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 当期目录

《岩性油气藏》

  •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集团西北地质研究所有限公司
  • 甘肃省石油学会
  • 周  期:双月 出版单位:科学出版社
  • 国际刊号:ISSN 1673-8926
  • 国内刊号:CN 62-1195/TE
  • 编辑出版:《岩性油气藏》编辑部
  • 创刊时间:1989年

刊出日期:2020-01-21

  • 简明目录
  • 带摘要目录
油气地质

渤海海域石臼坨凸起大型岩性油气藏成藏关键要素

王德英, 于娅, 张藜, 史盼盼

2020, Vol.32(1): 1–10    摘要 ( 326 )    HTML( ) PDF (7710 KB)  ( 420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101

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东南斜坡原油成因类型及成藏特征

金秋月

2020, Vol.32(1): 11–18    摘要 ( 213 )    HTML( ) PDF (2395 KB)  ( 465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102

莺歌海盆地乐东地区中深层储层发育特征及成因机理

李伟, 刘平, 艾能平, 邵远, 侯静娴

2020, Vol.32(1): 19–26    摘要 ( 258 )    HTML( ) PDF (5081 KB)  ( 431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103

四川盆地石柱地区自流井组页岩气成藏条件与勘探前景

王登, 余江浩, 赵雪松, 陈威, 黄佳琪, 徐聪

2020, Vol.32(1): 27–35    摘要 ( 213 )    HTML( ) PDF (5045 KB)  ( 337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104

志丹地区长82砂层组缓坡浅水三角洲前缘砂体发育模式及成因

张家强, 李士祥, 周新平, 梁益财, 郭睿良, 闫灿灿, 陈俊霖, 李树同

2020, Vol.32(1): 36–50    摘要 ( 215 )    HTML( ) PDF (9642 KB)  ( 297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105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长6、长7储集层特征及控制因素

陈怡婷, 刘洛夫, 王梦尧, 窦文超, 徐正建

2020, Vol.32(1): 51–65    摘要 ( 268 )    HTML( ) PDF (13892 KB)  ( 274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106

鄂尔多斯盆地富县地区延长组长7烃源岩特征及评价

黄彦杰, 白玉彬, 孙兵华, 黄礼, 黄昌武

2020, Vol.32(1): 66–75    摘要 ( 307 )    HTML( ) PDF (2360 KB)  ( 435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107

致密油储层中自生绿泥石成因及其对物性的影响——以川中东北部沙溪庙组为例

吴家洋, 吕正祥, 卿元华, 杨家静, 金涛

2020, Vol.32(1): 76–85    摘要 ( 299 )    HTML( ) PDF (7126 KB)  ( 252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108

勘探技术

基于最优化估算和贝叶斯统计的TOC预测技术

赵万金, 高海燕, 闫国亮, 郭同翠

2020, Vol.32(1): 86–93    摘要 ( 208 )    HTML( ) PDF (3972 KB)  ( 392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109

地震数据提高分辨率处理监控评价技术

刁瑞

2020, Vol.32(1): 94–101    摘要 ( 173 )    HTML( ) PDF (6458 KB)  ( 386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110

渤海海域庙西中南洼围区烃源岩有机相与测井评价

孙哲, 彭靖淞, 江尚昆, 叶涛, 郭颖

2020, Vol.32(1): 102–110    摘要 ( 186 )    HTML( ) PDF (4261 KB)  ( 345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111

基于纵横波同步联合的孔隙模量三参数AVO反演方法

丁燕, 杜启振, 刘力辉, 符力耘, 冷雪梅, 刘子煊

2020, Vol.32(1): 111–119    摘要 ( 215 )    HTML( ) PDF (4730 KB)  ( 355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112

川中地区须二段气藏地震预测陷阱分析及对策——以龙女寺区块为例

李新豫, 张静, 包世海, 张连群, 朱其亮, 闫海军, 陈胜

2020, Vol.32(1): 120–127    摘要 ( 227 )    HTML( ) PDF (8556 KB)  ( 226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113

油气田开发

涩北气田弱水驱气藏水侵早期识别方法

邓成刚, 李江涛, 柴小颖, 陈汾君, 杨喜彦, 王海成, 连运晓, 涂加沙

2020, Vol.32(1): 128–134    摘要 ( 220 )    HTML( ) PDF (2256 KB)  ( 352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114

致密砂岩储层微观水驱油效率及其主控因素

宋明明, 韩淑乔, 董云鹏, 陈江, 万涛

2020, Vol.32(1): 135–143    摘要 ( 271 )    HTML( ) PDF (4226 KB)  ( 328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115

X油田特低渗透油藏井网加密效果预测方法

张意超, 陈民锋, 屈丹, 毛梅芬, 杨子由

2020, Vol.32(1): 144–151    摘要 ( 180 )    HTML( ) PDF (1774 KB)  ( 294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116

石油工程

川西潮坪相裂缝型碳酸盐岩分层酸压井压力动态分析

史文洋, 姚约东, 程时清, 顾少华, 石志良

2020, Vol.32(1): 152–160    摘要 ( 236 )    HTML( ) PDF (2817 KB)  ( 323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117

随机分形体积压裂水平井CO2吞吐模拟

周瑞, 苏玉亮, 马兵, 张琪, 王文东

2020, Vol.32(1): 161–168    摘要 ( 188 )    HTML( ) PDF (2347 KB)  ( 353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118

油气地质

渤海海域石臼坨凸起大型岩性油气藏成藏关键要素

王德英, 于娅, 张藜, 史盼盼

2020, Vol.32(1): 1–10    摘要 ( 326 )    PDF (7710 KB) ( 420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101

为探索渤海海域亿吨级岩性油气藏的主控因素,基于三维地震和钻井资料分析少井地区层序地层格架及极浅水三角洲岩性圈闭发育特征,结合晚期断裂体系及其实验模拟分析岩性油气藏成藏规律、成藏模式及其主控因素,剖析亿吨级岩性油气藏成藏的关键因素。建立了“脊-断-砂”三元控藏模式,即:①“汇聚脊”控制了油气初次运移聚集的优势部位,并决定油气运移调整至浅层的规模;②“脊-断”耦合控制油气进一步向浅层运移;③“断-砂”耦合控制大面积岩性圈闭发育以及油气充注程度。在该模式指导下,在石臼坨老区秦皇岛33-1小油田边发现秦皇岛33-1S新近系明化镇组亿吨级岩性油气藏。这是在高经济门槛限制下在渤海海域内岩性油气藏的首个商业性大发现。

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东南斜坡原油成因类型及成藏特征

金秋月

2020, Vol.32(1): 11–18    摘要 ( 213 )    PDF (2395 KB) ( 465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102

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东南斜坡是重要的油气聚集区。为研究其原油成因类型及成藏特征,开展了原油生物标志物分析和同位素等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①涠西南凹陷东南斜坡原油可划分为2类,Ⅰ类为具有较低的4-甲基甾烷丰度和较轻的碳同位素特征的原油,主要分布在流一段;Ⅱ类原油具有较高的4-甲基甾烷丰度和较重的碳同位素特征,主要见于流二段、流三段和涠洲组。②东南斜坡钻遇流沙港组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揭示其存在上、下2个供烃组合,即包括流一段泥岩-流二段中部泥岩的上组合和流二段底部油页岩-流三段上部泥岩的下组合。③应用生物标志物和同位素组成等参数进行油源精细对比可以得出,第Ⅰ类原油来源于上组合,第Ⅱ类原油来源于下组合。烃源岩岩相控制了不同类型原油的分布,东南斜坡的流二段、流三段、角尾组、下洋组及基底风化壳均是寻找第Ⅱ类原油的有利区,东南斜坡流一段岩性圈闭是寻找第Ⅰ类原油的有利区。该研究成果对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莺歌海盆地乐东地区中深层储层发育特征及成因机理

李伟, 刘平, 艾能平, 邵远, 侯静娴

2020, Vol.32(1): 19–26    摘要 ( 258 )    PDF (5081 KB) ( 431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103

为研究莺歌海盆地乐东地区中深层储层发育特征及成因机理,开展了岩石铸体薄片分析、扫描电镜观察、常规物性测试、压汞实验,并结合测井和测试资料、区域埋藏史、油气充注期次、超压成因资料,对其储层低渗成因及“甜点”储层发育机理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①乐东地区中深层储层砂岩以长石岩屑砂岩为主,砂岩成熟度较低。次生溶蚀孔隙发育,孔隙结构以大—中孔细喉型为主,储层物性以低孔低渗、特低孔特低渗型为主。②中深层储层经历了强压实作用,岩石中塑性矿物含量较高,抗压实能力弱,胶结物含量高,晚期形成的超压对储层保护作用有限,共同导致了储层渗透性较低。③“甜点”储层发育主要得益于溶蚀作用产生大量次生溶孔,且溶蚀流体主要为烃类充注携带的有机酸,构造作用以及温压环境对于储层物性的改善也均起到一定的建设性作用。该研究成果为莺歌海盆地中深层寻找次生孔隙发育带具有借鉴意义。

四川盆地石柱地区自流井组页岩气成藏条件与勘探前景

王登, 余江浩, 赵雪松, 陈威, 黄佳琪, 徐聪

2020, Vol.32(1): 27–35    摘要 ( 213 )    PDF (5045 KB) ( 337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104

为研究四川盆地石柱地区自流井组页岩气的成藏条件,开展了野外地质露头调查、岩心观察、有机地球化学分析、X射线衍射测试、物性分析和扫描电镜观察等工作。结果表明:①石柱地区自流井组东岳庙段形成于半深湖相,岩性以泥页岩为主,厚度为30~95 m。②目的层泥页岩具有“有机质丰度高、热演化程度适中”等特征,TOC质量分数多为0.49%~2.02%,Ro平均为1.27%,脆性矿物质量分数平均为58.8%。③岩石中吸附气含量较高,质量体积平均为2.78 m3/t,且埋深适中,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④采用叠合法预测出石柱地区桥头坝—建南—上水坝一带为页岩气勘探的有利区,通过计算可以获得研究区页岩气地质资源量约为3 905亿m3。该研究成果可为四川盆地石柱地区自流井组页岩气勘探提供借鉴。

志丹地区长82砂层组缓坡浅水三角洲前缘砂体发育模式及成因

张家强, 李士祥, 周新平, 梁益财, 郭睿良, 闫灿灿, 陈俊霖, 李树同

2020, Vol.32(1): 36–50    摘要 ( 215 )    PDF (9642 KB) ( 297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105

浅水三角洲前缘地区的油气成藏条件优越,其内部砂体历来是常规油气勘探的重点目标,弄清其沉积规律与沉积模式,是勘探取得成功的关键。利用鄂尔多斯盆地志丹地区长82砂层组岩心、薄片、测井和录井资料等,对该区长82砂体的岩石学特征、矿物学特征、测井响应特征、空间展布规律及成因类型进行研究,在考虑沉积期湖盆古地貌、古水深、古气候等的基础上,建立了缓坡浅水三角洲前缘砂体的沉积模式,并分析了其成因。研究表明:志丹地区发育2类沉积特征明显不同的浅水三角洲前缘砂体,分别是水下分支河道砂体和河口坝-滩坝复合砂体;2类砂体的岩石类型均以细粒长石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为主,其中水下分支河道砂体单层厚度大、砂质成熟度低,垂向上多期砂体连续叠置,平面上连片性差,而河口坝—滩坝复合砂体单层厚度小、砂质成熟度较高,频繁地夹泥—粉砂薄层,平面上连片性好;志丹地区处于湖盆的浅水缓坡上,区内砂体发育的类型与湖平面高低密切相关,水下分支河道砂体沉积主要受控于低湖平面时期的河流进积作用,而河口坝—滩坝复合砂体则主要与高湖平面期湖浪作用有关。该研究成果可为湖相缓坡浅水三角洲前缘砂体体系的研究提供借鉴。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长6、长7储集层特征及控制因素

陈怡婷, 刘洛夫, 王梦尧, 窦文超, 徐正建

2020, Vol.32(1): 51–65    摘要 ( 268 )    PDF (13892 KB) ( 274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106

为研究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长6、长7储集层特征及其控制因素,开展了岩心观察和描述、铸体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分析和其他分析测试工作。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可识别出垂积作用、侧向加积作用、前积作用和浊积作用等4种沉积类型,划分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重力流砂体等多种沉积微相,并识别出6种成岩相。②储层的物性由沉积作用与成岩作用共同控制,原始沉积组分较粗、塑性矿物含量低的岩石多发育绿泥石薄膜,且次生溶蚀孔隙更发育,储层物性较好;原始沉积组分较细、塑性矿物含量高的岩石,压实作用较强,硅质和碳酸盐胶结物发育,易形成致密储层。③沉积相带决定了岩石先天性的物质基础,成岩作用控制了后期岩石物性的改造效果,二者共同控制了现今岩石的储集性。该研究成果对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有利储层预测具有指导作用。

鄂尔多斯盆地富县地区延长组长7烃源岩特征及评价

黄彦杰, 白玉彬, 孙兵华, 黄礼, 黄昌武

2020, Vol.32(1): 66–75    摘要 ( 307 )    PDF (2360 KB) ( 435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107

为研究鄂尔多斯盆地富县地区延长组长7烃源岩特征及生烃潜力,开展了岩心分析、测井研究、干酪根镜检、镜质体反射率(Ro)测试、岩石热解分析、气相色谱及色谱-质谱分析。结果表明:(1)富县地区长7烃源岩平均厚度为45 m;总有机碳(TOC)质量分数平均为5.94%;生烃潜量(S1+S2)平均为13.1mg/g。(2)有机质类型以Ⅰ和Ⅱ1型为主,烃源岩母质类型以低等水生生物为主,并含部分高等植物,沉积时水体为还原环境。(3)镜质体反射率平均为0.76%,生物标志化合物中C31藿烷22S(/22R+22S)、20RC29αββ(/αββ+ααα)和αααC2920S(/20S+20R)平均值分别为0.52、0.62和0.49,反映有机质演化进入生油高峰阶段。(4)平面上,富县地区中部和西北部长7烃源岩厚度大、生烃能力更强,为下一步勘探的有利区带。该研究成果对鄂尔多斯盆地富县地区的精细勘探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致密油储层中自生绿泥石成因及其对物性的影响——以川中东北部沙溪庙组为例

吴家洋, 吕正祥, 卿元华, 杨家静, 金涛

2020, Vol.32(1): 76–85    摘要 ( 299 )    PDF (7126 KB) ( 252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108

为了研究川中东北部中侏罗统沙溪庙组致密油储层中自生绿泥石的产出状态、成因及对储层的影响,利用偏光显微薄片、矿物X射线衍射、电子探针、扫描电镜等实验分析数据,对其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川中东北部自生绿泥石为富铁的铁镁过渡型绿泥石,颗粒包膜绿泥石形成于同生期—早成岩A期;孔隙衬垫是绿泥石的主要产状,形成早成岩A期;孔隙充填状绿泥石主要形成于中成岩A2期。自生绿泥石形成所需的Fe,Mg来源于岩浆岩岩屑、黑云母等水化水解和溶蚀,以及邻近地层的泥岩中黏土矿物转化释放层间吸附的Fe,Mg离子。绿泥石形成机制有3种:①同生期—早成岩A期,硅酸盐矿物水化水解以及富Fe,Mg流体中蒙脱石向绿泥石的转化;②早成岩A期,邻近泥岩中蒙脱石向伊利石转化提供充足的Fe,Mg离子;③中成岩A2期,与有机酸脱羧形成的碳酸对硅酸矿物的溶蚀以及高岭石(或伊利石)向绿泥石的转化有关。绿泥石衬垫可提高砂岩的抗压强度,有利于孔隙和喉道的保存;适宜厚度(> 7 μm)的绿泥石衬垫可有效抑制石英次生加大和充填;绿泥石衬垫发育的储层有利于原生孔隙的保存,使孔隙水能够与围岩颗粒发生进一步的反应,保证后期溶蚀作用的进行。因此,绿泥石衬垫对研究区致密油储层的形成具有积极作用。

勘探技术

基于最优化估算和贝叶斯统计的TOC预测技术

赵万金, 高海燕, 闫国亮, 郭同翠

2020, Vol.32(1): 86–93    摘要 ( 208 )    PDF (3972 KB) ( 392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109

致密岩层中总有机碳(TOC)含量往往直接指示了油气藏的所在,但致密岩层往往岩性配置复杂,利用常规地球物理技术难以识别有效烃源岩。研究提出一种基于最优化估算和贝叶斯统计分类的TOC井-震联合预测技术,即将常规方法估算的TOC作为初始值,利用构建的岩石密度计算模型和最优化理论对TOC初始值进行校正,得到与实验室样点最佳匹配的TOC测井曲线;在TOC敏感参数分析的基础上,采用贝叶斯统计分类方法将反演的TOC敏感参数转换为TOC概率体空间分布。实际应用于湖相致密泥灰岩预测,为高产油井ST3井的部署提供了可靠依据,并验证了该技术的有效性。该项技术可推广应用于具有类似地质背景的有效烃源岩预测。

地震数据提高分辨率处理监控评价技术

刁瑞

2020, Vol.32(1): 94–101    摘要 ( 173 )    PDF (6458 KB) ( 386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110

薄互层岩性油气藏逐渐成为勘探开发的重点领域,薄层砂体对提高分辨率处理方法及效果保真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对地震数据提高分辨率处理的过程中,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提高分辨率处理算法方面,缺少系统全面的提高分辨率处理效果的监控评价技术。针对提高地震分辨率处理效果质量监控的迫切需求,开展了提高地震分辨率处理效果监控评价技术研究,从9个方面的属性特征对提高分辨率处理流程进行了全面可靠的监控,实现了处理效果的定量化评价分析,从而高效优选出提高分辨率处理方法、流程和参数,获得了最佳的高分辨率数据。该技术在准噶尔盆地中部庄3井地区进行了推广应用,对提高分辨率处理进行了全流程的评价分析,解决了常规处理参数试验繁琐的难题,提高地震分辨率处理后薄层砂体的识别能力显著增强。

渤海海域庙西中南洼围区烃源岩有机相与测井评价

孙哲, 彭靖淞, 江尚昆, 叶涛, 郭颖

2020, Vol.32(1): 102–110    摘要 ( 186 )    PDF (4261 KB) ( 345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111

针对渤海海域庙西中南洼围区勘探程度低,烃源岩非均质性强等问题,基于烃源岩有机相划分和改进后的烃源岩测井评价方法,结合研究区三维地震资料及沉积体系特征,刻画了庙西中南洼围区沙三段和沙四段烃源岩有机相类型及优质烃源岩发育特征。结果表明:沙三段烃源岩以C相和D/E相为主,烃源岩品质整体较好,但也存在一定的非均质性,C相烃源岩主要分布于庙西中南洼南次洼及黄河口东洼东部与庙西中南洼结合部,北次洼分布相对局限;沙四段烃源岩以F相为主,优质烃源岩发育局限,C相烃源岩主要分布于庙西中南洼南次洼。此次研究认为,庙西中南洼南次洼是沙三段和沙四段优质烃源岩叠合发育区,是下一步勘探应重点关注的有利区带。

基于纵横波同步联合的孔隙模量三参数AVO反演方法

丁燕, 杜启振, 刘力辉, 符力耘, 冷雪梅, 刘子煊

2020, Vol.32(1): 111–119    摘要 ( 215 )    PDF (4730 KB) ( 355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112

等效流体体积模量是一种较为敏感的流体指示因子,在复杂储层的含油气识别中具有重要意义,但仅利用纵波资料AVO反演Gassmann流体因子进行流体识别时存在精度低、多解性强,边界刻画不清晰等问题,制约了其在流体识别中的应用。依据双相介质岩石物理模型,首先推导了新的由等效流体体积模量、岩石骨架剪切模量和孔隙度组成的PP波和PS波Zoeppritz线性近似方程,然后结合PP波和PS波数据,在贝叶斯理论和柯西先验分布约束下进行同步联合反演。Marmousi2油藏模型测试结果表明:与仅利用PP波的反演方法相比,基于独立PP波与PS波的同步联合反演方法更加稳定,反演精度更高,地质体边界特征刻画也更清晰,A油田实例工区应用进一步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与鲁棒性。本文提出的纵横波同步联合反演方法对提高储层流体识别有一定的可借鉴性。

川中地区须二段气藏地震预测陷阱分析及对策——以龙女寺区块为例

李新豫, 张静, 包世海, 张连群, 朱其亮, 闫海军, 陈胜

2020, Vol.32(1): 120–127    摘要 ( 227 )    PDF (8556 KB) ( 226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113

四川盆地川中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天然气资源丰富,勘探开发潜力巨大,但近年来既无重大勘探发现又无很好的开发经济效益,究其原因是对须二气藏富集区的分布认识不清。通过研究总结了须二气藏富集区地震预测中存在3类致命预测陷阱:①没有充分认识须二段有效储层纵向分布位置及其对应的地震反射特征;②须二上段泥岩夹层发育,泥岩夹层和有效储层反射特征相似;③气层与水层、干层地震反射特征差异小;形成了模型正演识别纵向上不同位置储层反射特征、地震分频反演识别泥岩、叠前AVO技术区分气层、水层、干层等针对性技术对策,在川中地区龙女寺区块须二段气藏预测中进行了应用,新完钻井预测符合率达到90%以上。这些技术提高了须二上段气藏预测精度,有效地支撑了须二段气藏勘探开发工作。

油气田开发

涩北气田弱水驱气藏水侵早期识别方法

邓成刚, 李江涛, 柴小颖, 陈汾君, 杨喜彦, 王海成, 连运晓, 涂加沙

2020, Vol.32(1): 128–134    摘要 ( 220 )    PDF (2256 KB) ( 352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114

弱水驱气藏开发早期的水侵特征不明显,识别起来比较困难。现场多采用水样监测和对水气比曲线进行分析等方法对气藏的水侵特征进行识别,但这些方法都是在地层水进入气井之后才能进行判断,不利于提前采取预防措施。以涩北二号气田边水能量较弱的A气藏为例,通过引入生产指示曲线法、存水体积系数法和视地质储量法对气藏早期的水侵特征进行识别,并通过不同采出程度下的曲线特征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视地质储量法对气藏水侵作用敏感性强,曲线发生上翘拐点时对应的采出程度最低,比现场经验法低20%;视地质储量法水侵识别结果可靠性高,能更早地发现气藏的水侵特征。该研究成果对于无裂缝发育、孔隙性相对均质的弱水驱气藏进行早期的水侵特征识别具有指导意义。

致密砂岩储层微观水驱油效率及其主控因素

宋明明, 韩淑乔, 董云鹏, 陈江, 万涛

2020, Vol.32(1): 135–143    摘要 ( 271 )    PDF (4226 KB) ( 328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115

为了解决鄂尔多斯盆地吴起油田长7储层水驱过程中单井产量低、含水上升快、剩余油分布复杂等问题,采用自主设计研发的高温、高压微观模型加持器,对研究区长7储层的真实取样岩心开展微观水驱油渗流实验,通过辅以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高压压汞和核磁共振实验,研究了不同孔隙结构类型下的微观水驱油渗流特征,探讨了储层物性、微观孔隙结构、可动流体参数、黏土矿物、驱替压力和注水体积对水驱油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长7储层微观注水驱替特征以网状驱替和树枝状驱替为主,均匀驱替次之,少见蛇状驱替。不同类型驱替特征的驱油效率、残余油分布特征存在较大差异,均匀驱替驱油效率最高为48.84%,蛇状驱替驱油效率最低为31.73%;75%的残余油以簇状和油膜状赋存于孔喉内。水驱油效率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可动流体参数是比其它物性参数更能准确反映与驱油效率之间关系的参数。研究结果为该区不同类型储层开发方案的调整提供了理论依据。

X油田特低渗透油藏井网加密效果预测方法

张意超, 陈民锋, 屈丹, 毛梅芬, 杨子由

2020, Vol.32(1): 144–151    摘要 ( 180 )    PDF (1774 KB) ( 294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116

基于实际油藏井网加密调整后的动态开展效果预测研究,可为油田开发规划提供调整依据。通过对X油田特低渗透油藏井网加密调整前后开发动态变化分析,确定了加密增产效果变化规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基于建立的反映实际油藏特点的典型数值模型,应用响应面设计方法和逐步回归方法,综合研究了不同因素变化对井网加密后增产效果的影响,并得到了反映特低渗透油藏特点的、考虑多因素影响的井网加密调整增产效果预测模型。预测模型在X油田特低渗透油藏中的实际应用表明,预测精度较高,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本文建立的以“增产倍数”来表征油藏加密调整后的增产效果的方法,可为特低渗透油藏加密调整效果预测提供参考,并为此类油藏的开发规划提供可靠依据。

石油工程

川西潮坪相裂缝型碳酸盐岩分层酸压井压力动态分析

史文洋, 姚约东, 程时清, 顾少华, 石志良

2020, Vol.32(1): 152–160    摘要 ( 236 )    PDF (2817 KB) ( 323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117

为全面反映储层分层酸压后复杂的流动特征,针对潮坪相类碳酸盐岩储层,建立了考虑层间窜流的裂缝型碳酸盐岩分层酸压改造井不稳定压力模型,并利用拉氏变换和数值反演得到井底压力动态响应。根据典型曲线划分了流动阶段,分析了层间物性差异、层间窜流、分层改造差异对压力响应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潮坪相裂缝型碳酸盐岩分层酸压改造储层存在7个流动阶段,同时具有复合储层和多层窜流储层的流动特征;层间物性差异越大,层间窜流及压力导数曲线“凹子”越明显;分层酸压改造程度及改造范围均影响过渡流出现的时间和程度;高渗层流度比越大,过渡流阶段压力导数上升越明显,最终压力导数值为高渗层流度比的一半。本次研究建立的模型提供了一种快速识别储层高渗层改造程度的方法,对多层裂缝型碳酸盐岩的酸压效果评价、分层酸压改造程度的确定具有理论支撑作用。

随机分形体积压裂水平井CO2吞吐模拟

周瑞, 苏玉亮, 马兵, 张琪, 王文东

2020, Vol.32(1): 161–168    摘要 ( 188 )    PDF (2347 KB) ( 353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00118

目前,非常规储层开采以水平井分段压裂技术为主,而体积压裂会在地下产生诱导裂缝并沟通天然裂缝形成复杂裂缝网络。为了更好地模拟页岩气在地下缝网中的流动情况,以组分模拟器为平台,基于双孔介质模型,结合随机分形几何系统,将复杂裂缝网络与页岩气数值模型耦合,来建立随机分形裂缝网络模型,并基于该模型进一步研究CO2吞吐开采页岩气的5个方案。结果表明:CO2吞吐能够显著提高页岩气的产量,注入压力和注入时间的增加均能提高最终采收率,后者在吞吐开采页岩气的过程中存在最优值,而注入时机过早或过晚都会使生产效果变差,在每个CO2吞吐周期中存在一个最佳注入时机范围。分形裂缝网络模型为深入开展裂缝CO2吞吐开采页岩气藏的模拟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