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 当期目录

《岩性油气藏》

  •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集团西北地质研究所有限公司
  • 甘肃省石油学会
  • 周  期:双月 出版单位:科学出版社
  • 国际刊号:ISSN 1673-8926
  • 国内刊号:CN 62-1195/TE
  • 编辑出版:《岩性油气藏》编辑部
  • 创刊时间:1989年

刊出日期:2021-06-01

  • 简明目录
  • 带摘要目录
油气地质

坳陷湖盆斜坡区深水重力流水道地震响应及沉积特征——以松辽盆地LHP地区嫩江组一段为例

刘化清, 冯明, 郭精义, 潘树新, 李海亮, 洪忠, 梁苏娟, 刘彩燕, 徐云泽

2021, Vol.33(3): 1–12    摘要 ( 203 )    HTML( ) PDF (9280 KB)  ( 282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301

川东北元坝地区三叠系须三段沉积特征及成岩作用

郑荣臣, 李宏涛, 史云清, 肖开华

2021, Vol.33(3): 13–26    摘要 ( 191 )    HTML( ) PDF (15747 KB)  ( 230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302

陆相湖盆坳陷期源—汇系统的要素特征及耦合关系——以南苏丹Melut盆地北部坳陷新近系Jimidi组为例

杨丽莎, 陈彬滔, 马轮, 史忠生, 薛罗, 王磊, 史江龙, 赵艳军

2021, Vol.33(3): 27–38    摘要 ( 174 )    HTML( ) PDF (13472 KB)  ( 206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303

伊拉克-伊朗地区侏罗纪—白垩纪构造-沉积演化特征

王欢, 刘波, 石开波, 刘航宇, 韩波

2021, Vol.33(3): 39–53    摘要 ( 221 )    HTML( ) PDF (11901 KB)  ( 282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304

川中北部磨溪—高石梯地区地层水特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苏敏, 吴康军, 李志军, 曾东方, 陈颖, 卢科良, 朱敏, 龚燕秀

2021, Vol.33(3): 54–62    摘要 ( 208 )    HTML( ) PDF (2184 KB)  ( 199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305

柴达木盆地西部始新统湖相微生物岩沉积特征——以西岔沟和梁东地区下干柴沟组为例

李翔, 王建功, 李飞, 王玉林, 伍坤宇, 李亚锋, 李显明

2021, Vol.33(3): 63–73    摘要 ( 162 )    HTML( ) PDF (18741 KB)  ( 230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306

柴达木盆地一里坪地区新近系盆地模拟及有利区预测

冯德浩, 刘成林, 田继先, 太万雪, 李培, 曾旭, 卢振东, 郭轩豪

2021, Vol.33(3): 74–84    摘要 ( 248 )    HTML( ) PDF (5664 KB)  ( 178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307

渤海湾盆地西南部古近系滩坝沉积特征及主控因素

张汶, 吕世聪, 赵大林, 贾海松, 蔡越钎

2021, Vol.33(3): 85–94    摘要 ( 247 )    HTML( ) PDF (7284 KB)  ( 209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308

台地相碳酸盐岩层序划分新方法——以渤中凹陷奥陶系为例

叶涛, 王清斌, 代黎明, 陈容涛, 崔普媛

2021, Vol.33(3): 95–103    摘要 ( 188 )    HTML( ) PDF (9257 KB)  ( 203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309

勘探技术

近地表Q补偿技术在川中地区致密气勘探中的应用

刘桓, 苏勤, 曾华会, 孟会杰, 张小美, 雍运动

2021, Vol.33(3): 104–112    摘要 ( 139 )    HTML( ) PDF (10571 KB)  ( 191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310

基于混合高斯先验分布的地质统计学反演

贺东阳, 李海山, 何润, 王伟

2021, Vol.33(3): 113–119    摘要 ( 142 )    HTML( ) PDF (4562 KB)  ( 211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311

基于LSTM循环神经网络的岩性识别方法

武中原, 张欣, 张春雷, 王海英

2021, Vol.33(3): 120–128    摘要 ( 293 )    HTML( ) PDF (4788 KB)  ( 411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312

川中地区大安寨段页岩油气储层测井评价指标体系

何绪全, 黄东, 赵艾琳, 李育聪

2021, Vol.33(3): 129–137    摘要 ( 200 )    HTML( ) PDF (5940 KB)  ( 323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313

油气田开发

气液两相嘴流新模型及应用

李南星, 张鹏, 郑锐, 马龙, 杨成亮

2021, Vol.33(3): 138–144    摘要 ( 188 )    HTML( ) PDF (1858 KB)  ( 210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314

考虑化学渗透压作用下页岩气储层压裂液的自发渗吸特征

许飞

2021, Vol.33(3): 145–152    摘要 ( 162 )    HTML( ) PDF (2315 KB)  ( 176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315

致密砂岩油藏CO2驱固相沉积规律及其储层伤害特征

郭永伟, 闫方平, 王晶, 褚会丽, 杨建雷, 陈颖超, 张笑洋

2021, Vol.33(3): 153–161    摘要 ( 162 )    HTML( ) PDF (2077 KB)  ( 222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316

基于渗透率修正因子的气体有效扩散系数分形模型

王昌进, 张赛, 徐静磊

2021, Vol.33(3): 162–168    摘要 ( 161 )    HTML( ) PDF (2115 KB)  ( 178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317

基于Pollock流线追踪的油藏高效水驱管理方法

孙亮, 李保柱, 刘凡

2021, Vol.33(3): 169–176    摘要 ( 156 )    HTML( ) PDF (2973 KB)  ( 185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318

石油工程

页岩气储层可压裂性级别测井评价及展布特征——以川南X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为例

丛平, 闫建平, 井翠, 张家浩, 唐洪明, 王军, 耿斌, 王敏, 晁静

2021, Vol.33(3): 177–188    摘要 ( 232 )    HTML( ) PDF (6048 KB)  ( 267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319

油气地质

坳陷湖盆斜坡区深水重力流水道地震响应及沉积特征——以松辽盆地LHP地区嫩江组一段为例

刘化清, 冯明, 郭精义, 潘树新, 李海亮, 洪忠, 梁苏娟, 刘彩燕, 徐云泽

2021, Vol.33(3): 1–12    摘要 ( 203 )    PDF (9280 KB) ( 282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301

松辽盆地湖盆深水区重力流沉积广泛发育,由于资料分辨率低的限制,以往对其时空演化、内部结构方面的认识不清。基于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利用90°相位转换、地层切片、光照显示等技术,研究了LHP地区下白垩统嫩一段湖盆深水斜坡上发育的重力流水道的地震特征以及水道的内部结构。结果表明:①嫩一段沉积时期,本区坡降为0.5‰~1.0‰,发育早、晚2套共9条迥然不同的水道系统。早期水道E-I处于整个重力流水道系统的下游近末端,为非限制性水道,宽度小于40 m,广泛发育决口分流水道,对下伏早期沉积侵蚀弱。晚期水道A-D处于重力流水道系统的中段,为限制性水道,其宽度为50~370 m,在曲流环发育部位宽度可达500 m,这类水道的下切深度可达20 m,剖面形态为U或V型,局部发育2~5 m高的天然堤。发育早、晚2套不同的水道系统可能与构造持续沉降导致盆地斜坡区的坡降变化有关。②坡降与水道曲率、深度与宽度之间均呈良好的正相关关系。③水道中细砂岩、粉砂岩包裹在优质烃源岩当中,具有形成岩性油气藏的良好条件,是今后重要的勘探领域。

川东北元坝地区三叠系须三段沉积特征及成岩作用

郑荣臣, 李宏涛, 史云清, 肖开华

2021, Vol.33(3): 13–26    摘要 ( 191 )    PDF (15747 KB) ( 230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302

川东北元坝地区多口井在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三段(须三段)钙屑砂岩储层中获中-高产工业气流,表明该段具有良好的勘探开发潜力,然而对须三段储层发育控制因素尚缺乏清晰的认识,制约了勘探开发部署。综合利用岩心观察、薄片鉴定、物性分析等结果,对该区须三段储层特征及成岩作用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沉积、成岩对储层发育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元坝地区须三段北西-南东向地层厚度变化大,呈明显的"西北厚、东南薄"的进积特征,属于进积式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储层以钙屑砂岩为主,主要储集空间为溶孔、微溶孔等,物性为特低孔-特低渗、非均质性强。压实-压溶、胶结充填、溶蚀、重结晶、破裂等成岩作用在须三段储层成岩演化过程中较发育。就孔隙发育而言,建设性成岩作用主要为埋藏溶蚀和破裂作用等,压实和方解石胶结是重要的破坏性成岩作用。元坝地区须三段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与前缘相对富煤的沉积环境及其中的煤系烃源岩,在生排烃演化过程中,其控制了(水下)分流河道钙屑砂岩储层埋藏溶蚀成岩作用的发育。综上所述,(水下)分流河道沉积微相是须三段钙屑砂岩孔隙发育的基础,埋藏溶蚀、破裂作用等成岩作用有利于储层孔隙的形成和改善。因此,(水下)分流河道中薄煤层或煤层夹层相对发育区,以及断裂、裂缝相对发育区为川东北元坝地区须三段储层发育有利区。

陆相湖盆坳陷期源—汇系统的要素特征及耦合关系——以南苏丹Melut盆地北部坳陷新近系Jimidi组为例

杨丽莎, 陈彬滔, 马轮, 史忠生, 薛罗, 王磊, 史江龙, 赵艳军

2021, Vol.33(3): 27–38    摘要 ( 174 )    PDF (13472 KB) ( 206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303

源-汇系统要素特征与耦合关系分析作为当前沉积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已成为定量预测沉积体及油气储集体规模的重要思路与手段之一。为了研究Melut盆地新近系Jimidi组沉积期的源-汇系统要素及其耦合关系,开展了钻测井资料分析、高分辨连片三维地震资料和盆缘区二维地震资料解释、表征了各源-汇要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① Melut盆地北部坳陷基岩岩石类型为前寒武系千枚岩和花岗片麻岩,Jimidi组沉积时期发育3个一级汇水单元,存在V型、U型、W型下切谷型以及断槽型四种搬运通道类型。②研究区可划分出3个源-汇系统,其中西北部Kaka-Ruman源汇系统为典型的斜坡型源-汇耦合模式,汇水区发育面积约600 km2的河流-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东北部的Gandool-Wengi源-汇系统和西南部的Tean-Ruman West源-汇系统具有断裂坡折型源-汇系统的特征,盆内分别发育面积约400 km2和112 km2的扇三角洲沉积体系。③研究区源-汇系统要素定量分析显示,湖盆坳陷期盆内沉积物总量与源区汇水面积、地形高差、搬运通道截面积密切相关,汇水单元面积是决定沉积体系规模的首要影响因素,汇水单元面积大,则易于形成大规模沉积体系。该研究成果可预测Melut盆地Ruman地区Jimidi组的物源方向、沉积体系类型以及有利储集砂体展布,对下一步勘探部署具有指导作用。

伊拉克-伊朗地区侏罗纪—白垩纪构造-沉积演化特征

王欢, 刘波, 石开波, 刘航宇, 韩波

2021, Vol.33(3): 39–53    摘要 ( 221 )    PDF (11901 KB) ( 282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304

为明确伊拉克-伊朗地区侏罗纪-白垩纪构造-沉积演化特征及其对油气分布的影响,基于前人研究成果及油田相关资料,对该地区侏罗纪-白垩纪沉积相平面分布及纵向演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伊拉克-伊朗地区侏罗纪-白垩纪构造-沉积演化与新特提斯洋活动密切相关,中侏罗世巴柔期-晚侏罗世提塘期,相对海平面变化控制了该地区沉积演化,沉积模式由碳酸盐岩缓坡模式演化为碳酸盐岩台地模式,最终被厚层蒸发岩充填;早白垩世,南、中大西洋的开启及扩张控制了该时期的沉积演化,沉积模式由早期差异缓坡模式,演化为2期交互出现的河流三角洲和碳酸盐岩单斜缓坡模式;晚白垩世,伊拉克-伊朗地区呈内陆棚盆地相与浅水碳酸盐岩相共同发育的沉积格局,演化模式由碳酸盐岩单斜缓坡,经淹没台地、缓坡+台地模式演化为差异缓坡模式;侏罗纪-白垩纪独特的构造-沉积条件,形成了伊拉克-伊朗地区理想的生储盖组合,晚白垩世以来的构造演化阶段,有效匹配了圈闭形成和油气运移关键时刻,以上构成了该地区最富含油气的侏罗系及白垩系-新近系含油气系统。这对中东地区区域构造-沉积研究及油气分布预测具有指导意义。

川中北部磨溪—高石梯地区地层水特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苏敏, 吴康军, 李志军, 曾东方, 陈颖, 卢科良, 朱敏, 龚燕秀

2021, Vol.33(3): 54–62    摘要 ( 208 )    PDF (2184 KB) ( 199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305

川中北部磨溪-高石梯地区是四川盆地天然气的主要产区,但该区地层水特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方面的研究比较薄弱。基于油气运移聚集理论,在分析地层水的离子组成、化学参数、氢氧同位素等特征的基础上,揭示了地层水特征与油气聚集的关系。结果表明:龙王庙组、长兴组、雷一1亚段和须家河组的地层水均以CaCl2型为主,嘉二段以CaCl2,MgCl2,Na2SO4等3种水型为主。雷一1亚段和须家河组地层水的矿化度高,龙王庙组次之,嘉二段和长兴组的矿化度低。5个产层地层水的钠氯系数为0.3~0.8,镁钙系数为0.1~0.5,其中嘉二段脱硫系数最大(大于2),龙王庙组脱硫系数为0.2~0.5,长兴组和雷一1亚段脱硫系数相当,为0.1~0.8,须家河组脱硫系数为0。川中北部地区天然气保存条件较好,须家河组封闭性最好,岩-水作用强,嘉二段封闭性最差,岩-水作用弱。

柴达木盆地西部始新统湖相微生物岩沉积特征——以西岔沟和梁东地区下干柴沟组为例

李翔, 王建功, 李飞, 王玉林, 伍坤宇, 李亚锋, 李显明

2021, Vol.33(3): 63–73    摘要 ( 162 )    PDF (18741 KB) ( 230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306

柴达木盆地是研究新生代湖相碳酸盐岩特别是湖相微生物岩的一个极佳场所。柴西始新统下干柴沟组是少见的发育规模大、产出类型多、与油气关系密切的一套湖相微生物岩发育层组。根据野外露头的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扫描电镜、电子探针以及激光共聚焦等分析,对柴达木盆地西岔沟和梁东地区始新统下干柴沟组上段微生物岩进行了宏观到微观特征的精细解剖。结果表明:该套微生物岩形成于快速湖侵阶段,整体发育于砂砾岩、粉砂岩等硬质基底之上,晚期受湖盆萎缩影响发生消亡。湖相微生物岩类型包括凝块石、叠层石以及两者交替发育的复合类型,横向延伸较远,出露可达数千米。其他碳酸盐颗粒还包括球粒、鲕粒、介屑和集合粒。凝块石镜下主要为具凝块结构的隐晶质黏结格架,含有丰富的生物碎屑和少量鲕粒和球粒等。叠层石呈缓波状,具有非常典型的明暗相间的纹层。柴达木盆地西部始新统微生物岩主要发育于浅湖高能环境、深水低能隆起以及低能断阶带。该成果能够为为柴达木盆地新生代油气勘探提供一定参考。

柴达木盆地一里坪地区新近系盆地模拟及有利区预测

冯德浩, 刘成林, 田继先, 太万雪, 李培, 曾旭, 卢振东, 郭轩豪

2021, Vol.33(3): 74–84    摘要 ( 248 )    PDF (5664 KB) ( 178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307

柴达木盆地一里坪地区新近系天然气资源潜力较大。为了评价一里坪地区天然气资源潜力和风险勘探选区,开展了盆地与含气系统模拟研究,明确了其烃源岩热演化史、主要生气凹陷以及有利运聚方向。结果表明:①一里坪地区新近系烃源岩有机质丰度(TOC质量分数为0.2%~1.0%)与柴西地区相当,具备较好的生烃潜力,有机质类型为Ⅱ2-Ⅲ型,以生气为主。②研究区下油砂山组(N21)和上油砂山组(N22)烃源岩开始大量生烃的关键时期分别为中新世末期和上新世末期,狮子沟组(N23)烃源岩至今处于未成熟-低成熟阶段。③研究区主力气源岩为下油砂山组(N21)烃源岩,主要生气时期为七个泉组(Q1+2)沉积时期;2个主要生气中心分别为碱石山-红三旱四号构造北部和船形丘东北部-台南。④红三旱三号-红三旱四号构造、鄂博梁Ⅲ号-鸭湖-台吉乃尔构造和台南-涩北构造均为天然气聚集的有利区。该研究成果为一里坪地区新近系天然气勘探指明了方向。

渤海湾盆地西南部古近系滩坝沉积特征及主控因素

张汶, 吕世聪, 赵大林, 贾海松, 蔡越钎

2021, Vol.33(3): 85–94    摘要 ( 247 )    PDF (7284 KB) ( 209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308

为研究渤海湾盆地西南部古近系东营组和沙河街组滩坝沉积特征及主控因素,开展了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测井分析、压汞测试等研究,并结合古地貌特征对各类滩坝沉积模式及其差异性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①研究区滩坝类型主要包括砂质滩坝、砾质滩坝、混积滩坝和碳酸盐岩滩坝等4种类型。②物源供给强度、古地貌、古水深及古风浪等4个因素共同控制了滩坝的类型及沉积特征,其中物源供给强度是物质基础,控制了滩坝砂体类型,古地貌与古水深控制了滩坝砂体的厚度和分布位置,古风浪影响了滩坝砂体的展布形态。③砂质滩坝、混积滩坝和碳酸盐岩滩坝储层物性较好,测试产能高,为研究区油气勘探的有利目标。该研究成果可为滩坝储层的油气勘探提供借鉴作用。

台地相碳酸盐岩层序划分新方法——以渤中凹陷奥陶系为例

叶涛, 王清斌, 代黎明, 陈容涛, 崔普媛

2021, Vol.33(3): 95–103    摘要 ( 188 )    PDF (9257 KB) ( 203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309

泥质潮坪中,高自然伽马特征多指示浅水沉积环境,导致利用自然伽马测井划分层序界面的传统方法在浅水台地中并不完全适用。为此,以渤海海域渤中21-22地区奥陶系马家沟组为例,提出一种基于自然伽马能谱测井的层序划分新方法,并探讨了层序对储层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①渤中21-22地区奥陶系马家沟组高自然伽马可划分为风化作用、储层铀富集以及泥质沉积三大成因类型;②自然伽马能谱测井中,Th/K可以有效区分不同成因的高自然伽马,是开展层序界面划分的有效参数;③基于Th/K曲线,将渤中21-22地区奥陶系马家沟组划分为5个三级层序,其中BZ21-2-A井层序完整,而BZ22-1-B井缺少SQ5层序;④层序划分结果与储层对应关系表明,裂缝型储层主要分布在风化壳100 m以内,受层序界面控制作用不明显,而溶蚀孔隙型储层主要集中在SQ1-SQ2层序的顶、底面附近,受层序界面控制作用明显。该认识对台地相碳酸盐岩层序界面划分具有借鉴意义。

勘探技术

近地表Q补偿技术在川中地区致密气勘探中的应用

刘桓, 苏勤, 曾华会, 孟会杰, 张小美, 雍运动

2021, Vol.33(3): 104–112    摘要 ( 139 )    PDF (10571 KB) ( 191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310

川中地区致密砂岩储层具有呈透镜状展布且多期次叠置发育的特征,提高地震资料分辨率和恢复砂体振幅特征对该区致密砂岩气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川中地区特殊的地表地震条件和低降速带强吸收衰减效应,通过微测井约束层析静校正技术建立近地表模型来求取低降速带旅行时,利用质心频移法在浅层反射波数据基础上建立近地表Q模型,实现近地表Q补偿。结果表明,近地表Q补偿技术能够有效地提高地震资料分辨率,改善地震同相轴横向连续性,还可以较好地恢复河道砂体振幅特征。该技术的应用有利于识别砂体与地层和断裂的接触关系,能够为后续解释提供更高品质的地震资料。

基于混合高斯先验分布的地质统计学反演

贺东阳, 李海山, 何润, 王伟

2021, Vol.33(3): 113–119    摘要 ( 142 )    PDF (4562 KB) ( 211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311

传统的地质统计学反演利用地质统计学模拟算法来构建模型参数的先验信息,然后在地震数据的约束下利用优化算法来获得模型参数的后验解,通常忽视了岩性对模型参数的影响并且在优化过程中计算量大。为此,将模型参数的先验分布表示为受离散岩性影响的混合高斯分布,将线性混合高斯反演理论与地质统计学的序贯模拟相结合,最后通过序贯采样的方法直接获得模型参数和离散岩性的后验解,避免了优化求解过程,且反演结果具有较好的空间连续性和稳定性。模型测试和实际资料的应用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有效性。

基于LSTM循环神经网络的岩性识别方法

武中原, 张欣, 张春雷, 王海英

2021, Vol.33(3): 120–128    摘要 ( 293 )    PDF (4788 KB) ( 411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312

针对复杂碳酸盐岩储层岩石组分复杂、岩性多样,常规测井岩性识别方法受限等问题,提出利用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LSTM)提高岩性识别效果的方法,并结合实际数据进行验证和应用效果分析。考虑到常规机器学习方法在岩性识别中无法充分利用沉积岩石在深度域序列上的潜在信息,从而基于LSTM方法构建了能够提取和学习岩性沉积序列特征的岩性识别手段。以苏里格气田苏东地区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储层为例,通过敏感性分析选取自然伽马、光电吸收截面指数、密度、声波时差、补偿中子和电阻率等6种测井参数,构建了基于LSTM的岩性识别模型。结果表明,与朴素贝叶斯,KNN,决策树,SVM和HMM等传统方法相比,LSTM的岩性识别准确率提升幅度介于1.40%~12.25%。高精度的LSTM岩性识别模型为复杂碳酸盐岩储层的表征和评价提供了数据基础。

川中地区大安寨段页岩油气储层测井评价指标体系

何绪全, 黄东, 赵艾琳, 李育聪

2021, Vol.33(3): 129–137    摘要 ( 200 )    PDF (5940 KB) ( 323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313

四川盆地侏罗系大安寨段页岩有机碳(TOC)含量高,厚度较大,物性与含油气性均较好,开发潜力巨大,但在常规油气储层和海相页岩气储层研究中形成的孔隙度、TOC含量等关键参数计算方法和测井评价标准在该段页岩油气评价中并不适用。以岩石物理实验分析为基础,将自然伽马测井、声波时差测井和电阻率等常规测井与核磁共振、岩性扫描等测井等新技术相结合,建立了川中大安寨段页岩油气储层TOC含量、孔隙度、含气饱和度、游离烃(S1)含量等关键参数的计算模型,形成了大安寨段页岩油气储层评价指标体系,模型计算结果与岩心分析结果吻合较好,经生产实践证明该项技术应用效果明显。该研究成果能够有效地支撑四川盆地页岩油气储层的“甜点”选区、井位部署和老井上试方案优选。

油气田开发

气液两相嘴流新模型及应用

李南星, 张鹏, 郑锐, 马龙, 杨成亮

2021, Vol.33(3): 138–144    摘要 ( 188 )    PDF (1858 KB) ( 210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314

为了获取较大的利润,合理选择油嘴尺寸和延长油井自喷期十分重要,而北阿油田现有的油井嘴流模型难以满足现场采油的需要。运用瑞利法的量纲分析原理、最小二乘法和基于现场资料的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将API重度、黏度和含水率等3个参数加入临界嘴流公式,建立了适用于北阿油田的嘴流新模型。结果表明:新模型预测的质量流速平均相对误差为1.1%,平均绝对误差为6.5%,相关系数为0.876,综合评定系数为0.933;预测产量的平均相对误差为2.9%,平均绝对误差为8.4%,相关系数为0.829,综合评定系数为0.900,与其他评价模型相比,新模型的准确率更高。现场应用表明:运用新模型计算不同生产阶段的产量与现场生产数据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不但产量的变化趋势比较吻合,而且对应数据的平均相对误差和平均绝对误差都在10%以内,相比其他模型更符合油田的生产特征,能满足油井产量计算与预测的需求。新模型的建立为该油田合理选择油嘴尺寸、完成日产指标及延长油井自喷期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对其他类似油田也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考虑化学渗透压作用下页岩气储层压裂液的自发渗吸特征

许飞

2021, Vol.33(3): 145–152    摘要 ( 162 )    PDF (2315 KB) ( 176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315

裂缝-基质之间矿化度差异引起的化学渗透压对页岩压裂液返排和气井产能计算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建立考虑化学渗透压作用下的渗吸动力模型,描述页岩自发渗吸过程中的驱动力类型。以鄂尔多斯盆地本溪组页岩为研究对象,开展页岩自发渗吸核磁扫描实验,研究黏土矿物、矿化度和表面活性剂对含水饱和度分布的影响。并以实验测定的含水饱和度分布曲线为拟合目标,获得了兼具毛管压力和化学渗透压双重作用下的毛管压力曲线。结果表明,页岩在自发渗吸过程中,随着渗吸时间的增加,吸水量呈现先快速增加后逐渐变缓的趋势,而渗吸速率则快速下降。页岩中黏土矿物含量越高、裂缝-基质间化学势差越大,渗吸驱动力越强,渗吸前缘距离和吸水量越大,而表面活性剂会降低毛管压力,引起驱动力下降,导致渗吸效果大幅降低。将修正后的毛管压力曲线应用于页岩气井产量预测,大幅提高了模型的计算精度。该研究成果为鄂尔多斯盆地页岩气藏高效开发提供了方法和依据。

致密砂岩油藏CO2驱固相沉积规律及其储层伤害特征

郭永伟, 闫方平, 王晶, 褚会丽, 杨建雷, 陈颖超, 张笑洋

2021, Vol.33(3): 153–161    摘要 ( 162 )    PDF (2077 KB) ( 222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316

沥青质及金属无机沉淀对致密储层的伤害是注CO2驱替中不可避免的问题。为探究沥青质及无机沉淀对储层的伤害机理,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储层为例,在明确(非)混相压力下原油中CO2含量与沥青质沉淀量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开展CO2驱替长岩心实验,研究了CO2非混相和混相驱过程中沥青质和无机沉淀对储层的伤害特征,评价了有机和无机沉淀对储层渗透率和孔隙度的伤害程度。结果表明:当原油中CO2含量达到临界值时,沥青质开始沉淀,沉淀量随CO2含量的增加先快速上升后趋于稳定。混相压力下沥青质沉淀对渗透率和孔隙度的伤害程度均大于非混相。沥青质在混相压力下大量沉积部位为长岩心中后部,而在非混相压力下主要在长岩心前中部。当岩心中沥青质沉淀量达到最大时,后续岩心中的沥青质沉淀量将会逐渐降低,对渗透率造成的伤害也会逐渐减小。无机沉淀在非混相压力下对前中部岩心的渗透率伤害程度大,而在混相压力下则对中后部岩心的渗透率伤害程度大;无机沉淀对孔隙度的影响规律与对渗透率存在差异,主要与溶蚀作用及无机沉淀产生的位置有密切关系。若目标油藏采用非混相驱开发,预防重点为无机沉淀,预防沉淀部位为注入端附近储层;若采用混相驱开发,则预防重点为有机沉淀,预防沉淀部位为产出端附近储层。

基于渗透率修正因子的气体有效扩散系数分形模型

王昌进, 张赛, 徐静磊

2021, Vol.33(3): 162–168    摘要 ( 161 )    PDF (2115 KB) ( 178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317

多孔介质中气体的扩散现象广泛存在于能源与环境、油气藏工程等领域,真实多孔介质内部结构具有不规则性和复杂性,在一定尺度范围内表现出分形的特征。为了探究气体在具有分形特性的多孔介质中的扩散规律,引入渗透率修正因子,结合菲克定律,建立了气体有效扩散系数与多孔介质结构参数和气体参数的函数关系。结果表明,气体有效扩散系数与多孔介质面积分形维数、孔隙度、最大孔隙直径均成正比,与迂曲分形维数、气体摩尔质量、气体密度均成反比。通过对比分形模型预测的气体有效扩散系数与已有实验数据可以发现,考虑了渗透率修正因子的模型与实验数据更加吻合。新建立的气体扩散系数分形模型可以正确地描述气体在多孔介质中的扩散规律,对油气田的开发具有借鉴意义。

基于Pollock流线追踪的油藏高效水驱管理方法

孙亮, 李保柱, 刘凡

2021, Vol.33(3): 169–176    摘要 ( 156 )    PDF (2973 KB) ( 185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318

中东地区薄层碳酸盐油藏主要采用水平井井网进行注水开发,目前水平井水淹程度高、注水效率低等问题日益突出,为此提出基于Pollock流线追踪技术的油藏高效水驱管理方法。根据流线模拟结果确定动态井组,计算井的分配因子,分析油藏注采连通状况并评价注水效率,通过优化注采政策改善水驱开发效果。K1油藏现场应用结果表明:井组注水分配比例更加均衡,注采流线分布趋于合理,水平井线性正对方向上的无效水循环减少,油藏注水效率和波及系数明显提高,现场试验井含水率平均降低10%以上。水平井井网高效水驱管理保证了油藏产量的稳定。

石油工程

页岩气储层可压裂性级别测井评价及展布特征——以川南X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为例

丛平, 闫建平, 井翠, 张家浩, 唐洪明, 王军, 耿斌, 王敏, 晁静

2021, Vol.33(3): 177–188    摘要 ( 232 )    PDF (6048 KB) ( 267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319

页岩气储层致密、非均质性强,在开发中须要压裂改造,准确地评价其可压裂性及其展布规律对压裂设计意义重大。以川南X地区五峰组-龙一段1亚段(龙一1)页岩地层为研究对象,以岩心测试,测录井等资料为基础,分析了反映可压裂性的指标,提取脆性指数、泊松比、杨氏模量、抗拉强度和水平主应力差为敏感参数,以层次分析法求出各自权重,构建了综合可压裂系数Icr;结合生产资料划分了Ⅰ,Ⅱ和Ⅲ级可压裂级别;开展多井可压裂级别评价与连井剖面对比,统计Ⅰ,Ⅱ级的地层厚度比,分析平面上可压裂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Icr≥0.59时,可压裂级别为Ⅰ级,可压裂性最好;五峰组-龙一11、龙一12中Ⅰ级层段占比较大,是适合压裂开发的有利层段;Ⅰ级层段厚度比为0.8~0.9主要分布在N201,N209,N203,N208和N211井等井区。该研究成果为川南X地区页岩气储层水平井的部井开发提供了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