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 当期目录

《岩性油气藏》

  •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集团西北地质研究所有限公司
  • 甘肃省石油学会
  • 周  期:双月 出版单位:科学出版社
  • 国际刊号:ISSN 1673-8926
  • 国内刊号:CN 62-1195/TE
  • 编辑出版:《岩性油气藏》编辑部
  • 创刊时间:1989年

刊出日期:2021-08-01

  • 简明目录
  • 带摘要目录
油气地质

四川盆地奉节地区上古生界古隆起特征及地质意义

杨荣军, 彭平, 张静, 叶茂, 文华国

2021, Vol.33(4): 1–9    摘要 ( 451 )    HTML( ) PDF (8001 KB)  ( 325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401

川东南志留系小河坝组致密砂岩孔隙类型及成因

张文凯, 施泽进, 田亚铭, 王勇, 胡修权, 李文杰

2021, Vol.33(4): 10–19    摘要 ( 281 )    HTML( ) PDF (9828 KB)  ( 279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402

四川盆地西北部三叠系须三段砂砾岩沉积特征

张本健, 田云英, 曾琪, 尹宏, 丁熊

2021, Vol.33(4): 20–28    摘要 ( 309 )    HTML( ) PDF (5027 KB)  ( 214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403

四川盆地金秋区块三叠系须二段储层非均质性及成因

柴毓, 王贵文, 柴新

2021, Vol.33(4): 29–40    摘要 ( 246 )    HTML( ) PDF (7976 KB)  ( 315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404

渝西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龙一1亚段页岩岩相及储层特征

尹兴平, 蒋裕强, 付永红, 张雪梅, 雷治安, 陈超, 张海杰

2021, Vol.33(4): 41–51    摘要 ( 360 )    HTML( ) PDF (13169 KB)  ( 320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405

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二叠系盒1段储层特征及成岩圈闭

徐宁宁, 王永诗, 张守鹏, 邱隆伟, 张向津, 林茹

2021, Vol.33(4): 52–62    摘要 ( 360 )    HTML( ) PDF (6141 KB)  ( 308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406

三塘湖盆地马朗凹陷上石炭统沉积岩层地球化学特征及古环境意义

陈亚军, 荆文波, 宋小勇, 何伯斌, 伍宏美, 王睿, 解士建, 宋凯辉, 马强

2021, Vol.33(4): 63–75    摘要 ( 323 )    HTML( ) PDF (7892 KB)  ( 284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407

天然气扩散散失率定量评价——以苏里格气田苏X区块为例

李志远, 杨仁超, 张吉, 王一, 杨特波, 董亮

2021, Vol.33(4): 76–84    摘要 ( 278 )    HTML( ) PDF (3837 KB)  ( 234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408

勘探技术

基于时频域信噪比的自适应增益限反Q滤波方法

赵岩, 毛宁波, 陈旭

2021, Vol.33(4): 85–92    摘要 ( 201 )    HTML( ) PDF (7640 KB)  ( 249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409

基于独立分量分析的地震信号盲源分离及应用

孟会杰, 苏勤, 曾华会, 徐兴荣, 刘桓, 张小美

2021, Vol.33(4): 93–100    摘要 ( 213 )    HTML( ) PDF (7694 KB)  ( 272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410

渤海湾盆地老爷庙地区火山岩速度建模与成像

石文武, 雍运动, 吴开龙, 田彦灿, 王鹏

2021, Vol.33(4): 101–110    摘要 ( 308 )    HTML( ) PDF (12312 KB)  ( 273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411

基于一维卷积神经网络的横波速度预测

马乔雨, 张欣, 张春雷, 周恒, 武中原

2021, Vol.33(4): 111–120    摘要 ( 335 )    HTML( ) PDF (5048 KB)  ( 336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412

基于多元线性回归的地层平均速度分析及应用——以渤海A油田为例

谷志猛, 明君, 刘传奇, 王腾

2021, Vol.33(4): 121–127    摘要 ( 243 )    HTML( ) PDF (2410 KB)  ( 360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413

基于水气比计算的低对比度储层流体性质识别

赵军, 韩东, 何胜林, 汤翟, 张涛

2021, Vol.33(4): 128–136    摘要 ( 243 )    HTML( ) PDF (3624 KB)  ( 239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414

页岩气储层孔隙流体划分及有效孔径计算——以四川盆地龙潭组为例

向雪冰, 司马立强, 王亮, 李军, 郭宇豪, 张浩

2021, Vol.33(4): 137–146    摘要 ( 420 )    HTML( ) PDF (3277 KB)  ( 300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415

油气田开发

组合井网储量动用规律及水平井加密合理技术策略——以渤海HD油田为例

蔡晖, 屈丹, 陈民锋

2021, Vol.33(4): 147–155    摘要 ( 311 )    HTML( ) PDF (3957 KB)  ( 256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416

纵向组合边界储层合采井压力响应特征及应用

史文洋, 程时清, 石志良, 张城玮, 李虹, 屠坤, 张郁哲

2021, Vol.33(4): 156–165    摘要 ( 326 )    HTML( ) PDF (4156 KB)  ( 219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417

石油工程

火山岩油藏压裂水平井应力敏感产能模型

孔垂显, 巴忠臣, 崔志松, 华美瑞, 刘月田, 马晶

2021, Vol.33(4): 166–175    摘要 ( 229 )    HTML( ) PDF (1884 KB)  ( 288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418

预交联凝胶颗粒的力学性能对微观运移封堵的影响

罗向荣, 赵波, 任晓娟, 魏静, 张贞贞, 王杠杠, 周航轩

2021, Vol.33(4): 176–184    摘要 ( 245 )    HTML( ) PDF (7133 KB)  ( 227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419

油气地质

四川盆地奉节地区上古生界古隆起特征及地质意义

杨荣军, 彭平, 张静, 叶茂, 文华国

2021, Vol.33(4): 1–9    摘要 ( 451 )    PDF (8001 KB) ( 325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401

四川盆地东部地区边缘带上古生界构造复杂,对地层格架及地质规律认识不清,尤其对石炭系残余地层分布及沉积相展布认识欠缺,影响了该区的勘探开发。基于区域地质背景,结合新钻井、新三维地震数据及野外露头资料,首次提出了在奉节—云阳一带发育晚古生代持续古隆起(奉节古隆起)的认识;通过地震模型正演,确定了研究区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地震反射特征,对奉节古隆起进行了刻画;通过研究古地貌控制下的石炭系地层识别及分布特征、构造演化,分析了石炭系油气成藏的条件,对石炭系有利天然气勘探区带进行预测评价。研究认为:奉节古隆起位于开江古隆起东侧约95 km处,与开江古隆起近于平行,整体近南北向,略偏东,其南北轴向长度约79 km,东西向宽度不等,三维区内平均宽度14 km;在开江古隆起和奉节古隆起的联合约束下,研究区的构造演化可以分为5个阶段:泥盆纪低位期、石炭纪低位期、石炭纪海进—高位期、石炭纪海退期和二叠纪海进期;由于奉节古隆起带长期持续演化,可以形成石炭系地层剥蚀带,随着地层埋深加大,在古隆起周缘的石炭系与志留系泥岩侧向对接,在油气充注前形成地层圈闭,后期经过多期构造影响,仍可能在现今的向斜-斜坡区保存为含气圈闭,可以作为石炭系天然气勘探的远景区。该认识为四川盆地东部石炭系天然气扩展勘探新领域提供了支撑。

川东南志留系小河坝组致密砂岩孔隙类型及成因

张文凯, 施泽进, 田亚铭, 王勇, 胡修权, 李文杰

2021, Vol.33(4): 10–19    摘要 ( 281 )    PDF (9828 KB) ( 279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402

为研究川东南地区志留系小河坝组海相致密砂岩储层微观孔隙特征及形成机理,开展了岩石薄片鉴定、阴极发光、电子探针、场发射扫描电镜和高压压汞测试等实验分析。结果表明:①小河坝组致密储层孔隙类型有残余原生粒间孔、粒间溶孔、粒内溶孔、基质孔、晶间孔及微裂缝,其中次生溶孔(粒间溶孔和粒内溶孔)占主导,被溶物质主要为碎屑长石和方解石胶结物;②孔隙发育情况受沉积微相、长石溶蚀作用和下伏烃源岩生烃强度共同影响,离生烃中心越近、长石含量越高的远砂坝砂岩中,次生溶孔最为发育;③双流坝—冷水溪一带微观孔隙最为发育,储层物性相对较好。研究结果为川东南地区致密砂岩气勘探指明了新方向。

四川盆地西北部三叠系须三段砂砾岩沉积特征

张本健, 田云英, 曾琪, 尹宏, 丁熊

2021, Vol.33(4): 20–28    摘要 ( 309 )    PDF (5027 KB) ( 214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403

近年来,四川盆地西北部三叠系须三段的天然气勘探持续获得新发现。为了系统研究四川盆地西北部三叠系须三段砂砾岩的沉积特征,开展了钻井岩心观察、测井解释、相标志鉴定和砂砾岩优势相分析。结果表明:①研究区须三段冲积扇扇中辫状河道、扇缘漫流沉积和扇三角洲平原辫状分流河道、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和远砂坝等均发育砂砾岩沉积,其中辫状河道主要发育块状砾岩,砾多砂少,漫流沉积砂多砾少、发育板状交错层理和平行层理,具有向上变细的正粒序特征。②扇三角洲以砂岩沉积为主,辫状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和远砂坝发育冲刷面、板状交错层理、平行层理和沙纹交错层理等为主,辫状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具有向上变细的正粒序特征,河口坝和远砂坝具有向上变粗的反粒序特征。③辫状河道、漫流沉积、辫状分流河道砂砾岩较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和远砂坝砂砾岩次之。该研究成果对四川盆地西北部三叠系须三段的天然气勘探具有借鉴意义。

四川盆地金秋区块三叠系须二段储层非均质性及成因

柴毓, 王贵文, 柴新

2021, Vol.33(4): 29–40    摘要 ( 246 )    PDF (7976 KB) ( 315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404

为了研究四川盆地金秋区块三叠系须二段储层非均质性及成因,以分析其微观驱替效率和剩余油分布、制定合理的开发方案、提高开发效率,开展了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分析、压汞测试、核磁共振和常规测井分析等。结果表明:①四川盆地金秋区块三叠系须二段在多期构造运动和后期成岩改造作用下,孔隙类型多样、喉道普遍较细,孔喉结构和物性在各地区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非均质性强。②须二段储层储集空间以次生孔隙为主,原生孔隙较少,表明沉积物进入埋藏成岩环境后,主要受后期成岩作用、成岩环境和成岩演化阶段的影响,形成了现今储层非均质性强的特点,并根据成岩作用类型、强度和对储层物性的建设或破坏作用将须二段储层划分为4种成岩相类型。③须二段储层物性和非均质性受构造、沉积、成岩作用共同影响,特定构造和沉积背景为储层非均质性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溶蚀、破裂作用等建设性成岩作用及其强度是决定储层非均质性的关键因素。该研究成果可为四川盆地金秋区块三叠系须二段油气勘探提供借鉴。

渝西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龙一1亚段页岩岩相及储层特征

尹兴平, 蒋裕强, 付永红, 张雪梅, 雷治安, 陈超, 张海杰

2021, Vol.33(4): 41–51    摘要 ( 360 )    PDF (13169 KB) ( 320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405

渝西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龙一1亚段页岩具有巨大的勘探开发潜力,为了明确其不同岩相的储层品质差异、纵向分布规律及其储层发育影响因素等,结合岩石薄片鉴定、岩石组分、地球化学分析等进行了岩相划分,并综合有机碳含量、纹层结构、储集空间与物性、含气量等资料确定了不同岩相的储层特征、有利岩相分布及控制因素等。结果表明:研究层段发育高碳硅质页岩、中碳硅质页岩、低碳硅质页岩、低碳钙质-硅质页岩、低碳黏土质页岩、特低碳黏土质页岩6种岩相。高碳硅质页岩沉积环境还原性强,沉积水体深,生物繁盛,生物硅含量高,泥纹层发育,为优质页岩储层,有利于连片有机质和有机质孔的发育与保存,主要发育于龙马溪组底部1小层,为页岩气富集提供了有利生储条件;中碳硅质页岩与低碳硅质页岩沉积环境还原性较强,沉积水体变浅,生物繁盛程度降低,生物硅含量偏低,粉砂纹层和泥纹层频繁交互,有机质孔主要发育于分散状有机质中,是潜在的可开发页岩气储层,主要发育于五峰组顶部、龙马溪组2小层和3小层。该研究结果深化了研究区有利页岩储层纵向分布的认识,为页岩气立体开发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撑。

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二叠系盒1段储层特征及成岩圈闭

徐宁宁, 王永诗, 张守鹏, 邱隆伟, 张向津, 林茹

2021, Vol.33(4): 52–62    摘要 ( 360 )    PDF (6141 KB) ( 308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406

为了明确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二叠系盒1段致密碎屑岩储层特征及成岩圈闭的发育机制,开展了储层含气性分析、铸体薄片鉴定和碳氧同位素分析,并通过对岩石成岩微观特征分析和定量统计,明确了研究区二叠系盒1段气层段和干层段的岩石学特征和成岩-孔隙演化的差异性,阐释了成岩圈闭发育机制。结果表明:①大牛地气田二叠系盒1段干层段比含气段的石英颗粒体积分数低15%左右,填隙物以方解石胶结物和假杂基为主。干层段主要分布于沿主河道方向的2个沉积中心之间的过渡地带、横向河道边部以及较为孤立的透镜体砂岩中。②研究区成岩圈闭封堵层按照成因差异可划分为钙质胶结交代型和压实压溶硅质胶结型,前者方解石胶结特征显著,在成藏期前(中晚侏罗世—白垩世)达到致密程度;后者颗粒间紧密接触,假杂基化特征显著,表现为“边成藏边致密”,储层致密化和油气充注同时发生。③研究区2类圈闭的形成得益于2方面,一是具有良好的储层致密化-成藏耦合关系,二是中成岩A1期的大规模方解石胶结和高塑性岩屑含量导致的持续减孔效应。该研究成果对具有类似地质条件的成岩圈闭勘探具有借鉴作用。

三塘湖盆地马朗凹陷上石炭统沉积岩层地球化学特征及古环境意义

陈亚军, 荆文波, 宋小勇, 何伯斌, 伍宏美, 王睿, 解士建, 宋凯辉, 马强

2021, Vol.33(4): 63–75    摘要 ( 323 )    PDF (7892 KB) ( 284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407

为判别三塘湖盆地马朗凹陷上石炭统火山喷发间歇期沉积岩夹层的古沉积环境,以上石炭统卡拉岗组和哈尔加乌组熔岩和火山碎屑岩中沉积岩夹层样品的微量元素测试结果为基础,通过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运用w (U)/w (Th),w (V)/w (Cr),w (V)/w (V+Ni),w (V)/w (Sc),w (Sr)/w (Ba),w (B)/w (Ga)等判别出的指标图版,结合因素筛选分析法,用多组组合指标来判别古沉积环境,以了解沉积岩夹层沉积介质的氧化还原状态。结果表明:卡拉岗组和哈尔加乌组熔岩和火山碎屑岩中沉积岩夹层w (V)/w (Cr),w (V)/w (Sc),w (V)/w (V+Ni),w (Sr)/w (Ba)和w (B)/w (Ga)这5类比值演化趋势较稳定,是古沉积环境判别较佳的组合指标;卡拉岗组沉积岩夹层形成于水、陆过渡相及陆上氧化环境介质中,哈尔加乌组沉积岩夹层主要形成于水下还原环境介质中,少量形成于水、陆过渡复杂环境介质中。该地球化学方法具有普适性,可用于不同地质时代、不同区域地质条件下火山喷发间歇期沉积岩层古沉积环境的研究中。

天然气扩散散失率定量评价——以苏里格气田苏X区块为例

李志远, 杨仁超, 张吉, 王一, 杨特波, 董亮

2021, Vol.33(4): 76–84    摘要 ( 278 )    PDF (3837 KB) ( 234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408

天然气扩散散失率在定量评价天然气扩散对气藏破坏的影响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为获取其相对成熟的定量评价方法,在综合考虑扩散时间、岩石扩散系数、浓度梯度、含气面积和烃源岩排烃强度等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构建了苏里格气田陆源碎屑岩气藏天然气扩散的地质模型,并形成了一套陆源碎屑岩气藏天然气扩散散失率的定量评价方法。其基本思路:首先,依据烃源岩厚度、密度、原始有机碳恢复系数、残余有机碳含量及原始有机质气态烃产率等数据计算出生烃强度;其次,运用生烃强度乘以排烃系数,得出排烃强度;再次,依据菲克第一定律,推导出计算天然气扩散散失量的公式,并据此计算天然气扩散散失量,然后将其与含气面积相除,得出天然气扩散散失强度;最后,将天然气扩散散失强度与烃源岩排烃强度相除,得出天然气扩散散失率。依据该计算方法,对苏里格气田苏X区块天然气扩散散失率进行了定量评价,得出该区天然气扩散散失率大多为11%~17%,表明该气田天然气扩散散失率较低,天然气扩散散失对气藏破坏较小。其结果与苏里格气田地质储量、开发数据相吻合,表明该计算方法适用于陆源碎屑岩气藏天然气扩散散失率的定量研究。

勘探技术

基于时频域信噪比的自适应增益限反Q滤波方法

赵岩, 毛宁波, 陈旭

2021, Vol.33(4): 85–92    摘要 ( 201 )    PDF (7640 KB) ( 249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409

自适应增益限反Q滤波方法考虑了地震记录的有效频带,较好地平衡了有效振幅补偿和无效噪声能量压制。为了更好地压制噪声从而来提高反Q滤波后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基于自适应增益限反Q滤波方法,并结合时频域信噪比,提出一种基于时频域信噪比的自适应增益限反Q滤波方法。该方法根据时频域信噪比阈值确定地震资料的有效频带,使反Q滤波的振幅补偿增益限自适应于有效频带的截止频率,对不同时刻的地震记录进行时变增益限振幅补偿。理论模型数据和实际地震资料的应用结果表明,与常规稳定的反Q滤波方法相比,基于时频域信噪比的自适应增益限反Q滤波方法可有效补偿地震信号的振幅能量,同时,可压制有效频带以外的噪声能量,并可提高反Q滤波后地震记录的信噪比和分辨率。

基于独立分量分析的地震信号盲源分离及应用

孟会杰, 苏勤, 曾华会, 徐兴荣, 刘桓, 张小美

2021, Vol.33(4): 93–100    摘要 ( 213 )    PDF (7694 KB) ( 272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410

受采集条件及野外环境影响,实际地震资料通常包含严重的噪声,严重影响成像质量。因此,寻找合适的去噪方法来提高资料信噪比至关重要。随盲源信号分离理论发展而来的独立分量分析(ICA)算法以高阶统计理论分析为基础,根据地震有效信号和随机噪声统计独立的特征,可实现信噪分离,但该方法通常要求观测信号数大于源信号数。基于此,提出一种相空间重构与独立分量分析相结合的地震信号单通道盲源分离算法,对地震资料进行去噪处理。该方法利用相空间重构技术,将一维信号重构成多维信号,根据重构相空间中有效信号和随机噪声的几何特征差异,并利用ICA算法结合数据本身的高阶统计特性,可以有效分离噪声和有效信号,提高地震资料信噪比。

渤海湾盆地老爷庙地区火山岩速度建模与成像

石文武, 雍运动, 吴开龙, 田彦灿, 王鹏

2021, Vol.33(4): 101–110    摘要 ( 308 )    PDF (12312 KB) ( 273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411

渤海湾盆地老爷庙地区火山岩有较大勘探潜力,但在新近系馆陶组和古近系东营组广泛发育的多期次的火山岩对地震波具有强屏蔽作用,地震记录存在大量强反射和多次反射,而且火山岩岩层和下伏地层岩体形状极不规则、物性横向变化快,造成了地震能量的大量散射,制约了火山岩及下伏地层的准确成像,严重影响了该区的地震资料品质和油气精细勘探。采用“六分法”保真去噪技术结合五维规则化,提高了地震数据信噪比,为速度建模及深度偏移成像提供了宽频高信噪比道集;采用沿层层析结合三维网格层析速度建模技术,建立了深度域速度模型。结果显示:火山岩层间细节成像、中—深层断裂、断面成像都有了较大改善,井-震吻合程度较常规处理方法也有了明显的提升。该技术为该地区地震解释和储层预测奠定了基础。

基于一维卷积神经网络的横波速度预测

马乔雨, 张欣, 张春雷, 周恒, 武中原

2021, Vol.33(4): 111–120    摘要 ( 335 )    PDF (5048 KB) ( 336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412

纵横波速度是地球物理勘探中识别储层岩性、物性和储层等目标极其重要的信息,由于采集技术与成本投入的限制,横波速度资料通常较为缺乏,横波速度预测便成为岩石物理分析中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传统上基于理论方法和经验公式的横波速度转换方法局限性较大,常规的点对点的机器学习方法无法有效表达测井参数的空间特征,对横波速度与其它测井参数之间的内在关系的表征不够充分。为此,开展了基于一维卷积神经网络(1D-CNN)模型的横波速度预测方法研究,基于声波时差、密度、自然伽马和电阻率等16种测井参数建立深度学习回归模型,通过不同尺度卷积提取测井参数在测井深度空间上的结构性特征,并采用多层网络结构,学习横波参数与测井参数深度特征之间的关系,从而建立更为精确的预测模型。通过在苏里格气田上古生界碎屑岩储层的实际应用,验证了一维卷积神经网络模型的横波速度预测精度较高,且具有良好的泛化性。

基于多元线性回归的地层平均速度分析及应用——以渤海A油田为例

谷志猛, 明君, 刘传奇, 王腾

2021, Vol.33(4): 121–127    摘要 ( 243 )    PDF (2410 KB) ( 360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413

为了反映地下构造特征,通常采用地层平均速度进行时深转换,而影响地层平均速度的因素很多,要得到准确的速度值并不容易。在稳定的沉积条件下进行地层平均速度公式推导,通过分析影响地层平均速度的敏感因素,将其转化为包含流体信息的含气比、含油比和砂地比的多元线性拟合公式,利用已知钻井信息通过最小二乘法求解未知项,得到最终的地层平均速度表达式。数值模拟结果和在渤海A油田的应用实例表明,多元线性回归的平均速度公式的计算结果与真实值的相对误差低于0.5%,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该方法对类似地质条件地区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基于水气比计算的低对比度储层流体性质识别

赵军, 韩东, 何胜林, 汤翟, 张涛

2021, Vol.33(4): 128–136    摘要 ( 243 )    PDF (3624 KB) ( 239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414

珠江口盆地文昌A凹陷低对比度储层电性与含油气性关系复杂,气、水层测井响应特征接近,仅用常规测井识别流体性质较困难。为了准确识别该类气藏流体性质,以相渗资料、毛细管压力等实验数据为基础,通过不同含水饱和度下的相渗模型及分流率方程,建立了水气比的计算模型,结合生产动态及测试资料,建立了水气比流体的识别标准,并依据该标准确定了文昌A凹陷储层流体性质。结果表明:①计算水气比与实际生产数据符合度高,流体解释结果准确率达到92%,有效地提高了低对比度储层流体识别的准确率;②生产测试资料对该方法流体性质识别的准确性起决定作用。该方法有利于同类储层的开发。

页岩气储层孔隙流体划分及有效孔径计算——以四川盆地龙潭组为例

向雪冰, 司马立强, 王亮, 李军, 郭宇豪, 张浩

2021, Vol.33(4): 137–146    摘要 ( 420 )    PDF (3277 KB) ( 300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415

页岩气储层孔隙结构复杂,孔隙内富存的流体类型多样,按孔隙中流体的流动性,常将孔隙流体划分为可动水、毛管束缚水及黏土束缚水。为明确页岩气储层的孔隙流体的赋存及运移规律,选取四川盆地龙潭组7块含不同有机质及矿物组分的页岩样品,采用低场核磁共振的手段,测量了页岩气储层在变离心力与不同温度烘干状态下的低场核磁共振响应,分析页岩气储层岩心在不同离心力条件下离心以及在烘干过程中孔隙流体的赋存状态,以此对页岩孔隙流体类型进行划分;确定并划分出页岩储层的可动水、毛管束缚水和黏土束缚水的核磁共振T2截止值。实验结果表明,可动水与毛管束缚水的核磁共振T2截止值(T2 c1)分布在0.55~1.00 ms,平均值为0.717 ms;毛管束缚水与黏土束缚水的核磁共振T2截止值(T2 c2)分布在0.27~0.53 ms,平均值为0.36 ms。根据核磁共振T2谱弛豫时间与孔径的关系,确定了毛管束缚水与黏土束缚水的孔径截止值为4.52~5.65 nm,平均值为4.99 nm。该研究成果有利于划分页岩孔隙流体类型并计算其有效孔径下限,以期为页岩气储层的高效开发提供可靠依据。

油气田开发

组合井网储量动用规律及水平井加密合理技术策略——以渤海HD油田为例

蔡晖, 屈丹, 陈民锋

2021, Vol.33(4): 147–155    摘要 ( 311 )    PDF (3957 KB) ( 256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416

海上水驱稠油油田注采井距大、储量动用程度低,为提高油田开发效果,需要对基础井网进行调整。基于渤海地区实际HD油田情况和典型井网调整方式,利用渗流力学经典理论,建立基于反九点基础井网整体加密水平井进行注采井网调整的渗流模型,通过计算注采单元渗流场变化来分析不同条件下储量动用规律;利用建立的注采井网储量动用效果评价方法,优选出满足油田开发要求的加密水平井长度。研究表明:建立的组合井网储量动用评价方法结合油田实际可以得到加密水平井最佳长度为原井网井距的0.75倍。该成果可作为渤海地区及类似油藏进行注采井网调整的技术借鉴。

纵向组合边界储层合采井压力响应特征及应用

史文洋, 程时清, 石志良, 张城玮, 李虹, 屠坤, 张郁哲

2021, Vol.33(4): 156–165    摘要 ( 326 )    PDF (4156 KB) ( 219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417

针对目前多层合采试井模型m主要为单一边界类型的现状,以双层合采储层为例,建立了纵向组合边界储层渗流模型,依次利用Laplace变换、Bessel函数、Stehfest数值反演得到了压力响应半解析解,绘制了三类纵向组合边界储层的压力响应特征曲线,并划分了流动阶段,系统地分析了边界组合、边界占比对压力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封闭+无限大”边界会引起拟径向流,拟径向流阶段压力导数值与封闭边界占比的乘积为定值;“定压+无限大”边界会引起拟定压边界流,且拟定压边界流阶段压力导数斜率与定压边界占比成线性正相关;“定压+封闭”边界会先引起主导层边界流、后引起定压边界流,且定压边界流压力值与定压边界占比的乘积为定值。根据压力响应曲线形态可直接定性诊断纵向组合边界的类型,边界流阶段的压力响应特征值可快速确定纵向组合边界的占比;当储层压力响应出现物性变差的径向复合储层以及双重介质储层特征时,应结合实际储层地质信息谨慎选择试井模型解释。

石油工程

火山岩油藏压裂水平井应力敏感产能模型

孔垂显, 巴忠臣, 崔志松, 华美瑞, 刘月田, 马晶

2021, Vol.33(4): 166–175    摘要 ( 229 )    PDF (1884 KB) ( 288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418

火山岩油藏属于双重介质油藏,油藏内部天然裂缝发育,由于储层具有应力敏感性,火山岩油藏产量受地层压力变化影响明显,且储层流体流动具有启动压力梯度现象,故目前没有适合火山岩油藏特性的产能模型。基于双重介质模型,分区(基质-裂缝区、缝网改造区、部分缝网改造区、人工裂缝区)建立了火山岩油藏压裂水平井渗流模型,通过Laplace变换、Duhamel原理和叠加原理得到了拉氏空间压裂水平井复合流动模型,利用stehfest数值反演得到了相应的压力动态响应曲线和无量纲产量曲线,并对影响产能的部分因素进行了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压裂改造区的宽度和长度等主要影响中间流动阶段,未压裂改造区的宽度、长度、非达西流动和应力敏感性主要影响后期流动阶段。利用建立的复合流动模型准确地预测了无底水火山岩油藏产能,此项研究对于火山岩油藏产能计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预交联凝胶颗粒的力学性能对微观运移封堵的影响

罗向荣, 赵波, 任晓娟, 魏静, 张贞贞, 王杠杠, 周航轩

2021, Vol.33(4): 176–184    摘要 ( 245 )    PDF (7133 KB) ( 227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419

预交联凝胶颗粒在多孔介质中的运移堵塞特征是影响其深部调剖性能的关键。目前,凝胶颗粒的力学性能如何影响其微观运移封堵特征尚缺乏深层次的认识。本文针对收集到的3种预交联凝胶颗粒,首次采用基于图像采集技术的弹性分析方法对凝胶颗粒弹性变形能力进行研究,并采用可视化填砂微观模型实验,重点分析了凝胶颗粒的力学性能对微观运移封堵的影响。结果表明,1#颗粒抗压强度大,韧性较强,不容易破碎,具有一定弹性变形能力,其对孔喉封堵能力强,但注入性较差;3#颗粒抗压强度适中,脆性较强,弹性变形能力弱,注入性好,但封堵能力较差;6#颗粒抗压强度较小,且弹性因子小,具有较好的封堵能力和注入性。预交联凝胶颗粒的弹性和抗压强度影响其在多孔介质中的注入性和封堵强度。该研究成果为预交联凝胶颗粒深部调剖性能评价及优选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