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性油气藏 ›› 2010, Vol. 22 ›› Issue (2): 107110.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0.02.020
李 虎,秦启荣,王志萍,向俊铭
LI Hu,QIN Qirong,WANG Zhiping,XIANG Junming
摘要:
通过分析大邑构造带的构造成因及动力来源,总结了该区构造演化模式。利用古构造应力场二维数值模拟.对研究区岩体的破裂程度进行预测。然后计算出该区岩体的破裂接近程度,并确定了岩体破裂程度与裂缝发育的关系以及裂缝发育级别。继而对裂缝发育程度、裂缝类型和产状进行综合预测。结果表明:大邑构造须二段储层裂缝较发育,主要发育在构造高点部位及其附近区域和断层及其附近区域;储层在2期构造应力场作用下共形成了2期5组裂缝;裂缝的主要延伸方向为北西向、北东向、近东西向和近南北向。
[1] 文钢锋,王智,韩军,等.地质模型反演预测隐蔽油气藏[J].岩性油气藏,2009,21(1):94-98. [2] 杨凯,郭肖.裂缝性低渗透油藏三维两相黑油数值模拟研究[J].岩性油气藏,2009,21(3):118-121. [3] 叶朝阳,秦启荣,龙胜祥,等.川西飞仙关组海相碳酸盐岩储层特征与评价[J].岩性油气藏,2009,21(1):61-65. [4] 秦启荣,张烈辉,邓辉,等.古构造应力量值确定及其在构造地质建模中的应用[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23(23):3 979-3 983. [5] 苏培东,秦启荣,黄润秋.储层裂缝预测研究现状与展望[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5,27(5):14—17. [6] 丁中一,钱祥麟,霍红,等.构造裂缝定量预测的一种新方法— — 二元法[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8,19(1):l-l7. [7] 文世鹏,李德同.储层构造裂缝数值模拟技术[J].石油大学学报,1996,20(5):17-24. [8] 宋惠珍,曾海容,孙君秀,等.储层古应力场数值模拟[J].地震地质,1999,21(3):193-204. [9] 蔬壮志,秦启荣.苏培东.贵州宝元构造嘉五 储层裂缝预测[J].天然气工业,2004,24(3):61-64. 『10] 秦启荣.裂缝孔隙度数值评价技术[J].天然气工业,2004,24(2):47-51. [11] 王国刚,苏培东,秦启荣.罗家寨构造嘉陵江组嘉四 段底部裂缝预测[J].岩性油气藏,2009,21(4):82-86. [12] 李联新,胡红,罗泽松,等.川东高峰场构造长兴组生物礁储层测井评价[J].岩性油气藏,2008,20(4):l18-122. [13] 周刚,郑荣才,王炯,等.川东一渝北地区长兴组礁、滩相储层预测[J].岩性油气藏,2009,21(1):15-20. |
[1] | 李盛谦, 曾溅辉, 刘亚洲, 李淼, 焦盼盼. 东海盆地西湖凹陷孔雀亭地区古近系平湖组储层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5): 49-61. |
[2] | 冯明友, 高瑞琪, 王兴志, 徐亮, 赵金, 刘小洪, 尚俊鑫. 川西南宝兴地区二叠系栖霞组一段白云岩储层充填序列及流体指示[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2): 11-20. |
[3] | 肖玲, 陈曦, 雷宁, 易涛, 郭文杰. 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地区三叠系长7段页岩油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2): 80-93. |
[4] | 曾治平, 柳忠泉, 赵乐强, 李艳丽, 王超, 高平.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哈山地区二叠系风城组页岩油储层特征及其控制因素[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1): 25-35. |
[5] | 文志刚, 罗雨舒, 刘江艳, 赵春雨, 李士祥, 田伟超, 樊云鹏, 高和婷. 陇东地区三叠系长7段页岩油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及成因机制[J]. 岩性油气藏, 2022, 34(6): 47-59. |
[6] | 吕正祥, 廖哲渊, 李岳峰, 宋修章, 李响, 何文军, 黄立良, 卿元华. 玛湖凹陷二叠系风城组碱湖云质岩储层成岩作用[J]. 岩性油气藏, 2022, 34(5): 26-37. |
[7] | 魏钦廉, 王翀峘, 刘军峰, 胡榕, 刘美荣, 吕玉娟. 鄂尔多斯盆地樊家川地区三叠系长63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J]. 岩性油气藏, 2022, 34(2): 31-44. |
[8] | 张玉晔, 高建武, 赵靖舟, 张恒, 吴和源, 韩载华, 毛朝瑞, 杨晓.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长6油层组致密砂岩成岩作用及其孔隙度定量恢复[J]. 岩性油气藏, 2021, 33(6): 29-38. |
[9] | 许璟, 贺永红, 马芳侠, 杜彦军, 马浪, 葛云锦, 王瑞生, 郭睿, 段亮. 鄂尔多斯盆地定边油田主力油层有效储层厚度[J]. 岩性油气藏, 2021, 33(5): 107-119. |
[10] | 柴毓, 王贵文, 柴新. 四川盆地金秋区块三叠系须二段储层非均质性及成因[J]. 岩性油气藏, 2021, 33(4): 29-40. |
[11] | 郑荣臣, 李宏涛, 史云清, 肖开华. 川东北元坝地区三叠系须三段沉积特征及成岩作用[J]. 岩性油气藏, 2021, 33(3): 13-26. |
[12] | 王朋, 孙灵辉, 王核, 李自安. 鄂尔多斯盆地吴起地区延长组长6储层特征及其控制因素[J]. 岩性油气藏, 2020, 32(5): 63-72. |
[13] | 王继伟, 朱玉双, 饶欣久, 周树勋, 吴英强, 杨红梅. 鄂尔多斯盆地胡尖山地区长61致密砂岩储层成岩特征与孔隙度定量恢复[J]. 岩性油气藏, 2020, 32(3): 34-43. |
[14] | 庞小军, 王清斌, 解婷, 赵梦, 冯冲. 黄河口凹陷北缘古近系物源及其对优质储层的控制[J]. 岩性油气藏, 2020, 32(2): 1-13. |
[15] | 陈怡婷, 刘洛夫, 王梦尧, 窦文超, 徐正建.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长6、长7储集层特征及控制因素[J]. 岩性油气藏, 2020, 32(1): 51-6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