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性油气藏 ›› 2009, Vol. 21 ›› Issue (4): 7377.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09.04.014
庞军刚1,李文厚2,石硕3,肖丽4
PANG Jungang1,LI Wenhou2,SHI Shuo3,XIAO Li4
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长7 深湖区广泛分布浊积岩,在岩性、沉积构造、沉积序列及电测曲线等方面均具有明显的识别特征。在古地理演化过程中,长73 期湖盆达到鼎盛,深湖区分布范围最大,碎屑物供应有限,浊积岩零星分布。从长73—长72—长71,深湖线向湖内收缩,浊积砂体逐渐发育,文章建立了该区浊积岩沉积演化模式。深湖区具备良好的石油成藏地质条件,浊积砂体可以作为深湖区好的储层,研究区西南部浊积岩发育区已发现多口工业油流井,可作为下一步的重点勘探区域。
[1] 杨俊杰,李克勤,张东生.中国石油地质志(卷十二)[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2:1-9. [2] 汤锡元,郭忠铭,陈荷立.陕甘宁盆地西缘逆冲推覆构造及油气勘探[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2:1-13,67-99. [3] 何自新.鄂尔多斯盆地演化与油气[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390. [4] 曲春霞,杨秋莲,刘登飞,等.长庆油田延长组特低渗透储层物性影响因素分析[J].岩性油气藏,2008,20(2):43-47. [5] 毛明陆,李元昊,刘联群,等.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湖盆沉积演化与层序地层特征[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6(专辑):52-59. [6] 杨华,张文正.论鄂尔多斯盆地长7 段优质油源岩在低渗透油气成藏富集中的主导作用:地质地球化学特征[J].地球化学,2005,34(2):147-154. [7] 陈全红,李文厚,郭艳琴,等.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组浊积岩体系及油气勘探意义[J].地质学报,2008,37(5):59-64. [8] 夏青松,田景春.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上三叠统长6 油层组湖底扇特征[J].古地理学报,2007,9(1):33-43. [9] 赵俊兴,李凤杰,申晓莉,等.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长6 和长7 油层浊流事件的沉积特征及发育模式[J].石油学报, 2008,29(3):389-394. [10] 赵俊兴,陈洪德,付锁堂,等.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组中几个重要事件沉积及其油气聚集关系[J]. 矿物岩石,2008,28(3):90-95. [11] 傅强,吕苗苗,刘永斗.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湖盆浊积岩发育特征及地质意义[J].沉积学报,2008,26(2):186-192. [12] 李文厚,邵磊,魏红红,等.西北地区湖相浊流沉积[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31(1):57-62. [13] 鄢继华,陈世悦,宋国奇,等.三角洲前缘滑塌浊积扇形成过程初探[J].沉积学报,2004,22(4):573-578. [14] 杨华,刘显阳,张才利,等.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低渗透岩性油藏主控因素及其分布规律[J].岩性油气藏,2007,19(3):1-6. [15] 毛明陆,杨亚娟,张艳.试论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岩性油藏分析的几项地质关键技术[J]. 岩性油气藏,2007,19(4):27-33. |
[1] | 程焱, 王波, 张铜耀, 齐玉民, 杨纪磊, 郝鹏, 李阔, 王晓东. 渤中凹陷渤中A-2区新近系明化镇组岩性油气藏油气运移特征[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5): 46-55. |
[2] | 卞保力, 刘海磊, 蒋文龙, 王学勇, 丁修建. 准噶尔盆地盆1井西凹陷石炭系火山岩凝析气藏的发现与勘探启示[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3): 96-105. |
[3] | 聂礼尚, 马静辉, 唐小飞, 杨智, 张婉金, 李鸿蕊. 准噶尔盆地东部帐篷沟地区中新生代构造事件及其油气地质意义[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5): 81-91. |
[4] | 杨润泽, 赵贤正, 刘海涛, 李宏军, 赵长毅, 蒲秀刚. 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古生界源内和源下油气成藏特征及有利区预测[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3): 110-125. |
[5] | 韩云浩, 姜振学, 张志遥, 朱光有. 含油气盆地超高油气柱形成的有利地质条件[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2): 125-135. |
[6] | 缪欢, 王延斌, 何川, 李建红, 张伟, 张雨建, 龚训. 渤海湾盆地埕北断阶带断裂发育特征及其控藏作用[J]. 岩性油气藏, 2022, 34(2): 105-115. |
[7] | 刘化清, 刘宗堡, 吴孔友, 徐怀民, 杨占龙, 孙夕平, 倪长宽, 康继伦, 王牧, 靳继坤. 岩性地层油气藏区带及圈闭评价技术研究新进展[J]. 岩性油气藏, 2021, 33(1): 25-36. |
[8] | 陈棡, 卞保力, 李啸, 刘刚, 龚德瑜, 曾德龙. 准噶尔盆地腹部中浅层油气输导体系及其控藏作用[J]. 岩性油气藏, 2021, 33(1): 46-56. |
[9] | 朱如凯, 崔景伟, 毛治国, 曹正林, 王兴志, 高长海, 刘永福. 地层油气藏主要勘探进展及未来重点领域[J]. 岩性油气藏, 2021, 33(1): 12-24. |
[10] | 耿涛, 毛小平, 王昊宸, 范晓杰, 吴冲龙. 伦坡拉盆地热演化史及有利区带预测[J]. 岩性油气藏, 2019, 31(6): 67-78. |
[11] | 李传亮, 朱苏阳, 刘东华. 盖层封堵油气的机理研究[J]. 岩性油气藏, 2019, 31(1): 12-19. |
[12] | 周 文,徐 浩,余 谦,谢润诚,邓 坤. 四川盆地及其周缘五峰组—龙马溪组与筇竹寺组页岩含气性差异及成因[J]. 岩性油气藏, 2016, 28(5): 18-25. |
[13] | 冉怀江. 南图尔盖盆地萨雷布拉克地区侏罗系沉积层序及地层不整合圈闭[J]. 岩性油气藏, 2015, 27(2): 6-12. |
[14] | 李国玉,陈启林,白云来,廖建波. 再论海相沉积是中国石油工业未来的希望[J]. 岩性油气藏, 2014, 26(6): 1-7. |
[15] | 林玉祥,王玉伟,孟 彩,韩继雷. 潍北凹陷输导体系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J]. 岩性油气藏, 2014, 26(6): 75-8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