定位微地震事件基础上,分析微地震事件时空分布特征,剔除无效事件,利用有效事件定量描述缝网长、宽、高、走向、改造体积等,再结合储层性质、压裂施工参数等解释裂缝产生的原因,客观地评价压裂效果。该方法在吉林探区Y22井的应用结果表明:压裂裂缝走向与其周边小断层或天然裂隙走向一致;测井解释成果和微地震监测结果具有相关性,测井解释好的压裂段储层改造体积相对较大、微地震事件数量相对较多、裂缝复杂度更高;压裂过程中产生的离散微地震事件为压力传导造成低应力区应力释放产生的事件,不是由压裂窜层造成;Y22井周边的生产井因前期压裂改造和后期油气排采引起的地层能量亏空,造成了压裂裂缝的不对称性。该研究成果在解释微地震事件时空分布特征,提高对压裂和储层性质认识,客观、准确地评价压裂效果等方面具有指导作用。
罗志锋, 黄静云, 何天舒, 韩明哲, 张锦涛
2020, Vol.32(2): 169176
摘要
(
210 )
PDF (8230 KB) (
282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219
针对川西深层海相碳酸盐岩的开发,酸压是非常有效的增产手段;川西深层海相碳酸盐岩储层存在非均质性强、储层薄、储隔层应力差较小等问题,目前改造的技术难题是缝高的控制。针对川西X气井地质情况,基于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工程地质因素对缝高的影响规律,并通过FracPT软件净压力拟合、微地震数据和生产井温数据获得的缝高结果,验证了本模型的合理性。结果表明,减小工作液黏度、施工排量和注液规模、增大储隔层间应力差有利于控制缝高;基于该结果,指导了X气井施工参数优化,施工后X气井测试日产气量10.45万m3,酸压施工增产效果好。该研究成果对于川西深层海相碳酸盐岩的酸压优化设计和现场施工具有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