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性油气藏 ›› 2009, Vol. 21 ›› Issue (4): 5357.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09.04.010
张娟1,周文1,邓虎成1,王旭1,吕晶2
ZHANG Juan1, ZHOU Wen1, DENG Hucheng1,WANG Xu1, LV Jing2
摘要:
麻黄山地区延安组、延长组是典型的低孔、低渗砂岩储层,裂缝是储层的主要渗滤通道,且油气聚集成藏及开发效果与裂缝关系密切。因此,裂缝特征及识别研究是该区储层评价中的重要内容。目前,应用新的测井技术可以有效识别裂缝,但受到资料数量限制,无法进行规模应用。作者从岩心裂缝研究入手,系统分析了储层中裂缝的常规测井曲线响应特征,应用逐步判别分析法对裂缝进行识别,对今后勘探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1] 梁晓伟,韩永林,王海红,等.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裂缝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岩性油气藏,2009,21(2):49-52. [2] 南珺祥,王素荣,姚卫华,等.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长6-8 特低渗储层微裂缝研究[J].岩性油气藏,2007,19(4):40-43. [3] 长庆油田石油地质志编写组.长庆油田[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7:1-3. [4] 周文.裂缝性致密油气储集层[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08-110. [5] 王鹏,金卫东,高会军,等.声、电成像测井资料裂缝识别技术及其应用[J].测井技术,2000,24(增刊):487-490. [6] 秦巍,陈秀峰.成像测井井壁图像裂缝自动识别[J].测井技术,200l,25(1):64-69. [7] 吴海燕,朱留方.成像、核磁共振测井在埕北裂缝性储层评价中的应用[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2,23(1):45-48. [8] 先伟,吴伟航,李小刚,等.双侧向测井裂缝参数解释在伊朗Aran 油田的应用[J].岩性油气藏,2008,20(3):89-93. [9] 吴文圣,陈钢花,雍世和.利用双侧向测井方法判别裂缝的有效性[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5(1):87-90. |
[1] | 李盛谦, 曾溅辉, 刘亚洲, 李淼, 焦盼盼. 东海盆地西湖凹陷孔雀亭地区古近系平湖组储层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5): 49-61. |
[2] | 曾旭, 卞从胜, 沈瑞, 周可佳, 刘伟, 周素彦, 汪晓鸾. 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古近系沙三段页岩油储层非线性渗流特征[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3): 40-50. |
[3] | 冯明友, 高瑞琪, 王兴志, 徐亮, 赵金, 刘小洪, 尚俊鑫. 川西南宝兴地区二叠系栖霞组一段白云岩储层充填序列及流体指示[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2): 11-20. |
[4] | 肖玲, 陈曦, 雷宁, 易涛, 郭文杰. 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地区三叠系长7段页岩油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2): 80-93. |
[5] | 曾治平, 柳忠泉, 赵乐强, 李艳丽, 王超, 高平.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哈山地区二叠系风城组页岩油储层特征及其控制因素[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1): 25-35. |
[6] | 文志刚, 罗雨舒, 刘江艳, 赵春雨, 李士祥, 田伟超, 樊云鹏, 高和婷. 陇东地区三叠系长7段页岩油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及成因机制[J]. 岩性油气藏, 2022, 34(6): 47-59. |
[7] | 吕正祥, 廖哲渊, 李岳峰, 宋修章, 李响, 何文军, 黄立良, 卿元华. 玛湖凹陷二叠系风城组碱湖云质岩储层成岩作用[J]. 岩性油气藏, 2022, 34(5): 26-37. |
[8] | 李璐萍, 梁金同, 刘四兵, 郭艳波, 李堃宇, 和源, 金九翔. 川中地区寒武系洗象池组白云岩储层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J]. 岩性油气藏, 2022, 34(3): 39-48. |
[9] | 程丹华, 焦霞蓉, 王建伟, 庄东志, 王政军, 江山. 黄骅坳陷南堡凹陷古近系沙一段页岩油储层特征及油气意义[J]. 岩性油气藏, 2022, 34(3): 70-81. |
[10] | 魏钦廉, 王翀峘, 刘军峰, 胡榕, 刘美荣, 吕玉娟. 鄂尔多斯盆地樊家川地区三叠系长63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J]. 岩性油气藏, 2022, 34(2): 31-44. |
[11] | 张玉晔, 高建武, 赵靖舟, 张恒, 吴和源, 韩载华, 毛朝瑞, 杨晓.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长6油层组致密砂岩成岩作用及其孔隙度定量恢复[J]. 岩性油气藏, 2021, 33(6): 29-38. |
[12] | 许璟, 贺永红, 马芳侠, 杜彦军, 马浪, 葛云锦, 王瑞生, 郭睿, 段亮. 鄂尔多斯盆地定边油田主力油层有效储层厚度[J]. 岩性油气藏, 2021, 33(5): 107-119. |
[13] | 柴毓, 王贵文, 柴新. 四川盆地金秋区块三叠系须二段储层非均质性及成因[J]. 岩性油气藏, 2021, 33(4): 29-40. |
[14] | 郑荣臣, 李宏涛, 史云清, 肖开华. 川东北元坝地区三叠系须三段沉积特征及成岩作用[J]. 岩性油气藏, 2021, 33(3): 13-26. |
[15] | 王朋, 孙灵辉, 王核, 李自安. 鄂尔多斯盆地吴起地区延长组长6储层特征及其控制因素[J]. 岩性油气藏, 2020, 32(5): 63-7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