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性油气藏 ›› 2011, Vol. 23 ›› Issue (2): 4145.doi: 10.3969/j.issn.1673-8926.2011.02.008
李南星1,刘林玉1,郑锐1,卢德根1,朱钰卿2,孙运彬2
LI Nanxing1, LIU Linyu1, ZHENG Rui1, LU Degen1, ZHU Yuqing2, SUN Yunbin2
摘要: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镇泾地区勘探开发前景,为寻找有利储层,利用砂岩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和恒速压汞等技术对取心井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储层岩性主要为长石岩屑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成分和结构成熟度偏低;储集空间以粒间孔和溶蚀孔为主;储集性能差到中等,原始产能低,非均质性强。结合生产动态,选用喉道半径、可动流体百分数、启动压力梯度和有效孔隙度等低渗透储层评价参数,将长81储层划分为3 类:Ⅰ类为较好储层;Ⅱ类为中等储层;Ⅲ类为较差储层。研究区主要发育Ⅱ类和Ⅲ类储层,有少量的Ⅰ类储层,分类结果符合该地区实际。
[1] 卢德根,刘林玉,刘秀婵,等.鄂尔多斯盆地镇泾区块长81亚段成岩相研究[J].岩性油气藏,2010,22(1):82-86. [2] 张哨楠,胡江奈,沙文武,等.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镇泾地区延长组的沉积特征[J].矿物岩石,2000,20(4):25-30. [3] 陈小梅.鄂尔多斯盆地镇泾地区延长组长6、长8 油层组储层特征研究[J].石油地质与工程,2007,21(6):29-32. [4] 李红,柳益群,刘林玉.鄂尔多斯盆地西峰油田延长组长81低 渗透储层成岩作用[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6,27(2):209-217. [5] 金龙,丁晓琪.鄂尔多斯盆地镇泾油田长8 段沉积相研究[J].新疆地质,2009,27(2):160-163. [6] 曲春霞,杨秋莲,刘登辉,等.长庆油田延长组特低渗透储层物性影响因素分析[J].岩性油气藏,2008,20(2):43-47. [7] 朱玉双,吴长辉,王小军,等.鄂尔多斯盆地杏北区长6 储层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0(3):497-502. [8] 王道富.鄂尔多斯盆地特低渗透油田开发[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7. [9] 李道品.低渗透砂岩油田开发[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51-60. [10] 黄延章.低渗透油层渗流机理[J].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8:80-85. [11] 杨正明,张英芝,郝明强,等.低渗透油田储层综合评价方法[J].石油学报,2006,27(2):64-67. [12] 郭长敏,施振生.歧口凹陷沙一段砂岩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J].岩性油气藏,2009,21(1):34-39. [13] 杨希濮,孙卫,高辉,等.三塘湖油田牛圈湖区块低渗透储层评价[J].断块油气田,2009,16(2):5-8. [14] 贺伦斌.浅论低渗透储层评价方法及适用性[J].科学之友,2010,12(4):25-26. [15] 杨秋莲,李爱琴,孙燕妮,等.超低渗储层分类方法探讨[J].岩性油气藏,2007,19(4):51-56. [16] 邸世祥,祝总祺.碎屑岩储层的孔隙结构及其成因与油气运移的控制作用[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1. [17] 王允诚.油气储层评价[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9. [18] 赵靖舟,吴少波,武富礼.论低渗透储层的分类与评价标准———以鄂尔多斯盆地为例[J].岩性油气藏,2007,19(3):28-31. |
[1] | 何贤, 闫建平, 王敏, 王军, 耿斌, 李志鹏, 钟光海, 张瑞湘. 低渗透砂岩孔隙结构与采油产能关系——以东营凹陷南坡F154区块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22, 34(1): 106-117. |
[2] | 孔垂显, 巴忠臣, 崔志松, 华美瑞, 刘月田, 马晶. 火山岩油藏压裂水平井应力敏感产能模型[J]. 岩性油气藏, 2021, 33(4): 166-175. |
[3] | 宋宣毅, 刘月田, 马晶, 王俊强, 孔祥明, 任兴南. 基于灰狼算法优化的支持向量机产能预测[J]. 岩性油气藏, 2020, 32(2): 134-140. |
[4] | 苏朋辉, 夏朝辉, 刘玲莉, 段利江, 王建俊, 肖文杰. 澳大利亚M区块低煤阶煤层气井产能主控因素及合理开发方式[J]. 岩性油气藏, 2019, 31(5): 121-128. |
[5] | 姬靖皓, 席家辉, 曾凤凰, 杨啟桂. 致密油藏分段多簇压裂水平井非稳态产能模型[J]. 岩性油气藏, 2019, 31(4): 157-164. |
[6] | 李传亮, 朱苏阳, 柴改建, 董凤玲. 直井与水平井的产能对比[J]. 岩性油气藏, 2018, 30(N): 12-16. |
[7] | 徐波, 王建, 于乐丹, 王凯泽, 董凤娟, 刘峰. 致密油储层成岩相类型及其对产能的影响——以鄂尔多斯盆地姜家川地区长8储层为例[J]. 岩性油气藏, 2018, 30(6): 109-116. |
[8] | 潘有军, 荆文波, 徐赢, 赵嗣君, 李继成, 陶登海. 火山岩油藏水平井体积压裂产能预测研究[J]. 岩性油气藏, 2018, 30(3): 159-164. |
[9] | 李小龙, 许华儒, 刘晓强, 王涛, 张凯文, 曲占庆. 径向井压裂裂缝形态及热采产能研究[J]. 岩性油气藏, 2017, 29(6): 154-160. |
[10] | 黄全华, 童凯, 陈冲, 陆云, 付云辉. 厚层气藏气井拟稳态产能研究[J]. 岩性油气藏, 2017, 29(6): 148-153. |
[11] | 陈明强, 王宁, 张阳, 任龙. 渭北油田浅层油藏产能预测方法[J]. 岩性油气藏, 2017, 29(5): 134-139. |
[12] | 何吉祥, 姜瑞忠, 毛瑜, 袁淋. 致密气藏气水两相压裂水平井产能计算方法[J]. 岩性油气藏, 2017, 29(4): 154-161. |
[13] | 严向阳, 王腾飞, 何双喜, 申贝贝, 徐永辉, 陈林. 过量顶替液作业下压裂水平气井的产能模拟[J]. 岩性油气藏, 2017, 29(1): 140-146. |
[14] | 袁 淋,王朝明,李晓平,胡新佳,曾 力. 致密砂岩气藏气水同产水平井产能公式推导及应用[J]. 岩性油气藏, 2016, 28(3): 121-126. |
[15] | 袁 淋, 李晓平, 李松岑 . 低渗水驱油藏水平井见水后产能研究新方法[J]. 岩性油气藏, 2015, 27(3): 127-132. |
|