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出日期:2022-01-01
刘宗堡, 李雪, 郑荣华, 刘化清, 杨占龙, 曹松
2022, Vol.34(1): 113
摘要
(
413 )
HTML( )
PDF
(11887 KB)
(
405
)
黄雅睿, 杨剑萍, 卢惠东, 李宇志, 黄志佳, 党鹏生, 房萍, 牟瑛顺
2022, Vol.34(1): 1423
摘要
(
313 )
HTML( )
PDF
(7736 KB)
(
270
)
屈童, 高岗, 徐新德, 王瑞, 甘军, 梁刚, 游君君
2022, Vol.34(1): 2433
摘要
(
258 )
HTML( )
PDF
(6944 KB)
(
291
)
易志凤, 张尚锋, 王雅宁, 徐恩泽, 赵韶华, 王玉瑶
2022, Vol.34(1): 3442
摘要
(
250 )
HTML( )
PDF
(6101 KB)
(
316
)
董敏, 郭伟, 张林炎, 吴中海, 马立成, 董会, 冯兴强, 杨跃辉
2022, Vol.34(1): 4351
摘要
(
364 )
HTML( )
PDF
(3994 KB)
(
371
)
王登, 周豹, 冷双梁, 温雅茹, 刘海, 张小波, 余江浩, 陈威
2022, Vol.34(1): 5262
摘要
(
399 )
HTML( )
PDF
(6276 KB)
(
258
)
徐诗雨, 林怡, 曾乙洋, 赵春妮, 何开来, 杨京, 黎洋, 祝怡
2022, Vol.34(1): 6372
摘要
(
328 )
HTML( )
PDF
(3571 KB)
(
267
)
张小琴, 李威, 王飞龙, 王宁, 徐耀辉, 刘岩, 程如蛟, 刘华秋
2022, Vol.34(1): 7385
摘要
(
258 )
HTML( )
PDF
(4457 KB)
(
241
)
朱志良, 高小明
2022, Vol.34(1): 8694
摘要
(
341 )
HTML( )
PDF
(3548 KB)
(
516
)
温康, 闫建平, 钟光海, 井翠, 唐洪明, 王敏, 王军, 胡钦红, 李志鹏
2022, Vol.34(1): 95105
摘要
(
359 )
HTML( )
PDF
(3795 KB)
(
298
)
何贤, 闫建平, 王敏, 王军, 耿斌, 李志鹏, 钟光海, 张瑞湘
2022, Vol.34(1): 106117
摘要
(
291 )
HTML( )
PDF
(6525 KB)
(
313
)
赵笑笑, 闫建平, 王敏, 何贤, 钟光海, 王军, 耿斌, 胡钦红, 李志鹏
2022, Vol.34(1): 118129
摘要
(
312 )
HTML( )
PDF
(8885 KB)
(
231
)
杨占伟, 姜振学, 梁志凯, 吴伟, 王军霞, 宫厚健, 李维邦, 苏展飞, 郝绵柱
2022, Vol.34(1): 130138
摘要
(
435 )
HTML( )
PDF
(2822 KB)
(
399
)
常少英, 刘玲利, 崔钰瑶, 王锋, 宋明星, 穆晓亮
2022, Vol.34(1): 139147
摘要
(
331 )
HTML( )
PDF
(6067 KB)
(
310
)
张猛
2022, Vol.34(1): 148153
摘要
(
261 )
HTML( )
PDF
(3310 KB)
(
246
)
李冬梅, 李会会, 朱苏阳, 李涛
2022, Vol.34(1): 154162
摘要
(
280 )
HTML( )
PDF
(3690 KB)
(
319
)
李梦莹, 朱如凯, 胡素云
2022, Vol.34(1): 163174
摘要
(
374 )
HTML( )
PDF
(4187 KB)
(
479
)
王涛, 张生银, 魏璞, 李俊飞, 郭晖, 张顺存
2022, Vol.34(1): 175186
摘要
(
460 )
HTML( )
PDF
(6294 KB)
(
330
)
熊加贝, 何登发
2022, Vol.34(1): 187200
摘要
(
762 )
HTML( )
PDF
(5773 KB)
(
690
)
刘宗堡, 李雪, 郑荣华, 刘化清, 杨占龙, 曹松
2022, Vol.34(1): 113
摘要
(
413 )
PDF (11887 KB) (
405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20101
浅水三角洲前缘亚相储层是中国主力油田增储稳产的主要对象,为了深入探究储层砂体分布特征,以大庆长垣萨北油田北二区萨葡高油层为例,采用密井网资料对65个时间单元沉积微相进行研究,分别建立了该区物源供给充足和物源供给不充足2种情况下浅水三角洲前缘亚相储层砂体沉积模式。结果表明:①萨葡高油层发育大型浅水三角洲前缘亚相,具有岩性细、砂泥互层、间断正韵律、垂向相序不完整、水下分流河道为骨架和河口坝不发育的特征。②萨葡高油层三角洲内前缘亚相水下分流河道分为近岸宽带型、中岸窄带型和远岸断枝型,沿物源方向分流角逐渐增加、分叉角先增加后减小和宽厚比逐渐减小。③萨葡高油层三角洲外前缘亚相受控于物源供给和波浪改造,席状砂分为厚而稳定型、厚而不稳定型、薄而稳定型和薄而不稳定型等4类,远砂坝分为厚而宽带型和薄而窄带型等2类。④萨葡高油层经历了湖平面早期高频振荡、中期缓慢下降和晚期快速上升的沉积演化序列;⑤物源供给充足时,水下分流河道延伸远且密度大、席状砂规模大、远砂坝发育;物源供给不充足时,水下分流河道延伸近且密度小、席状砂规模小、远砂坝不发育。该研究成果对指导类似岩性油气藏的勘探与开发具有借鉴意义。
黄雅睿, 杨剑萍, 卢惠东, 李宇志, 黄志佳, 党鹏生, 房萍, 牟瑛顺
2022, Vol.34(1): 1423
摘要
(
313 )
PDF (7736 KB) (
270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20102
为了研究东营凹陷营北地区沙三中亚段(Es32)重力流沉积特征及演化,利用岩心、测井、录井和化验资料分析了其沉积特征,并细化了砂组,绘制了沉积微相图。结果表明:该区Es32重力流沉积可划分为水道控制型沉积和非水道控制型沉积2类。水道控制型沉积包括重力流水道和前端复合体2类沉积亚相,重力流水道亚相包括重力流水道微相和堤岸微相;前端复合体亚相包括沟道化朵叶体微相、碎屑舌状体微相、浊积朵叶体微相和浊积席状体微相。非水道控制型沉积包括滑动亚相和滑塌亚相。沉积演化模式为:Z6—Z4砂组沉积期水体较深,发育半深湖的重力流沉积;Z3—Z1砂组沉积期随着湖平面下降,研究区东部发育滨浅湖三角洲河口坝砂体,中部和西部以重力流沉积为主。这种重力流沉积演化模式,可为该区储层预测提供可借鉴的地质模型。
屈童, 高岗, 徐新德, 王瑞, 甘军, 梁刚, 游君君
2022, Vol.34(1): 2433
摘要
(
258 )
PDF (6944 KB) (
291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20103
三角洲—浅海沉积体系由于同时具有陆源有机及海洋有机质备受众多学者的关注,近年来南海地区油气勘探实践表明崖城组陆源海相泥岩是油气生成的重要来源之一,但由于深水区烃源岩埋深较大、现有钻井较少,极大地限制了该地区烃源岩研究与勘探进展。为了对泥质沉积物沉积与分布规律进行研究,本文以琼东南盆地崖南凹陷崖城组地质背景为基础,设计沉积模拟实验,对沉积物沉积过程进行观察,并对沉积体进行取样,测定样品粒度组成,结合定性观察与定量对比,对三角洲—浅海沉积体系泥质沉积物的沉积规律进行探究,对陆源海相烃源岩的优势发育部位进行揭示。研究结果表明,由物源向浅海方向,沉积物的泥质含量呈整体增大的趋势,在三角洲前缘斜坡处由于水动力条件的骤降出现突增,但沉积物的总量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使得泥质沉积物的总量向深水方向呈减少趋势;三角洲前缘斜坡—浅海沉积范围是泥岩发育的优势区域,在三角洲沉积体内局部低地势、弱水动力条件的部位也可沉积并保存泥质沉积物;地形坡度的增大有利于泥质沉积物向深水区搬运。三角洲前缘—浅海区是泥质沉积物堆积的主要部位,即近海盆地的近岸地区,这对琼东南盆地深水区陆源海相烃源岩优势发育部位的预测提供了重要依据与指导。
易志凤, 张尚锋, 王雅宁, 徐恩泽, 赵韶华, 王玉瑶
2022, Vol.34(1): 3442
摘要
(
250 )
PDF (6101 KB) (
316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20104
正确认识曲流河点坝砂体的形态和规模,对井间砂体连通认识、流体运移路径分析及剩余油高效精准挖潜具有重要意义。以黄河源区现代白河为例,利用ArcGIS软件对白河卫星影像的31个典型点坝砂体进行矢量化,建立点坝砂体规模参数的基础测量数据表,并通过坡降划分选取典型点坝曲流段进行刻画,在曲率划分的基础上探讨了点坝砂体规模与河道宽度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坡降越大,则河道宽度越小,曲率越小;点坝长度、点坝宽度与河道宽度两两之间呈正相关关系,且在不同曲率下,其相关性有所差异,当曲率k小于2时,点坝长度与河道宽度的相关系数为0.790,点坝宽度与点坝长度的相关系数为0.812,点坝宽度与河道宽度的相关系数为0.414;当k为2~2.5时,点坝长度与河道宽度的相关系数为0.709,点坝宽度与点坝长度的相关系数为0.883,点坝宽度与河道宽度的相关系数为0.841。该研究结果对曲流河储层定量表征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董敏, 郭伟, 张林炎, 吴中海, 马立成, 董会, 冯兴强, 杨跃辉
2022, Vol.34(1): 4351
摘要
(
364 )
PDF (3994 KB) (
371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20105
川南泸州地区为深层页岩气勘探的重点区,中生代以来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下古生界五峰组—龙马溪组深层页岩储层的裂缝主要受控于区域古构造应力场。为了探究泸州地区有利的深层页岩勘探区,以其五峰组—龙马溪组深层页岩地层为研究对象,以褶皱断裂系统、地震资料综合解释、埋深古构造图和页岩岩石力学参数测试为基础,开展了目的层燕山期Ⅲ幕(裂缝主要形成时期)的古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采用ANSYS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结合钻井裂缝实测结果,利用裂缝形成的力学原理,预测了其裂缝发育特征。结果表明:该区深层页岩储层的地应力呈差异分布,燕山期Ⅲ幕最大主应力方向为NW向,约为135°;窄背斜核部和断裂附近裂缝发育,低陡构造向斜区裂缝较发育,宽缓向斜核部裂缝弱发育;主要发育水平层理缝和高角度裂缝,裂缝密度分布由NE向SW逐渐降低,在高应力值的低陡构造向斜区,深层页岩储层裂缝发育,有利于游离态天然气聚集。该结论为泸州地区深层页岩气的勘探开发提供了地质依据。
王登, 周豹, 冷双梁, 温雅茹, 刘海, 张小波, 余江浩, 陈威
2022, Vol.34(1): 5262
摘要
(
399 )
PDF (6276 KB) (
258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20106
为了研究鄂西咸丰地区五峰组和龙马溪组硅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和成因,对咸丰地区沙岭剖面硅质岩进行薄片镜下鉴定、扫描电镜、主量和微量元素等分析测试,并与典型热液成因硅质岩对比。结果表明:研究区五峰组和龙马溪组硅质岩的SiO2含量较高(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83.58%和76.47%),硅质矿物主要为玉髓,含少量微粒状石英和陆源碎屑石英,具有较高的Al(/Al+Fe+Mn)值、较低的MnO/TiO2值和较高的LaN/YbN值。五峰组和龙马溪组硅质岩的w(LaN)/w(CeN)平均值分别为1.15和1.06,具有微弱负Ce异常和负Eu异常,与热液成因硅质岩差异明显。研究区五峰组和龙马溪组硅质岩为正常海水沉积成因,以生物沉积作用为主,并伴有陆源输入,沉积环境为大陆边缘的半局限深水陆棚。生物硅含量和TOC含量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具有先增大后减小的特征;放射虫体内大量发育的石英粒内孔和有机质孔可以显著提高硅质岩储集空间,进而改善硅质岩储存页岩气的能力。
徐诗雨, 林怡, 曾乙洋, 赵春妮, 何开来, 杨京, 黎洋, 祝怡
2022, Vol.34(1): 6372
摘要
(
328 )
PDF (3571 KB) (
267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20107
川西北双鱼石地区下二叠统栖霞组是目前最有潜力的勘探领域之一,针对该地区栖霞组气藏气水分布特征和主控因素不清的问题,通过对实验测试、钻测井、地震解释、生产动态等资料综合分析,系统阐明了该区流体性质和气水分布特征,并进一步讨论了气水分布的主控因素。结果表明:双鱼石地区栖霞组天然气是典型的干气,产出液分为地层水、返排液、凝析水3种类型,地层水化学特征表明气藏保存条件较好;有地层水产出的井主要分布在构造低部位或紧邻构造低部位的断层附近,气藏具有构造高部位储层连片含气,构造低部位受断层封堵局部含水的特征,局部气水关系复杂;气水分布主控因素有构造位置和构造幅度、断层局部封堵性、烃源岩生烃强度、储层物性和非均质性以及古地貌特征等。该成果可为指导栖霞组有利勘探区带评价及寻求规模储量接替领域提供理论支撑。
张小琴, 李威, 王飞龙, 王宁, 徐耀辉, 刘岩, 程如蛟, 刘华秋
2022, Vol.34(1): 7385
摘要
(
258 )
PDF (4457 KB) (
241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20108
辽东湾地区古近系沙河街组沙三段、沙一段及东营组东三段为主要的烃源岩层,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为了揭示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沉积环境及生物来源,利用岩心和岩屑样品,通过热解、总有机碳含量测定及饱和烃色谱-质谱分析等方法,对这3套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及生物标志物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辽东湾地区沙一段烃源岩有机质丰度最高,沉积于较高盐度的还原湖相环境,有机质多来源于低等水生生物;沙三段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较高且多为混合型来源,沉积于淡水湖相沉积环境;东三段烃源岩有机质丰度最低,多来自于陆源高等植物,沉积于淡水湖相沉积环境。3套烃源岩的沉积环境和生物来源具有明显差异,通过伽马蜡烷指数,姥植比以及规则甾烷相对含量能有效识别和区分这3套烃源岩。
朱志良, 高小明
2022, Vol.34(1): 8694
摘要
(
341 )
PDF (3548 KB) (
516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20109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陇东煤田低阶煤层气资源丰富,勘查开发处于起步阶段,成藏主控因素及模式认识尚不足。为弄清气体的富集规律,优选勘探靶区,运用钻探(现场解吸、试井、岩芯)、测井、水文、地球化学测试等资料,从构造演化、埋深条件、沉积环境和水文地质条件等方面讨论了气藏的煤储层特征、主控因素和富气成藏机制,划分出4种煤层气富集成藏模式及对应的气藏类型;评价优选出3个有利勘探区。结果表明:陇东地区煤层厚度大,煤系地层非均质性强,煤岩煤化程度低,含气量横向变化大;煤岩生烃能力强,储集性能好,富气成藏的主控因素为盖层的发育程度和后期次生生物气的调整;埋深控藏呈现出“最佳深度”的特征。该结果为后期煤层气勘探的井位部署提供了参考和指导。
温康, 闫建平, 钟光海, 井翠, 唐洪明, 王敏, 王军, 胡钦红, 李志鹏
2022, Vol.34(1): 95105
摘要
(
359 )
PDF (3795 KB) (
298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20110
为了准确评价川南长宁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海相页岩气的含气量,将页岩气分成吸附气和游离气单独进行计算再求和,以等温吸附实验数据为基础,提出并构建了基于微孔充填理论和D-A(Du‐bibin-Astakhov)方程相结合的吸附气量评价模型,模型中的可变参数微孔最大吸附量V0、与吸附体系对气体的亲和力有关的常数B、与吸附体系表面非均质性相关的参数t的计算中均考虑了影响吸附气量的关键参数,如地层压力、总有机碳(TOC)含量和孔隙度等;以含气饱和度法为基础,结合吸附态甲烷对孔隙体积的影响,构建了对游离气量进行定量校正的评价模型。结果表明:新建立的吸附气与游离气含量评价模型在研究区页岩含气量评价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计算的含气量与实测数据相关系数超过0.90。该研究成果为页岩气资源潜力评价和“甜点”预测提供了依据。
何贤, 闫建平, 王敏, 王军, 耿斌, 李志鹏, 钟光海, 张瑞湘
2022, Vol.34(1): 106117
摘要
(
291 )
PDF (6525 KB) (
313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20111
东营凹陷南坡F154区块沙河街组沙三段(Es3)砂岩储层渗透率低,孔隙结构复杂,产能预测难度大。根据岩心覆压物性测试、铸体薄片、恒速压汞、高压压汞及X射线衍射等资料,分析孔隙结构特征及控制因素;基于生产数据求得表征产能的参数采油强度;分析孔隙结构参数与采油强度的关系,对孔隙结构进行分类,通过孔隙结构类型测井识别,将采油强度刻度到测井曲线,建立了基于测井敏感变量的多参数采油强度预测模型,并利用实际井的生产数据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大喉道数量决定了渗透率的高低;采油强度值越大,孔隙结构越好;采油强度较大的孔隙结构类型层段,通常自然伽马低,声波时差、深电阻率、深浅电阻率差值高。实际采油强度与预测采油强度相关系数大于0.9,计算结果符合生产预测的要求。该研究成果为复杂孔隙结构的低渗透砂岩储层产能预测提供了依据。
赵笑笑, 闫建平, 王敏, 何贤, 钟光海, 王军, 耿斌, 胡钦红, 李志鹏
2022, Vol.34(1): 118129
摘要
(
312 )
PDF (8885 KB) (
231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20112
为了研究沾化凹陷沙三段湖相页岩夹层与页岩油产能之间的关系,在分析岩心描述、薄片鉴定、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压汞等资料的基础上,利用反褶积方法处理测井资料识别夹层类型。结果表明:①砂质夹层和灰质夹层的脆性矿物含量高,易形成裂缝。其中砂质夹层长英矿物和灰质夹层碳酸盐岩矿物的质量分数高达46.7%,57.95%;②夹层中发育异常压力缝、矿物收缩缝、层间缝,在砂质夹层中还发育构造缝。出现裂缝的夹层平均渗透率高达7.59 mD;③夹层主要发育微—纳米级孔隙,有粒间孔、溶蚀孔和晶间孔,孔隙连通性较好。粒间孔常见于砂质夹层。溶蚀孔常见于灰质夹层,大孔隙较多;④夹层测井曲线响应特征:砂质夹层和灰质夹层都表现为低自然伽马和高电阻率特征,砂质夹层具有自然伽马在高背景下低回返、三孔隙度曲线和深侧向电阻率向右偏移,灰质夹层的三孔隙度曲线呈明显向右“靠拢”。利用反褶积方法处理后的自然伽马、深侧向电阻率曲线进行重叠可快速识别夹层且分辨率更高、更直观,能够有效地识别湖相泥页岩夹层,为页岩油评价提供依据。
杨占伟, 姜振学, 梁志凯, 吴伟, 王军霞, 宫厚健, 李维邦, 苏展飞, 郝绵柱
2022, Vol.34(1): 130138
摘要
(
435 )
PDF (2822 KB) (
399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20113
为了建立合理准确的川南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TOC含量预测方法,以长宁、泸州等地区的测井曲线及17口井实测TOC含量数据为基础,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这些资料进行预处理,基于BP神经网络和梯度提升决策树(GBDT)方法建立2种TOC含量预测模型,并将之与传统TOC含量预测方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 ① 2种新模型的准确度均高于传统方法,预测结果与实际值吻合度均满足要求。②与BP神经网络模型相比,GBDT预测精度更高,均方根误差仅为0.0387。利用GBDT方法所建立的TOC含量预测模型具有低成本、高效、连续等特点,能够快速准确地预测目的层TOC含量。该成果可为提高页岩油气勘探开发效率提供有效技术支撑。
常少英, 刘玲利, 崔钰瑶, 王锋, 宋明星, 穆晓亮
2022, Vol.34(1): 139147
摘要
(
331 )
PDF (6067 KB) (
310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20114
浅水三角洲薄砂层是重要的岩性油气藏勘探新领域,但砂体薄、横向变化快,沉积结构特征难以识别,制约了该类沉积体的勘探开发。以准噶尔盆地莫索湾凸起芳草湖地区为例,通过地质-地球物理综合分析,深化地震沉积学分析技术。采用“准层序组内高低频旋回波形分离技术”、“去除地层切片干涉效应技术”和“地质体与沉积背景属性融合技术”等3项技术,开展了浅水三角洲地震沉积学特征研究,并总结了浅水曲流河三角洲沉积模式。研究表明:①白垩系清水河组一段发育多个四级层序,反映湖平面周期性变化;②下切水道、扇状砂体广泛发育;③白垩系清水河一段浅水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发育3套储盖组合,是潜力较大的勘探层系。浅水三角洲薄砂层地震沉积特征识别技术的应用,助推了风险井位上钻,并取得较好的勘探效果,为该区增储上产提供了技术保障,同时对其他类似地区的薄砂层识别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张猛
2022, Vol.34(1): 148153
摘要
(
261 )
PDF (3310 KB) (
246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20115
常规逆时偏移算法(RTM)在浅层成像中容易产生较强的低频噪声,无法消除地球介质的吸收衰减效应。基于广义标准线性固体模型,建立黏声波动方程,在Born正演和梯度计算2个核心算法过程中开展了GPU加速,建立了黏声最小二乘逆时偏移实现流程,并将该方法应用在胜利油田某探区三维资料中,结果显示,计算效率和偏移成像质量都得到了有效提升。并且开展了与常规声波最小二乘逆时偏移的对比和分析工作,结果表明该方法对提升深层储层成像精度,实现真振幅成像,以及岩性油气藏的勘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李冬梅, 李会会, 朱苏阳, 李涛
2022, Vol.34(1): 154162
摘要
(
280 )
PDF (3690 KB) (
319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20116
断溶体油藏由于“竖板”状的特珠形态,需要针对其流动特征,建立具有针对性的流动物质平衡方法。采用图示法分析了断溶体油藏油气流动模式,根据不同的流动特征以及对应的产能方程计算了油藏的渗透率,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断溶体油藏的流动物质平衡新方法,并通过数值模型,验证了新方法的适用性。结果表明:断溶体油藏直井中的流动模式为线性流,与常规油藏水平井的流动特征相似,而断溶体油藏水平井中的流动模式为径向流,类似于常规油藏直井的流动特征;该方法和物质平衡方法得到的动态储量误差小于5%;新方法对储层渗透率的计算更接近实际井况。该研究对断溶体油藏动态储量核算具有指导意义。
李梦莹, 朱如凯, 胡素云
2022, Vol.34(1): 163174
摘要
(
374 )
PDF (4187 KB) (
479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20117
中国陆相页岩油资源丰富,历经十余年的基础研究、重点地区攻关和选区评价,在技术创新、工业化试验与试生产、规模性开发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进展,是未来油气勘探的接替领域。通过对全球典型陆相页岩油地质特征、资源潜力、开发现状进行系统调研和分析,为我国陆相页岩油地质评价和勘探开发部署提供参考。结果表明:①美国尤因塔盆地Uteland Butte段的有机质丰度高且具有超压的脆性钙质层和多孔白云岩层为有利区。②除美国外,全球101个页岩油盆地152个页岩油层系中,陆相页岩油层系为24个,陆相页岩油资源量占比约为19%。③阿根廷6个在产富油气盆地发育6套陆相页岩油层系,其陆相页岩油勘探开发受限于低有机碳含量和烃源岩厚度。④澳大利亚库珀盆地REM组以埋藏深度(小于2 000 m)、镜质体反射率(Ro为0.7%~1.0%)以及储层厚度(大于15 m)为标准确定3个页岩油有利区,预测技术可采资源量为2.4亿t。⑤乍得邦戈尔盆地Prosopis组、Mimosa组和Kubla组页岩TOC含量高、热成熟度适中(Ro为0.7%~1.2%)和浅埋深(500~3 000 m),是页岩油开发的目标层段,技术可采资源量为3.42亿t;⑥乍得Doseo盆地早白垩纪湖相页岩油技术可采资源量为9.77亿t。⑦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盆地发育Brown Shale组和Talang Akar组页岩层系,技术可采资源量分别为3.8亿t、5.61亿t。⑧西欧、北欧地区陆相页岩油资源主要分布于法国巴黎盆地Permian-Carboniferous组和德国下萨克森盆地Wealden组,以有机质成熟度和埋深为依据确定其页岩油技术可采资源量分别为4.36亿t和0.18亿t。该研究成果可为我国陆相页岩油勘探提供借鉴。
王涛, 张生银, 魏璞, 李俊飞, 郭晖, 张顺存
2022, Vol.34(1): 175186
摘要
(
460 )
PDF (6294 KB) (
330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20118
近年来,国内油气田的勘探开发中发现了大量沸石类矿物,为了研究沸石类矿物成因及其对储层的影响,对国内外主要沉积盆地发育的沸石种类、发育的条件及控制因素、沸石类矿物对储层的影响进行了综述。结果表明:①含油气沉积盆地中主要发育方沸石、片沸石、浊沸石和斜发沸石。②盆地中沸石成因可以分为火山玻璃质水岩反应、湖相热水沉积以及盐碱性河流-湖泊成因等3种类型,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二叠系、四川盆地中侏罗统、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塔里木盆地古近系、柴达木盆地古近系至新近系和松辽盆地白垩系储层中沸石类矿物的成因为火山玻璃质水岩反应;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和石树沟凹陷二叠系、三塘湖盆地石炭系至二叠系、渤海湾盆地西部凹陷古近系、酒泉盆地白垩系、二连盆地下白垩统储层中沸石类矿物的成因为湖湘热水沉积;渤海湾盆地黄骅凹陷古近系储层中的沸石类矿物则是盐碱性河流-湖泊成因。③沸石的生成多发生在碱性环境中,水体中的K+,Ca2+,Na+,Mg2+等离子与温度控制生成沸石的种类,压力控制沸石的含水量使得高压环境下生成含水量较少的沸石。④沸石在成岩作用早期充填孔隙并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后期在有机酸的作用下溶蚀形成次生孔隙,可改善储层的储集性能。该研究成果可为我国含沸石盆地油气勘探和储层改造方案提供参考。
熊加贝, 何登发
2022, Vol.34(1): 187200
摘要
(
762 )
PDF (5773 KB) (
690
)
doi: https://doi.org/10.12108/yxyqc.20220119
碳酸盐岩地层-岩性大油气田是一种重要的油气田类型,勘探已经证实其在全球范围内有着大量的油气资源及油气产量。通过对全球94个碳酸盐岩地层-岩性大油气田的区域展布、层系分布、圈闭类型、储层埋深及储量规模等参数的分析,探讨了其分布的主控因素。这类油气田主要分布于北美、中东和中亚地区,其中北美含油气域的油气最为富集,主要富集层系为奥陶系、石炭系、古近系和新近系。圈闭类型主要为生物礁类、颗粒滩类、成岩圈闭和不整合与风化壳型;埋深一般小于5 000 m,埋深超过5 000 m的油气田仅占6.4%。本文重点探讨了以下5个关键因素对碳酸盐岩地层-岩性大油气田的形成与分布:①稳定局限的浅水环境、中低纬度有利于有机质的生成和保存;②构造运动不但会产生大量断裂和裂缝带而增加储层的储集空间,而且会促进油气的运聚(往往与生烃期相匹配),也为古岩溶作用提供有利背景;③古岩溶等成岩作用改善了储集性能;④蒸发岩起到了良好的封盖油气作用;⑤圈闭定型时间与烃源岩的生、排烃时间需在时空上达到良好的匹配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