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性油气藏 ›› 2008, Vol. 20 ›› Issue (4): 5964.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08.04.011
郭兵,刘树根,刘顺,李智武,孙玮,田小彬
GUO Bing,LIU Shugen,LIU Shun,LI Zhiwu,SUN Wei,TIAN Xiaobin
摘要:
论述了龙门山中段前山带的基本构造特征,并讨论了龙门山中段地质演化过程。研究认为:龙门山中段前山带主要由北川—映秀断裂、安县—都江堰断裂2 条走向北东、倾向北西的大断裂和两者之间的彭灌推覆体组成。其中,北川—映秀断裂早期以弱韧性逆冲为主,晚期发育浅部的脆性变形,而安县—都江堰断裂为简单的脆性变形,推覆体内部发育大量与推覆作用有关的逆冲断片,总体上呈叠瓦状分布,由北西向南东推覆。该区地质演化特征:震旦纪—中三叠世为稳定大陆边缘环境,晚三叠世早期过渡为陆相碎屑岩沉积阶段,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三段沉积末,与逆冲推覆构造相伴生的前陆盆地出现,后期逆冲推覆活动进一步发展,新生代时期整体抬升,大规模逆冲推覆,形成现今的复杂构造格局。
[1] 刘树根.龙门山冲断带与川西前陆盆地的形成演化[M].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 [2] 刘树根,罗志立,戴苏兰.龙门山冲断带的隆升和川西前陆盆地的沉降[J]. 地质学报,1995,69(3):205-213. [3] 罗志立,宋鸿彪,赵锡奎.C-俯冲带及对中国中西部造山带形成的作用[J].石油勘探与开发,1995,22(2):1-7. [4] 崔秉荃,龙学明,李元林.川西拗陷的沉降与龙门山的崛起[J].成都地质学院学报,1991,18(1):39-44. [5] 林茂炳.初论龙门山推覆构造带的基本结构样式[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1994,21 (3):1-7. [6] 林茂炳,苟宗海.四川龙门山造山带模式研究[M].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5:103-120. [7] 吴山,赵兵,苟宗海,等.龙门山中—南段构造格局及形成演化[J].矿物岩石,1999,19(3):82-85. [8] 马永旺,杨尽.龙门山中段推覆构造的变形特征[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2001,28(3):236-240 . [9] 王道永.龙门山中段中生代前陆盆地的构造演化史[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1994,21(3):20-28. [10] 王金琪.龙门山印支运动主幂辨析———再论安县构造运动[J].四川地质学报,2003,23(2):65-69. [11] 刘和甫,梁慧社,蔡立国,等.川西龙门山冲断系构造样式与前陆盆地演化[J].地质学报,1994,68(2):101-118. [12] 贾东,陈竹新.门山前陆褶皱冲断构造解析与川西前陆盆地的发育[J].高校地质学报,2003,9(3):402-409. [13] 陈竹新,贾东,张惬,等.龙门山前陆褶皱冲断带的平衡剖面分析[J].地质学报,2005,79(1):38-45. [14] 胡新伟,邓江红.龙门山中段推覆体构造带构造特征[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1996,23(3):101-106. [15] 罗志立.略论地裂运动与中国油气分布[J].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1984,(10):93-101. [16] 罗志立.峨眉地裂运动的厘定及其意义[J].四川地质学报,1989,9(1):1-17. [17] Suppe J. Geometry and kinematics of faul-bend folding[J].American Journal of Science,1993,283:684-721. [18] Mitra S. Fold-accommodation faults[J]. AAPG Bulletin,2002,86(4):671-693. [19] 吴山,林茂炳.龙门山唐王寨滑覆构造分析[J].成都地质学院学报,1991,18(1):56-63. [20] 石绍清.彭县地区飞来峰的特征及形成演化[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1994,21(3):8-13. [21] 刘树根,黄文明,张长俊,等.四川盆地白云岩成因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J].岩性油气藏,2008,2(22):6-15. [22] 李云,时志强.四川盆地中部须家河组致密砂岩储层流体包裹体研究[J].岩性油气藏,2008,20(1):27-32. |
[1] | 张天择, 王红军, 张良杰, 张文起, 谢明贤, 雷明, 郭强, 张雪锐. 射线域弹性阻抗反演在阿姆河右岸碳酸盐岩气藏储层预测中的应用[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6): 56-65. |
[2] | 程焱, 王波, 张铜耀, 齐玉民, 杨纪磊, 郝鹏, 李阔, 王晓东. 渤中凹陷渤中A-2区新近系明化镇组岩性油气藏油气运移特征[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5): 46-55. |
[3] | 卢科良, 吴康军, 李志军, 孙永河, 徐少华, 梁锋, 刘露, 李爽. 川中古隆起北斜坡寒武系龙王庙组油气成藏特征及演化模式[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4): 159-168. |
[4] | 杨为华. 松辽盆地双城断陷白垩系营城组四段致密油成藏主控因素及模式[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4): 25-34. |
[5] | 钟会影, 余承挚, 沈文霞, 毕永斌, 伊然, 倪浩铭. 考虑启动压力梯度的致密油藏水平井裂缝干扰渗流特征[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3): 172-179. |
[6] | 刘仁静, 陆文明. 断块油藏注采耦合提高采收率机理及矿场实践[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3): 180-188. |
[7] | 李长海, 赵伦, 刘波, 赵文琪, 王淑琴, 李建新, 郑天宇, 李伟强. 滨里海盆地东缘北特鲁瓦油田石炭系碳酸盐岩储层裂缝网络连通性评价[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2): 113-123. |
[8] | 陈叔阳, 何云峰, 王立鑫, 尚浩杰, 杨昕睿, 尹艳树. 塔里木盆地顺北1号断裂带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结构表征及三维地质建模[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2): 124-135. |
[9] | 尹路, 许多年, 乐幸福, 齐雯, 张继娟.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三叠系百口泉组储层特征及油气成藏规律[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1): 59-68. |
[10] | 周浩, 梁利侠. 水平井探测半径计算方法[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1): 157-168. |
[11] | 白佳佳, 司双虎, 陶磊, 王国庆, 王龙龙, 史文洋, 张娜, 朱庆杰. DES+CTAB复配驱油剂体系提高低渗致密砂岩油藏采收率机理[J]. 岩性油气藏, 2024, 36(1): 169-177. |
[12] | 马文杰, 王景春, 田作基, 马中振, 万学鹏, 林金逞, 许翔麟, 周玉冰. 南美洲Oriente盆地斜坡带W区块构造-岩性复合油藏成藏模式及有利区预测[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6): 29-36. |
[13] | 王雪柯, 王震, 计智锋, 尹微, 姜仁, 侯珏, 张艺琼. 滨里海盆地东缘石炭系盐下碳酸盐岩油气藏成藏规律与勘探技术[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6): 54-62. |
[14] | 罗贝维, 尹继全, 胡广成, 陈华, 康敬程, 肖萌, 朱秋影, 段海岗. 阿联酋西部地区白垩系森诺曼阶高孔渗灰岩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6): 63-71. |
[15] | 范蕊, 刘卉, 杨沛广, 孙星, 马辉, 郝菲, 张珊珊. 阿曼盆地A区白垩系泥岩充填型碳酸盐岩溶蚀沟谷识别技术[J]. 岩性油气藏, 2023, 35(6): 72-8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