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 当期目录

《岩性油气藏》

  •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集团西北地质研究所有限公司
  • 甘肃省石油学会
  • 周  期:双月 出版单位:科学出版社
  • 国际刊号:ISSN 1673-8926
  • 国内刊号:CN 62-1195/TE
  • 编辑出版:《岩性油气藏》编辑部
  • 创刊时间:1989年

刊出日期:2021-10-01

  • 简明目录
  • 带摘要目录
油气地质

柴达木盆地英西地区渐新统E32储层特征及成藏模式

杜江民, 龙鹏宇, 秦莹民, 张桐, 马宏宇, 盛军

2021, Vol.33(5): 1–10    摘要 ( 228 )    HTML( ) PDF (7980 KB)  ( 205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501

湘西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生物地层特征及勘探意义

张兵, 唐书恒, 郗兆栋, 蔺东林, 叶亚培

2021, Vol.33(5): 11–21    摘要 ( 223 )    HTML( ) PDF (4559 KB)  ( 122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502

酒西盆地红柳峡地区下白垩统烃源岩孢粉相与沉积古环境特征

马博, 吉利明, 张明震, 金培红, 苑伯超, 龙礼文

2021, Vol.33(5): 22–33    摘要 ( 168 )    HTML( ) PDF (6254 KB)  ( 128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503

准噶尔盆地玛南地区乌尔禾组砂砾岩优质储层特征

王剑, 周路, 靳军, 向宝力, 胡文瑄, 杨洋, 康逊

2021, Vol.33(5): 34–44    摘要 ( 236 )    HTML( ) PDF (9529 KB)  ( 172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504

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层序地层划分及演化特征

张文文, 韩长城, 田继军, 张治恒, 张楠, 李正强

2021, Vol.33(5): 45–58    摘要 ( 302 )    HTML( ) PDF (9320 KB)  ( 214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505

阿姆河盆地东部牛津阶微生物灰岩储层特征及成因

马文辛, 欧阳诚, 廖波勇, 徐邱康, 陈仁金, 王欣, 夏慧萍, 张婷

2021, Vol.33(5): 59–69    摘要 ( 293 )    HTML( ) PDF (15461 KB)  ( 128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506

河控浅水三角洲前缘沉积特征及对岩性油藏的控制——以库车坳陷南斜坡巴西改组为例

罗浩渝, 陈军, 章学岐, 孟祥霞, 赵凤全, 吴少军, 郭璇

2021, Vol.33(5): 70–80    摘要 ( 215 )    HTML( ) PDF (7421 KB)  ( 184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507

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柯坪塔格组沉积演化及沉积分异模式

王素英, 张翔, 田景春, 彭明鸿, 郑潇宇, 夏永涛

2021, Vol.33(5): 81–94    摘要 ( 206 )    HTML( ) PDF (13484 KB)  ( 257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508

西湖凹陷平北地区煤系烃源岩识别与分布

赵静, 黄志龙, 刘春锋, 李天军, 蒋一鸣, 谭思哲, 黄鋆, 郭小波

2021, Vol.33(5): 95–106    摘要 ( 178 )    HTML( ) PDF (4993 KB)  ( 138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509

鄂尔多斯盆地定边油田主力油层有效储层厚度

许璟, 贺永红, 马芳侠, 杜彦军, 马浪, 葛云锦, 王瑞生, 郭睿, 段亮

2021, Vol.33(5): 107–119    摘要 ( 276 )    HTML( ) PDF (6878 KB)  ( 181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510

玛湖凹陷百口泉组致密砂砾岩储层孔隙结构特征

杜猛, 向勇, 贾宁洪, 吕伟峰, 张景, 张代燕

2021, Vol.33(5): 120–131    摘要 ( 325 )    HTML( ) PDF (13980 KB)  ( 166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511

勘探技术

高精度组合剩余静校正方法及其应用

徐兴荣, 苏勤, 孙甲庆, 曾华会, 肖明图, 刘梦丽

2021, Vol.33(5): 132–139    摘要 ( 219 )    HTML( ) PDF (10456 KB)  ( 133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512

基于核磁共振自由弛豫特征的含油性评价方法——以玛湖凹陷下乌尔禾组砾岩储层为例

毛锐, 牟立伟, 王刚, 樊海涛

2021, Vol.33(5): 140–147    摘要 ( 189 )    HTML( ) PDF (3479 KB)  ( 162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513

油气田开发

基于页岩孔隙网络模型的油水两相流动模拟

王静怡, 周志军, 魏华彬, 崔春雪

2021, Vol.33(5): 148–154    摘要 ( 259 )    HTML( ) PDF (4412 KB)  ( 170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514

耐温抗盐APR堵剂在英买力气藏的应用

易俊, 涂志雄, 彭建云, 孔嫦娥, 魏军会, 李建明

2021, Vol.33(5): 155–162    摘要 ( 152 )    HTML( ) PDF (2911 KB)  ( 109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515

砂岩油藏特高含水期的水驱特征

李传亮, 王凤兰, 杜庆龙, 由春梅, 单高军, 李斌会, 朱苏阳

2021, Vol.33(5): 163–171    摘要 ( 273 )    HTML( ) PDF (3044 KB)  ( 222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516

纵向双层缝洞油藏橡胶颗粒调流适应性

毛志强, 张雯, 吴春洲, 陈立峰, 陈亚东, 李岗, 曾慧勇, 刘靓

2021, Vol.33(5): 172–180    摘要 ( 150 )    HTML( ) PDF (6724 KB)  ( 130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517

煤层气藏强化采收全流固耦合模型

未志杰, 康晓东

2021, Vol.33(5): 181–188    摘要 ( 131 )    HTML( ) PDF (2302 KB)  ( 135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518

油气地质

柴达木盆地英西地区渐新统E32储层特征及成藏模式

杜江民, 龙鹏宇, 秦莹民, 张桐, 马宏宇, 盛军

2021, Vol.33(5): 1–10    摘要 ( 228 )    PDF (7980 KB) ( 205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501

近年来,柴达木盆地英西地区发现了亿吨级储量规模的大油气田。为研究英西地区渐新统E32储层特征及成藏模式,开展了岩心观察和薄片鉴定、X射线衍射分析、物性测试、扫描电镜分析、构造演化研究和成藏条件分析等。结果表明:①英西地区渐新统E32储集层规模巨大,以湖相碳酸盐岩为主,夹陆源碎屑、泥质和各种盐类矿物。②岩石物性以"低孔-特低渗"型为主,孔隙类型包括白云石晶间孔、溶蚀孔和各种微裂缝。③英雄领地区整体上具有"南北分带、东西分段"的特征,其演化经历了古始新世-中新世断坳(29.3~23.8 Ma)、上新世早期弱挤压(23.8~7.2 Ma)和上新世晚期-第四纪强挤压(7.2 Ma~现今)3个阶段。④英西地区E32油气藏具有"自生自储"特征,其烃源岩TOC多为0.5%~1.0%,Ro多为0.6%~0.9%,丰度低、质量中等、成熟度低,但岩石中含大量可溶有机质。上部的盐间油层组发育优质盖层,构造裂缝和层间缝为油气运移通道,异常高压为油气运移的主要动力,存在"超压+浮力"驱动和"超压+扩散"驱动等类型。多期次、持续充注和晚期成藏为亿吨级大型油气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该研究成果对英西地区渐新统油气勘探具有指导作用。

湘西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生物地层特征及勘探意义

张兵, 唐书恒, 郗兆栋, 蔺东林, 叶亚培

2021, Vol.33(5): 11–21    摘要 ( 223 )    PDF (4559 KB) ( 122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502

湘西北地区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兰多维列统龙马溪组黑色页岩广泛发育,具有较好的页岩气勘探开发前景。为研究其生物地层特征,开展了XY-3井的化石种类分析,结合笔石与自然伽马(GR)测井曲线,建立了研究区生物笔石序列,并根据各笔石带的有机质丰度、矿物组分、沉积环境的变化,明确研究区页岩气的有利富集层段。结果表明:①研究区五峰组-龙马溪组可划分为8个笔石带:WF2,WF3,WF4,LM2-LM3,LM4,LM5,LM6,LM7,受湘鄂水下高地隆升的影响,研究区缺失LM1带。②WF2-WF3,LM2-LM4笔石带沉积于贫氧化环境,岩性为中碳硅质页岩相。WF4笔石带沉积于氧化环境,岩性为低碳混合质页岩相。LM5-LM7笔石带沉积于氧化环境,岩性为低碳黏土质页岩相。WF2-WF3,LM2-LM4笔石带具有高TOC、高脆性、高孔隙度特征,具有一定的生烃潜力和可压裂性,可以作为页岩气勘探的有利层段。③相比于长宁等地区,研究区富有机质层段厚度相对较薄,有机质丰度相对偏低,因其被湘鄂水下高地影响,较氧化的水体不利于有机质的保存,部分富有机质层段缺失。该研究成果可为湘西北地区的页岩气勘探提供借鉴。

酒西盆地红柳峡地区下白垩统烃源岩孢粉相与沉积古环境特征

马博, 吉利明, 张明震, 金培红, 苑伯超, 龙礼文

2021, Vol.33(5): 22–33    摘要 ( 168 )    PDF (6254 KB) ( 128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503

对酒西盆地下白垩统烃源岩的生烃潜力缺乏系统认识,并对其沉积古环境的认识也存在争议。通过对红柳峡地区下沟组烃源岩的孢粉相和元素地球化学的系统分析,研究烃源岩有机质母质来源、生烃潜力及其沉积古环境特征。结果表明红柳峡地区下沟组发育孢粉相A(植物碎屑-无定形组合),B(无定形组合)和C(植物碎屑组合)3类孢粉相,并且以孢粉相C为主;孢粉有机质整体以陆源高等植物来源的植物碎屑为优势成分,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Ⅲ型,显示较差的生油潜力,其中下段和上段中的部分层位无定形含量较高,有机质为Ⅱ2型,具有一定的生油潜力;下沟组沉积期为半潮湿-潮湿的气候,且具有晚期逐渐变潮湿的趋势,主要为氧化且生产力较低的微咸水-咸水环境,仅下段和上段中的部分层段表现为较深水的贫氧-缺氧沉积环境;红柳峡地区下沟组以近源冲积扇-三角洲和滨浅湖亚相沉积为主,其中早期和晚期沉积期水体稳定,发育部分较好的烃源岩,中期则发育近源氧化的三角洲-滨浅湖亚相沉积和较差的烃源岩。

准噶尔盆地玛南地区乌尔禾组砂砾岩优质储层特征

王剑, 周路, 靳军, 向宝力, 胡文瑄, 杨洋, 康逊

2021, Vol.33(5): 34–44    摘要 ( 236 )    PDF (9529 KB) ( 172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504

准噶尔盆地玛南地区乌尔禾组砂砾岩油藏具有规模勘探潜力,是增储上产的有利领域。综合应用岩矿鉴定、SEM,XRD、孔渗分析等手段,系统分析乌尔禾组沉积微相、储集空间类型及物性等储层特征和成岩作用。结果表明,该组沉积于浅水扇三角洲体系,发育了7种沉积微相,其中水下河道砂质细砾岩和砂岩物性较好,是储层发育的优势沉积相带。成岩过程中,压实作用、浊沸石等胶结作用显著破坏了原生粒间孔隙,但浊沸石胶结物以及长石碎屑的溶蚀产生了大量的次生孔隙。最终导致储集空间以次生孔隙为主,其次为剩余粒间孔和微裂缝。优质储层的分布受沉积微相、沸石胶结物类型与含量、地质流体活动强度等因素的影响,其发育具有沉积控制、断裂沟通、流体改造"三位一体"的成因模式。断裂沟通下伏烃源灶和水下河道等优势沉积相带,使酸性含油气流体活动增强,有利于浊沸石等矿物发生溶蚀。靠近断裂的水下河道叠置沉积层为乌尔禾组优质储层。

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层序地层划分及演化特征

张文文, 韩长城, 田继军, 张治恒, 张楠, 李正强

2021, Vol.33(5): 45–58    摘要 ( 302 )    PDF (9320 KB) ( 214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505

为明确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层序地层特征及其演化规律,开展了大量的钻井岩心分析、测井分析和地震资料解释,并对其沉积微相展布特征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①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自下而上可分为SQ1和SQ2等2个三级层序,其中SQ1又分为低位、湖侵、高位体系域,SQ2可分为湖侵、高位体系域,"甜点体"储层形成于高位体系域;②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为一套三角洲-咸化湖泊沉积体系,可识别出砂坝、前三角洲泥、滩砂、浅湖泥、混合坪、云坪、半深湖泥以及浊流等8种沉积微相;③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沉积期,持续存在陆源碎屑和碳酸盐岩的混合沉积,早期陆源碎屑三角洲沉积体系更发育,晚期咸化湖泊沉积体系更发育;④气候、物源供给强度和湖平面的周期性升降控制了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的层序发育和沉积演化。该研究成果对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的油气勘探具有指导意义。

阿姆河盆地东部牛津阶微生物灰岩储层特征及成因

马文辛, 欧阳诚, 廖波勇, 徐邱康, 陈仁金, 王欣, 夏慧萍, 张婷

2021, Vol.33(5): 59–69    摘要 ( 293 )    PDF (15461 KB) ( 128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506

阿姆河盆地东部上侏罗统牛津阶微生物灰岩层是最主要的油气勘探开发目标层,明确该套微生物岩储层特征及其成因,对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利用36口探井岩心、薄片、物性和地球化学分析资料,结合测井与地震资料,开展了该套微生物灰岩沉积微相特征、储集岩石学与储集物性特征、储集空间特征与储集类型研究,并进一步探讨了该套微生物灰岩储层的成因。结果表明:卡拉别克凹陷-桑迪克雷隆起-别什肯特坳陷为碳酸盐岩起伏状上缓坡沉积环境,广泛发育了微生物黏结丘/礁/滩及丘滩与礁滩复合体微相。其中,凝块岩是最好的储集岩,发育Ⅱ类储层;其次为微生物黏结形成的球粒/砂屑/生屑灰岩,发育Ⅲ类储层。基萨尔山前为碳酸盐岩起伏状下缓坡沉积环境,主要发育含微生物颗粒泥晶灰岩微相,储集岩是受构造与溶蚀改造后的(含)颗粒泥晶灰岩及泥晶灰岩,发育Ⅳ类储层。储层主要成因为:①微生物黏结丘/礁/滩长期处于浅埋藏成岩环境,有利于原生粒间孔的保存,是研究区牛津阶微生物岩储层发育与形成的重要基础。②燕山运动晚期(距今119 Ma)、喜山运动早期(距今61.31 Ma)2期构造破裂作用形成的断层与微裂缝,有助于外来流体对微生物丘/礁/滩内部基质的改造,是研究区微生物灰岩储层发育与形成的重要前提。③烃类有机酸快速侵位与有机酸溶蚀、高温地层流体与深部热液、TSR作用3类流体叠加溶蚀改造,是研究区微生物储层发育与形成的关键。

河控浅水三角洲前缘沉积特征及对岩性油藏的控制——以库车坳陷南斜坡巴西改组为例

罗浩渝, 陈军, 章学岐, 孟祥霞, 赵凤全, 吴少军, 郭璇

2021, Vol.33(5): 70–80    摘要 ( 215 )    PDF (7421 KB) ( 184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507

库车坳陷南斜坡白垩系巴西改组已发现2个岩性油气藏,展现出了该地区白垩系岩性油气藏勘探的潜力。为了进一步拓展白垩系巴西改组岩性勘探领域,通过岩心观察、测井相、地震相、砂地比和古地貌等综合分析,明确巴西改组上、中、下3段的物源均来自东南方向的哈拉哈塘南部和英买力南部,沉积体系为河控浅水三角洲。巴西改组中、下段分布在哈拉哈塘东南部,发育河控浅水三角洲内前缘-浅湖亚相,上段在研究区均有分布,为退积型沉积,发育河控浅水三角洲内前缘-外前缘-浅湖亚相。研究区白垩系的构造为南高北低,在南部物源的空间匹配关系下,认为退积型河控浅水三角洲内前缘顶部的席状砂,外前缘侧翼的水下分流河道和外前缘倾末端的席状砂是岩性油气藏勘探的有利相带。巴西改组上段是岩性勘探的首选目的层,英买力南部和yd7-ym46-dh26井环带是其有利地区。该成果可为库车坳陷南斜坡白垩系巴西改组下一步岩性油藏的勘探提供依据。

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柯坪塔格组沉积演化及沉积分异模式

王素英, 张翔, 田景春, 彭明鸿, 郑潇宇, 夏永涛

2021, Vol.33(5): 81–94    摘要 ( 206 )    PDF (13484 KB) ( 257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508

为研究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柯坪塔格组潮坪-陆棚沉积体系在不同阶段沉积格局存在的显著差异,利用普通薄片鉴定、岩心观察与详细描述、地震、测井、单井等资料,在井下地层岩性段的划分对比研究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①顺北地区柯坪塔格组受古隆起控制,发育"三段式"(底砂岩段、泥岩段与砂岩段均发育)和"一段式"(缺失底砂岩段、泥岩段或泥岩段中下部)2类地层结构。②顺北地区柯坪塔格组发育海侵背景下受古隆起控制的潮坪-陆棚沉积体系。在早、晚沉积期沉积格局存在显著差异,早期受古隆起控制,沉积相带具有东西向分异特征,且沿古隆起呈环带状展布;晚期古隆起被淹没,不再控制沉积相带的展布,受盆地边界影响,沉积格局由前期的东西分异演化为南北分异,沉积相带整体具有东西延伸、南北分带,并沿陆棚沉积区向南北两侧呈对称展布的特征。③柯坪塔格组经历了水体"浅-深-浅-深-浅"的海平面升降演化过程,垂向上发育多套储盖组合,潮下砂坪与潮间-潮下潮汐水道为有利的储集砂体。该研究成果将为海相碎屑岩油气勘探提供有利目标区和勘探方向。

西湖凹陷平北地区煤系烃源岩识别与分布

赵静, 黄志龙, 刘春锋, 李天军, 蒋一鸣, 谭思哲, 黄鋆, 郭小波

2021, Vol.33(5): 95–106    摘要 ( 178 )    PDF (4993 KB) ( 138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509

西湖凹陷平北地区平湖组煤系烃源岩发育煤、炭质泥岩、泥岩3种岩性。为明确煤系烃源岩的发育与展布特征,并确定优质烃源岩发育的关键因素,首先通过对平北地区煤系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的分析与有效烃源岩的评价,建立烃源岩岩性测井识别模型,然后结合岩性分布与泥岩TOC含量预测结果,明确研究区煤系烃源岩的发育特征与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平湖组煤和炭质泥岩为优质烃源岩,TOC质量分数> 1.0%的泥岩为有效烃源岩;煤系烃源岩的有机质类型以Ⅱ-Ⅲ型为主,普遍达到低熟-成熟阶段;煤系烃源岩的分布明显受古水深控制,平湖组中段沉积期发生海侵作用,有利于煤系烃源岩发育,煤的沉积中心多分布于隆间洼地,炭质泥岩与煤具有共生关系,有效泥岩随水深增加而变厚;平北地区古地形特征及生长断层的活动速率可影响局部水体变化,为优质煤系烃源岩发育的关键因素。该研究成果对西湖凹陷平北地区的生烃潜力评价、有利区预测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鄂尔多斯盆地定边油田主力油层有效储层厚度

许璟, 贺永红, 马芳侠, 杜彦军, 马浪, 葛云锦, 王瑞生, 郭睿, 段亮

2021, Vol.33(5): 107–119    摘要 ( 276 )    PDF (6878 KB) ( 181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510

鄂尔多斯盆地定边油田沙涧区的中生界具有储层非均质性强、多套油水系统相互叠置和低电阻率与常规电阻率油层并存的特点。为了识别有效储层,基于岩心、测井、录井、试油试采、高压物性和密闭取心等资料建立了主力油层延9、长6和长9储层参数测井解释模型,综合分析了各油层组的有效厚度下限,并探讨了储层物性和电性下限的差异性成因。结果表明:①定边油田沙涧区延9、长6和长9油层组有效厚度孔隙度下限分别为12.5%,9.0%,7.0%,渗透率下限分别为2.0 mD,0.2 mD,0.3 mD,声波时差下限分别为239 μs/m,222 μs/m,213 μs/m,电阻率下限分别为6.0 Ω·m,13.0 Ω·m,17.5 Ω·m,含油饱和度下限分别为47.5%,44.0%,41.5%。②差异化成岩作用造成了各油层组物性下限的不同,其中压实和碳酸盐岩胶结作用发育较弱的延9油层组物性条件相对长6、长9油层组好;长6油层组中绿泥石膜的发育使部分粒间孔得以保存,而自生黏土易堵塞孔喉,导致渗透率低;长9油层组因强压实和胶结作用而减少的孔隙度大于长6油层组,但后期溶蚀作用对储层渗透性的改善作用较长6油层组强。③钻井液的侵入、储层物性和黏土附加导电作用的影响是导致延9油层电阻率下限值低的主要原因。客观理解主力油层有效储层厚度下限的不同和差异的成因,有助于深入认识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油藏的储层变化规律,提高储层有利区预测的精度。

玛湖凹陷百口泉组致密砂砾岩储层孔隙结构特征

杜猛, 向勇, 贾宁洪, 吕伟峰, 张景, 张代燕

2021, Vol.33(5): 120–131    摘要 ( 325 )    PDF (13980 KB) ( 166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511

玛湖凹陷百口泉组是重要的砂砾岩油气聚集区。为了研究玛湖凹陷百口泉组致密砂砾岩储层的孔隙结构特征,开展了压汞、核磁共振、铸体薄片等分析,结合微米CT扫描技术、扫描电镜矿物定量评价(QEMSCAN)及MAPS显微图像拼接技术,从尺度与精度、二维与三维综合开展其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玛湖凹陷百口泉组致密砂砾岩储层孔喉尺度分布广泛,呈现较明显双峰特征,大尺度孔喉为亚微米-微米级,而小尺度孔喉为纳米-亚微米级,以0.5~4.0 μm喉道贡献率最高,微米级孔喉对渗流的贡献较大。②微米尺度下,孔隙结构具有强非均质性,复模态等特点,孔隙类型以溶蚀孔、粒间孔及微裂缝为主,孔隙展布状态主要有条带状和孤立状2种,孔隙连通性比孔隙尺度对渗流的贡献更大。③纳米尺度下,扫描电镜确定其主要矿物为石英和长石,粒间压实作用充分,颗粒形状结合紧密,不同孔渗的样品基质内纳米级微孔形态各异,多以分布于矿物颗粒(晶体)内部蜂窝状长石溶蚀孔或填隙物表面微孔为主,可见方解石颗粒解理缝,对微米级球状微孔及纳米级溶孔起到较好的沟通作用。该研究成果可为致密砂砾岩储层孔隙结构表征及"甜点"预测提供借鉴。

勘探技术

高精度组合剩余静校正方法及其应用

徐兴荣, 苏勤, 孙甲庆, 曾华会, 肖明图, 刘梦丽

2021, Vol.33(5): 132–139    摘要 ( 219 )    PDF (10456 KB) ( 133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512

在解决基础静校正后,通常还需要利用剩余静校正方法消除中短波长对成像的影响,但单一的剩余静校正方法并不能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基于地表一致性剩余静校正理论,采用空变多时窗融合剩余静校正方法建立空变的模型道,采用多尺度分频剩余静校正方法消除了频率对模型道的影响,在成像道集上,采用基于共成像点(CIP)道集的时变剩余静校正方法,将这3种剩余静校正方案组成了一套高精度的组合剩余静校正方法,在复杂构造区"两宽一高"地震数据的实际测试结果表明:该方法在兼顾了计算效率的同时,提高了计算精度。该方法能够有效地解决低信噪比、复杂构造区的剩余静校正问题。

基于核磁共振自由弛豫特征的含油性评价方法——以玛湖凹陷下乌尔禾组砾岩储层为例

毛锐, 牟立伟, 王刚, 樊海涛

2021, Vol.33(5): 140–147    摘要 ( 189 )    PDF (3479 KB) ( 162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513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二叠系下乌尔禾组砾岩储层具有低孔低渗、孔隙结构复杂、强非均质性的特点,常规电法测井和核磁共振差谱法均难以反映储层的含油性特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开展了轻质原油核磁自由弛豫测量与下乌尔禾组储层岩心含不同流体的核磁共振对比实验,实验显示:①轻质原油核磁共振自由弛豫T2谱横向弛豫时间起始于100.00 ms;②饱和水岩心核磁共振T2谱基本收敛于100.00 ms;③饱和油岩心核磁共振T2谱在100.00 ms后出现了与原油核磁共振T2谱相似的自由弛豫特征。这说明下乌尔禾组岩心以水润湿为主,饱和油岩心核磁T2谱大于100.00 ms的信号由轻质油的自由弛豫引起。将100.00 ms作为核磁共振测井含油信号的标志,构建敏感参数,建立了基于核磁自由弛豫特征的流体性质识别图版。在考虑渗透率对含油性影响的情况下,建立了含油饱和度计算模型。利用该方法对研究区22口探井31个层位进行了含油性测井评价,结果显示测井解释符合率达93.5%,应用效果良好。该方法为核磁共振测井在含油性测井评价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油气田开发

基于页岩孔隙网络模型的油水两相流动模拟

王静怡, 周志军, 魏华彬, 崔春雪

2021, Vol.33(5): 148–154    摘要 ( 259 )    PDF (4412 KB) ( 170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514

为了直观准确地认识页岩油流动特征以及微观剩余油的形成机理,以济阳坳陷沙河街组泥页岩储层为研究对象,利用聚焦离子束扫描电镜系统扫描成像,构建了三维数字岩心并提取了孔隙网络模型,分析了孔隙结构参数,将三维孔隙网络模型的物性参数与室内实验物性数据进行了对比,验证了该模型的准确性,在孔隙网络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了样品的孔喉结构特征,并结合Navier-Stokes方程建立了油水两相渗流数学模型。利用有限元方法进行求解,进行油水两相微观流动模拟。结果表明:泥页岩样品具有孔隙结构复杂、孔隙配位数低、连通性差等特点,页岩油储集空间和流动空间主要为纳米级孔隙。流体在孔隙网络模型中流动情况复杂,随驱替压力的增加采出程度提高;压力越大,越易出现指进现象,使局部剩余油形成。局部狭窄喉道的尺寸是限制流体流动的关键因素。当壁面润湿性为水湿时,驱油效果最好,模型壁面为油湿时,驱油效果最差,中性润湿时,不易形成剩余油。该研究成果对于微观条件下页岩油的油水两相流动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耐温抗盐APR堵剂在英买力气藏的应用

易俊, 涂志雄, 彭建云, 孔嫦娥, 魏军会, 李建明

2021, Vol.33(5): 155–162    摘要 ( 152 )    PDF (2911 KB) ( 109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515

针对塔里木油田英买力气藏产水严重的开发现状,创新性地提出了控水疏气一体化技术,并通过室内实验研制了适用于"三高"气藏控水疏气的APR堵剂体系,由1%丙烯酰胺/丙烯酰吗啉/乙烯吡咯烷酮三元共聚物(APR)+0.6%聚乙烯亚胺+0.6%改性氧化铝纳米颗粒+0.2%硫脲复配而成,考察了该冻胶体系的耐温耐盐性及长期稳定性,并通过物理模拟实验对堵剂的封堵能力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APR堵剂具有良好的耐温性和长期热稳定性,在107~150℃的地层水条件下(矿化度为23.33×104 mg/L),成胶时间在2~14 h内可调可控,冻胶强度保持在G级,180 d脱水率最大仅为7.1%,且具有良好的封堵性能。在控水疏气一体化方式上,先注入0.5 PV的成胶液,再注入6 PV的N2,待成胶液固化交联后,冻胶的堵水疏气能力最强,此时冻胶对水的封堵能力是对气的封堵能力的9倍。该控水疏气APR堵剂体系为高温高压高盐气藏的高效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持,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砂岩油藏特高含水期的水驱特征

李传亮, 王凤兰, 杜庆龙, 由春梅, 单高军, 李斌会, 朱苏阳

2021, Vol.33(5): 163–171    摘要 ( 273 )    PDF (3044 KB) ( 222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516

注水开发砂岩油藏进入特高含水期后,其生产特征和水驱规律都与高含水阶段有所不同,高含水阶段的水驱规律不能用于指导特高含水期的生产实践。为了做好特高含水期的油藏开发管理工作,基于DT油藏的生产数据,从生产特征和驱油机理出发,研究了特高含水期的水驱规律,取得了以下主要认识。特高含水期油藏呈现出了"一高两低"的生产特征,即高含水、低产量、低采出程度。产量递减率和含水上升速度也都较低。地下存在大量的剩余油可以挖潜。油藏存在水驱采油和水洗采油两个基本的开采机理,水驱采油的对象为连续型剩余油,开采效果较好;水洗采油的对象为离散型剩余油,开采效果较差。油藏开发初期以水驱采油为主,然后转变为开发后期以水洗采油为主的开发过程。高含水阶段的水驱曲线和水油比曲线近似为一直线,特高含水期的水驱曲线和水油比曲线出现上翘,表明水驱采油向水洗采油过程的转变,开采效果变差。用高含水阶段水驱规律预测的油藏采收率比用特高含水期水驱规律预测的采收率高,DT油藏平均高了5.24%。提高采收率的方法都是通过提高采出程度来实现的,具体包括3个方面:扩大波及、加深水洗、提高驱油效率。长期水洗也可以提高油藏采出程度。特高含水期的油藏开发仍应以扩大波及为主,并带动驱油效率一起提高。

纵向双层缝洞油藏橡胶颗粒调流适应性

毛志强, 张雯, 吴春洲, 陈立峰, 陈亚东, 李岗, 曾慧勇, 刘靓

2021, Vol.33(5): 172–180    摘要 ( 150 )    PDF (6724 KB) ( 130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517

为解决纵向双层缝洞油藏地层强非均质性引起的油井暴性水淹和产量递减等问题,利用一种新型橡胶颗粒调流剂,通过有机玻璃刻蚀模型微观驱替实验,进行纵向双层缝洞油藏水驱规律和注入参数优化研究。结果表明,油水两相流动时,固体介质对流体流动的阻力几乎为零,而重力作用表现突出,因此纵向双层缝洞油藏经注入水驱替后仍然存在大量连通性较差的溶洞剩余油、绕流油和阁楼油;此外,通过优化橡胶颗粒调流剂的注入参数,确定了最佳注入量为0.02 PV,最佳颗粒粒径为0~1 mm和2~4 mm,最佳注入速度为25 mL/min。将这一研究结论应用于TK50X井,取得了较好的降水增油效果。该研究结果可为以后纵向双层缝洞油藏的研究提供一定借鉴意义。

煤层气藏强化采收全流固耦合模型

未志杰, 康晓东

2021, Vol.33(5): 181–188    摘要 ( 131 )    PDF (2302 KB) ( 135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518

为了准确表征煤层注气强化采收过程中复杂的地质力学效应,同时考虑多孔介质、多相、多组分、多过程物质运移特征,构建了适用于强化煤层气采收(ECBM)与CO2地质埋存的全流固耦合数学模型,开发了基于全隐式有限差分的数值模拟算法,进而应用该模型与目前常用煤层气模拟软件进行了系统对比和剖析,并对加拿大FBV 4 A井注烟道气强化采收矿场试验开展了历史拟合。结果表明,所构建的全流固耦合模型能够更加准确地表征煤层注气强化采收过程中复杂的流固耦合作用及流体多组分、多过程运移规律,可准确预测储层孔渗等物性参数变化及煤层气产能,具有较高的矿场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