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 当期目录

《岩性油气藏》

  •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集团西北地质研究所有限公司
  • 甘肃省石油学会
  • 周  期:双月 出版单位:科学出版社
  • 国际刊号:ISSN 1673-8926
  • 国内刊号:CN 62-1195/TE
  • 编辑出版:《岩性油气藏》编辑部
  • 创刊时间:1989年

刊出日期:2021-12-01

  • 简明目录
  • 带摘要目录
油气地质

吐哈盆地北部山前带中下侏罗统水西沟群成藏条件及勘探方向

吴青鹏, 杨占龙, 姚军, 袁成, 张晶

2021, Vol.33(6): 1–11    摘要 ( 197 )    HTML( ) PDF (6660 KB)  ( 347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601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山西组2段致密砂岩储层特征

王永骁, 付斯一, 张成弓, 范萍

2021, Vol.33(6): 12–20    摘要 ( 275 )    HTML( ) PDF (9419 KB)  ( 246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602

伊陕斜坡吴起地区延长组油气成藏期次分析

李博, 崔军平, 李莹, 李金森, 赵金, 陈彦武

2021, Vol.33(6): 21–28    摘要 ( 174 )    HTML( ) PDF (4136 KB)  ( 229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603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长6油层组致密砂岩成岩作用及其孔隙度定量恢复

张玉晔, 高建武, 赵靖舟, 张恒, 吴和源, 韩载华, 毛朝瑞, 杨晓

2021, Vol.33(6): 29–38    摘要 ( 197 )    HTML( ) PDF (10784 KB)  ( 149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604

鄂尔多斯盆地中南部侏罗系直罗组流体包裹体特征

杨水胜, 王汇智, 闫骁龙, 付国民

2021, Vol.33(6): 39–47    摘要 ( 155 )    HTML( ) PDF (5234 KB)  ( 193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605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三角洲前缘前积结构特征

冯雪, 高胜利, 刘永涛, 王秀珍

2021, Vol.33(6): 48–58    摘要 ( 188 )    HTML( ) PDF (10011 KB)  ( 228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606

鄂尔多斯盆地平凉北地区长8油藏特征及成藏主控因素

邵晓州, 王苗苗, 齐亚林, 贺彤彤, 张晓磊, 庞锦莲, 郭懿萱

2021, Vol.33(6): 59–69    摘要 ( 252 )    HTML( ) PDF (8671 KB)  ( 207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607

涪陵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沉积相特征及有利储集体分布

任婕, 胡忠贵, 胡明毅, 李雄, 庞艳荣, 左洺滔, 黄宇飞

2021, Vol.33(6): 70–80    摘要 ( 239 )    HTML( ) PDF (8213 KB)  ( 159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608

渤中凹陷东营组古沉积环境及烃源岩发育模式

阳宏, 刘成林, 王飞龙, 汤国民, 李国雄, 曾晓祥, 吴育平

2021, Vol.33(6): 81–92    摘要 ( 169 )    HTML( ) PDF (6212 KB)  ( 277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609

南堡凹陷二号断裂带古生界碳酸盐岩潜山岩溶模式

田晓平, 张汶, 周连德, 沈孝秀, 郭维

2021, Vol.33(6): 93–101    摘要 ( 160 )    HTML( ) PDF (8306 KB)  ( 133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610

辽河西部凹陷雷家地区古近系沙三段沉积体系及层序地层

王乔, 宋立新, 韩亚杰, 赵会民, 刘颖

2021, Vol.33(6): 102–113    摘要 ( 179 )    HTML( ) PDF (6888 KB)  ( 183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611

银额盆地拐子湖凹陷北部地区白垩系烃源岩特征

潘宾锋, 高月泉, 潘涛, 李宗贤, 王志伟, 邱文波, 封蓉

2021, Vol.33(6): 114–123    摘要 ( 168 )    HTML( ) PDF (3974 KB)  ( 163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612

鄂尔多斯盆地安边地区延10砂质辫状河相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

赵小萌, 郭峰, 彭晓霞, 张翠萍, 郭岭, 师宇翔

2021, Vol.33(6): 124–134    摘要 ( 177 )    HTML( ) PDF (11462 KB)  ( 196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613

川南宁西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多期流体活动

李小佳, 邓宾, 刘树根, 吴娟, 周政, 焦堃

2021, Vol.33(6): 135–144    摘要 ( 145 )    HTML( ) PDF (5151 KB)  ( 217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614

勘探技术

基于OVT域偏移数据的云质岩储层预测技术及应用——以玛湖凹陷乌夏地区风三段为例

陈永波, 张虎权, 张寒, 曾华会, 王斌, 王洪求, 许多年, 马永平, 宗兆云

2021, Vol.33(6): 145–155    摘要 ( 237 )    HTML( ) PDF (12034 KB)  ( 184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615

用“成分-结构”分类法识别古潜山变质岩岩性——以渤海海域太古界为例

叶涛, 牛成民, 王清斌, 高坤顺, 孙哲, 陈安清

2021, Vol.33(6): 156–164    摘要 ( 175 )    HTML( ) PDF (7647 KB)  ( 141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616

应用测井储层因子预测变质碎屑岩裂缝-孔隙型储层——以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基岩为例

李娟, 郑茜, 孙松领, 张斌, 陈广坡, 何巍巍, 韩乾凤

2021, Vol.33(6): 165–176    摘要 ( 138 )    HTML( ) PDF (8808 KB)  ( 147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617

油气田开发

鄂尔多斯盆地镇北油田长3油层组储层构型及剩余油精细表征

张皓宇, 李茂, 康永梅, 吴泽民, 王广

2021, Vol.33(6): 177–188    摘要 ( 159 )    HTML( ) PDF (7524 KB)  ( 301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618

油气地质

吐哈盆地北部山前带中下侏罗统水西沟群成藏条件及勘探方向

吴青鹏, 杨占龙, 姚军, 袁成, 张晶

2021, Vol.33(6): 1–11    摘要 ( 197 )    PDF (6660 KB) ( 347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601

为研究吐哈盆地北部山前带中下侏罗统水西沟群成藏条件及勘探方向,开展了轻、重矿物物源分析、构造建模、烃源岩评价等研究。结果表明:①西山窑组二段沉积前北部山前带水西沟群受南物源体系控制,辫状河三角洲各类成因砂体发育;②吐哈盆地北部山前带可划分为冲断带、背斜带和斜坡带,其中冲断带可进一步划分为上盘冲断叠加体和下盘掩伏带,逆冲断裂带下盘掩伏背斜构造发育,且成排成带分布,山前带经历了3期滑脱两期冲断的构造演化过程;③山前带伊尔希土组、桃东沟群、三工河组烃源岩系均具备生烃条件,推测掩伏带下背斜、断背斜等构造圈闭烃源条件具备。综合评价认为山前带掩伏背斜构造群是吐哈盆地山前带下步油气勘探的方向。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山西组2段致密砂岩储层特征

王永骁, 付斯一, 张成弓, 范萍

2021, Vol.33(6): 12–20    摘要 ( 275 )    PDF (9419 KB) ( 246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602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山西组2段是主力产气层位,埋深浅,但物性较差。为明确低孔低渗成因并预测储层有利区,在岩心观察的基础上,用薄片镜下鉴定、扫描电镜、压汞等实验手段结合成岩相分析,结果表明:山2段致密砂岩储层的岩石类型主要为中—细粒岩屑石英砂岩和石英砂岩,储集空间以粒间孔为主,为低孔低渗储层。其主要成因:①沉积砂岩中含有部分塑性颗粒和岩屑,受压易变形,降低了物性;②多种类型的胶结物充填了大量孔隙,加剧物性变差;③含煤的酸性沉积环境不利于原生孔隙的保存;④后期较弱的溶蚀作用无法改善储层物性。研究认为乌拉庙—榆林—清涧地和府谷—佳县—吴堡地区为储层相对有利区。该成果可对鄂尔多斯盆地东部致密砂岩气勘探部署提供依据。

伊陕斜坡吴起地区延长组油气成藏期次分析

李博, 崔军平, 李莹, 李金森, 赵金, 陈彦武

2021, Vol.33(6): 21–28    摘要 ( 174 )    PDF (4136 KB) ( 229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603

伊陕斜坡是鄂尔多斯盆地重要的产油气区,油气成藏期次研究有助于判断三叠系油藏成藏过程及油藏的分布规律。为了确定三叠系延长组油气成藏期次,基于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埋藏史间接投影定年法,开展了系统的储层流体包裹体特征分析。结果表明:①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吴起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4+5、长6储层主要为盐水包裹体和含液态烃包裹体,形态以椭球状-球状为主。②均一温度分析表明第1期与油气伴生的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主峰为90~100 ℃;第2期伴生的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主峰为130~140 ℃。③基于盐水包裹体的盐度、成分、盆地热演化史结果及储层伊利石K-Ar同位素定年结果分析,伊陕斜坡吴起地区延长组存在2期油气充注:第1期为早白垩世中期,距今130~115 Ma;第2期为早白垩世晚期,距今108~96 Ma。2次油气充注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延长组油气成藏时期为早白垩世(130~96 Ma)。该认识可为吴起及相邻地区三叠系油气勘探开发提供依据。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长6油层组致密砂岩成岩作用及其孔隙度定量恢复

张玉晔, 高建武, 赵靖舟, 张恒, 吴和源, 韩载华, 毛朝瑞, 杨晓

2021, Vol.33(6): 29–38    摘要 ( 197 )    PDF (10784 KB) ( 149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604

鄂尔多斯盆地佛古塬区延长组长6油层组致密油储量丰富,但储层致密、非均质性强,从而导致油气勘探程度低。在岩心观察和薄片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扫描电镜、阴极发光及X射线衍射等方法,对研究区长6油层组的岩石学特征和成岩作用进行研究,并进一步对其孔隙度进行定量恢复。结果表明:研究区长6油层组岩性以灰白色长石细砂岩为主,储集空间以溶蚀次生孔和残余粒间孔为主,属于特低孔、超低渗的致密砂岩储层。成岩演化阶段为中成岩阶段A期,主要经历了压实、胶结、溶蚀和交代等成岩作用,且不同成岩作用对储层的孔隙发育具有不同影响。压实作用破坏了大量原生粒间孔,是导致研究区储层致密化的主要因素,孔隙度平均降低22.76%,减孔率达58.40%;胶结作用使储层孔隙度平均降低13.57%,减孔率达34.93%,其中晚期胶结作用是储层致密化的关键因素;溶蚀和交代作用产生了大量次生孔隙,从而改善了储层物性,增加的孔隙度平均为12.39%。该研究成果可为同类油田的进一步勘探开发提供一定借鉴。

鄂尔多斯盆地中南部侏罗系直罗组流体包裹体特征

杨水胜, 王汇智, 闫骁龙, 付国民

2021, Vol.33(6): 39–47    摘要 ( 155 )    PDF (5234 KB) ( 193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605

为了明确鄂尔多斯盆地中南部侏罗系直罗组流体包裹体特征及其指示意义,利用包裹体显微测温、显微荧光,结合埋藏史和热演化史模拟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直罗组主要发育2期油气包裹体,早期油气包裹体主要分布在石英颗粒表面溶蚀孔、石英早期裂隙,成熟度低,发橘黄色—黄绿色荧光,同期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为250~320 ℃;晚期油气包裹体主要分布在石英晚期裂隙中,成熟度高,发暗绿色荧光,测得同期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20~180 ℃。结合埋藏史-热演化史研究,包裹体均一温度高于地层温度,分布范围大且2期温度间断明显,推测直罗组油气运聚成藏受构造热事件影响,是一个相对漫长且不连续的过程。研究成果对直罗组成藏机理研究及其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三角洲前缘前积结构特征

冯雪, 高胜利, 刘永涛, 王秀珍

2021, Vol.33(6): 48–58    摘要 ( 188 )    PDF (10011 KB) ( 228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606

为了克服二维地震资料在复杂构造中的多解性及其造成的砂体预测的不确定性,在沉积相带划分的基础上,利用迁移轨迹和前积结构相结合的方法,对二、三维地震资料进行详细解释,准确预测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砂体分布。研究表明,该区延长组发育有4种类型的前积结构:①S型-透镜状前积具有平坦或略微上升的迁移轨迹,有顶积层,一般发育三角洲前缘亚相,湖底发育泥岩;②S型-楔状前积具有平坦至下降的迁移轨迹,有厚底积层,发育三角洲砂岩和浊积岩;③切线斜交型-板状前积具有下降的迁移轨迹,有顶积层和底积层,发育三角洲前缘和浊积扇;④平行斜交型-楔状前积具有平坦的迁移轨迹,无顶积层和底积层,主要发育三角洲砂岩和砂质碎屑岩。其中S型-楔状前积、切线斜交型-板状前积为三角洲-浊积扇体系,为寻找岩性油气藏提供有利方向。

鄂尔多斯盆地平凉北地区长8油藏特征及成藏主控因素

邵晓州, 王苗苗, 齐亚林, 贺彤彤, 张晓磊, 庞锦莲, 郭懿萱

2021, Vol.33(6): 59–69    摘要 ( 252 )    PDF (8671 KB) ( 207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607

鄂尔多斯盆地平凉北地区延长组长8油层组是增储上产的重要层系,油水关系复杂,成藏控制因素多样。通过原油特征、地层水性质、储层薄片、压汞实验、地震解释等资料,结合烃源岩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纳米CT等测试技术,对该地区长8油藏特征及控制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平凉北地区长8油藏原油密度和黏度较大,整体流动性较差,成熟度较好,地层水以CaCl2型为主,平均矿化度为37.45 g/L,保存条件较好。上部紧邻的长7泥页岩TOC质量分数平均为4.89%,氯仿沥青“A”平均值为0.51%,w(S1+S2)平均值为17.11 mg/g,具有较好的生烃能力。长8储层储集空间以粒间孔、长石溶孔为主,物性好,非均质性较强。受区域多期构造运动作用影响,形成了凹隆相间的构造格局,整体呈“马鞍”状构造形态,低幅度鼻隆构造发育。平凉北地区长8油藏属“近源成藏”,长7烃源岩生成的油气通过砂体、裂缝、断层等运移到长8有利圈闭中,发育岩性、构造-岩性和岩性-构造3种类型的油藏。烃源岩品质、储层物性好坏、低幅度圈闭大小是控制该区长8油藏分布的主要因素。

涪陵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沉积相特征及有利储集体分布

任婕, 胡忠贵, 胡明毅, 李雄, 庞艳荣, 左洺滔, 黄宇飞

2021, Vol.33(6): 70–80    摘要 ( 239 )    PDF (8213 KB) ( 159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608

近年来,四川盆地环开江—梁平海槽区的飞仙关组油气勘探获重大突破,具有良好的油气发现前景。为研究涪陵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沉积相特征及有利储集体分布,开展了岩心观察、地震解释、钻测井资料综合分析等研究工作,并在高频层序划分和沉积相标志识别的基础上,明确了飞仙关组沉积相特征。结果表明:①研究区飞仙关早期发育缓坡型台地、中—晚期发育镶边型台地;区域上四级层序格架内台缘带滩体具有进积型迁移规律,涪陵北部地区台缘滩体主要发育于sq3-HST时期,总体形成两期滩体组合,区内稳定分布。②研究区飞仙关组储层主要发育于涪陵北部的、以台缘滩相(鲕滩、生屑滩)沉积为主的储集体,储集岩为亮晶鲕粒灰岩、砂屑灰岩、残余颗粒白云岩及晶粒白云岩等。③涪陵北部兴隆1—兴隆2—兴隆3—福石1—福石2—拔向1井区域为有利储集体发育区。该研究成果可为涪陵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下一步勘探提供借鉴。

渤中凹陷东营组古沉积环境及烃源岩发育模式

阳宏, 刘成林, 王飞龙, 汤国民, 李国雄, 曾晓祥, 吴育平

2021, Vol.33(6): 81–92    摘要 ( 169 )    PDF (6212 KB) ( 277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609

渤中凹陷发育较厚的东营组泥岩烃源岩,为了明确该套烃源岩特征及发育模式,通过对渤中凹陷东营组烃源岩样品进行有机-无机地球化学实验、全岩-黏土和孢粉分析测试,评价了该套烃源岩品质,并综合Sr/Cu,Mn/Fe等20种元素比值以及Pr/Ph、伽马蜡烷指数、环萜烷比值、碳同位素、低等藻类化石含量和孢粉组合,分析了东营组形成时期的古沉积环境和古生产力,并建立了东营组烃源岩发育模式。结果表明:①东营组泥岩以石英、长石为主,碳酸盐矿物含量较低,而黏土矿物含量较高,质量分数为30%;②东三段与东二段下部有机质丰度高,达到成熟—高成熟阶段,有机质类型均以Ⅱ1—Ⅱ2型为主;③东三段—东一段均为温湿古气候,水体盐度逐渐变淡,水深逐渐变浅,由东三段高水深(70.1 m)变为东一段低水深(26.7 m),陆源侵入和水体氧化条件呈现逐渐增强的趋势,古生产力高低依次为东三段(高)、东二段(中)、东一段(低);④高生产力、还原保存条件主导东营组有机质的富集,而古气候、水深、盐度和陆源输入对有机质的富集产生间接影响。

南堡凹陷二号断裂带古生界碳酸盐岩潜山岩溶模式

田晓平, 张汶, 周连德, 沈孝秀, 郭维

2021, Vol.33(6): 93–101    摘要 ( 160 )    PDF (8306 KB) ( 133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610

南堡凹陷古生界潜山为渤海海域重要的油气勘探和评价目标。为研究该构造二号断裂带古生界碳酸盐岩潜山岩溶模式,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测井分析、构造演化、岩溶演化模式等研究,结合古地貌特征对各区块岩溶模式差异性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①岩溶储层岩性为灰岩和白云岩,具有双重孔隙介质特征,其基质孔隙连通性较差,裂缝在储集空间中起到关键作用。一方面可对微观孔隙进行沟通疏导,另一方面沿裂缝发育的溶蚀孔洞为重要的储集空间。②潜山岩溶储层主要经历了表生期岩溶作用和埋藏期胶结作用,其中表生期岩溶受印支—燕山早期逆冲褶皱作用影响,形成了现今构造格局和断裂系统,控制了岩溶储层的发育和分布,但燕山中晚期—喜山期的埋藏胶结为岩溶储层形成过程中的破坏作用,主要表现为地表水和地层水对早先形成的缝洞储集空间进行充填。③岩溶作用强度受古地貌和断裂控制。根据古地貌形态及岩溶作用强度划出岩溶高地、岩溶斜坡区和岩溶洼地,各区块间及同区块内岩溶储层发育程度差异主要是离断层远近、古地貌位置高低和斜坡陡缓的原因造成的。其中靠近断裂的古地貌斜坡缓坡带岩溶作用最强,保存条件最好,岩溶储层最为发育,为油气勘探的有利目标。该研究成果对碳酸盐岩潜山的油气勘探具有指导意义。

辽河西部凹陷雷家地区古近系沙三段沉积体系及层序地层

王乔, 宋立新, 韩亚杰, 赵会民, 刘颖

2021, Vol.33(6): 102–113    摘要 ( 179 )    PDF (6888 KB) ( 183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611

辽河西部凹陷雷家地区古近系沙三段是该区的主要含油层系之一,为了弄清该段储层的沉积特征及展布规律,基于沉积学和层序地层学理论,综合应用钻井、岩心、测井及地震等资料,在层序地层格架内对该段的沉积相类型、沉积体系展布等开展了研究。根据各层序边界在岩性、测井、地震及古生物等资料上的标志特征,认为雷家地区沙三段可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SQ1,SQ2和SQ3,各三级层序均又细分为低位体系域(LST)、湖侵和高位体系域(TST+HST);该区主要发育扇三角洲相和湖泊相,其中扇三角洲包括扇三角洲平原、扇三角洲前缘、前扇三角洲等3种亚相,进一步划分为辫状河道、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间、河口坝等微相,湖泊相包括滨浅湖亚相和半深湖-深湖亚相;SQ1扇三角洲砂体的沉积特征受控于断裂活动、古地貌形态及物源供给;在东部陡坡带,SQ1的LST扇三角洲砂体与上覆TST+HST和SQ2的泥岩形成上生下储式生储组合,是岩性油气藏有利的勘探目标。该研究成果对雷家地区岩性油气藏的勘探具有指导意义。

银额盆地拐子湖凹陷北部地区白垩系烃源岩特征

潘宾锋, 高月泉, 潘涛, 李宗贤, 王志伟, 邱文波, 封蓉

2021, Vol.33(6): 114–123    摘要 ( 168 )    PDF (3974 KB) ( 163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612

为研究银额盆地拐子湖凹陷北部地区烃源岩特征,评价其生烃潜力,开展了探井全井段泥岩的地球化学测试,以探讨北部与中部烃源岩差异性成因,评价研究区油气成藏的油源条件。结果表明:①拐子湖凹陷北部潜在烃源岩主要发育于白垩系苏红图组、巴音戈壁组三段和巴音戈壁组二段,泥岩的有机质丰度普遍较低,但局部井段存在“甜点”,有机质类型以Ⅲ型为主,烃源岩达到成熟—过成熟热演化阶段。②相比于中部,北部源岩条件明显变差,可能受控于边界断层活动和凹陷结构的差异性引起的烃源岩在形成环境与母源输入方面的差异。③研究区有效烃源岩下限为w(TOC)大于1.35%,区内W1井—W2井区有效烃源岩面积较大,厚度大于20 m的烃源岩面积约133 km2,W2井含气层和储层沥青的发现表明研究区烃源岩具有一定的生烃潜力,且有过油气成藏史。该研究成果可为拐子湖凹陷下一步勘探决策提供依据。

鄂尔多斯盆地安边地区延10砂质辫状河相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

赵小萌, 郭峰, 彭晓霞, 张翠萍, 郭岭, 师宇翔

2021, Vol.33(6): 124–134    摘要 ( 177 )    PDF (11462 KB) ( 196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613

为了阐明砂质辫状河相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以鄂尔多斯盆地安边地区延10储层为例,综合运用粒度分析、铸体薄片、扫描电子显微镜、压汞法和常规物性分析,并结合岩心和测井资料进行宏观印证。结果表明:安边地区延10储层发育砂质辫状河相,包括河道、心滩和泛滥平原微相。储层岩性以长石石英砂岩和岩屑石英砂岩为主;储集空间主要为残余粒间孔和长石溶孔构成的粒间孔-溶孔组合;可识别中细喉道、微细喉道及微喉道等3种主要喉道类型,孔隙度为11.23%~17.95%,渗透率为5.35~56.57 mD,属于中低孔-低渗特低渗细喉型储层;沉积微相是影响延10储层物性特征的物质因素;破坏性成岩作用为压实作用和黏土矿物、硅质以及钙质的胶结作用,其中压实作用为主要因素;建设性成岩作用主要为长石颗粒及部分胶结物的溶蚀作用,以及绿泥石膜对压实及胶结作用的抑制作用。该研究成果对于辫状河相的有利储层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川南宁西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多期流体活动

李小佳, 邓宾, 刘树根, 吴娟, 周政, 焦堃

2021, Vol.33(6): 135–144    摘要 ( 145 )    PDF (5151 KB) ( 217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614

富有机质页岩中方解石脉体普遍发育,其形成过程和机制对成烃储层和成藏具有重要指示意义,为了弄清川南宁西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的多期流体活动特征与区域构造运动过程以及油气成藏的相关性,基于含油气系统成藏动力学过程的基本原理,通过岩心-薄片观察、碳氧同位素分析、流体包裹体测温等方法,并结合四川盆地及周缘沉积、构造演化特征,分析宁西地区多期次的流体活动特征、恢复埋藏史及热演化史。结果表明:研究区碳氧同位素在深度上具有差异,并受流体来源、沉积环境、温度等因素控制,依据同位素特征,可将目的层系分为2期流体:第一期主要活动于龙一1亚段,为液态烃类流体,深度为3 870~3 950 m,脉体δ13C为-6.56‰~-1.58‰,平均值为-3.45‰,δ18O为-13.72‰~-11.06‰,平均值为-13.32‰,碳同位素负偏,脉体中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20~140 ℃,对应早三叠世的生油阶段;第二期流体主要活动于龙一2亚段,为高温富含甲烷的有机流体,深度为3 830~3 890 m,δ13C为-13.27‰~-12.16‰,平均值为-12.72‰,δ18O为-9.06‰~-6.61‰,平均值为-7.84‰,碳同位素严重负偏,脉体中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60~180 ℃和200~220 ℃,对应晚侏罗世油高温裂解生气阶段。2期流体活动时页岩气藏处于高压—超压状态,且沉积环境可影响保存条件。该研究结果可为川南地区页岩气富集成藏及保存条件的研究提供一定理论支持。

勘探技术

基于OVT域偏移数据的云质岩储层预测技术及应用——以玛湖凹陷乌夏地区风三段为例

陈永波, 张虎权, 张寒, 曾华会, 王斌, 王洪求, 许多年, 马永平, 宗兆云

2021, Vol.33(6): 145–155    摘要 ( 237 )    PDF (12034 KB) ( 184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615

由于乌夏地区二叠系风城组风三段湖相云质岩“甜点”储层单层厚度小、横向变化快、与围岩的波阻抗差异较小等特点,使用常规三维资料预测“甜点”分布难度大。对高产井的云质岩“甜点”储层油气富集主控藏因素分析认为,“甜点”发育区主要受控于储层厚度大、脆性(裂缝)发育区及高压区的叠合部位。以油气主控因素为切入点,采用在地质目标驱动下基于炮检距-方位角叠加模板的道集动态分析与叠加的方法,形成不同方位角的叠前偏移地震数据用于预测云质岩储层厚度;基于弹性参数交会分析模板,利用杨氏模量(E)与泊松比(σ)的比值增大来预测斜坡区云质岩储层脆性发育区;从波动方程、胡克定律和弹性参数的定义出发推导出有效应力与纵、横波速度之间的关系,研发出了一种新的弹性参数杨氏模量(E)和体积模量(K)加权法,用于预测异常压力区,从而提高了“甜点”储层在平面上的预测精度。利用此项研究成果,部署钻探了3口探井均在风三段获得高产油流,预测石油地质储量亿吨级,并指出下一步斜坡区的勘探方向为FC1井西南方向云质岩“甜点”储层发育区。

用“成分-结构”分类法识别古潜山变质岩岩性——以渤海海域太古界为例

叶涛, 牛成民, 王清斌, 高坤顺, 孙哲, 陈安清

2021, Vol.33(6): 156–164    摘要 ( 175 )    PDF (7647 KB) ( 141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616

变质岩潜山岩性对储层发育具有重要控制作用。为了有效识别变质岩潜山岩性,以渤海海域油气钻井资料为基础,建立基于“成分-结构”的变质岩测井-地质学分类方案,探索兼顾岩石结构的岩性测井识别方法。结果表明,区域变质作用以及中基性岩脉的侵入共同控制了太古界复杂的岩性组合,形成了铁镁质侵入体与长英质变质花岗岩系2大岩类,而差异混合岩化作用将变质花岗岩进一步复杂化。基于矿物、元素分析以及岩心观察,确立了成分4分、结构3分的划分方案,建立了渤海海域太古界测井地质学分类方案。基于该方案,构建了不同岩性的测井交会识别图版,重点建立了岩石结构的常规测井及成像测井识别方法。通过对取心井的回判,识别结果与地质认识一致。此方法为变质岩岩性的识别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应用测井储层因子预测变质碎屑岩裂缝-孔隙型储层——以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基岩为例

李娟, 郑茜, 孙松领, 张斌, 陈广坡, 何巍巍, 韩乾凤

2021, Vol.33(6): 165–176    摘要 ( 138 )    PDF (8808 KB) ( 147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617

以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变质碎屑岩基岩为例,基于测井、地震及测试生产数据,考虑岩性控储因素与基岩潜山的纵向分带等特征,应用综合概率法获取测井储层因子定量表征裂缝-孔隙型储层,结合地震波形指示反演预测裂缝-孔隙型储层分布。结果表明,综合概率法获得的测井储层因子较单一电阻率模型能更好反映裂缝-孔隙型储层的发育程度,与基于相控理论的地震波形指示反演方法结合实现基岩潜山裂缝-孔隙型储层的定量预测。当储层预测值大于阈值时,储层发育,值越大,储层发育程度越高;岩性和原始沉积地层的层状特征影响有效储层在剖面上呈现短丘、豆状的准连续层状分布形态。优质储层发育受基岩垂向分带、断裂和构造位置的控制,好储层主要发育在断裂带附近,以及背斜、断背斜、断块等构造高部位。中—弱风化带储层最好,强风化带次之,未风化基岩内幕段局部发育储层。研究结果在变质碎屑岩裂缝-孔隙型储层预测方面有较大的应用推广价值。

油气田开发

鄂尔多斯盆地镇北油田长3油层组储层构型及剩余油精细表征

张皓宇, 李茂, 康永梅, 吴泽民, 王广

2021, Vol.33(6): 177–188    摘要 ( 159 )    PDF (7524 KB) ( 301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10618

镇北油田镇300井区长3油层组目前已进入特高含水期,层间非均质性强,吸水不均井占测试总井数的48%,为了提供建产方向,急需进一步刻画剩余油分布。利用经典的构型分析方法,结合具有沉积单元和渗流单元双重特性的复合砂体韵律特征和渗流规律,总结了研究区长3油层组4种垂向叠置样式、5种平面接触关系并明确测井识别标志。最后利用油藏数值模拟和生产动态结合的方法明确指出2种剩余油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注采井网的不完善,是造成孤立式和分离式叠置关系单砂体剩余油的主要因素;切叠式单砂体剩余油主要集中在砂体顶部;间湾接触的单砂体易造成河道侧翼剩余油富集;得益于较好的连通性和较高的水驱效率,替代式和侧切式接触关系砂体不富集剩余油;对接式接触的单砂体连通关系复杂,单一的判别方式易造成注采不对应,进而形成局部剩余油。该研究成果能兼顾储层构型对油藏剩余油的控制作用和流动单元的渗流特性,可有效指导油藏注采井网部署,为油田后期注水开发方案的调整提供了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