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 当期目录

《岩性油气藏》

  •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集团西北地质研究所有限公司
  • 甘肃省石油学会
  • 周  期:双月 出版单位:科学出版社
  • 国际刊号:ISSN 1673-8926
  • 国内刊号:CN 62-1195/TE
  • 编辑出版:《岩性油气藏》编辑部
  • 创刊时间:1989年

刊出日期:2021-04-01

  • 简明目录
  • 带摘要目录
油气地质

内蒙古地区典型煤储层吸附特征

姚海鹏, 于东方, 李玲, 林海涛

2021, Vol.33(2): 1–8    摘要 ( 299 )    HTML( ) PDF (6199 KB)  ( 343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201

江汉盆地古近系潜江组盐湖沉积特征与成藏模式

黄华, 袁娟梅, 彭伟, 张亮, 文辉

2021, Vol.33(2): 9–16    摘要 ( 489 )    HTML( ) PDF (3664 KB)  ( 409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202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二叠系盒8下段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

魏钦廉, 崔改霞, 刘美荣, 吕玉娟, 郭文杰

2021, Vol.33(2): 17–25    摘要 ( 330 )    HTML( ) PDF (6521 KB)  ( 319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203

麦盖提斜坡北新1井吐依洛克组角砾岩储层特征

李慧莉, 尤东华, 李建交, 谭广辉, 刘士林

2021, Vol.33(2): 26–35    摘要 ( 360 )    HTML( ) PDF (9930 KB)  ( 288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204

鄂尔多斯盆地南梁-华池地区长81致密储层微观孔喉结构及其对渗流的影响

张晓辉, 张娟, 袁京素, 崔小丽, 毛振华

2021, Vol.33(2): 36–48    摘要 ( 268 )    HTML( ) PDF (8071 KB)  ( 371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205

鄂尔多斯盆地临兴地区二叠系石盒子组储层特征

严敏, 赵靖舟, 曹青, 吴和源, 黄延昭

2021, Vol.33(2): 49–58    摘要 ( 312 )    HTML( ) PDF (9621 KB)  ( 381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206

苏里格气田苏49区块盒8下亚段致密储层非均质性特征

龙盛芳, 王玉善, 李国良, 段传丽, 邵映明, 何咏梅, 陈凌云, 焦煦

2021, Vol.33(2): 59–69    摘要 ( 322 )    HTML( ) PDF (6515 KB)  ( 275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207

冀中坳陷杨税务奥陶系深潜山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

黄芸, 杨德相, 李玉帮, 胡明毅, 季汉成, 樊杰, 张晓芳, 王元杰

2021, Vol.33(2): 70–80    摘要 ( 284 )    HTML( ) PDF (10180 KB)  ( 313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208

黄骅坳陷北大港潜山中生界碎屑岩储层特征及成因机理

李祖兵, 崔俊峰, 宋舜尧, 成亚斌, 卢异, 陈岑

2021, Vol.33(2): 81–92    摘要 ( 292 )    HTML( ) PDF (8669 KB)  ( 325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209

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古近系高自然伽马砂岩形成机制及油气地质意义

向巧维, 李小平, 丁琳, 杜家元

2021, Vol.33(2): 93–103    摘要 ( 365 )    HTML( ) PDF (8559 KB)  ( 333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210

东非海岸Davie构造带的构造演化特征及其成因机制

覃阳亮, 何幼斌, 蔡俊, 李华, 张灿, 刘建宁

2021, Vol.33(2): 104–115    摘要 ( 271 )    HTML( ) PDF (6857 KB)  ( 279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211

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

张治恒, 田继军, 韩长城, 张文文, 邓守伟, 孙国祥

2021, Vol.33(2): 116–126    摘要 ( 439 )    HTML( ) PDF (12578 KB)  ( 411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212

勘探技术

地震与微地震融合技术在页岩油压后评估中的应用

杜金玲, 林鹤, 纪拥军, 江洪, 许文莉, 伍顺伟

2021, Vol.33(2): 127–134    摘要 ( 324 )    HTML( ) PDF (4320 KB)  ( 269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213

页岩岩相的测井曲线识别方法——以焦石坝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为例

杨洋, 石万忠, 张晓明, 王任, 徐笑丰, 刘俞佐, 白卢恒, 曹沈厅, 冯芊

2021, Vol.33(2): 135–146    摘要 ( 490 )    HTML( ) PDF (3830 KB)  ( 566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214

油气田开发

剩余油分布的微观特征及其可动用程度的定量表征

王立辉, 夏惠芬, 韩培慧, 曹瑞波, 孙先达, 张思琪

2021, Vol.33(2): 147–154    摘要 ( 344 )    HTML( ) PDF (3881 KB)  ( 458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215

致密油藏孔喉分布特征对渗吸驱油规律的影响

王付勇, 杨坤

2021, Vol.33(2): 155–162    摘要 ( 253 )    HTML( ) PDF (2827 KB)  ( 316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216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新型油藏生产指示曲线

杨美华, 钟海全, 李颖川

2021, Vol.33(2): 163–170    摘要 ( 243 )    HTML( ) PDF (1970 KB)  ( 534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217

基于逸度与压力计算页岩吸附甲烷的等量吸附热差异分析——以延长探区延长组页岩为例

薛培, 张丽霞, 梁全胜, 师毅

2021, Vol.33(2): 171–179    摘要 ( 250 )    HTML( ) PDF (3103 KB)  ( 421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218

石油工程

再谈岩石本体变形的孔隙度不变原则

朱苏阳, 李冬梅, 李传亮, 李会会, 刘雄志

2021, Vol.33(2): 180–188    摘要 ( 388 )    HTML( ) PDF (3828 KB)  ( 311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219

油气地质

内蒙古地区典型煤储层吸附特征

姚海鹏, 于东方, 李玲, 林海涛

2021, Vol.33(2): 1–8    摘要 ( 299 )    PDF (6199 KB) ( 343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201

为研究内蒙古地区不同煤阶的典型煤储层吸附性特征,采集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地区、二连盆地白音华煤田、海拉尔盆地牙克石-五九煤田3个代表性地区的煤样,进行不同温度和压力条件下的平衡水法等温吸附测试。结果表明:①在各自储层温度条件下,牙克石-五九煤田长焰煤吸附能力最强,鄂尔多斯盆地北部高阶煤次之,白音华煤田褐煤吸附能力最小。② 3个煤样吸附性均随温度的升高而下降,且存在一个吸附性影响大的敏感温度,其敏感温度由高到低依次为鄂尔多斯盆地北部、牙克石五九煤田、白音华煤田。③煤化过程中羟基和羧基官能团数量的变化及应力压实作用是煤储层吸附能力差异的主要因素。④敏感温度的差异与煤变质程度、孔隙结构紧密相关。鄂尔多斯盆地北部,煤变质达到贫煤阶段,煤储层为连通性差、纳米级孔隙优势发育型储层,其吸附性敏感温度高;牙克石-五九煤田,煤变质达到长焰煤阶段,煤储层为连通性较好、纳米级优势发育型储层,其吸附性敏感温度中等;白音华煤田,煤未变质,处于褐煤阶段,煤储层为连通性好、纳米级—微米级孔隙均等发育型储层,其吸附性敏感温度低。该研究成果为探索煤储层改造提供了其他的可能性,不再局限于压裂改造的技术手段。

江汉盆地古近系潜江组盐湖沉积特征与成藏模式

黄华, 袁娟梅, 彭伟, 张亮, 文辉

2021, Vol.33(2): 9–16    摘要 ( 489 )    PDF (3664 KB) ( 409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202

江汉盆地为典型的陆相盐湖盆地,古近系潜江组盐间地层为主力油气产层。为研究其盐湖沉积特征与成藏模式,开展了晚始新世潜江组沉积期的古地貌、古构造和古气候恢复,扫描电镜分析和砂体展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江汉盆地潜江组“高山深盆”式古地貌和断层控制下稳定沉积的深凹古构造是盐湖盆地形成的基础,气候以亚热带干旱为主、干湿交替为辅,形成了多韵律沉积;②潜江凹陷潜江组岩性包括碎屑岩、碳酸盐岩、蒸发岩及其混合类型,其中盐类矿物来源于物源区水系携带的风化矿物质和深部热液物质;③研究区常规砂岩和非常规混积岩均见油气产出,常规砂岩油藏具有“源控富集、层控运移、砂控规模”的特征,非常规混积岩油藏具有“沉积控区块、源岩控层位”的特征。该研究成果对盐湖盆地油气勘探具有借鉴意义。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二叠系盒8下段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

魏钦廉, 崔改霞, 刘美荣, 吕玉娟, 郭文杰

2021, Vol.33(2): 17–25    摘要 ( 330 )    PDF (6521 KB) ( 319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203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二叠系盒8下段为天然气主力产层,为了明确该区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通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高压压汞及储层物性等手段,对二叠系盒8下段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①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二叠系盒8下段孔隙类型以岩屑溶孔和粒间孔为主,晶间微孔次之,喉道半径普遍较小。②岩石组分对研究区二叠系盒8下段储层孔隙结构类型具有重要影响,石英含量高有利于原生孔隙的发育和保存,具有较好的孔隙结构。③成岩作用是导致研究区盒8下段储层孔隙结构差异的关键因素,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对储层孔隙结构具有一定的破坏作用,是导致研究区储层致密的重要因素,溶蚀作用对物性具有一定正面作用,但其改善效果有限。该研究成果对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二叠系致密储层的精细勘探具有借鉴作用。

麦盖提斜坡北新1井吐依洛克组角砾岩储层特征

李慧莉, 尤东华, 李建交, 谭广辉, 刘士林

2021, Vol.33(2): 26–35    摘要 ( 360 )    PDF (9930 KB) ( 288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204

塔里木盆地麦盖提斜坡北新1井首次在古近系阿尔塔什组膏盐岩之下揭示了一套吐依洛克组白云质角砾岩和白云岩储层,并且获得油气发现。为明确储层发育特征,利用测试产层段连续取心获得的实物资料,开展储层物性、储集空间、成岩作用及成因研究。结果表明:白云质角砾岩储层具有良好的储层物性;裂缝和溶蚀孔洞主要分布在角砾状粉晶云岩与粉晶云岩段,是其主要的储集空间。准同生期和成岩早期的膏溶作用和喜山期的构造破裂作用是主要的建设性成岩作用。白云质角砾岩的原始沉积环境为局限潮坪或泻湖相,准同生期发生普遍的膏溶作用和喜山期遭受构造破裂作用是白云质角砾岩储层的两大建设性作用。

鄂尔多斯盆地南梁-华池地区长81致密储层微观孔喉结构及其对渗流的影响

张晓辉, 张娟, 袁京素, 崔小丽, 毛振华

2021, Vol.33(2): 36–48    摘要 ( 268 )    PDF (8071 KB) ( 371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205

鄂尔多斯盆地南梁华池长81油藏孔喉结构多样、渗流特征复杂,成藏及油水关系认识不清,制约了该区石油勘探突破及规模开发进程。通过铸体薄片、恒速压汞、核磁共振、油水相渗测试等方法,系统研究了南梁-华池地区长81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对比分析了该区不同物性样品微观孔喉结构差异及其对油水渗流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储层物性越好,微观非均质性越强,可动流体饱和度越大,无水期驱油效率先增后减,最终水驱油效率越高。②当渗透率大于1.000 mD时,渗透率贡献率主要依靠少数半径大于6.00 μm的连通喉道;当渗透率小于1.000 mD时,渗透率贡献率主要由喉道半径峰值区间的小喉道决定。③连通喉道半径小于0.10 μm的孔隙流体为不可流动的束缚流体,储层物性越好,半径大于0.50 μm喉道控制的孔隙体积越大,可动流体饱和度越高。④研究区油水相渗特征可以分为3类,其中Ⅰ类相渗物性最差、驱油效率最低;Ⅱ类相渗喉道半径为0.50~1.00 μm,两相共渗范围较宽,无水期驱油效率和最终驱油效率均最高;Ⅲ类相渗喉道半径多大于1.50 μm,含水上升较快,无水期驱油效率最低,但最终驱油效率只略低于Ⅱ类相渗最终驱油效率。喉道半径的分布、连通特征决定了储层渗透率和可动流体饱和度大小,影响油水两相渗流规律,对石油充注、成藏以及开发均有重要的影响,是该区油水关系复杂的重要因素之一。该研究成果对分析岩性油藏油水关系、预测有利储层分布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鄂尔多斯盆地临兴地区二叠系石盒子组储层特征

严敏, 赵靖舟, 曹青, 吴和源, 黄延昭

2021, Vol.33(2): 49–58    摘要 ( 312 )    PDF (9621 KB) ( 381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206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地区为新的开发区域,其致密储层的特征及控气作用研究对下一步勘探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测井曲线、岩心、铸体薄片和扫描电镜等资料的分析,对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临兴地区二叠系石盒子组致密砂岩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孔隙、物性特征以及成岩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储层孔隙度集中在7%~9%,渗透率集中在0.2~0.9 mD,孔隙以微米级为主,属于致密储层。其中黏土胶结、压实作用均是储层致密化的主要原因,溶蚀作用可以改善储层,同时裂缝的发育亦可优化储层。值得注意的是,当黏土矿物体积分数 < 5%时,黏土矿物含量与孔隙度成正比,对储层起保护作用,如绿泥石可呈薄膜状包裹颗粒,保护原生孔隙。通过对砂体、储层品质指数的研究,认为研究区天然气藏纵向上主要受砂体展布、孔隙连通性、物性等因素综合控制,同时裂缝、构造等因素对气藏也有一定的影响。该研究成果对研究区天然气藏后期开发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苏里格气田苏49区块盒8下亚段致密储层非均质性特征

龙盛芳, 王玉善, 李国良, 段传丽, 邵映明, 何咏梅, 陈凌云, 焦煦

2021, Vol.33(2): 59–69    摘要 ( 322 )    PDF (6515 KB) ( 275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207

苏里格气田苏49区块盒8下亚段发育典型致密砂岩气藏,气水分布规律复杂且单井产气量差异大,为了明确储层非均质性对气藏分布和气井产能的影响,实现气田高效开发,在精细地层划分对比的基础上,充分利用钻测井、测试分析和气井生产资料,对储层层内、层间和平面非均质性进行系统研究。结果显示:①研究区盒8下亚段层内和层间非均质性均较强,其中盒8下2砂层组储层物性总体较差、层内夹层多、砂体垂向和平面上连通性差,其非均质性要强于盒8下1砂层组;②平面上,研究区西部的层间和平面非均质性均严重,中部苏176三维区及附近的盒8下1砂层组砂体连通性好,存在相对高孔高渗带,夹层较少,有利于天然气富集并成藏;③储层非均质性对含气性、气层宏观展布和开发效果影响均明显,相对好的储层物性、连通性和低的夹层频率均是天然气富集和高产的关键。该结果可为研究区及类似地区井位部署和后期开发提供参考。

冀中坳陷杨税务奥陶系深潜山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

黄芸, 杨德相, 李玉帮, 胡明毅, 季汉成, 樊杰, 张晓芳, 王元杰

2021, Vol.33(2): 70–80    摘要 ( 284 )    PDF (10180 KB) ( 313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208

储层非均质性强、主控因素不明是制约杨税务奥陶系内幕深潜山勘探的重要因素。以岩心、薄片及XRD观察为基础,综合扫描电镜、物性、成像测井、锶同位素资料,分析储层发育特征及主控因素。结果表明,奥陶系潜山从下而上发育3套似层状储层及1套局部分布的储层。Ⅰ号储层分布在亮甲山组—马家沟组一段,Ⅱ号储层分布在马家沟组二段上部—马家沟组三段,Ⅲ号储层分布在马家沟组四段上部—马家沟组五段。储层段沉积相为潮坪相,岩性以泥—粉晶云岩为主,储集空间为晶间孔、晶间溶孔及构造微裂缝、扩大溶蚀缝,孔隙度为0.7%~7.2%,平均为3.26%,渗透率为0.08~7.79 mD,平均为1.49 mD,为特低孔特低渗裂缝—孔隙型储层;3套似层状储层受到白云化作用、岩溶作用及构造作用的控制。白云化作用是储层形成的基础条件,岩溶作用是储层改善的重要因素,构造作用是形成含油气储层的关键因素。Ⅰ号储层受控于层间岩溶、埋藏白云化作用,Ⅱ号储层受控于回流渗透白云化和埋藏白云化作用,Ⅲ号储层受控于回流渗透白云化、表生岩溶和裂缝作用;Ⅰ号及Ⅲ号储层白云化作用程度深,白云岩厚度大,岩溶改造强,物性条件好,是本区的有利储层,其次为Ⅱ号储层。局部不连续型储层的发育与构造活动相关,受到断层、构造缝、热液白云化作用的影响。

黄骅坳陷北大港潜山中生界碎屑岩储层特征及成因机理

李祖兵, 崔俊峰, 宋舜尧, 成亚斌, 卢异, 陈岑

2021, Vol.33(2): 81–92    摘要 ( 292 )    PDF (8669 KB) ( 325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209

为了弄清黄骅坳陷北大港潜山中生界碎屑岩储层的成因机理,综合应用目的层段的岩心、X射线衍射、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及测录井等资料,结合地层的埋藏演化史,系统分析了北大港地区中生界碎屑岩储层特征及成因机制。结果表明:①研究区中生界碎屑岩岩石类型较多,但以长石岩屑砂岩、岩屑石英砂岩和岩屑砂岩为主。②研究区中生界碎屑岩储层发育有原生孔隙、次生溶蚀孔隙和微裂缝等储集空间类型,但以次生溶蚀孔隙为主,原生孔隙和微裂缝所占比例较小;储层物性特征以低孔-低渗、低孔-特低渗为主,高孔-高渗储层段发育的比例较小,多数储层为低渗小孔喉储层。③储层发育受沉积、成岩和构造作用共同控制,成岩过程中的压实、胶结、溶蚀及油气充注对储层发育均有影响,其中溶蚀作用对储集空间发育的影响较大;从对储层发育的控制程度来看,岩石颗粒的分选性强于岩性,成岩压实作用强于胶结作用;构造作用形成的斜坡、不整合面及断裂不仅为溶蚀作用的发生提供了场所,也为溶蚀流体的流动提供了通道。该研究成果为黄骅坳陷北大港潜山地区有利勘探目标区的优选提供了地质依据。

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古近系高自然伽马砂岩形成机制及油气地质意义

向巧维, 李小平, 丁琳, 杜家元

2021, Vol.33(2): 93–103    摘要 ( 365 )    PDF (8559 KB) ( 333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210

运用放射性元素寻找油气是一种非常规油气勘探手段。近年来,在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富烃凹陷周边古近系钻遇高自然伽马(GR)砂岩,其GR值(100~300 API)甚至大于同区泥岩的GR值(100~200 API)。为了弄清该特殊现象背后的地质意义,对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古近系高自然伽马砂岩开展了铀(U)、钍(Th)、钾(K)等3种元素含量与GR值的相关趋势线分析,从井震特征、岩性特征及矿物成分特征等入手分析了砂岩GR值增高的主要原因及成因机制,探讨了放射性元素聚集的条件、运移通道、驱动力以及油气意义。结果表明:西江、惠州地区由U含量增高导致砂岩GR值偏高,恩平、番禺地区由K,Th含量增高导致砂岩GR值偏高;砂岩GR值增高有两大成因机制,一是地下流体带来的放射性元素离子U4+在氧化-还原面处富集后导致地层GR值偏高,这种特殊现象说明在具有连通基底大断裂旁的圈闭中,U4+的富集指示了曾经油气的存在,证实了研究区油气运移通道的有效性,对于油气藏的预测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性意义,二是地表流体带来的含放射性元素的矿物大量沉积后导致地层GR值偏高,含放射性元素矿物性质不稳定,可指示近源供给的存在,对于判断物源及沉积环境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该研究成果为预测研究区油气成藏有利区带提供了依据。

东非海岸Davie构造带的构造演化特征及其成因机制

覃阳亮, 何幼斌, 蔡俊, 李华, 张灿, 刘建宁

2021, Vol.33(2): 104–115    摘要 ( 271 )    PDF (6857 KB) ( 279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211

以东非海岸Davie构造带为研究对象,通过东非海岸地形、自由空气重力及磁异常等资料的综合分析,确定了Davie构造带的南北展布范围;通过对地震资料的精细解释,明确了Davie构造带不同部位的构造特征;利用层拉平、生长指数及平衡剖面等方法,结合区域动力学分析,对Davie构造带不同时期的构造特征进行了详细的解剖。结果表明:①在平面上,Davie构造带南北展布范围为4°S~22°S;剖面上,构造特征具有南北分段的特点,南段可见构造脊,伴随典型的底劈构造,北段可见正反转构造。②受东非海岸地区板块差异活动的影响,Davie构造带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特点,在晚石炭世—早侏罗世,主要受拉张应力影响,在层拉平后的地震剖面中可见典型的地堑结构;在中侏罗世—早白垩世,受马达加斯加向南漂移影响转变为走滑性质;晚白垩世以来,进入被动大陆边缘阶段,Davie东断层基本停止活动,而Davie西断层仍持续活动。③ Davie构造带发育演化具有继承性,其南北构造差异是由于热传导与板块应力转变共同作用产生的结果,由此建立了“南段构造脊持续活动、北段扩张后局部挤压”的构造变形模式。该研究成果为Davie构造带油气地质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

张治恒, 田继军, 韩长城, 张文文, 邓守伟, 孙国祥

2021, Vol.33(2): 116–126    摘要 ( 439 )    PDF (12578 KB) ( 411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212

为研究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页岩油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开展岩心观察、铸体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分析及全岩分析等工作,研究其岩石学特征、物性特征和成岩作用等。结果表明:芦草沟组岩石类型主要为碎屑岩、碳酸盐岩和混合细粒岩等,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均较低,分选性中等,原生粒间孔和次生溶孔是主要储集空间,砂岩孔隙度平均为7.34%,渗透率平均为0.079 mD,属低渗致密储层;储层发育主要受沉积和成岩双重作用控制,其中沉积作用控制着储层岩石类型的发育和分布,成岩作用过程中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是导致储层孔隙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溶蚀作用对储层物性条件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芦草沟组储层共经历了3次致密化阶段,压实作用是早期致密的主要原因,持续压实作用和硅质胶结作用在中期致密化阶段起到主导作用,晚期压实作用和碳酸盐岩、黏土矿物胶结共同作用于储层,使储层进一步致密化。该成果可为开发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页岩油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勘探技术

地震与微地震融合技术在页岩油压后评估中的应用

杜金玲, 林鹤, 纪拥军, 江洪, 许文莉, 伍顺伟

2021, Vol.33(2): 127–134    摘要 ( 324 )    PDF (4320 KB) ( 269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213

页岩油是近几年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的一个重点,其具有高风险、高投入、高难度的特点,因此须要多学科人员共同协作来提高“甜点”识别能力,以获得最大经济效益。三维地震可以在空间预测储层,微地震监测成果可以直接评价储层压裂改造效果,因此微地震与地震融合技术可以提高有利“甜点”识别的精度。通过开展微地震监测结果与三维地震融合研究,并结合油气产能情况,对影响储层改造效果的主要因素进行了详细分析。认为吉木萨尔凹陷三维地震的相干值、蚂蚁体、振幅、脆性、水平应力差等属性与人工改造缝网形态直接相关,可影响储层的改造效果及后期产能。基于多属性融合的“甜点”识别方法,优选低相干值、弱振幅、高脆性、低水平应力差的分布区域,并将研究区划分为3类“甜点区”。该研究结果可为井轨迹优化和储层压裂改造方案的制订提供依据。

页岩岩相的测井曲线识别方法——以焦石坝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为例

杨洋, 石万忠, 张晓明, 王任, 徐笑丰, 刘俞佐, 白卢恒, 曹沈厅, 冯芊

2021, Vol.33(2): 135–146    摘要 ( 490 )    PDF (3830 KB) ( 566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214

页岩岩相的识别是页岩气勘探开发的基础工作,不同类型页岩具有不同物质组分与组构,进而具有不同的脆性度和物性,目前利用测井曲线来识别页岩岩相的研究较为薄弱。以焦石坝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3口井的测井资料、岩心测试数据为基础,通过多参数优选、多元线性拟合,分别建立了黏土矿物、硅质矿物相对含量的预测方程,探讨利用测井曲线识别页岩的方法。结果表明:黏土质页岩具有高DEN,CNL,K,KTh,低U,U/Th的特征;混合质页岩具有中DEN,U,CNL,K,KTh,U/Th的特征;硅质页岩具有高U,U/TH,低DEN,CNL,K,KTh的特征,并以此为依据,建立了页岩岩相识别雷达图版,不同岩相所对应的测井曲线数值在图版中有不同的分布范围,该图版可以有效识别页岩岩相,并能够对预测方程识别错误的岩相进行纠正,预测结果与实测值吻合度高。将预测方程定量识别岩相和雷达图版定性识别岩相结合起来,通过双重约束,可以很好地识别焦石坝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岩相。

油气田开发

剩余油分布的微观特征及其可动用程度的定量表征

王立辉, 夏惠芬, 韩培慧, 曹瑞波, 孙先达, 张思琪

2021, Vol.33(2): 147–154    摘要 ( 344 )    PDF (3881 KB) ( 458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215

目前微观剩余油定量表征研究存在宏观与微观分析结果差距大、图像不清晰、分析方法相对较少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利用岩心驱油实验、冷冻制片技术、岩心荧光分析等方法,对不同驱替方式、岩心不同位置、不同类型微观剩余油的分布特征和可动用程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岩心注入端、中间端、采出端的剩余油比例依次升高。水驱后剩余油以自由态和束缚态为主,合计占比为93.65%,半束缚态只占6.35%。聚合物驱对簇状、粒间吸附状、孔表薄膜状、角隅状剩余油作用明显。三元复合驱后剩余油比例较高的是粒间吸附状、颗粒吸附状和孔表薄膜状。荧光分析与岩心驱油实验结果差别很小,验证了分析结果正确性。

致密油藏孔喉分布特征对渗吸驱油规律的影响

王付勇, 杨坤

2021, Vol.33(2): 155–162    摘要 ( 253 )    PDF (2827 KB) ( 316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216

自发渗吸是致密油藏中一种重要开发机理,构建准确的渗吸驱油数学模型对明确致密油藏渗吸驱油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毛管束模型,考虑束缚水和残余油饱和度,利用二维高斯分布函数拟合从高压压汞测量得到的致密砂岩孔喉分布,构建岩心尺度致密砂岩基质渗吸驱油数学模型,并通过致密砂岩渗吸实验对数学模型进行验证,开展渗吸规律影响因素分析,明确孔喉分布、润湿角、界面张力等因素对渗吸驱油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致密砂岩微纳米孔喉分布在半对数图中呈二维高斯分布特征;在自发渗吸初期,渗吸驱油速率主要取决于大孔分布特征,岩心渗透率越高,渗吸驱油速率越大;在自发渗吸中后期,渗吸驱油速率主要受纳米孔喉分布影响;渗吸驱油速率随润湿角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增大、原油黏度降低而增大。明确致密储层孔喉分布特征能够准确预测致密油藏渗吸驱油速率,对致密油藏开采制度的确定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新型油藏生产指示曲线

杨美华, 钟海全, 李颖川

2021, Vol.33(2): 163–170    摘要 ( 243 )    PDF (1970 KB) ( 534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217

弹性驱动油藏的生产指示曲线一直被看作是一条直线,由于原油压缩系数是一个随着地层压力增大而减小的变量,因此其并非一条直线,而是一条曲线,并且油藏压降越大,曲线偏离直线越明显,尤其是对于埋藏较深、地层压力与饱和压力差值较大的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来讲,该油藏生产指示曲线会产生明显误差,需要进行改进。通过建立原油体积系数、原油压缩系数与地层压力的幂函数关系式,简化缝洞型油藏弹性驱动物质平衡方程,建立了新型的油藏生产指示曲线。研究与实例计算表明:地层压力大于饱和压力时,原油体积系数与地层压力不符合线性关系,而是符合幂函数关系,新建立的原油体积系数、原油压缩系数与地层压力的幂函数关系式,不仅符合实际变化规律,并且具有很高的计算精度;原油压缩系数的使用存在2种情况:一是某一地层压力对应的原油压缩系数;二是某一地层压力区间对应的平均原油压缩系数,两者不能混用,物质平衡方程应使用后者;新型的弹性驱动油藏的生产指示曲线始终为一条直线,直线的斜率即为原油地质储量。利用该新型油藏生产指示曲线可以更加准确地进行油藏驱动类型判断、储量计算等油藏研究。

基于逸度与压力计算页岩吸附甲烷的等量吸附热差异分析——以延长探区延长组页岩为例

薛培, 张丽霞, 梁全胜, 师毅

2021, Vol.33(2): 171–179    摘要 ( 250 )    PDF (3103 KB) ( 421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218

为了完善吸附热力学参数的计算方法,明确陆相页岩吸附CH4的热力学特征,以延长探区延长组页岩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不同温度下页岩吸附CH4的等温吸附实验,并利用绝对吸附量曲线对比分析了基于逸度-绝对吸附量与压力-绝对吸附量的等量吸附热的差异。结果表明:①逸度小于压力,在低压力区间(0.36~2.21 MPa)内,逸度与压力的差值较小,随着温度降低和压力升高,逸度与压力的差值增加。②基于逸度与压力获得的等量吸附热曲线均具有明显的单调递增的线性特征,但采用压力-绝对吸附量获得的等量吸附热曲线斜率大于采用逸度-绝对吸附量获得的等量吸附热曲线,这表明基于压力-绝对吸附量获得的等量吸附热计算结果中吸附质分子间作用力的影响过大。③绝对吸附量为0.01~0.35 mmol/g,基于逸度-绝对吸附量与压力-绝对吸附量获得的等量吸附热的相对偏差为-86.54%~57.01%,页岩气吸附体系的热力学评价应当采用逸度-绝对吸附量数据作为等量吸附热计算的基础数据。

石油工程

再谈岩石本体变形的孔隙度不变原则

朱苏阳, 李冬梅, 李传亮, 李会会, 刘雄志

2021, Vol.33(2): 180–188    摘要 ( 388 )    PDF (3828 KB) ( 311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219

油藏岩石的本体变形中,骨架颗粒形状不变的假设认为岩石在压缩过程中孔隙度保持不变,然而,岩石骨架颗粒的形状并非严格保持不变。为研究骨架颗粒形状变化对孔隙度的影响,基于弹性变形模型,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多孔介质本体变形过程中的骨架颗粒变形及其对孔隙度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加载过程中骨架颗粒在约束方向(颗粒接触位置)位移较小,在无约束方向(孔隙位置)位移较大,从而改变了颗粒的形状,降低了岩石的孔隙度,然而,岩石矿物的杨氏模量较大,且岩石中骨架颗粒的约束条件比数值实验中更为苛刻。因此,骨架颗粒变形对于孔隙度的影响极为微弱。数值实验中的刚性表皮仅对孔隙度的初始值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岩心夹持器中的柔性表皮则对测量过程有较大的影响,这是导致实验中孔隙度较大变化的直接原因。因此,油藏开采过程中,岩石的变形过程依然可以认为遵循“孔隙度不变性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