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 当期目录

《岩性油气藏》

  •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集团西北地质研究所有限公司
  • 甘肃省石油学会
  • 周  期:双月 出版单位:科学出版社
  • 国际刊号:ISSN 1673-8926
  • 国内刊号:CN 62-1195/TE
  • 编辑出版:《岩性油气藏》编辑部
  • 创刊时间:1989年

刊出日期:2009-12-16

  • 简明目录
  • 带摘要目录
讨论与争鸣

从新世纪独联体有关地球排气和油气成因理论进展所得到的启示

杜乐天

2009, Vol.21(4): 1–9    摘要 ( 369 )    HTML( ) PDF (533 KB)  ( 578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9.04.001

辽西凹陷古潜山内幕结构与成藏条件分析

郑荣才,胡诚,董霞

2009, Vol.21(4): 10–18    摘要 ( 519 )    HTML( ) PDF (979 KB)  ( 35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9.04.002

研究简报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砂质碎屑流储集体的首次发现

李相博,刘化清,完颜容,魏立花,廖建波,马玉虎

2009, Vol.21(4): 19–21    摘要 ( 503 )    HTML( ) PDF (401 KB)  ( 52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9.04.003

油气地质

二连盆地潜山成藏条件及油藏类型

降栓奇,陈彦君,赵志刚,高双,李红恩,李晓红

2009, Vol.21(4): 22–27    摘要 ( 521 )    HTML( ) PDF (612 KB)  ( 43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9.04.004

伊通盆地层序地层格架与层序构成分析

李本才,孙凯,白洪彬,王宏伟

2009, Vol.21(4): 28–31    摘要 ( 414 )    HTML( ) PDF (530 KB)  ( 348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9.04.005

地层油气藏形成机制与分布规律研究综述

李富恒,邹才能,侯连华,陶士振,王岚

2009, Vol.21(4): 32–36    摘要 ( 395 )    HTML( ) PDF (449 KB)  ( 77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9.04.006

准噶尔盆地东部地区地表火山口类型及特征

王君,郭宏莉,朱如凯,李文科,毛治国

2009, Vol.21(4): 37–40    摘要 ( 439 )    HTML( ) PDF (505 KB)  ( 368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9.04.007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长8 油层组物源分析

王纹婷,郑荣才,王成玉,王海红,牛小兵,王昌勇

2009, Vol.21(4): 41–46    摘要 ( 530 )    HTML( ) PDF (931 KB)  ( 55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9.04.008

鄂尔多斯盆地盘古梁西长6 段储层主控因素分析

牛小兵,朱玉双,梁晓伟,辛红刚,刘小静

2009, Vol.21(4): 47–52    摘要 ( 376 )    HTML( ) PDF (583 KB)  ( 36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9.04.009

麻黄山地区延安组、延长组储层裂缝特征及识别

张娟,周文,邓虎成,王旭,吕晶

2009, Vol.21(4): 53–57    摘要 ( 449 )    HTML( ) PDF (542 KB)  ( 429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9.04.010

贝尔凹陷布达特群潜山分类及其演化史研究

苏玉平,李建,刘亚峰,韦建波,邓兆元

2009, Vol.21(4): 58–62    摘要 ( 389 )    HTML( ) PDF (503 KB)  ( 36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9.04.011

技术方法

全数字地震叠前储层预测技术在苏里格天然气勘探中的研究与应用

窦伟坦,杜玉斌,于波

2009, Vol.21(4): 63–68    摘要 ( 424 )    HTML( ) PDF (833 KB)  ( 59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9.04.012

大井距井间地震技术在辽河曙68 井区的试验与应用

董世泰,张立新,徐光成,孙荣

2009, Vol.21(4): 69–72    摘要 ( 466 )    HTML( ) PDF (563 KB)  ( 35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9.04.013

鄂尔多斯盆地长7 段浊积岩沉积演化模式及石油地质意义

庞军刚,李文厚,石硕,肖丽

2009, Vol.21(4): 73–77    摘要 ( 549 )    HTML( ) PDF (461 KB)  ( 45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9.04.014

横向各向同性介质地震波场逆时偏移

陈沫

2009, Vol.21(4): 78–81    摘要 ( 348 )    HTML( ) PDF (520 KB)  ( 40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9.04.015

罗家寨构造嘉陵江组嘉四2 段底部裂缝预测

王国刚,苏培东,秦启荣

2009, Vol.21(4): 82–86    摘要 ( 481 )    HTML( ) PDF (859 KB)  ( 35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9.04.016

三塘湖盆地马朗凹陷火山岩岩性测井识别技术及应用

刘俊田,张代生,黄卫东,李在光,覃新平,魏成

2009, Vol.21(4): 87–92    摘要 ( 497 )    HTML( ) PDF (866 KB)  ( 44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9.04.017

油气田开发

油气充满度与储层通道渗流能力的定量关系———以泌阳凹陷双河油田岩性油藏为例

翟中喜,秦伟军,郭金瑞

2009, Vol.21(4): 92–95    摘要 ( 468 )    HTML( ) PDF (335 KB)  ( 33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9.04.018

应力敏感对苏里格致密低渗气井废弃压力及采收率的影响研究

傅春梅,唐海,邹一锋,吕栋梁,傅春燕

2009, Vol.21(4): 96–98    摘要 ( 550 )    HTML( ) PDF (297 KB)  ( 378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9.04.019

碎屑岩储层流动单元划分及特征———以陕北富昌地区延长组长2段储层为例

施玉娇,高振东,王起琮,王刚

2009, Vol.21(4): 99–104    摘要 ( 493 )    HTML( ) PDF (909 KB)  ( 48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9.04.020

低渗透油藏注二氧化碳气体的井网优选研究———以松辽盆地南部H油田L油藏为例

夏为卫,王新海,雷娟青

2009, Vol.21(4): 105–107    摘要 ( 505 )    HTML( ) PDF (375 KB)  ( 54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9.04.021

塔河油田缝洞型底水油藏临界产量计算研究

陆燕妮,邓勇,陈刚

2009, Vol.21(4): 108–110    摘要 ( 416 )    HTML( ) PDF (306 KB)  ( 436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9.04.022

西58-8 小断块边水油藏天然能量评价研究

周春香,李乐忠,王敏

2009, Vol.21(4): 111–114    摘要 ( 391 )    HTML( ) PDF (407 KB)  ( 436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9.04.023

塔河油田12 区块油藏水体来源及出水特征分析

戚明辉,陆正元,袁帅,李新华

2009, Vol.21(4): 115–119    摘要 ( 372 )    HTML( ) PDF (580 KB)  ( 43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9.04.024

论坛与综述

等效深度法并不等效

李传亮

2009, Vol.21(4): 120–123    摘要 ( 421 )    HTML( ) PDF (263 KB)  ( 788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9.04.025

一种少井地区“岩性圈闭表征”的思路———以辽东湾地区为例

加东辉,周心怀,李建平,赖维成,刘小鸿,李军

2009, Vol.21(4): 124–129    摘要 ( 413 )    HTML( ) PDF (874 KB)  ( 36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9.04.026

国外“连续型”油气藏研究进展

公言杰,邹才能,袁选俊,陶士振,朱如凯,王岚

2009, Vol.21(4): 130–134    摘要 ( 414 )    HTML( ) PDF (431 KB)  ( 388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9.04.027

讨论与争鸣

从新世纪独联体有关地球排气和油气成因理论进展所得到的启示

杜乐天

2009, Vol.21(4): 1–9    摘要 ( 369 )    PDF (533 KB) ( 578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9.04.001

近20 年来,令人惊讶的是,独联体油气地质界很多知名学者的油气成因观点发生了重大变化,提出很多新理论和新思路。这是我们现在很不了解的,其认识水平超过美欧油气地质学界,很有必要向国内同行加以介绍。

辽西凹陷古潜山内幕结构与成藏条件分析

郑荣才,胡诚,董霞

2009, Vol.21(4): 10–18    摘要 ( 519 )    PDF (979 KB) ( 354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9.04.002

潜山构造是中国东部中、新生代断陷盆地中油气非常富集的一类特殊基底构造,但潜山内幕结构与油气圈闭和成藏条件的关系研究目前仍很薄弱。作者以辽西凹陷潜山带为研究对象,从潜山内幕断层构造格局和活动期次、地层岩性和产状、潜山地貌单元划分和展布格局、潜山圈闭类型和烃源条件以及油气运移和聚集成藏地质条件等多个角度,论述古潜山内幕结构与成藏条件的关系,将古潜山油气藏圈闭划分为古地貌和潜山内幕地层圈闭两大类,建立了油气运移具有先自上而下倒灌,再沿不整合面由低潜山带至中潜山带侧向运移注入潜山聚集成藏的“新生古储”成藏模式,为辽西凹陷潜山带深层油气勘探领域提供了依据。

研究简报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砂质碎屑流储集体的首次发现

李相博,刘化清,完颜容,魏立花,廖建波,马玉虎

2009, Vol.21(4): 19–21    摘要 ( 503 )    PDF (401 KB) ( 52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9.04.003

依据岩心、露头观察与分析测试及地震层序解释资料,在鄂尔多斯盆地湖盆中心深水区延长组长6 段地层中识别出3 种类型的重力流沉积物,即砂质碎屑流、经典浊积岩和滑塌岩。其中砂质碎屑流最为发育,而由浊流作用形成的经典浊积岩分布有限,以往延长组深水沉积研究夸大了浊流沉积作用。进一步研究认为,砂质碎屑流等深水重力流砂体平面分布及其物性变化主要受深水沉积坡折控制,总体而言,砂体物性坡上比坡下好,缓坡比陡坡好。从3 种类型岩石的含油气性看,砂质碎屑流含油性最好,经典浊积岩A 段含油性次之,而滑塌岩含油性较差。

油气地质

二连盆地潜山成藏条件及油藏类型

降栓奇,陈彦君,赵志刚,高双,李红恩,李晓红

2009, Vol.21(4): 22–27    摘要 ( 521 )    PDF (612 KB) ( 43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9.04.004

潜山油藏具有埋藏浅、产量高、效益佳的特点。文章深入分析了二连盆地潜山成藏的地质条件,总结了以石炭系碳酸盐岩风化壳油藏为代表的5 种油藏类型,指出潜山的油气运移系统以断裂为主,其储集物性主要受断裂和风化淋滤作用的控制。研究结果对二连盆地及具相似地质条件的其它地区潜山油藏的勘探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伊通盆地层序地层格架与层序构成分析

李本才,孙凯,白洪彬,王宏伟

2009, Vol.21(4): 28–31    摘要 ( 414 )    PDF (530 KB) ( 348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9.04.005

针对狭长的双断式断陷盆地伊通盆地地层对比困难的问题,该文在区域构造分析、地层对比、沉积特征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二级、三级层序界面的特征,建立了层序地层格架。通过研究认为:Tf 界面虽然不具有区域性不整合面的特征,但是利用多种方法综合分析,最终认定Tf 界面属于二级层序界面;通过对Tc 和Td 不整合面级次的比较,最终确定了永一段地层的归属问题。利用录井、测井、地震等资料,采用测井-地震相结合,总结了各层序地层的特征,对伊通盆地的地层进行了系统划分与对比,建立了各个标志层的划分与对比标准。

地层油气藏形成机制与分布规律研究综述

李富恒,邹才能,侯连华,陶士振,王岚

2009, Vol.21(4): 32–36    摘要 ( 395 )    PDF (449 KB) ( 77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9.04.006

近年来,国内地层油气藏的勘探已引起普遍关注。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不整合面为切入点,依据圈闭机制的不同,给出了地层圈闭新的划分方案,把地层圈闭划分为不整合面之上超覆型地层圈闭、不整合面之下遮挡型地层圈闭以及不整合面之间削截型地层圈闭。地层油气藏的形成与不整合强度、不整合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文章从以上2 个方面对地层油气藏的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此外,文章还对不同类型地层油气藏的分布规律进行了总结,对其勘探提出了建议,并且指出了一些亟须发展的理论和技术。

准噶尔盆地东部地区地表火山口类型及特征

王君,郭宏莉,朱如凯,李文科,毛治国

2009, Vol.21(4): 37–40    摘要 ( 439 )    PDF (505 KB) ( 368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9.04.007

准噶尔盆地东部地区基底主要是中石炭统的安山岩和玄武岩,近年来在该区发现了多个火山岩油气藏,该区现已成为重要的油气产区。2008 年在准噶尔盆地东部地区进行了野外地质踏勘,共实测地质剖面4 条,分别为白碱沟、双井子、金山沟、沙尔布拉克,并确定了火山口的准确位置,文章论述了这些火山口的类型及地表特征。该区火山口划分为放射状火山口、环状火山口和半环状火山口3 种类型。对不同类型的火山口分析后,归纳出5 种火山口的识别标志:①侵出相珍珠岩;②火山岩岩性、岩相的环带状分布;③ 硫磺矿沉积;④大面积热液侵染;⑤大规模隐爆角砾岩和堆砌结构。最后讨论了火山口存在的重要意义。

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长8 油层组物源分析

王纹婷,郑荣才,王成玉,王海红,牛小兵,王昌勇

2009, Vol.21(4): 41–46    摘要 ( 530 )    PDF (931 KB) ( 55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9.04.008

位于鄂尔多斯盆地的姬塬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8 油层组,具有四周均发育三角洲沉积和多物源供给的岩相古地理特征。应用储集砂岩薄片鉴定和骨架碎屑组分、重矿物类型及其组合类型的分析结果,结合沉积构造、古生物及砂岩分布三次趋势面分析等技术方法,对姬塬地区长8 油层组物源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并认为:①长8 油层组沉积期该区物源来自东北、西北及西南3 个方向,以西北和东北为主物源方向,不同物源方向的砂体于研究区中部的半深湖区发生汇集;②不同方向物源区的母岩性质有差别,西北方向的物源区母岩为火山岩、浅—中级变质岩组合,东北方向主要为火山岩-低级变质岩组合,西南方向主要为变质岩-沉积岩组合;③长8 油层组砂体和岩性油藏的展布都具有同物源方向延伸的特点。上述研究成果为姬塬地区长8 油层组砂体和岩性油藏预测提供了地质依据。

鄂尔多斯盆地盘古梁西长6 段储层主控因素分析

牛小兵,朱玉双,梁晓伟,辛红刚,刘小静

2009, Vol.21(4): 47–52    摘要 ( 376 )    PDF (583 KB) ( 36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9.04.009

盘古梁西长6 段油藏是陕北近年来提交探明储量和开发建产的重要区域。文中对盘古梁西长6 段油层组储层岩石学特征、孔渗特征、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及类型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该区长6 段储层属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储层具有成分成熟度偏低、结构成熟度中等的特点,储集空间主要为残余粒间孔和粒间、粒内溶孔及长石溶蚀形成的铸模孔;影响储层储集性能的主控因素较多,包括沉积微相、成岩作用、非均质性等多个方面;对储层发育影响最大的成岩期主要位于中成岩A 期—中成岩B 期;绿泥石膜残余粒间孔相、长石溶蚀相和浊沸石溶蚀相是最有利储层发育的成岩相带;通过微观非均质性研究,可区分出5 种驱油类型。

麻黄山地区延安组、延长组储层裂缝特征及识别

张娟,周文,邓虎成,王旭,吕晶

2009, Vol.21(4): 53–57    摘要 ( 449 )    PDF (542 KB) ( 429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9.04.010

麻黄山地区延安组、延长组是典型的低孔、低渗砂岩储层,裂缝是储层的主要渗滤通道,且油气聚集成藏及开发效果与裂缝关系密切。因此,裂缝特征及识别研究是该区储层评价中的重要内容。目前,应用新的测井技术可以有效识别裂缝,但受到资料数量限制,无法进行规模应用。作者从岩心裂缝研究入手,系统分析了储层中裂缝的常规测井曲线响应特征,应用逐步判别分析法对裂缝进行识别,对今后勘探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贝尔凹陷布达特群潜山分类及其演化史研究

苏玉平,李建,刘亚峰,韦建波,邓兆元

2009, Vol.21(4): 58–62    摘要 ( 389 )    PDF (503 KB) ( 36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9.04.011

应用地质平衡剖面技术推演了贝尔凹陷布达特群潜山的动态演化过程,首次厘定了该地区各种潜山的形成时间及成因,并以此为依据,对贝尔凹陷布达特群潜山进行了分类。结果表明,研究区发育3 种类型的潜山,即早期古地貌潜山、长期继承性发育的受断裂控制的同生潜山及中期变形形成的后成潜山,各类潜山的演化过程各异。在对平衡地质剖面进行动态分析的基础上,解释了各种潜山演化与油气成藏的关系,并标定了各种潜山的分布范围,指出后成潜山和同生潜山更有利于油气聚集成藏。

技术方法

全数字地震叠前储层预测技术在苏里格天然气勘探中的研究与应用

窦伟坦,杜玉斌,于波

2009, Vol.21(4): 63–68    摘要 ( 424 )    PDF (833 KB) ( 59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9.04.012

苏里格地区是天然气勘探开发的重点地区。该区近地表结构复杂,储层为陆相沉积,横向变化大。近几年来,针对该区复杂的地震地质条件和上古生界天然气勘探目标,开展了以全数字地震采集、处理、解释为代表的地震勘探技术攻关,形成了以长排列、小道距、单点数字检波器接收的高次覆盖采集技术;以保持叠前动力学特征为核心的叠前地震资料处理技术;以叠前反演与叠后综合解释相结合的储层预测技术系列,取得了丰硕的地震地质成果,满足了叠前有效储层预测需要,为苏里格地区快速、高效勘探开发提供了有力技术保障。

大井距井间地震技术在辽河曙68 井区的试验与应用

董世泰,张立新,徐光成,孙荣

2009, Vol.21(4): 69–72    摘要 ( 466 )    PDF (563 KB) ( 35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9.04.013

在辽河曙68 井区开展的大井距井间地震试验中,通过井间纵、横波层析成像和反射波偏移成像,得到井间砂泥岩互层展布,解释出两井之间主力储层的连通情况和流体分布情况。在地质综合研究基础上,在辽河曙光油田部署了3 口开发井,均获得工业油流。本次试验,是首次在大于800 m 井距上尝试的井间地震技术。

鄂尔多斯盆地长7 段浊积岩沉积演化模式及石油地质意义

庞军刚,李文厚,石硕,肖丽

2009, Vol.21(4): 73–77    摘要 ( 549 )    PDF (461 KB) ( 453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9.04.014

鄂尔多斯盆地长7 深湖区广泛分布浊积岩,在岩性、沉积构造、沉积序列及电测曲线等方面均具有明显的识别特征。在古地理演化过程中,长73 期湖盆达到鼎盛,深湖区分布范围最大,碎屑物供应有限,浊积岩零星分布。从长73—长72—长71,深湖线向湖内收缩,浊积砂体逐渐发育,文章建立了该区浊积岩沉积演化模式。深湖区具备良好的石油成藏地质条件,浊积砂体可以作为深湖区好的储层,研究区西南部浊积岩发育区已发现多口工业油流井,可作为下一步的重点勘探区域。

横向各向同性介质地震波场逆时偏移

陈沫

2009, Vol.21(4): 78–81    摘要 ( 348 )    PDF (520 KB) ( 40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9.04.015

从弹性波理论和广义虎克定理出发,经过简化导出了容易求解的、与实际地层比较接近的横向各向同性介质的标量波动方程,用差分的形式对方程进行了逆时求解,并给出了差分方程的稳定性条件。在参考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为方程加入了吸收边界条件。在偏移中,用解程函方程的方法对地下成像点进行了确认。最后介绍了用该方法对正演数据和实际地震资料进行处理所取得的效果。

罗家寨构造嘉陵江组嘉四2 段底部裂缝预测

王国刚,苏培东,秦启荣

2009, Vol.21(4): 82–86    摘要 ( 481 )    PDF (859 KB) ( 352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9.04.016

该文结合岩石力学与构造地质学理论,以罗家寨地区断裂构造形迹为基础,结合生产现场的实际资料进行综合研究,利用数值模拟分析技术,对该区的古构造应力场及嘉陵江组嘉四2 段底部的裂缝发育 与分布情况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①嘉陵江组地层裂缝非常发育;②裂缝主要分布在断层附近,特别是断层的交会部位和构造高点等部位。

三塘湖盆地马朗凹陷火山岩岩性测井识别技术及应用

刘俊田,张代生,黄卫东,李在光,覃新平,魏成

2009, Vol.21(4): 87–92    摘要 ( 497 )    PDF (866 KB) ( 445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9.04.017

火山岩油气藏是近年来吐哈油田热点勘探领域,已相继在不同层系的火山岩储层中取得了突破。 而火山岩储层岩性复杂多变,其岩性的影响远远超过流体的影响,因此岩性识别对该地区显得尤为重要。 准确确定火山岩岩性是火山岩岩性储层精细评价的基础,也是测井评价的主要难点。文中以三塘湖盆地马朗凹陷石炭系卡拉岗组火山岩岩石薄片资料为基础,研究出了利用常规测井信息识别矿物成分,应用成像测井信息识别火山岩的岩石结构及构造,并将两者结合对火山岩岩性进行综合判别的适合吐哈油田火山岩岩性识别方法。该方法对马朗凹陷火山岩岩性识别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

油气田开发

油气充满度与储层通道渗流能力的定量关系———以泌阳凹陷双河油田岩性油藏为例

翟中喜,秦伟军,郭金瑞

2009, Vol.21(4): 92–95    摘要 ( 468 )    PDF (335 KB) ( 33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9.04.018

双河油田是我国典型的“小而肥”油田,储量丰度300.4×104 t/km2。但分析发现,在储量丰度如此之大的油田,大部分圈闭并未充满油气,而且不同圈闭的充满度有较大的差异。研究表明,这种差异与储层渗透率级差优势通道有较大的关系,即储层通道渗流能力对油气充注起控制作用,油气充注受到油组内级差优势的控制。

应力敏感对苏里格致密低渗气井废弃压力及采收率的影响研究

傅春梅,唐海,邹一锋,吕栋梁,傅春燕

2009, Vol.21(4): 96–98    摘要 ( 550 )    PDF (297 KB) ( 378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9.04.019

苏里格气田致密低渗储集层具有很强的压敏性。文章通过岩心应力敏感实验研究了渗透率随有效压力的变化规律。渗透率随有效压力的增大而降低,不可逆损害率为0.55%~24%,平均为8.1%。利用平面径向流理论推导出了考虑应力敏感的气井压力公式,利用该公式可定量分析应力敏感对气井废弃压力的影响,再结合简易的采收率计算方法研究了应力敏感对采收率的影响。

碎屑岩储层流动单元划分及特征———以陕北富昌地区延长组长2段储层为例

施玉娇,高振东,王起琮,王刚

2009, Vol.21(4): 99–104    摘要 ( 493 )    PDF (909 KB) ( 481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9.04.020

该文介绍了碎屑岩储层流动单元的概念、研究意义以及研究方法,并以陕北富昌地区延长组长2段储层为例,应用储层流动层带指标FZI 值进行了流动单元划分,根据薄片鉴定、图像分析、扫描电镜、压汞等资料研究了各流动单元的岩石物理特征。研究区延长组长2 段储层可划分为5 类流动单元,它们之间具有独立的孔隙度与渗透率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应用流动层带指标FZI 值进行流动单元划分是开展储层分类与评价以及成因分析的有效途径。

低渗透油藏注二氧化碳气体的井网优选研究———以松辽盆地南部H油田L油藏为例

夏为卫,王新海,雷娟青

2009, Vol.21(4): 105–107    摘要 ( 505 )    PDF (375 KB) ( 54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9.04.021

根据CO2驱油提高采收率机理,对低渗透油藏CO2驱油设计了正对行列注气、正对行列间隔注气、交错行列、行列注水4 种注入方式,共6 种开发方案,运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进行比较优选。结果表明:正对行列注气(油井150 m 井距、300 m 排距)的井网开发方案采出程度最高。运用该方案对油田进行注CO2开发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

塔河油田缝洞型底水油藏临界产量计算研究

陆燕妮,邓勇,陈刚

2009, Vol.21(4): 108–110    摘要 ( 416 )    PDF (306 KB) ( 436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9.04.022

碳酸盐岩缝洞型底水油藏的储集空间主要由缝、洞组成。在开采过程中,底水锥进机理与常规底水油藏有所区别,有必要对其进行研究。根据塔河油田缝洞型底水油藏缝、洞分布不均匀及非均质性较强的特点,将储层抽象成为渗透率突变的地质模型,定义渗透率突变系数和区域半径比,并基于达西定律,利用常规底水油藏Dupuit 临界产量公式推导出了缝洞型底水油藏油井的临界产量计算方法,继而分析了渗透率突变系数和区域半径比在油井钻遇不同部位情况下对油井临界产量的影响。

西58-8 小断块边水油藏天然能量评价研究

周春香,李乐忠,王敏

2009, Vol.21(4): 111–114    摘要 ( 391 )    PDF (407 KB) ( 436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9.04.023

小断块边水油藏一般具有油藏规模小、含油带窄的特点。如果前期地质认识不清,没有对水体大小进行比较准确的预测与评价,而采取某些可能不合理的开发模式,将会降低整个油藏的开发效果。根据大港油田西58-8 小断块边水油藏地质及生产特征,通过补加虚拟含油区域建立了半圆形非定态水侵模型,应用物质平衡方程计算了水体体积,同时还采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对该区边水能量进行了评价。2 种方法计算结果基本一致,表明所建模型比较准确,计算水体体积比较合理。

塔河油田12 区块油藏水体来源及出水特征分析

戚明辉,陆正元,袁帅,李新华

2009, Vol.21(4): 115–119    摘要 ( 372 )    PDF (580 KB) ( 437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9.04.024

塔河油田12 区块奥陶系油藏储层非均质性强烈、油水关系复杂,油井出水是导致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见水井水体来源主要包括漏失液及酸压残留液、缝洞单元底部驱替残留水和酸压沟通的缝洞单元下部水体。漏失液产出一般呈含水下降型,对生产影响不大。底部残留水和下部水体的产出因水体能量、油水界面高度和储层垂向渗透性的差异而不同。对具有不同水体来源及出水特征的井采取相应的稳油控水措施,可以有效提高油藏最终采出程度。

论坛与综述

等效深度法并不等效

李传亮

2009, Vol.21(4): 120–123    摘要 ( 421 )    PDF (263 KB) ( 788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9.04.025

利用岩石力学理论研究了岩石的变形机制问题。岩石的孔隙度是骨架颗粒排列方式和粒度分布的函数,与粒度大小无关。岩石孔隙度变化曲线可以分成压实阶段和压缩阶段。压实阶段的孔隙度变化与应力有关,压缩阶段的孔隙度基本为常数,与应力无关。石油地质学一直把压缩阶段称作欠压实阶段,把孔隙度不再减小认为是孔隙憋压所致,并用等效深度法计算了地层压力的大小。实际上等效深度法并不等效,该方法把孔隙度视为地层压力的函数是缺乏理论根据的。用等效深度法计算得到的压缩阶段地 层皆为异常高压的认识也是不符合实际的,用等效深度法预测地层压力没有任何的实际意义,会误导相关内容的研究。

一种少井地区“岩性圈闭表征”的思路———以辽东湾地区为例

加东辉,周心怀,李建平,赖维成,刘小鸿,李军

2009, Vol.21(4): 124–129    摘要 ( 413 )    PDF (874 KB) ( 360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9.04.026

重力流成因的岩性油气藏是陆相断陷盆地高成熟阶段重要的勘探类型。少井地区岩性油气藏勘探的难点主要集中在区带优选、圈闭落实与圈闭描述3 个方面。研究者常对圈闭落实比较重视,而对区带优选和圈闭精细描述重视不够,这不利于岩性圈闭勘探的拓展和深入。鉴于此,以岩性圈闭为研究对象,提出“岩性圈闭表征”的概念,在对陆相断陷盆地重力流形成机制、发育模式与内部构成剖析的基础上,阐述了其在岩性圈闭区带优选、圈闭落实、圈闭描述及成藏分析中的应用,并论述了主要的研究思路和技术方法。实践证明,该概念的提出为岩性圈闭的勘探提供了一套有效的勘探思路和技术系列,对岩性油气藏的勘探将起到较好的推动作用。

国外“连续型”油气藏研究进展

公言杰,邹才能,袁选俊,陶士振,朱如凯,王岚

2009, Vol.21(4): 130–134    摘要 ( 414 )    PDF (431 KB) ( 388 )

doi: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3-8926.2009.04.027

国外非常规油气藏的勘探开发已经初具规模,部分非常规油气藏的地质特征具备连续性。对近年来国外“连续型”油气藏文献进行了大量调研与研究,总结了国外“连续型”油气藏的提出背景以及具体含义;概括了“连续型”油气藏的地质与开发特征,认为“连续型”油气藏圈闭界限不明确,大面积普遍连续含油气,浮力不是油气运聚主要动力,资源评价使用不同于常规油气藏评价方法的FORSPAN 评价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